做好中小学语文衔接
如何进行中小学语文的衔接教学
如何进行中小学语文的衔接教学语文是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对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而中小学语文的衔接教学则是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基础知识得到巩固,能够顺利过渡的关键。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介绍如何进行中小学语文的衔接教学,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师配合和家校合作等方面进行探讨和讲述。
一、统筹规划课程中小学语文的衔接教学首先要进行统筹规划,明确各个年级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安排。
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学习特点,确定各个年级的重点和难点,合理安排教材的选择与使用。
同时,要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复习,以及跨学段知识的无缝过渡。
在教学计划中合理安排不同知识点的学习,确保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连贯性和衔接性。
二、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中小学语文教学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与讲解,又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学生学习新知识时,教师可以采用讲授、示范、讨论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
在复习和巩固知识时,可以进行小组合作、角色扮演、作品创作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的阅读,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修养。
三、教师配合和指导在中小学语文的衔接教学中,教师的配合和指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应该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和困难。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耐心细致地讲解知识,重点突出难点,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进行个性化的指导。
此外,教师还要与学校其他学科的老师进行密切合作,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成绩。
四、家校合作中小学语文的衔接教学不仅需要学校的配合,家庭的支持和合作也是至关重要的。
家长应重视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性,给予学生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家长可以多与学校的语文老师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积极配合学校的教学安排。
同时,家长还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语文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习惯。
如何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
如何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中小学语文教学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中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需要进行衔接。
只有做好衔接工作,才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如何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
一、课程内容衔接在中小学教学中,语文课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老师需要根据中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业水平,有针对性地安排课程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前后课程的衔接,让学生能够理解新知识和之前所学的知识之间的联系。
比如,在学习一篇古文之前,可以引导学生回顾相关的古代文化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
二、教学方法衔接中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衔接也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小学生而言,可以适用一些游戏化的教学方法,如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而对于初中生和高中生,可以适用更多的讨论和独立思考的教学方法,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在不同学段的衔接过程中,要注意相应教学方法的调整和过渡,使学生能够适应新的学习方式。
三、语文知识衔接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还需要注重语文知识的衔接。
在各个学段的教学中,应当注意引导学生之间对语文知识进行连接、拓展和深化。
比如,在小学阶段,学生可以通过课文朗读和背诵积累基础词汇和语法知识。
到了初中和高中阶段,可以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写作等方式,进一步拓展和巩固语文知识。
四、评价和反馈衔接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评价和反馈也是重要的衔接环节。
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学情,合理选择评价方式和标准,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对于小学生,可以采用口头评价和图示评价的方式,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对于初中和高中生,可以采用书面评价,注重对学生写作和表达能力的评价。
通过科学的评价和及时的反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不足,并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提升。
五、师生关系衔接最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还体现在师生关系上。
在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应当逐渐从亲近和关怀到师生合作。
教师要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小学语文知识如何与初中语文进行有效衔接
小学语文知识如何与初中语文进行有效衔接随着学生从小学进入初中,语文学科也从单纯地学习基础知识扩展到注重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综合发展。
因此,如何有效衔接小学语文知识和初中语文教学,对学生的学习进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小学语文知识如何与初中语文进行有效衔接的方法和策略。
一、注重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小学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因此,在小学阶段,学生应重点学习字词的认读、词组的搭配以及句型的构成等基础知识。
这些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是进入初中语文学习的基石。
在初中阶段,学生需要通过阅读和写作来提高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水平。
然而,很多初中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初期,由于基础知识薄弱,导致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欠缺。
因此,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应注重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为初中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培养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小学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故事、诗歌和文章,学生可以提高对文字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而初中语文教学更加侧重于阅读理解和阅读应用能力的培养。
为了有效衔接小学语文知识和初中语文教学,需要在小学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可以通过多样化的阅读任务,引导学生分析和解读文章的主旨、结构、情节等要素,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适当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培养他们的思辨和分析能力。
三、提供连贯性的教学过程和教材为了将小学语文知识与初中语文进行有效衔接,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提供连贯性的学习环境和教材。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地引入一些初中语文的教材和题目,通过梳理和复习小学阶段的知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初中语文教材的内容。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设置项目和任务,将小学语文和初中语文的学习内容有机地连接起来。
例如,要求学生撰写续写小说的故事情节、写一篇包含某种修辞手法的短文等等。
这样的任务将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将小学语文知识顺利衔接到初中学习中。
小学语文在中小衔接方面的问题及对策
小学语文在中小衔接方面的问题及对策小学语文在中小学衔接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课程内容、学习方法、考试形式、教学理念等方面。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对策。
一、课程内容的衔接问题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内容较大程度上是以传统文化、名篇选粹为主,并且强调课文的背诵与理解。
但到了中学阶段,教学内容跟传统文化较少了,多是现代文学作品。
这种转变给学生带来了较大的文化冲击,同时也影响了学生对中文学科的兴趣。
应该适度增加一些中学阶段的文学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加强与传统文化的衔接。
二、学习方法的衔接问题小学阶段注重语文基础的打好,大多采用“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模式。
而到了中学阶段,语文教学逐渐转向“启发式教学”。
由于学习方法的不衔接,一些小学生在学习语文时无从下手,不知如何解题和理解文本。
应该从小学阶段就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度引导学生多做思考性题目,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能力。
三、考试形式的衔接问题小学语文的考试形式主要以选择题和填空题为主,而中学语文的考试形式则更加注重综合能力的考察,如作文、阅读理解等。
由于考试形式的差异,很多小学生在中学语文的考试中出现了适应不良的情况。
应该在小学阶段逐步增加一些综合性的考试形式,增加一些阅读理解、写作和交流能力的考题,帮助学生逐步适应中学语文的考试形式。
四、教学理念的衔接问题小学语文教学注重“学以致用”,而中学语文教学则更加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
由于教学理念的不同,很多小学生很难适应中学语文的学习方式。
中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对学生个性的培养,不仅关注他们的记忆力和应试能力,更注重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解决小学语文在中小学衔接方面的问题,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
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学情和学习需求来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个性的关注和引导,家长和社会应该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
只有通过多方合作,才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让学生在中小学衔接过程中顺利地过渡。
中小学语文衔接教学建议
• 中小学语文衔接概述 • 教学内容与方法衔接建议 • 学生能力培养衔接建议
• 教育教学环境衔接建议 • 教师专业发展衔接建议 • 案例分析与实践
01 中小学语文衔接概述
衔接教学的定义与意义
定义
中小学语文衔接教学是指在小学 和中学语文教学之间建立联系, 使学生能够顺利过渡并适应中学 语文教学的方式和方法。
传承与创新
教师应尊重各学校的校园文化,并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形成新的班级文化,帮助学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同时, 也要鼓励学生在学习中保持开放心态,接受新的文化和挑战 。
05 教师专业发展衔接建议
深入了解教学大纲与要求
熟悉课标要求
教师应深入研究和熟悉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各阶段的教学 目标和要求,为后续的教学提供指导。
在中小学衔接阶段,注重启发性教 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 考能力。
个性化教学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采用个性化 教学策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顺利 适应中学语文学习。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
01
02
03
04
推荐优秀读物
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阅读能力, 推荐适合的优秀读物,引导学
生走进阅读的世界。
阅读活动组织
。
阅读策略训练
教授学生浏览、略读、精读等阅 读策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理
解文本的能力。
增加阅读量
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提升阅读 速度和理解能力,培养阅读兴趣
。
从写作能力到表达能力的提升
句子结构训练
从简单的句子开始,逐步 训练学生构建复杂句子的 能力,为写作和表达打下 基础。
段落写作训练
指导学生进行段落写作练 习,学会围绕一个中心思 想展开论述,提高逻辑思 维能力。
小学与初中语文教学的衔接策略
小学与初中语文教学的衔接策略语文学科作为基础学科,承上启下,对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小学与初中语文教学的衔接策略的合理运用,将对学生继续学习语文产生积极影响。
本文将探讨小学与初中语文教学衔接的一些策略,并介绍其具体操作方法。
一、知识体系的衔接小学阶段,学生主要学习基础的语文知识,包括识字、词语的基本功能和基本句型结构等。
初中阶段,则是对这些基础知识的进一步深化和扩展。
因此,在小学与初中语文教学的衔接中,可以通过以下策略来实现:1. 温故知新: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在新学期开始时,回顾小学所学的知识点,以复习巩固为主,并引导学生理解这些知识与新知识的关系。
2. 渐进式的深化学习: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新知识应当是从小学知识的基础上逐步推进的。
教师可以选取与小学阶段所学内容相关的教材,安排渐进式深化学习的主题和活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知识。
3. 知识桥梁搭建: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串讲的方式,将小学阶段与初中阶段的知识进行联系,将小学知识作为初中知识的基础,并通过解读小学课文中的难点,引导学生有效掌握初中知识。
二、学习方法的衔接语文学习方法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至关重要。
小学与初中语文教学的衔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策略的制定:1. 阅读技巧的培养:小学阶段,学生开始进行基础阅读训练,初中阶段则需要学生建立更高层次的阅读技巧。
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逐渐引导学生学习初中阶段的阅读技巧,例如注重理解文章的主旨、掌握文章的关键词、训练提取信息的能力等。
2. 写作能力的培养:小学与初中的写作要求不同,小学阶段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基本书写能力,而初中阶段则需要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因此,在小学与初中的衔接中,可以设置一些过渡环节,帮助学生逐渐培养起合理的写作思路和方法。
三、教学内容的衔接小学与初中阶段的教学内容相对独立,但是教师可以通过以下策略将两者的内容衔接起来:1. 选取合适的教材: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选择一些与小学所学内容有关的文本或文章,以帮助学生温故知新,并逐步将学生引向初中阶段的教材。
如何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工作
如何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工作中学语文教师经常会遇到这样情况:一些学生小学阶段语文学科成绩很好,甚至成绩名列班级前茅,可上了初中后语文成绩却明显下滑。
这一问题给我也带来新的课题,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反思我们的教学工作,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怎样指导学生顺利适应初中学习生活呢?结合我这些年教学经验,我分析应该从如下问题入手:首先分析原因:1.学生方面:小学到初中年龄基本是12—15岁之间,学生心理还不够成熟,当他们遇到问题时,不能恰当处理好,加上进入中学又突然增加那么多门功课,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放在语文学科上,导致学生语文学习下降。
另外中小学由于段内情况不同,教学时所用的方法也不同,学生学的方法也不同。
小学以教师引导为主,以强化记忆为主,反复训练为主,阅读理解为辅;中学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自主阅读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而学生在这个衔接时期,自己进行方法转变又需一个过度时期,学习方法转变不及时,是导致学生到初中后学习下降的重要原因。
2.教师方面:小学教师指导学生,一般只管教给学生小学应学习到的知识,少有针对初中及终身学习方法的指导,特别是在五六年级时,很少有进行“宽松”式的尝试性训练及学法指导。
而中学教师多数对小学语文教学不够了解,一般采用初中的“宽松”式方法进行教学,没有很好地对新入学的初中学生进行语文学法的指导。
是初中新生语文学习能力下降的原因。
另一方面:中小学教师自觉衔接不到位。
小学教师多数着眼于传授学生在小学应学习到的知识,很少有教师自觉地去思考学生到了初中会怎么样,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该给予学生以什么样的习惯培养和方法指导,有利于学生将来的发展。
而学生从小学到初中的学习好比一个刚断奶的孩子,虽然奶已断,却还没能很好的掌握吃饭的要领。
因此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学习方法的转变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还得需要老师着力指导。
而中学教师多数对小学语文教学不够了解,又没有自觉地去研究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
对初中的“半扶半放”教学方法理解又不够透彻,运用中打了折扣,再加上对小学初中语文教学的衔接问题又没留意。
初中语文小学语文的衔接过渡
初中语文小学语文的衔接过渡从小学升入初中,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成长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语文学习也面临着一个重要的衔接过渡。
小学语文和初中语文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要求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果不能顺利地完成这个过渡,可能会影响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
因此,如何做好初中语文和小学语文的衔接过渡,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学习内容的差异小学语文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字词的认读与书写、简单的句子和段落的理解与写作、基础的语法知识和修辞手法等。
学习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和初步的表达能力,教材内容通常生动有趣,富有故事性和趣味性,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初中语文的学习内容则更加丰富和深入。
在字词方面,不仅要求掌握更多的词汇,还要求能够准确地理解和运用;在阅读方面,篇幅更长,内容更复杂,需要学生具备更强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在写作方面,要求更高,不仅要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还要注重文章的结构、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在语法方面,也会涉及到更复杂的语法知识和句子结构。
二、学习方法的转变在小学阶段,由于学习内容相对简单,学生往往可以通过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来掌握知识。
但在初中阶段,这种方法就不再适用了。
初中语文学习需要学生具备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
首先,要学会预习。
预习可以帮助学生提前了解课文内容,发现问题,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在预习时,学生不仅要读通课文,还要思考课文的主题、结构、写作手法等问题。
其次,要学会做笔记。
初中语文课堂上的信息量较大,学生需要及时记录老师讲解的重点和难点,以便课后复习。
做笔记不仅要记录知识点,还要记录自己的思考和疑问。
此外,要学会复习和总结。
复习可以巩固所学知识,总结可以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规律。
学生可以通过做练习题、写读书笔记、制作知识卡片等方式进行复习和总结。
三、学习要求的提高小学语文的学习要求主要是掌握基础知识,能够进行简单的阅读和写作。
小学与初中语文教材的衔接与延伸如何让学生无缝过渡
小学与初中语文教材的衔接与延伸如何让学生无缝过渡在中国的教育系统中,小学与初中是两个重要的阶段。
在这两个阶段,语文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小学语文教材教授基础的阅读、写作和语言技能,而初中语文教材则进一步扩展学生的阅读素材、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因此,如何衔接小学与初中语文教材,并延伸学生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能够无缝过渡,是一个值得探索和思考的问题。
1. 小学语文教材的基础打牢阶段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语言能力是首要任务。
学生在小学阶段掌握了基本的识字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技巧。
这些基础是学生后续语文学习的基石。
因此,小学语文教材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丰富多样的故事和文章,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感受文字背后的意义。
2. 初中语文教材的延伸与提升阶段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应该对小学阶段所学的内容进行延伸和提升。
初中语文教材可以选择一些经典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让学生接触更为深入和复杂的文学作品。
通过分析和理解这些作品,学生可以培养更高层次的阅读能力和对文学的鉴赏能力。
同时,初中语文教材还应该引入一些实用的写作技巧和语言运用的训练,帮助学生提高表达能力。
3. 教材内容的贯通与连接为了实现小学与初中语文教材的无缝衔接,教材内容的贯通与连接非常重要。
教材编写者应该注重教材之间的连贯性,使学生在学习新的内容时能够从旧的基础上延伸和拓展。
例如,在初中教材中可以穿插一些小学教材的经典篇目,让学生回顾巩固已学知识,并将其运用到更复杂的语境中。
此外,教材之间的难度和深度也要适度过渡,让学生逐步适应新的学习挑战。
4. 教师的引导和教学方法的转变除了教材的设计与衔接,教师的引导和教学方法的转变也对学生的无缝过渡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师应该了解学生在小学阶段所学的情况,并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和需要,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此外,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时,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等,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动性。
小学语文与初中语文教学的衔接方法与技巧
小学语文与初中语文教学的衔接方法与技巧语文教学是学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的重要学习内容之一,而小学语文和初中语文在教学内容和要求上存在较大的差异。
为了确保学生顺利过渡并顺利适应初中语文学习,教师需要掌握与运用一系列的衔接方法与技巧。
本文将介绍几种有效的衔接方法,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
1. 逐步过渡为了使学生顺利适应初中语文学习,教师可以采取逐步过渡的方法。
这种方法是指将初中语文教学内容和要求分阶段引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
在小学阶段,教师可以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并逐步引入一些初中语文的知识点和技巧。
通过这种渐进的方式,学生能够逐渐适应初中语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减少学习压力。
2. 强化基础知识小学语文教育是学生基础知识的奠基阶段,因此,初中语文教学的衔接必须以巩固小学语文基础知识为前提。
教师可以在小学阶段加强对词汇、语法和句式结构等基础知识的教学,确保学生在初中语文学习中有坚实的基础。
通过不断巩固基础知识,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初中语文知识。
3. 引导学生学习策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意识和能力。
学习策略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技巧。
初中语文教学的要求更高,学习策略的运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至关重要。
教师可以在小学阶段引导学生学习如何阅读理解、如何写作表达等技巧,使他们在初中时能够更加轻松地应对语文学习。
4. 整合教材内容在小学语文和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教材内容的整合。
教师可以通过引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例子或引入初中教材中的名家作品来丰富小学语文教学内容。
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对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的兴趣和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5.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过渡和衔接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初中语文的学习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独立思考能力。
在小学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创作欲望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并引导他们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如何做好中小学语文衔接教学论文
浅谈如何做好中小学语文衔接教学对于刚踏进中学大门的新生来说,学习科目的增多、难度的加大,这就要求教师有语文教学上要特别注意搞好中小学衔接工作。
初中新生在过渡阶段的学习,在学生的学习方法上,由直观形象法趋向抽象理解法;在教师的教学方面,由直接带读式趋向讲授启发式。
因此,我们对初进中学之门的学生进行语文教学时,必须在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等方面做好衔接工作,特别要从以下几点去抓好,做好:一、着力激发学习兴趣常言道:”有趣则有乐,有乐则好学”。
针对十二、三岁的孩子活泼、好动、好奇之特点,有意识地引导他们”走出去、学进来。
”即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把教育性;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融于一体。
强烈地吸引学生的求知兴趣,这也是学好语文的前提条件。
众所周知,中学阶段,学生的爱好和特长逐渐显露出来,丰富多彩的课外语文活动可以为他们在语文方面的爱好和专长提供有利的条件。
例如:组织书法组、朗诵组、报刊组、文学社等小组开展活动;还可以进行比赛性活动,例如:”赛诗会、书法比赛、讲演赛、语文基础知识比赛等;也可以利用课外时间进行文娱性活动,例如:猜谜、填字、联作、对对子、说绕口令等。
各种形式的课外语文活动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活动中,亲身体验语言文字交流思想和体现思维形式的社会功能,体验到掌握这个工具的重要意义,因而主动地、自觉自愿地努力学好语文课。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讲,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
”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尤为重要。
初一学生大多在12-14岁之间,贪玩,管不住自己,学习的情绪不稳定,习惯也未完全养成,即使养成了一定习惯也难以坚持,因此,加强他们学习习惯的培养对于保证他们从小学学习平稳过渡到初中学习,就显得更为紧迫和必要。
在初中阶段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几乎可以使他们终身受益。
比如指导他们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养成读课外书的习惯;养成收看新闻,关注社会热点,了解世俗人情的习惯,鼓励学生把敏锐的触角伸展到世界的各个方面,以丰富他们的阅历,拓展他们思维。
浅析初中语文与小学语文的教学衔接
浅析初中语文与小学语文的教学衔接初中语文与小学语文的教学衔接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它涉及到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延续与发展,为中学阶段语文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对初中语文与小学语文的教学衔接进行浅析。
教学目标的衔接是初中语文与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基础。
小学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素养为中心,强调对语言文字的认知、表达和运用能力的培养。
而初中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包括语言文字的理解、分析和运用能力的培养。
首先需要将小学阶段的教学目标与初中阶段的教学目标进行衔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语文基本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为初中语文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则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的衔接是初中语文与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重要内容。
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语言文字的学习和理解、课文的阅读和分析、文章的写作等方面。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对小学语文教学内容进行延伸和拓展,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应用语文知识。
初中语文教学内容还包括文学常识、作品欣赏和文化传承等方面,这些内容可以通过对小学教材中经典文学作品的深入学习和欣赏来实现。
通过对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延伸和拓展,可以为学生打开新的视野,提高他们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方法的衔接是初中语文与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重要环节。
小学语文教学注重启发式教学、情景教学和情感教育等方法的运用,以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创造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则要注重教师的讲授和指导作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创造力,引导他们在交流和合作中共同探索和发现语文知识。
通过对不同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和灵活运用,可以促进初中语文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和过渡。
初中语文与小学语文的教学衔接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工作,需要教师们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发展需求,结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小学与初中语文教学之间顺利过渡和衔接,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浅析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有效策略
浅析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有效策略中小学语文教学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衔接和升级的过程。
只有做好衔接,才能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逐步提高,达到更高的水平。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有效策略。
一、以教材为纲,分析教学重点教材是语文教学的基础,也是衔接的重点。
不同年级的教材有不同的要求和重点,如果教师没有对教材作分析,就无法做好衔接工作。
因此,我们建议教师在教学前对教材进行仔细研究,了解重点和难点,分析年级之间的关联和转化,制定出相应的教学计划,让学生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得到良好的衔接。
二、重视阅读教学,培养读写相结合的能力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是阅读教学,这对于中小学语文教育更是如此。
在中小学阶段,阅读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在此基础上,写作能力也得到相应的发展。
教师应该通过讲解文本结构、故事情节等知识,引导学生了解文学作品和文本作者的意图,以此来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这样,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才能有一个良好的衔接。
三、注重听说训练,寓教于乐中小学语文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教学,听说训练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演讲、讨论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扩展学生的语言思维,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全面的提升和衔接。
在训练中,教师还可以将知识点和实践相结合,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快乐和兴奋。
四、重视文化教育,提高全面素质中小学语文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语言技能,还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在讲解语文知识的同时,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比如,了解故事里蕴含的道理和美学价值,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更好地领会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精神,寓教于乐,在实际生活中体现语文学习的意义。
以上就是我们浅析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有效策略。
希望教师能够根据实际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采用相应的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良好衔接和提高。
小学语文与初中语文的衔接
小学语文与初中语文的衔接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小学语文和初中语文之间的衔接也越来越重要。
小学语文主要是教孩子们认识汉字、学习拼音、阅读和写作能力等基础技能;而初中语文则更加注重阅读理解、写作技巧、分析能力等高级能力的培养。
那么,如何衔接小学语文和初中语文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培养阅读习惯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小学阶段,学生主要是通过绘本、故事书等逐步培养阅读兴趣和习惯。
但到了初中,就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让他们学会分析、理解、评价一篇文章的价值。
因此,在小学给学生培养阅读的兴趣和习惯是很关键的,这可以通过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鼓励学生积极阅读等手段来实现。
二、加强写作能力的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写作主要以作文为主,而在初中则需要更加灵活地应用各种写作技巧,如议论文、说明文、议论文等。
因此,在小学中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让他们能够掌握基本的写作技巧,为今后的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同时,也要加强写作训练的难度,如在小学时要求学生写一篇有逻辑性的作文,而在初中时则需要他们写一篇有论证力和硬实力的作文。
三、注重语文知识的进阶语文知识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在小学时学生主要是学习一些基础语言知识和语法知识,而到了初中,则需要进一步掌握更加复杂的语言知识和语法知识。
因此,小学和初中的语文教学并不是割裂开来的,而是有关联的,教师们要通过有机结合的方式进行联动教学,才能更好地进行衔接。
四、培养学生的思维技巧思维技巧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将知识运用起来的关键。
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教师们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技巧,如逐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
这些训练不仅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也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完美发展。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和初中语文教学有紧密的衔接,教师们需要通过有机的结合,积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语文知识和思维技巧等方面,让学生们逐步形成全面而高效的语文素养。
浅析初中语文与小学语文的教学衔接
浅析初中语文与小学语文的教学衔接1. 引言1.1 初中语文与小学语文的教学衔接的重要性初中语文与小学语文的教学衔接是教育教学领域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在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的阶段,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会有相应的变化。
确保初中语文与小学语文的教学衔接是顺畅的,可以有效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并在新的学习阶段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初中语文与小学语文的教学衔接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的延续性和递进性上。
通过对学生语文学习的连贯性进行关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更好地适应初中语文的学习要求。
随着学生年级的增加,初中语文的学习难度和深度也在逐步增加。
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成为教师们的重要任务。
通过不断丰富和拓展学生的语文知识,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初中语文的学习需求。
注重师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提高学习效果。
加强初中语文与小学语文的教学衔接,对学生语文学习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确保教学衔接的顺畅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在语文学科上取得更好的成绩,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2. 正文2.1 认识初中语文和小学语文的差异认识初中语文和小学语文的差异是实现教学衔接的首要任务之一。
在初中阶段,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强调学生对文本深层次思考和独立分析的能力。
与此相比,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多的是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初中语文和小学语文在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教学内容上,初中语文更加注重文化背景和思想内涵的传授。
学生需要通过阅读古今中外各种文学作品,了解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和时代思潮,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
而小学语文教学则更注重学生的识字和语法基础,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语言表达能力。
如何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
如何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为了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考虑:首先是教材内容的衔接,初中语文教师需要研读小学的语文教学大纲,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设置好阶梯,不能操之过急,研究需要循序渐进。
其次是教学模式的衔接,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多给学生一些思考和想象的空间,把独立自学能力的培养作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
第三是研究惯的衔接,教师要帮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使学生的研究逐渐由自发转为自觉,养成良好的听课惯、阅读惯、写作惯等。
第四是研究方法的衔接,教师应该有意识、有步骤地教给学生一套行之有效的语文研究方法,如怎样做好预、听课、复、作业、小结等。
最后是心理上的衔接,教师要尽力使学生学会独立自主的研究,消除依赖心理,培养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真正成为研究的主人。
当学生升入初中时,他们会面对新的老师、同学和环境。
这种新奇和紧张的感觉会让一些学生感到无所适从,尤其是那些成绩退步的同学。
这些学生往往自尊心很强,但缺乏自信心,情绪低落,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针对这些学生,教师应该认真分析其原因,并不断增强他们的信心。
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在研究中找回快乐、自信和动力,努力让他们在心理上顺利度过这个过渡期。
在初中阶段,学生需要适应新的研究环境和研究方式。
教师应该帮助学生逐渐适应这种变化,让他们感到轻松和自在。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他们的研究兴趣和动力。
同时,教师还应该与学生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关注学生的研究和心理状态。
在初中阶段,学生的研究压力会逐渐增加。
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研究态度和方法,提高他们的研究效率。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勇于面对挑战和困难,让他们学会解决问题和自我调节。
同时,教师还应该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让他们在研究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和进步。
总之,在初中阶段,教师应该认真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研究情况,帮助他们适应新的环境和研究方式,让他们在研究中找到快乐和自信。
如何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
让知识带有温度。
如何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如何做好中学校语文教学的连接经过思量,我觉得应当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做好连接工作:1、教材内容的连接。
初中的语文老师应当研读学校的语文教学大纲,了解同学的认知结构,在连接期对同学要求不要太高,设置好阶梯,不能操之过急,学习需要循序渐进。
2、教学模式的连接。
教师应故意识地培养同学的自学能力,在教学上要舍得放,多给同学一些思量和想象的空间,把自立自学能力的培养作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
这样可以使同学更好地完成语文学习的连接。
3、学习习惯的连接。
培养同学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中学教导的重要内容。
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理进展处在一个从稚嫩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在这个关键时期培养同学的学习习惯尤为重要。
如养成写好字的习惯,现在的作文教学十分注意同学的卷面、字迹,特殊是中、高考作文,分值很大,所以老师要抓住契机,力争每个同学都能写好字,协助同学按照实际状况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方案,使同学的学习逐渐由自发转为自觉,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仔细听讲,主动正确地做好笔记),逐渐让同学故意识地增强阅读量,由于课外阅读量打算着同学学问的广度和浓度,阅读量大的同学进入高一级小学后接受能力和适应能力都较强。
老师可以按照同学的实际状况向同学介绍适当的课外读本,并可以实行相应的方式赋予指导和检查,使之形成习惯;逐渐养成写日记、随笔的习惯,这样可以培养同学对生活的观看能力,训练同学的写作能力,也可以为以后的作文写作堆积素材,所第1页/共2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以特殊要这方面的加强。
4、学习办法的连接。
科学的学习办法对于学好语文是至关重要的。
现在,初一新生中有一些同学的语文成果较差,其中一部分是由于学科基础差,但另一部分主要是缺乏科学的学习办法。
所以老师应当故意识、有步骤地教给同学一套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办法,如怎样做好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小结;如何运用科学记忆法提高学习效率;举行课外阅读时,可就办法作指导,如读书的办法:选读、精读等,如何做批注等;指导同学在考试后如何正确地举行检查,考试结果出来后做好质量分析等。
如何妥善处理好中低年级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和过渡
如何妥善处理好中低年级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和过渡长期以来,如何妥善处理好中低年级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和过渡,一直都是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和困惑,也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师研讨的热点话题之一。
结合近三十年的教学经验,我从中低年级小学语文教学脱节的现状与成因入手,谈谈做好中低年级语文教学过渡与衔接的几点方法和途径。
一、中低年级语文教学脱节的主要表现:第一、教材内容和教学模式的脱节。
低年级小学语文教材内容较为简单,所涉及的知识点较少,教师的讲课速度也较慢,往往采取较为直观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兴趣。
但随着年级的升高,随着教材内容的不断加深,知识点的增多,思维难度也不断增大。
由于课时在增多,教师讲课的速度也在加快,老师讲课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详细了。
第二、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脱节。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学习习惯从原来的“被动依赖型”渐渐向“主动自主型”转变。
由于低年级教材较为简单,教师授课方式较生动,学生还可以被动地获取足够的知识。
由于学习年段的变化,光靠听老师讲课已不能达到获取知识的需要了,它要求中年级学生要具备自我吸收和自我消化的能力。
如果在小学语文中低年段过渡期间无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则很难跟上教师讲课的步伐了。
二、造成中低年级语文教学的脱节的原因第一、学生学习的心理不同。
刚入小学的学生,还带有明显的幼儿期的特点,这在思维活动上表现得特别明显。
所以,教师对低年级学生实行的是“保姆式”管理――看得紧,管得严,扶得多,照顾周到;而对中年级的学生,则逐渐“放手”,照顾相对减少,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较高,更强调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第二、教师心态的变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年级的学生个头在不断增高,教师开始把他们看成小大人,授课、催交作业等均点到为止,特别强调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
如果说,教师把低年级学生看成孩子,需要“妈妈”的督促;那么中年级的学生就是在不断成长的小大人,渐渐脱离“母亲”的怀抱。
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心得感受(20篇)
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心得感受(20篇)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心得感受(精选20篇)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心得感受篇1语文是一门学科,也是一门艺术。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想在教学中取得事半功倍效果,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也是很重要的。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其知识,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大的震憾作用,是影响学生情感、制约课堂气氛的关键要素。
面对如何教好学生,如何胜任这份使命,我深感责任之重大,我觉得,要上好课就应该了解教材、理解作者的意图,要想在教学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应知道课堂教学要注意的关键是什么,现将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心得体会总结如下:一、设计好教学导语。
导语是新课的引子,是教学一篇新课文的开场白,一段精彩的导语是一节课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此,导语设计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那如何才能设计好课堂教学的导语呢?1、根据不同课文类型设计不同的形式,设计时并要围绕教学内容,学习目标来构思,突出教学重点,避免华而不实,偏离课堂教学的主题,让学生茫然不知所云。
2、注意简明、概括。
导语应力求做到以少胜多,言简意赅,用一段简明的导语,抓住课文内涵的要点实质和学习材料的核心内容,有利于概括教学的主要内容,使学生轻松掌握有关知识。
3、要生动、有感染力。
充满色彩的生动的导语,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能感染学生,调动学生去领略课文的风采,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二、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气氛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其知识,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大的教育震憾作用,是影响学生情感、制约课堂教育气氛的关键要素。
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要“严”不能放任自流。
当然,“严”也不能严得过度,以免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压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有“激情”,教师每上一堂课前应以满腔热情的积极状态,将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使学生的`心随着教师的情感而奔腾澎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做好中小学语文衔接有相当一部分小学生一进入到初中,都明显地感觉不适应,学习状态出现了起伏,并直接影响到了学习质量。
这种情况的出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没有顺利地做好中小衔接。
在这次中小衔接研讨活动,我们与中学老师相互听课,作为一个小学语文教师,我从中受到了许多启发。
做好中小衔接,应以学生为着眼点,最基础的还是学生学习习惯的衔接,有衔接作用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学生的平稳过渡。
因此,小学高年级学习习惯的培养不仅要适应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也要面向中学语文教学的需要,让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成为学生中小过渡的稳固的桥梁。
那么,小学六年级需要培养什么学习习惯才有利于中小过渡?如何培养?我认为,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养成良好的倾听与表达的习惯课堂中,听和说是两个比较重要的学习行为,《语文课程学段目标》对小学高年级的听、说做了明确要求: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要适当;能根据交流对象的场合,稍作准备,做简单的发言;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②。
我认为,教师对学生倾听与表达习惯的培养不应只放在口语交际课进行,而应贯穿在所有的课堂教学之中。
听,本来就是一个被动的行为,教师很多时候会发现学生听时心不在焉,听后不知所言,听完马上就忘。
所以,教师不仅要教育学生仔细聆听,还应培养学生边听边想的习惯,在听的过程中吸收知识,理解内容,也在听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有所质疑,并酝酿下一步“发表”的内容。
只有这样,听才不是被动的,才是有效益的。
因此,在课堂中创造一些听与辩的机会,让学生锻炼听的能力,进而形成习惯。
如:在平时的课堂提问中,老师不要习惯性地重复学生的回答,让听的学生对老师有依赖心理:就算我没有认真听同学的发言,老师也会响亮地、正确地再说一遍的。
这样就用老师的听替代了学生的听,学生听的能力与习惯就无从提高和养成。
另外,在某个同学回答之后,老师不妨再问“还有什么补充?”或“你对他的回答有什么看法?”之类的问题,用问题去反馈学生听的质量,也用问题去暗示学生:要认真听,边听边想,不然,老师的下一个问题是回答不出来的。
课堂上发言、讨论、诵读等都是一种表达的机会,小学生天生就有极强的表现欲望,但是,到了六年级,教师往往会发现课堂沉默了,怕说错,不敢说,不愿说是课堂沉默的主要原因。
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树立敢于表达的信心,激发学生乐于表达的愿望。
教师的一句鼓励的话语,一抹浅浅的微笑,一个充满期待和信任的眼神,有利于营造一个轻松的课堂氛围,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自然就能毫无拘束地爱说、乐说,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说话的方式方法,对于一些表达能力差一点的学生要给思路,给范例。
指导学生说话要清晰、流畅、有条理,不要说话坑坑吧吧或天马行空,不着边际,并且在交流的过程中懂得尊重,树立自己发表意见与仔细聆听别人发言同等重要的思想。
倾听与表达是相辅相成,相伴相随的。
倾听与表达能力的提高亦有赖于倾听与表达习惯的养成,因此,教师要创造机会,营造氛围,给予方法,帮助学生养成倾听与表达的习惯,提高倾听与表达的能力,这样不仅能提高小学课堂效率,而且当学生升入中学后,面对教材内容加深,知识点增多,思维难度加大,课堂节奏变快的语文课堂时,他就能从容应对了。
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主要途径。
初中的课文与小学的课文相比,篇幅要长,内容要多,含义要深,对主题的挖掘在深度和广度上要更进一步,而教师的帮扶却少了,讲课速度却快了。
要适应这些变化,就必须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的增强,理解、感悟、积累、运用等阅读能力的增强,为此,我认为在阅读方面要着眼养成以下三个习惯:1、每天读书看报的习惯在今天的信息化时代,阅读将是人们搜集信息,处理信息最重要的方式之一,有没有阅读,会不会阅读奖决定一个人向社会获取智慧的能力。
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取语文知识,更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厚积才能薄发,光读几册教材是远远不够的。
语文能力的获取,可说是三分课内,七分课外,课外阅读的质和量将决定学生语文能力的高低,因此,让学生变聪明,最好的办法是让他阅读,再阅读,养成每天读书看报的习惯。
要培养学生读书看报的习惯,教师首先应不断推荐各种适合学生阅读的书刊,特别是新课标有明确规定的学生必读的名著,帮助学生制定每学期的阅读任务和阅读计划,教会学生速读、略读、精读、朗读、默读的技巧及阅读不同文体的方法、策略,结合读书笔记、读书卡、读书分享会、故事会等形式让学生有展示阅读成果的平台,只有当读书成为一种乐趣,一种需要时,形成每天读书读报的习惯就容易多了。
其次就是减少笔头作业量,让学生每天有充足的时间,舒展的身心去阅读。
被困在永远写不完的作业里的学生欲要养成每天读书报的习惯,即使有心,也无力。
2、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列宁、鲁迅、毛泽东等凡是在学问上卓有成就的人都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读书笔记对学习语言不仅有整理、盘点和积累的作用,更能促使学生主动与文本对话,提高对语言的感受力和领悟力,增强语感。
写读书笔记的方式有很多,老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可以有所不同。
阅读能力稍差一点的,可以摘录好词、好句,积累为主;阅读能力稍好的,可以以概括,谈感受、心得为主。
此外,也可以根据文章内容、体裁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如《匆匆》、《荷花》一类语言精美的文章,做读书笔记是可重在积累、品赏;《守株待兔》、《走遍天下书为侣》一类以讲道理,讲方法为主的文章,可重在结合生活实践去谈感受,谈启发,举一反三。
还可以根据不同时期的教学重点去写读书笔记,如概括主要内容,理解品味含义深刻的句子,提炼中心等。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自主意识相对弱,这就要求教师在培养的过程中,多检查,多督促,适时地表扬、鼓励、展示成果,激发学生写读书笔记的热情,甚至可以作为一个常规作业,使其逐步形成习惯。
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除了写读书笔记外,还应在平时的阅读课中,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一边读书,一边圈点勾画,培养学生“划”、“批”、“注”、“摘”的习惯。
这样有助于促使学生勤于思考,提高思维的条理性和深刻性,有助于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记忆,提高阅读效率,更能消除学生对老师的依赖心理,培养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成为学习的主人。
3、养成独立思考,不断探究的习惯在平时的集体评卷时,经常会发现某些题目的答案惊人地相似,例如在用词造句,按要求写句子,结合生活实际谈启示或对句子的理解等题目,不难发现老师曾为学生统一过答案。
给学生正确的答案无可厚非,但是如果这种做法操作得过于简单和粗糙,那么,就会抹杀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机会和能力,特别是中下学生会产生依赖老师或优生,等待答案的心理,这些学生到了中学后,自然难以习惯中学课堂,自然“下滑”。
因此,在小学高年级,务必要培养起学生独立思考,不断探究的习惯。
要养成该习惯,教师应创造条件并能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
其中,老师的提问要精当,有思维的含量和空间,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在对语言材料进行品读、比较、分析、感悟,概括、推理的过程中,掌握思考方法。
思考的方法,单凭认真听“讲”是听不来的。
思考的方法是要靠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来领悟。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经历“探究——发现——再探究——再发现”的过程,让学生体验探究后收获的喜悦。
形成习惯只有学生不断地体尝到思考和探究的乐趣,才能逐渐养成习惯。
例如:在多音字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比较多音字在不同语言环境里的读音,思考为什么在这句话里读这个音?再通过理解句子意思或词语意思寻求正确答案。
为什么表示这个意思的时读这个音呢?通过查阅字典,让学生去发现,表示不同意思或不同词性的时候,字的读音会有所改变。
最后指导学生拓展其他字的读音的变化规律。
这样探究式的学习比直接告诉学生字音更有利于学生日后的发展。
三、养成写日记的习惯记日记能够促使学生勤于练笔,提高学生写的能力,因为熟能生巧。
此外,我觉得记日记更重要的作用就是能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做生活的有心人,对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如伤心、烦恼、快乐、有趣的人和事,以及春去秋来,鸟类迁徙、蚂蚁搬家等自然现象,多观察,多思考,遇事问个为什么。
善于观察可为写作积累素材,避免说空话、说假话、脱离生活实际等毛病。
再把观察的结果记录在日记里,在写日记的过程中思考、提升。
如学生观察蜘蛛织网,有的学生谈到了自然界中的弱肉强食,有的学生谈到了以逸待劳的妙处,有的学生谈到了学习做事欲要成功,就要坚持不懈。
我想,有写日记习惯的学生,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对文本的感悟能力,对不同主题的挖掘和提炼的能力会比没有写日记的学生要强,这样的学生,自然能在中学的课堂里成为写作和阅读的能手。
如何培养学生写日记的习惯?首先教给学生写日记的方法和格式,引导学生多观察、勤思考,要求学生“我手写我心”,老师不要强势规定字数;其次教师的评语很重要,用评语把日记本营造成一个师生交流的平台,学生心灵的家园,激发学生倾诉的欲望。
再次,对一些有特色的日记,在征得学生同意的前提下,多范读,多展示,让学生体验成果,培养兴趣。
最后就是通过家校沟通等方法抓坚持,抓认真,使其成为习惯。
当然,为了学生中小学的顺利过渡,我们还要培养学生许多良好的学习习惯,如独立识字、书写规范的习惯,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上课主动做笔记的习惯等等。
让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成为小学语文学习和中学语文学习之间的一座稳固的桥梁,形成学生语文学习的长线发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