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面埋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大型琵琶曲,乐曲的内容壮丽辉煌,风格的雄伟奇特,在古典音乐中是罕见的这首乐曲是根据公元前202 年楚汉两方在垓下(今安徽省灵壁县乐南)进行决战时刘邦运用韩信的十面埋伏和张良的四面楚歌之计,彻底击贩楚军,迫使项羽自刎乌江这一历史事实加以集中概括谱写而成的。
《十面埋伏》最早记载于 1819 年出版的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刊行的琵琶谱——华秋苹,华文桂等编订的《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谱真传》 (简称华氏《琵琶谱》) ,李方园编订,1895 年(清光绪二十一年)出版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中将它改名为《淮阴平楚》
。早在十六世纪末,明代王猷定在《四照堂集》一书中的《汤琵琶传》就记述了当时琵琶名手汤应曾演奏《楚汉》一曲的生动状况。文中写出道: “ 《楚汉一曲》 ,当其两军决斗时,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争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悲,终而落涕之无从也。其感人如此。 ”这段文字说明, 《十面埋伏》的内容、结构和音乐形象与《楚汉》一曲所描述的大体一致,证明它的流传年代是十分悠久的,早在三百多年前的明代就在民间流传了。 自《琵琶谱》问世以来,其后各个琵琶谱集都载有《十面埋伏》的乐谱,各个版本在分段与分段标目都有所不同,但它们 只是分段编排不同而已,而乐曲所表现的内容和音乐方面却是大同小异。笔者所用之分析谱是卫仲乐先生演奏,裘春尧、叶绪 然、林友仁、胡晓芳记谱,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 年的版本,(载于《琵琶独奏曲集》),它由十段组成,分为三部份。

第一部分

五个分段,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列营” ,第二层次“吹打” 、 “点将” ,第三层次“排阵” 、 “走队” 。描写作战前的准备阶段,惊人的咚咚战鼓声,庄重雄壮的吹打曲调,肃穆有序的演阵,表现出两军决战前汉军的雄威和必胜的信心第一个层次“列营” ,是全曲的引子,开始就使用“轮拂”手法先声夺人,音乐由散渐快,渲染了强烈的战争气氛。铿锵有力的节奏犹如的战鼓擂动,激昂高亢的长音好象震憾山谷的号角声,形象地描绘了战场特有的鼓角音响,扣人心弦。此后还用了泛音、拉音、扫弦等手法表现了人声鼎沸、擂鼓三通、军炮齐鸣、铁骑奔驰等壮观场面,恰如其分地概括了古代战场紧张激烈的典型环境。

谱例一:
第二层次: “吹打”和“点将” 。 “吹打”是

全曲中唯一的旋律性较强、抒情气息浓郁的段落。琵琶用轮指奏出长音,这段间乐极象古代行军时笙管齐鸣的壮丽场面,刻画了纪律严明的汉军浩浩荡荡、由远而近、阔步前进的形象。后来改用“勾轮”和“拂轮”指法,在每一小节强拍上用和音衬托旋律,恰似锣鼓的敲击,表现了昂首阔步、浩浩荡荡的行军队伍。接着, “点将”进一步的变化反复从2421 2412 4-45 6-65 4.5 4-
起用勾搭“勾、抹、弹、抹”的汇组指法来演奏,它是对“吹打”的补充,描绘出调兵遣将的情景。
第三层次: “排阵”和“走队” ,是新的音乐材料,曲调简单,节奏均匀而显得有二部分 一部分是描绘古战场上的战斗情景,音乐表现上也有三个层次,即“埋伏”
“埋伏”的阵法,把楚军紧紧围困自反复呼应,节奏上有松有紧,力度强,速度渐快,旋律先递升后复线式递降。 小战”一段,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卫仲乐先生对这段节拍的处理是独特的,些机械,它与“吹打”气息宽广的旋律相对比。 “走队”是“排阵”的变化 重复,把前段“摭分” 指法改为“摭划”,描绘了军士们在演阵时有组织有规律的动态,气氛肃穆。 “走队”的变化重复采用“换头、合尾”的写作手法,前面五小节与“排阵”不同(换头) ,后几小节相同(合尾) 。

第二部分

这一部分是描绘古战场上的战斗情景,音乐表现上也有三个层次,即“埋伏” “鸡鸣山小战” 、 “九里山大战”这三个分段。 “埋伏”一段,是表现汉军在垓下用了“十面了起来,在表面寂静的夜晚,汉兵正紧张从事战前的准备,这种伏兵重重、水泄不通的场面和大战前夜的肃穆气氛,是通过下列一些主要手法来表现的:
1、旋律a1宫音为中心音作递升、递降的进行。
2、开始围绕a1宫音为中心音运动的分句清晰,各到逐渐加紧。
3、中间节奏紧 “前十二小节是87拍子,后十个小节是86拍子,它类似戏曲锣鼓“乱锤”点子:仓仓 仓仓 仓仓仓 ,这种节奏型在演戏中以表现剧中人物焦急、纷乱的感情。从埋伏到小战,两军交战中刀、枪相击声,矛、盾相撞声和战斗越来越激烈的情景,为了表现这一战争场景,作者运用多种手段来塑造音乐形象,如下:
1、旋律的每个句头与前句尾同音衔接,促成一气呵成。
2、旋律动向是先递升后递降,跌宕起伏。
3、整个分段贯穿运用有规律的XXXX X XX X节奏型,变化反复时连续运用另一种 XX X XX X 节奏型,律动性强;
4、每一句逗的第三拍,都运用煞弦的技法,发出如兵器相击的特殊音响。
5、先87拍子后转到86拍子,加以力度的增强,使后半段的音乐表现得更

为紧 张和激烈。

大战”一段,是全曲的高潮,它表现两军最后激烈的搏斗。开始的十二小节, “运用强节奏、强力度、快速和每拍都有持续和音烘托的夹扫奏法。表现雄军百万,铁骑纵横。之后的七小节,运用绞弦的戈击声和快夹扫的马蹄声,进一步渲染了激烈的战斗气氛(如谱例三) 。之后使人意想不到的是出现了凄凉的“箫声” ,
第二层次是“呐喊”部分,它是全曲的高潮的顶峰。在琵琶上运用了“拼双弦 第”和“推、拉”的技法,并奏出增四度的音响和扫滚指法的马蹄声,生动地描绘了两军对阵时兵器交接、铁骑奔驰、撕杀呐喊的战斗场面。

谱例四:

第三层次是“传号收兵” 。简单的军号音调,马蹄奔跑的节奏,力度的渐强至渐

第三部分

为两个层次“项王败阵”和“乌江自刎” 。 旋律和马蹄音调表现项王及其随后突围逃到乌江,为汉军追及,项羽左右卫队二十八人依时演奏至“项王败阵”就结束) ,删去了这部作品以其丰富的演奏技法、鲜明的音乐形象,磅礴的气势,为我们艺术地考资料: 琵琶名曲荟萃》 上海音乐出版社 本社编 弱起浇六次,表现刘邦全歼楚军 后收兵的情景。
第一层次“项王败阵”是慢起渐快的同音进行从突围惊逃之状。
第二层次:项王败阵山为阵,奋杀汉军,但寡不敌众,左右多战死,项羽也自刎身亡。这段悲歌表现了这位失败英雄自刎前复杂的心情。乐曲最后四弦一“划”后急“伏” (又称“煞住” ) ,使音乐戛然而止结束全曲。 卫钟乐的演奏一般都至此全曲结束(有其后“众军奏凯” 、 “诸将争功”和“得胜回营”三段。 再现了楚汉战争的雄健和悲壮,创造了以单个乐器的独奏形式表现波澜壮阔的史诗场面,直到今天,《十面埋伏》依然是琵琶演奏艺术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久演不衰的传统经典名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