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在亲子之间的传递
【课件】第三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思考:
子代获取了父母遗传下来的基因,但子代的性状和 父母并不完全一样。 很多同学是单眼皮而父母亲却是 双眼皮,对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你能够做出合理的解释 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相信,你能够做到。
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传递
亲代:
父方 ×
23对染色体
母方 23对染色体
生殖细胞:
细胞、花粉细胞中的染色体条数分别为 ( A )
A.20,20,10 B.20,20,20 C.10,2 0,20 D.10,10,20
4.下列属于人类遗传病的是( )
A.坏血病 B.艾滋病 C.白化病 D.巨人症
5.禁止近亲结婚的科学依据是后代( )
A.易得传染病
B.一定得遗传病
C.成活率极低
D.得遗传病几率增大
妈的基因而没有遗传爸爸的? 不是。小强遗传了妈妈一个控制双眼皮的显性基因,遗 传了爸爸一个控制单眼皮的隐性基因。 3.如果父母再生一个孩子你可以预测他或他的眼睑性状吗? 可以。 4.如果母亲做了眼睑手术,会遗传后代吗?
不会。因为母亲的遗传物质并没有改变。
双亲 双眼皮 Aa
Aa 双眼皮
生殖细胞
A aA a
d
Dd
Dd
矮茎豌豆
子二代 (DD) (Dd) (Dd) (dd)
高茎 矮茎
高茎
高茎
我运用 我创新
1.父母都是双眼皮,而小明却是单眼皮,这是怎么回事呢? 双眼皮由显性基因控制,单眼皮由隐性基因控制,如果 父母都各含有一个隐性基因,小明就可能是单眼皮。
2.妈妈双眼皮,爸爸单眼皮,小强却是双眼皮,是不是小强只遗传了妈
6.人的双眼皮是显性,单眼皮是隐性,一对夫妇,都是单眼皮, 他们生的子女应该( )
人教版八下第二章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课件
4、当堂训练
1.一条染色体上有 一 个DNA分子,有 数万 对基因
2.体细胞中有 23 对染色体,生殖细胞中
有
23 条染色体。
3.在正常情况下,人的体细胞、精子和卵细胞 中染色体数目分别是( A)
A 、 23对、23条、23条 B、 46条、46条 、23对
C 、 46对、46条、23条 D 、 23条、23对 、23条
母亲
(23 对 染色体)
卵细胞
(23 条 染色体)
子代
受精卵
(23 对 染色体)
子女
(23 对 染色体)
体细胞中的染色 体是 成对 存在的
生殖细胞中的染 色体是 单个存在的
其中一半来自父 方, 另一半来自 方。
母 生殖细胞中染色体 数目只是体细胞 的。 一半
请写出染色体变化的规律 (用n、2n表示)
一对基因控制,相对应
生物体的各种性状都是由_基__因__控制
的。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
_生__殖_过程把基__因__传递给了子代。在 有性生殖过程中,精__子__和_卵__细__胞__就
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
体细胞中染色体成_对__存在;生殖细 胞染色体成_单__存在,数量减半。
基因和染色体
1.基因是染色体上控制生物性状 的DNA片段
2.生物的体细胞内,染色体是成 对的,基因也是成对的,且位于 成对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
3.一种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
二、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
父 母子
46+46= 92
子媳 孙
92+92=184
… …
1883年,比利时的胚胎学家比耐登对体细胞只有 2对染色体的马蛔虫进行研究时发现,马蛔虫的精 子和卵细胞都只有2对染色体(由每一对里的一条 组成),而受精卵则又恢复到2对染色体。那么, 是不是所有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都是这样的呢? 1890年德国动物学家亨金,通过对多种生物的视察 研究,证实了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 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 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这就 是以后要说的减数分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设计模板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设计模板一、教学目标:1. 理解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原理;2. 掌握基因的显性与隐性;3. 能够运用基因传递的原理分析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基因的定义与组成;2. 基因的显性与隐性;3.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方式;4. 实际案例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基因的传递原理,基因的显性与隐性;2. 教学难点:基因的显性与隐性的表现,基因传递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基因的定义、组成、显性与隐性;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理解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基因的显性与隐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含基因的定义、组成、显性与隐性等内容;2. 实际案例:准备相关的实际案例用于教学分析;3. 小组讨论材料:准备相关的问题和资料,供学生分组讨论。
教案设计模板:1. 导入:通过引入实际案例,引发学生对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思考;2. 新课导入:介绍基因的定义、组成、显性与隐性;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基因的传递原理,通过PPT展示相关内容;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5. 小组讨论:布置相关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基因的显性与隐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基因的传递原理和显性与隐性的重要性;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案例:介绍一个具体的遗传病案例,如色盲,引导学生思考遗传病的传递方式;2. 基因定义:讲解基因的概念,解释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3. 基因组成:介绍基因的组成,包括编码区和非编码区;4. 显性与隐性:讲解基因的显性与隐性,通过PPT展示相关示意图;5. 基因传递:讲解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方式,包括孟德尔遗传定律;6. 遗传病分析:分析导入案例中的遗传病,讲解其遗传方式和基因型;7. 小组讨论:布置相关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基因的显性与隐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8. 案例分析:分析其他遗传病案例,让学生运用基因传递原理进行分析和判断。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对象:八年级教学目标:1. 理解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过程;2. 掌握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它们在遗传中的作用;3. 能够运用基因遗传图解分析基因的传递规律。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过程;2. 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它们在遗传中的作用。
难点:1. 基因遗传图解的制作与分析。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教学课件、遗传图解实例、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引发学生对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思考。
2. 讲解基因的定义和特点讲解基因的概念、基因位于染色体上,以及基因的显性与隐性特点。
3.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过程利用遗传图解,讲解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如孟德尔遗传定律。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身边的遗传现象,如身高、眼皮等,分析其基因传递规律。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入新的知识点。
2. 讲解基因的显性与隐性通过实例讲解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它们在遗传中的作用。
3. 遗传图解的制作与分析讲解如何制作遗传图解,并分析遗传图解中的基因传递规律。
4. 练习与讲解布置一些遗传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讲解答案。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基因的显性与隐性在遗传中的作用。
6.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关于基因遗传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通过课堂提问、练习题和课后作业等方式评估学生对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理解程度,以及他们运用基因遗传图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节奏和内容,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反思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精品ppt课件
D.鲫鱼排出的卵
首页
末页
课后练习
夯实基础
7.双眼皮是一种性状,这一性状是通过( A ) 遗传给后代的。
A. 生殖细胞 B. 卵细胞 C. 细胞质 D. 细胞膜 8.同卵双胞胎有许多非常相像的性状,主要是因 为他们( B )
A.是同一父母的后代 B.具有相同的遗传物质
C.是同时出生的
D.生活条件一样
用各种颜色涂在不同的区段上。这些不同颜色的
区段表示的是什么?如何将长绳处理成短棒状的 染色体样子?
不同颜色的区段可以表示染色体上分布着不
同的基因。不断把长绳旋缩短变粗,就能把长
绳处理成短棒状的染色体样子。
首页
末页
课堂探究
探究二: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 2.认真阅读课文P31—32的内容,讨论并回答下 列问题。 (1)为什么无性生殖产生的后代,个体之间十 分相像呢?这与染色体和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状况有关吗?
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课前预习 课堂探究 随堂检测 课后练习
生物
首页
末页
导学目标
【学习目标】
1.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2.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3.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学习重、难点】
1.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2.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3.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首页
末页
课前预习
一、基因、DNA和染色体(阅读教材P29~31) 1.性状的遗传: (1)性状的遗传实质:亲代通过生殖过程把基因传 递给子代。
(2)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有性生殖过程 中的 精子 和卵细胞。
2.基因、DNA和染色体三者之间的关系: (1)基因存在于 DNA 分子上;该分子是染色体的 组成成分,存在于 细胞核 中。
7.2.2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教学设计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
3.教学策略:
-采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遗传规律。
-创设互动式课堂,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实施分层教学,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支持。
4.教学评价:
-通过实例演示和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掌握遗传图解的绘制方法,并在实践中加深理解。
-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概率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如预测某一对夫妇生育子女的遗传性状概率。
2.对于教学难点的化解:
-采用比较法,将隐性遗传和显性遗传进行对比,帮助学生理解其差异。
-设计阶梯式的习题,由简到繁,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复杂遗传现象的概率计算。
4.预习下一节课内容:基因突变及其在遗传中的作用。
作业要求:
1.作业1和作业2需在课后完成,要求字迹清晰,步骤完整,逻辑严谨。
2.作业3中的拓展思考题,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时间安排选择完成,鼓励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
3.作业4为预习作业,要求学生提前了解下一节课的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作业提交:
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利用生动具体的实例,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基因传递的规律,如通过家族树的形式展现遗传关系。
2.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从简单的遗传现象入手,逐步引导学生掌握复杂的遗传规律和概率计算。
4.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规律,遗传图解的绘制,概率计算方法。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反思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反思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是一种遗传现象,它影响着个体的形态、功能和行为等方面。
基因对于人类的发展、特征和疾病的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该认识
到基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从而进行教学反思和教育改进。
首先,教育工作者应该了解基因的作用并在教学中加以考虑。
基因决定了个体在生理、认知和行为等方面的潜力和倾向,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了解学生的基因背景,合理设
计教育方案,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力。
其次,教育工作者应该鼓励学生发展积极的基因表达。
基因不仅仅是一种遗传物质,
它还可以受到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教育工作者通过提供积极的学习环境和培养积
极的学习习惯,可以帮助学生优化基因表达,提高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另外,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的基因组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意味着
他们在学习和适应能力上存在着差异。
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采
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在其基因表达的基础上,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
最后,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基因与教育的相互作用。
基因并不是决定命运的唯一因素,教育和环境同样也会对个体的基因表达产生影响。
教育工作者应该认识到通过教育可
以改变基因表达的一部分,创造条件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基因优势。
综上所述,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对于教育具有重要影响,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
到基因的作用,并在教学中加以考虑。
通过了解学生的基因背景,鼓励积极的基因表达,关注个体差异,以及实现基因与教育的相互作用,可以提高教育的质量,促进学
生的全面发展。
7.2.2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课件(共26张PPT) 八年级下册生物学 人教版
1.问题的发现
23对
23对
精
卵
受精卵
受精卵
子女
父
母
精子
卵细胞
23对
23对
23对
23条
2.科学家的研究
(1)比耐登对马蛔虫的研究
(2)其他科学家的研究
23对
23条
父
母
精子
卵细胞
受精卵
新个体(体细胞)
3.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1)形成生殖细胞时,染色体数目减半
保证了亲子代间染色体数目的稳定性。
4.生殖过程中基因的变化
等位基因
A表示显性基因a表示隐性基因
A
A
a
a
5.生殖过程中基因随染色体遗传图示
想一想,议一议
1.正常人体细胞内有多少对染色体? 2.为什么这些染色体成双成对?
23对
染色体在体细胞内是成对存在
成对的染色体,大小和形态相似
每一对染色体都是一条来自父亲,一条来自母亲。
(2)精卵结合使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恢复到原来的数目
位于成对染色体上的成对基因,在形成生殖细胞时,随着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生殖细胞中。因此,精子和卵细胞核中的基因是体细胞核中的一半。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时,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又恢复成对,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另一个来自母方。
体细胞→生殖细胞→受精卵→新个体 2n n 2n 2n
染色体是成对的
DNA是 的
在体细胞中
基因是 的
成对
成对
一、基因、DNA和染色体
……
一条染色体有一个DNA分子
一个DNA分子上有多个基因
一、基因、DNA和染色体
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
基因检测和咨询需要遵循伦理规范,确保个人信息的机密性和安全性。
基因与个体特征的关系
基因决定了我们的外貌、身高、眼色等个体特征,但也受到环境和生活方式 的影响。
基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
基因和环境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不同环境条件可影响基因的表达 和个体健康。
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 导致神经系统逐渐衰退,影响 运动控制和认知能力。
镰状细胞性贫血
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 导致红细胞变形,影响氧气的 运输和供应。
基因检测和咨询
基因测序
通过解读个人基因组,识别潜在的遗传风险和疾病易感性。
遗传咨询
专业咨询师提供个性化的遗传信息解读和建议,帮助人们做出健康决策。
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
基因是指存在于细胞中的遗传信息,决定了我们的生物特征。本演示将介绍 基因的重要性和传递方式,以及基因与个体特征和环境的相互作用。
基因是什么
基因是细胞中的DNA序列,负责传递遗传信息,决定了个体的生物特征和功能。
遗传的基本原理
• 孟德尔遗传定律描述了基因的传递和表现 • 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的不同传递方式 • 显性和隐性基因的表达及其影响
基因的传递方式
1
常染色体遗传
基因位于非性染色体上,以自由组合的方式传递。
2
性染色体遗传
性染色体携带特定的遗传信息,决定性别和性状的表达。
3
线粒体遗传
由母亲直接传递给子代囊性纤维化
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 导致产生粘稠的体液,影响呼 吸系统和消化系统。
亨廷顿氏舞蹈症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演示课件
03
亲子代间基因传递机制
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基因传递
减数分裂与基因传递
在有性生殖过程中,亲代通过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每个配 子携带部分基因。配子的结合实现了基因的重组,形成了 具有双亲遗传特征的子代。
等位基因与显隐性关系
等位基因是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相同位置的基因,它们控制 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显性与隐性基因在子代中的表达遵 循一定的规律,如显性基因的优先表达等。
重组与突变在亲子代间的作用
基因重组的多样性
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基因重组产生了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使得子 代能够继承双亲的遗传特征并产生新的组合。
基因突变的意义
基因突变是生物进化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它产生了新的等位基因和 遗传变异,为生物适应环境和自然选择提供了原材料。
重组与突变的互动关系
基因重组和突变在亲子代间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生物的遗传多样 性和进化潜力。
通过检测父母和子女的血型,根据血型遗传规律判断亲子关 系。但此方法准确度较低,易受干扰。
染色体分析
观察染色体形态、数量和结构特征,判断亲子关系。此方法 准确度较高,但操作复杂,成本较高。
亲子鉴定技术发展趋势
01
02
03
高通量测序技术
随着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 高通量测序技术将逐渐应 用于亲子鉴定领域,提高 鉴定效率和准确度。
04
人类遗传疾病与基因传递关系
单基因遗传疾病
基因突变
单基因遗传疾病通常是 由单个基因突变引起的, 如镰状细胞贫血、囊性 纤维化等。
遗传方式
这类疾病遵循孟德尔遗 传定律,包括常染色体 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 性遗传、X连锁显性遗 传、X连锁隐性遗传等。
发病率与遗传度
单基因遗传疾病的发病 率相对较低,但遗传度 较高,即受遗传因素影 响较大。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人教版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过程,掌握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它们与性状之间的关系。
2. 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遗传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过程,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它们与性状之间的关系。
2. 教学难点: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它们与性状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过程。
2. 利用遗传图解和实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它们与性状之间的关系。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遗传图解、实例和相关的教学材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和积极参与的态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遗传现象,引发学生对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过程。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它们与性状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遗传图解和实例分析来加深理解。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5.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6.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板书设计: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显性隐性性状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实例分析中的表现,评估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释遗传现象的能力。
3. 收集学生的问题和反馈,了解他们的学习困惑,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遗传变异的原因,如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等。
初三生物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三生物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试题答案及解析1.“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反映了生物基本特征中的A.营养B.呼吸C.遗传D.变异【答案】C【解析】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间的差异,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普遍存在得,“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反映得是亲子代间的具有相同的性状,是生物的遗传现象,是通过生殖细胞将控制性状的基因传给下一代而实现的,故选C。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生物的遗传现象,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遗传的概念。
2.请阅读下列事例并完成以下两小题:小明能卷舌,母亲也能卷舌,但父亲不能卷舌。
其中能卷舌为显性,用A表示,不能卷舌为隐性,用a 表示.1.小明和他父亲的基因型分别为A.AA和aaB.Aa和aa c.a和A D.A和a2.若小明父母再生一个孩子,这个孩子不能卷舌的几率为A.100%B.50%C.0%D.0%或50%【答案】1.B2.B【解析】1.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存对的两个基因中两个是显性基因表现显性性状,两个基因中一个是显性基因,一个是隐性基因则表现显性性状,两个基因都是隐性基因表现隐性性状。
基因随配子代代相传,生物体进行生殖时,两条染色体相互彼此分开,基因也随之分开进入到相应的生殖细胞中去,然后精卵随机结合成受精卵,受精卵发育成新的个体。
通过上述材料分析,父亲不能卷舌则基因型是aa,产生了一种a配子,父亲给了小明a基因,由于小明能卷舌则可以推测小明的母亲给了A基因,这样小明的基因型是Aa;同时母亲能卷舌,是显性性状,必然还有一个基因是A,由此可以推测其母亲的基因是Aa 或是AA,由此选项B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基因的遗传有一定的规律性。
2.通过以上分析,母亲的基因型可能是AA或者是Aa,父亲的基因型是aa,具体分析有可能是两种情况,一种母亲的基因型是Aa则子代能卷舌的概率是50%(见图一);一种是母亲的基因型是AA则子代能卷舍的概率是0%(图二),故选项D符合题意。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人教版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
2. 让学生掌握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它们在亲子代间的表现。
3. 培养学生运用基因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它们在亲子代间的表现。
2. 教学难点: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它们在亲子代间的表现。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
2. 利用遗传图解法分析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它们在亲子代间的表现。
3. 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基因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遗传图解模板、案例素材。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PPT展示亲子代间遗传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
2. 探究基因的显性与隐性让学生观察PPT中的遗传图解,分析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它们在亲子代间的表现。
引导学生总结基因传递的规律。
3. 案例分析呈现具体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基因知识分析案例中的遗传现象。
引导学生运用基因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以及基因的显性与隐性。
5. 作业布置让学生绘制一个遗传图解,体现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六、课堂活动与互动1.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基因在多代间的传递过程,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
2. 小组分享: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和教师进行评价和提问。
七、拓展与延伸1. 让学生思考除了基因的显性与隐性,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亲子代间的遗传现象。
2. 引导学生探究基因突变对亲子代间遗传的影响。
八、实践与应用1. 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基因知识,分析生活中的遗传现象,如外貌、性格等。
2. 鼓励学生进行家庭调查,了解家族遗传史,尝试绘制遗传图解。
九、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染色体异常导致遗传疾病
染色体数目异常
如21三体综合征(唐氏综合征)等,由于染色体数目增多或减 少导致疾病发生。
染色体结构异常
如猫叫综合征等,由于染色体片段缺失、重复或倒位等结构异常 导致疾病发生。
染色体不稳定综合征
如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等,由于染色体在特定条件下容易发生断 裂或重排导致疾病发生。
05
X连锁显性遗传病
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基因,如抗维生素D 佝偻病等。女性患者多于男性,且女性患者病情往往较轻 。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为隐性基因,如白化病、苯 丙酮尿症等。患者家族中往往只有个别成员患病,且男女 患病机会均等。
X连锁隐性遗传病
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为隐性基因,如红绿色盲、 血友病等。男性患者多于女性,且男性患者病情往往较重 。
遗传病传递
某些遗传病相关基因在亲子代间的 传递,使得后代有可能继承这些疾 病相关的基因,增加了遗传病的风 险。
遗传学发展历程及现状
发展历程
遗传学经历了从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发现到现代分子遗传学的发展过程,揭示了基 因的本质和遗传信息传递的规律。
研究现状
目前遗传学已经深入到分子水平,研究基因的结构、功能和调控机制,以及基因 与环境相互作用对生物性状的影响。同时,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基因编辑和基 因治疗等新技术不断涌现,为遗传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
法律法规对亲子代间基因传递规定
禁止基因歧视
法律应禁止基于基因信息的歧视行为,保障每个人的平等权利。
严格监管基因技术
政府应建立严格的监管机制,确保基因技术的安全和有效性,并防 止滥用。
保障知情权和选择权
法律应保障每个人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确保他们了解基因技术的潜 在风险和利益,并能够自主做出决策。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基因传递的意义与影响
性状的遗传 ♀️
遗传疾病的风险
基因变异的进化作用
基因传递决定了我们的身体特
某些基因突变可能导致遗传疾
征,如身高、眼睛颜色和智力
病的风险增加,了解基因传递
基因突变也为物种的进化创造
水平。
可以帮助预防这些疾病。
了新的可能性,使其适应变化
的环境。
基因传递的重要性与应用
1
遗传咨询
了解基因传递可以帮助家族预测和管理遗传特征和遗传疾病的风险。
2
技术创新
对基因传递机制的研究推动了生物技术和医学的发展,有助于创造更好的生活。
3
基因治疗
通过基因传递的理解,科学家可以开发基因治疗,帮助治疗遗传性疾病。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是人类遗传学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它影响着我们的
性状和健康。本演示将介绍基因传递的原理、影响因素以及意义与应用。
亲子代之间的基因传递
1基本原理ຫໍສະໝຸດ 基因是遗传物质DNA编码的信息,亲子代之间通过遗传物质传递基因。
2
遗传特征的表现
基因通过遗传特征的表现方式影响我们的外貌、个性和身体功能。
3
基因传递的影响因素
亲子基因传递除了父母的基因贡献外,环境因素也会对基因传递产生影响。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模式
显性遗传
某些基因在亲子代间通过显性遗传方式表现,孩子可以从父母直接继承这些特征。
隐性遗传
另一些基因通过隐性遗传方式表现,需要双方父母都携带该基因才能受影响。
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可能会导致新的基因特征在亲子代间传递,以及进化的发生。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科目:生物2. 课题:《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3. 课时:2课时4. 年级:八年级5. 教学目标:(1) 了解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2) 掌握基因随配子代代相传的途径;(3) 能运用基因的传递规律分析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2) 基因随配子代代相传的途径。
2. 教学难点:(1) 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分子机制;(2) 基因重组及其意义。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基因的传递规律;(2)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直观展示基因传递过程;(3)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巩固基因传递知识。
2. 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2) 遗传图解;(3) 案例资料。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提问:什么是基因?基因是如何在亲子代间传递的?2. 讲解基因的概念解释基因的概念,强调基因是生物性状的决定因素。
3. 讲解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讲解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包括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
4. 基因随配子代代相传的途径讲解减数分裂过程,展示配子形成过程中的基因组合。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及途径。
第二课时1. 讲解基因重组及其意义讲解基因重组的类型、发生时期及意义。
2.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运用基因传递规律解决问题。
3. 课堂讨论讨论基因传递规律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如杂交育种。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基因重组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课后作业1. 绘制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遗传图解;2. 复习基因重组的类型及意义;3. 思考题:运用基因传递规律,分析某一遗传病的遗传方式。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2) 学生能运用基因的传递规律分析实际问题;(3) 学生能掌握基因重组的类型及意义。
知识梳理--《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解析版)
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物的延续和发展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新课标--遗传和进化的学业要求】:1.能够解释遗传信息在生殖过程中完成了传递,并控制新个体的生长发育;2.借助图示或模型阐明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2.运用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阐明基因组成和环境共同决定生物的性状;3.通过实例分析,认识到杂交育种、转基因技术对人类生产生活陈胜巨大推动作用;4.运用进化和适应的观点,解释生物多样性的原因。
【思维导图】一、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基础知识点纲要:染色体是细胞核内的容易被碱性颜料染成深色的物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它的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即双螺旋结构;DNA分子上具有特定遗传信息、能够决定生物的某一性状的片段叫做基因。
【考点归纳】【知识强化】1.以下关于染色体和基因在亲子代之间传递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A.女孩的卵细胞内的性染色体可能来自父方,也可能来自母方B.子代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C.人的卵细胞中23条染色体在形态和大小上都是不同的D.一个家族中男性的Y染色体来自同一个祖先【答案】B【详解】A.在一般情况下,如果母亲的卵细胞(含X染色体)与父亲的含有X染色体的精子结合,受精卵的性染色体组成就是XX,那么此受精卵发育成的孩子就是女孩。
女孩在产生卵细胞时,X性染色体随机进入生殖细胞,因此可能来自父方,也可能来自母方,A正确。
B.在形成生殖细胞的过程中,成对的染色体分开,每对染色体中的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中,基因也随着染色体的分离而进入不同的生殖细胞中,但进入同一个生殖细胞的染色体是随机的,可以是两条中的任意一条,因此子代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不一定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B错误。
C.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在形成精子和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
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和卵细胞。
2.2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 提问与讨论:学生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讲授法:教师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知识点。
- 实践活动法:教师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基因传递的规律。
6. 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能力:学生在课前能够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独立思考预习问题,并在课堂中能够主动参与讨论,与同伴合作完成实践活动,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能力。
7. 增强生命观念和科学态度:学生能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生命现象有更深入的理解,培养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和热情,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注重事实证据,勇于探索未知。
最后,在教学管理方面,我通过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和作业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巩固学习效果。然而,我发现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并不集中,可能是因为课堂活动不够吸引人或者教学方法不够有效。因此,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课堂管理,通过设置有趣的课堂活动、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注意力。
其次,在教学策略方面,我通过设计预习任务、课堂活动和课后作业,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能力。然而,在课堂活动中,我发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并不高,部分学生可能因为对知识点的理解不透彻,而无法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活动。因此,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设置有趣的问题和案例,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讨论。
6. 生命观念和科学态度
- 对生命现象的理解
- 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2. 基因的传递方式:讲解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包括常染色体遗传和性染色体遗传。
3. 基因重组:介绍基因重组的类型和意义,解释基因重组对生物多样性的贡献。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1、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性状的遗传实质上亲代通过生殖过程把基因传递给子代。
2、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精子和卵细胞就是基因在亲子间传递的“桥梁”。
3、染色体:A :染色体概念:正在分裂的细胞,细胞核内存在的一些能够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这些物质就是染色体。
B :数量:生物的体细胞(除生殖细胞外的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成对的基因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如人的体细胞有23对染色体就包含46个DNA 分子,若干个基因;生殖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比体细胞内的少一半,单个存在;C :成分:包括蛋白质和DNA ,其中DNA 是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D :结构:双螺旋结构;4、每条染色体上通常含有一个DNA 分子,每个DNA 分子包含若干基因。
5、DNA 上有许多与遗传相关的片段,叫基因,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6、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基因是染色体上有遗传效应的DNA 片段。
7、染色体、DNA 、基因的关系:基因是染色体上控制生物性状的DNA 片段。
8、基因经精子或者卵细胞的传递给子代:A :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
B :形成生殖细胞时,染色体减半(22条+x 或者22条+y ),形成受精卵以后恢复和体细胞中的数目一样。
9、请写出染色体变化的规律(用n 、2n 表示):亲代(2n )生殖细胞( n )子代( 2n )总结: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在形成生殖细胞时,成对的染色体中的两条分别进入到不同的生殖细胞中,也就是减少一半,变成单条存在,经过受精作用后,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所形成的受精卵又恢复了原来父母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成对存在,而且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10、染色体的特点:(1)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2)不同的生物其染色体的数目和形态是一定的.(3)在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数目减半),单个存在。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课件
7、下列关于染色体的描述正确的是
① 染色体存在于细胞核内
② 染色体是细胞核内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
③ 在体细胞的细胞核内染色体是成对的
④ 在精子、卵细胞内,染色体是不成对的
⑤ 染色体上含有许多决定生物性状的基因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染色体存在于细胞核内的一些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 质,由蛋白质和DNA组成,DNA对生物形状起决定作用,是 主要的遗传物质。遗传物质上有许多决定生物形状的小单位 即基因。在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的,如人体细胞中 染色体为23对,牛体细胞中染色体为30对,水稻体细胞中染 色体为12对。在形成生殖细胞时染色体减半,即人的生殖细 胞中染色体有23条,牛生殖细胞中染色体为30条,水稻生殖 细胞中染色体为12条。
11、若豌豆的花瓣细胞具有12条染色体,那么其卵细胞的染色 体数目应该是
A6条 B12条 C3对 D6对
12、下列各组中染色体数目相同的
A精子和受精卵
B卵细胞和体细胞
C体细胞和受精卵
D体细胞和精子
视察与思考
如果用一根长绳来
代表DNA分子,在
长绳上用红、橙、
黄、绿、蓝等颜色 不同颜色的区段表
涂在不同的区段上。 示控制不同性状的
父母的形状遗传是通过双 亲的 生殖细胞 把 基因传 递给了新个体。
23 对 (46 条)
新个体(体细胞)
不同生物体细胞和生殖细胞的染色体数:
生物 体细胞 精子 卵细胞
水稻 24条 12条 12条 马 64条 32条 32条 玉米 20条 10条 10条
生物
犬 猪 豌豆 白菜
染色体数目
体细胞
生殖细胞
精子 受精 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