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初中生物_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生物_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方面1.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2.描述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二)能力方面1.尝试进行观察、模拟制作、分析图片资料等方式,明确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2.通过微课、贴图等形式理解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科学史的学习,体验科学家们严谨求实、善于思考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

教学难点: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DNA模型、彩色铁丝、自制染色体模型、微课(比耐登实验“一条染色体的自述”)、贴纸、人的正常染色体图、异常染色体图片资料等。

五、教学过程系体、DNA、相关的图片,让学生辨清他们之间的关系。

同时出示DNA分子模型,让学生进一步认识DNA的双螺旋结构。

展示基因图片,并解释基因的作用,让学生尝试归纳基因的概念。

反馈练习:找到了基因的位置,你能表示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吗?教师评价并提问:这位同学完成的都非常好,可以看出听讲很认真。

其实DNA分子很长,最长的有0.99米,同学们认为上面会有多少个基因?充纠正前概念。

生:归纳、总结。

学生上展台展示答案,其他同学点评。

生:大胆猜测。

学生兴趣,又给学生以立体的感受,符合螺旋上升的学习规律。

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基因的概念——本节第一个重要概念,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了解学生掌握情况,锻炼学生表达能力。

同学们回答得不错,请同学们完成导学案上本节知识体系的建构。

师:展示、纠正。

结束语:科学探究永无止境,今天我们只是重温了科学探究的沧海一粟,虽然人类已经发现了多个长寿基因,但是离人类对于健康和长寿的要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希望同学们站在巨人肩膀上,好好学习,继续努力,为人类科技事业做出贡献。

建构。

生:展示。

统化,并且与前后知识进行了联系。

结束语与导课呼应,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迪,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为人类科技事业做出贡献。

初中生物_【课堂实录】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生物_【课堂实录】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也就是说在形成生殖细胞时染色体要减半
下面我们就通过贴图游戏来重温一下比耐登的发现。(在做中学,加强学生的过程体验)
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贴图游戏,并请一个小组到前面小黑板上进行贴图。
师:巡回指导,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贴图游戏结束后,请在小黑板上贴图的两位同学进行解说。
师:我们知道了染色体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染色体上又携带了基因,那基因是怎样在亲子代间传递的呢?我们以一对染色体和一对基因为例,来看一下基因的传递过程。
四、课堂小结,盘点收获
学生总结,谈收获
五、教师寄语
六、板书设计
第三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孟德尔
一对相对性状
显性性状隐性性状
显性基因隐性基因
DD或Dd dd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也具有一定的小组合作能力。但是他们只是对自然界中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现象比较熟悉,并不了解其中为什么的遗传奥妙,同时也不知道其对生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性。所以课中要注意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
生:思考,尝试用遗传图解解释。
师: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写出遗传图解,其他同学在纸上写。然后一起看黑板,进行评价,加深对遗传图解的理解。
师:回扣前面提出的问题,父亲基因为AA,母亲为aa,子代为Aa,子代到底长的像谁呢?
生:回答
师:回扣开始时提出的疑问:为什么父母是双眼皮,而儿子是单眼皮?
生:回答
(前后呼应,巩固新知,学以致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材分析
牟平区武宁街道初级中学
上节解决了基因控制性状的问题,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是性状遗传的本质,本节是对上节内容的自然延续,也是揭示遗传和变异现象的关键,为学习性别遗传和生物变异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是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核心内容。本节安排了三部分内容:基因经生殖细胞传递、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禁止近亲结婚。其中基因经精子和卵细胞传递是基础,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是重点和难点。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反思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反思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反思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是一种遗传现象,它影响着个体的形态、功能和行为等方面。

基因对于人类的发展、特征和疾病的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该认识
到基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从而进行教学反思和教育改进。

首先,教育工作者应该了解基因的作用并在教学中加以考虑。

基因决定了个体在生理、认知和行为等方面的潜力和倾向,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了解学生的基因背景,合理设
计教育方案,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力。

其次,教育工作者应该鼓励学生发展积极的基因表达。

基因不仅仅是一种遗传物质,
它还可以受到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教育工作者通过提供积极的学习环境和培养积
极的学习习惯,可以帮助学生优化基因表达,提高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另外,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的基因组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意味着
他们在学习和适应能力上存在着差异。

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采
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在其基因表达的基础上,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

最后,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基因与教育的相互作用。

基因并不是决定命运的唯一因素,教育和环境同样也会对个体的基因表达产生影响。

教育工作者应该认识到通过教育可
以改变基因表达的一部分,创造条件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基因优势。

综上所述,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对于教育具有重要影响,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
到基因的作用,并在教学中加以考虑。

通过了解学生的基因背景,鼓励积极的基因表达,关注个体差异,以及实现基因与教育的相互作用,可以提高教育的质量,促进学
生的全面发展。

八年级生物课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教学反思

八年级生物课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教学反思

八年级生物课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教学反思1. 引言生物学是中学教育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提供了了解生命现象和生物进化的基本知识。

其中,基因的传递与变异是生物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八年级生物课程中,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教学是一个关键话题。

本文旨在对八年级生物课中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教学进行反思,并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评估和改进。

2. 教学内容分析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是八年级生物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现有的教材和教学大纲下,我们通常教授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基因的概念和特征:介绍基因的定义、基因的组成和结构,以及基因对个体性状的影响。

•孟德尔遗传定律:介绍孟德尔的实验和遗传定律,包括显性和隐性基因的传递、基因型和表型的关系等。

•基因突变和变异:讲解基因突变和变异的概念、原因,以及如何传递给下一代。

3. 教学方法评估在教学中,我们使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述、实验、小组讨论等。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缺乏足够的动手实验: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但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于基因的传递往往只停留在理论层面。

因此,我们应该增加更多的动手实验,让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基因传递的过程。

•学生对于抽象概念的理解困难:基因传递涉及到一些抽象概念,例如基因型和表型的关系。

我们应该通过生动形象的例子和图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

•缺乏足够的互动和合作学习:在教学中,我们倾向于使用讲述和演示的方式来传递知识,缺乏足够的学生互动和合作学习。

我们应该采用小组讨论、问题解决等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4. 教学资源改进教学资源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了更好地教授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内容,我们可以考虑以下改进:•制作教学PPT:PPT可以用来呈现基因的概念、基因传递的过程和变异的原因等内容。

通过配图和动画等方式,更直观地展示给学生。

•准备实验材料:准备一些简单的实验材料,例如豆子或果实,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基因的传递过程。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反思多篇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反思多篇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反思多篇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反思1一、教材分析本学期教学内容介绍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及生物的进化、传染病和免疫,用药和急救、了解自己、增进健康。

共6章,内容较上一个学期少了一些,探究实验减少了一些,增加了观察和思考,科学、社会、技术栏目。

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扩大了知识面。

二、教学目标1、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在继续抓好"课改"实验的过程中,努力学习有关教育理论,不断提高对"课改"的认识,力争在原有的基础上,使自己的高效快乐课堂教学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3.继续探究试教过程中新的教学模式,积极吸取上一年的"课改"经验,继续收集和整理相关的资料,固化"课改"新成果,并完成好相关的课题。

4.继续研究和推广校本教研的内涵和经验,充分调动教师们的积极性,发辉学校教研组群体优势,继续尝试开展学校开放日活动。

5.继续探究新课程的评价体系,特别是建立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标准,并在初二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总结试教二年的经验和体会,初步归纳整理出适合我校校情的评价体系。

6、通过学习使学生更清楚地知道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从而更有意识地保护生物,促进社会发展。

7、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如何健康地生活。

8、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三、教学要求1.教师在教学中要继续认真落实《课程》提出的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努力提高学生们的生物科学素养,教学目标、内容和评价都应有利于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2.大力倡导"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果即成长"的教育科研观。

教学中要有科研意识,要边实验、边研究,力争做一名科研型快乐的教育工作者。

3.在教学中,要努力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有所发展,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各种科学探究活动。

初中生物_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生物_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三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课题】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2.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过程与方法目标1、尝试进行观察和资料分析,理解性状的遗传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结果2、运用类比的方法,推导出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学习科学家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1.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2.举例说出相对性状和基因的显、隐性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分层教学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学法指导】观察、讨论、比较、归纳等多种学习方法相结合【生物课堂分组】全班51人,根据学习能力、纪律等分成八个组,各组选出自己的组长;组员划分成ABC三个等级;每个组的成员之间互帮互学,共同进步!【积分原则】济南路中学 11、一星级题目小组成员回答正确得一分;二星级问题每个组的AB同学回答正确得一分,C同学回答正确得两分;A同学要帮助B、C同学完成本节任务;2、在每个组后面画两支冰糖葫芦,每支六个;剩下最少的为获胜组选出三个获胜组;【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分组设计;题目难度设计学生准备:学生课前收集孟德尔及豌豆杂交实验的材料;一张全家福照片【教学过程】导课:出示全家福照片,引出两个问题:子代为什么具有父母的性状?父母如何把基因传递给我们?由此进入本节课的第一个教学任务:基因在亲子间的传递。

讲授新课学习任务一: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传递学生先自主学习课本28页--29页第一段,然后分组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中的一半,是任意的一半呢?还是有规律的一半?2、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来源怎样?3、染色体每一对减半遗传,这对生物的遗传有何意义?你能否从中总结出生殖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规律?济南路中学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解决问题;通过反馈练习一检测学习任务一的掌握情况。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初中八年级生物下册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人教版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初中八年级生物下册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人教版

教师姓名史静单位名称石河子第三中学填写时间2020.8.1学科生物年级/册八年级下册教材版本人教版课题名称第二章 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难点名称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过程难点分析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而基因、DNA、染色体都极其微小,无法直接展示。

难点教学方法1、本节的内容重点就是搞清楚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借用动画、视频等手段,使得三者的关系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基因在染色体上,也就是说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也即染色体怎么传递基因就怎么传递,因此把基因传递的复杂问题转化成研究染色体传递的简单问题,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2、关于基因的传递,教师可以结合回顾人的生殖过程,帮助学生认识到父母的基因是分别通过精子和卵细胞传给子代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给学生介绍有关人类体细胞以及生殖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并且让学生理解产生这种数字变化的原因。

3、通过画染色体的游戏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学生光听不写不练,知识落实就会打折扣,通过设计让学生画染色体的传递规律这一环节,既能落实核心知识,又可以检验出学生是否真的理解了染色体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非常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导入[俗语导入]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都说明生物界普遍存在着遗传的现象。

我们自身有许多特征与父母的一样,这也是遗传现象。

生物体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征,在遗传学上叫性状。

比如我们刚才所谈到的单眼皮或双眼皮、有耳垂或无耳垂都是性状。

生物的性状传给后代的现象,就叫遗传。

那性状是怎样被遗传的呢?明确答案:基因传递的途径应该是亲子代间的桥梁,而亲子代间唯一联系的桥梁就是生殖细胞,所以亲代的基因是通过生殖细胞传递给子代的。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 接下来研究第二个问题:基因是如何从亲代传给子代的呢?基因怎样在亲子代间传递是个很抽象的问题,直接研究有很大的困难,我们可以换个角度,理顺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尤其是找准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就有可能把问题简化了。

初中生物_【课堂实录】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生物_【课堂实录】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是五四学制鲁科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第三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中第一模块的内容。

上节解决了基因控制性状的问题,本节讨论亲代的基因如何传递给子代的问题是顺理成章的。

基因的亲子代间的传递是遗传的本质,本节是上节内容的自然延续,也是揭示遗传和变异现象的关键,为学习性别的遗传和生物变异奠定了基础。

因此本节是第二章《生物遗传和变异》的核心内容。

学情分析初三学生经过初中两年多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生物科学素养。

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自学能力、合作能力等应该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所以我在本节的教学中打算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实验的基础上自主获取知识,让学生课前上网查阅资料,课上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自学探究”的基础上“体验互动”,然后“感悟反思”,最终不但获取知识,而且提高能力。

现在的中学生是很有主见的,因而要适当为学生制造机会,让他们多发表自己的想法。

比如,依据预习提纲上网搜集有关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的相关资料,以便在课堂上展示汇报,锻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

教学目标(一)知识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说出体细胞分裂形成生殖细胞的一般规律。

(二)能力初步具有收集、鉴别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

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介绍科学家发现生殖细胞中染色体减半的事实,对学生进行教学史教育。

树立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运用科学方法解释生命科学有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认识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过程。

2.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

教学难点1. 归纳体细胞分裂形成生殖细胞的一般规律。

2.基因的显性与隐性。

3. 通过对孟德尔实验过程与结果的分析,透过现象,揭示遗传的本质,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与抽象归纳能力。

初中生物_第三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生物_第三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目标】1、明确亲代的基因是怎样传递给子代的。

2、知道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3、明确禁止近亲结婚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制作课件、视频、图片。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一、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

二、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一)相对性状可分为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

(二)基因可分为隐性基因与显性基因,而且是有两个隐性基因在一起时,才表现隐性性状。

三、禁止近亲结婚。

学情分析本节内容既是对上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的自然延续,又是揭示遗传和变异现象的关键,为学生学习性别遗传和生物变异奠定了基础。

通过对学生学情的调查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前概念分析1、学生在六年级上册的《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一章中已经了解了正常植物体细胞、动物体细胞的分裂过程,了解细胞分裂前后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染色体)形态和数量保持不变。

2、学生在七年级上册《人的由来》一章中通过对生殖部分的学习,已经明确了精子和卵细胞融合形成了受精卵,受精卵是新生命的起点,所以受精卵内的染色体和基因分别来自父本和母本。

3、学生在初八年级下册《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一章的前两节中通过对染色体、基因、DNA的学习,已经初步了解了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生物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特征是由不同基因控制的。

以上三点前概念分析为学生本节打下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二)自身经验分析八学生对他们自身的一些性状比较了解和关注,对于生物体亲代和子代之间的一些遗传现象充满着好奇,但他们对于深奥的遗传理论知之甚少。

(三)本节内容分析本节的遗传学理论尽管很浅显,但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比如性状和相对性状的区分、显隐性的判断以及遗传图解的分析等。

因此本节课结合具体实例来学习,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效果分析一、课堂教学1、整体课堂教学效果较好,绝大多数学生能够理解基因、染色体在亲子代传递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运用。

生物下册基因在亲子间传递教学反思

生物下册基因在亲子间传递教学反思

生物下册:基因在亲子间传递教学反思引言生物学是一门关于生命和遗传基因的科学。

在亲子教育中,教授孩子有关基因传递的知识对其日后对生物学习和生活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反思教学中“基因在亲子间传递”这一话题的教学方法和效果,并提出改进建议。

通过本文的学习,希望能够提高教学水平,从而更好地促进亲子教育的发展。

1. 教学方法分析1.1 传统讲解法的优点和不足传统讲解法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式。

在传统讲解法中,教师通过讲述和示范的方式向学生传达知识。

这种方法具有以下优点:(略)然而,传统讲解法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略)1.2 探究式学习法的优点和挑战探究式学习法是一种由学生自主探索和实践的学习方式。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验来发现知识,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此外,探究式学习法还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然而,探究式学习法也存在挑战:(略)2. 教学效果评价经过教学实践,我们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我们可以看到:(略)3. 教学反思本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理解基因在亲子间传递的原理,并了解一些基本的遗传现象。

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组合,我们为学生创造了实践和探索的机会。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略)4. 改进建议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们提出以下改进建议:(略)结论通过对“基因在亲子间传递”这一话题的教学反思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传统讲解法和探究式学习法在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学习情况,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并进行持续的反思和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

相信在不断的努力和改进下,我们能够更好地促进亲子教育的发展,培养出更多对生物学有兴趣和热爱的学生。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反思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反思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反思
多媒体教学、教师的恰当的引导和指点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又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让学生易学、想学,教学检测效果很好。

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学习题量可适当调整。

在这节课的准备中,我先设定目标,然后根据目标分好环节,再设计流程中的细节问题。

我认为我对课本和环节处理得当的地方如下:
1、在目标的设定中,我采用学生容易理解的话语,比如把课标中“描述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改为“用概念图或简图的形式表示出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

2、注重学生的阅读,在划记关键词、讲解关键词的环节,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3、用到了教具、动画等,容易帮助学生从形象思维上升到抽象思维。

4、对课本进行了处理,由画一对染色体的分离,上升到画两对染色体的分离,使学生加深了理解,而且效果非常好,学生能顺利地进行解释。

5、在课堂中,我关注学生的表达交流,采用自学、对学、群学、展示和老师点拨的方式,学生积极性非常高。

我不足的地方有:
1、在“查”的过程中,没有及时进行个别指导。

2、学生的板书不足的地方,要明确地提出来,并改正。

3、学案设置时,要由易到难,有两个题目设置顺序不当。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初中八年级生物下册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人教版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初中八年级生物下册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人教版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保定市满城区市头村中学冉二恒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方面1.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2.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3.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二)能力方面1.尝试进行观察和分析图片资料、录像资料,理解性状的遗传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结果。

2.运用问题转化的方法,推导出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学习科学家发现生殖细胞中染色体减半的事实以及果蝇实验,体验科学家们严谨求实、善于思考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1.描述基因、DNA、染色体之间的关系。

2.说出染色体、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

三、教学难点说出染色体、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录像(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受精过程)、人的正常染色体图、异常染色体图片资料、果蝇有性生殖过程中染色体变化图等。

五、教学过程教师: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板书: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二、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1、体细胞分裂时,染色体数不变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生物体细胞分裂时,染色体数量的变化情况在初一介绍“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时已经有所了解,那就是两个新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相同,新细胞与原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也相同。

同时加上染色体异常会引起遗传病的意识,学生就能更加清楚在体细胞分裂时染色体数目已经加倍。

2、形成生殖细胞时,染色体数减半教师:请同学们阅读P31-32“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这部分知识点,讨论交流在形成生殖细胞时染色体的变化。

(1)请学生复述科学进行的科学实验1883年,比利时的胚胎学家比耐登对体细胞只有2对染色体的马蛔虫进行研究时发现,马蛔虫的精子和卵细胞都只有2条染色体(由每一对里的一条组成),而受精卵则又恢复到2对染色体。

那么,是不是所有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都是这样的呢?(2)初步了解:形成生殖细胞时,染色体数减半1890年德国细胞学家鲍维里,1891年德国动物学家亨金,通过对多种生物的观察研究,证实了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3)教师进一步举例引导学生理解(幻灯片+副板书)教师通过简单的示意图(体细胞中只有两对染色体),形象的表示出染色体数减半情况。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反思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反思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反思《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反思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反思1本节内容较为抽象,学生较难理解,应量多用学生熟悉事物作比。

通过本节知识,学生基本了解到亲代怎样将遗传物质传递给后代,也明白了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父母生命的延续。

关于染色体、dna、基因、性状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初一已经有初步了解,本节课讲知识加以强化,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使抽象的知识形象易懂。

关于生殖细胞的形成过程,教师不要操之过急,可以设计多个习题,一点点加深难度,从一条染色体,一对基因导多条染色体,多对基因,从画图的形式到抽象的数字,尽量使学生在第一次接触这种形式时就有一个清晰正确的印象,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1、成功点;突出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充分相信学生,把学习的时间、学习的权利真正还给学生,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合作者和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引导学生主动生疑,通过推理释疑,把获得的知识的过程变成了小组合作讨论,积极动脑思考,有机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方法、科学态度、科学探究的精神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科学素养这也是走向社会终身获益的能力和方法。

2、创新点:设置有难易梯度、有理论和实践相联系的阅读提纲,为小组合作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搭建平台。

3、机智点:在各学习小组间讨论时协调、组织,宏观调控。

4、不足点:本节内容由两大块构成的:一是染色体与基因的`关系。

二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

环节设计的也比较合理,但上课的过程中,还是急于求成,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分析时间,急于将问题直接给出,这也是不符合以学生为主的教学。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求教师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在短短的45分钟学到最多的知识,将知识内化。

生物下册《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和显性和隐性》教学反思

生物下册《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和显性和隐性》教学反思

生物下册《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和显性和隐性》教学反思第一篇:生物下册《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和显性和隐性》教学反思《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和《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两个课时,可以说这两节课都很难,如果就教师自己讲,依据以往的经验,效果不太好,所以我们备课组经过备课研究讨论,在某些环节设计学生活动。

我在一班先上的第一节课,设计了让大部分学生在纸上画基因、DNA、染色体之间的关系图解,让几个学生在黑板上画,学生表现出积极的态度,都想上黑板去画。

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而对于第二节《基因的显性与隐性》这节课,我采取的措施是先用一个例子引起学生的兴趣,如父母都是双眼皮,而他们的孩子却是单眼皮?这是为什么呢?带着疑问我们去看书,学习孟德尔的遗传学规律,当学生看到纯种高茎豌豆与纯种矮茎豌豆杂交,得到的子一代都是高茎,有同学不禁问?矮茎豌豆的性状到哪里去了,学生们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讨论,都争执的面红耳赤,最后得出结论:基因组成是Dd的,虽然d控制的性状不表现,但d并没有受D影响,还会遗传下去,在它的后代中有所体现。

学生们对此部分特别的感兴趣,尤其是在画遗传图解时,他们都想亲自动手去画遗传图解,包括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他们也积极向我询问,“老师,你看我画的对不对,”“我错在哪了”等等问题,当我给出肯定或否定的答案时,对的同学兴高采烈,不对的同学低头继续画,都特别的认真,所以我在想,如果每一节课学生的积极性都这么高,学生学习起来就容易多了。

第二篇: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设计构思:在第一节中,学生已经了解到了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本节解决的是亲代基因如何传递到子代的过程,这也是学生认识遗传的核心问题。

但基因对学生来说既耳熟又因抽象而陌生的名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通过图片、录像等手段对基因、DNA、染色体进行形象化展示,使学生对它们有更深刻的理解;引导学生从已经的染色体入手,通过染色体和DNA之间关系的示意图,使学生了解基因在染色体上。

初二生物下册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教学反思

初二生物下册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教学反思

收获,此过程在后面的班级教学中应贯彻落实;最后拓展提升的 部分,性状与基因的对应关系是比较复杂的,此过程只能用假设 作为前提进行展开。
教学反思:
大单元 教学设 计
本次参赛的内容是采取了大单元设计,单元内容为人教版八年 级下册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课时内容为本单 元第二章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分为三个维度。第一章从生命的个体维度阐述 生命的延续和发展;第二章从基因分子的维度阐述生命的延续和 发展;第三章从宏观久远的维度来考察生命的延续和发展。 本节课时为第二章第二节内容,属于基因分子的维度。本课时解 决的核心问题是:亲代基因如何传递到子代的。本节内容教学设 计上承上启下,从上节内容“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到在生殖过 程中,父母将控制生物的性状的基因是通过生殖细胞遗传给子代 过渡到本节是如何传递的;再由本节最后子代得到相应基因会表 现出什么样的性状引出下节内容“基因的显性和隐性”,大单元 教学的整体性很好的体现出来了。 本节课时是从分子水平认识遗传的核心,是理解大单元的教学目 标中生命是如何的延续和发展的核心关键。即从体细胞到生殖细 胞,再到受精卵,通过遗传物质的变化阐明生命的延续和发展的 根本所在。(每个生物的遗传物质一组来自父方,一组来自母 方,遗传物质没有丢失,保证了生命的延续,但亲代与子代又不 完全相同,发生了一些变异,从而又促使了生命的进化和发 展)。
回归课前导入的真实情景,结合国家的目前面临人口增加缓慢 问题提出的”三孩“政策,请学生帮忙预想未来”三宝“的某些 基因组成的可能性,最后拼凑出“三宝”的面部图像。通过此过 程既进一步拓展提升了本节所学的内容,同时也回归真是情景解 决生活问题,创意设想未来宝宝的影子。此过程在最后设下疑 问,Dd 的基因对应的性状在父母亲的基因组成中找不到相应的 性状,那孩子该会呈现出什么样的性状呢?由此为下一课时的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留下伏笔。进一步体现大单元教学的连贯 性和整体性,

初中生物_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生物_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了解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

2、理解基因经精子和卵细胞的传递,解决学生的自身疑惑问题。

【过程与方法】理论联系实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基因在亲自代间的传递的学习,让学生辩证的认识自身,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染色体的组成和基因在亲自代间的传递;2、用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教学难点】理论知识与自身的联系;基因在亲自代间的传递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1、利用温故知新,回顾七年级所学,同时导入今天的新授。

• 1.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 2.受精卵的是由-----------和-----------结合成的二、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课以及七年级的学习学习,我们知道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我们今天来学习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它与我们的生活有着更加密切的联系,从古代到今天,到永远。

三、讲授新课1、自主学习一出示教学目标2、自主学习二看书29--31页图和文字内容,理解基因、DNA和染色体要求:1、独立阅读教材内容,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找出疑难问题。

2、自学过程中保持安静。

3、探究疑释一-----合作探究要求:学友进行详细讲解,学师进行总结归纳,其他师友组进行补充,提出疑惑问题4、自主学习二看课本31---32页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5分钟)?产生生殖细胞时:染色体的数量如何变化?填出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要求:1、独立阅读教材内容,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找出疑难问题。

2、自学过程中保持安静。

四、互助理解生物体的各种性状都是由控制的。

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把传递给了子代。

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和就是基因在子代间传递的“桥梁”。

要求:学师听学友说,学友说不全的,学师进行补充讲解。

五、互助提高六、梳理总结七、作业布置将生活相对应的部分做完第2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通过一年多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具备了生物学习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并且在前面一节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了解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初中生物_【课堂实录】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生物_【课堂实录】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生:学生回答。
师:我们把他们三人的眼部特征放大,你又有什么发现?
生:学生说出王辰是单眼皮而他的父母是双眼皮。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亲代是把控制性状的基因传给子代,针对刚才的发现,同学们有什么疑问?将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
通过?
父母基因子代
多少?
父:双母:双
儿:单?
同学们能不能尝试着解决其中的问题。
重点、难点:
1、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2、尝试通过基因显隐性的原理来解释现实生活中的遗传现象。
教学方法:
讲述法、推导和实验综合使用,学生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张照片。这是我们班王辰同学一家三口的合影,仔细观察他们的面部特征,你有什么发现?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我认识到: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对本班一位同学一家三口的照片引出学生一系列的疑问,顺利地启动思维,在身临其境的氛围中其探索知识的热情被激发出来,学生会不知不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从而让学生学得有兴趣。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互补,体验设疑探究的过程。
通过设疑、讨论、分析画遗传图解等活动,归类分析得出孟德尔三个推论,使学生从体验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讨论总结出规律;训练了严谨的逻辑思维,最后应用规律解决练习,发展能力,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课后反思
基于本节课的内容中,教学的重点集中在:“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之上。对初中刚接触遗传学的学生来说,学生对这部分的内容感兴趣,而内容又相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因此,采用设疑探索和课件播放的方法,使学生乐于参与和接受,在老师的指导下理解重点和消化难点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反思
本节课比较抽象,要解决难点和重点问题,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设计中注意将抽象变为形象,帮助学生理解。

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将所看所想表达出来。

《基因在亲子间的传递》的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

我利用上节课的复习巩固作为新知识的切入点,例如: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那么父母遗传给后代的是性状还是基因?
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让大部分学生在纸上画基因、DNA、染色体之间的关系图解,让就一个学生在黑板上画,学生表现出积极的态度,都想上黑板去画,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同时用小动画的形式展示生殖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规律,鼓励学生描述其中的染色体变化的奥妙,这个环节很好的激起了学生们自我挑战的意识。

值得思考的地方:
1、上课的过程中,还是有点急于求成,把学生拽着向前走。

不知不觉中,有点将自己设计好的环节硬往学生身上套的味道,因此在某些问题处理上,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分析时间,急于将问题直接给出,这也是不符合以学生为主的教学,今后还得引起足够的重视。

2、本节以基因为主要线索,需引导学生明确三个问题:基因在什么地方?基因、DNA、染色体的关系怎样的?基因通过什么途径有亲代传递给子代?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虽然设计了观察,绘图等活动,课堂教学中还提供直接的动画,直接冲击了学生的视觉,但是因为本节课的内容理解起来难度较大。

故,我教授过多,而留给学生的思考,探究时间较少。

这节课的课堂教学及课后各位领导和教师的客观评价令我受益匪浅。

在以后的教学教改教研活动中,我定会扬我所长,避我所短。

争取长足的进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