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 粤教版必修1 《离骚》 教案6
高中语文(离骚)教案1 粤教版必修1 教案
![高中语文(离骚)教案1 粤教版必修1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69749fd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48.png)
《离骚》教案 2文本解读:楚辞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兴起于战国时期的楚国。
到战国中期,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才形成一代文学样式。
楚辞的特征,宋代黄伯思在《校订楚词序》中概括说“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除此之外,楚词中屈原宋玉作品中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情风格,无不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
楚辞的主要作者是屈原。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
20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尊崇。
屈原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周以前的治乱兴衰和一些重要的历史传说,都很熟悉,总结了许多的经世治平之理。
提出了许多深刻的治国见解,在屈原的作品中,随处都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感情。
作品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1篇,《卜居》1篇,《渔父》1篇。
《离骚》一组,《九歌》一组,构成了屈原作品的基本风格。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浪漫主义杰作,是诗人的一篇主要代表作品,也是“楚辞”体的重要代表作品,人们往往以此来统称屈原的全部诗作,它在我国文学史是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人们常将“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离骚》的主题表现了诗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的崇高目标所作的热烈追求和不屈的斗争。
“离”——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
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本课便是选于其中的20-32节。
教学设想:因为年代久远,本诗古奥难懂,好在课文下面给出了详细的注释。
应该首先让学生参照注释,扫除语言文字障碍。
《离骚》教案三篇
![《离骚》教案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191fd6e7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4e92444.png)
《离骚》教案三篇《离骚》教案三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离骚》教案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离骚》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领悟其爱国的实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诵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语句。
4、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特征。
重点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2、鉴赏重要语句,感觉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难点1、对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步骤:预习1、正音苗裔孟陬揆扈芷汩搴骐骥申椒昌被惮踵荃謇羌2、朗读课文,注意语调和感情。
第一课时一、导入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几组有关屈原的照片:屈原被楚怀王流放,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
提问:你们知道照片上这们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学生答:屈原)(老师深情的说)因政治上的不得志,饱经忧患的屈原于公元前278年农历的5月4日这一天投汨罗江自杀。
后人为了纪念这们守节不移的伟人,于是在端午节这一天兴起了吃粽子、赛龙舟习俗。
二、有关资料1、屈原生平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
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
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对应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高中语文离骚教案 粤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离骚教案 粤教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6191cb1887c24028915fc333.png)
《离骚》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2.重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3.学习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所与作者理想的关系;一、对联导入天问千声悲故国, 江咽万语吊斯人.沉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二、读《离骚》1、听朗读正音2、自由朗读读顺3、接龙朗读,读清三、说《离骚》1、读后觉得《离骚》有什么特点,学生说一说。
由此引入楚辞的介绍。
2、本文选自《楚辞》。
(投影)“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
《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解《离骚》1、学生根据文章描绘屈原的外貌。
《离骚》涉及屈原外貌的主要是第三、四节,学生描绘过程中重点解析此两节。
学生释义,教师幻灯出示译文,并且出示屈原图片。
大声朗读,读好。
当场背诵。
2.学生说说所了解的屈原,教师补充。
由此引入第一、二节的学习。
学生翻译,教师幻灯出示译文。
大声朗读,读好。
当场背诵。
[明确]“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寻道夫先路也”,诗人身披香草用以表明自己高洁的品质,诗歌从第一句“帝高阳之苗裔兮”开始,诗人使用大量笔墨,从多方面描述自我的美好而崇高的人格。
他自豪地说明他是楚王同姓之臣,既指出自己有高贵的身份,又表示自己对楚国的兴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他记叙自己降生在一个祥瑞的时辰(寅年寅月寅日〕被卦兆赐命以美好的名字,又强调自己禀赋卓异不凡。
在此基础上,诗人进一步叙述自己及时修身,培养高尚的品德,锻炼出众的才干,迫切地希望献身君国,令楚国振兴,使楚王成为“三后”和“尧舜”一样的圣明君主。
总之.诗人自我的形象,代表着美好和正义的一方,作者相信他的理想和三张,能够把楚国引向康庄大道。
四、品《离骚》1、《诗经》中我们学习了“比”的手法,这种比的手法在《离骚》中有了更广泛的使用。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离骚 教案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离骚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901f8ed51e79b89680226ee.png)
15.《离骚》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通过鉴赏重要语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教学重点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2、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学难点1、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教学方法讲读法、讨论法教具准备录音机教学磁带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屈原的《离骚》及他的政治理想。
2、了解《离骚》在诗歌形式上的革新及“楚辞”体。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1)衷怨托离骚,生而独开诗赋立;孤忠报楚国,余风波及汉湘人。
2)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3)亲不负楚,疏不负梁,爱国忠君真气节;骚可为经,策可为史,经天纬地大文章。
4)旨远辞高,同风雅并举;行廉志洁,与日月争光。
)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影片《屈原》的几组镜头:屈原被越王放逐,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并配以主题歌曲。
提问你们知道屏幕上这位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学生答:屈原)端午节时民间有一个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放出粽子,赛龙舟图画)就是为了纪念屈原这位伟大的诗人的。
二、解题1、关于作者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及有关工具书介绍屈原,教师予以补充。
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前278年)名平,字原。
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
)。
“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
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1953年,屈原以诗人身份同波兰的天文学家哥白尼,法国的文学家拉伯雷,古巴的作家和民族运动领袖何塞·马蒂一道,成为世界和平理事会决定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
离骚(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离骚(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4c58a66f7ec4afe04a1df29.png)
离骚(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导入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有关屈原投江的flash:屈原被楚怀王流放,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
刚刚我们在画面当中看到的就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因政治上的不得志,饱经忧患的屈原于公元前278年农历的5月4日这一天投汨罗江自杀。
后人为了纪念这们守节不移的伟人,于是在端午节这一天兴起了吃粽子、赛龙舟习俗。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位伟大诗人的代表作品--《离骚》二、解题“离骚”的含义:关于<<离骚>>篇名的涵义,古今各家说法不一。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释为“离忧”。
班固在<离骚赞序>>中释为“遭忧”。
王逸在<<楚辞章句>>中释为“别愁”。
后人多各从其一说。
近世学者,则有人据<<大招>>“伏戏<<驾辩>>。
楚<<劳商>>只”及王逸注“<<驾辩>><<劳商>>,皆曲名也”,认为“劳商”与“离骚”均系双声字,“离骚”即“劳商”之转音,因而推论<<离骚>>本为楚国古乐曲名。
现在比较公认的说法是:“离”,通“罹”,“遭遇”的意思;“骚”,“忧愁”的意思。
“离骚”,即“遭遇忧愁”的意思。
三、有关资料1、屈原生平:屈原(约前339~约前278),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
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文学成就:屈原一生创作了《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许多不朽的作品。
粤教离骚教案
![粤教离骚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2275f38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89.png)
粤教离骚教案标题:粤教离骚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名篇《离骚》的背景和作者屈原。
2. 掌握《离骚》的基本内容及其主题思想。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文:《离骚》。
2. 录音设备或播放仪器。
3. PPT或黑板。
4. 针对《离骚》的多媒体资料(图片、视频等)。
5. 学生阅读材料或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播放背景音乐,营造古代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介绍《离骚》的基本背景(屈原生平、创作背景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提问学生对《离骚》的了解程度。
二、阅读理解(20分钟)1.通过课堂朗读,分角色逐句齐读《离骚》,帮助学生掌握基本阅读技巧。
2.教师解读重点难点词汇和句子,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深层含义。
3.布置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阅读理解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然后进行讲解和讨论。
三、鉴赏与讨论(15分钟)1.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展示《离骚》的相关文化背景和艺术形象,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美学内涵。
2.分组讨论《离骚》的主题思想,让学生就屈原的人生遭遇、对世界的感悟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展示讨论结果。
四、拓展活动(15分钟)1.组织学生进行创作活动,要求他们以《离骚》为题材,写一篇寓情于景的小作文,可以是诗歌、散文、短篇小说等。
2.部分学生朗读自己的作品,并进行互相评价,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
五、课堂总结(5分钟)1.导引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2.提问学生对《离骚》的认识是否有所改变,是否对屈原的创作和情感体会有新的理解。
3.鼓励学生继续深入阅读和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名篇。
课后作业:1.要求学生继续阅读《离骚》,并写一篇读后感。
2.设计一道与《离骚》相关的文学题目,提供给学生解答。
备注:教案仅供参考,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要求进行相应调整。
高中语文 4.15《离骚》教案设计 粤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4.15《离骚》教案设计 粤教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ca96dfa59b89680203d82554.png)
《离骚》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思想目标: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主义情感。
2 、知识目标:了解《楚辞》、《离骚》的文学价值;掌握“修姱”、“羁”、“谇”、“怨”、“浩荡”、“溘”、“尤”、“反”、“忳”等实词以及“虽”、“兮”、“以”等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3 、能力目标:吟诵注意节拍、重读和情感,培养学生阅读背诵古诗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 、赋与比的写法;2 、“香草美人”的意象体系。
3 、屈原的精神与理想在诗中的体现。
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
媒体设计:配音朗读磁带、投影胶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1、提问: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慨叹封建帝王武功有余而文才匮乏时说“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里的“风骚”指的是什么?(《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2、简介: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创了现实主义的诗风,与之相提并论的《楚辞》则开创了浪漫主义的诗风。
所以,“风骚”就成了文学的代名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楚辞》中的名篇《离骚》。
(板书课题:《离骚》)二、解题1、简介屈原:(约前 339 —约前 278 ),我国最早的大诗人。
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战国楚人。
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改革政治,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其政治理想的内容是“美政”。
后遭谗去职,两次被流放,因无力挽救楚国灭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投汨罗江而死。
其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
其作品2、简介“楚辞”:①诗体名。
屈原吸收楚地民间语言和民歌形式而创作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骚”体。
②总集名。
西汉刘向所辑,收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的诗歌作品,主要是屈原的作品。
③特色:“楚辞”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溶化神话传说,塑造鲜明形象;以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
《离骚》教案粤敎版必修
![《离骚》教案粤敎版必修](https://img.taocdn.com/s3/m/14729633fc4ffe473368ab40.png)
《离骚》教案1(粤敎版必修1)《离骚》创新教案设计赵序行【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和重读。
4、通过鉴赏重要语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2、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难点:1、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节奏感很强的古代抒情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学时应以朗读为主,所以我设计了诵读和点拨的学习方法。
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培养对古诗的感悟能力。
在读的过程中,教师适当点拨、引导,以完成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2、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3、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和重读4、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一、导入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
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新时代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节选,以求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二、简介作者及《离骚》1、作者简介屈原简历:屈原是楚国出身贵族,早在楚怀王时就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
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约九年之久。
离骚粤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离骚粤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dc1c717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ef.png)
离骚粤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离骚》是中国战国时期诗人屈原诗人创作的诗歌。
全诗导入美人香草的比喻、大量的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触发了深远影响。
以下是整理的离骚粤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概要!《离骚》教案导标显示屏幕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熟练掌握楚辞的文学知识;2.重点理解屈原爱国精神的爱国精神和心智节操;3.学习概括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所与作者理想的关系;4.背诵全诗。
导学点拨窗口【作家作品】屈原(约前339~约前278),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热情诗人。
名平,字原。
楚武王随国之子屈瑕的后代。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自幼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矢志为实现楚国的遗志,对内积极太师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以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告发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
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
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时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屈原的佳作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王室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
他的“美政”理想个股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
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勇气。
屈原的作品充满灵性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
离骚粤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离骚粤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fbc9d3a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ad9bd78.png)
离骚粤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及作者屈原的生平经历。
掌握《离骚》的基本内容、结构、主题及修辞手法。
学会欣赏古典诗歌的美感。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理解、分析古典诗歌的能力。
提高学生运用古典诗歌进行审美教育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屈原的忧国忧民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激发学生追求真理、坚持正义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离骚》的基本内容、结构、主题及修辞手法。
屈原的生平经历及创作背景。
2.教学难点《离骚》中的象征手法及寓意。
《离骚》中的美学价值。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古典诗歌,如《离骚》之前的《诗经》等,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
(2)简介《离骚》的作者屈原及创作背景。
2.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离骚》全诗,感知诗歌的基本内容。
3.分析讲解(1)讲解《离骚》的结构,帮助学生理清诗歌脉络。
(2)分析《离骚》的主题,引导学生理解屈原的忧国忧民情怀。
(3)讲解《离骚》中的象征手法及寓意,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4.拓展延伸(1)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探讨《离骚》在当代社会的意义。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古典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及寓意。
5.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课后深入研究《离骚》,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
四、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离骚》全诗。
2.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写一篇关于《离骚》的鉴赏文章。
3.收集其他古典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及寓意,进行对比分析。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素养。
1.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2.是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离骚》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3.是否关注了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通过反思,不断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与难点讲解教学重点:“同学们,你们在阅读《离骚》时,有没有注意到诗中屈原是如何表达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的?”“我们可以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屈原的孤独与坚持?”2.在分析结构时,我会这样引导学生:“屈原在《离骚》中是如何布局谋篇的?我们可以一起找出诗中的过渡句,看看屈原是如何巧妙地连接各个部分的。
离骚教案粤教版
![离骚教案粤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46723db727d3240c8447efdf.png)
离骚教案粤教版离骚教案粤教版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和《离骚》、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及诵读要领。
2、学会从语言入手,准确的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高尚的人格操守。
3、理解人物在特定时代所表现的人格追求。
教学重点:鉴赏重要语句,感觉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学难点:对屈原之死的评价,理解“殉道者之歌”。
教学方法:讲述、分析、诵读、讨论相结合。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朗读,介绍屈原、《离骚》、楚辞(一)介绍后人凭吊屈原的对联,渲染悲剧气氛,为学习文本蓄势。
出示对联:“天问千声悲故国,江咽万语吊斯人”、“沉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璧,湘流应识九歌心”。
从对联中的“天问、汨罗江、香草、三户地、九歌等词,可知凭吊的是屈原。
让学生从对联中概括凭吊者的感情。
学生很快从对联中抓住“悲”字,体味到后人的悲叹和惋惜之情。
(二)、介绍屈原、《离骚》出示屈原图片。
解说:屈原,就带着这种悲痛出现在中国文学史上。
他生活的楚国原先也是个强国,但当屈原登上政治舞台时,楚国的综合国力已日趋下降,落后就要挨打。
屈原和楚王有血缘关系,试图变法强兵,但遭到奸臣的嫉恨,后来连一向信任他的楚王也抛弃了他,忧郁愤怒出诗人。
于是,在他第一次被流放时,他写下了《离骚》。
明确:"离"是遭遇的意思,"骚"是指忧愁,《离骚》就是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
(三)介绍楚辞过渡语:请大家各自朗读这段用血泪写成的文字,注意在形式上这首诗有什么特点?出示资料:苗裔(yì)、孟陬(zōu)、庚寅(gēngyín)、降(jiàng)、揆(kuí)、肇锡(zhàocì)、重(chóng)、扈(hù)、辟芷(zhǐ)、汩(yù)、搴阰(qiānpí)、道(dǎo):通“导”向导一般一句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离骚》节选(粤教版)教学教案
![《离骚》节选(粤教版)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1a232a177232f60dccca1b9.png)
《离骚》节选(粤教版)教学教案《离骚》节选(粤教版)教学教案一、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
2、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3、学习、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4、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和重读。
二、教学重点、难点1、赋和比的写法。
2、屈原的精神及理想。
3、背诵三、教学设想1.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
(解说;本文是一篇节奏感很强的古代抒情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学时应以朗读为主,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培养对古诗的感悟能力。
在读的过程中,教师适当点拨、引导,以完成教学目标。
)2.媒体设计:放录音或配音朗读。
3.教学时数:2课时。
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导语设计恐年岁之不吾与惟草木之零落兮以又重之以修能路幽昧以险隘忽奔走以先后兮B.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4.作业:熟读课文第二课时一、知识目标:1.准确理解《离骚》的内容2.了解什么是骚体诗3.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二、教学目标:1.用赋比兴的方法分析《离骚》2.根据《离骚》中的内容分析屈原的形象性格三、教学重难点:1.字词的疏通和理解;2.香花香草作比的写作方法;3.骚体诗的特殊句式四、教学过程:1.集体读《离骚》,校正读音和停顿错误(5分钟)2.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结合下面注释,讨论如何翻译本文,并将翻译过程中的疑问记下来(15分钟)3.请一组同学起来翻译,其他同学找错误4.教师翻译难点部分5.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分析骚体诗的特点,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1)与以前的《诗经》进行比较2)与后世的其他诗歌比较6.教师总结骚体诗的特点:1)字句较多,每句字数六言、七言、八言等都有2)句中有楚声“兮”字7.以组为单位分析赋比兴在《离骚》中的应用,组内代表发言8.以组为单位分析分析屈原的形象,组内代表发言9.布置作业:1)总结“以”的用法2)翻译课文在作业本上3)写对于屈原一生的评价(注意,不要离开屈原本身的社会背景及生活经历盲目评价)4)背诵《离骚》节选部分5)预习《孔雀东南飞》,通过查字典扫除文字障碍教学后记:。
2017粤教版必修一离骚word教学设计
![2017粤教版必修一离骚word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9fabae3de80d4d8d05a4f8e.png)
离骚教学目标:1、了解《楚辞》及其作者。
2、反复朗诵,理淸课文生字词和难懂的句子,疏通诗句。
3、学习本文象征手法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4、感受作者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教学过程:【导入语】在我国的传统节日中,有一个节日叫“端午节”,在这一天,人们会做些什么情形呢?(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那么,同窗们明白端午节的来历吗?传说人们为了纪念屈原才设立这个节日的。
屈原在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投汨罗江而死。
楚国百姓明白后,哀思异样,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争相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后来就演变成划龙舟的习俗。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预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医生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后来又怕饭团被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棟(lidn)树叶包饭,外缠彩丝的方式,如此就进展成粽子了。
还有一名老医师拿来一坛雄黄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避免伤害屈医生,后来就进展为在这一天要喝雄黄洒。
从这里可以看出,屈原被楚国人民乃是全国人民敬仰了两千多年。
那么,为什么他如此受人爱戴呢?从这节课开始就让我们来了解他,了解他的作品。
【《楚辞》介绍】提起屈原,我们就会想到《离騎》,想到《离骚》,我们就会说那是《楚辞》,一种与《诗经》相提并论的文学体裁。
那么,什么是“楚辞”呢?1、“楚辞”的槪念“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它是《诗经》三百篇后的一种新诗体。
至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籍,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借成书,立名为《楚辞》,从此以后,“楚辞”就成为一部总集的乞称了。
2、“楚辞”的来源(如时刻紧迫,此部份内容不讲)①楚辞的形式,从直接的因素来讲,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
但歌谣是用来唱的,篇幅短小而语言简朴。
楚辞虽脱胎于楚地歌谣,却已发生了重大转变。
一方面在于篇幅较长,如《离骚》、《招魂》、《天问》,另一方而,它是"不歌而诵”的,但又不像散文那样的读法,而是用一种"吟唱”式的特別声调来朗诵。
《离骚》教案(粤教版高一必修)
![《离骚》教案(粤教版高一必修)](https://img.taocdn.com/s3/m/eb60231a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24.png)
作业批改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指出问题并给予具 体的指导和建议。
家长沟通
定期与家长沟通学生的学习情况,共同关注学生 的成长进步。
改进建议
01
02
03
04
优化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价结果, 不断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
效果。
丰富教学资源
积极开发、利用多种教学资源 ,如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讲解过程中,应更加 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讲解 ,特别是对难懂字词和
句子的解释。
加强课堂互动
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观 点,通过讨论加深学生
对《离骚》的理解。
创新教学方法
尝试引入更多形式的教 学方法,如角色扮演、 朗诵等,提高学生的学
习兴趣。
拓展教学内容
在讲解《离骚》的基础 上,可以引入更多相关 背景知识和文化内涵。
《离骚》的意象与象征意义
总结词
深入理解《详细描述
《离骚》中,屈原运用了大量的香草、美人、龙凤、鸾鸟等 意象,这些意象都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例如,香草象征着 美好的品德,美人象征着君子的道德情操,龙凤、鸾鸟等则 象征着祥瑞和美好的愿望。
《离骚》的创作手法与艺术特色
详细描述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臣,他学识渊博,忠心耿耿,却因遭谗 言而被流放。在流放期间,他写下了《离骚》这首长诗,表达了 自己对楚国和人民的深切关怀,以及对理想和正义的追求。
《离骚》的文本解读
总结词
通过对《离骚》文本的解读,可以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详细描述
诗歌中,屈原以香草美人自喻,表达了自己对楚王和国家的忠诚,以及遭受不 公待遇的痛苦和无奈。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正义的追 求。
《离骚》优秀教案
![《离骚》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9d2c852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207fe75.png)
《离骚》优秀教案1500字教案标题:《离骚》诗歌赏析及课文解读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了解屈原和《离骚》的背景;2.分析诗歌的体裁、结构和特点,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学习《离骚》的背景知识,了解诗人屈原和他的时代背景;2.掌握《离骚》的体裁、结构、意象和象征;3.理解《离骚》中的主题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1.理解《离骚》中的意象和象征,把握其深层含义;2.把握《离骚》中的主题和情感,准确表达自己的理解。
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2.相关课堂PPT;3.《离骚》课文;4.课堂活动设计。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0分钟)引出诗歌文学的话题,询问学生对诗歌的了解和认识。
介绍中国古代的诗歌文学发展,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和魅力。
Step 2:背景知识介绍(15分钟)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屈原和《离骚》的背景知识,简要介绍屈原的生平和他的时代背景。
让学生了解到《离骚》是屈原在流亡时写成的,对众生思念家园的情感表达。
Step 3:诗歌赏析(30分钟)1.分析《离骚》的体裁和结构,引导学生理解其独特的形式美。
2.解读《离骚》中的意象和象征,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分析《离骚》中的主题和情感,并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讨论。
Step 4:课文解读(25分钟)在学生对《离骚》的整体了解基础上,逐字解读课文,分析每个词句的意义和作用,帮助学生理解屈原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Step 5:课堂互动活动(20分钟)1.小组合作讨论:让学生分组,选择《离骚》中的一段诗句进行讨论,分析诗句的意义和象征,然后向全班汇报。
2.个人写作:让学生选择一段诗句,写一篇短文探讨这段诗句的寓意和意境。
Step 6:总结和反思(10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学生的学习收获和问题。
了解学生对《离骚》的理解和感悟,并鼓励学生多思考,多表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2017学年粤教版必修1 《离骚》教案6第1课时一、屈原及《离骚》屈原(约前339~约前278),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
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
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
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
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
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
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
屈原的作品还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
如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
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照,产生了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屈原的作品形式上参差错落、灵活多变;语言上采用了大量楚地方言,极富于乡土气息;其方言土语大都经过提炼,辞藻华美,传神状貌,极富于表现力。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
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
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
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
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
特点: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
《离骚》的内容与艺术成就:《离骚》的前一部分追忆往事,偏重于叙写现实;后两部分探求未来,偏重于驰骋想象,最后回到现实,结束全篇。
诗中塑造了抒情主人公的崇高形象,反映了诗人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感情,表现了诗人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离骚》既植根于现实,又富于幻想色彩。
诗中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和传说,通过极其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采取铺陈描叙的写法,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
诗中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意识品性、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离骚》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为后来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一、导入1、提问: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慨叹封建帝王武功有余而文才匮乏时说“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里的“风骚”指的是什么?(《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2、简介: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创了现实主义的诗风,与之相提并论的《楚辞》则开创了浪漫主义的诗风。
所以,“风骚”就成了文学的代名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楚辞》中的名篇《离骚》。
(板书课题:《离骚》)二、解题①诗体名。
屈原吸收楚地民间语言和民歌形式而创作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骚”体。
②总集名。
西汉刘向所辑,收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的诗歌作品,主要是屈原的作品。
③特色:“楚辞”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溶化神话传说,塑造鲜明形象;以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
对后世影响很大。
3、解题:《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
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长篇抒情诗。
“离”,通“罹”,“遭遇”义;“骚”,“忧愁”义。
“离骚”,即“遭遇忧愁”的意思。
司马迁解释“离骚”为“离忧”;班固解释为“遭遇忧患”;王逸解释为“离别的愁思”;也有人解释为“牢骚”。
现多采用班固的解释。
四、分析特色1 、深刻的现实内容与高度的浪漫主义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
《离骚》作为一首宏伟瑰丽、令人回肠荡气的政治抒情诗,以大胆的想象、夸张和象征等手法,生动而曲折地反映了楚国的现实斗争,表现作者了对现实社会的深广忧愤和精神上的追求。
2、语言特色。
以六字句为基本句式,加上虚字“兮”,参差变化,舒展自如;双句押韵,节奏铿锵而活泼变化,抒情淋漓酣畅,声情并茂;间以楚地方言,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诗中的“兮”是一个语气助词。
它不仅加强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诗歌的调子回荡顿挫,婉转动人,读的时候应该拉长语气。
3、赋的运用。
本篇的赋既用于叙事,也用于抒情,使人感到真实而又易于接受。
例如用于叙事的:“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用于抒情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4、比兴手法。
王逸把《离骚》的意象体系分为三类:社会性的意象群,自然界的意象群,神话界的意象群。
课文中的意象体系多为第一、二类,即主要以“香草美人”为喻(蕙,茝,芰荷,芙蓉,蛾眉等),表达自己高洁的胸怀、美好的心灵。
正如司马迁所说的那样:“其行洁,故其称物芳。
”屈原借助“香草美人”托物喻志的手法,为后代诗人作家所普遍借鉴,成为我国诗歌的抒情传统。
借景抒情、托物以讽、悲秋伤春成为唐诗宋词的主调,正说明了这种艺术创造的深远影响和巨大生命力。
此外,屈原善于运用打比方来说理,如:“鸷鸟之不群兮”说明自己不同于世俗小人;“何方圆之能周兮”比喻君子与小人不同流合污;“偭规矩而改错”比喻“党人”破坏法制,等。
第2课时一、具体分析1—5节1、教师示范背诵。
2、学生集体朗读。
3、学生朗读1、2节,这两节写了怎样的内容?明确:1、2节,诗人自述身世和名字的来历,追述世系,说明他与楚国血肉相连;叙写名字,点出他不凡的风度、仪态。
4、请学生朗读3、4节(“纷吾既有此内美兮”至“夕揽洲之宿莽”)。
①诗人有着怎样的品质?是怎样形象地描绘的?明确:诗人既有“内美”(内在美德)又有“修能”(优良的才能),可见他品性高洁、才华出众。
诗人展开想像,想像自己披上江离与幽香的白芷,又联缀起秋兰作为佩饰。
借香草(“江离”“辟芷”“秋兰”)象征自己的美质和才能。
②诗人感到流年似水后又是怎样做的呢?明确:时光如逝水,岁月不待人。
诗人深感努力向前,还怕追赶不上,于是就勤奋不懈:清晨去摘山坡上的木兰啊,黄昏去拔经冬不凋的草,即抓紧时间,修养自己。
③请学生概括3、4节的内容。
明确:这两节自述早年就怀有远大的理想与美好的志趣,积极努力,勤奋不懈。
5、请学生集体朗读第5节。
①本节内容有何深刻含义?明确:本节四句从天时运转,春生秋杀,草木零落,年岁将尽,担心君王如不能及时建立道德,举贤用能,则将年华老大,无所成就。
②“惟草木之零落,恐美人之迟暮”在行文上有何作用?明确:起过渡作用,诗歌至此方入题。
它引出了楚王不举贤能则将灭亡的道理,并开启下文,抒发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补充屈原的名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检查1—5节的背诵。
二、品味诗歌艺术1、诗人是如何表现其品质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明确:诗句“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很好地体现了诗人光辉俊洁的人格。
用“江离”“辟芷”“秋兰”三种香草来装饰自己,比喻自己,极其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自己美好的精神世界,使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气息。
2、《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物”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叫做“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抒难抒之情。
请找出相关的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这些比喻来表达政治理想的。
明确: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三、问题探讨1、作者在《离骚》的开篇突出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高贵的出身、降生的瑞奇、美好的名字不仅具有上天和先人的赐予,而且具有美好的品质和才能,这些都是自己的后天修养。
主要表达作者出身高贵,与楚王是同根,楚国是我的祖国,爱国是我的本分。
自身的高洁,同时也是与现实的抗争,有众人皆醉唯我独醒的意思。
)2、诗歌的后半部分诗人一再担心,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人担心什么?(最担心的是时光如流水,而没有把美好的品格和超凡的才能献给祖国。
另一方面诗人更是充满忧虑,怕国君昏聩误国,保守落后,政治混乱。
)诗人高唱“来吾道夫先路”可以看出屈原是怎样的一个人?(屈原以君主的政治引路人自居,意在表现他不是君主的奴仆,而是堂堂正正的人。
可以看出他坚信真理,崇尚高尚的人格,有着独立的人格)战国时期,有许多人像苏秦、吴起、张仪等,离开故土后仍有所作为,屈原为什么那么执着?(他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感、高洁的志向和高尚的人格尊严,在漫长的专制的时代,如果没有屈原这类人物,中国的历史将更加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