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节选(粤教版)

合集下载

粤教版-语文-高一-4.15《离骚节选》参考资料 粤教版必修1

粤教版-语文-高一-4.15《离骚节选》参考资料 粤教版必修1

4.15《离骚(节选)》参考资料1.课文解读⑴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前278年),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战国末期楚国人。

他一生的活动主要在楚怀王和楚襄王时期。

他出身于贵族家庭,曾受到怀王的信任,担任过左徒、三闾大夫等官职,“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参加过起草宪令和从事外交活动。

他学识丰富,“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具有远大的理想,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任用贤才,对外主张联齐抗秦。

但他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和谗害。

怀王不辨忠奸,听信谗言,疏远了屈原,把他放逐到汉水以北。

后来,怀王受秦国欺骗,客死于秦。

顷襄王继位后,屈原曾被召回,但不久又被放逐到沅、湘一带。

这时候的楚国,内政腐败,外交失策,日益走向衰败,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国都郢。

屈原痛心于祖国陷入败亡的绝境,自己的政治主张又不能实现。

他满怀忧郁和悲愤,大约就在这一年的阴历五月初五日自投汨罗江(在今湖南省境内)而死。

后人为了纪念屈原,就在每年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划龙舟、吃棕子,渐成习俗。

屈原的家乡秭归从唐代就有屈原祠、屈原墓,二十世纪70年代末,因葛洲坝蓄水,屈原祠已经搬迁,几年后又因三峽大坝蓄水而迁坟迁祠。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巨大成就的诗人,他留存下来的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这些作品揭露了统治集团的腐朽和罪恶行径,表现了自己进步的政治主张,表达了自己热爱祖国的感情和坚贞不屈的精神。

屈原的作品是在楚国民间歌谣的基础上发展创造出来的,突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格式,作品中采用了大量的神话传说,想象丰富多彩,文字华丽,充满着浪漫主义的精神,这是一种独特的诗体,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后人称为“楚辞”,又称为“骚体”,它在诗歌发展的历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屈原的全部作品都收入西汉末年刘向所编的《楚辞》一书。

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宋代洪兴祖的《补注》、朱熹的《楚辞集注》、清代蒋骥的《山带阁注楚辞》,是比较通行的注本。

粤教版-语文-高一-高中语文 离骚(节选)

粤教版-语文-高一-高中语文 离骚(节选)

15 离骚(节选)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感知其高贵的个人品质和忠君爱国的思想。

2.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特征。

教学重点: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2.疏通语句,分析表达的思想感情。

3.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教学难点1.理解屈原的精神表现和诗人讴歌、追求的政治理想。

2.文言词句的理解。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一、有关资料1.屈原生平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

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据《史记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义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付诸侯。

王甚任之。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

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所谓圣君贤相,所谓美政,就是要看能否解决民生疾苦问题,能否致民于康乐之境。

屈原曾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对应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2.楚辞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在战国中期,随着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于是形成为一代文学样式。

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的骚体诗,建立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

高中语文粤教版精品教案《15 离骚(节选)》

高中语文粤教版精品教案《15 离骚(节选)》

《离骚》教学设计梅州市曾宪梓中学饶碧玉一、教材分析:《离骚》出自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

本单元主要学习的是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包括:《两首》、《离骚》、《孔雀东南飞》、《魏晋诗三首》。

在教材结构的安排上,汉魏晋五言诗是学生在学习了《诗经》和《离骚》的基础上接着学习的,可以看得出来,教材有意让学生按照诗歌发展的历程学习古代诗歌。

《离骚》属于中国古代优秀作品,新课标中明确指出“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汲取民族智慧”,“评价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同时,《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经典之作,学习时,要在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把握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情感,注意独特的创作手法和诗体节奏。

二、学情分析:高一新生,诗歌鉴赏的能力处于低水平,特别是面对像《离骚》这种年代久远,字形难辨,字音难读,意义难懂的文章,对于学生来说是很有难度的。

不过,在本单元学习之初,对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做了大体的介绍,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相信通过学生课前学案引导,自觉预习,课上积极主动思考,师生的共同探讨、教师的点拨和启发,学生应该能够通过反复诵读、比较鉴赏和把握诗歌的意境与思想内容。

三、教学目标:1 了解屈原生平及《离骚》、《楚辞》特点。

2 疏通理解文意,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重难点)3 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难点)4 鉴赏重要语句,把握诗文形象、体会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重点)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端午节习俗的画面,感受热烈气氛,进而导出在这个热闹节日背后一代忠臣——屈原的故事!(二)知人论世——了解屈原♐屈原,我国最早的大诗人。

名,字___。

战国时期国人。

♐其政治理想的内容是。

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

后遭谗去职,两次被流放,因无力挽救楚国灭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投汨罗江而死。

其主要作品有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等。

粤教版 高中语文 必修1 第4单元 离骚(节选)

粤教版 高中语文 必修1 第4单元 离骚(节选)

2、诗人认为自己遭到贬黜的原因是什么?
①自己:洁身自好,坚持正道。 ②君王:昏庸信谗,不察民心。 ③小人:嫉妒排挤,造谣中伤。 ④社会:投机黑暗,是非颠倒。
观察、选择道路
久久
久立
通“返”,返回
(15)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zhù)乎吾将反。 后悔选择道路时没有看清啊,我久久伫立而想返回。
回原路
趁着
叹息
语气助词,相当于“啊”
百姓的生活
(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我长长地叹息,掩泪哭泣啊,哀叹人民的生活多么艰苦。
束缚 句首语气词 谏诤 废弃、贬斥 (2)余虽好(hào)修姱(kuā)以革几(jī)羁兮,謇(jiǎn)朝谇(suì )而夕替。 我只是崇尚美德并约束自己啊,可早上刚进谏而晚上就遭贬黜(chù ) 薰草
美好 (25)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世上的人们各有各的乐趣啊,而我独独爱美并且习以为常。
受创而改变 (26)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即使把我肢解了我还是不会改变啊,难道我的志向还会因受挫折而 改变?
3、文中描写花草虫鸟的用意是什么?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曹植《洛神赋》、《美女篇》、杜甫《佳人》、张籍《节妇吟》 、陈师道《妾薄命》……
近试上张籍水部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离骚》思想、内容小结:
1、深刻揭露了楚国混浊的社会现实。诗人批评了
楚王的反复无常、听信谗言,更以激愤的心情揭露了楚
国朝廷中的一批小人的丑恶嘴脸。 2、表现了诗人的高尚品格。炽热的爱国激情、对

新粤教版语文必修一课件:15 离骚(节选)

新粤教版语文必修一课件:15  离骚(节选)
正当农历寅年正月庚寅日那 天,我降生。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父亲仔细观察、估量我初生时的 气度,开始赐给我美好的名字。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父亲)给我取名为正则,取 表字为灵均。
第一段:诗人自叙高贵家世和不
凡身世。
用意:显示了诗人与楚国同姓宗亲的血缘关
桀纣(jiézhòu)传说中的暴君。
窘步(jiǒng)难以举步。
惮殃(dàn)害怕灾祸。 踵武(zhǒng)足迹。 荃(quán)香草名,比喻国君。 謇謇(jiǎn
jiǎn)正直敢言的样子。 数化(shuò )屡次变化。
四、分析课文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我是古帝王颛顼的后代子孙, 我先父的字是伯庸。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 当初君王已经和我有了约定的话, 后来反悔变心,而有别的打算。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我已不畏惧自己遭到疏远而与国君 离别,只是为国君屡次改变主意而 伤心。 第三段:自述政治观点和立场,表 达痛惜之情。
五、问题探究
1、本文表达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 情? 诗人自述身世、品质、政治理想以 及自己的忠诚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 之情,表现了屈原至死不悔的高尚 节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 理想的爱国情感。
3
司马迁对“离骚”解释为“离忧”, 今人对于“离骚”二字含义的说法主 要有以下几种:
(1)离,遭受;骚,忧愁。
(2)离,离别;骚,忧愁。 (3)楚语,离,即畔,散去;骚, 愁。 (4)楚地歌曲名,意义同于牢骚。
二、作者介绍
屈原(约前340——约前 278),名平,字原,战国 时楚国诗人,开创了诗歌由 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 作的新纪元。 1953年与但 丁、哥白尼、莎士比亚被世 界和平理事会评为“世界四 大文化名人”,主要代表作 有《离骚》、《天问》、 《九歌》、《九章》等。

离骚(节选)(粤教版高一必修)

离骚(节选)(粤教版高一必修)

离骚(节选)(粤教版高一必修)屈原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楚辞》的基本特征,认识屈原的“爱国精神”,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的坚持真理的爱国精神和献身精神。

3、过程与方法:朗读法、探讨分析法。

教学重、难点:本诗的艺术想象力。

教学过程:一、整体把握1.创作背景关于《离骚》的创作背景,争论的焦点之一是它创作于屈原被楚怀王疏远之时,还是流放中。

《史记屈原列传》里说,年轻得志的屈原遭到同僚上官大夫(即靳尚)的谗害,楚怀王因而疏远了他。

他“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而《史记太史公自序》里说:“屈原放逐,著《离骚》。

”《报任安书》里也说:“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司马迁对同一事件的表述明显存在着矛盾。

由于可靠史料的缺乏,要解决这个问题,从这首诗本身找证据是好办法。

诗中有这样的诗句:“何离心之可同兮,吾将远逝以自疏。

”“自疏”意味着主动的态度,不是“被放”。

此外,也有人因为诗中有“济沅湘以南征兮”一句,怀疑它是屈原放逐之后所作,这并不足信。

因为《离骚》后半部分,全是写作者想像中的云游,“济沅湘以南征兮”并非实有其事。

总之,《史记屈原列传》的说法是可信的。

而《史记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是抒情性文字,行文时不大忠实于史实,是有可能的。

2.主要内容《离骚》是一首伟大的抒情长诗,历来以其可与日月争辉的光芒照耀诗坛。

它有着丰富的内容,浪漫的想像,强烈的感情,自成一格的写作手法,思想和艺术上的魅力并重,令无数人为之倾倒。

同时,它也是我们了解屈原伟大思想与生平的最重要的历史资料。

课文节选的这部分主要叙述作者因洁身自好、坚持正道而受到周围众人的猜疑和造谣中伤,君主也疏远了他,他一方面表明誓死决不就此退缩,和蝇营狗苟的小人们同流合污,一方面设想自己要隐退,同时更加努力培养自己的美好的德行。

这部分也是作者最集中表白自己的心志,感情表达最直接、强烈的段落。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现了诗人的极度苦闷、难以排解的心情,为下面情绪的抒发定下了基调。

第15课离骚(节选)(粤教版)

第15课离骚(节选)(粤教版)

3.写出下列加颜色词的古义
(1)指九天以为正兮 古义:“__以__之__为__”__的__省__略__。__
今义:认为。
(2)春与秋其代序 古义:_替__代__更__换__时______
序。 今义:代替序言的文章(多自有标题)。
(3)夫唯捷径以窘步 古义:_斜__出__的__小__路__,__邪__路__。___ 今义:近路,比喻能较快地到达目的的奇妙手段或办法。 (4)惟夫党人之偷乐兮 古义:_指__当__时__结__党__营__私__的__楚__国__腐__朽__贵__族__集__团__。 今义:同一个党派的人。
运用示例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为了这一信仰,他受到谗 言的中伤,由三闾大夫沦为被放逐的落魄诗人,但是灵魂的高尚足以震 慑那些卑鄙的政客。“路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诗人的志向, 更是一位爱国人士矢志不渝的人生信约。不愿做亡国奴的他,怀着一腔 爱国热情和愤恨抱石沉入了汨罗江。作为一个诗人,他是不用死的;但 作为一个心怀祖国的政治家,当他知道国家灭亡的时候,他又不得不死。 屈原,带走了自己的肉体,留给人们一个永不消灭的高尚灵魂。
二、背景展示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写道,“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 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又说“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 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 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的“忧愁幽思”和怨愤,是和楚国 的政治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离骚》就是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 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由于 其中曲折纵情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 作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称它为诗人的自叙传。

《离骚》节选(粤教版)教学教案

《离骚》节选(粤教版)教学教案

《离骚》节选(粤教版)教学教案《离骚》节选(粤教版)教学教案一、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

2、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3、学习、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4、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和重读。

二、教学重点、难点1、赋和比的写法。

2、屈原的精神及理想。

3、背诵三、教学设想1.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

(解说;本文是一篇节奏感很强的古代抒情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学时应以朗读为主,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培养对古诗的感悟能力。

在读的过程中,教师适当点拨、引导,以完成教学目标。

)2.媒体设计:放录音或配音朗读。

3.教学时数:2课时。

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导语设计恐年岁之不吾与惟草木之零落兮以又重之以修能路幽昧以险隘忽奔走以先后兮B.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4.作业:熟读课文第二课时一、知识目标:1.准确理解《离骚》的内容2.了解什么是骚体诗3.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二、教学目标:1.用赋比兴的方法分析《离骚》2.根据《离骚》中的内容分析屈原的形象性格三、教学重难点:1.字词的疏通和理解;2.香花香草作比的写作方法;3.骚体诗的特殊句式四、教学过程:1.集体读《离骚》,校正读音和停顿错误(5分钟)2.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结合下面注释,讨论如何翻译本文,并将翻译过程中的疑问记下来(15分钟)3.请一组同学起来翻译,其他同学找错误4.教师翻译难点部分5.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分析骚体诗的特点,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1)与以前的《诗经》进行比较2)与后世的其他诗歌比较6.教师总结骚体诗的特点:1)字句较多,每句字数六言、七言、八言等都有2)句中有楚声“兮”字7.以组为单位分析赋比兴在《离骚》中的应用,组内代表发言8.以组为单位分析分析屈原的形象,组内代表发言9.布置作业:1)总结“以”的用法2)翻译课文在作业本上3)写对于屈原一生的评价(注意,不要离开屈原本身的社会背景及生活经历盲目评价)4)背诵《离骚》节选部分5)预习《孔雀东南飞》,通过查字典扫除文字障碍教学后记:。

粤教版-语文粤教必修1讲义第4单元15离骚(节选)

粤教版-语文粤教必修1讲义第4单元15离骚(节选)

15 离骚(节选)本课话题——民生朗读——课文中的名段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兮,又申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这段话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忧国忧民、矢志不渝的博大情怀,给我们塑造了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人形象。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辛弃疾曾写《美芹十论》献给宋孝宗。

论文前三篇详细分析了北方人民对女真统治者的怨恨,以及女真统治集团内部的尖锐矛盾。

后七篇就南宋方面应如何充实国力,积极准备,及时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规划。

但是当时宋金议和刚确定,朝廷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

——孟子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绅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

——白居易为人臣者,以富乐民为功,以贫苦民为罪。

——贾谊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张养浩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修姱.( ) ( )羁 揽茝.( )侘傺..( )( ) 芰.( )荷 谣诼.( )溘.死( ) 方圜.( ) 攘诟.( )岌岌.( ) 謇.朝谇( ) 延伫.( )【答案】 kuā jī chǎi chà chì jì zhuó kè yuángòu jí jiǎn zhù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偭规矩而改错 ( )(2)何方圜之能周兮 ( )(3)进不入以离尤兮 ( )(4)忳郁邑余侘傺兮 ( )(5)芳菲菲其弥章 ( )【答案】 (1)错,通“措”,措施 (2)圜,通“圆”(3)离,通“罹”,遭受 (4)郁邑,通“郁悒”,忧愁苦闷 (5)章,通“彰”,明显,显著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度⎩⎨⎧竞周容以为度. (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以失期 ( )(2)修⎩⎨⎧退将复修.吾初服 ( )余独好修.以为常 ( )(3)信⎩⎨⎧苟余情其信.芳 ( )愿陛下亲之信.之 (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 )(4)相⎩⎨⎧悔相.道之不察兮 ( )苟富贵,无相.忘 ( )相.者,百官之长也 ( )(5)反⎩⎨⎧忽反.顾以游目兮 (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 (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 )(6)善⎩⎪⎪⎨⎪⎪⎧谣诼谓余以善.淫 ( )亦余心之所善.兮 (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 (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 )素善.留侯张良 ( )善.刀而藏之 ( )工欲善.其事 ( )善.万物之得时 ( ) (7)固⎩⎨⎧固.时俗之工巧兮 (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 )(8)虽⎩⎨⎧余虽.好修姱以羁兮 ( )虽.九死其犹未悔 ( ) 【答案】 (1)名词,法度、准则 动词,揣度、推测 (2)动词,整理 名词,这里指高洁的品行 (3)副词,确实 动词,信任 形容词,真实,诚实 (4)动词,观察,选择 副词,相互 名词,宰相,丞相 (5)动词,回头 形容词,相反,对立 动词,背叛 (6)动词,善于,擅长 动词,崇尚,向往 形容词,好的,美好的 名词,好事,好的行为 形容词,友好,亲善 动词,通“缮”,修治 动词,做好,处理好 动词,喜欢,羡慕 (7)副词,本来 动词,巩固形容词,固执 (8)连词,虽然 连词,即使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屈.心而抑.志兮 ( ) (2)伏.清白以死.直兮 ( ) (3)高.余冠之岌岌兮 ( ) (4)长.余佩之陆离 ( )(5)哀.民生之多艰()(6)謇朝.谇而夕.替()(7)固前圣之所厚.()(8)亦余心之所善.兮()【答案】(1)使动用法,使……屈,使……抑(2)为动用法,为……而伏,为……而死(3)使动用法,使……高(4)使动用法,使……长(5)为动用法,为……悲伤(6)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晚上(7)形容词作动词,看重(8)形容词作动词,爱好,崇尚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固时俗之工巧..兮古义:今义:指工艺品、诗文书画细致精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骚》节选(粤教版)
一、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

2、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3、学习、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4、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和重读。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赋和比的写法。

2、屈原的精神及理想。

3、背诵
三、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

(解说;本文是一篇节奏感很强的古代抒情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学时应以朗读为主,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培养对古诗的感悟能力。

在读的过程中,教师适当点拨、引导,以完成教学目标。


2.媒体设计:放录音或配音朗读。

3.教学时数:2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导语设计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

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新时代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节选,以求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2.解题
《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品,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长篇抒情诗。

离--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本课便是从中节选出来的。

3.研习课文
1)读课文。

放录音,扫除文字障碍。

2)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学生对照课文注解弄清文章内容,并进一步强化生难字。

3)学生就疑难字、词、句提问。

4)课堂训练。

A.
区别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


帝高阳之苗裔兮
恐年岁之不吾与
惟草木之零落兮
以又重之以修能
路幽昧以险隘
忽奔走以先后兮
B.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4.作业: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知识目标:
1.准确理解《离骚》的内容
2.了解什么是骚体诗
3.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二、教学目标:
1.用赋比兴的方法分析《离骚》
2.根据《离骚》中的内容分析屈原的形象性格
三、教学重难点:
1.字词的疏通和理解;
2.香花香草作比的写作方法;
3.骚体诗的特殊句式
四、教学过程:
1.集体读《离骚》,校正读音和停顿错误(5分钟)
2.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结合下面注释,讨论如何翻译本文,并将翻译过程中的疑问记下来(15分钟)
3.请一组同学起来翻译,其他同学找错误
4.教师翻译难点部分
5.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分析骚体诗的特点,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
1)与以前的《诗经》进行比较
2)与后世的其他诗歌比较
6.教师总结骚体诗的特点:
1)字句较多,每句字数六言、七言、八言等都有
2)句中有楚声“兮”字
7.以组为单位分析赋比兴在《离骚》中的应用,组内代表发言
8.以组为单位分析分析屈原的形象,组内代表发言
9.布置作业:
1)总结“以”的用法
2)翻译课文在作业本上
3)写对于屈原一生的评价(注意,不要离开屈原本身的社会背景及生活经历盲目评价)
4)背诵《离骚》节选部分
5)预习《孔雀东南飞》,通过查字典扫除文字障碍教学后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