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浅析《静静的顿河》中主人公的悲剧式性格

合集下载

《静静的顿河》中主人公葛利高里悲剧命运的根源

《静静的顿河》中主人公葛利高里悲剧命运的根源

《静静的顿河》中主人公葛利高里悲剧命运的根源作者:张爽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张爽(鸡西大学东方语言系,黑龙江鸡西 158100)摘要:葛利高里的一生是一幕悲剧。

造成这个物毁灭的原因主要有四:一是葛利高里身上潜藏着哥萨克的文化因素;二是其自身情感与理性矛盾冲突的因素;三是红军和苏维埃政权所犯的“左”倾错误的因素;四是战争的因素。

葛利高里既不是一个完美无瑕的天使、“高大全”式的英雄,也不是一个天生的坏蛋、十恶不赦的魔鬼,他同命运苦苦抗争,却终究逃不掉悲剧的结局,他的命运悲剧是不可避免的,是他个人无法抗拒的,时代已为他的一生谱下了悲剧式的乐章。

关键词:《静静的顿河》;葛利高里;悲剧;根源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2-0146-02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这部前苏联文坛上不朽的巨著,以历史唯物主义态度和现实主义艺术手法,描绘了顿河哥萨克在两次革命大动荡时期走向革命的艰难曲折历程,而书中的主人公葛利高里的悲剧命运正是这一巨大历史变迁中的一个缩影。

反映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悲剧冲突,成功塑造了主人公葛利高里这一世界著名的悲剧形象。

葛利高里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是被痛苦煎熬的一生,更是矛盾的一生,企图走所谓的第三条道路的一生。

他在动荡年代所作的所有抗争都没能挽救他悲剧的命运,反而愈加将他推入绝境。

他的生活历程完全是矛盾双方作用的结果。

从十九岁初次踏上生活旅程,到白发苍苍返回故乡,经历整个人生沧桑,这段历程完整地展现了他整个心灵矛盾运动,演绎了一段痛苦的命运悲剧。

但从复杂的个人和社会历史因素来看,葛利高里愿望的破灭和悲剧命运的发生是必然的。

一、葛利高里的悲剧是传统哥萨克的悲剧哥萨克是一个酷爱自由的部族,自由神圣不可侵犯。

自由地生活在顿河河畔大草原几乎成了他们终极的目标。

为了神圣的自由和祖先用生命换来的美丽家园,哥萨克人可以不惜一切代价,这种强烈的、固执的部族精神延续到1914—1921年期间,就表现为坚决阻止外来力量插足顿河草原,不管是白军还是红军,都不放进来。

试论《静静的顿河》格里高利形象内涵及意义 毕业论文

试论《静静的顿河》格里高利形象内涵及意义  毕业论文

试论《静静的顿河》格里高利形象内涵及意义[摘要]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里的主人公格利高里形象的复杂性在评论界历来备受关注和争议。

本文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来探讨格里高利的悲剧命运,对他性格中的内在的优秀品质的所表现出的独特的哥萨克气质、超阶级的人道主义精神、乡土情结、信仰与怀疑等进行深入分析,进一步揭示其悲剧的根源,及其形象展示出的“人的魅力”这一深层意义。

[关键词]形象;悲剧根源;哥萨克气质;人道主义;乡土情结;人的魅力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小说《静静的顿河》具有世界意义,被称为哥萨克社会历史的一面镜子。

苏联在对《静静的顿河》主人公格里高利悲剧命运的探讨上,出现过“个人反叛说”和“历史迷误说”,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逐渐由“反叛者”变为“真理探索者”“俄罗斯悲剧命运象征”“民族优秀品质的体现者”。

本文主要研究格里高利形象内涵,悲剧根源,性格意义,体味这一形象的魅力。

一、格利高里形象内涵格利高里是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中的主人公,他从小热爱劳动,热爱大自然,有敏锐的感受、深厚的同情心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在感情上,他徘徊与妻子和情人之间,他追求爱情,却又不忍心抛妻弃子和孩子,内心充满了矛盾。

在十月革命与国内战争的严酷斗争中,他徘徊在十字路口,动摇于革命与反革命之间。

总之,他的一生都在摇摆中度过,特别是在国内战争中,他左右摇摆,最后哪儿都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因此作者说葛利高里是“一个摇摆不定的人物”是“顿河哥萨克中农的一种独特的象征”[1](p47)。

他的这一形象与他的个性特征及性格中的哥萨克情结密切相关。

1.性格的渊源——哥萨克情结哥萨克是俄国历史上形成的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

“哥萨克”一词源于突厥语,意为“自由人”,“勇敢的人”。

15世纪至17世纪有大批的农奴不堪忍受地主和沙皇的剥削压榨,纷纷从内地逃亡,到顿河地区落户,这些逃亡的农奴及其后代,便称为哥萨克。

他们既是军人又是农民,他们的土地较多,经济上优于内地农民,他们长期为沙皇服兵役,政治地位也优于内地农民。

《静静的顿河》与《日瓦戈医生》主人公悲剧之比较

《静静的顿河》与《日瓦戈医生》主人公悲剧之比较

《静静的顿河》与《日瓦戈医生》主人公悲剧之比较第一篇范文《静静的顿河》与《日瓦戈医生》这两部作品的主人公都经历了悲剧性的命运,但他们的悲剧却各有特点。

通过对两部作品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历史背景下人性的复杂性和命运的无常。

《静静的顿河》的主人公肖洛霍夫,是一个生活在俄国南部顿河地区的哥萨克青年。

他热爱家乡,却又无法回避残酷的战争和对爱情的渴望。

肖洛霍夫的悲剧在于他身处动荡的时代,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

他在战争中失去了亲人,最后也失去了心爱的女人。

但肖洛霍夫的悲剧并非完全是命运的捉弄,更多是他性格的缺陷和对现实的逃避。

他的悲剧性在于他无法在混乱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最终被时代所抛弃。

与肖洛霍夫相比,《日瓦戈医生》的主人公日瓦戈,则是一个生活在俄国革命时期的知识分子。

他有着进步的思想,却命运多舛。

日瓦戈的悲剧在于他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不断受到现实的无情打击。

他深爱着妻子,却无法阻止她投身革命;他努力寻求医学真理,却发现自己的研究成果被战争和政治所利用。

日瓦戈的悲剧性在于他始终无法摆脱现实的束缚,他的理想和爱情都成为牺牲品。

两部作品的主人公虽然都经历了悲剧性的命运,但他们的悲剧却有着不同的内涵。

肖洛霍夫的悲剧更多体现了个人命运的无法抗拒,而日瓦戈的悲剧则反映了知识分子在动荡时代的无奈。

他们的悲剧性都在于他们无法在混乱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最终被时代所抛弃。

第二篇范文要深入理解《静静的顿河》与《日瓦戈医生》中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我们可以从3W1H(What,Who,When,How)和BROKE(Belief,Relationship,Occupation,Knowledge,Ethics)模型出发,这两个模型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分析两部作品中人物悲剧的原因和背景。

首先,从What(什么)的角度来看,《静静的顿河》和《日瓦戈医生》这两部作品反映了俄国革命时期社会的动荡和个人的挣扎。

肖洛霍夫和日瓦戈都在这个特殊时期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变革和个人挑战。

论文-浅析《静静的顿河》中主人公的悲剧式性格

论文-浅析《静静的顿河》中主人公的悲剧式性格

浅析《静静的顿河》中主人公的悲剧式性格【中文摘要】《静静的顿河》主要讲述了卷入历史事件强大漩涡中的主人公葛利高里的悲剧命运。

他的悲剧命运与20世纪初俄国社会动荡变革的艰难历程息息相关,更多的还是他自身性格使然。

他对于政治立场和爱情的摇摆不定以及他不能有效地解决内心矛盾使得他失去了一切,只剩下他惟一的小儿子和一个巨大、冰冷的世界。

【关键词】悲剧命运复杂性格内心矛盾摇摆不定葛利高里有两大追求,一是爱情与婚姻,二是作为哥萨克的名誉。

而在这两个方面,葛利高里的结局都是悲惨的。

在个人生活中,他动摇于妻子娜塔莉亚与情人阿克西妮亚之间,两次回到妻子身边,三次投入情人怀抱,使这两个都深爱他的女人为他死得异常悲惨。

在哥萨克视为天职的战士生涯中,葛利高里徘徊于白军与红军之间,两次参加红军,三次加入白军,最后成了身处绝境的散兵游勇,年纪不到30却已鬓发斑白。

他的悲剧命运源于他自身悲剧式的性格。

葛利高里喜欢邻居潘捷莱的妻子阿克西妮亚,在得到她后却最终考虑到世俗伦理的压力遵父命答应娶娜塔莉亚,毅然决然结束了与阿克西妮亚的情人关系。

其实此时他发现娜塔莉亚虽然不是丑姑娘但有很多地方他并不喜欢,可是他还是跟她结为夫妻,而后却终因不喜欢妻子而抛弃她。

“你简直像个陌生人……就像这个月亮一样:既不会叫人感到冷,也不使人觉得热。

我不爱你,娜塔莉亚,你不要生气。

我本来不愿意说这些,可是不成,很明白,这样过下去是不成的……我很可怜你,这些日子。

咱们好像亲近了一点儿,可是我心里依然空空的……空得很。

就像这会儿的草原一样……”于是,他离开家,跟阿克西妮亚私奔。

可是当在他服役从医院中康复归来后,在他发现阿克西妮亚背叛他后又回到家与他的妻子生活在一起。

但是在与妻子有了三个孩子后又重新与阿克西妮亚相逢,再一次背叛妻子。

终于造成妻子私自堕胎身亡,阿克西妮亚在与他逃亡途中中弹身亡的悲剧。

造成这一切悲剧的原因正是葛利高里在情感中的不坚定导致他做着反复无常的情感选择,以至于对两者都造成了深深伤害。

《静静的顿河》主人公人物形象分析

《静静的顿河》主人公人物形象分析

浅析《静静的顿河》中葛利高里的人物形象一、葛利高里的性格特征:葛利高里是出生在美丽的大草原上的哥萨克,他热爱劳动, 淳朴热情, 心地善良, 割草时误伤一只小野鸭,“心里发生了一种突然袭来的非常怜悯的感情”。

尽管生活的残酷一度让他迷惘, 与狼共舞, 但他并没有变成狼, 在人性泯灭的时代, 他人性依存,执着于真善美, 显示了他的人格魅力。

二、葛利高里的形象典型:葛利高里是一个探索追求的典型。

这个善良、勤劳、纯朴的哥萨克身上具有哥萨克劳动者的一切美好品质。

他身上又带着哥萨克时代的种种偏见。

一方面, 可以看到哥萨克中下层人民的优秀品质如勇敢善战、勤劳热情、诚实正直和富有同情心。

另一方面, 他又受到哥萨克落后传统和道德偏见的影响, 盲目崇拜军人荣誉, 把争取哥萨克人的生存权和自制权看得高于一切。

葛利高里堕入匪帮, 是历史悲剧在葛利高里身上的体现, 是国内战争中哥萨克悲剧性曲折道路的延伸和深化, 而这种历史悲剧是带有历史的必然性的。

三、葛利高里悲剧根源性:葛利高里的悲剧根源性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及社会根源和家庭根源。

葛利高里在很大程度上想超越和反抗周围的环境,因为这个环境贬低生命的意义,漠视生命的尊严。

他不停地追求,但他始终处于一种自我否定之中。

他在颠沛流离中一直试图将自己融入到时代斗争、人民大众的洪流当中去,但他顽固的个性主义和怀疑一切的立场,使他最终未能实现与人民的结合。

在经历了人生各种苦难之后,葛利高里将原始的激情消磨殆尽,也没有找到精神的归宿。

他在个人生活中,格利高里动摇于妻子娜塔莉亚与情人婀克西妮亚之间,两次回到妻子身边,三次投入情人怀抱,使这两个都深爱他的女人为他死得异常悲惨。

格利高里的悲剧,还在于他骨子里的那份善良之心。

是的,曾经的他是一个十分冷淡,残酷无礼,冲动草率的哥萨克小伙子。

然而他对人民却又爱得那样的深沉,这份感情直接导致着他悲剧的发生。

四、葛利高里人性魅力”:通过人物的命运来体现人性的魅力,以小人物的悲剧人生来折射本文的主题。

《静静的顿河》主人公人物形象分析

《静静的顿河》主人公人物形象分析

《静静的顿河》是肖洛霍夫的一部划时代的巨作,是一部具有史诗气概的伟大悲剧。

其最强烈的审美震撼力,则来自于它深厚的悲剧蕴含。

悲剧性是作者构建作品的主要基石,这种悲剧性主要体现在作品中人物的悲剧命运,及其人物的生活背景下展示的社会悲剧。

本文就从主人公的悲剧性这方面做一分析。

一、对主人公悲剧性格的剖析首先,从主人公本身的性格特征与其家庭背景来看。

葛利高里的悲剧因素也是由于他的复杂的,变化的性格决定的。

葛利高里原本是一个生龙活虎的哥萨克青年,从小热爱劳动,有敏锐的感受力,深厚的同情心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他尊敬父母、热爱乡土,当然也自幼受到哥萨克习俗与等级偏见的深刻影响,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到来,残酷的国内战争,使得他那颗原本单纯善良的心变得不再单纯,当他亲眼看见交出了武器的波得捷尔珂夫、彭楚克和七十多名布尔什维克也被残酷地绞杀枪毙时,他的眼里再没有泪水,他的心已经被灌进了仇恨的黑水,正如书中所说,葛利高里的生活变得像野火烧过的草原一样黑了,已经不再战栗已经不再刺痛了,那种怜悯“那种对人类的痛惜心情”,在残酷的对抗中渐渐消退,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对自己和别人生命的冷淡和蔑视。

葛利高里的性格与他的家庭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葛利高里的家庭与普通的哥萨克家庭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

作品开卷一、二章就介绍了葛利高里一家的历史。

葛利高里的祖父普罗珂菲于1878年在沙皇与土耳其的一次战争中带回来一个土耳其女子娶为妻。

但哥萨克集团的排外性质使这个可怜的女人受到惊人的歧视,以致后来被活活地打死.而葛利高里的父亲潘苔莱是一位善于料理农事的能手,但他的保守性和自私性十分强烈,狭隘的哥萨克气质也表现得特别突出,这样,祖辈流传的种种偏见和强烈的“哥萨克荣誉感”,中世纪式的愚昧,野蛮和残忍的生活习惯在葛利高里身上打下深深的烙印,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思想和行为。

比如:后来对于建立顿河哥萨克独立政权的问题,他压根儿就是一头雾水:“我一点儿也不明白,我弄不清楚这个问题,我就像在草原的大风雪里迷了路”,这样就能体现这个民族在复杂混乱的政权交替年代中的盲目性,所以那种狭隘盲目的民族气质也在他身上显现无疑。

从格里高利性格看悲剧冲突

从格里高利性格看悲剧冲突

从格里高利性格看悲剧冲突姓名:班级:学号:有一个出身哥萨克的作家,他使得顿河赫然出现在文学的地图上,因为有了他——米哈伊尔·亚历山大洛维奇·肖洛霍夫,才有了世界文学上辉映一代的顿河故事。

《静静的顿河》是他创作中的一部史诗性的力作,从1925年开始,15年的艰辛笔耕终于完成了这部巨作。

肖洛霍夫说他想在小说中“表现革命中的哥萨克”。

《静静的顿河》通过描写顿河边几个哥萨克家庭的悲欢离合,再现了20世纪初俄国社会动荡变革的历程,描绘了这场历史进程中人们的思想、感情、意识、风习等的震荡冲突。

哥萨克独特的风土人情、哥萨克各个阶层的变化、广大哥萨克人在复杂的历史转折关头所经历的曲折道路,以及卷入历史事件强大漩涡中的主人公格里高利的悲剧命运,都得到了很好的表现。

恩格斯曾经说过,悲剧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与这一要求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

悲剧是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的结局,构成基本内容的作品。

它的主人公大都是人们理想、愿望的代表者。

悲剧以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用鲁迅的话说,悲剧即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

在《静静的顿河》中,主人公格里高利的命运深刻阐述了这一观点。

“《静静的顿河》无疑是以下层参与者感受来体验的史诗。

它残酷地剥开每一个英雄表面的粉饰,真实的告诉我们,在伟人们挥斥方遒时,将有多少悲剧发生,无论是历史前进的代价,还是无谓地牺牲。

大地上真正让人动容的是来此最底层的咆哮。

”格利高里有两大追求,一是爱情与婚姻,二是作为哥萨克的名誉。

而在这两个方面,格利高里的结局都是悲惨的。

在个人生活中,他动摇于妻子娜塔莉亚与情人婀克西妮亚之间,两次回到妻子身边,三次投入情人怀抱,使这两个都深爱他的女人为他死得异常悲惨--娜塔莉亚痛恨丈夫的不忠,私自堕胎身亡;婀克西妮亚在与格利高里逃亡途中,被枪打死。

在哥萨克视为天职的战士生涯中,格利高里徘徊于白军与红军之间,两次参加红军,三次加入白军,最后成了身处绝境的散兵游勇,年纪不到30却已鬓发斑白。

浅析《静静的顿河》中三个哥萨克妇女的悲剧形象

浅析《静静的顿河》中三个哥萨克妇女的悲剧形象

浅析《静静的顿河》中三个哥萨克妇女的悲剧形象摘要:《静静的顿河》充分体现了肖洛霍夫作品悲剧史诗的艺术风格。

可以说整部作品从卷首的开篇到巨著的结尾都是女性个体命运的悲剧紧紧地包围着主人公葛利高里,这赋予了《静静的顿河》一种特殊的意义,使整部作品达到了至悲至美的极境义。

本文将试从人物性格、社会背景及文化传统等方面分析主人公格里高利的情人阿克西妮亚、妻子娜塔莉亚以及嫂子妲丽亚三个哥萨克妇女的悲剧人生及促成这种悲剧的原因。

关键词:女性;爱情;性格;悲剧;命运《静静的顿河》中的三个女性角色——阿克西妮亚、娜塔莉亚和妲丽亚都是哥萨克的青年劳动妇女。

就外表而言,她们都很美,是顿河草原上的三支花,就精神实质而言她们都是沙皇专制制度和哥萨克宗法制统治下的封建道德的叛逆者,当然,她们反抗的形式与手段大不相同,在个性上也截然不同,生活遭际更是大相径庭,但结局都一样年纪轻轻就死于非命。

作品在塑造这三个妇女形象时,把她们安置在1914一1922年间顿河哥萨克所处的历史性转折时期的社会大背景上,通过她们的个人生活,尤其是感情生活来展现她们的个性特点和悲剧命运。

在《静静的顿河》的诸多爱情生活描绘中,阿克西妮亚对格里高利的爱情无疑是最为感人的。

阿克西妮亚是一个外貌美丽动人、有深挚的感情、充沛的精力、热情而富有魅力的哥萨克妇女。

她一生只爱格里高力一个人,爱得大胆、直爽、富有激情,可以说对格里高力的爱是她一生爱的起点,又是她的爱的最后归宿。

阿克西妮亚的不幸命运早在如花开放的少女时代就已开始,16岁时遭到了野兽般的父亲的强奸。

17岁嫁绍司契潘时,由于破身之故遭到了丈夫日复一日的毒打,即使生了孩子后夫妻间的感情还是很少。

在夫家,她就象奴隶一样,既要承担全部家务劳动又要默默地忍受丈夫的暴虐,这种婚姻生活自然毫无幸福可言。

正因为如此,当她从葛利高里身上获得了她从未享受过的爱情的欢乐之后,她的生命获得了新生,从此再也不能缺少它了。

自从在大草原上割草之后,阿克西妮亚完全换了一个样子,她对自己晚熟的爱情不仅不以为耻反而以它为荣,在众人面前她“骄傲地和高高地扬着幸福的、而且一点也不觉得害羞的脑袋”。

《静静的顿河》格里高利形象和悲剧意义

《静静的顿河》格里高利形象和悲剧意义

26格里高利形象和悲剧意义葛利高里是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中的主人公,他从小热爱劳动,热爱大自然,有敏锐的感受、深厚的同情心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在感情上,他对阿克西妮亚的爱情既表现了他勇敢、刚毅、热烈的性格,也反映了他对不幸妇女的同情。

而传统观念对他也有影响,依然尊父命娶妻生子,也因此造成家庭的不幸。

在历史事件中,他同样处于矛盾斗争的焦点,先是同情废除沙皇统治,参加红军,同白军英勇作战。

但红军中的过激行为使他十分反感,便动摇到白军中去。

白军中的种种恶行他也无法接受,便觉得全俄罗斯共同的真理是没有的,只有哥萨克共同的真理,于是便当了哥萨克的叛军师长,与红军作战。

失败后又回家乡,还是左右摇摆,最后哪儿都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因此作者说葛利高里是“一个摇摆不定的人物”’是“顿河哥萨克中农的一种独特的象征”。

这个善良、勤劳、纯朴、刚烈的哥萨克身上具有哥萨克劳动者的一切美好品质,同时也带着哥萨克世代相传的种种偏见。

在历史急骤变化的关头,他徘徊于生活的十字路口,犹豫动摇,企图在革命与反革命之间寻找第三条道路。

在性格上也体现出很多矛盾的因素,如勤劳与愚昧、勇敢与粗野、善良与残暴、正义与偏见、理智与疯狂、自尊与虚荣等等,这世元素交叉融合,既矛盾又统一,使他性格丰富,立体感很强。

但有一个根本的内在趋向,就是他追求真理的品格,这一品格与特定阶段的阶级、时代和民族内涵融合到一起,成为一个富有魅力的艺术形象。

葛里高利的悲剧,是其独特气质和哥萨克自治要求对抗历史发展总趋势的悲剧。

他的生活道路典型而又特殊地表现了一部分,顿河哥萨克在国内战争中经历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矛盾的性格勤劳与愚昧,正义与偏见,理智与疯狂,它试图找出革命与反革命之间的第三条出路,是个球索型人物,最后落得脱离人民的结局。

实质上是它独特哥萨克气质和传统偏见对历史发展的抗拒结果。

是特殊环境与十月革命的产物下面资料为赠送的地产广告语不需要的下载后可以编辑删除就可以,谢谢选择,祝您工作顺利,生活愉快!地产广告语1、让世界向往的故乡2、某沿河楼盘:生活,在水岸停泊3、一江春水一种人生4、某钱塘江边楼盘:面对潮流经典依旧5、海景房:站在家里,海是美景;站在海上,家是美景6、以山水为卖点的楼盘:山水是真正的不动产7、某城区的山腰上的楼盘:凌驾尊贵俯瞰繁华8、某地势较高的楼盘:高人,只住有高度的房子9、某学区房: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10、尾盘:最后,最珍贵11、回家就是度假的生活12、生命就该浪费在美好的事情上我们造城——2、我的工作就是享受生活——3、我家的客厅,就是我的生活名片——4、在自己的阳台看上海的未来——5、公园不在我家里我家住在公园里——6、这里的花园没有四季——7、***,装饰城市的风景——8、***,我把天空搬回家——9、房在林中,人在树下——10、生活,就是居住在别人的爱慕里——11、到〖星河湾〗看看好房子的标准——12、好生活在〖珠江〗——13、爱家的男人住〖百合〗城市岸泊:城市的岸泊,生活的小镇生活之美不缺少,在于发现情趣不在于奢华,在于精彩生活有了美感才值得思考……玫瑰庄园:山地生态,健康人生卓越地段,超大社区一种完整且完善的环境,像原生一样和谐原生景象自然天成人本理念精品建筑知名物业智能安防诚信为本实力铸造比华利山庄:海岸生活——引领世界的生活方式海岸生活——22公里的奢华海岸生活——高尚人生的序曲海岸生活——人与自然的融合苹果二十二院街:人文自然现代铺的蔓伸荣和山水美地:让世界向往的故乡香港时代:时代精英开拓未来领衔建筑,彰显尊贵绿地崴廉公寓:金桥40万平方米德国音乐艺术生活汇都国际:昆明都心,城市引擎财富之都风情之都梦幻之都文化之都商贸之都西部首座巨型商业之城颠峰商圈的原动力,缔造西部财富新领地新江湾城:绿色生态港国际智慧城新江湾城,一座承载上海新梦想的城区上海城投,全心以赴建设知识型,生态型花园城区风和日丽:入住准现楼,升值在望湾区大户,空中花园大格局下的西海岸市中心:市中心少数人的专属颠峰珍贵市中心的稀世名宅正中心城市颠峰领地颠峰勾勒稀世名宅繁华不落幕的居家风景地利皇者尽得先机稀世经典180席阳光国际公寓:阳光金桥来自纽约的生活蓝本钟宅湾:海峡西岸生态人居休闲商务区汇聚国际财富与人居梦想的绝版宝地二十一世纪是城市的世纪,二十一世纪也是海洋的世纪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一切站在蓝色海岸的前沿,开启一个新的地产时代东南门户海湾之心海峡西岸生态人居休闲商务区让所有财富的目光聚集钟宅湾,这里每一天都在创造历史上海A座(科维大厦):创富人生的黄金眼掘金上海!创富人生!远东大厦:花小公司的钱,做大公司的事未来城:无可挑战的优势无可限量的空间绿地集团:居住问题的答疑者,舒适生活的提案人茶马驿栈:精明置业时机享受附加值财富最大化雪山下的世外桃源茶马古道上千年清泉之乡金地格林春岸:城市精英的梦想家园繁华与宁静共存,阔绰身份不显自露建筑覆盖率仅20%,令视野更为广阔占据最佳景观位置,用高度提炼生活完美演绎自然精髓,谱写古城新篇章创新房型推陈出新,阔气空间彰显不凡365天的贴身护卫,阔度管理以您为尊金地格林小城:心没有界限,身没有界限春光永驻童话之城我的家,我的天下东渡国际:梦想建筑,建筑梦想齐鲁置业:传承经典,创新生活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思想创新远见生活嘉德中央公园:一群绝不妥协的居住理想家完成一座改变你对住宅想象的超越作品极至的资源整合丰富住家的生活内涵苛求的建造细节提升住家的生活品质地段优势,就是永恒价值优势设计优势,就是生活质量优势景观优势,就是生命健康优势管理优势,就是生活品味优势空中华尔兹:自然而来的气质,华尔兹的生活等级享受,没有不可逾越的极限所谓完美的习惯,是舒适空间的心情定格!临江花园:经典生活品质风景中的舞台美林别墅:源欧美经典纯自然空间住原味别墅赏园林艺术淡雅怡景温馨自然钱江时代:核心时代,核心生活核心位置创意空间优雅规划人文景观财富未来城市精神,自然风景,渗透私人空间泰达时尚广场:是球场更是剧场城市经济活力源时尚天津水舞中国未来都会休闲之居创意时尚天天嘉年华健康快乐新境界商旅新天地缔造好生意城市运营战略联盟,参与协作,多方共赢华龙碧水豪园:浪漫一次,相守一生东方莱茵:品鉴品位宜家宜人建筑一道贵族色彩品鉴一方美学空间品位一份怡然自得荡漾一股生命活力坐拥一处旺地静宅体会一种尊崇感受常青花园(新康苑):新康苑生活感受凌驾常规大非凡生活领域成功人士的生活礼遇拥有与自己身份地位相等的花园社区在属于自己的宴会餐厅里会宾邀朋只与自己品味爱好相同的成功人士为邻孩子的起步就与优越同步酒店式物管礼遇拥有[一屋两公园前后是氧吧]的美极环境水木清华:住在你心里福星惠誉(金色华府):金色华府,市府街才智名门——释放生命的金色魅力真正了解一个人,要看他的朋友,看他的对手。

浅析《静静地顿河》中主人翁的悲剧性.doc

浅析《静静地顿河》中主人翁的悲剧性.doc

“我从1917年起走的就是一条弯路,我象醉汉一样摇摇晃晃……从白军里逃了出来,但是也没有靠拢红军,我就象冰窟里的粪球一样漂来漂去……我怀着很大的热情为苏维埃政权服务,可是后来这一切都变了样子……在白军的司令部里,我是一个陌生的人,他们始终对我怀疑……可是后来在红军里也是这种样子。

”从深层意义上反映了葛利高里悲剧性毁灭的必然。

米哈依尔?亚历山大维奇?肖洛霍夫(Sholokhov,MikhailAleksandrovich)1905年5月24日出生在顿河维申斯克镇附近的克鲁日林村,他的一生中绝大部分时间在那里度过。

父亲当过店员和磨坊经理,业余好读书,订阅多种文艺报刊和书籍,培养了他自幼对文学的爱好。

他仅受过4年教育,靠自学成才,是顿河哥萨克地区多姿多彩的生活给予了后来成为作家的肖洛霍夫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

上中学时因1918年爆发的国内战争蔓延到学校所在的县城而休学。

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顿河地区的斗争十分激烈和残酷。

少年时代的肖洛霍夫不仅是这场斗争的目击者,而且直接参与了红色政权组建时的一些工作,1920年顿河地区建立苏维埃政权后,他热情投身新生活的建设,先后当过镇革命委员会办事员、扫盲教师、业余剧团的编剧兼演员、武装征粮队员等。

1924年12月加入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即拉普)。

他的作品反映了处于历史转折时期的哥萨克人民的生活变迁,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哥萨克形象,并开创了独特的悲剧史诗的艺术风格。

1965年,肖洛霍夫凭《静静地顿河》和其“在描写俄国人民生活各历史阶段的顿河史诗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力量和正直品格”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静静的顿河》是肖洛霍夫的代表作。

小说的背景是两次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和苏联的国内革命战争)和两次革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小说的情节基础是哥萨克青年葛利高里的悲剧命运以及哥萨克群体(尤其是葛利高里一家)在动荡的历史年代中的变迁。

在此,本人主要想谈谈小说主人翁葛里高里的人物悲剧性特征:小说主人公葛利高里?麦列霍夫是一个十分复杂而又很有个性的人物,他在动荡的历史年代走着一条独特、坎坷的人生道路。

浅析《静静的顿河》的悲剧性和直觉主义

浅析《静静的顿河》的悲剧性和直觉主义

浅析《静静的顿河》的悲剧性和直觉主义本文分析《静静的顿河》的两大特点。

一个特点是《静静的顿河》的悲剧性,但并不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框架下所理解的乐观主义悲剧,而是主人公葛利高里在历史的进程中大起大伏的个人命运悲剧。

小说的另一个特点是直觉主义。

作者把感官功能作为真理的源泉,视为人物原生态的本性。

标签:悲剧性;感官;直觉主义读过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的读者往往都有一种沉重的心情,他们难以忘怀小说中具有悲剧命运的人物和极具感染力的景物。

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作者高度关注主人公葛利高里在社会动荡中的命运,通过葛利高里选择的艰难的道路,揭示并形成了作品的主旋律——悲剧性。

同时,作家还巧妙地运用了直觉主义,即处处离不开器官的初级功能,来体悟生活的真谛,用活泼的生命冲动取代抽象理念的思路,达到了真实地反映人物的永恒活力和普遍人性的目的。

下面,我们本着悲剧性和直觉主义这两点,试分析《静静的顿河》这部长篇小说所蕴含的深刻的意义。

一、作品的悲剧性在谈到这部长篇小说的悲剧性时,有必要介绍一下这部小说在苏联所处的两难位置。

虽然一般的文艺理论书都把《静静的顿河》列为经典的社会主义作品,但是自从它发表以来,就一直存在着另一种声音,即认为它属于“边缘”性的文学。

分歧的原因在于这部作品人物选择的非主流性。

围绕着这个问题,又繁衍出许多其他问题。

例如,本文所涉及的两个方面,就是跨出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框架,在它的外围探讨《静静的顿河》不同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地方。

因而,小说中的悲剧性也自然不同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悲剧观。

现实主义的悲剧观是苏联美学大师卡冈在《卡冈美学教程》中提出的乐观主义悲剧观。

乐观主义悲剧观就是“对社会发展的乐观主义理解,以及对社会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最严酷的悲剧冲突的乐观主义理解,为社会主义艺术本质地所固有。

”“社会主义艺术中乐观主义悲剧最重要特征在于,这种悲剧不仅对事业的最终胜利满怀信心,而且完全知道胜利不可避免”(莫·卡冈1990:174)。

顿河眼泪背后的深思——析《静静的顿河》中主人公的悲剧性

顿河眼泪背后的深思——析《静静的顿河》中主人公的悲剧性

的, 娜塔莉亚勤劳 、 良、 善 淳朴 、 贤惠 , 保持着对 自己真 实感情
的贞节忠守 。葛利高里 对于 娜塔莉 亚开始 时他总想保 持 丈 夫的责任 , 当他发现 自己与阿克西妮亚在 心里还是藕断丝连
回来一个土耳其 女子娶 为妻。但 哥萨克集 团的排外 性质使
这个可怜 的女人受 到惊人 的歧视 , 以致 后来 被活 活地 打死 。
【 作者简介] 孟瑞芳 , , 女 内蒙古 师范大学文学院 比较文学 与世界文学专业硕 士研究生。

6 — 0
文 学研 宄
时 , 于来 自阿克西妮亚 “ 对 酸溜溜 ” 的挑 逗 , 他总是 用含 含糊
萨克 的 悲 剧 。
Hale Waihona Puke 孟瑞 芳 /顿 河 眼泪 背后 的深 思
糊 的话应过去 。最后 当阿克西 妮亚背叛 了葛利 高里 , 利高 葛
其 次, 主人公 的爱情 生活方面来看其性格 。葛利高里 从
与阿克西妮亚 、 塔莉 亚 的爱 情婚 姻关 系贯 穿 主人公 的一 娜 生 ,哥萨克在对待 妇女 的态度 上在很 大程度 上搅 和着 对妇 女的占有 。而葛利高里对于阿克西妮亚 , 在其丈夫司契潘 面
争, 使得他那颗原本 单纯善 良的心变得 不再单纯 , 当他 亲 眼 看见交 出了武器的波得捷 尔珂 夫 、 彭楚克 和七 十多名布尔什
绝 , 留 着 一 点东 西 , 像心 上 留着 一 根 刺 ” 最 后 他 由一 开 还 就 。
始的激情 的占有而产生 了爱情 , 于使他 与阿克西妮亚 旧情 终
葛利高里 的性格 与他 的家庭 环境有着 密切 的联 系。葛
复发 , 并双双逃 出家 园。这 样他 就抛 弃 了 自己做 丈夫 的责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范本(2篇)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范本(2篇)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范本往日的烟雾,是抑郁的尘埃。

逝去的窗外,不再等待。

多少悲伤与无奈,全被洗刷成了空白。

往事的精灵,揭开你黑色的疤瘌,然后在一阵不属于你的炮声中,抛下一切,重写你人生余下的光彩。

这是我对《静静的顿河》中主人公格利高里一段个人评价。

《静静的顿河》中格利高里的结局是悲剧,也是革命的悲剧和历史的悲剧。

但是在悲剧的最后我们却看到了人性的光辉。

小说介绍了在新旧政权,红军与白军,新世界与旧世界斗战中,以主人公格利高里这个中农阶级出身的人物为代表以及哥萨克劳动人民由战乱走向新生活的艰难历程,在前进的路途中有多少人迷失了方向,以及多少人经历了悲惨的命运。

从小说中可以看出肖洛霍夫对格利高里的毁灭表示无限同情与怜悯。

通过描写主人公与时代的复杂关系反映出大时代里的大变动,唱出一道壮丽的人道主义悲歌。

格利高里曾经两次参加红军三次参加白军,最后被迫当了土匪。

有人认为他是叛徒,有人认为他反复无常,也许他是为了名誉而生,也许他是为了保全性命而活,但我们只看到了他凶残、冷酷的一面。

对于格利高里个人性格和心灵上的扭曲,我们给予了他太多的批判与责备。

可是,造成他的悲剧不仅他是个哥萨克,重要原因他还是个有良知、有责任感的人。

他徘徊在沙皇的压迫和自己良心之间,面对这一切,他是无可奈何啊!我们知道格利高里有两个追求,那就是爱情与名誉。

因为有了执着,他愿意为爱情牺牲、敢于反抗。

在故事的结局,他的爱人阿克西妮亚最终还是静静地在他怀中死去。

他的敢爱敢恨是值得我们所歌颂的。

然而追求名誉与权利也不能全归咎于他的错,这是个人求生的本能,相对于波澜壮阔的革命而言,个人不过是漩涡中的一滴水,时刻会被滚滚前进的时代年轮而颠簸着、摧残着。

在故事的结局,格利高里扔掉武器,回到故乡,这意味的是什么?是意味着死亡吗?不是,这意味着重生。

他的儿子米夏洛带给了他生存的希望,也是整个哥萨克人民的希望。

格利高里最后表现的是他的爱子心切,因为他紧紧抱着的是这个世界上他最后的一样东西。

凄美爱情悲剧人生——浅析《静静的顿河》中两位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

凄美爱情悲剧人生——浅析《静静的顿河》中两位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

【标题】凄美爱情悲剧人生——浅析《静静的顿河》中两位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作者】刘雪莲【关键词】阿克西妮亚娜塔莉亚爱情命运【指导老师】丁世忠【专业】中文【正文】引言在二十世纪的众多文学大师中,前苏联作家肖洛霍夫是唯一的一个兼得价值标准大相径庭的斯大林文学奖和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在他的小说中,无论是描写生活的广度,还是对人性的揭示深度而言,最具艺术震撼力的当属《静静的顿河》,作品充分体现了肖洛霍夫作品“悲剧史诗”的艺术风格。

作者在谈到《静静的顿河》的创作时曾说,他要通过“对顿河哥萨克的生活的描写”来表现“由于战争和革命的结果,在生活和人的心理上所发生的那些巨大变化”,揭示“卷进1914年到1921年间诸多事件的强大旋涡中的一些个别人的悲剧命运”,[1]又说他希望通过他笔下的艺术形象来表现“人的魅力”。

《静静的顿河》的人物形象体系是异常广泛而丰富的。

作品巨大的美学价值,主要在于成功的塑造了摇摆不定的哥萨克中农葛利高里的悲剧形象。

然而,仅仅是葛利高里一个人的悲剧命运是编织不成顿河哥萨克在这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民族史诗的。

仅哥萨克的悲剧形象中除葛利高里外,还有哥萨克妇女的悲剧形象同样占有重要地位,她们有着独立的美学价值。

她们的悲剧命运成为这部哥萨克民族命运交响乐中不可缺少的精神乐章。

《静静的顿河》问世以来,在国内外引起了强大反响。

在作品人物形象方面,人们关注最多的是葛利高里,包括他的“性格分析”、“个人魅力的展示”、“思想的摇摆”、“悲剧原因及美学意义”等。

与此同时,对女性的描写只占一小部分,而且其目的往往是展现衬托男性主角或是哥萨克的风俗。

人们忽略了她们的感情生活背后蕴涵的深层次的社会历史内容,没有表现出原本的内涵。

为此笔者在这对占有重要地位的哥萨克妇女形象的感情生活进行粗浅评论,来提高小说的完整深刻的社会认识价值和凝重多姿的美学韵味。

阿克西妮亚和娜塔利亚是《静静的顿河》中最具光彩的两位女性,她们属于不同类型的人:阿克西妮亚是外倾型的人,娜塔莉亚是内倾型的人。

自然呼唤人的回归——浅析《静静的顿河》自然描写中蕴含的人性[技巧]

自然呼唤人的回归——浅析《静静的顿河》自然描写中蕴含的人性[技巧]

自然呼唤人的回归——浅析《静静的顿河》自然描写中蕴含的人性摘要:自然景物描写是小说《静静的顿河》独立而浓墨重彩的一笔。

自然景物描写与整个社会背景、人物命运的发展有着隐秘而天然的联系。

当人与人之间在相互毁灭者生命的时候,大自然却焕发着旺盛的生命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大自然对人的世界形成了一种反衬,大自然时时在呼唤着人的回归。

作品的悲壮正在于一系列的人物在残酷的社会背景下个性的被毁灭,但是每个个体却受到自然的召唤。

人性的抗争使作品的语言和情节极具张力,牢牢抓住读者的心。

关键词:静静的顿河人性自然景物描写悲壮性在一般文学作品中,自然景物描写常常作为作品内容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特别是小说写作中,自然景物的描写不仅可以营造氛围,烘托情节发展,对于人物的刻画帮助也很大。

一种多元的景观描写,不仅可以营造氛围,也可以调节情节,发掘作品的隐含意义的利器。

在苏联著名作家肖洛霍夫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中,作者经常在一段情节开始之前放置大段的自然景物描写,或者是在漫长的人事情节中,穿插一些环境的描绘,抑或在故事的结尾,加上一段精辟的景物点缀……这样一些零零散散的点缀,无疑使这样一部作品更加真实可感,展现吃自然的雄奇壮美和人世的便幻浮沉。

《静静的顿河》中关于顿河自然景色的描写是作品里一个较为独特的部分。

作者有着自己完整体系的审美意象,景物描写具有了独立的审美价值,成为文学的本体,并为自己东得了自由挥洒的空间。

“作为独立的有意味的形式与人物、情节等其它类型的审美意象实现了一种有着弹性间距、不调合的统一,即更高层次的辨证统一。

”【1】《静静的顿河》中景物描写真正成为一种天然美,展示着自身的活力与动态美。

“作家的兴趣在与景物意象本身”。

作品中大段的自然景物描写如同绮丽的散文,呈现着迷人的魅力。

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总是会有意无意地和自然界产生某种联系或者共通。

人性,作为人的正常理智和感情,虽说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但是无疑会受到自然的影响和制约。

平静的漩涡——浅析《静静的顿河》中葛利高里个人命运悲剧性的原因

平静的漩涡——浅析《静静的顿河》中葛利高里个人命运悲剧性的原因

到纯正哥萨克的歧 视和排 挤 ,却最终 通过 自己 的努力挣 得 了相 当 的家 产 ,成为了村中举 足轻重 的人物。所以葛利高里秉承 了家族 的勇猛 、粗 野 的特 性 ,行 为 、举 止酷 肖其 父 。母 亲 为有 这 样 的儿 子 感 到骄 傲 , 让 女 儿 、儿媳 “ 也生几个这样的哥萨克。 ”哥 萨克这样一个 独特 的群体 ,使 得 和平对于他们是弥足珍贵 的。只有在休战期 间,他们才可 以享有 正常 的劳作 ,家庭生活 ,以及 美满平凡 的爱情。但这一 切,在 战争袭 来时 , 注定要灰飞烟灭。葛利高里在这个群体中 ,无 疑是十分具有典 型性 和代 表性的人物 。他在哥哥彼得罗被柯晒沃伊杀死后 ,由于愤怒 而失去 了理 智 ,疯狂地杀死 了3 O个俘 虏 ,成为 了杀人 的机器 。这不 仅与他个 人和 民族的性格有关 ,其实很大程度上 ,是历史进程的发展 推进着他的情绪
和 个 性 的 变化 。
行分析 ,尝试将其悲剧 的根源进行简单的梳理 。


哥 萨 克 的 命 运悲 歌 :
哥萨 克是一种军事团体 ,“ 哥萨克” 意为 自由的人 ,也 被称为 “ 靠 打仗为生 的人” 。在 《 O世纪文学泰斗 肖洛霍夫》一 书中,对 哥萨克的 2 历史有简要 的叙述 :“ 顿河流域是 一片广 阔的草原 ,在古代被称作 蛮荒
被 抛 人 到历 史 的洪 流 中 ,或 自觉 或 不 自觉 ,或 主 动 或 身 不 由 己 ,在 历 史 大 潮 中 做 出 自己 的选 择 。
的同时 ,也不难发现在小说文本中 ,无 处不在 的个人在 自我情感与群体 事件之间做出选择 时的痛苦和无奈。在伟大 的历史巨变 的时代 ,他脑 中 固有 的观念和现实发生 冲突,以及个人愿 望无法得到满足时 ,是时代潮

《静静的顿河》与《日瓦戈医生》主人公悲剧之比较

《静静的顿河》与《日瓦戈医生》主人公悲剧之比较

《静静的顿河》与《日瓦戈医生》主人公悲剧之比较第一篇范文《静静的顿河》与《日瓦戈医生》分别是苏联作家肖洛霍夫和帕斯捷尔纳克的代表作品,两者在苏联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两部作品的主人公——葛利高里和日瓦戈医生,他们的悲剧命运既有时代背景的必然性,也有个体命运的偶然性。

本文试图通过对两部作品主人公悲剧命运的比较,探寻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及人性因素。

首先,从历史背景来看,《静静的顿河》描绘的是1912年至1922年俄国革命时期,顿河地区哥萨克人的生活。

这是一个动荡的时代,原有的社会秩序被打破,新的社会制度尚未建立。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葛利高里陷入了乌克兰共产党与哥萨克封建贵族之间的矛盾冲突,他既反对共产党对顿河地区的统治,又对封建贵族的腐朽生活深恶痛绝。

他的悲剧在于无法在这个动荡的时代找到自己的位置,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而《日瓦戈医生》则以俄国十月革命为背景,讲述了日瓦戈医生在革命浪潮中,与妻子拉拉的爱情悲剧。

日瓦戈医生是一个有才华的医学家,但他对革命抱有抵触情绪。

革命爆发后,他被迫流亡西伯利亚,在那里度过了余生。

日瓦戈的悲剧在于他无法适应革命后的生活,他的价值观和信仰在革命浪潮中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最终导致了他的精神崩溃。

其次,从文化层面来看,两部作品主人公的悲剧命运与他们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静静的顿河》中的葛利高里,是一个具有哥萨克传统精神的英雄,他热爱自由,崇尚勇敢,但同时也有着封建思想的残余。

这种矛盾的文化背景使得他在革命浪潮中无法找到自己的立场,最终走向了悲剧。

而《日瓦戈医生》中的日瓦戈,则是一个受到西方文化影响的俄国知识分子。

他向往民主、自由和科学,但革命的现实却与他所追求的价值背道而驰。

日瓦戈的悲剧在于他无法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之间找到平衡,他的精神世界在革命浪潮中崩溃。

最后,从人性角度来看,两部作品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葛利高里和日瓦戈都是具有高度个性的英雄,他们热爱生活,追求真理,但在革命浪潮中,他们却无法摆脱命运的捉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静静的顿河》中主人公的悲剧式性格
【中文摘要】《静静的顿河》主要讲述了卷入历史事件强大漩涡中的主人公葛利高里的悲剧命运。

他的悲剧命运与20世纪初俄国社会动荡变革的艰难历程息息相关,更多的还是他自身性格使然。

他对于政治立场和爱情的摇摆不定以及他不能有效地解决内心矛盾使得他失去了一切,只剩下他惟一的小儿子和一个巨大、冰冷的世界。

【关键词】悲剧命运复杂性格内心矛盾摇摆不定
葛利高里有两大追求,一是爱情与婚姻,二是作为哥萨克的名誉。

而在这两个方面,葛利高里的结局都是悲惨的。

在个人生活中,他动摇于妻子娜塔莉亚与情人阿克西妮亚之间,两次回到妻子身边,三次投入情人怀抱,使这两个都深爱他的女人为他死得异常悲惨。

在哥萨克视为天职的战士生涯中,葛利高里徘徊于白军与红军之间,两次参加红军,三次加入白军,最后成了身处绝境的散兵游勇,年纪不到30却已鬓发斑白。

他的悲剧命运源于他自身悲剧式的性格。

葛利高里喜欢邻居潘捷莱的妻子阿克西妮亚,在得到她后却最终考虑到世俗伦理的压力遵父命答应娶娜塔莉亚,毅然决然结束了与阿克西妮亚的情人关系。

其实此时他发现娜塔莉亚虽然不是丑姑娘但有很多地方他并不喜欢,可是他还是跟她结为夫妻,而后却终因不喜欢妻子而抛弃她。

“你简直像个陌生人……就像这个月亮一样:既不会叫人感到冷,也不使人觉得热。

我不爱你,娜塔莉亚,你不要生气。

我本来不愿意说这些,可是不成,很明白,这样过下去是不成的……我很可怜你,这些日子。

咱们好像亲近了一点儿,可是我心里依然空空的……空得很。

就像这会儿的草原一样……”于是,他离开家,跟阿克西妮亚私奔。

可是当在他服役从医院中康复归来后,在他发现阿克西妮亚背叛他后又回到家与他的妻子生活在一起。

但是在与妻子有了三个孩子后又重新与阿克西妮亚相逢,再一次背叛妻子。

终于造成妻子私自堕胎身亡,阿克西妮亚在与他逃亡途中中弹身亡的悲剧。

造成这一切悲剧的原因正是葛利高里在情感中的不坚定导致他做着反复
无常的情感选择,以至于对两者都造成了深深伤害。

在政治军事生涯中,他在战争与反战争、革命与反革命之间游移不定也注定没有好下场。

他痛恨战争,但又不得不参加战争,参加过红军杀过白军,又参加过白军杀过红军,在无序的历史过程当中,战争让麦列霍夫家族家破人亡,他的思想也在反复无常的混乱中走向崩溃,最后不得不回到苏维埃政权之下,等待着政府的审判。

他作为哥萨克以在战争中建立功勋为豪,但是他“自列什纽夫城下战役后,就被烦人的内心痛楚无情地折磨着。

他瘦了很多,体重减轻了。

不管是在行军还是休息的时候,不管是在熟睡还是打盹的时候,那个被他在铁栅栏旁边砍死的奥地利人经常在他眼前浮现。

他非常频繁地梦见第一次肉搏战的情景,回忆折磨着他,甚至在梦中也感觉到紧握矛杆的右手在痉挛;醒来以后,就驱赶噩梦。

用手巴掌遮着眯缝得发疼的眼睛”,他认识到了战争的残酷,并且看不惯军队里的人的作风,对军官对士兵残酷无情,士兵们强奸妇女等事实愤慨不已,可是他在接受勋章后受到家人的关心和村里人的尊敬,渐渐把对战争的厌恶忘却了,而以一个出色的哥萨克的身份重新回到前线。

他心里一面不肯和战争的荒谬性妥协,一面又忠实地保留着哥萨克的光荣,一得到机会就表现出忘我的勇敢,疯狂地进行冒险。

战争初期那种对人类的同情、怜悯的心情消失了,心肠变硬了,他冷谈而蔑视地玩弄着别人和自己的生命,因此又得到四枚乔治十字勋章和四枚奖章。

他同情红军并在加入布尔什维克军队后不久因战功而被提升为少尉,十月革命后他又当了连长。

但是,葛利高里不是一个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只是苏维埃政权短暂的同路人,他对残酷的阶级斗争缺乏正确认识,在看到波得捷尔珂夫枪杀白军俘虏之后,他那曾经向往过布尔什维克的心冷掉了,“在顿河建立苏维埃政权斗争的最高潮里离开了自己的队伍”,幻想“逃避开这整个的、沸腾着仇恨的和难以理解的世界”。

他时而认为应该建立人民政权,时而又认为顿河哥萨克应自治。

当白军政权来袭击苏维埃军队时,他受了伤,对一切都感到心灰意冷,不想参与任何党派争斗。

村里组织志愿兵,向赤卫队进攻。

葛利高里也支持志愿兵的行动,支持杀红军,但由于他不赞成白军对红军家属的抢劫而被降了官。

在红军开始反攻后葛利高里出于对红军的仇恨加入了叛军月申斯克军队并很快因作战勇敢而成为师长。

顿河哥萨克的军队被红军打垮后,葛利高里又加入了红
军布琼尼的十四师,指挥一个骑兵连。

为了赎罪,他勇敢地作战,一直干到团长,复员后因为历史问题村里要抓他,他又加入了佛明匪帮。

当然,他也意识到:“咱们或是靠拢红军,或是靠拢白军,站在当中是不成的。

”可是他在各种力量迅速变化的环境下,还是无所适从,始终弄不清战争的真正含义,在屠杀红军与白军的选择和变化中痛苦地愧疚着,成为一个“在草原上的大风雪里迷了路”的人。

鲁迅说“悲剧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

葛利高里性格中有着很多有价值的闪光的东西,他直率、诚实、粗犷、勇敢、热爱自由、独立不羁,内心世界丰富,具有哥萨克劳动者的魅力,但同时他又粗鲁、愚昧、多疑、具有哥萨克私有者的偏见和保守。

[1]也正是因为他性格中的闪光点和无法克制的缺点使这个本来善良有朝气的青年经不住复杂战争时期的各种考验,不能正确选择自己的道路,不能保卫自己的家乡,不能爱护自己心爱的女人,直至让自己以及身边一切有价值的东西毁灭了,让自己的心灵空虚崩溃,才三十出头的年纪,却已经白发苍苍,脸色苍白,瘦得不成样子,那副可怕的形象连他最心爱的儿子看了都惊骇得垂下了双眼。

叔本华说:只有表现出巨大痛苦的才使悲剧。

但是并不是一切痛苦都能唤起我们的悲剧情感。

悲剧,确实是一种痛苦的综合,但作为悲剧,还需要有对待痛苦的方式。

马斯特在她的《悲剧》中指出:如果痛苦落在一个生性懦弱的人头上,他逆来顺受地接受了痛苦,那就不是真正的悲剧。

只有当他表现出建议和斗争的时候才是悲剧。

葛利高里的悲剧特色,就源于他自身性格的复杂,具有正直、仁爱、反抗的一面,可当外部压力与之发生冲突时,又表现出屈从、凶残、背叛的一面[2],源于他面对外界沉重压迫和内心无法压抑的感情遭遇阻力时表现出的一种顽强的抗争精神和坚毅品质,并且他经历一系列顽强抗争后以失败告终就更加能突出这种悲剧效果。

葛利高里悲剧特点鲜明地表现在他内心矛盾和斗争上,表现在他动人心魄的心灵运动上。

肖洛霍夫曾在一次接受采访中说过:“对于作家来说,最后总要的也是最需要的是传达人的心灵活动,特别是葛利高里的心灵活动,是《静静地顿河》热别感染人的奥秘之一,也是葛利高里形象特别感染人的奥秘之一。

”[3]他的心灵运动在爱情和政治这两个方面表现的淋漓尽致。

在小说第四部分结束时,葛利高里激动地自言自语:“我总是羡慕小李斯特尼茨基和我们的珂赛沃伊那样的人,他们一开始就什么都清清楚楚,但我到如今
还是什么都糊糊涂涂的。

他们两个人都有自己的阳光大道,有自己的目的地,可是我从1917年走的就是一条弯路,我象醉汉一样摇摇晃晃,从白军中逃出来了,但是也没有靠拢红军。

在白军司令部里,我是一个外人。

”这是葛利高里十分真诚的声音。

他自身不清晰的人生道路以及对哥萨克出路的不成熟思考使得他不断地动摇和怀疑,这也使读者看到了葛利高里悲剧式命运的必然性。

葛利高里是一个多向的、多层次的、充满矛盾的复杂人物形象,是一个动人心魄的悲剧形象,这早已暗示了他的悲剧式命运,暗示了悲剧性毁灭的必然。

葛利高里经历了种种生活,有感性的冲动,有立场的动摇,也有鲁莽的任性和痛苦地挣扎。

在风云变幻的大环境下,他复杂矛盾的性格使得他最终失去了妻女,失去了挚爱的情人,失去了父母兄弟,失去了对生活的希望,失去了淳朴和善良,心力交瘁。

【参考文献】
[1] 探析《静静的顿河》中葛利高里的悲剧之谜——人性的复杂性及其内部冲突对主人公悲剧命运的影响.《文教资料》.2008年24期25-26
[2] 析《静静的顿河》中主人公的悲剧性.孟瑞芳.语文学刊(外语教育学).2010年第7期60-61
[3] 《苏维埃俄罗斯报》1957年8月25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