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静静的顿河》结尾的寓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静静的顿河》结尾的寓意

作者:杨民

来源:《文教资料》2019年第13期

摘 ; ;要:《静静的顿河》结尾表现出争取和平的倾向,主人公葛利高里在经历了多年战乱之后,已经厌倦了战争,最后回归于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这是作者肖洛霍夫从特有的角度,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

关键词:《静静的顿河》 ; ;结尾寓意 ; ;和平主义 ; ;走向文明

《静静的顿河》已经成为俄罗斯文学史上的不朽经典,但当今我国一些评论家对小说的解读,还停留在以往的层面,如高等教育出版社《外国文学史》对此书的评论是:“作家在书中着重写的是:在旧政权和新政权、红军和白军、新世界和旧世界斗争过程中,以葛利高里·麦列霍夫为代表的劳动哥萨克走向新生活的艰难曲折的历史道路和他们中许多人充满迷误和痛苦的悲剧命运。”①其观点仍然是延续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苏联评论家勃里吉科夫的“历史的迷误”说,即用主人公葛利高里的失败反衬苏维埃政权的伟大。其实,考察肖洛霍夫一生的言论和其他作品,就会发现《静静的顿河》是一部反战作品,其结尾有着作者的寓意:葛利高里放下武器、回到家乡,表明主人公已经厌倦了战争,回归于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这是作者从特有的角度,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

《静静的顿河》的创作和发表经历了一个漫长又曲折的过程。从1925年秋天起,年轻的米哈伊尔·亚历山大洛维奇·肖洛霍夫开始创作这部长篇巨著,至1927年秋完成小说的第一部,小说投给《十月》杂志编辑部,在责任编辑、老作家绥拉菲莫维奇的力挺下,1928年1至4月,《十月》发表了《静静的顿河》第一部,5月至10月又发表了第二部,第三部在经历了一番曲折之后,于1931年经斯大林批准才得以发表。之后,他应斯大林的要求,暂时放下《静静的顿河》的写作,转而创作一部反映苏联集体农庄的长篇小说《被开垦的处女地》,在《被开垦的处女地》第一部于1937年发表之后,肖洛霍夫才开始集中精力创作《静静的顿河》的最后一部。1938年3月,小说的第七卷发表在《新世界》杂志上,这时距离小说第一部的发表已经过去整整十年了,小说也即将进入收尾阶段。

由于小说前几部造成的巨大影响,这时几乎全苏联的读者都在焦急地等待着最后一卷的出版,他们猜测着小说的结尾,猜测着主人公的最后结局,成千上万的读者把信寄往作者的家乡维约申斯克镇,恳求作家提前透露小说人物未来的命运。不少读者还为《静静的顿河》设计了各种各样的结局:有的想让葛利高里改正自己的错误,成为共产党人;有的认为此路不通,因为他武装反对过苏维埃政权;有的建议,让葛利高里率领一连布琼尼士兵发起进攻,并在战斗中英勇阵亡;有的请求作家把葛利高里的线索引向全盘集体化,巩固葛利高里向红军的彻底转

变,并展开他在和平时期的工作;许多人觉得葛利高里可能会被打死,来信请求作家给葛利高里留一条活路;还有人关心女主人公婀克西尼亚能否活下来。

1939年12月,小说已经写到最后几页了,作家安纳托里·卡列宁见到了肖洛霍夫,他后来著文回忆了当时的情景:

肖洛霍夫一边望着顿河和草原,一边说:

“您不能让大家都满意。大家都希望有一个轻松的好结局。假如说,结局将是阴暗的呢?”说着肖洛霍夫转过身,用疑问的目光注视着交谈者。

“那么,到底麦列霍夫怎么样了呢?”

肖洛霍夫微笑地问道:

“您记得塔拉斯·布尔巴对自己的儿子安德烈说的话吗?‘我生了你,我也要打死你。’”

肖洛霍夫对此变得非常严肃,他敛容正色地继续说道:

“我只能说,结尾将使好多等待好结局的人上当。《静静的顿河》最后一卷一定会引起各种各样的见解和论断。然而,不应当忘记,作家应该直截了当地对读者说真话,无论这真话是多么痛苦。评价一部艺术作品,首先要着眼于他的真实性和说服力。”②

肖洛霍夫正是按照生活和艺术的逻辑,给主人公葛利高里安排了一个应有的结局:他的队伍被打散了,他心爱的女人死去了,在经历了多年厮杀战斗的生活之后,他对战争已经厌倦了,他要回到家乡去,过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所以,他在得知苏维埃政权准备在五一节实行大赦的时候,毫不犹豫地回到了家乡,在家门口抱起了日夜思念的儿子。

小说的最后一部分完成后,首先发表在《新世界》雜志上(1940年第2、3期合刊)。小说的结尾引起了苏联文坛的一场争论,这场争论由1940年5月发表在《文学报》上的评论文章《文学中的重大事件》引起,历时5个月,争论的焦点就是小说的结局是否破坏了葛利高里这个典型的完美。

小说结尾在读者和评论家中引起的热议自不必说,在斯大林奖金评审委员会中也引起了好几名评委的非议。

1939年12月20日,爱好文学的斯大林以人民委员会的名义宣布成立斯大林文学奖,奖励在科学和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突出成果。1940年2月1日,人民委员会又通过了一项决议,决定增设诗歌、小说、剧本和文学批评奖等四个奖项,每年评奖一次,后来又把各个奖项又分为一

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奖金分别为十万、五万和三万卢布。1940年8月,首届斯大林奖金评审委员会成立,主席由72岁的著名导演弗拉基米尔·伊万诺维奇·涅米洛维奇—丹钦柯担任,评委中包括作协总书记法捷耶夫、著名作家阿列克赛·托尔斯泰、电影导演亚历山大·多夫任科、诗人尼古拉·阿谢耶夫等。

在讨论《静静的顿河》时,评委们大多表现出否定的意见。

法捷耶夫首先发言:“我们大家对融入最丰富的苏维埃感情的作品的结尾颇感失望。因为我们等这个结尾等了十四年,而肖洛霍夫把心爱的主人公引向精神空虚。他就像人们砍脑袋一样写了十四年——结果什么也没砍到。人们的精神沉沦到完全空虚的地步,这次斗争没什么收获。”③

法捷耶夫和肖洛霍夫在二十年代就认识,他虽然欣赏肖洛霍夫的才华,但对《静静的顿河》所写的内容一直持保留乃至否定的态度,《静静的顿河》第三部的发表之所以受阻,与时任《十月》主编的法捷耶夫的阻挠不无关系。他不能理解肖洛霍夫为主人公安排的最后结局:“肖洛霍夫极具天分,他了解哥萨克的生活,习俗,展示了哥萨克家庭的故事及反革命事业失败的必然,——小说中表现了其事业的彻底失败。”“但原因何在?目的何在?代之而起的是什么?这些在小说中没有……”他从政治第一角度出发,担心受到斯大林的责难,因此颇为忧虑地对评委们表示:“这使我们在评审时处境尴尬。”④

导演多夫任科请求发言:“我怀着极度不满读完了《静静的顿河》……我的感想概括如下:静静的顿河流淌了许多世纪,哥萨克的男男女女在这里生活,骑马、豪饮、高歌……那里的習俗丰富多彩,令人神往,经久不变,热情好客。革命开始了,苏维埃政权和布尔什维克来了——他们打破了顿河的平静,把人们四处驱赶,他们唆使弟弟反对哥哥,儿子反对父亲,丈夫反对妻子,他们使国家变穷……他们染上了淋病、梅毒,散播丑恶、肮脏,把强健的、素质好的人赶去当土匪……故事到此为止。作者在构思中犯了极大的错误。”⑤

阿列克赛·托尔斯泰是从旧俄时代过来的老作家,他一直小心翼翼地表达着自己的态度,他说道:“《静静的顿河》这部书在读者中既引起了欣喜,又引起了悲哀……《静静的顿河》的结尾——仅是构思还是立场错误?我想,是立场错误……葛利高里不应当以一个匪徒的形象走出文学。这大概是作者对人民和革命的态度。”他最后模棱两可地说:“他的错误仅在于小说在第四部就收尾了。但我们认为,要求作者延续葛利高里·麦列霍夫生命的读者群众将修正这一错误……”⑥

评委们虽然都了解小说的艺术价值,但在刚刚进行了大清洗的苏联文坛,他们都尽力指摘作者思想内容上的错误,以表明自己政治上的正确性。

虽然评委们表达了自己的意见,但是决定权还是在领袖手里。在漫长的等待之后,1941年元旦,肖洛霍夫终于等来了好消息,这年第一期的《真理报》在介绍1940年的科学技术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