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遭遇》中主人公人物形象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人的遭遇》中主人公人物形象分析

摘要:肖洛霍夫《一个人的遭遇》用对话方式,以第一人称形式表述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通过一个普通劳动者在卫国战争中的遭遇,

反映出整个苏联人民的遭遇。

本文以战争发展过程的先后为序,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对处于不同时期的主人公安德列·索科洛夫进行人物形象分析,意在使读者

从一个普通的俄罗斯人身上,更加透彻的了解到一个民族所具有的精神,

对俄罗斯人民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和认识。通过本文的全面剖析,为读者

解读《一个人的遭遇》这篇战争时期的经典短篇小说奠定借鉴基础,同

时对现代青年的成长起到激励和教育的作用。

关键词:肖洛霍夫;人物形象;一个人的遭遇;索科洛夫

米哈依尔·肖洛霍夫()(1905-1984)是20世纪苏联文学的杰出代表,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也是中国人民熟悉的一位苏联作家。他以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获得世界声誉,1956—1957 年之交, 在《真理报》上发表了短篇名著《一个人的遭遇》(另译作《人的命运》)。由于作品以出色的艺术力量浓缩了丰富的内容, 概括了重大的主题, 一问世就引起了

广泛重视和热烈讨论, 产生了深远影响, 被评论界称为“短篇形式的长篇小说”、“浓缩的短篇小说”。它开辟了苏联50 年代后期从新的角度表现卫国战争题材的先河。作者将高度的思想性和卓越的艺术性完美地结合, 赋予这一名著以巨大的感染力和无穷的艺术魅力。

五十年代后期,战争硝烟越去越远,经历了战争浩劫的苏联人民对这场战争历史经验的思索开始强烈起来,越来越关注战争中人的命运问题,个人的命运和人民、国家、民族命运的关系问题,以及国家和人类的未来命运问题。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的。

这篇小说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战后的第一个春天,肖洛霍夫打猎时遇到一个男人牵着一个小男孩走到河边等渡船过河。这两个疲倦的过路人走到肖洛霍夫身边,误把他当作司机。他们在篱笆旁边坐下休息。那位过路人就把自己的遭遇告诉了肖洛霍夫。作家还没来得及问他的姓名,他们就分别了。这个偶然听到的故事“深深地激动着作家”。十年过去了,作家眼前仍浮现着和那位过路人相遇的情景。终于在1956年冬,肖洛霍夫不离书桌的写了七天,写成了这部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

该小说有两个叙述人,一个是作者;另一个是小说主人公索科洛夫,他的自白式叙述构成小说的主体,他的形象通过他的叙述逐渐展开。本文以主人公经历为序,深入分析肖洛霍夫所刻画的主人公形象,为读者更能全面、具体的解读作品打下基础。

一.和平岁月的幸福生活

安德列·索科洛夫是个普通的公民、平凡的劳动者。他生于1900年,是20

世纪的同龄人,出身贫寒,受尽生活的煎熬。苏联国内战争时他参加过红军,后给富农当过帮工。大饥荒年代,他父母和妹妹都饿死了, 他无依无靠, 孤苦伶仃, 学木工和钳工, 好不容易才建立了个美满的家庭。妻子伊林娜温柔贤慧, 对索科洛夫体贴入微,她能在收入微薄的情况下, 使丈夫吃得又香又甜; 丈夫酗酒, 她从不大吵大闹, 而是更加关怀他, 用近似乞求的方式感化他。她达到了目的,而丈夫也因此更加爱她。“她可真是个好姑娘!又快活,又温柔,又聪明.又体贴,

我可实在配不上她”,“旁人看来,她也不见得怎么样出色,但是要知道,我可不是旁人,我看得清清楚楚。对我来说,天下没有比她更漂亮更称心的人了。过去没有,将来也不会有”,后来有了孩子,索科洛夫“全部工资拿回家去,家里人口也多了,根本顾不上喝酒。碰到休息日喝一杯啤酒,而且只要一杯,绝不多喝”。妻子勤劳贤慧, 儿女都很聪明, 学习努力, 成绩优良。他学会开车,苦干10 年攒够了钱, 在飞机厂旁修了一座房子, 丰衣足食, 过上了幸福生活。

正如他自己开始所说,他的生活经历“平平常常”,他是一位勤劳朴实,吃苦耐劳的普通俄罗斯人的典型。他热爱劳动,有一双勤劳的双手。作者多次突出描写他的这双手: “大而硬的手”、“黧黑的手”、“木头一样硬的手”。正是用这双手,索科洛夫不断地丰富美化着属于自己的生活,表达着他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在和平年代里, 索科洛夫对劳动的爱, 对生活的爱, 实质上体现了他对社会主

义祖国的爱,蕴含着深沉的爱国之情。战前短暂而祥和的生活为残酷战争的到来做了极大的铺垫,正如暴风雨袭前的片刻宁静安详,同时也为文章后续写作的高潮埋下了精彩的伏笔。

二、战争岁月的艰辛历程

法西斯战争的爆发结束了索科洛夫幸福安宁的生活,他没有选择战争,但战争却无端地强加于他。主人公为抗击侵略者、保家卫国而走上战场。从此,一个个命运悲剧在他生活中强行展开。

奔赴前线

战争的突如其来使得主人公无选择地去面对一切,战争爆发的第二天索科洛夫接到通知书,第三天就上军车准备开往前线。他的妻子伊琳娜上火车站送行,“嘴唇哭肿了,头发从围巾里散露出来,眼睛浑浊而没有表情,好像一个精神失常的人”还有孩子们强装出来的笑容,读来令人心碎,同时这些细微的情节也反映出了主人公的细腻和体贴。虽然篇幅短小,但却能感受到一个铮铮傲骨男人温柔的一面。指挥员宣布上车,妻子却扑在丈夫的胸上,双手紧紧地勾住他的脖子,浑身哆嗦。索科洛夫用力拉开她的手,轻轻地把她的肩膀一推,她站不住脚跟,一连后退三步,接着又伸出一双手,一步一步向丈夫走来……索科洛夫夫妻离别的这一扣人心弦的细节描写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加重了“生死离别”的分量,反映了主人公对其妻深沉而朴实的爱。索科洛夫在前线战斗和被俘后,还经常梦见车站离别的情景,并责问自己:“当时我干嘛要推她呀?”或许正是因为对妻子

的这份深深内疚感,使他增强了战胜磨难、活下去的勇气。这“一推”使索科洛夫抱憾终生,特别是在家破人亡之后,每当想起此事,悔恨犹如一把钝刀慢慢地切割着他的心灵。

战场上他鄙视那些怕苦怕死、整天“喊怨叫苦,爱哭鼻子的人”,“你既然是个男人,既然是个军人,就得忍受一切,应付一切,如果需要这么做的话”,简短的两句话把索科洛夫一副真正男子汉的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一句“走运,走运……”和“我应该冲过去,这就是了!”充分的表现出主人公在战争中的乐观和英勇。他在左边有坦克隆隆响,右边在射击,前面也在射击的情况下,开着装满炮弹的卡车开足马力穿过封锁线,男性的斗志和阳刚表现的浑然一体。不幸汽车被敌人的炮弹炸翻,他受伤晕倒过去,苏醒之后落入敌人包围圈,沦为俘虏。

沦为俘虏

他不幸被敌俘虏后, 在法西斯集中营里面对着敌人灭绝人性的折磨,他始终不屈服,仍保持着一个苏维埃公民的英勇与尊严。当他手中没有武器而面对众敌时, 他“不愿躺着死去”, 准备以身殉国。敌人为了收罗苦力, 没有杀他。在俘虏队伍里, 他出于对祖国的忠诚, 为了保护一位共产党员亲手处死了一个叛徒, 伸张了正义。为了返回战斗岗位, 他一次次地设法逃跑, 招致了敌人对他的兽行残害, 他承受住了;法西斯集中营里难以置信的体力和精神折磨, 他挺过来了。为了突出地表现他人性的尊严和刚毅的品格, 作者还简练而有层次地描绘了索

科洛夫同集中营的警卫队长面对面的斗争: 面对死亡的恐怖, 他英勇不屈, 严

正拒绝为敌人的所谓胜利而喝酒, 但却甘愿为自己以身殉国而干杯, 表现了俄

罗斯普通战士的骨气和坚强的精神力量。二年多的时间,他走遍了半个德国:萨克森,鲁尔,巴伐利亚,绍林几亚.....每时每刻不得不忍受劳累,饥饿,瘟疫,辱骂,毒打,经受身心摧残,他用自己的英雄行为, 证明了他是祖国的忠诚战士,是一个强者, 能够经受任何压迫的折磨, 任何艰难险阻都能战胜。对生的渴望,对祖国的向往,索科洛夫多次出生入死。最终利用给法西斯军队一个工程师开车的机会再次回到了自己的部队,并俘获了敌军的少将。

通过索科洛夫在德国集中营里的表现,我们看到了一位具有特异坚韧性格善良的普通苏联人的形象,同时一位平凡而伟大的英雄形象,也逐步展开、清晰、丰满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