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遭遇》中主人公人物形象分析
一个人的遭遇(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个人的遭遇(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个人的遭遇》是苏教版高一必修中的一篇课文,讲述了主人公谢廖沙·勃鲁扎克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遭遇战争磨难,经历生死存亡,最终在逆境中成长的故事。
本课通过主人公的遭遇,展现了战争对人性的考验,以及人在困境中保持乐观、勇敢、坚强的品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分析主人公谢廖沙在战争中的遭遇,概括他的成长过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珍惜和平生活。
(2)学习主人公在困境中保持乐观、勇敢、坚强的品质,培养面对困难的勇气。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分析主人公谢廖沙的遭遇,概括他的成长过程。
(2)理解战争背景下,人物性格的塑造。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从战争背景下,深入理解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2)如何使学生体会到作者的创作意图,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战争背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主人公的遭遇。
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内容,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3. 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分享学习心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发学生对战争的思考。
(2)提问:你们认为,战争背景下,一个人会遇到哪些困难?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主人公谢廖沙的遭遇。
(2)记录关键词语,概括主人公的成长过程。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2)分享学习心得,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主人公在困境中保持乐观、勇敢、坚强的品质。
5. 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一个人的遭遇》简析
有 自己的俄 罗斯 的尊严和骄傲 , 他们 不管 怎么努力也不能把我变
在 小说的结尾作 者 的沉思肯 定和赞扬 了俄 罗斯人 民。就战争而
言 ,作者对小说所 做 出的最 大的贡献正是 从索科洛夫 的角度 出
发 ,所做 的纯洁 、崇高 ,具有全人类 意义的人道主义思考 。这与 肖洛霍夫个人地经历 密切相关 。 在斯维特兰娜 哨 洛霍娃祝贺《肖
【 摘 要】 来哈依 尔 ・肖 洛霍 夫( MH x a H月 A I I I o J I O X O B 1 9 0 5 — 1 9 8 4 ) ,是二十世纪苏联文学的杰出代表 ,1 9 6 5 年 的诺贝 尔奖得主 ,苏联 著名
作 家。1 9 5 7 年发表的短篇 小说 《 一个人 的遭遇 》 又译 《 人的命 运》产生 了 很 大的影响 ,小说 一经发表便获得 了极 高的荣誉。苏联领 导人赫鲁晓夫称 赞 小说 “ 揭示 了普通人复杂和丰富的精神世界” , “ 具有深刻的人道主义思想” , “ 对 文学的发展有着原则性的意义”,被称为 当代 苏联军 事文 学新浪
庭 悲剧 、精神痛苦和心灵创伤 。作品散发着强烈的人道主义气息。 【 关键词 】 俄 罗斯性格 ;个人命运 ;人道主义
这个短篇小说叙述是 以第一人称的 口吻展开 的, 作者在小说 中积极地参与 ,同读 者共 同感受和思考主人公复杂 的生活道路。
P e B P a T H 几H, K a K H H c T a P a ⅡH c b. f 译 文 :我
炸死在 自己的家屋旁边。他 自己从前线返 回时 ,也曾由于飞机失
事 而受 到严重震伤 。 或许正是因为有 了这样 的经历让他在文章 中 能够不过分的渲染战争的残酷 , 而恰如其分地向读者展示法西斯 分子 的罪行 以及 主人公的英勇无畏 的俄罗斯性格 , 使得 这部短短 几 十页的短篇小说具有 了深刻的意义 。 《 一 个人的遭遇 》描写 的不仅 仅是一个普通士兵 的命 运 , 而且是代表 了俄罗斯性格主要 特征 的人 的命运。在作品中 , 作者 将 人的个性 和尊严上升到了一个新 的高度 。 索科洛夫的命运 是人 类 不幸的命运 ,是整个苏联 民族的命运。要知道 ,第二次世界大 战, 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悲剧和教训 , 而且是席 卷全人类 的悲剧 。
在苦难的经历中升华人性美——《一个人的遭遇》教学简案及思路解说
《 一个人 的遭遇》 教学简案及思路解说
◎蒋念祖 陈桂华
蒋 念 祖 , 州中 学 语 文 教 师 科 室 主 任 , 苏 省 首 批 教 授 扬 , 教 江 级 高 级 教 师 , 苏 省 青 少 年 写 作 学 会 副 会 长 , 州 市 美 学 会 副 江 扬 会 长 , 中语 会 副 会 长 , 州 大 学 兼 职 硕 士研 究 生 导 师 州 市 市 扬 扬 语 文 学 科 基 地 负 责 人 , 扬 州 市 语 文 名 教 师 2 室 领 衔 教 师 , 1作 2 民 盟 扬 州市 委 副主委 。 19 9 4年评 为 特 级 教 师; 9 5年 评 为 苏 19 江
【 学设 想 】 教
小 说 作 家 常 常 把 他 主 观 上 对 每 个 家庭 牺 牲 一 个成 员的 代 价 , 到 外 地 去 谋 生 — — 战 争 留 下 的 精 打 不 人 物 的感 悟 以 及 想 确 立 的 作 品 主 赢 了这 场 旷 日持 久 的 战 争 。苏联 著 神 创 伤 , 能 忘 怀 。
题 ,通 过 栩 栩 如 生 的 人 物 性 格 和 名 作 家 肖洛 霍 夫 “ 年磨 一 剑 ” 十 完
问 : 这 些苦 难 的经历 中 , 在 他
明 确 : 1被 俘 — — 没 有 受 到 ()
曲 折 多 变 的 人 物 命 运 含 蓄 地 传 达 成 了《 个 人 的遭 遇 》 一 的创 作 。小i. 当 时 的 表 现 和 心 情 是 怎 样 的 ? J r
眼前 一 片黑 , 缩 成一 团 , 么也 心 怎
的 苏 联 普 通 人 的 生 活 。 小 说 采 用
松 不 开 来 , 在 床 上 ; 到 一 家 住 倒 走 满 了 黄 浊 的水 ,周 围 的 野 草 长 得 齐 腰 高 … …一 片 荒 凉 ,像 坟 地 一 会 , 到 穿 心 的 悲 痛 , 走 回 火 得 到 家 破 人 亡 的 消 了一 种 不 祥 的 预 感 , 我 ” 摇 摇 晃 “
《一个人的遭遇》中主人公人物形象分析
《一个人的遭遇》中主人公人物形象分析摘要:肖洛霍夫《一个人的遭遇》用对话方式,以第一人称形式表述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
通过一个普通劳动者在卫国战争中的遭遇,反映出整个苏联人民的遭遇。
本文以战争发展过程的先后为序,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对处于不同时期的主人公安德列·索科洛夫进行人物形象分析,意在使读者从一个普通的俄罗斯人身上,更加透彻的了解到一个民族所具有的精神,对俄罗斯人民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和认识。
通过本文的全面剖析,为读者解读《一个人的遭遇》这篇战争时期的经典短篇小说奠定借鉴基础,同时对现代青年的成长起到激励和教育的作用。
关键词:肖洛霍夫;人物形象;一个人的遭遇;索科洛夫米哈依尔·肖洛霍夫()(1905-1984)是20世纪苏联文学的杰出代表,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也是中国人民熟悉的一位苏联作家。
他以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获得世界声誉,1956—1957 年之交, 在《真理报》上发表了短篇名著《一个人的遭遇》(另译作《人的命运》)。
由于作品以出色的艺术力量浓缩了丰富的内容, 概括了重大的主题, 一问世就引起了广泛重视和热烈讨论, 产生了深远影响, 被评论界称为“短篇形式的长篇小说”、“浓缩的短篇小说”。
它开辟了苏联50 年代后期从新的角度表现卫国战争题材的先河。
作者将高度的思想性和卓越的艺术性完美地结合, 赋予这一名著以巨大的感染力和无穷的艺术魅力。
五十年代后期,战争硝烟越去越远,经历了战争浩劫的苏联人民对这场战争历史经验的思索开始强烈起来,越来越关注战争中人的命运问题,个人的命运和人民、国家、民族命运的关系问题,以及国家和人类的未来命运问题。
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的。
这篇小说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
战后的第一个春天,肖洛霍夫打猎时遇到一个男人牵着一个小男孩走到河边等渡船过河。
这两个疲倦的过路人走到肖洛霍夫身边,误把他当作司机。
他们在篱笆旁边坐下休息。
肖洛霍夫《一个人的遭遇》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肖洛霍夫《一个人的遭遇》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肖洛霍夫《一个人的遭遇》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作者简介米哈伊尔亚历山德罗维奇肖洛霍夫 (19051984) ,苏联俄罗斯作家。
相似的命运不同的精神——《一个人的遭遇》与《活着》的主人公对比解析
、
对 比这两部小说 , 女 主人公都温柔贤惠 , 索科洛夫就 曾感 慨道 自己的妻子 “ 世界 上再也找不到像她一样美 丽的妻子了 , 过去没有 , 将来也不会有 ” 。 而福贵也亲 口感 叹“ 这辈子能娶到 家珍 这么贤惠 的女人 , 是我徐福贵上辈子修来 的福分 ” 。[ 2 ] 两 位主人公都经历过平凡而温馨 的家庭生活 ,而且这段美好 的 生活都成 为他们在抗击苦难中巨大的精神动力 ,支撑着他们 度过一次 又一次 的劫难。 他们 的早期经历 也极为相似 , 福贵和 索科 洛夫都 曾放荡不羁 , 玩世不恭 , 也都有过惨痛 的战争经历 和晚年 的辛酸苦楚 。 二、 不同的精神 索科 洛夫和福贵的命运虽然相似 ,但 由于二人 的文化背 景不同 , 在于命运的抗争过程 中又表现出不 同的精神面貌 。 在 《 一个人 的遭遇》 中, 索科洛夫一生都 笼罩 在战争的阴影之 中。 小说以卫 国战争为背景 。 主人公始终站在正义 的一边 , 所 以在 参军 的时候 , 他毫不犹豫 , 他对 战友充 满感 情 , 对祖 国充满热 爱, 即使 身陷敌营也为 “ 伟大 的事业 ” 而奋斗着 。[ 3 ] 在生死关 头, 他从没有过出卖 同志的任何念头。 在索科洛夫眼中战争 固 然带 来了苦难 , 也 给人们造成 了永远难以磨灭的创 伤 , 但作为 个平民他又从未遗失 自己的内在美 , 虽然他很平凡 , 也很质 朴, 但也有一个英雄情结 。 它是值得歌颂 的俄罗斯民族 的平 民 英雄 。在《 活着》 中, 福贵也经历过战争 。 但参加的战争 的动机 和索科洛夫却大不相同 , 富贵参军是被动的 , 甚至可 以是没有 目的没有 方向的,他是去买药的时候 和县太爷家 的家 丁打架 才被国民党抓去 的。其实他根本不想打仗 , 但 是命 运多舛 、 世 事难料 。福贵也没有英雄情结 ,在 战争 中他没有真正参与其 中, 而只是一个旁 观者 。福贵所在乎的只是生命 , 只是活着 。 对 比两位主人公在 经历 苦难 之后 的人 生态 度可 以发现 , 索科 洛夫变得沉默寡言 、 郁郁不欢 , 这是苦难对心灵 的摧残而 致。但是福贵却越发超然 , 甚至是豁朗达观 , 这取决于 中国的 传统文化 ,他 的性格是潜移默化 的受儒道哲学影响 。面对苦 难, 他们 的迎接姿态不 同 , 一个选择抗争 , 而另一个选择 消解 。 索科洛夫是强者 , 他勇敢地 , 坚强 的同命运 斗争 , 这是俄罗斯 民 族 不屈不挠精神 的体现。而《 活着》 中的福贵却全然不是在 和命运抗争 , 而是在和命运相处 , 命运似乎 是福 贵的朋友 , 故 事讲述 的是如何承受命运赋予 的苦难 ,讲述 的是天地之间最 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活着 , 除此之外 , 别无其他 。福贵对苦难 的 承受不是 被动 的 , 他 没有抱 怨 , 苦难也 没有使他 绝望 , 他说 : “ 做人还是平常点好 , 争这个争那个 , 争来 争去赔 了 自己的命 。 像 我这样 , 说起来是越混越没有 出息 , 可 寿命 长 , 我认 识的人 个挨着二个死去 , 我还活着” 。 [ 2 】 在生命 中他从不 叫喊抱怨 , 也不奋起抗争 , 他只是默 默的承受 , 承受着 生命 带来 的一切 。 这也是 中国老百姓解脱苦难的独特方式 。 参考文献 :
《一个人的遭遇》
“……我希望我的书,能够帮助人们 变得更完美,心灵更纯洁,能够唤起对人 的爱,唤起人们积极地为人道主义和人类 的进步理想而斗争。如果我多少能做到这 一点,我就是幸福的。” ——肖洛霍夫
日本轰炸上海后满身鲜血的幼儿
遭法西斯空袭后的尼卡拉耶夫市区
战争中的伊拉克儿童
纳粹德国贝尔森集中营
1.读文章“第四天”到“我要领他当儿子” 。 思考:我为什么一下子打定主意“我们在 也不分开了,我要认他当儿子”?
因为凡尼亚失去了爸爸妈妈 (战争夺去 了爸爸妈妈的生命),生活无依无靠。
给什么,吃什么。 走到哪儿,睡到哪儿。
2.“我”收留凡尼亚仅仅是出于慈悲同情么? 就只是对这个孤儿的可怜么?
读33页到37页,画出表现“我” 心情变化的句子。
作者简介
肖洛霍夫(1905-1984),苏联当代 著名小说家,生于顿河地区的一个磨坊 主家庭,代表作:《静静的顿河》、 《被开垦的处女地》、《一个人的遭 遇》。1965年,肖洛霍夫获得诺贝尔文 学奖。
背景介绍 1941年6月22日拂晓, 德国法西斯撕毁 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动用了190个师 的兵力、近5000架飞机和3410辆坦克,对 苏联发动突然袭击,妄想在三个月内征服 苏联。苏联人民奋起自卫,反对法西斯德 国的伟大卫国战争开始了。 斯大林在1946年说,卫国战争中苏联损 失700万人。此后不久,苏联官方又宣布损 失1500万人。赫鲁晓夫公布的数字为2000 万人。1990年公布的损失军民总数为2700 万——2800万人。
•眼前一黑,心缩成一团 •眼泪在心里干枯,埋葬了自己最后的欢 乐和希望 •穿心的悲痛
3.我和凡尼亚这时最需要什么?
亲人
安宁
爱
4.读父子俩相认的动人一幕,看他们都有哪些表 现?表达了什么心情?
一个人的遭遇教学设计苏教版
-人物如何应对挫折和困难,如积极寻求解决方案、保持积极心态等。
-乐观、勇敢面对困难的精神对现实生活的启示,如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增强应对挫折的能力等。
-乐观、勇敢面对困难的精神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6.课文内容分析与讨论
-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课文中的伏笔与照应
-课文主题的深度探讨
7.阅读理解与批判性思维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解读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结合个人经历思考课文主题
8.写作技巧与表达
-课文中的写作手法
-人物描写与情感表达的结合
-学生写作实践
9.道德教育与人生价值观
2.当堂检测:
(1)选择题:
1. B.主人公在面对困境时,逐渐展现出乐观、勇敢的精神。
2. B.主人公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乐观面对困境。
(2)简答题:
主人公在面对困境时的心理变化过程如下:
-遭遇困境:主人公在生活中遇到了一系列挫折和困难,感到迷茫和无助。
-初步挣扎:主人公试图解决问题,但效果不佳,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
教学反思与总结
今天的课,我教的是苏教版教材中的《一个人的遭遇》。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让学生通过课文学习,理解主人公在面对困境时的乐观态度和勇敢精神,以及如何将这种精神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教学反思方面,我认为自己在课堂导入部分做得较好,通过提问和展示相关图片,成功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但在讲解课文时,我发现自己对一些细节的处理不够细腻,可能导致学生对人物内心感受的理解不够深入。此外,在组织学生讨论时,我应该更加注重引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2.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思考并讨论如何将课文中的乐观、勇敢面对困难的精神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一个人的遭遇》教学设计和评析
《一个人的遭遇》教学设计和评析了坚韧,战争泯灭不了善良。
凡利亚是孤儿,他或许还不明白发生着的一切,包括战争和苦难、同情和怜悯,但孩子越是天真,就越发显出战争的罪恶和残酷。
不让孩子看到流泪,这是由良知的人不想让孩子承受战争之苦,是为了呵护孩子的心灵,这是成人对孩子的一份关爱,也是一份责任。
四、提问在战争中受伤的仅仅是索科洛夫一个人吗?标题中的“一个人”应该如何理解?象所科洛夫这样的无数受难的普通人,他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以个性反映了共性,受摧残苏联人以平均每个家庭牺牲一个人的代价赢得了反法西斯卫国战争的胜利。
所以,不只是一个人在战争中的遭遇,是一个民族在战争中的遭遇,是人在战争中的遭遇。
索科洛夫的泪水浓缩了民族的苦难,他是一群人的代表,是艺术作品中的典型形象。
投影: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人类蒙受空前灾难。
战火蔓延到40个国家,有56个国家参战。
在抗击德意日法西斯的战争中,双方动用军事力量9000万人,其中苏联2200万人,中国有45亿人卷入战争。
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其中苏联伤亡约3000万人,中国伤亡约3500万人。
全球死亡者达5500万人,是历次战争中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其中苏联死亡2700万人,死亡者中有一半是无辜的平民。
一个朝代的兴盛、灭亡,往往伴随着战争,虽然战争的性质不同,但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明代·张养浩)而有史以来的战争,承受牺牲和苦痛的都是人民。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索科洛夫的遭遇看得出来,战争几乎让他失去一切。
五、十年磨一剑,本文虽然叙述的语言平实,却内蕴十足,极富张力。
小说正是以“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于菟”(鲁迅诗)!主人公带着孩子越走越远的令人难忘的图景,突出了小说的主题,令一切战争受害者唏嘘叹息,这正是它的艺术的审美的积极效应,不是用战争中的悲剧来换取读者的眼泪,而是通过叙写普通人对命运的抗争而谱写的赞歌。
论《一个人的遭遇》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一、主人公索科洛夫的悲惨遭遇《一个人的遭遇》中的主人公索科洛夫最初过着平静的生活,但是1929年的饥荒让他的家人全部饿死,只剩下他孤苦伶仃一个人。
后来他结了婚过着平淡幸福的生活,妻子温柔能干,孩子们成绩优秀。
然而卫国战争的爆发打破了索科洛夫幸福平静的生活,他与家人分离到前线打仗,其间他两次受伤,后来在一次运送炮弹的途中被远射炮的一颗重磅炮炸伤。
被炮弹击中的索科洛夫经受着肉体的痛苦,但这只是痛苦遭遇的一小部分,等他知觉恢复过来时,他发现自己成了法西斯的俘虏,这让他精神上也感到痛苦。
法西斯毫无人性地虐待着战俘,克扣他们的食物,奴役他们的身体,无缘无故地殴打他们,把他们当作畜生一样对待,与索科洛夫一同被抓的很多同胞都被虐待而死。
后来他终于逃出了战俘营并把掌握敌方重要情报的少校工程师带到祖国,立下了军功。
这时他却收到邻居的来信,得知妻子和两个女儿被德国人的炸弹炸得连影子都没找到的噩耗。
后来,索科洛夫找到了自己的小儿子,得知儿子在前线当上了大尉和炮兵连长并获得了许多勋章时,他十分骄傲。
他期待着战争结束后给儿子娶个媳妇,然后一家人团聚过幸福的生活。
然而命运再一次捉弄了他,儿子在战争胜利那天牺牲了,他十分心痛,但是眼泪在心里枯竭了。
白发人送黑发人是十分悲痛难过的,更何况他失去的是世上唯一的家人。
不幸的索科洛夫又一次遭遇了希望破灭、痛失家人孤苦伶仃的精神痛苦。
之后索科洛夫在乌留平斯克的一个茶馆遇到了他的新儿子(收养的流浪儿),他们在乌留平斯克一起生活,然而因为索科洛夫的车撞了牛,交警拿走了他的驾驶执照,失去了谋生手段的他又要搬到另一个朋友那里,继续在异乡奔波。
索科洛夫对自己不断遭受痛苦磨难的悲惨命运感到苦闷不解。
因为不断地经历悲惨遭遇,他的眼睛“沉浸在极度悲痛中、充满了绝望的忧郁”。
肖洛霍夫用一个个悲惨遭遇的片段讲述了一个普通人索科洛夫经历的痛苦与磨难。
二、索科洛夫遇到的人道主义行为在分析人道主义行为及作者在小说中表达的人道主义思想之前,我们需要清楚人道主义的含义。
余华《活着》和肖洛霍夫《一个人的遭遇》中苦难意识的对比分析
余华《活着》和肖洛霍夫《一个人的遭遇》中苦难意识的对比分析人生中总是充斥着各种痛苦,在文学史上,余华的《活着》刺痛人麻木的心,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让人感受生命的顽强和斗争,两篇小说中的主人公都在遭受了无尽的苦难后依旧活下去,他们都表现了普通人在充满苦难的生存困境中背负着生活的重荷,依旧保持人性的美好,执着活下去的那种坚韧精神,从而体现民间生命力的顽强。
但是由于两位作家不同的创作个性与审美观,两部作品在阐述同一个主题——人生苦难时,则是从不同的审美层面上来凸现主人公直面苦难的方式的,本文在此背景下,对余华《活着》和肖洛霍夫《一个人的遭遇》中苦难意识进行对比分析。
苦难作为哲学意义上伴随人生的永恒存在,使两部小说展现的人生苦难具有全人类的属性,象征着人类无尽苦难的缩影。
尽管由于作家审美个性与民族文化精神的差异,福贵与索科洛夫对苦难的消解方式有所不同,但是作为纯粹的人,他们在苦难面前表现出的精神品格同样令人感动,那就是:坚韧、宽厚、顽强与乐观。
这种精神无法不引起读者心灵的共鸣,无法不给我们以精神的力量和活下去的勇气,这正是对余华的《活着》和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的苦难意识进行比较的意义所在。
一、《活着》和《一个人的遭遇》中苦难意识对比(一)主人公引入方式比较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曾引起过前苏联国内外文艺界的广泛关注,小说通过普通劳动者索科洛夫和他一家人在卫国战争中的悲惨遭遇,反映出这场战争给前苏联人民所带来的严重灾难。
《活着》在我国现代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在《活着》这部小说里,余华用他那近乎“冷漠”的笔触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家庭几十年的受难史。
小说记载,“我”当时在乡间收集民谣,遇见了福贵老人,听他讲述了一生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徐福贵曾经是个阔少爷,但由于无作为将祖产挥霍一空,还气死了自己的父亲。
当福贵准备浪子回头,决心种田养家时,却被国民党抓了壮丁,不得不在一幕幕战友惨死的悲剧中亲身感受战争的荒谬与残酷。
一个人的遭遇人物赏析高思凡
出处:《一个人的遭遇》人物:索科洛夫在主人公讲述自己的身世之前,作者仅仅用了寥寥几笔来勾勒他的外貌:“这是一个背有点驼的高个儿,说话嗓子很低,一双黎黑的大手,一双沉浸在极度悲痛中、充满了绝望的忧郁、叫人不忍多看的眼睛。
”主人公是这样叙述自己的生活:开头我的生活过得平平常常。
国内战争中参加过红军,在饥饿的1922 年成了孤儿。
后来当了工人,成了家,有了一个儿子和两个姑娘。
这十年我们的日子过得不比别人差。
他说:“孩子们吃的是牛奶糊,有房子住,有衣服穿,有鞋穿,可以说是心满意足了。
”可是,就在这时候战争爆发了,第三天索科洛夫上了前线。
索科洛夫作为一名普通战士,经历了整个战争。
1942 年,在前沿阵地运输炮弹时,受伤被俘。
在德国集中营里,索科洛夫捍卫作为一名普通军人的尊严。
直到1944 年成功地从集中营逃出来。
妻子和女儿,在1942 年死于法西斯的炮弹之下。
“自己家住过的地方。
一个很深的坑,灌满了黄浊的水,周围野草长得齐腰高...一片荒凉,像坟地一样静。
”他忍着穿心的悲痛,重返前线。
现在他唯一的希望只有儿子了,但就在战争胜利前夕, “我在这远离故乡的德国土地上,埋葬了我那最后的欢乐和希望。
”战后他仍当司机,日夜奔忙。
收养了一个孤儿, “两个失去亲人的人,”相依为命,坚强地开始了新的生活。
杜勃罗留波夫在《黑暗王国中的一线光明》中写道:“真实是作品的必要条件,远不能算作品的优点;对于优点,我们是凭着作者的眼光之远大,对他所涉及的现象的理解之正确和描写之生动来判断的。
”小说主人公索科洛夫的生活道路和经历是那样平凡、真实,肖洛霍夫直书全部真实。
但是真实的力量是那样强大,无论生活的苦痛多么可怕,都会被向往幸福的强烈意志,获得幸福的愿望和赢得幸福之后的欢畅所压倒,所征服。
他的经历是20 世纪普通俄罗斯人的经历,在他的脊背上承受了历史的重负,经受了无数的磨难和考验。
在他身上表现出非凡的刚毅、高尚的道德。
小说中肖洛霍夫相当丰富地展示了主人公的内心情感世界。
一个人的遭遇学案
《一个人的遭遇》学案一、探寻背景这篇小说发表于1956年,当时战争结束已经10年。
战争结束时,肖洛霍夫遇见过一位家破人亡的军人,根据他讲述的不幸遭遇,构思成小说。
小说节选部分写的是索科洛夫从俘虏营逃回来后的经历。
卫国战争时期,被俘的苏军官兵,备受虐待与屠杀。
索科洛夫的经历有一点例外,是因为他不但在战俘营坚持了斗争,而且机智地俘获了德军少校,押送他回到自己一方。
在俘虏营,他每天都想逃回来,可是当他逃回并开始平常的生活后,却真正体会到战争留给他的创伤。
二、课文探讨1、一个人指的是谁?2、遭遇苏德战争被俘――――俘虏少校,逃回队伍〈激动极了〉――()――找到儿子〈〉――儿子牺牲〈〉――〈〉――因车祸外出谋生3、分析索科洛夫形象。
索科洛夫是一个的人物形象。
4、试分析文中几次出现的流泪的的情景(1)当他得知儿子已死时,“我没有哭,我的眼泪在心里干枯了”(2)当遇到凡尼亚后,“我的热泪怎么也忍不住了”(3)当战后生活中,白天表现坚强的人,一到夜晚,他总是“夜里醒来,整个枕头总是给泪水浸透了”思考:作者笔下遭遇战争、失去亲人的“一个人”仅仅是指索科洛夫吗?5、练习:凡尼亚的形象分别从外貌、语言和动作等方面来描写:外貌——语言——动作——思考:为什么要设置凡尼亚这个形象?(小说如果没有他会怎样。
)思考:最后一节中,凡尼亚举手向“我”告别时,“仿佛有一只柔软而尖利的爪子,抓住了我的心”,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我”为什么不想让孩子看到眼泪?.三、课外拓展阅读二战时期,在一座纳粹德国的集中营里,关押着很多犹太人。
他们遭受着纳粹无情的折磨和杀害,人数在不断减少。
有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女孩和她的母亲一起被关在集中营里。
一天,她的母亲和另一些妇女被纳粹士兵带走了,从此,再也没有回到她的身边。
但当小女孩问大人她的妈妈哪里去了?大人们流着泪对小女孩说,你的妈妈去寻找你的爸爸了,不久就会回来的。
小女孩相信了,她不再哭泣和询问,而是唱起妈妈教给她的许多儿歌。
一个人的遭遇分析
我们还会来看你!
2.谈谈你所了解的本文作者。
肖洛霍夫(1905—1984),苏联著 名小说家,生于顿河地区的一个磨 坊主家庭,代表作有《静静的顿 河》、《被开垦的处女地》、《一 个人的遭遇》。1965年,肖洛霍夫 “由于他在描绘顿河的史诗式的作 品中,以艺术家的力量和正直,表 现了俄国人民生活中的具有历史意 义的面貌”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3、细节描写:
是对人物肖像、行动、语言、服饰、神情 变化以及环境的细微处进行具体描写。
提示:以上方法在一篇文章中不一定都用到,而是 有所侧重。
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及其作用
索科洛夫 心理描写 细节描写
作用
逃出集中营 “激动极了 ” “习惯头缩在肩膀 受尽了肉体
里”
的折磨
妻女被炸死
“眼前一片漆 黑,心缩成一 团,怎么也松
信息交流,资源共享
1.说说你所了解二战和苏联卫国战争。
被战火彻底摧毁的城市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
• 。第二次世界大战,简称二战,是继一战之后发生的人类史上
最大规模的战争。战火燃及欧洲、亚洲、非洲和大洋洲。战争分 西、东两大战场,即欧洲北非战场和亚洲太平洋战场。1939年9 月1日至1945年9月2日,以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等轴心国 及保加利亚、匈牙利、罗马尼亚等仆从国为一方,以中国、美国、 英国、苏联等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同盟国进行 的第二次全球规模战争。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 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 积2200万平方千米。据少数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7000馀万人, 4万多亿美元付诸东流。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国、苏联、中 国、英国、法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 得世界和平而告终。
《一个人的遭遇》观后感
《一个人的遭遇》观后感
《一个人的遭遇》是关于二战的故事,发表于一九五六年,那时战争结束已经有十年。
这个故事是战争刚结束时肖洛霍夫遇见这样一位家破人亡的军人,通过他的不幸遭遇构思成的。
该书通过作者的精心构思和巧妙安排,采用的是大故事套小故事的结构。
就像《一千零一夜》的创作手法一样,很好地把一个个的小故事串起来。
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引出故事,第二部分是索科洛夫的自述,第三部分是结语。
主要以第二部分为主。
虽然题为“一个人的遭遇”但其实写的却是经历战争的一代人的遭遇。
索科洛夫的经历就是千千万万经历过战争的人们的一个缩影。
就像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一样,也许现实中并不存在这样一个人,但是她却是那么地真实,原因就在于她是许许多多那个年代的妇女的缩影。
索科洛夫在战争中经历的折磨就是所有战士受到的折磨,从一个人物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时代。
即使是我们没有亲身经历过战争,但我们依然可以体味到战争的残酷。
脑子里会冒出这样的想法:愿这世间再无战争,人世永享和平。
一个人的遭遇读后感
一个人的遭遇读后感《一个人的遭遇》读后感。
《一个人的遭遇》是一本充满温情和力量的小说。
小说讲述了一个被遗弃的女孩,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挣扎和磨难后,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幸福。
通过这个故事,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生命的坚韧和希望的力量。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做小雪的女孩,她在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母,被送到了孤儿院。
在孤儿院里,小雪经历了种种的磨难,但她并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
她努力学习,努力工作,最终考上了大学。
然而,就在她即将迎来新生活的时候,她却被一个陌生人告知,她并不是孤儿院所说的孤儿,而是被父母遗弃的孩子。
这个消息对小雪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她感到自己的生活再一次被推入了黑暗之中。
但是,小雪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她决定要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
在寻找的过程中,她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她始终没有放弃。
最终,她找到了自己的父母,并且得到了他们的原谅和接纳。
通过小雪的故事,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生命的坚韧和希望的力量。
小雪经历了很多磨难和挣扎,但她始终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她坚信自己一定能够找到自己的幸福。
正是因为她的坚持和努力,最终她找到了自己的父母,得到了幸福。
这个故事让我深刻地明白了,生活中总会有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相信自己,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找到自己的幸福。
同时,这个故事也让我明白了,亲情是最珍贵的,无论遭遇怎样的困难和挫折,只要家人在身边,我们就会有无尽的力量和希望。
通过阅读《一个人的遭遇》,我也深深地被小雪的坚韧和勇气所感染。
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也会像小雪一样,坚持不懈,相信自己,勇敢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困难和挑战。
同时,我也会珍惜身边的亲人,因为他们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他们给予了我无尽的爱和力量。
总的来说,《一个人的遭遇》是一本充满温情和力量的小说,通过小雪的故事,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生命的坚韧和希望的力量。
这个故事不仅让我感动,也让我明白了很多人生的道理。
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像小雪一样,坚持不懈,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找到自己的幸福。
用爱照亮生命——浅析《一个人的遭遇》中的主人公形象
L ITERARY WINDS | 文艺风赏用爱照亮生命——浅析《一个人的遭遇》中的主人公形象北京萌星球科技有限公司 张会燕一、引言俄罗斯作家肖洛霍夫的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虽然将战争作为背景,但却没有将激烈的战争场面以及宏大的军事活动作为小说的主题,而是通过侧面描写战争,塑造了虽历经磨难,备受精神和肉体折磨却依然坚强的普通人形象。
本文将从艺术创作的角度对小说主人公形象进行分析,力求挖掘战争中平凡人民身上散发出的人性光芒。
二、作品中艺术手法的运用肖洛霍夫的短篇小说一经问世就赢到了极大的声誉,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鲜活饱满,震撼感人,这与作者艺术创作的手法有很大的关系。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就此进行详细解读。
(一)题材的巧妙选择小说的题目《一个人的遭遇》,俄语中的“人”既能表示单个具体的人,又能表示抽象的人,甚至指人类。
“遭遇”一词的俄语原意为“命运”,这里则指出主人公在战争中的人生际遇,同时也暗示着整个苏联人民的命运。
作者选取普通人作为小说的中心,而不是将英雄式的“高大全”形象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如此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小说的主人公索科洛夫是一个普通的劳动者形象。
他在艰苦环境中长大,凭借自己的努力过上了幸福生活。
可是战争的到来使他遭受了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打击,亲人相继离他而去,希望一个个破灭。
就是这样一个历经磨难却永不屈服的主人公索科洛夫的形象感人至深,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也正是这样一个真实的普通人的形象才能区别于以往战争题材对英雄的渲染和夸大,从而更贴近于人民,贴近于生活,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
(二)风景的烘托描写小说将风景描写融入叙事之中,很好地烘托了故事的背景以及侧面反映了主人公的命运。
小说开头描写了早春时节冰雪融化,阳光明媚,然而道路泥泞,交通阻塞。
新的希望刚刚开始却不可避免地伴随着点点忧伤的韵调。
“河里飘来潮湿的水汽......微风送来的刚从积雪底下解放出来的土地的永远新鲜而又难以捉摸的香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人的遭遇》中主人公人物形象分析摘要:肖洛霍夫《一个人的遭遇》用对话方式,以第一人称形式表述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
通过一个普通劳动者在卫国战争中的遭遇,反映出整个苏联人民的遭遇。
本文以战争发展过程的先后为序,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对处于不同时期的主人公安德列·索科洛夫进行人物形象分析,意在使读者从一个普通的俄罗斯人身上,更加透彻的了解到一个民族所具有的精神,对俄罗斯人民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和认识。
通过本文的全面剖析,为读者解读《一个人的遭遇》这篇战争时期的经典短篇小说奠定借鉴基础,同时对现代青年的成长起到激励和教育的作用。
关键词:肖洛霍夫;人物形象;一个人的遭遇;索科洛夫米哈依尔·肖洛霍夫()(1905-1984)是20世纪苏联文学的杰出代表,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也是中国人民熟悉的一位苏联作家。
他以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获得世界声誉,1956—1957 年之交, 在《真理报》上发表了短篇名著《一个人的遭遇》(另译作《人的命运》)。
由于作品以出色的艺术力量浓缩了丰富的内容, 概括了重大的主题, 一问世就引起了广泛重视和热烈讨论, 产生了深远影响, 被评论界称为“短篇形式的长篇小说”、“浓缩的短篇小说”。
它开辟了苏联50 年代后期从新的角度表现卫国战争题材的先河。
作者将高度的思想性和卓越的艺术性完美地结合, 赋予这一名著以巨大的感染力和无穷的艺术魅力。
五十年代后期,战争硝烟越去越远,经历了战争浩劫的苏联人民对这场战争历史经验的思索开始强烈起来,越来越关注战争中人的命运问题,个人的命运和人民、国家、民族命运的关系问题,以及国家和人类的未来命运问题。
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的。
这篇小说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
战后的第一个春天,肖洛霍夫打猎时遇到一个男人牵着一个小男孩走到河边等渡船过河。
这两个疲倦的过路人走到肖洛霍夫身边,误把他当作司机。
他们在篱笆旁边坐下休息。
那位过路人就把自己的遭遇告诉了肖洛霍夫。
作家还没来得及问他的姓名,他们就分别了。
这个偶然听到的故事“深深地激动着作家”。
十年过去了,作家眼前仍浮现着和那位过路人相遇的情景。
终于在1956年冬,肖洛霍夫不离书桌的写了七天,写成了这部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
该小说有两个叙述人,一个是作者;另一个是小说主人公索科洛夫,他的自白式叙述构成小说的主体,他的形象通过他的叙述逐渐展开。
本文以主人公经历为序,深入分析肖洛霍夫所刻画的主人公形象,为读者更能全面、具体的解读作品打下基础。
一.和平岁月的幸福生活安德列·索科洛夫是个普通的公民、平凡的劳动者。
他生于1900年,是20世纪的同龄人,出身贫寒,受尽生活的煎熬。
苏联国内战争时他参加过红军,后给富农当过帮工。
大饥荒年代,他父母和妹妹都饿死了, 他无依无靠, 孤苦伶仃, 学木工和钳工, 好不容易才建立了个美满的家庭。
妻子伊林娜温柔贤慧, 对索科洛夫体贴入微,她能在收入微薄的情况下, 使丈夫吃得又香又甜; 丈夫酗酒, 她从不大吵大闹, 而是更加关怀他, 用近似乞求的方式感化他。
她达到了目的,而丈夫也因此更加爱她。
“她可真是个好姑娘!又快活,又温柔,又聪明.又体贴,我可实在配不上她”,“旁人看来,她也不见得怎么样出色,但是要知道,我可不是旁人,我看得清清楚楚。
对我来说,天下没有比她更漂亮更称心的人了。
过去没有,将来也不会有”,后来有了孩子,索科洛夫“全部工资拿回家去,家里人口也多了,根本顾不上喝酒。
碰到休息日喝一杯啤酒,而且只要一杯,绝不多喝”。
妻子勤劳贤慧, 儿女都很聪明, 学习努力, 成绩优良。
他学会开车,苦干10 年攒够了钱, 在飞机厂旁修了一座房子, 丰衣足食, 过上了幸福生活。
正如他自己开始所说,他的生活经历“平平常常”,他是一位勤劳朴实,吃苦耐劳的普通俄罗斯人的典型。
他热爱劳动,有一双勤劳的双手。
作者多次突出描写他的这双手: “大而硬的手”、“黧黑的手”、“木头一样硬的手”。
正是用这双手,索科洛夫不断地丰富美化着属于自己的生活,表达着他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在和平年代里, 索科洛夫对劳动的爱, 对生活的爱, 实质上体现了他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爱,蕴含着深沉的爱国之情。
战前短暂而祥和的生活为残酷战争的到来做了极大的铺垫,正如暴风雨袭前的片刻宁静安详,同时也为文章后续写作的高潮埋下了精彩的伏笔。
二、战争岁月的艰辛历程法西斯战争的爆发结束了索科洛夫幸福安宁的生活,他没有选择战争,但战争却无端地强加于他。
主人公为抗击侵略者、保家卫国而走上战场。
从此,一个个命运悲剧在他生活中强行展开。
奔赴前线战争的突如其来使得主人公无选择地去面对一切,战争爆发的第二天索科洛夫接到通知书,第三天就上军车准备开往前线。
他的妻子伊琳娜上火车站送行,“嘴唇哭肿了,头发从围巾里散露出来,眼睛浑浊而没有表情,好像一个精神失常的人”还有孩子们强装出来的笑容,读来令人心碎,同时这些细微的情节也反映出了主人公的细腻和体贴。
虽然篇幅短小,但却能感受到一个铮铮傲骨男人温柔的一面。
指挥员宣布上车,妻子却扑在丈夫的胸上,双手紧紧地勾住他的脖子,浑身哆嗦。
索科洛夫用力拉开她的手,轻轻地把她的肩膀一推,她站不住脚跟,一连后退三步,接着又伸出一双手,一步一步向丈夫走来……索科洛夫夫妻离别的这一扣人心弦的细节描写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加重了“生死离别”的分量,反映了主人公对其妻深沉而朴实的爱。
索科洛夫在前线战斗和被俘后,还经常梦见车站离别的情景,并责问自己:“当时我干嘛要推她呀?”或许正是因为对妻子的这份深深内疚感,使他增强了战胜磨难、活下去的勇气。
这“一推”使索科洛夫抱憾终生,特别是在家破人亡之后,每当想起此事,悔恨犹如一把钝刀慢慢地切割着他的心灵。
战场上他鄙视那些怕苦怕死、整天“喊怨叫苦,爱哭鼻子的人”,“你既然是个男人,既然是个军人,就得忍受一切,应付一切,如果需要这么做的话”,简短的两句话把索科洛夫一副真正男子汉的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
一句“走运,走运……”和“我应该冲过去,这就是了!”充分的表现出主人公在战争中的乐观和英勇。
他在左边有坦克隆隆响,右边在射击,前面也在射击的情况下,开着装满炮弹的卡车开足马力穿过封锁线,男性的斗志和阳刚表现的浑然一体。
不幸汽车被敌人的炮弹炸翻,他受伤晕倒过去,苏醒之后落入敌人包围圈,沦为俘虏。
沦为俘虏他不幸被敌俘虏后, 在法西斯集中营里面对着敌人灭绝人性的折磨,他始终不屈服,仍保持着一个苏维埃公民的英勇与尊严。
当他手中没有武器而面对众敌时, 他“不愿躺着死去”, 准备以身殉国。
敌人为了收罗苦力, 没有杀他。
在俘虏队伍里, 他出于对祖国的忠诚, 为了保护一位共产党员亲手处死了一个叛徒, 伸张了正义。
为了返回战斗岗位, 他一次次地设法逃跑, 招致了敌人对他的兽行残害, 他承受住了;法西斯集中营里难以置信的体力和精神折磨, 他挺过来了。
为了突出地表现他人性的尊严和刚毅的品格, 作者还简练而有层次地描绘了索科洛夫同集中营的警卫队长面对面的斗争: 面对死亡的恐怖, 他英勇不屈, 严正拒绝为敌人的所谓胜利而喝酒, 但却甘愿为自己以身殉国而干杯, 表现了俄罗斯普通战士的骨气和坚强的精神力量。
二年多的时间,他走遍了半个德国:萨克森,鲁尔,巴伐利亚,绍林几亚.....每时每刻不得不忍受劳累,饥饿,瘟疫,辱骂,毒打,经受身心摧残,他用自己的英雄行为, 证明了他是祖国的忠诚战士,是一个强者, 能够经受任何压迫的折磨, 任何艰难险阻都能战胜。
对生的渴望,对祖国的向往,索科洛夫多次出生入死。
最终利用给法西斯军队一个工程师开车的机会再次回到了自己的部队,并俘获了敌军的少将。
通过索科洛夫在德国集中营里的表现,我们看到了一位具有特异坚韧性格善良的普通苏联人的形象,同时一位平凡而伟大的英雄形象,也逐步展开、清晰、丰满起来。
重返祖国索科洛夫的刚毅勇敢性格在回到祖国后有了进一步展开。
回到苏联阵地,他“立刻”给妻子写信,象孩子般“吹起牛”来夸口报告自己的好消息,充分表现了主人公当时激动、高兴的心情。
索科洛夫最终等到的不是妻子的回信,而是邻居给他带来的噩耗:妻子和女儿早在1942年6月死于德寇炸弹之下。
“当时我没有把信念到底。
我的眼前一片黑,心缩成一团,怎么也松不开来。
我倒在床上,躺了一会儿,才又把信念完了”,讲到这时索科洛夫停顿下来沉默了一会,这是言语所表达的悲痛使他激动到了顶点。
可以看出,他身心所受的创伤有多么深重!他的性格又是何等刚毅!可即使在如此悲痛的情况下,索科洛夫仍为别人祝福着,“但愿老天爷不要让人家也收到这样的信”,他那善良伟大的本性不自觉间流露出来。
他休假回到家园所在的地方,见到的是灌满黄浊的水的深弹坑和弹坑周围齐腰稿的野草。
他感到穿心的疼痛,但并没有被悲痛压倒,当天就回到了师里,重上前线。
当得知儿子参了战且当上了大尉,他很为儿子骄傲,并为将来的幸福家庭绘制了一幅美好的蓝图,“我就给儿子娶个媳妇,自己就住在小夫妻那儿,干干木匠活,抱抱孙子。
……”。
索科洛夫憧憬着战争结束后的和平生活。
然而就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那天,他的儿子倒在了最后的枪弹下,“我摇摇晃晃,勉强站住脚跟。
……,我的阿纳托利的同志们,擦着眼泪,但是我没有哭,我的眼泪在心里枯竭了”,“我的心里仿佛有样东西断裂了……”。
主人公再次受到致命的打击,儿子的去世埋葬了他最后的欢乐和希望,但重重的打击并没有击倒他,作为一名军人他表现出了应有的气节和刚毅。
三.战后的美好生活安德列·索科洛夫因家庭的不复存在而只能住在老战友家中,靠着开车过着清贫的生活。
索科洛夫这条硬汉子, 并没有被接二连三的巨大不幸所压倒,一个希望破灭了,他又争取另一个,最后的希望埋葬在德国土地上了,他再去找新的希望的寄托。
他以博大的爱心收养了在战争中失去双亲、流落街头的孤儿万尼亚。
两人结成了新的父子关系,他在万尼亚身上找到了希望的寄托。
爱战胜了个人悲剧!他把自己的全部爱倾注在万尼亚身上——即新的一代身上,用慈爱般的温暖抚育他,培养他,万尼亚成了他生存的全部意义。
可是,“有时候,心收缩和绞痛得那么厉害,眼睛里简直一片漆黑”,“差不多天天夜里梦见死去的亲人”,“白天总是显得很坚强,从不叹一口气,不叫一声‘哎哟’夜里醒来,整个枕头总是给泪水浸透了……”,亲人的失去是他永远的痛,但我们伟大的索科洛夫为了不伤害孩子的心,为了他们能无忧无虑地幸福地生活、成长,白天从不流露自己内心的悲痛。
索科洛夫本身就怀着一颗需要别人温暖的破碎的心,但是他却拿出全部热情去温暖另一个被战争伤害的心灵; 他已经是家破人亡的孤雁, 却又张开受伤的翅膀庇护另一只无巢可栖的幼雏。
至此,索科洛夫这个勇敢、善良,性格刚毅,具有自我牺牲精神和巨大精神力量的普通苏维埃人的形象,这个无名英雄的形象,便栩栩如生地、完整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