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禅悟道靠自己
致自己心静的禅语
致自己心静的禅语致自己心静的禅语 11、谁也没有理论依据来介定好人与坏蛋,其实就是利益关系的问题。
2、两个人的沟通:70%是情绪,30%是内容。
情绪不对,内容就会被扭曲,纵有一肚子的情愫,没有良好的情绪,说得再多也只是发泄。
3、这个世界,看似周遭嘈杂,各色人等,泥沙俱下,本质上,还是你一个人的世界。
你若澄澈,世界就干净;你若简单,世界就难以复杂。
你不去苟且,世界就没有暧昧。
你没有半推半就,世界就不会为你半黑半白。
4、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5、处事不必求功,无过便是功。
为人不必感德,无怨便是德。
6、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无味之中。
7、静,而不相争。
8、心静才能听到万物的声音,心清才能看到万物的本质。
沉淀自己的心,静观事态变迁。
9、车水马龙的都市里,期待着繁华落幕,只为了寻找寂静。
10、茶不入禅,皆为俗事。
禅不入心,皆为文字。
拈花微笑,喝茶悟道。
酒越喝越糊涂,茶越喝越清醒。
品至清至洁的茶,悟至灵至静的心。
11、唯有灵魂安静的时候,才是我们和自己贴得最近的时候。
12、心小了,所有的小事就大了;心大了,所有的大事都小了;看淡世事沧桑,内心安然无恙。
13、不惊扰别人的宁静,就是慈悲;不伤害别人的自尊,就是善良。
人活着,发自己的光就好,不要吹灭别人的灯。
14、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
15、厚德载物,有容乃大。
(学造句网 )16、思念渐选,余音犹存,我们是那么遥不可及。
17、佛说:年复一年你看破了多少,日复一日你放下了多少;千方百计你得到了多少,精打细算你失去了多少;求而不得你烦恼了多少,斤斤计较你结怨了多少;贪心不灭你造恶了多少,人生在世你享受了多少;临命终时你带走了多少。
18、一忧一喜皆心火,一荣一枯皆眼尘,静心看透炎凉事,千古不做梦里人。
聪明人,一味向前看;智慧人,事事向后看;聪明人,是战胜别人的人;智慧人,是战胜自己的人。
修心当以净心为要,修道当以无我为基。
茶文化与中国佛儒道
中国茶文化与佛儒道文化摘要:中国茶文化思想是融合儒、道、佛诸家精华而成,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芬芳而甘醇。
“一生为墨客,几世作茶仙”的陆羽接受儒、道、佛诸家影响,并能够融合诸家思想于茶理之中。
茶适应了中国士人“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的性格和追求,使人产生一种神清气爽、心平气和的心境,与提倡“清静、恬淡”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
关键字:茶文化佛儒道思想一、儒家思想与中国茶文化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大力宣扬“仁”即爱人的忠恕之道的同时,强调“仁”的实行要以“礼”为规范,提倡德治和教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并有“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治国理念。
这些思想,造成儒家以中庸为核心的思想文化体系,并形成影响人类文化数千年的东方文化圈,当今包括全世界华人、华裔、日本、韩国及东南亚诸国都从儒学中寻找真理。
而中国茶文化,也多方体现儒家中庸之温、良、恭、俭、让的精神,并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伟大哲理于品茗饮茶的日常生活之中。
在寻求解决人类之间矛盾冲突的办法时,东方人多以儒家中庸思想为指导,清醒、理智、平和、互相沟通、相互理解;在解决人与自冲突时则强调“天人合一”、“五行协调”。
儒家这些思想在中国茶俗中有充分体现。
历史上,四川茶馆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调解纠纷。
某某之间产生分歧,有法律制度不够健全的旧中国,往往通过当地有威望族长、士绅及德高望重文化人作为进行调解,这在四川收“吃茶”。
调解的地点就在茶楼之中。
有越的是,通过各自陈述、争辩、最后输理者付茶钱,如果不分输赢,则各付一半茶钱。
这种“吃茶评理”之俗延续到全国解决。
机械唯物论认为,水火不相容。
但被儒家推为五经之首的《周易》认为,水火完全背离是“未济”卦,什么事情都办不成;水火交融才是成功的条件,叫“既济”卦。
茶圣陆羽根据这个理论创制的八卦煮茶风炉就运用了《易经》中三个卦象:坎、离、巽来说明煮茶中包含的自然和谐的原理。
王志文语录
1. 如果照顾父母,是以接受遗产为前提的话,那没遗产的父母就该扔墙头上了?讲责任本身就已经错了,说孝顺再加个美德就更错了。
那应该是血缘关系的本来,本该如此。
(第3集)2. 如果我孝顺的口碑是以我父亲的痛苦和尊严为条件的话,那这样的口碑我情愿不要。
(第3集)3. 如果说养儿,就是为了防老,就别说母爱有多伟大了。
您养来养去还是为了自己,那是交易。
(第3集)4. 养儿防老,那父母就是你天然的债权人,而且这种感情比山高比海深,你永远想的就是还债报恩。
所以这种文化就让每个人都直不起腰来。
你看这个民族就是老弯着腰。
而老人越是觉得养儿防老,就越容易觉得吃亏,心里就越苦。
(第3集)5. 对传统文化的成见,已渗到骨子里去的人,自然会做出让常人看来离经叛道之事。
(第3集)6.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越是头脑简单的人越是需要点缀和填充,而头脑复杂的人则对简洁有着特殊的心理需求。
(第3集)7. 他的每个毛孔里,都渗透着对世俗文化居高临下的包容。
(第5集)8. 是女人就有贪、嗔、痴。
没有贪、嗔、痴的女人是天国的女人。
(第5集)9. 这个年代,执着于出人头地并不难,难的是不执着于出人头地。
(第5集)10. 透视社会依次有三个层面:技术、制度和文化。
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任何一种命运归根到底都是那种文化属性的产物。
支配人的价值取舍行为的那个东西就是文化属性。
强势文化造就强者,弱势文化造就弱者,这是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第7集)11. 强势文化就是遵循事物规律的文化,弱势文化就是依赖强者的道德期望破格获取的文化,也是期望救主的文化。
(第7集)12. 精神拯救的暴利与毒品麻醉的暴利完全等值,而且不必像贩毒那样耍花招,没有心理成本和法律风险。
13. 文明,对于不能以人字来界定的人无能为力.(第7集)14. 《圣经》的理由是:因信得救了,上天堂;因不信有罪了,下地狱。
用这种哄孩子、吓孩子的方法让人去信,虽有利于基督教的实践,却也恰恰迎合了人的怕死的一面、贪婪的一面。
参禅有三重境界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曾提出,参禅有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后世认为,这三种境界不仅适用于参禅,也同样印证了人的一生由青涩到成熟,最终至圆融通透的过程。
在从教多年的经验累积中,笔者发现,青原行思提出的三重境界,不仅印证了人生,还印证了较为成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语文教学的过程是教学生将书读“厚”,再读“薄”的过程。
笔者试着以《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课的教学片断为例,来谈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山山水水的点滴感悟。
中国各大寺庙对联
中国各大寺庙对联山门:上联:笑古笑今,笑东笑西笑南笑北,笑来笑去,笑自己原来无知无识。
下联:观事观物,观天观地观日观月,观上观下,观他人总是有高有低。
乐山凌云寺。
上联:尔来礼拜乎?须摩着心头,干过多少罪行,向此处鞠躬叩首。
下联:谁是讲经者?必破出情面,说些警赫话语,好叫人入耳悚神。
宁夏同心清真大寺。
上联:念念不离心,要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始算得打成一片。
下联:佛佛原同道,知佛亦非佛,非佛亦佛,即此是坐断十方。
应县净土寺。
上联:大千世界,弥勒笑来闲放眼。
下联:不二法门,济颠醉去猛回头。
枣庄龙泉寺。
上联:此处既非灵山,毕竟什么世界。
下联:其中如无活佛,何用这样庄严。
张大千题绍兴戒珠寺。
上联:一觉睡西天,谁知梦里乾坤大。
下联:只身眠净土,只道其中日月长。
张掖大佛寺。
上联:笑到几时方合口;下联:坐来无日不开怀。
济南千佛寺。
上联:峰峦或再有飞来,坐山门老等;下联:泉水已渐生暖意,放笑脸相迎。
杭州灵隐寺。
大雄宝殿:上联:净土莲花,一花一佛一世界。
下联:牟尼珠献,三摩三藐三菩提。
台湾台中慈善寺。
观音阁:上联:音可观乎?下联:士何大焉。
上联:问观音为何倒坐?下联:恨众生不肯回头。
此联为日照天后祠联。
祠中观音面北,人称…倒坐观音‟。
上联:大慈大悲,到处寻声救苦。
下联:若隐若显,随时念彼消愆。
潮州开元寺观音阁联。
弥勒殿:上联: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
下联:慈颜常笑笑世上可笑之人。
北京潭柘寺。
上联:笑到几时方合口。
下联:坐来无日不开怀。
济南千佛寺。
上联:人世大难开口笑。
下联:肚皮终不合时宜。
陈宝琛撰大同华严寺观音阁。
上联:峰峦或再有飞来,坐山门老等。
下联:泉水已渐生暖意,放笑脸相迎。
杭州灵隐寺。
上联:大肚包容,了却人间多少事。
下联:满腔欢喜,笑开天下古今愁。
凤阳龙兴寺、台中宝觉寺。
上联:日日携空布袋,少米无钱,却剩得大肚空肠,不知众檀越,信心时将何物供奉。
下联:年年坐冷山门,接张待李,总见他欢天喜地,试问这头陀,得意处有什么来由。
从“茶禅一味”看中国文化
历史 •文化2732021 年 第 03 期我国茶文化诞生于两汉之际,兴盛于唐宋之间,与汉传佛教禅宗之发展有相似脉络。
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以吃茶为契机,内蕴艺术、道德、哲学、宗教及文化,具体的茶事实践过程同时也是茶人自我完善、自我认识的过程。
而禅在中国佛家心法为最高境,禅宗思想是以佛所说教义为理论依据,强调人在生活中体味禅悦、又将禅悦落实于生活的实践。
由于茶文化于北宋时期兴盛,佛门亦以茶饮传道,饮茶为佛门僧徒生活的一部分,“茶禅一味”由此产生。
“茶禅一味”,又称“禅茶一味”,主要说明以茶悟禅,因禅悟心,茶心与禅心相印,而达于一种寂静的悟道之境。
想要解读“茶禅一味”或“禅茶一味”,首先要理清“茶”与“禅”各是什么,其次应当探究“茶”与“禅”有何种关系,最后才能在此基础上来解读这一禅林佛语的深意。
1 茶与茶文化中国是茶叶的原产地,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
人们普遍认为茶树发源于中国四川、贵州和云南一带。
公元前三世纪,西汉王褒的《僮约》中提到了“武都买荼”、“烹荼尽具”,其中的“荼”就是“茶”,这是史料中关于茶最早的记载。
而中国茶文化是中国制茶、饮茶的文化。
中华茶文化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
唐代陆羽的《茶经》是中国第一部有关茶文化的重要经典,他认为从种茶到饮茶皆须精细行之,才能品味出好茶;有如人之修行,须经历精细的琢磨,才能成器;认为“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陆羽将传统儒道思想融入茶理,从理论到实践,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茶学、茶艺、茶思的茶道精神意涵,并以精行俭德为茶道精神之所在,将深刻茶理融入现实生活中,此可视为茶道文化之滥觞。
从此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
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
因此,从广义的视角对茶文化进行定义,可以发现茶文化是茶叶发展过程中物质和精神财富的集合;从狭义的角度定义茶文化,则仅代表精神财富。
参禅悟道的十种境界
参禅悟道的十种境界参禅悟道是一种修行方式,通过冥想和反思,达到超越自我、认知自性的境界。
在参禅悟道的过程中,人们可以逐渐体悟到十种境界,这些境界是修行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这十种境界。
一、初学者境界初学者境界是指刚开始接触参禅悟道的人。
他们对这种修行方式并不了解,还需要通过学习和实践来逐渐熟悉。
在这个阶段,他们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困惑,需要不断地寻求帮助和指导。
二、坐禅境界坐禅境界是指在参禅悟道中通过冥想来达到内心平静的境界。
在这个境界中,人们可以逐渐摆脱外界的干扰,沉淀自己的思绪,感受内心的真实。
通过坐禅,人们可以提高自己的专注力和意识,为后续的修行打下基础。
三、一心境界一心境界是指在坐禅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专注力和意识,达到内心完全沉浸在冥想中的境界。
在这个境界中,人们可以逐渐体悟到内心的本质和真实,感受到宇宙的无限和自己的渺小。
四、舍境界舍境界是指在参禅悟道中,逐渐摆脱物质和欲望的束缚,达到心无旁骛、心中无物的境界。
在这个境界中,人们可以感受到内心的自由和轻松,体悟到快乐和幸福的本质并不在物质层面。
五、顿悟境界顿悟境界是指在参禅悟道中,突然领悟到内心的真实和宇宙的奥秘的境界。
在这个境界中,人们可以逐渐超越自我和时空的限制,感受到宇宙的奥妙和内心的智慧。
六、明心见性境界明心见性境界是指在参禅悟道中,逐渐认知到自己的本性和真实的境界。
在这个境界中,人们可以逐渐摆脱对外界的追求和干扰,认清自己的内心和宇宙的本质。
七、菩提心境界菩提心境界是指在参禅悟道中,逐渐产生一种为众生利益的心态和行动的境界。
在这个境界中,人们可以逐渐摆脱自我中心的思维和行为,关注他人的需要和幸福,成为一个充满爱和智慧的人。
八、佛性境界佛性境界是指在参禅悟道中,逐渐体悟到自己和宇宙本质上是一体的境界。
在这个境界中,人们可以逐渐领悟到佛性的本质和内涵,成为一个具有慈悲和智慧的人。
九、涅槃境界涅槃境界是指在参禅悟道中,逐渐超越生死和时空的限制,达到真正的解脱和归一的境界。
星云禅话
星云禅话笔记一心为善,正念现前:无念不是无正念,而是无妄念!能用正念对治妄念,未尝不是好事;当然最高的境界,是以无念对治正念,黄檗禅师最强调的禅法是「诸佛与一切众生,唯是一心,更无别法。
此法即心,心外无法,此心即法,法内无心,心自无心,亦无无心者,将心无心,心即成有。
」此处说有,彼处说无,是真的不同吗?实在没有不同的,道只有一个,有无只是道的两面,道是因人而有所不同的。
禅师的问话与答话,有时说有,有时说无,只是从我们不同的程度或层次来体会不同的问题而已。
「一翳yì在眼,犹若空华;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道在何处?」「谁是佛祖?」吾人何必舍近求远,舍己求人乎?我们修行,不要以为把眼睛闭起来,不看不闻就无事了,心里看的,想的,那才更厉害。
所以,就算看了,听了,只要「不动心」,那才是真正的修行!「道」不必到外界去追求,无需心外去寻觅,因为道就在每个人的内心。
如果我们心外求法就好比骑驴寻驴,缘木求鱼。
事实上,每个人都有与生具来的佛性,「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汝心头」,不要舍弃自心的灵山,要向自我内心去提炼自性的宝藏。
哪里没有佛?惠能当初见五祖的时候,五祖弘忍大师第一句就问他:「你从那里来?」以后,六祖惠能大师也常以同样的问话,摄受了许多门徒弟子。
神会大师亲近六祖,六祖问他:「你从那里来?」神会回答说:「我不从那里来。
」南岳怀让禅师于二十三岁时参访六祖,六祖一样的问他:「你从那里来?」青原行思禅师,初到曹溪之时,六祖也这样问他:「你做过什么事才来这里?」行思禅师回答他说:「圣谛亦不为。
」意思是说成佛做祖我都不要,还要做什么?这句话也大受六祖的器重。
意思是说成佛做祖我都不要,还要做什么?这句话也大受六祖的器重。
做过唐代国师的南阳慧忠禅师,初来参学时,六祖问他说:「你从那里来?」慧忠回答说:「我从近处来。
」由于过去五祖问他:「你从那里来?」因而开启六祖入道的因缘,所以六祖以后接引参禅的人也都以「你从那里来?」来启发对方、考验对方,要对方对自己生命最根本的来处提起疑情,深入去探究真象。
这一生,很苦,这一世,很累_人生感悟
这一生,很苦,这一世,很累_ 人生感悟不吃苦,就没有经验,不吃亏,就没有能耐,人的修心养性是锻炼出来的。
多吃亏,未来的风雨不怕,多吃苦,未来的困难只是微微一笑。
苦,可以让人看透世态炎凉,亏,可以让人知道冷暖自知。
吃亏是福,用收获的经验延长生命的宽度,吃苦是福,用经历的人生演讲自己的命运。
苦能加深什么的思维,亏能眼神语言的表达。
品读一个人,不是看他的风光,不是看他的财富,而是看他的经历。
走近一个人,别抱怨,别愤怒,用心对待,每个人的苦水不一样,每个人的吃亏失败不一样,讲述,表达不一样。
吃过苦的人,懂得珍惜,吃过亏的人,防止上当。
吃亏来的早,能洞察世事的及时,吃亏来的早,后来也就不怕别人的敷衍。
吃亏是命,吃苦是运,没有命运不吃苦,没有命运不吃亏。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栽培内心的根基,造化思维的眼神,聆听耽误的角落,找到心神的凝聚。
人吃苦,是为了养育内心的涵养,人吃亏,是为了造化思维的速度。
吃苦,磨练人的耐力,吃亏,锻炼人的心神,耐力让自己有输出的能力,心神让自己有过人的才艺。
没有经历苦水的人,不知道人间的喜怒哀乐,没有经历吃亏的人,不知道怎么闯荡人生。
能吃亏,就能品读人生的敢作敢为,能吃亏,就能坚持自己的信仰。
吃亏是福,吃苦贵,学会勇敢,驾驭航帆,找到属于自己的命运,翻开属于自己的机会。
吃亏不长记性的人,未必不会表达,吃苦不改变路途的人,未必没有未来。
什么是吃亏,吃的是才华和经验,看的是技巧和本能,什么是吃苦,一年的苦为锻炼,两年的苦会微笑,三年的苦是成长。
让别人吃亏的人,自己不懂真诚,让自己吃苦的人,自己不懂人心,就会失败。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不是让你经常吃亏,吃苦,而是让你看透吃苦,读懂吃亏,学会经验,驾驭人知,了解事变,旋转人生的角度,规划旅途的每一个细节,总结过去的经验,面对属于自己的未来。
人穷了,三分薄衣就是世态炎凉,人穷了,七分人情不是冷暖自知。
寒心,不是有钱和没钱,寒心,不是送礼和相见,是怕借钱,是怕开口。
禅宗是中国道家的无为思想和印度佛教的因名学说相结合的产物
诗与禅2005美学专业刘劲松禅宗是中国道家的无为思想和印度佛教的因名学说相结合的产物,道家所追求的神与物游的“无己”、“无待”的绝对自由的境界,也正是禅宗所向往的极境.道家描述了这一境界的真实性,而禅则进一步指出了如何到达这一境界的可行方法.禅宗主张“道由心悟”,把注意力直接转向人的内心,认为唯有人的“心”是真实的,永恒的.“心”是万法的创造者,世界万物的真实来源于心的关照,正是在这种观照中,人的心灵与外部世界溶为一体,即“境.”只有在这种境中才能彻悟宇宙的奥义,人生的真谛.从本质上讲,禅宗心学是对人生自由境界的的体验,而这一自由的境界与艺术和审美的境界完全相通,所以禅宗心学本身包含了深刻的美学思想.而这一深刻的美学思想对我国古代的诗学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一、禅悟与诗悟宗教与文学本来属于不同的意识形态,它们在归趣上显然有着质的不同,然而,宗教与文学在把握方式上却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在情感体验和直觉领悟方面也有着相通之处,禅和诗作为宗教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都需要敏锐的内心体验,都重启示和象喻,都追求言外之意,这就使它们有了相互沟通的可能。
诗与禅这两种文化的相互渗透和彼此对应中,存在着一种人类心智概念的普遍形式,在盛唐的山水诗中,“习禅的观照和审美的观照合而为一,禅意渗入山水情态之中”,这是暗合,也是明契。
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一致突出的是“韵外之旨”、“象外之意”、“体物而得神”。
而“意”与“神”并非依靠逻辑的演绎或理性思辨所能捕捉,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花非花,雾非雾”正如禅宗之不可感觉、不可智识之法性。
诗人由象得意,体物得神,亦如参禅之由“有”证“空”,由用知体,由山河大地明了清静本原;而“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更是与“以心传心”、“不立文字”、“语存道失”相契合。
对此钱钟书曾指出:“禅与诗,运心所在虽二,而心之作用则一;了悟之后,禅不可言说,诗必托诸文字,然其为悟境,初无不同。
”明乎此,“说禅作诗,本无差别”,由于禅宗本是中国化最彻底的佛学,而大多数诗人深受道庄影响,并且与佛教徒来往密切,皆能谈禅。
参禅悟道的哲理句子:参禅悟道的十种境界(最新)
参禅受用要分三个境界。
第一步就是破本参。
破本参是破什么?就是你看一念不生之前,参住这个话头,追究这个疑团。
疑团打破了,悬崖撒手,丧身失命,天地广大,无家可归,没有一个地方可以让你立足。
所以禅师说:去年穷不算穷,去年穷是没有立锥之地,今年穷才算穷,今年穷连锥也没有了,去年那个锥还不知道往哪里下,现在连锥都没了。
就是昨天告诉大家的:“念佛是谁问者知”,问的这个人,不但所参的那个一念不生之前的境界犹如虚空幻影,原来看镜子里面有东西,看了半天你才知道,镜子只是一个反光作用,里面啥也没有,不但是所看的没有,能看的也彻底透过了。
放下自在、能所双亡就是达到了打破本参的境界。
所以参禅要悟道,悟到什么?就是所参的这个东西,现在我们用语言讲来实实在在,大家去感受也明明白白,可是你参,再参下去,参到最后,你发现能参所参虚空粉碎,因为虚空还有个概念,这个概念也粉碎了,不但没有立锥之地,而且是这个锥也没有了,放舍根尘,无牵无挂。
悟道的这个人如果过去听过无我的道理,相似地在境界上体会过,已经认准无我的涅槃是生命的真相,而现实的种种五欲六尘纯是幻想的结果,因为世间的价值观念随时在改变,没有一定,真理是不变的,不停地在改变的这些全是客尘烦恼,他懂得这个道理,一旦是参破了,他是如获至宝、欢天喜地,可以庆快平生;如果还没有听过这种法,没有做过思维观察,那一旦看到了能所双亡、无我无人,他内心自然生起极大的悲感,为什么要伤心、痛哭流涕?就是过去无量劫以来,把这个“我”当着宝贝,所有的一切都围绕“我”去展开,而这个时候他不得不承认,这一切法原本无“我”,过去随时随处紧抓不放的宝贝,好像被摔破了,怎能不伤心呢,这是悟道的破本参的人。
如果大家发过大乘的菩提心,希望在自我解脱的时候,能够回转根尘,回到现实度一切众生,使众生也从种种痛苦颠倒当中解脱出来,那么就需要破重关。
重关怎么破?事实上破重关就是不住涅槃、无话可说。
本来看到涅槃是无相的,大家如果有大菩提心的善根,当你一旦看到了无我,身心的重担卸下来,你接下来就会迫不及待地去度一切众生,你已经没有各种忧伤痛苦,就很想去为众生分担这种忧伤痛苦。
历代著名居士参禅悟道的故事
历代著名居士参禅悟道的故事1、傅大士.(弥勒菩萨示现)16岁娶刘氏妙光,生2子。
后来在稽亭塘下网鱼时,遇一梵僧,僧对他说:往昔在毗婆尸佛前,我和你同时发愿渡生,现今兜率天宫中你所享用的东西都在,你什么时候回去呢?大士闻之瞪目而已。
其僧又道:汝试临水观影!大士低头见水中圆光宝盖,顿悟前因,于是抛弃渔具,携僧归家,请求修道之地。
僧指松山下双梼树曰:此可栖也。
遂结茅庵而居,自号双林树下当来解脱善慧大士。
开垦土地,种植蔬果。
或为人帮佣,昼出夜归,如是苦行7年。
一日当宴坐之际,忽见释迦、金栗、定光三佛自东方而来。
复见金色自天而下,集在大士身上,从此身出妙香。
大士为了化渡群伦,先化妻子令发道心。
他总是以救度众生为己任。
大士每次说法或作功德,两眼常出金色光芒。
大通六年,大士以双林僻处,教化不广,想到皇帝宫中去宣扬正教。
直入宫殿,唱拜不拜。
激扬宗乘,武帝莫测高深。
大同五年,复入京都。
武帝请大士讲金刚经,他升座挥案一拍便下座。
帝见之惊愕不已。
志公问帝:陛下会吗?帝曰:不会志公道:大士讲经已毕。
天嘉二年,大士在山行道,常见七佛在前,维摩随后。
于是对们说:七佛之中,唯释迦常与我话语,其余六佛则不与我交谈,每次见到都是如此。
问:余佛为何不语?士曰:释迦今正教化此世界,我以后又是绍继人,故世尊见我即说也。
天嘉十年,嵩头陀入灭,大士心知。
乃集诸说:篙公已还兜率,我同度众生之人己去完了!我也决不久住世间了。
于是作还源诗十二章,并对子普建普成说:我从第四天来,为度众生故,汝等慎护三业,当精勤六度,行忏悔法,免堕三涂!言讫进人涅盘,世寿七十有三。
大士入灭,肉色不变,形相端洁。
傅大士虽然是一个能普应万机的绝世通人,但并无师承关系,是个师无所师的人。
志公和傅大士是同时代人物,但志公比傅大士年长,而且声望之隆,在傅大士之先。
达摩大师到中国的时期也在志公与傅大士之间。
寒山拾得(文殊普贤示现)2、襄州庞蕴居士.少年时即悟尘劳苦空,遂发心探求解脱之真谛。
《佛家参禅悟道》课件
探索悟道的真正含义,以及它对个人成长和开悟的意义。
2 悟道和修行的关系
解释悟道和修行之间的密切关系,讨论修行如何促进悟道过程。
3 如何进行悟道修行
分享进行悟道修行的实践建议,包括如何培养正念和禅定的技巧。
常见问题解答
参禅入定是否适合所有 人
回答关于参禅入定适用范围 和限制的常见问题。
佛教的教义和哲学
解读佛教的核心教义,如四 谛八正道、空、缘起等哲学 概念。
参禅入定
1
什么是参禅入定
解释参禅入定的概念,讲述冥想的定义和含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
参禅入定的好处
探讨参禅入定对身心健康的积极影响,以及提高专注力和减轻压力的益处。
3
参禅入定的方法和步骤
介绍参禅入定的具体方法和步骤,包括坐姿、呼吸控制等。
悟道修行
参禅入定的效果如何评 估
解释如何评估参禅入定对个 人生活的影响和效果。
悟道修行是否需要禅师 指导
讨论悟道修行是否需要禅师 的指导,以及禅师在修行中 的作用。
结语
总结佛家参禅悟道的价值和意义,鼓励大家深入学习和实践佛家的学说,以实现内心的平静和觉醒。提供拓展 阅读和学习资源。
《佛家参禅悟道》PPT课 件
佛家参禅悟道是一门深奥的学问,旨在帮助人们通过冥想和修行,寻求内心 的平静和觉醒。本课件将介绍佛家的起源、参禅入定、悟道修行等内容,帮 助大家更好地理解佛家学说。
佛家介绍
佛家的起源
从佛陀的生平和教诲讲述佛 家的起源,探讨佛教的传播 和影响。
佛家对人生的看法
探索佛家对人生的看法,如 生老病死、轮回转世、因果 报应等。
成功作文之成功靠自己作文800
成功作文之成功靠自己作文800成功靠自己作文800【篇一:作文训练(二):三件事情,你必须自己做】作文训练(二):三件事情,你必须自己做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宋朝著名的禅师门下有一个弟子道谦。
道谦参禅多年,仍不能开悟。
一天晚上,道谦诚恳地向师兄宗元诉说自己不能悟道的苦恼,并求宗元帮忙。
宗元说:“我很高兴能够帮助你,不过有三件事我无能为力,你必须自己做!” 道谦忙问是哪三件事。
宗元说:“当你肚子饿时,我不能帮你吃饭,你必须自己吃;当你想大小便时,你必须自己解决,我一点也帮不上忙;最后,除了你之外,谁也不能驮着你的身子在路上走。
”道谦听罢,心扉豁然开朗,快乐无比,他感到了自我的力量。
材料分析(大道理):你是你自己的发动机,你让你自己变得非常有力量,和别人不一样。
成功靠自己,自己的事必须自己做。
从现在开始,立即行动,相信自己,成功由你自己决定。
写作提示:成功靠自己,自己的事必须自己做,成功取决于自己题目示例:我是我的主人做自己的主人人生的舵手需要自己担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会依靠自己命运由自我主宰学会自立(少)跑题示例:相信自己写作思路示例:凡事靠自己自我的力量无穷无尽,成功需要我们自己去实现,所以,凡事要靠自己。
一、凡事靠自己,生活的难题需要我们自己攻克二、凡事靠自己,宝贵的经验需要我们自己积累三、凡事靠自己,成功的道路需要我们自己走出【篇二:作文讲评】作文讲评阅读下面的一则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两段树根,一段被雕匠雕成了神,一段被雕匠雕成了猴。
于是两段树根有了不同的命运:一段被人供奉膜拜,一段成了人的玩物。
被雕成猴的树根埋怨雕匠说:“我们同是树根,命运却如此截然不同,都是因为你,我们的命运都是你一手雕刻而成的啊!”“我哪有这等本事,去雕刻别人的命运!”雕匠感叹道,“其实,在雕刻你们之前,你们的命运就已经‘成型’了。
从土里出来的时候,你们一个像神,一个像猴,我只是按着你们的原貌略加雕刻而已。
苏轼:人生的三重境界,是一场充满禅意的修行
苏轼:⼈⽣的三重境界,是⼀场充满禅意的修⾏禅,是梵语的⾳译,意思是“安静的沉思”。
参禅,不是佛门中⼈的专利,也不是艰涩难懂的学问,若能有⼼修⾏,便是在红尘⾥,依然可得禅意。
宋代⼤诗⼈苏轼的⼀⽣就是⼀场充满禅意的修⾏,他⽤半⽣的颠沛流离感悟着⼈⽣的真谛,不断突破⾃⼰⼈⽣中的重重境界。
⼀念之悟,即⼊佛地。
下⾯就让我们⼀起看看苏轼的⼈⽣有着怎样的禅意吧。
曾经,有个急躁的青年请教禅师如何应对⽣活中的种种磨难,禅师看了看青年,举起⼿中的茶盏悠悠的说了句:“吃茶去”。
当⼈们的⽣活滑落⾕底的时候,世⼈往往表现出急躁和焦虑的情绪。
此时⼈们最需要的是静⼀静⼼,空⼀空繁杂的思绪,或许便能柳暗花明,迎来新的转机。
公元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锒铛⼊狱,迎来了⼈⽣的⾄暗时刻。
苏轼在狱中焦急万分,⼀度悲观的认为⾃⼰必死⽆疑。
于是,苏轼和⼉⼦约好,若是哪⽇朝堂上有处置⾃⼰的坏消息,那么就送⼀条鱼过来作为暗号。
哪知有⼀天⼉⼦有事,托了⼀位朋友来送饭,这位朋友并不知道送鱼是暗号,于是给苏轼送去⼀道肥美的鱼⾁⼤餐。
苏轼⼀看,以为⾃⼰⼤限将⾄,便在极度悲痛焦虑下,写好了给弟弟的诀别诗,然后等待着死神的降临。
有时候,悟道离⼈们很远,远得看不到尽头;有时候,悟道⼜离⼈们有近,近得就在⼈们眼前。
苏轼在狱中时,长期处于精神极度压抑状态,⼀直未能想出脱⾝之法。
眼下结局既知,患得患失之⼼⼤为减少,反⽽让苏轼可以理清思路解决眼前的局⾯。
苏轼想到,⾃⼰的诗⼀定会被呈给皇上,这样可以多耽搁⼏天时间,利⽤这个时间差,外⾯的亲朋故友或许能想到救⾃⼰的⽅法呢。
想到这⾥,苏轼索性放下了⼼事,该吃吃该喝喝,挺过了他⼈⽣最艰难的时刻。
结果正如苏轼所料,他的弟弟苏辙为营救他四处奔⾛,故旧也多上书为他求情,就连死对头王安⽯也说了句:“哪有盛世杀才⼦的道理啊”,⼀句话救了苏轼的命。
其实,苏轼救赎⾃⼰的彼岸不过距他⼀步之遥。
有时候,⼈们只需放下⼼中⽆谓的苦恼,霎时间便柳暗花明,天地皆宽。
最新参禅悟道的哲理句子
1、觉人之伪,不形于色。
2、今日的执着,会造成明日的后悔。
3、烦恼像婴儿,只有受到滋养才会成长。
4、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喜无声,大爱无言。
5、吵闹处,须冷静;冷落处,须热情。
6、不懂装懂是聪明,懂装不懂是智慧。
7、智者不锐,慧者不傲,谋者不露,强者不暴。
8、君子相交,随方就圆,无处不自在。
9、愚人求境不求心,智者求心不求境。
10、胸怀坦荡,处事坦然,心宽体健,益寿延年。
11、心有主见,不听传言,莫论人非,笑对人间。
12、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13、身做好事,言说好话,心存好念。
14、善事多做,长存善念,问心无愧,理得心安。
15、若无是非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16、忍人之所不能忍,方能为人之所不能为。
17、人之所以平凡,在于无法超越自己。
18、让别人快乐是慈悲,让自己快乐是智慧。
19、能在性格上不断修正的人,就能成为自己的主宰。
20、能控制自己怒意的人,已经打倒了最大的敌人。
1.别人永远对,我永远错,这样子比较没烦恼。
2.不要常常觉得自己很不幸,世界上比我们痛苦的人还要多。
3.每个人都拥有生命,但并非每个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生命。
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对他来说,是种惩罚。
4.只有自己的心障碍自己,别的没有什么障碍。
不相信不可思议的东西,就见不到宇宙人生的真相。
5.知过改过是求得心安的最好办法,知恩报恩是增品进德的最佳途径。
6.正念如盾牌,可以抵御强敌,何卫自身。
正见是盔甲,可以抵挡诱惑,远离三毒。
7.真挚的背后,必存宽厚的坚定相随;沉默的背后,则有平静的勇气相伴。
8.缘分是什么?有人问隐士。
隐士答:缘是命,命是缘。
此人听的糊涂,去问高僧。
高僧说:缘是前生的修炼。
这人不解前生,就问佛。
佛不语,用手指天边的云。
这人看去,云起云落,随风东西,顿悟:缘不可求,缘如风,风不定。
云聚是缘,云散也是缘。
世间万物皆因缘而生,因缘聚则物在;因缘散则物灭。
9.有的人为了一句话而积极向上,努力以赴;有的人则?唐消沉,自暴自弃。
人生感悟语句
人生感悟语句【必备】2021年人生感悟语句锦集79句1、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2、能得到这份工作是我上辈子修来的福气,我要好好努力工作,赚大钱。
3、你没看错,除了被刨除的梦想,爱情也从我人生中的第一位变成了最后一位,恐怕有一天它也会像梦想一样被刨除。
4、温良、仁慈固然是做人的好品质,但美好的生活要靠自己去争取。
只是与世无争,没有任何理想,机械地活着,这样的生命毫无价值。
人生免不了竞争,要实现一个目标,哪怕这个目标很微小,也要主动争取,机会不垂青等待的人。
5、不要感叹命运不公,不要埋怨生而受苦,凡事只要换一个角度,只要保持一种正确的心态,人就能够找到自己准确的定位,从而创造无穷的价值,苦,也就不完全是苦涩的了,也许还能从中品尝出另一种甜蜜。
6、有一首唐诗这样说道:"三伏闭门披一衲,兼无松竹荫房廊。
安禅不必须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
"可见,参禅悟道并不一定要到深山幽林中去打坐,只要灭却心头火自凉。
"灭却心头",心头就是相对的意识,就是分别的意识。
把你分别的意识去掉,火自凉,就是让你坐在火里面,你也会感到很凉爽。
7、人要是有小心眼,就总难以使心中平静;学会大度,原谅别人的缺点和错误。
得饶人处且饶人,高抬贵手让人过。
大度的人心胸开阔,不斤斤计较,不记仇,自然快乐也就多了。
8、幽默能够引发喜悦,给人们带来欢乐,或以愉快的方式使别人获得精神上的快乐和心情上的放松。
幽默是一种艺术,它能增进我们与他人的关系,并改善我们自己的人格和品质,富有幽默感的人是生动的人,与生动的人相处会使周围的人都感到愉快和轻松。
9、古语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苦与乐是一张纸的两个面,无论撕多小多薄都不能分开。
苦是付出,乐是收成,学会吃苦丰收,不会吃苦歉收。
一要在自己的分内吃苦;二要肯吃苦,不做思想巨人行动矮子;三要会吃苦,爱,苦便是乐,厌,乐亦是苦。
《天道》中总结出的五句话,句句经典,建议阅读收藏!
《天道》中总结出的五句话,句句经典,建议阅读收藏!以前曾不⽌⼀次看到过《天道》的短视频,通常选取的是男主⾓丁元英的某段精彩论述,评论区全是夸赞,但凡有质疑的声⾳,⽴刻会被回复:“这个剧太有深度了,你阅历不够/境界太低,所以看不懂。
”其实说⽩了,《天道》讲的就是洞察⼈性。
天是什么?天是神,是上帝,是创造万物者,是全能全知者,是遍在不可见者。
⼀句话,天是道,是事物规律和⾃然法则。
参禅悟道⾄天⼈合⼀的那种境界,就是天国。
道法⾃然,不具美丑善恶的属性,有美丑善恶分别的是⼈,不是天。
叶晓明、冯世杰、刘冰他们都是聪明⼈,他们可以不必知道柏林、巴黎、北京能做什么,不必知道韩楚风、詹妮、郑建时是何许⼈,不必知道资⾦从哪⾥来,不必知道⼈情这东西将来要回应什么……总之,只要有丁元英就⾏了。
他们知道⽤了⼀个丁元英也就⽤了他的知识、智慧和社会关系,⽤了他的⼀切可⽤之处,他们是聪明⼈。
从《天道》⾥我们不难发现五句话可以揭⽰做⼈处事的道理:只有把⾃⼰拎出来,当⼀个局外⼈,让他们能够⾃⼰靠⾃⼰的双⼿脱贫致富,这种“脱贫”才能够长久地坚持下去。
丁元英对强势⽂化的呼喊,就像当年鲁迅先⽣给⾃⼰的⼩说取名《呐喊》⼀样,旨在唤醒国⼈的觉悟。
仁⼈志⼠⾃古有之,鲁迅是现代撞击弱势⽂化的旗⼿,孙中⼭赶跑了皇帝。
从此,中国⽂化属性有变化了,这是中西⽂化交流的缘故。
这个世界上没有救世主,没有神,只有规律。
遵从规律,规律就是道。
掌握事实规律和⾃然法则。
凡⼈也会成为他⼈眼中的“神⼈”。
⽽在“天地⽆情,以万物为刍狗”的规律⾥,我们依然可以见证⼈性中纯粹的光芒,依然可以看到⼈与⼈之间的温情。
这就是我们凡⼈所能达到的最⾼境界。
丁元英有丰富的⼈⽣阅历打底,对⼈⽣的参悟都能⽴得住,他是“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芮⼩丹却是天赋异禀,⼀⽚纯净,根本⽆处惹尘埃。
⽆挂碍故,⽆有恐怖。
⽆须思议,直达真我。
经历决定视野,性格决定命运。
中国⼏千年传统⽂化和教育造成了⼀种丁元英多处谈到的根深蒂固的“靠”的意识:在家靠⽗母,出外靠朋友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禅悟道让人的思想境界有所提高,对儒释道传统文化、传统武术乃至中医的追求将永不止步。
为自己、为他人而更睿智和谐地学习、生活与工作。
外以儒行明其志,中以佛禅治其心,里以黄老修其身。
正所谓“儒门释户道相通 三教从来一祖风”。
同是祖国传统文化,不应该对三者起分别心吧。
行于当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
书无止境,路亦如是,要想人生如意,我想还是要培养自己的智慧,修炼自己的心性吧,只有自己才能保佑自己。
说起茶,就不得不提青羊宫和文殊院的盖碗茶了,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
品盖碗茶 韵味无穷。
在这具有天地灵气的地方,边喝茶,边谈禅论道或闲话家常,都未尝不可别有韵味。
当然,来这些地方可不仅仅是喝茶的,不然绝对辜负了这里积淀千年的文化底蕴。
古琴、书法、太极、图书馆、碑廊等,才是这里的精髓所在。
这些让人的心灵自然地安静了下来,才能感悟到这“万物一体”的自然,才会享受到喧嚣的城市里所不具有的那份宁静与淡泊。
青羊宫老庄书院是全球第一家以“老庄”命名的书院,“以道教传统的优秀文化切入当今社会,更好地服务于和谐社会”为其宗旨。
老庄书院倡导百家争鸣的文化氛围,定期举办各类传统文化讲座,内容涵盖中医、道学、风水、古琴、太极等 更有《道德经》公益诵读活动及《庄子》研讨会。
此外还长期免费赠阅《道德经》及书院院刊《老庄》杂志,着实弘扬了道家文化。
提及太极不得不提青羊宫老庄书院的松溪太极拳道班了。
这儿的总教练是以前的武当内家功夫团,团长李凯老师师从四川松溪名家游明生老先生,和他一搭手就知道有多深厚的内功了。
武侠小说中有些功夫也并非完全胡编乱造。
有机会还可以参访一下他那简陋而雅致的卧室,文房四宝兼备着实有不少神韵。
不禁想起刘禹锡的《陋室铭》,再或者还可以叫老师们教一些太极拳基本功,讲一些太极拳理,拳理如人理,这可是终身受益的事情哦。
老庄书院院长孟高阳道长也精通孙氏太极拳、书法,更擅长古琴制作,知命之年的孟道长气色丝毫不比年轻人差,拿道家行话说“精气神”十足。
武侯祠是中国惟一的君臣合祀祠庙,由刘备、诸葛亮蜀汉君臣合祀祠宇及惠陵组成。
分为三国历史遗迹区、锦里民俗区、三国文化体验区三大板块。
不得不提的是武侯祠内碑廊、书画真迹、模拟道具等应有尽有,喜欢三国文化的一定要仔细欣赏了。
其实道家文化真得是无处不在,只是我们“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而已。
大慈寺应建于公元3世纪至4世纪之间,距今已有1600多年。
唐、宋之际以壁画著称被苏轼誉为“精妙冠世”。
大慈寺与其他寺庙的不同之处莫过于唐玄奘大师曾在这里学习传授佛法了。
每一次来到这里总是被玄奘大师的精神所感动不已。
且看赵朴初老先生为玄奘法师的题诗,一副取经的背架,一领麻布的短褐,一双云游五万里的云鞋,仿佛还在为西行求法而奔波。
直直从心灵深处跋涉急行,大漠夕阳,凌山冰雪,愿换得长安一轮明月家家户户颂佛情。
第一次向恒河凝望,如今世事变迁多少,归乡仍为取经路,译经仍是解经人。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舍身求法的人就是玄奘大师,他也是中国的脊梁。
提起苏轼人们大多只知道他的文学造诣,或凄美如“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或豪放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或婉约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句句流芳千古,至今读来依旧琅琅上口。
殊不知 苏轼与禅道的渊源颇深。
他一世为官,忧国忧民,出入仙、禅之间,体会到了别样的人生。
尽管官运沉浮,然而无论是发配黄州还是儋州,都保持了一颗逍遥自在、开旷豁达的心境为当地人民做了很多实实在在的事。
乃至苏轼去世时李席祭苏东坡:“道大不容,才高为累。
皇天后土,鉴一生忠义之心。
名山大川,换万古英灵之气。
”三苏祠是一座富有四川特色的古典式园林建筑,周围红墙环抱绿水萦绕,有“三分水 二分竹”的“岛居”之称。
楼台亭榭古朴典雅,匾额对联词意隽永。
从古到今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来此景仰,吟出优美的诗文,不知有多少高人雅士来此驻足,留下隽永的对联。
不知有多少中外游客来此游览观光,追寻三苏的道德文章。
只见溪畔石上,苏东坡斜倚散坐,头带学士帽,胸前蓬蓬然长髯自然飘逸,神情悠远而略带沉思,所思何事,是在“思君思国思社稷”吧。
峨眉山与浙江普陀山、山西五台山、安徽九华山并列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素有“峨眉天下秀”的美誉,有诗云 “三峨之秀甲天下,何须涉海寻蓬莱”。
峨眉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在金顶矗立着一尊高大的普贤佛像,此菩萨之身相及功德一处,清纯妙善,故称普贤。
有禅的地方就有茶,所谓“禅茶一味”。
峨眉山也不例外。
由于独特的地理原因使峨眉山茶也极具特色,形成了峨眉雪芽、竹叶青、仙芝竹尖等多个品牌。
2009年还被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目录。
不得不提的还有峨眉山“金顶四奇”,日出、佛光、云海、圣灯。
只是佛家历来讲求“因缘和合”。
这些可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如若遇到,不可不谓是三生有幸。
其实峨眉灵猴又何尝不是一奇呢,往来跳跃于山谷幽林,更有甚者还抢起了游客手中的可乐、饼干,不给还打起架来了才不给我们人类面子呢。
峨眉山的佛教文化、寺庙建筑和自然景观、四时变化有机地巧妙地融汇在一起,于1997年2月和乐山大佛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方组织列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目录》。
在金庸江湖中,峨眉派与少林、武当齐名为中土武功的三大宗派灭绝师太、周芷若都是其笔下极富有个性的传奇女性。
这些当然只是小说中的情节,然而现实中峨眉武术确实也是独树一臶,既具佛门禅功,也含道教气功,亦刚亦柔,如玉树临风是诸家武术中姿态优美的一种。
只是当今人们大多只是知道少林、武当罢了甚是可惜。
在峨眉山市区晚上闲来无事也可以去体验这小城的独特风情,小吃街文艺演出都很有特色。
比较有名的例如变脸川剧《皮筋滚灯》等都是相当地脍炙人口不得不看。
武当山以天机生化的旨趣和透脱通达的胸怀,将山的雄奇与妩媚,水的流荡与静谧,雾的生胜与凄婉,人生意态的高远与宽阔,在中原腹地凝聚成一种奇特的人文景观。
自古就有“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之圣誉。
武当山又名太和山、玄岳山 取名“非玄武不足以当之”。
有人说“天下名山佛占尽”,唯武当山是由道观所主宰而成为道教第一名山。
武当山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完美结合,是我国一座文化宝库,拥有博大精深的道教文化、“仙山琼阁”般的古典建筑。
其古建筑群类型多样,用材广泛达到了高度的技术与艺术成就。
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武当山古建筑群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武当山风景在武当山除了欣赏人文、自然景观之外,当然还要拜访下武当松溪拳协会会长吴洪强先生了。
提起武当功夫众所周知,北宗少林,南尊武当。
武当功夫因始祖张三丰真人而名扬四海。
其以养身练功、防身保健为宗旨自成一派被称为“内家拳派”。
前面提到的松溪派内家拳创始人张松溪即是张三丰的入室弟子之一。
据《王征南墓志铭》记载“少林以拳勇名天下。
然主於搏人…有所谓内家者。
以静制动…盖起於宋之张三峰。
三峰为武当丹士…三峰之术。
百年之後流传於陕西而王宗为最著。
温州陈州同,从王宗受之,以此教其乡人。
由是流传於温州。
嘉靖间张松溪为最著。
松溪之徒三四人,而四明叶继美近泉为之魁。
由是流传於四明。
四明得近泉之传者。
”由此可知松溪派的传承。
太极拳其实不只是一种拳法还包含着人生宇宙的道理。
所谓“拳道一体,拳即是道,道即是拳”。
如王宗岳《太极拳论》云“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虽变化万端。
而理唯为一贯…须知阴阳…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嵩阳书院与湖南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睢阳书院又名应天书院 、江西的白鹿洞书院 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书院。
嵩阳书院建制古朴雅致廊庑俱全。
嵩阳书院是宋代理学的发源地之一。
宋代理学主要讨论义理、性命之学,是融合佛、儒、道三教三位一体的思想体系。
开创者为北宋五子 即邵雍、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
宋代理学的“洛学”创始人程颢、程颐兄弟、司马光、范仲淹曾在嵩阳书院讲学且司马光巨著《资治通鉴》的一部分是在嵩阳书院撰写。
话说程颐和苏东坡还颇有渊源呢,程颐平时不苟言笑一开口便孔孟之道、仁义礼智,俨然一副道德圣人的模样,在常人看来似乎有些不近人情,也颇有些迂夫子的味道。
而幽默诙谐、极具情趣的苏轼对程颐的言行方式当然更加看不惯。
他承认自己“素疾程颐之奸形于言色”意即素来看不惯程颐那副虚伪矫情、故作姿态的模样,往往在言语、脸色上就表现出来!中岳庙位于河南嵩山南麓的太室山脚下 距登封市城东4千米,背倚黄盖峰,面对玉案山,群山环抱,布局谨严如此宏大而又幽雅庄严的庙宇全国罕见。
据《道学传》说道教创始人张道陵曾在嵩山修道九年。
南北朝时又有著名道士寇谦之在此改革“五斗米道”,创立“新天师道”。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不可不深究。
且就道教经典《道德经》而言,区区五千言却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人们从中窥探出了治国、养生、武术、经商等道理,足见其博大精深。
中岳庙的中轴线是一条由青石板铺成的大甭道,共十一进全长1.3华里。
沿中轴线从南向北由低而高,依次为中华门、遥参亭、天中阁、配天作镇坊、祟圣门、化三门、峻极门、高高峻极坊、中岳大殿、寝殿、御书楼。
庙的东路和西路 还分别建有太尉官、火神宫、祖师宫、小楼宫、神州官和龙王殿等单独的小院落,构成了中岳庙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
少林寺是北魏孝文帝为了安臵他所敬仰的印度高僧跋陀尊者所建立,因其建在竹林茂密的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故名“少林”。
自达摩以来少林寺出现了很多高僧名僧,也留下很多的传奇故事。
如达摩一苇渡江,慧可断臂求法,有些甚至改写了历史,诸如“十三棍僧救唐王”。
可惜的是民国时期被军阀石友三几乎焚毁殆尽,听说大火烧了三天三夜许多珍贵的文物典籍变成一滩灰烬。
有人说少林寺的历史就是中国史的一个缩影确实如此。
正如今日如火如荼的市场经济大潮以及全球化背景下,少林寺将分院开到了国外,也因过度商业化而颇受诟病,到处都在进行商业武术表演,迅猛刚烈,拳术若疾风暴雨,直臂直腿,踢得高、蹦得远、伸得展整齐划一。
行家说这只是供观赏、影视、文体演出、竞技散打的武术操和曾经威震江湖的少林传统功夫所练之法大相径庭。
少林寺贵为禅宗祖庭,人文气息似乎也已消亡殆尽,留下的只是近代才建立的仿古建筑而已。
人们不禁要问少林寺还有没有真正的禅宗文化 还有没有真正的少林传统功夫。
也许只有在三皇寨禅院才具有禅宗祖庭本该具有的东西。
嵩山少林之所以能名冠天下,贵为祖庭,其核心原因就在于少林历经千年传续的独门绝学禅武医。
所谓“禅武医”即是禅、武、医三者相辅相成的一门学问。
它以禅理为做人的基础和指标,以武学为方法而达到禅定的境界,而从武学的修练中,渐渐明白自己的心性及身体状况得到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