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诗的“归家”之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禅诗的“归家”之思

作者:余虹

来源:《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第05期

[摘要] 明心见性是参禅悟道的旨归,禅宗常以“归家”喻回归本性真心,由此,“归家”便成了禅诗的核心主题。大量的禅诗皆围绕“归家”主题而展开。“归家”的过程即由迷而悟的过程,体现了禅宗对生命的独特理解和感悟,对生命存在本质的深沉思考,对生命终极价值的探索。禅僧们把这种独特的生命体验表现在诗歌中,形成了禅诗独特的审美特质。本文拟从迷失——呼唤——思乡——寻路——回家这一条“归家”之路,对禅诗如何展现存在之思作一粗略的探索。

[关键词] 归家;审美特质;禅宗;禅诗

[中图分类号],B9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09)05-0112-05

禅宗历来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因此,棒打叱喝成为禅宗的主要言说方式,而不落言诠、意在言外的诗歌也成了禅宗重要的言道形式。宗白华先生曾言:“灿烂的‘艺’赋予‘道’以形象和生命,‘道’给予‘艺’以深度和灵魂。”禅诗可以说是“道”与“艺”完美结合的典范,机智、悠远的禅理与空灵、深邃的意境相结合,形成了禅诗独特的审美特质,表达了禅宗对生命独特的理解。朱光潜曾说:“诗虽然不是讨论哲学和宣传宗教的工具,但它的后面没有哲学和宗教,就不易达到深广的境界。”因此,带着生命智慧的禅诗无疑以其深广的境界而著称于世,为世人带来独特的审美享受。

刘小枫言:“诗是存在的歌唱,生命本身的言说。”那么,禅诗又是如何承载着生命之“思”?承载着对存在的感悟?

“归家”是禅诗的核心主题。“家”指人人具足的真心本性,它是生命的源头,也是精神的家园。“归家”即是“明心见性”,归到“五行不到处,父母未生时”的生命源头。“悟”是禅的灵魂,禅宗“悟”的过程乃是唤醒迷人之生命意识,使之觉悟,使之“归家”的过程。“归家”的过程是人从沉沦的生存状态转换为觉醒的生存状态的过程,也就是生命意义得以敞现的过程。“归家”体现了禅宗对存在本质的深沉的思考,对生命终极价值的探索。

禅诗中有大量的山水诗、田园诗、咏物诗、哲理诗、艳情诗等等,题材内容丰富多彩,但仔细分析,无不围绕着“归家”主题而展开。本文打算寻着:迷失——呼唤——思乡——寻路一回家这条“归家”之路,对禅诗如何展现存在之思作一粗略的探索。

一、“反认他乡作故乡”——迷失

碧波深处钓鱼翁,抛饵牵丝力已穷。一棹清风明月下,不知身在水晶宫。

此诗写世人的沉沦与迷失。自心迷失的世人如垂钓碧波深处的渔翁,抛饵牵丝,费尽心力,却不知自己已置身清风明月的水晶宫中,宝藏就在自己身边。这里,作者把费尽力气,致力于碧海深处垂钓的渔翁,置身于月明风清的美景之中。碧波汹涌、用力垂钓的渔翁与悄然无声的清风明月,一静一动,形成鲜明对比,一边用功垂钓、劳而无功,一边清辉普照、杳无声息。禅诗常以“明月”“清风”喻清净、莹洁之心性,这里体现渔翁对自我心性的视而不见,凸现用功的渔翁对自己当下生存状态的忽视。有禅诗言:“半夜迷人问故乡,不知身在长安道”,已身在故乡,却还到处寻觅,持宝外求,“反认他乡作故乡”,犯了禅家“怀宝寻宝”、“骑驴觅驴”的毛病,这是世人的一种迷失。

观影元非有,观身亦是空。如采水中月,似捉树头风。揽之不可见,寻之不可穷。众生随业转,恰似寐梦中。

此诗言外物原本虚幻,自身也是空虚。现象世界的万事万物皆如“水中月”、“树头风”,可望而不可寻。而迷失的众生则认幻为真,以虚为实,随众业而转,逐物迷己、迷己逐物。“贪观天上月,失却掌中珠”,因执着于虚幻的外境而迷失了自我的真心本性,因此始终不得解脱,这是世人的另外一种迷失。

世人或沉迷于外境,认幻为真;或持宝寻宝,反失故乡。沉迷的关键在于“执着”,或执着于外相,或执着于他求,反而忽略了自我,忽略了当下。这便是禅宗所谓的“迷则凡”,迷失的凡人始终只能生活在迷雾般的虚幻世界之中,逐物迷己,徒生辛劳,徒生烦恼,难以解脱。此类禅诗形象展现了世人沉沦的生存状态,并揭示出这种非本真生存状态的根源:迷失与执着。

看到世人的迷失、世人的沉沦、世人的痛苦,觉悟而慈悲的禅宗大师们不禁发出深切的呼唤:归去来兮!归去来兮!

二、“南北行人归不归”——呼唤

日入酉,梦幻空花能几久。百岁光阴二分过,茫茫无限途中走。告禅人,早回首,莫待春风动杨柳。

繁华似梦幻,名利如空花,虚幻的人生,转瞬即逝,忙碌于纷纷扰扰的虚幻世界,何时是尽头?不如早早回头、归家,莫再等待。这是禅师们的呼唤,透露出禅师殷切的期盼。

春已暮,落花纷纷下红雨。南北行人归不归,千林万林鸣杜宇。

暮春时节,落英缤纷,一片残红,南来北往的迷途行人,你们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奔波,迷途知返?你们听到千林万壑的杜鹃啼鸣了吗?它们正在催促你们早日归家。诗歌把落英残红的暮春作为呼唤归家的背景,比喻生命的大好时光正在流逝,呼唤奔波的行人速速还家,莫再迟疑。诗又以林中杜鹃啼鸣作衬托,暗示禅师们呼归心情之急切。然而,要唤醒沉溺于繁华境域中的“行人”、“游子”,使之迷途知返,谈何容易?

频频唤汝不归家,贪向门前弄土沙。每到年年三月里,满城开尽牡丹花。

迷失自我的游子,如孩子般贪恋门前的泥沙尘土,执迷于对尘世的享乐,频频呼唤,也不归家。牡丹花开了又谢,谢了又开,年复一年,游子仍未“归家”。频频的呼唤中,不难见出禅师们的焦急与失望。

几回沾水又拖泥,年老心孤不自知。游子不归空怅望,一任流水落花随。

禅师一生频频呼唤游子归家,沾水又拖泥,费尽心机,然而,年老力衰,仍不见游子归来,唯有带着一颗孤独的老心,枉自怅惘,一任落花随水而去,惆怅失望之情溢于言表。

禅师们殷切的期望、迫切的呼唤,乃是要唤醒沉睡中的世人,迷途知归,“罢却从前流浪,识取祖父契书,承认本家田业。”

三、“一听落梅悲故乡”——思乡

老僧归家之唤并未全废,终归有人开始迷途知返,思念“故乡”。

海门山,长安道,茫茫烟水连芳草。楼头客,马上郎,一听落梅悲故乡。

鬓发已苍浪,言归恨不早。独立秋风前,相思望江岛。

此二首诗乃是两首“思乡”曲。第一首,以物写境,暗喻“悲”情,意境深远。前一句写游子流浪:翻山越岭,长亭古道,吃尽千辛万苦,可望眼前,芳草连连,碧水如烟,茫茫无有归路,故乡在何处?归乡之路又在哪里?漂泊的人生何时才能有个了结?后一句接着写失去故乡的羁旅游子,奔波流浪,无处安身的惆怅与悲凉。楼头、马上,只是游子暂时的栖居,它们不能给游子以永久的安宁。失去家园的游子,如飘落的梅花,没有了梅树的依托与滋养,随风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