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数学学科考试优秀率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提高数学学科考试的优秀率

摘要:当前,国家已经十分重视考试制度的改革,试题体现新情境、新材料、新考试问题。学生家长也密切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那么,如何在新形势下提高数学学科考试的优秀率,针对这一问题,结合数学教学实例谈一些对策。

关键词:数学学科考试优秀率

如何在新形势下提高数学学科考试的优秀率,下面笔者结合数学教学实例谈一谈相关对策。

一、创设教育情境,帮助学生提高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力

1.让学生学会观察

观察好比是学生摄取知识、经验的大门,记忆则是储存知识、经验的库房。在讲授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直接开平方法,由学生自己观察适合用直接开平方法解的方程的特点,小组交流讨论并归纳出来。这种强调在课堂上让学生多观察,由学生自己归纳出来要比教师帮助归纳好,记忆深刻;要比课后通过反复强调用直接开平方法解方程从而比其他方法简单且效果好。

2.培养兴趣是提高记忆能力的关键

我们应想方设法地提高学生对所记事物的兴趣,用兴趣吸引他,给他较强的情绪体验。学生把知识联系生活、实践而获得的知识更能牢记在心;但为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的信息,很快就会忘得一干二净。因为临时抱佛脚得来的知识,只是一种感性的知识,会暂时留在记忆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呈现出一种先快后慢的直至最终

遗失的规律,而只有经过理性思考所得来的知识才有可能保持得更长久。

3.遵循艾宾浩斯的记忆曲线

艾宾浩斯的记忆曲线表明:如果学习效果是100%,那么经过一天就剩下60%左右;经过两天,则为40%,到第三天就只记忆30%左右,再以后的降低率则会减慢,一个月以后仍记得20%左右。美国心理学家盖兹通过实验证明:经过认真复习而掌握的东西,会终年不忘。而信手拈来的东西,就像过眼云烟般转瞬即逝。于是,我每节课前都要复习提问上节课的重要的知识点,以督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和巩固。

二、师生共同分析失败的原因,不能简单地归咎于客观原因

每次测验让学生分析原因时,学生往往认为自己粗心或时间关系没有来得及检查。我会和学生说粗心和不会做是一样的结果。平时一贯粗心,当不能认真读题,从上行抄行都会抄错等诸多的问题已成为一种习惯,考试难道能避免吗?不可能。只有把每次的练习当成考试,方能在考试中把它当作一次练习而已。平时就要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解题正确率,培养自己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只有平时基本功扎实了,才能在考试中熟练地解答基础题,从而为中等难度及较高难度的题争取思考与解答的时间。

三、帮助学生克服惰性,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思想舆论的导向作用

课前的预习和课后复习及利用闲暇时间钻研有一定难度的题

目,这都与学生是否能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否克服自身的惰性有关。许多成绩平平的学生并不是领悟、理解能力差,不是所谓的“不聪明”,而是缺乏毅力和恒心。相反,很多在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孩子往往是勤奋不懈的人,而不是我们想象当中的“卓越”分子。爱迪生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登山者总是向着更高的山峰挑战,我们就是要鼓励学生向登高者学习,不断攀越学习上的高峰,这样才能领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美丽壮阔的景色。平时要鼓励学生自主钻研,要求学生力争养成每天钻研一道难题的习惯,养成看题想思路,想方法的习惯,逐渐加快解题速度。同时对不能独立完成的题目要巩固复习,做再次练习。

四、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良好习惯

课堂上或是作业中,对于同一道题,不同学生思路不同,方法不同,却可以“殊途同归”,自然包含着学生各处不同的独创因素,即创新意识,对于学生敢于独辟蹊径的做法、想法教师应该及时给予肯定、表扬,甚至是不成熟的、错误的见解。教师应从不同侧面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让情感在这里交融,知识在这里增值,切忌抹杀学生的独到思维。另外,学生勇于钻研一题多解,以题简意深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得新颖、独到、变通的回答,从而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良好学习习惯。

五、把握中考动态,精心备课,提高复习课的效率

每学期都要有很多的复习课,复习课的效率高低与学生的知识的巩固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老师自身要对每年的中考题进行解答与分析,从而才能把一些好的题目作为例题,更好地体现例题的示范性。复习课不仅要结合题目把本章节的知识点梳理一遍,还要对知识点进行拓展延伸,结合题目做变式训练,把更多的数学方法、数学思想融合进去。复习课还要和相关的知识进行类比,把新的知识点纳入原有的知识体系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