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产业转移的启示

合集下载

承接内地产业转移的几点思考

承接内地产业转移的几点思考

承接内地产业转移的几点思考汇报人:目录•产业转移概述•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与挑战•产业转移的动因与模式•承接产业转移的策略与建议•承接产业转移的实践与启示•结语01产业转移概述产业转移是指由于资源供给或市场需求条件发生变化,产业从一个区域转移到另一个区域的经济现象。

产业转移包括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转移,具有系统性、动态性和连续性的特点。

特点定义产业转移现象在历史上多次发生,例如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和欧洲向日本的产业转移,以及80年代以来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向内地和东南亚国家的产业转移。

现状当前,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和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新一轮的产业转移正在全球范围内展开。

产业转移呈现出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由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的趋势。

影响产业转移对转出区和转入区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包括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发展、就业机会增加等方面。

02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与挑战降低生产成本01内地的人力、土地、资源等成本相对较低,对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扩大市场02内地拥有庞大的市场和消费潜力,承接产业转移有助于企业拓展市场和扩大销售。

政策支持03政府在税收、土地、财政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和支持,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和风险。

人才和技术瓶颈内地部分地区的人才和技术储备相对不足,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制约企业的发展。

环境压力随着产业转移的承接,部分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也相应转移过来,对环境造成一定压力。

产业配套不足内地部分地区的产业配套尚不完善,企业难以获得所需的原材料、零部件等,影响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政府应加强产业规划,引导和支持企业承接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转移,避免盲目引进和重复建设。

加强产业规划通过加强产业链的整合和培育,提高当地的产业配套能力,为企业提供更加便捷和高效的生产服务。

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加大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力度,培养和引进高素质人才,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满足企业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

深圳市企业向内陆产业转移分析

深圳市企业向内陆产业转移分析

深圳市企业向内陆产业转移分析摘要:深圳对内陆的产业转移,有利于深圳市自身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也有助于产业承接地的经济发展,是地区间互惠双赢的结果。

在此,回顾分析产业转移的相关经济理论,分析深圳市产业转移的现状及优势,探讨产业转移中的企业及政府行为机制,及其两个层面的策略与措施。

关键词:深圳企业转移产业升级地方经济管理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地区间因资源禀赋、开放程度等差异而形成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是难以避免的,深圳市对内陆欠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不仅有利于深圳市自身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而且有助于产业承接地当地经济的发展,是先进地区帮助内陆欠发达地区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的互惠双赢的必然结果。

一、产业转移主要理论回顾产业转移主要研究产业转移的经济动因、演化模式和转移的效应等问题,代表性理论是:1.雁行模式产业发展按照“进口―国内生产―出口”三阶段的方式更替发展;体现到产品上,就是从一般消费品到资本品、从低附加值产品到高附加值产品的演进;以及工业化的后来者效仿工业化的先行者。

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可划分为新产品、成熟、标准化三个阶段,产业转移开始于产品成熟期,在标准化阶段将大规模进行。

外国直接投资者将高档产品的生产主要放在本国进行,辅之以中间产品出口和国外组装;就中档产品而言,产品在国外组装的同时,产业逐步向国外转移;低档产品的生产则完全转移到国外进行。

3.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理论刘易斯认为发达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由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下降,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某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逐步丧失,于是,发达国家将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4.边际产业转移扩张理论小岛清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应从本国(投资国)已经处于或即将陷于比较劣势的产业(称为边际产业)向具有显在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依次进行”,通过产业的空间移动,以回避产业劣势或者说扩张边际产业,进而显现其潜在的比较优势。

二、深圳市本地企业的比较优势所在深圳市企业的产业转移实际上包括两个组成部分,一是外资企业向内陆的产业转移,二是本土民营企业向内陆的产业转移。

最全面的深圳产业转移图景-星河产城研究院

最全面的深圳产业转移图景-星河产城研究院

01
02
03
产业结构升级时期 (1995-1998年)
低端加工贸易企业外迁 政策主导
第一阶段:主要表现为一批低端加工贸 易类企业外迁,此阶段主要受政府政策 影响,例如“三个一批”发展战略(形 成一批支柱产业,创办一批大型企业集 团,创造一批名优产品),深圳政府有 意引导投资项目向高新技术产业聚集, 逐渐淘汰低端加工产业。
大湾区各市工业用电成本差别不大,相对而言 肇庆和汕尾两市成本较低
分/千瓦时
120
10市工业用电成本比较
100
80
60
62.25 60.55 62.25 62.25 62.25
60.85
66.03 62.25
54.02
54.02
40
20
0 东莞 惠州 珠海 佛山 中山 肇庆 江门 汕尾 深圳 广州
高峰用电
平时用电
低谷用电
数据来源:广东省发改委《关于降低我省一般工商业电价有关事项的通知》
生产要素比较总结
总体来看,汕尾和肇庆在各类生产要素上的成本较低,成本优势明显
• 用地成本最低
• 汕尾、江门、惠州
• 人工成本最低
• 汕尾、东莞、肇庆
• 用水用电成本最低
• 肇庆、汕尾
20.3
广州2100 深圳2200
二类地区 珠海、佛山、东莞、中山 16.4
1720
三类地区 汕头、惠州、江门、肇庆 15.3
1550
2019年10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比较
元/年
140000
120000
127757 119453
100000 80000 60000
74017
100878
83639

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深圳市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深圳市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深圳市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经验与启示沈正言《人民日报》(2012年01月17日07 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近3年来,作为首个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深圳市坚定不移把自主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以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为统领,加快推进各项工作,初步形成了充满活力的区域创新中心格局。

深圳市的探索,给人们带来了有益启示。

瞄准科技创新前沿,提升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当今时代,科技创新转化周期日益缩短,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界限日益模糊,新一轮科技革命孕育突破。

深圳市在实践中认识到,必须在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稳步向创新链高端攀升的同时,实现从技术引进和应用研发为主向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转变,在前沿和新兴产业领域推行“成果转化”创新模式,形成两条腿走路的创新方式;必须提高源头基础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实现从跟随发展到局部领先、部分超越的转变,支撑和引领经济发展。

为此,深圳市加快了在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科技领域的布局。

国家超级计算中心深圳中心部署的超级计算机计算速度位列中国第二、世界第四,华大基因建设成为世界第一大基因组测序与分析中心,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的宽频隐身技术被认为是过去10年中的10大科技突破之一……这些领域的原始创新、基础研究成果正在加速实现产业化。

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互联网等优势产业领域的核心技术研发取得重大突破。

科技基础研发、应用技术研发和技术成果产业化良性互动,形成了引领式、超越式与裂变式的自主创新态势。

把握企业创新规律,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深圳市已进入要素高成本发展阶段,原有的政策和体制机制优势逐渐弱化。

面对这一新形势,深圳市把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摆在突出位置,全面加强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引导、扶持和服务。

一是加大财政科技投入,推动企业成为创新投入的主体。

简述产业转移对该城市带产业升级的积极作用。(2分)

简述产业转移对该城市带产业升级的积极作用。(2分)

简述产业转移对该城市带产业升级的积极作用。

(2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产业转移是指生产活动将从一个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地区或国家的过程。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产业转移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对于一个城市来说,产业转移既可能带来挑战,也可能带来机遇。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简要探讨产业转移对城市带来产业升级的积极作用。

产业转移可以带动城市产业升级。

由于全球化的影响,一些发达国家的劳动力成本逐渐增加,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

许多跨国公司选择将生产基地迁移到人工成本更低的地区,这就是产业转移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这些公司将生产线转移到某个城市时,会带来大量的就业机会,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产业转移还可以引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

跨国公司往往拥有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当它们将生产线迁移到一个新的城市时,就会把这些技术和经验带过来。

这将有助于提升当地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

通过学习和吸收这些先进技术和经验,当地企业可以不断提升自身的生产能力和管理水平,从而实现产业升级。

产业转移还可以拓展城市的产业链和供应链。

当一个城市吸引足够多的跨国公司在此投资兴业时,就会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和供应链。

一家汽车制造厂在某个城市投资建厂,则会吸引周边的零部件供应商、物流公司等配套产业入驻,形成一个完整的汽车产业链。

这不仅可以提高整个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效率,也可以促进城市的产业协调发展,形成集群效应。

产业转移还可以促进城市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一个城市如果只依靠某一种产业维持经济发展,那么一旦这种产业出现问题,就会对城市经济造成重大影响。

而通过引进不同种类的产业和企业,可以降低城市经济的风险,实现产业多元化发展。

产业转移可以让城市拥有更加丰富的产业结构,增加城市经济的发展潜力和韧性。

产业转移对城市带来的积极作用是多方面的。

它可以带动城市产业升级,引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拓展城市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促进城市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深圳各区产业转移趋势

深圳各区产业转移趋势

深圳各区产业转移趋势深圳市作为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之一,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一直以其快速的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而闻名于世。

然而,在过去几年里,随着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的深入进行,深圳的产业转移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产业转移一词最早源自于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指的是将制造业产能从沿海地区转移到内陆地区的现象。

然而,在深圳这座经济特区城市中,产业转移的含义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

现在,它包括了将传统制造业转向高科技产业以及将低附加值产业转向高附加值产业等方面的转变。

深圳市是中国科技创新和创业的中心之一,拥有丰富的科研机构和高校资源。

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发展,深圳正在经历从制造业重心向高科技产业转移的过程。

这种转变的驱动力来自于多方面的因素,包括国家政策的支持、资本市场的发展以及人才的吸引等。

近年来,深圳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如华为、腾讯等知名科技企业的崛起,以及无人驾驶、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发展等。

与此同时,深圳的产业转移还涉及到了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

过去,深圳的制造业主要集中在深圳市区以及一些周边的工业园区,这导致了城市的空间过于集中和资源过度消耗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深圳市政府开始推动产业向城市边缘和周边地区转移。

这一转移趋势不仅解决了城市的承载能力问题,还将深圳的经济活力和就业机会带到了更远的地方。

例如,龙华、光明等区域的工业园区已经成为深圳新的制造业中心,并且吸引了大量的企业和劳动力资源。

此外,深圳的产业转移还涉及到了去杠杆化和降低房地产的依赖。

过去几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经历了一次蓬勃发展的过程,深圳也受益于房地产投资的快速增长。

然而,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化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深圳的房地产市场面临着一些挑战。

因此,深圳市政府决定通过产业转移来降低对房地产的依赖,并推动经济结构的升级。

这一举措既可以有效降低房地产市场的风险,又可以促进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总的来说,深圳的产业转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个因素和层面的调整。

市场经济下产业转移对就业问题的解决启示

市场经济下产业转移对就业问题的解决启示

市场经济下产业转移对就业问题的解决启示市场经济是当今世界的主流经济体制,不断涌现的新兴产业和经济活动给社会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其中最重要的挑战就是产业转移。

在市场经济的运转中,各个行业都会因为各种原因而出现产业转移。

而这种转移通常会对当地社会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对就业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产业转移的含义与原因在市场经济下,企业为了寻求效益最大化而进行产业转移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

从生产成本的角度看,由于人工成本的差异,企业会把生产基地转移到成本更低的地区,以获得更大的产量和更高的利润。

此外,环境要素的不同以及政策和法律的限制也可能导致企业产业转移。

因此,产业转移是一种市场经济中合理的行为。

二、产业转移对当地就业的影响如果一个地区存在工业园区或产业聚集地,当企业生产活动转移到其他地区时,其对当地的就业和经济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从就业方面来看,当一家企业把生产转移到其他地区时,会对其原有的员工产生不良影响。

工厂生产和办公区域的停用和废弃,会导致许多本地工人失业,不仅会对他们的生计造成影响,也可能带来更大的社会压力。

但是,对于新的生产基地,新的就业机会将随之而来,这对当地居民来说是一个不错的机会。

三、产业转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虽然产业转移对就业带来一定的影响,但从宏观层面来看,产业转移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一方面,产业转移可以改变某些地区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推动当地的经济结构升级和产业转型。

另一方面,产业转移有时会带来新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帮助提高生产效率,增加经济效益和就业机会。

往往,产业转移会导致一些少数岗位的流失,但会产生更多新的就业职位,因此,总的效应通常是积极的。

四、政府在产业转移中的作用政府在管理和引导产业转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政府应该通过制定政策和措施,引导企业合理转移产业以提升整个地区的经济水平。

政府的投资和扶持也对产业转移的负面影响起到了一定的平衡作用。

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与对策

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与对策

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与对策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国际贸易的扩大,多数发达国家逐渐将其传统制造业转移至其他国家,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这一现象被称为产业转移。

随着中国市场的日趋成熟,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选择将其生产基地转移到中国。

这些变化对于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造成的影响1.1 经济影响产业转移带来了大量的外资和技术,使中国经济更加开放和发达。

中国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进一步增强了经济增长的动力。

1.2 就业影响随着生产基地的转移,大量的外资企业涌入中国,招聘了大量的劳动力。

因此,产业转移也为当地的经济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1.3 社会影响产业转移促进了当地对外交流,增强了国际间的合作和了解。

同时,它也带来了当地人民生活方式的变革和文化的碰撞,推动了当地社会的多元化和发展。

二、应对之策2.1 产业升级在产业转移过程中,中国应寻求机遇来进行产业升级。

应用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中国将更有竞争力的世界制造业市场。

2.2 建设完备的交通基础设施优秀的交通技术可以使生产资源、原材料和市场连接在一起,从而提高中国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

2.3 引进人才和技术保持流动的人才和技术有助于增强产业发展。

尤其是开发更具竞争力的首都市场。

2.4 提高环境质量由于生产环境和居住环境的影响,造成了大量的环境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威胁到公众的健康。

因此,应通过减少污染排放和改善环境质量等措施,对产业转移进行有效的监管与管控。

2.5 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为了保护现有产业体系的稳定,中国应该加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力度,并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

防止技术和生产经验的流失,同时也承认外商在中国市场的知识产权权益。

2.6 增加贸易投资透明度在转移过程中,应透明地向外国投资者介绍中国市场的实际情况。

建立透明的贸易投资制度,保障投资者的利益,有助于获得更多外资和技术。

深圳崛起的经验与启示

深圳崛起的经验与启示
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 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探索发展新路径的法宝。 思想解放的本质:,就是要突破思想障碍,树立 一个新的判断是非的标准。这也是历史上每一次 思想解放的共同点。
第一次思想解放
时间:上世纪70年代末,1977-1978, 树立了实践标准: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决要
5. 深圳成功的主要因素
邓小平理论与改革开放的政策 解放思想是用足、用好和用活政策的关键 市场造就繁荣 开放导致进步 政府促进发展 毗邻香港的独特区位优势 移民多元的独特文化魅力 经济特区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
二、解放思想的几个问题
1.改革开放30年三次思想大解放
任何一次伟大变革都首先来自思想解放。 解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和精髓,是党的思
—— 江泽民
经过30年的不懈努力,深圳迅速从一个边陲小 镇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大城市,综合经济实力跃居 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创造了世界工业化、现代化、 城市化发展史上的奇迹。深圳经济特区广大干部群 众以蓬勃的进取精神和创新实践,为我国改革开放 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胡锦涛(2010)
展。 发展模式由政府主导转向市场主导: 政府维护公平;市场追求效率。
7. 进一步发展策略
四个提高:
提高知识水平(加快发展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 提高技术水平(技术水平、资讯化水平)。 提高管理水平(放得开,管得好)。 提高政策水平。邓小平:一个地区工作好不好靠政策,
政策对头,工作就好做,政策不对头,工作就做不好。
改革开放全面推进与经济转型(1985-1992)
1988年,“蛇口风波” 1992年春,邓小平视察深圳,发表重要讲话 1992年,“股票风波” 1987年,GDP突破50亿元 1989年,GDP突破100亿元 1987年,出口大于进口,扭转贸易逆差 1988年,出口总额居大陆大中城市第二 1992年开始,出口总额居大陆大中城市第一

产业转移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产业转移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产业转移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国际经济格局的不断变化和全球化的深入推进,产业转移已成为国内外许多企业寻求发展的重要途径。

与此同时,由于各地资源禀赋、产业优势、政策支持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地区之间的产业转移和引进也愈发频繁。

而产业转移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不言而喻,下文将从多个角度展开论述。

一、促进就业,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产业转移最直观的影响就是为就业市场带来了新的机会。

根据统计,每增加一亿元的工业产值能创造180个以上的就业岗位。

产业转移带来的新兴产业和新型就业岗位,为本地区的劳动力就业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在劳动力就业保障的前提下,产业部门的产值也能带动地方财政收入的大幅提升。

一方面,企业缴纳的各种税费,如所得税、增值税等,可以直接入地方财政。

另一方面,各大企业员工的工资所产生的个人所得税、社保等交纳,也可以带动地方税收上涨。

因此,产业转移的实现,可以从财务方面,大幅提升地区的整体收入水平。

二、改善地区经济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随着不同行业及工艺的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企业需要进行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以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生产成本。

或者由于行业市场竞争压力较大,企业不得不通过产业转移,来改善自身的产业结构和提升竞争力,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

因此,产业转移不仅能带来部分新的产品和技术,还催生本地区的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从而潜在地提高地区产业竞争力。

三、增加区域品牌知名度产业转移也可以推动地区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新大陆的万物互联时代,品牌形象成为关键要素之一。

随着企业关注度的提高,本地区的形象等也会跟着被推广。

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会更多关注土地、文化、环境、人文等特色元素,从而慢慢地与本地区结合在一起,使得产业转移对地区品牌的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提高地区发展水平产业转移的实施往往会在短期内带来巨大的收益,但长期来看它可以促进地区发展水平的提高。

随着实现产业转移,部分新兴的产业将会逐渐壮大,继而促进整个产业链的发展,从而驱动地方经济的长期增长。

产业转移对转出区、承接区的区域发展会产生哪些影响?

产业转移对转出区、承接区的区域发展会产生哪些影响?

产业转移对转出区、承接区的区域发展会产生哪些影响?产业转移对转出区(即原先承载该产业的地区)和承接区(即接收该产业的地区)的区域发展会产生以下影响:对转出区:1.经济影响:产业转移可能导致转出区的经济活动萎缩和产业结构调整。

大规模的产业转移可能导致失业率上升,减少当地经济的就业机会和财政收入。

转出区面临转型挑战,需要寻找新的经济驱动力和产业发展方向。

2.社会影响:转出区可能面临人口外流和人才流失的问题。

由于经济活动的减少和就业机会的减少,人口可能会减少,引发社会问题如老龄化、人口减少和社会不稳定等。

3.地方政府财政压力:产业转移可能导致转出区的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减少,造成财政压力。

由于转出区的经济活动减少,相关税收和企业所得税等财政收入可能减少,给地方政府的财政运作带来困难。

对承接区:1.经济影响:产业转移有助于承接区的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

新的产业进入承接区,带来就业机会和经济活动的增加,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承接区可能经历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提高产业竞争力。

2.社会影响:产业转移可能带来人口增加和人才流入承接区。

新的工作机会和发展前景吸引了移民和人才流入,增加了承接区的多样性和人口规模。

这可能带来经济活力的提高和社会服务需求的增加。

3.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需求:产业转移可能导致承接区的基础设施需求增加。

随着新产业的引入,需要相应的交通、通信、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公共服务设施如教育、医疗等的提升。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地区的情况各异,产业转移对转出区和承接区的影响可能因地区特点、资源条件、政策环境等而有所不同。

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促进转出区的转型升级和承接区的可持续发展,并平衡各方的利益。

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一、背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产业转移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随着企业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考虑将生产基地从国内转移到国外,这种现象在中国尤其突出。

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研究其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对于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1. 促进经济增长产业转移对于发展中的地区来说,是一种重要的经济增长方式。

通过引入新的产业和技术,可以提高地区的经济水平和竞争力,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

同时,产业转移也可以创造就业机会,促进人口流动,进一步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2. 优化产业结构产业转移可以促进不同区域间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

通过将产业从发展基础较弱的地区转移到发展基础较强的地区,可以有效提高地区的产业集聚能力和产业链水平,推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

3. 增强区域竞争力产业转移可以促进地区经济的国际化程度,增强地区的竞争力。

通过与国际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加强技术创新和研发,可以使地区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和国际竞争环境,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占有率,增强地区的竞争力。

4. 提高地区公共服务水平产业转移可以促进地区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

通过引入新的产业和企业,可以增加地区财政收入和税收,进一步提高地方政府的财政实力和公共服务水平。

5. 带动区域协调发展产业转移可以促进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

通过将产业进行梯度式转移,可以使不同地区之间形成产业补充和协作,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互惠,在完成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实现区域经济的优化和协调发展,提升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三、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1. 劳动力成本劳动力成本是产业转移的重要影响因素。

在中国,东部地区由于技术含量较高,劳动力成本较高,已经成为了欧美等发达国家逐渐转移出海外的选择之一。

而中西部地区劳动力成本较低,产业转移的优势较为明显。

2. 地理位置地理位置是影响产业转移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2024年《产业转移与就业》学习心得(2篇)

2024年《产业转移与就业》学习心得(2篇)

2024年《产业转移与就业》学习心得产业转移与就业是当前经济发展中一个重要的话题,也是我在学习中感兴趣并深入研究的领域。

通过对产业转移与就业的学习,我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入,并形成了一些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问题,并从中得出了一些结论。

首先,产业转移对就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产业转移可以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

随着产业的转移,原本在城市之外的地区也有了发展的机会,大量的劳动力进入就业市场。

另一方面,产业转移对就业的要求也变得更高。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产业升级,对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要求也越来越高,对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差距也逐渐增大。

其次,产业转移对劳动条件和待遇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由于生产成本和资源环境的差异,劳动者可能会面临工资水平的变动。

一些发达地区可能要求更高的技能和素质,工资水平较高,而一些落后地区由于投资力度不足、技术水平低下等原因可能导致工资水平较低。

此外,产业转移也导致了劳动条件的变动。

一方面,工人可能被迫转行或进入新的行业,需要面对新的技术和工作环境;另一方面,劳动力的供给过剩也可能导致劳动条件的恶化。

再次,政府在产业转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政府的政策和举措会对产业转移和就业产生重大影响。

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优惠政策和金融支持来吸引外来投资和劳动力。

另一方面,政府也可以通过调整政策来引导产业布局和就业结构的调整。

政府在产业转移中的角色是多方面的,既有引导和协调的作用,也有监管和保护的作用。

最后,我认为在产业转移和就业中,劳动者的培训和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随着产业升级和技术革新的加快,对劳动者的技能和知识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劳动者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适应产业转移和就业需求的变化。

因此,政府和企业应该加大对劳动者的培训和教育投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水平,从而为产业转移和就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综上所述,产业转移与就业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问题,它涉及到经济增长、社会稳定、劳动力市场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多个方面。

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产业转移已成为一种常见的经济现象。

产业转移是指产业从一个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地区的过程,这一过程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它既可能为承接地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推动经济的快速增长和转型升级,也可能给转出地带来一定的挑战和调整。

产业转移对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积极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产业转移能够为承接地带来大量的资金投入。

当一个产业从发达地区转移到相对落后的地区时,往往伴随着大量的资金流入。

这些资金可以用于建设新的厂房、购置先进的生产设备,从而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

例如,某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的制造业转移时,获得了大量的投资,新建了现代化的工业园区,大大提升了当地的工业发展水平。

其次,产业转移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转出地通常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创新成果和成熟的管理模式。

当产业转移发生时,这些技术和管理经验也会随之转移到承接地。

承接地的企业可以通过学习和借鉴这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自身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比如,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向二线城市转移,为当地企业带来了前沿的研发技术和创新理念,促进了当地产业的技术升级。

再者,产业转移有助于优化承接地的产业结构。

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承接地可以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发展需求,有选择地承接适合本地发展的产业,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例如,某资源型城市在承接产业转移时,重点选择了与本地资源相关的深加工产业,逐步从依赖初级资源开发向资源精深加工转变,提高了产业附加值,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多元化。

此外,产业转移能够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

新产业的入驻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为承接地的居民提供了丰富的就业岗位。

不仅能够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还能吸引高素质人才回流,从而促进当地居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比如,一家大型电子企业在某地建厂,直接创造了数千个工作岗位,带动了当地就业市场的繁荣。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产业转移是指一国或一地区的产业资源、投资、劳动力、技术等要素从一个地区或国家转移至另一个地区或国家的过程。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产业转移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首先,产业转移能够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原先集中在高成本地区或者过剩产能的行业可以通过转移来获取更低的成本和更多的市场机会,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其次,产业转移能够拉动就业和提高收入水平。

一方面,转移的产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缓解因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而导致的劳动力过剩问题;另一方面,通过产业转移,转移地区可以获得更高的经济增长,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改善人民生活质量。

最后,产业转移还能促进地区发展的互补与合作。

不同地区的产业具有互补性和协同性,产业转移可以促进地区之间的合作与共赢,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经济利益的互补。

其次,产业转移对于区域社会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产业转移能够改变地区的社会结构和人口流动。

当产业转移带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时,劳动力的流动将会不断增加,吸引各地人口涌入,改变地区的人口结构和社会特征。

其次,产业转移也会带来社会文化的影响。

随着产业转移,外来人口和企业进入目的地区,文化差异的碰撞和融合将促使目的地区的社会文化发生变化。

最后,产业转移也能够促进社会公平和平衡发展。

将产业转移到相对欠发达的地区,可以缓解地区之间的差距,实现社会公平和资源协调分配。

最后,产业转移对于区域环境有着深远的影响。

传统工业存在着大量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通过产业转移将这些高污染和高耗能的企业迁移到环境更好的地方,有助于改善转移地区的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然而,也不能忽视产业转移可能带来的环境负面影响,比如资源过度开发、环境污染等问题。

因此,在产业转移过程中,需要进行环境评估和监管,加强环保意识和法规法律的制定,确保在转移过程中能够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优质课导学案(完美版)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优质课导学案(完美版)

高二地理《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导学案编写人:审核:使用时间【学习过程】问题探究一:品威生产线何去何从?材料一粤港澳大湾区由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佛山、肇庆、惠州、东莞、中山、江门等九个城市组成,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下图为粤港澳大湾区位置分布图。

材料二品威集团是坐落于粤港澳大湾区---珠海市的一个电子装配企业,董事长名叫张湘屏。

前几年,企业效益良好,张湘屏也因此积累了大量的人脉和资金。

但最近几年,品威集团面临招不到工、产品卖不出去的困境。

近些年在珠海市开展电子装配、服装加工等产业在行业内市场竞争激烈的影响下,珠海市的电子、服装的供应早就供过于求。

且随着当地经济水平的提高,各类企业的用地租金上升幅度大增,珠海市的各行业工资水平都在逐步提高。

珠海市目前三大类产业中第三产业比重已突破50%,许多廉价劳动力因找不到合适的岗位已离开珠海市。

即便是在珠海电子装配类产业上班的工人,也在要求提高薪资待遇,很多类似企业因为投入成本过高而逐步退出珠海市场。

问题1:根据必修二知识,思考品威集团属于什么类型的产业?该类产业一般分布的位置在哪里?问题2:根据材料,分析品威集团面临困境的原因。

问题探究二:带产业回故乡,可行否?材料三张湘屏的老家位于湖南省永州市东安县。

东安县是湖南通往粤西的门户,位于对接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的轴线上,有湘桂高铁、洛湛铁路、二广高速、衡昆高速、207国道、217省道穿境而过,具有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地理优势,是湖南省对接“一带一路”愿景的强支点和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的前沿阵地。

截至2018年末,东安县常住人口57.8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4.35万人、乡村人口33.5万人。

东安县正响应国家政策,大力招商引资,县委、县政府正在立项、招工、贷款等方面,给予粤港澳产业转移以大力支持。

问题3:张湘屏能否实现带产业回故乡的愿望?分析品威集团选择迁址东安县的原因。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章区域合作第一节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学案湘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章区域合作第一节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学案湘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第一节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标解读课标要求素养达标以某区域为例,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结合材料,掌握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综合思维)2.结合实例,认识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掌握全球范围内三次产业转移的规律。

(综合思维)3.结合材料,分析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综合思维)4.结合生产生活实际,认识现实中的产业转移现象。

(地理实践力)自主学习·必备知识基础预习产业转移指某些国家或地区将一部分产业转移到其他国家或地区,是产业在① 空间上移动的现象。

一、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1.产业转移目的:降低② 生产成本,扩大③ 销售市场。

2.影响因素(1)要素约束因素:要素④ 供给状况恶化和⑤ 经营环境欠佳,是产业跨区域转移的重要原因。

(2)市场因素:企业具备对外扩张的能力后,会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追求效益最大化,通过产业转移扩大⑥ 生产规模,占领⑦ 新兴市场,谋取更佳效益。

(3)政策因素:政府对产业转移进行引导、控制和监管,借助规划、调控、财税等策略,促进产业有序转移。

总之,产业跨区域转移,受制于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企业转出地以“⑧ 推力”为主,企业转入地以“⑨ 拉力”为主。

二、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产业转移从早期的⑩ 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过渡到⑪资本密集型和⑫技术密集型产业,由⑬低附加值产业上升到⑭高附加值产业。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范围内已经完成了三次大的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时间转移方向第一次产业转移20世纪50—60年代美国重点发展⑮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向⑯欧洲、日本转移第二次产业转移20世纪60—80年代美国、德国、日本等国重点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将⑰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亚、拉丁美洲等地转移第三次产业转移20世纪80—90年代发达国家和地区将劳动密集型及一部分⑱低端制造业向东盟及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转移温馨提示产业转移的基本条件(1)生产力的发展。

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首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进而向第三产业转移。

深圳市产业转移的启示

深圳市产业转移的启示

深圳市产业转移的启示近年来,受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的双重挤压和叠加影响,特别是随着人民币持续升值,国家加工外贸政策收缩,出口贸易受抑,原材料涨价,工资成本快速上涨等诸多因素影响,深圳劳动密集和出口外向型产业市场竞争力不断被削弱,众多企业面临生存挑战。

从2005年起,深圳劳动、出口密集型企业出现了部分或整体向广东周边和中西部省、市,海外转移的趋势。

2007年以来,特别是近期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深圳部分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速度明显加快,规模不断扩大。

按照市政府领导指示精神,市政府驻深办从今年七月份起,历时两个月时间,先后走访了深圳市投资商会、台商协会和部分行业协会及部分企业,就广东及深圳产业转移问题进行了认真调研,希望对我市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一、深圳产业转移基本情况经过28年的发展,深圳工业发展有一条明显的曲线:1980年—1985年,是深圳“铺摊子”起步阶段。

即利用毗邻港澳的地理优势,承接香港和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工业以“三来一补”为主要方式,以电子、服装、纺织、皮革等行业为重点,形成了劳动密集型工业结构;1985年—1990年,是深圳工业蓄势阶段。

以三资企业为主体,初步形成了“产业以电子为主,资金以外资为主,产品以外销为主”的外向型格局;1990年—1995年,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崭露头角,支柱产业逐步形成。

1995年深圳工业总产值达900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226亿元。

从1995年起,深圳高新技术产业成为第一增长点。

至2000年,工业总产值达2586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1065亿元。

经过四个阶段的发展,深圳工业迅速实现了三大转变:从来料加工到自主生产的转变,从小型、分散生产经营到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的转变,从传统产业为主导到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转变,从而初步建立了区域经济特色比较鲜明的现代化工业体系。

从2005年起,深圳产业转移出现一个加剧的过程。

随着产业结构细化和升级以及环保门槛提高,一大批以“三来一补”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重污染工业和港、澳、台“三资企业“,不得不另寻出路。

中国产业转移现状、动因及政策启示

中国产业转移现状、动因及政策启示
中国产业转移驱动因素分析
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成为国有企业“走出去”原动 力。为满足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对优质产品的巨大需求, 我国大型国有企业将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理念不断推广
到新兴经济体中,为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地区经济发 展提供了有利支撑。“六廊六路”建设为中国高铁技术 “走出去”赢得商机,区域交通立体化建设为我国航空 企业发展带来机遇,新兴经济体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 为我国轨道运输产业“走出去”带来广阔前景。中国政 府推动“一带一路”技术交流,为我国新兴产业发展提 供了交流平台,随着中国高新技术日趋成熟,未来中国 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外商投资规模增速有所下降,部分日韩企业转至 东南亚。2010年以来我国利用外资增速总体放缓(图 1)。2019年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万余家,同比下 降32.6%。受制于国内市场竞争加剧、综合成本相对上 升等因素,部分日韩企业出于利润考虑,将部分生产制 造环节向生产成本较低的东南亚地区转移。
就目前情况来看,多数外资企业选择将终端加工 环节转移至东南亚地区,而将上游研发、设计等核心环 节保留在国内的产业调整策略,通过对深圳8000家规模 以上外资企业进行梳理可以发现,仅有奥林帕斯、三星 等三家日韩企业将全部业务转移至东南亚地区,这说明 我国对外资企业,特别是技术密集型外资企业仍具有巨 大的吸引力。
7 4 现代国企研究 MODERN SOE RESEARCH
January-February, 2021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在内的一系列高科技产品现已借助“一带一路”桥梁走 进欧洲发达国家和亚太新兴经济体。随着中国高新技术 日趋成熟,未来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步伐将进一步 加快。
表1 中国企业海外炼油厂分布情况(单位:万吨/年)

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政策建议

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政策建议

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政策建议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经济格局的变化,许多国家的企业开始寻求在国外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由此,产业转移成为了一个十分热门的话题。

产业转移指的是企业从一个地区将生产资料和生产流程转移到另一个地区的行为。

这种行为对于企业来说,有可能会带来更好的投资和发展环境,但对于原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会有深刻的影响。

一、产业转移对原地区经济的影响1.1 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移往往意味着一种产业结构的调整。

由于某些原因,原地区的产业发展可能会变得不再有利。

例如,中国的以前的劳动力成本较低,这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十分有吸引力。

但随着劳动力成本的增加,中国的部分产业开始逐渐沉淀,而一些其他地区的国家也开始成为投资的热门目的地。

1.2 地区经济发展萎缩产业变更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种经济发展萎缩的现象。

原地区的经济发展无法再如以前那样发展,失业率和贫困率会较以往上升。

特别是像制造业、纺织业和鞋业等传统产业,会更加容易被转移到其他地区去,原先依靠其生产的整个城市或地区,都会受到重创。

1.3 重心向大城市倾斜产业转移也会导致地区间城市经济差距和人口流动的问题。

一些大企业为了寻求更好的生产资料和流程,通常会选择在发展较好的城市和地区进行投资,这可能导致一些贫困的地区变得更加贫困。

同时,因为重心逐渐向大城市和发达的地区集中,导致大量原本在农村和远郊地区的居民也开始向城市迁徙,这也刺激了新的经济模式。

二、对产业转移的政策建议2.1 网络化生产一体化改造为了应对产业转移的影响,推行更加智能化和网络化化的生产系统能够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和劳动力成本。

网络化生产可以让工业品的自动化程度和智能化程度得到提升,劳动成本和产品成本也同步下降,从而可以让传统产业依旧生存于市场中。

2.2 打造技术服务型城市在营造一个更加有竞争力的城市和地区前提下,技术服务型城市可构建比传统产业更广泛更多样化的工业生态系统,同时也会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和标新立异的工程项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圳市产业转移的启示近年来,受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的双重挤压和叠加影响,特别是随着人民币持续升值,国家加工外贸政策收缩,出口贸易受抑,原材料涨价,工资成本快速上涨等诸多因素影响,深圳劳动密集和出口外向型产业市场竞争力不断被削弱,众多企业面临生存挑战。

从2005年起,深圳劳动、出口密集型企业出现了部分或整体向广东周边和中西部省、市,海外转移的趋势。

2007年以来,特别是近期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深圳部分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速度明显加快,规模不断扩大。

按照市政府领导指示精神,市政府驻深办从今年七月份起,历时两个月时间,先后走访了深圳市投资商会、台商协会和部分行业协会及部分企业,就广东及深圳产业转移问题进行了认真调研,希望对我市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一、深圳产业转移基本情况经过28年的发展,深圳工业发展有一条明显的曲线:1980年—1985年,是深圳“铺摊子”起步阶段。

即利用毗邻港澳的地理优势,承接香港和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工业以“三来一补”为主要方式,以电子、服装、纺织、皮革等行业为重点,形成了劳动密集型工业结构;1985年—1990年,是深圳工业蓄势阶段。

以三资企业为主体,初步形成了“产业以电子为主,资金以外资为主,产品以外销为主”的外向型格局;1990年—1995年,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崭露头角,支柱产业逐步形成。

1995年深圳工业总产值达900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226亿元。

从1995年起,深圳高新技术产业成为第一增长点。

至2000年,工业总产值达2586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1065亿元。

经过四个阶段的发展,深圳工业迅速实现了三大转变:从来料加工到自主生产的转变,从小型、分散生产经营到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的转变,从传统产业为主导到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转变,从而初步建立了区域经济特色比较鲜明的现代化工业体系。

从2005年起,深圳产业转移出现一个加剧的过程。

随着产业结构细化和升级以及环保门槛提高,一大批以“三来一补”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重污染工业和港、澳、台“三资企业“,不得不另寻出路。

深圳企业家协会负责人预计:10年之内,随着深圳产业结构升级,一些劣势企业外迁将是一个趋势。

一方面企业在深圳的土地、人力成本上升,资源成本加大;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的招商引资条件和硬件建设日益完善,对深圳传统的加工贸易、工业制造企业会形成很大的诱惑。

目前,深圳市共有机械、服装、钟表、家具、印刷和黄金珠宝等六大行业的企业1.5万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有2600家左右,共实现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20%左右。

调研显示,深圳目前已有18个工业行业出现企业外迁。

其中机械、玩具、仪器仪表、塑胶4个行业外迁企业数量较多,合计占外迁企业总数的58%;机械、玩具、仪器仪表、纺织、化工行业的外迁企业涉及工业总产值较高,涉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80%.其中深圳仅次于电子信息产业的第二大产业,机械产业,已经有26家迁出,工业生产总值超过21亿元。

从2006年至今年2月,深圳已整体外迁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有599家,涉及工业总产值108亿元左右。

二、中西部省市承接深圳产业转移的主要做法(一)成立机构,落实工作。

据了解,拟承接深圳产业转移的中西部省市,许多都设立了省市一级的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工作领导小组。

如湖南、湖北成立省级承接深圳产业转移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如与我市产业结构相似的湖北省十堰市于2007年9月成立承接沿海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十堰市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对接工作方案。

领导小组下设综合组、政策资源组、服务组、招商组;招商组分汽车产业组、轻纺产业组、化工医药产业组、绿色产业组、旅游产业组5个产业招商小组。

为使承接产业转移工作落到实处,2007年4月,湖南省人民政府与深圳市人民政府共同签署《关于加强湘深经济社会领域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和《关于支持开发建设衡阳深圳工业园合作协议》;2008年5月28日,湖北省委、省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开放先导战略,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

(二)大力宣传、营造氛围。

2006年以来,重庆市,云南省昆明市,湖北省武汉开发区、宜昌、襄樊、十堰市,湖南省长沙开发区、衡阳、常德、益阳市,安徽芜湖、安庆,江苏南通、江阴市,河南新乡、信阳,河北唐山,山东东营,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陕西省西安高新开发区、榆林,甘肃省白银,宁夏银川市开发区,吉林省长春市宽城经济开发区相继在深圳举办承接产业转移暨深圳工业园区招商引资推介会或投资环境说明会。

与此同时,这些城市还通过在《深圳特区报》、《深圳商报》等主流媒体整版介绍当地投资环境、招商项目、优惠政策等措施,不断营造承接氛围。

目前,以“深圳工业园”命名数个工业园已相继落户重庆市、湖南衡阳、湖北襄樊和云南昆明,标志着深圳产业转移进入实质性阶段。

(三)结合本地实际,出台优惠政策。

在财政扶持方面:昆明(深圳)工业园制订了自企业投产年度起,企业缴纳的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形成市、区二级财政的部分,三年内给予企业财政扶持:第一年为50%,第二年为在第一年基础上超额部分的60%,第三年为在第二年基础上超额部分的70%的优惠政策。

在土地政策方面:湖南-衡阳(深圳)工业园土地招商优惠政策是为入园工业企业提供价格优惠的土地,水、电、天然气、通讯、宽带网等基础设施均接到项目界区范围。

地块的征购、房屋拆迁、农民安置、种植物补偿等相关手续和所需费用均由园区承担。

固定资产投资额在5000万元以上(含5000万元)、投资强度在100万元/亩以上的新建项目和技改项目,自竣工投产第一年起,且上缴税金1000万元以上(含1000万元),按“两税”地方留成部分的30%安排两年的工业发展基金,弥补企业的土地成本。

在投资人奖励方面:宜昌市承接产业转移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是:对新进区投资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按企业当年上缴给宜昌开发区本级的税收(不包含已经由宜昌开发区财政给予企业奖励的部分)由宜昌开发区从设立的承接产业转移项目专项扶持基金中予以奖励。

具体标准为:1000万元(含1000万元)以上按1%奖励;500万元以上至1000万元按0.9%奖励;200万元以上至500万元按0.8%奖励;(四)50万元以上至200万元按0.7%奖励;(五)50万元以下按0.6%奖励。

在规费减免方面,昆明(深圳)工业园规定:生产型企业税负率,不高于企业在深圳承担的行业平均税负率,超过部分的地方收入由市、区二级财政补贴。

三、推动我市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的对策建议珠三角及东部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势不可挡。

当前,我市要紧抓珠三角等东部地区“腾笼换鸟”进行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千方百计“引鸟入笼”,努力把宝鸡建设成西部承接沿海企业和项目的“聚积地”。

目前,宝鸡已具备一定的承接优势。

例如:区位优势、成本优势、产业优势、资源优势、文化和教育优势、市场优势等等。

能否抓住这一机遇,关键是准确把握产业转移的规律和特点,充分发挥宝鸡的比较优势,选准产业转移的承接点,增强承接产业转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我市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力。

一是加强领导,完善机构,搭建承接平台。

承接产业转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

建议;一是由市政府牵头,相关部门参加,成立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制定政策,组织落实;二是搭建承接平台。

借鉴外省市做法,发挥加大东部沿海城市主流媒体优势,加大宣传宝鸡承接项目,投资政策环境的力度。

通过举办承接产业转移招商推介会、投资环境说明等平台推进承接效果。

建议下一步可考虑在东莞、深圳、围绕钛材加工、机械产业等举办小型产业转移招商推介会。

二是优化“软环境”,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政策支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策也是“环境”,环境就是“气候”,企业就是“候鸟”。

国家调整加工贸易政策,提高沿海加工贸易企业的成本,迫使东部企业“腾笼换鸟”,哪个地方的政策环境适宜,投资商就会飞向哪里。

建议,参考借鉴昆明市、衡阳市、宜昌市(深圳)工业园招商有关政策(如设立承接产业转移项目专项扶持基金等),抓紧研究制定我市承接产业转移的系列优惠政策。

在市场准入、行政审批、财税扶持、投资人奖励等方面提供比沿海更多的优惠政策,并切实抓好承诺政策的兑现,以良好的政策环境提高承接产业转移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三是发挥成本优势,吸引承接产业转移。

综合成本优势是承接产业转移最具竞争力的优势。

目前东部产业转移主要是“成本倒逼”,激发产业转移,转移的产业大都是一些需要大量用工、用地、用水、用电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宝鸡劳动力、土地、工业用水、电、煤、气等基本生产要素供应充足、价格低廉,具有成本比较优势,这些都对东部产业转移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我市应当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特别要在降低隐性成本、降低综合营商成本、提高回报率上做文章,大规模、有选择地承接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构筑宝鸡承接产业转移的新优势。

四是利用自身产业优势,主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宝鸡已培育发展了机械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有色金属、电子、食品等一批优势产业,这些产业上下游和横向发展的空间和潜力还很大。

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时,要坚持以优势产业为依托,以主导产品为核心,引进战略投资者。

通过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引进战略合作伙伴, 不断提高自身实力,使我市优势产业由“点状”向“块状”聚集发展,加快形成专业化分工、系列化生产、集聚式配套的产业格局。

五是发展特色园区,营造产业承接“洼地”。

工业园区是承接产业转移、加速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主要载体。

首先,合理规划、明确定位。

以我市“六区六园”为基地,结合产业转移的实际需要,做好园区规划,科学分类、合理布局,明确各类园区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园区。

在着力建设好现有园区的基础上,建设一批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特色园区,努力使工业园区成为承接产业转移、带动本地工业快速发展的龙头。

其次,加强配套、形成产业集群。

承接产业转移,产业链配套是关键。

据了解,东莞、深圳电子、服装、玩具企业内迁西部地区时常犹豫不决,一个重要原因是内陆省市产业链缺失,产品配套能力不强。

因此,我市在筹建承接产业转移园区时,要围绕主导产业和产品列出产业配套“清单”,有针对性地引进缺失链条、补强薄弱链条、提升关键链条。

鼓励园区承接带动力强的大型龙头企业,发挥以商招商作用,以大项目、大企业带动产业链的转移,引进与之配套的中小企业和关联机构,形成优势产业集群。

六是创新承接产业园区建设、融资新模式。

大力推进以企业入园即可提供“七通一平”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充分利用现有“园区”的存量土地以及城乡闲置用地、厂房,盘活土地存量,扩大土地增量,多方挖掘其地潜力,提高投资强度和土地利用率。

引入各种类型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园区建设,积极借鉴和探索以企业为主体的园区开发机制;鼓励和吸引多种投资主体以多种方式参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