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球空间数据交换格式

合集下载

TIFF格式转DEM方法探讨

TIFF格式转DEM方法探讨

TIFF格式转DEM方法探讨作者:吕东来源:《硅谷》2013年第18期摘要 DEM存储格式多样,许多时候以TIFF格式存储数据,但是TIFF格式数据不可以直接使用,必须将TIFF格式转换成文本格式。

多数情况下TIFF格式数据与文本格式数据之间转换,需要经过专业的格式转换工具,例如:ARCGIS软件。

这样不仅效率低,而且需要安装庞大的软件,技术人员还必须了解ARCGIS软件的基本使用。

为了探求更高效的作业方法,本文用VB开发出一款小工具,直接将TIFF格式转换为文本格式,转换效率大大提高。

关键词 DEM;TIFF;数据格式转换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18-0100-021 概述1.1 介绍DEM是描述高程的信息的一组有序的数值阵列,它是基础测绘成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精化大地水准面模型、三维地形模拟、水域动态分析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2 航空摄影测量的发展现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航空摄影测量设备、作业方法更加先进,获取的数据精度也有了很大提高,生产效率大大提高,生产成本减低,社会效益显著提高。

航空摄影测量技术的提高,是测量行业的一次革命性的变化,测量外业工作量大大减低。

它是传统测绘技术和新兴科学技术的完美结合。

从最初的模拟模型,解析模型,到现在的数字摄影测量,不仅数据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同时作业方法有了质的飞跃。

1.3 我国标准的DEM存储格式DEM存储由文件头和数据体两部分。

文件头包括DEM数据交换格式标志、Version该空间数据交换格式的版本号、Unit坐标单位、Alpha方向角、Compress压缩方法、Xo左上角原点X坐标、Yo左上角原点Y坐标、DX X方向的间距、DY Y方向的间距、Row行数、Col列数、ValueType高程值的类型、HZoom 高程放大倍率。

以上参数是DEM头文件的基本部分,不可以缺省。

另外,头文件还有四个附加部分的参数:Projection投影类型、Spheroid参考椭球体、MinV格网最小值、MaxV格网最大值。

地理空间数据数字化成果格式 通用标准

地理空间数据数字化成果格式 通用标准

地理空间数据数字化成果格式通用标准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地理空间数据的数字化成果已经成为各行各业不可或缺的基础资源。

然而,由于数据格式和标准的不一致,地理空间数据的有效共享和利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制定和推广地理空间数据数字化成果的通用标准显得尤为重要。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地理空间数据数字化成果格式通用标准。

地理空间数据数字化成果格式通用标准是指针对地理空间数据的数字化成果所制定的数据格式和标准,旨在统一不同来源和类型的地理空间数据,实现数据的互操作性和共享性。

这项工作涉及到数据模型、数据结构、数据编码、数据交换和数据服务等方面,是地理信息行业的基础性工作之一。

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地理空间数据数字化成果格式通用标准进行深度评估和探讨:1. 数据模型:地理空间数据的数字化成果格式通用标准需要建立统一的数据模型,以便描述和组织不同类型的地理要素和属性。

目前,常见的数据模型包括矢量数据模型和栅格数据模型。

矢量数据模型适用于描述点、线、面等地理要素,而栅格数据模型适用于描述连续数据表现的栅格图像。

如何在统一的数据模型下,实现不同类型数据的有效整合和交互,是地理空间数据数字化成果格式通用标准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2. 数据编码:地理空间数据的数字化成果格式通用标准需要统一数据的编码方式和标识符。

地理要素的唯一编码、属性字段的标准命名和单位规范等,都是确保数据交换和共享的关键环节。

在这需要综合考虑数据的唯一性、连续性和描述性,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规范性。

3. 数据交换:地理空间数据的数字化成果格式通用标准需要建立统一的数据交换方式和协议。

以往,不同的GIS软件和数据评台之间,数据的交换常常需要依赖特定的数据格式或者接口,导致数据交换效率低下和成本高昂。

建立一套通用的数据交换协议和标准,对于促进地理空间数据的共享和互通至关重要。

总结来看,地理空间数据数字化成果格式通用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对于促进地理空间数据的共享和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地球空间数据交换格式在ArcGIS的应用

地球空间数据交换格式在ArcGIS的应用
数据 分析处理模块 在很 多应 用 中被 重复地撰写 ,可能只是 为了将某一数 据源的数据 转换到各 个不 同的 目标数据源 中去 。交换的精髓在 于集 中和标 准 ,集中的星 状 交换 模式带来 了线性的交换 代价 ,而交换标 准的确立 又使得 集 中的星 状交 换真 正成为 可能 。 3C S T 的数据模 型和 G o aaae .ND F e dtbs 数据模型 3 1CN D . S TF的数 据 模 型 C DT NS F的提 出解 决 了以前缺乏统一标 准 ,数据格式 不兼 容 ,数据转换质量难以保证 的问题。 C S TF采用 AS I码文 N D CI 件, 便于查看和理解 ,它定义的概念模型包括 三个部分:空 间现 象、 用于表示空 间现象的空 间对象模 型和 解释 空间对象与空 间现 象相互 联系的空 间要 素模 型。对于具 体的空 间现象 ,CNS DTF 定义为表示 表态 的、没有时 间维的实体 实样 ,所有实体都 属于 某一实体 类型 ,实体 类型的定义 由对该类 的所有成 员共有特征 的描述以及 这一类 区别于 其他类的特 征所组成 ,每 一类都有 自 己的特定属性 ,每类 的属性具有关键 属性 ,关键属性 值的组合 形 成 了每一 个实体类型唯 一的识别标志 ,多种实体 类型可以依 据 多个类所共有的定义特征 归纳 为专题。 C DT NS F定义 了一个 简单 的空 间对象 的集 合 ,这些简单的空 间对象或者 是原始对 象 ( 能 由其他 对象 聚 合而成 ) 不 ,或 者是 仅仅 由属于 不同 类的 空 间对象 聚合而成 ,组合对 象是 仅有的例外 ,组 合空 间对 象可以 有 简单 的对象或 其他组合 对象聚合而 成。 在 CNS DTF中 ,要 素定义为 现象和其表示 的结合 ,一个要 素实例 由一 个实体实 样 和表示 它的 实体对象 组成 。空 间矢量数 据交换 格式 ( VCT 格 式 )由 六部 分 组 成 ,其 结 构 如 图所 示 : 32 G o aa ae 据 模 型 . e d tb s 数 Ge d tb s o aa ae采用标 准关 系数 据 库技 术 来表 现 地 理 信 息 ,允许 用户 为数 据 添 加 行 为 、属性 ,其物理模 型与逻辑 模 型 更 加 一 致 ,是 一 种 面 向对 象的数据模 型。G o aa a e e d tb s 可 以 储 存 四 种 地 理 数 据 : 量 矢 数据 、栅 格数 据 、TI NS和 L c tr,本 文 主 要讨 论 矢 量 o ao s 数 据 。要 了 解 G o aa ae e d tb s 数 图2 X 数 据 ML 据模 型 ,必须理解 三个概念 :要素 (e t r ) F au e 、要素类 ( e t r F au e cas{ 数据集( tst。要素是 空间现象及其表示 的结 合 ,在 ls)N Daae) G o aa ae ,定义 了点状 要素 、多点要素 、线状要素 、面状 e d tb s 中 要素 、 注记 和网格六种要素 。 要素 类是具 有相同的几何类 型、相 同的 属性 以及相 同的空 间参考的要 素的集合 。为 了专题 归类表 示, 或者为 了创建几何网络 , 或者为 了考虑 平面拓扑 , 以将具 可 有同一坐标参考的一组要素类 归类到一个数据集 , 数据集 可以储 存空 间实体( e t r ls) F au e ca s、非 空间实体(b et ca s以及要 o jc ls)

空间数据采集与处理

空间数据采集与处理

数据
现在五页,总共一百一十八页。
2. 数据采集任务
–将现有的地图、外业观测成果、航空像片、遥感 图片数据、文本资料等转换成GIS可以接受的数 字形式。
–数据库入库之前进行验证、修改、编辑等处理, 保证数据在内容和逻辑上的一致性。
–不同的数据来源要用到不同的设备和方法。 –数据的转换装载 –数据处理:几何纠正、图幅拼接、拓扑生成等
l 遥感影像是地理信息系统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数据源,它至 少具有下列一些特点:①能取得大面积、综合的信息;② 速度快;③降低数据储存冗余和不连续性;④能提供各类 专题所需要的信息。
现在八页,总共一百一十八页。
• 文字数据主要用来描述空间对象的属性,比如人口 数据、经济数据、土壤成份、环境数据;
• 确定应用哪些类型的数据是由系统的功能所 确定的,例如要建立一个土地的适宜性和承载 力的信息系统,所需要的数据有地形、土壤类 型、降雨、地下水位、运输条件等。
多边形不封闭
结点不重合
不合理多边形
悬挂
碎屑多边形
欠交
伪结点
图4-15数字化几种误差示例
现在十七页,总共一百一十八页。
第2节 空间数据编辑
2.1 矢量数据编辑
编辑检查内容主要包括:
1. 结点编辑
1)结点吻合(Snap) 2)结点与线的吻合 3)清除假结点(伪结点)
B A
图4-17伪结点的清除
图4-16 结点与线吻 合
现在十八页,总共一百一十八页。
第2节 空间数据编辑
2.1 矢量数据编辑

线
编辑检查内容主要包括:


1. 结点编辑
2. 线段编辑
3. 多边形编辑
添 加

GIS行业相关技术规范与标准

GIS行业相关技术规范与标准

GIS⾏业相关技术规范与标准1 《地理格⽹》(GB12409—1990)简介 2 《国⼟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GB/T 13923—1992)简介 3 《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要素分类与代码》(GBl4804—1993)简介 4 《1:5000 1:10000 1:25000 1:50000 1:100000地形图要素分类与代码》(GB/T 15660—1995)简介 5 《地球空间数据交换格式》(GB/T 17798—1999)简介 6 《地理信息⼀致性与测试》(GB/T 19333.5—2003/is019105:2000)简介 7 《地理点位置的纬度、经度和⾼程的标准表⽰法》(GB/T 16831—1997)简介 8 《国家基本⽐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GB/T 13989—1992)简介 9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 18314—2001)简介 10 《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数字化规范》(GB/T 17160—1997)简介 11 《数字地形图系列和基本要求》(GB/T 18315—2001)简介 12 《数字地形图产品模式》(GB/T 17278—1998)简介 13 《数字测绘产品质量要求第1部分:数字线划地形图、数字⾼程模型质量要求》(GB/T 17941.1—2000)简介  14 《数字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和质量评定》(GB/T 18316—2001)简介 15 《地形数据库与地名数据库接⼝技术规程》(GB/T 17797—1999)简介 16 《电⼦海图技术规范》(GBl5702—1995)简介 17 《中华⼈民共和国⾏政区划代码》(GB/T 2260—2002)简介 18 《县级以下⾏政区划代码编制规则》(GB/T 10114—2003)简介 19 《世界各国和地区名称代码》(GB/T 2659—2000)简介 20 《地理信息技术基本术语》(GB/T 17694—1999)简介 21 《地图学术语》(GB/T 16820—1997)简介 22 《测绘基本术语》(GB/T 14911—1994)简介 23 《摄影测量与遥感术语》(GB/T 14950—1994)简介 24 《专题地图信息分类与代码》(GB/T 18317—2001)简介 25 《城市地理要素——城市道路、道路交叉⼝、街坊、市政⼯程管线编码结构规则》(GB/T 14395—1993)简介 26 《城市地理信息系统设计规范》(GB/T 18578—2001)简介 27 《公路信息分类与代码》(GB/T 17734—1999)简介 28 《公路等级代码》(GB/T 919—2002)简介 29 《公路路⾯等级与⾯层类型代码》(GB/T 920—2002)简介 30 《公路桥梁命名编号和编码规则》(GB/T 11708—1989)简介 31 《公路路线标识规则》(GB 917.1-917.2—2000)简介 32 《⼲线公路定位规则》(GB/T 18731—2002)简介 33 《国、省道主要控制点编码规则》(GB/T 17730—1999)简介 34 《⽔路信息分类与代码》(GB/T 17735—1999)简介 35 《中华⼈民共和国⼝岸及有关地点代码》(GB/T 15514—1998)简介 36 《中华⼈民共和国铁路车站站名代码》(GB/T 10302—1988)简介 37 《地质矿产勘查测绘术语》(GB/T 17228—1998)简介 38 《地质矿产术语分类代码》(GB/T 9649)简介 39 《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GB/T 18341—2001)简介 40 《地下⽔资源分类分级标准》(GB/T 15218—1994)简介 41 《⼟地基本术语》(GB/T 19231—2003)简介 42 《中国⽓候区划名称与代码⽓候带和⽓候⼤区》(GB/T 17297—1998)简介 43 《中国⼟壤分类与代码》(GB/T 17296—2000)简介 44 《林业资源分类与代码森林类型》(GB/T 14721.1—1993)简介 45 《林业资源分类与代码⾃然保护区》(GB/T 15778—1995)简介 46 《林业资源分类与代码林⽊病害》(GB/T 15161—1994)简介 47 《林业资源分类与代码林⽊害⾍》(GB/T 15775—1995)简介 48 《中国动物分类代码脊椎动物》(GB/T 15628.1—1995)简介 49 《海洋⽣物分类代码》(GB/T 17826—1999)简介 50 《标准化⼯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GB/T 1.1—2000简介 51 《标准化⼯作指南※第2部分:采⽤国际标准的规则》(GB/T 20000.2—2001简介 52 《标准体系表编制原则和要求》(GB/T 13016—1991)简介 53 《信息分类和编码的基本原则与⽅法》(GB/T 7027—2002)简介 54 《分类与编码通⽤术语》(GB/T 10113—2003)简介 55 《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GB/T 19000—2000)简介 56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GB/T 19001—2000)简介 57 《质量管理体系业绩改进指南》(GB/T 19004—2000)简介 58 《数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期和时间表⽰法》(GB/T 7408—1994)简介 59 《信息技术词汇第1部分:基本术语》(GB/T 5271.1—2000)简介 60 《软件⼯程术语》(GB/T 11457—1995)简介 61 《电⼦数据交换术语》(GB/T 14915—1994)简介 62 《软件⼯程标准分类法》(GB/T 15538—1995)简介 63 《计算机软件分类与代码》(GB/T 13702—1992)简介 64 《软件⽀持环境》(GB/T 15853—1995)简介 65 《信息处理数据流程图、程序流程图、系统流程图、程序⽹络图和系统资源图的⽂件编制符号及约定》(GB/T 1526—1989)简介 66 《计算机软件需求说明编制指南》(GB/T 9385—1988)简介 67 《计算机软件产品开发⽂件编制指南》(GB/T 8567—1988)简介 68 《软件⽂档管理指南》(GB/T 16680—1996)简介 69 《软件维护指南》(GB/T 14079—1993)简介 70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GBl7859—1999)简介 71 《⽹络代理服务器的安全技术要求》(GB/T ,17900—1999)简介 72 《路由器安全技术要求》(GB/T 18018—1999)简介 73 《信息技术包过滤防⽕墙安全技术要求》(GB/T 18019—1999)简介 74 《信息技术应⽤级防⽕墙安全技术要求》(GB/T 18020—1999)简介 75 《信息技术开放系统互连⽹络层安全协议》(GB/T 17963—2000)简介 76 ((cad电⼦⽂件光盘存储、归档与档案管理要求※第⼀部分:电⼦⽂件归档与档案管理》(GB/T 17678.1—1999)简介。

空间数据共享与交换技术现状

空间数据共享与交换技术现状

空间数据共享与交换技术现状1.空间数据格式及相互转换1.1现行主要数据格式空间数据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GIS数据和CAD制图数据。

GIS数据的现行主要数据格式包括:(1)ArcGIS平台(美国ESRI公司)的SHP、Coverage、E00格式;(2)MapInfo平台(美国MapInfo公司)的MIF、Tab格式;(3)国产GIS平台MapGIS、SuperMap的内部支持数据格式;(4)中国的国家标准:空间数据交换格式(VCT)。

其中,只有Coverage格式文件包含空间拓扑关系,而SHP和MIF分别是ESRI公司和MapInfo公司的外部交换格式。

CAD制图数据的现行主要数据格式包括:(1)美国Autodesk公司的DWG、DXF格式;(2)美国Bentley公司Microstation平台DGN格式。

目前,美国ESRI公司的SHP、Coverage格式已经成为业界默认的数据格式标准。

1.2空间数据库引擎空间数据引擎技术提供了海量的、连续的空间数据组织方式,实现了真正的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一体化,可以存储于Oracle等多种数据库系统,实现GIS与数据库一体化集成。

目前,空间数据引擎的主要产品包括:(1)美国ESRI公司ArcSDE;(2)美国 Oracle公司的Oracle Spatial;(3)美国 Mapinfo公司的Mapinfo SpatialWare;(4)中国超图公司的SuperMap SDX。

1.3数据转换(1)国外软件平台之间基本能相互转换。

(2)国外软件与国内软件之间,只能由国内软件导入、导出国外软件所支持的数据格式,国外软件基本上不支持国内软件数据格式的导入导出。

(3)空间数据包括几何对象数据和空间拓扑数据两个层次。

支持空间拓扑的数据格式转到不支持空间拓扑的数据格式时,会丢失空间拓扑关系。

DWG、DXF、DGN等制图系统数据格式与GIS系统数据格式所参照的对象模式不一致,因而两者之间的相互转换中信息丢失严重,且自动化程度很低,需要大量人工干预。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培训 单选题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培训 单选题
265.《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分类》共分_____。( )
266. 乔木林地的乔木郁闭度_____。( ) 267. 灌木林地的灌木覆盖度_____。( )
268. 其他林地包括_____。( )
269. 草地的灌木覆盖度_____。( ) 270. 草地的树木郁闭度_____。( ) 271. 农村道路的宽度应_____。( ) 272. 水库水面总设计库容大于等于_____。( ) 273. 坑塘水面蓄水量小于_____。( ) 274. 裸岩石砾地表层岩石或石砾的覆盖面积_____。( )
275. 2007国标的有林地对应于2017国标的_____地类。( )
276.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国家标准设施农用地图斑最小调查上图面积是___。( )
277. 属于三次土地调查核查的重点地类的是:_____。( ) 278. 省级内业抽检城镇土地调查成果的比例是_____。( ) 279. 下列不能认定为设施农用地的是_____。( ) 280. 下列不能认定为临时用地的是_____。( )
303. 关于数据库面积汇总,以下描述错误的是_____。( )
304. 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城镇村庄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各比例尺标准分幅及编号应执行GB/T 13989-2012标准。标准分幅图采用_____。( ) 305. 椭球面积计算结果以平方米为单位,_____计算结果保留1位小数,小数点后第2位四舍五入。( 306. 土地调查的控制面积是依据标准分幅的图幅理论面积计算得到的,在用大地坐标生成标准分幅 图框时,要求在每条边框线上_____插入加密点。( ) 307. 在高斯平面坐标系下进行数据采集时,要求县级及以上行政界线线段长度_____。( )
300. 关于图斑耕地坡度级别,以下分级描述正确的是_____。( )

空间数据转换标准

空间数据转换标准

空间数据转换标准(Spatial Data Conversion Standard,简称SIDTS)是一种用于地理参照的空间数据及其元数据(如属性、数据质量报告、坐标参照系统、安全信息等)转换的通用机制。

其主要目的是实现不同地理信息系统(GIS)之间的数据互操作性和共享性。

以下是对空间数据转换标准的详细介绍:1. 背景与意义:随着地理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地理数据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数据格式也日益多样化。

这导致不同地理信息系统之间的数据难以互相转换和共享,从而形成了“信息孤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空间数据转换标准应运而生,它可以帮助实现不同GIS系统之间的数据互操作性和共享性,从而促进地理信息的有效利用。

2. 标准原则:空间数据转换标准的主要原则是空间数据转换应具备自我记录(self-documented)的能力。

这意味着转换过程中,数据应该包括任何恰当的GIS应用所需要获得和(或)使用的所有信息。

这有助于确保数据在转换过程中不会丢失关键信息,同时也有利于数据接收者正确地理解和使用转换后的数据。

3. 标准内容:空间数据转换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 数据模型:定义了空间数据的逻辑结构和关系,包括实体、属性、关系等。

数据模型应具备通用性,适用于不同领域的地理信息应用。

b. 数据格式:规定了空间数据的存储格式,以便在转换过程中能够方便地读取和写入数据。

常见的数据格式包括Shapefile、GeoJSON、KML等。

c. 坐标参照系统:描述了空间数据所采用的坐标系统,包括平面坐标系统和地理坐标系统。

这有助于确保数据在转换过程中的正确投影和变换。

d. 元数据:提供了关于空间数据的一些描述性信息,如数据来源、数据质量、数据创建时间等。

元数据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利用空间数据。

4. 应用示例:假设有两个GIS系统,系统A使用的是Shapefile格式,系统B使用的是GeoJSON格式。

为了实现这两个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可以采用空间数据转换标准进行数据转换。

DEM格式

DEM格式

NSDTF-DEM是一种国家标准空间数据的交换格式,后缀一般是.dem,使用记事本打开会发现它是明码。

如:头文件信息:NSDTF-DEM1.0M0.0000000.00000039512435.0000002743120.0000005.0000005.0000009851328100下面就是具体的栅格数据值:-99999 20738 19502 18176 16504 14833 13685 12564 11311 11307 11302 11298 11785 12149 12145 12140 12013 11763 11635 11630 11625 11621 11617 11612 11608 11603 11353 11102 11097 11093 头文件每行数据对应的含义为:DataMark--------中国地球空间数据交换格式-格网数据交换格式(CNSDTF-RAS或CNSDTF-DEM)的标志。

基本部分,不可缺省。

Version--------该空间数据交换格式的版本号,如1.0。

基本部分,不可缺省。

Unit--------坐标单位,K表示公里,M表示米,D表示以度为单位的经纬度,S表示以度分秒表示的经纬度(此时坐标格式为DDDMMSS.SSSS, DDD为度, MM为分, SS.SSSS为秒)。

基本部分,不可缺省。

Alpha--------方向角。

基本部分,不可缺省。

Compress--------压缩方法。

0表示不压缩,1表示游程编码。

基本部分,不可缺省。

Xo--------左上角原点X坐标。

基本部分,不可缺省。

Yo--------左上角原点Y坐标。

基本部分,不可缺省。

DX--------X方向的间距。

基本部分,不可缺省。

DY--------Y方向的间距。

基本部分,不可缺省。

Row--------行数。

基本部分,不可缺省。

Col--------列数。

基本部分,不可缺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球空间数据交换格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球空间数据交换格式

前言
III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地球空间数据交换格式
Geo-spatial data transfer format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矢量和栅格两种空间数据的交换格式。适用于多种矢量数据、影像数据和格网 GIS 数据以及数字高程模型(DEM)等的数据交换。本标准不包括元数据的交换格式。
2 引用标准


前言 ....................................................................................................................................................................III 1 范围 ................................................................................................................................................................1 2 引用标准.........................................................................................................................................................1 3 术语 ................................................................................................................................................................1 4 总则 ................................................................................................................................................................2 5 矢量数据交换格式.........................................................................................................................................4 6 影象数据交换格式.........................................................................................................................................9 7 格网数据交换格式.......................................................................................................................................10 附录 A(标准的附录)空间数据的概念模型的对象定义 .............................................................................12 附录B(提示的附录)矢量数据交换格式样本 .............................................................................................15 附录C(提示的附录)影像数据交换格式样本 .............................................................................................22 附录D(提示的附录)格网数据交换格式样本 .............................................................................................23

地球空间数据的格式转换与处理方法

地球空间数据的格式转换与处理方法

地球空间数据的格式转换与处理方法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地球空间数据的获取和利用变得愈发重要。

地球空间数据是指通过卫星、飞机等手段收集的有关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各种信息。

然而,不同数据源采用的格式和处理方法各不相同,因此我们需要进行格式转换和处理,以便更好地利用这些数据。

一、地球空间数据的格式转换1. 栅格数据转换栅格数据是以像元为单位进行表示的图像,常见的栅格数据格式有TIFF、JPEG等。

然而,不同的软件和设备可能采用不同的栅格数据格式,因此在进行数据处理时需要进行格式转换。

常用的格式转换工具有GDAL、ArcGIS等,通过这些工具我们可以将栅格数据转换为我们需要的格式,便于后续的分析和处理。

2. 矢量数据转换矢量数据是以点、线、面等几何要素进行表示的数据,常见的矢量数据格式有Shapefile、GeoJSON等。

在进行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时,我们常常需要将不同格式的矢量数据进行转换。

可以使用一些开源的软件如QGIS、ArcGIS等来进行格式转换,将矢量数据转换为我们需要的格式,以便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应用。

3. 多波段数据转换多波段数据是指通过遥感传感器获取的包含多个波段的数据,如卫星影像数据。

在进行地学研究和遥感应用时,我们常常需要对多波段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为了方便使用,我们可以将多波段数据转换为单波段数据,以便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这可以通过使用一些遥感软件如ENVI、IDL等来实现。

二、地球空间数据的处理方法1. 数据预处理地球空间数据的预处理是指在进行数据分析之前,对数据进行清洗和校正的过程。

在数据采集过程中,可能会受到气象条件、传感器漂移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数据的不准确或无效。

因此,我们需要对数据进行预处理,以消除这些影响。

常见的数据预处理方法包括噪声去除、粗糙匹配等。

2. 数据融合数据融合是指将来自不同传感器或不同时间的数据进行融合,以提高数据的精度和准确性。

地球空间数据融合可以采用传感器级融合、特征级融合和决策级融合等方法。

数据交换文件命名规则

数据交换文件命名规则

1 数据交换文件命名规则标准图幅土地利用数据交换文件命名规则以标准图幅为基础的土地利用数据交换文件命名规则如下:XX XX X XXXX X XX XXX XXXXXX.XXX| | | | | | | | | |专业代码业务代码比例尺代码年代时间1:100万图幅行号1:100万图幅列号图幅行号图幅列号特征码扩展文件名命名规则说明:a)主文件名采用二十一位字母数字型代码,行列号位数不足者前面补零,扩展文件名因文件格式不同而不同:矢量数据为VCT,数字正射影像图为IMG,数字栅格地图为RAS,数字高程模型为DEM,元数据为XML,附加信息文件和头文件为TXT;b)比例尺代码见表44。

示例13989))1) 1:1 000 000图幅行、列号的计算:a = [φ/4°]+1 (1)b = [λ/6°]+31 (2)式中:a ——1:1 000 000地形图图幅所在纬度带数字码所对应的数字码;[ ] ——商取整;φ——图幅内某点的纬度或图幅西南廓点的纬度;b ——1:1 000 000地形图图幅所在经度带的数字码;λ——图幅内某点的经度或图幅西南廓点的经度;2)相应比例尺的图幅行、列号的计算:c =4°/Δφ-[(φ/4°)/Δφ] (3)d = [(λ/6°)/Δλ]+1……………………………………………(4)式中:c——所求比例尺图幅的行号;Δφ——所求比例尺图幅的纬差(1:1万图幅纬差2’30”);[ ]——商取整;φ——图幅的某点的纬度或图幅西南图廓点的纬度;d——所求比例尺图幅的列号;( )——商取余;λ——图幅内某点的经度或图幅西南图廓点的经度;Δλ——所求比例尺图幅的经差(1:1万图幅经差3’45”);d)特征码为十进制三位顺序码,统一设定为000,留待以后扩展。

e)命名实例:某1:1万2009年土地利用图,图幅内某一点纬度为39°22’30”,经度为114°33’45”,其数据文件的命名方法为:1) 专业代码为202) 业务代码为013)1:10000比例尺代码为G4)土地利用图的年代为20095)百万分之一图幅的行号字符码为Ja = [39˚22′30″/4˚]+1 = 10(字符码J)6)百万分之一图幅的列号数字码为50b = [114˚33′45″/6˚]+31 = 507)万分之一图幅的行号为015Δφ= 2′30″,Δλ = 3′45″c = 4˚/2′30″-[(39˚22′30″/4˚)/2′30″]= 96−[3˚22′30″/2′30″] = 0158)万分之一图幅的列号为010d = [(114˚33′45″/6˚)/3′45″]+1 = 0109)特征码设定为000则该数据文件的命名为:2001G2009J50015010000.VCT以行政区为基础的土地利用数据交换文件命名规则以行政区为基础的土地利用数据交换文件命名规则如下:XX XX X XXXX XXXXXX XXX XXX. XXX| | | | | | | |专业代码业务代码比例尺代码年代时间县行政区划代乡行政区划代特征码扩展文件名码码命名规则说明:a)主文件名采用二十一位字母数字型代码,行列号位数不足者前面补零,扩展文件名因文件格式不同而不同:矢量数据为VCT,数字正射影像图为IMG,数字栅格地图为RAS,数字高程模型为DEM,元数据为XML,附加信息文件和头文件为TXT;b)专业代码采用二位数字码,土地专业码为20;c)业务代码采用二位数字码,土地利用业务为01;d)比例尺代码采用一位字符码,比例尺代码表见表44;e)年代代码采用四位数字码;f)县(市)行政区划代码采用六位数字型代码,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 2260)标准查取;g)乡(镇)级行政区划代码采用十进制三位顺序码,在县(市)行政区范围内,按照乡(镇)名称的顺序从001至999 编码;h)权属单位代码采用十进制三位顺序码,在乡(镇)行政区范围内,按照权属单位名称的顺序从 001至999 编码;i)特征码表示村的次序号,为十进制三位顺序码。

中华人民共和国isc2000标准(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isc2000标准(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isc2000标准(一)介绍•本文将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isc2000标准”,包括标准的定义、内容和适用范围等。

定义•“中华人民共和国isc2000标准”是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制定的,用于计量领域内的数据交换和共享的标准。

内容•标准的主要内容包括数据格式、数据元素、数据交换和数据管理等方面。

数据格式•数据格式是标准中的重要部分,它规定了数据交换时所使用的格式,主要包括ASCII码、二进制格式和XML格式等。

数据元素•数据元素是数据交换的基本单位,标准中规定了一系列的数据元素定义和使用规范,以便数据交换时能够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数据交换是标准的核心内容,它规定了数据交换时的协议和规范,包括消息格式、传输协议和错误处理等。

数据管理•数据管理包括数据的存储、检索和维护等方面,标准在这方面的规定主要包括数据存储的格式和检索方式、数据备份和恢复等。

适用范围•“中华人民共和国isc2000标准”适用于计量仪器和数据通信设备等领域内的数据交换和共享,旨在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促进数据共享和应用。

总结•本文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isc2000标准”的定义、内容和适用范围等方面,可以帮助读者深入了解该标准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实施要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isc2000标准”,需要满足以下要求:资源需求•要求拥有计量仪器和数据通信设备等相应的资源,并保证其正常运行。

•要求具备一定的计量、数据通信和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技术能力,以便能够有效应用和维护该标准。

保密机制•要求建立相应的保密机制,避免重要数据泄露和被恶意篡改。

风险评估•要求制定相应的风险评估和应急预案,以便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和问题。

应用效果•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isc2000标准”,可以带来以下效果:提高数据交换效率•标准化的数据格式和交换协议可以帮助实现数据的快速和准确交换,提高数据交互效率。

保障数据质量•标准中的数据元素定义和使用规范,可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避免出现数据错误和遗漏等问题。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培训--单选题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培训--单选题
303. 关于数据库面积汇总,以下描述错误的是_____。( )
304. 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城镇村庄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各比例尺标准分幅及编号应执行GB/T 13989-2012标准。标准分幅图采用_____。( ) 305. 椭球面积计算结果以平方米为单位,_____计算结果保留1位小数,小数点后第2位四舍五入。( 306. 土地调查的控制面积是依据标准分幅的图幅理论面积计算得到的,在用大地坐标生成标准分幅 图框时,要求在每条边框线上_____插入加密点。( ) 307. 在高斯平面坐标系下进行数据采集时,要求县级及以上行政界线线段长度_____。( )
235. 行政界线两侧地类等属性不一致时,_____接边。( )
236. 不同比例尺的接边,_____接边。( )
237. 以_____土地调查成果为基础开展各级数据汇总。( ) 238. 农村土地利用现状外业调查,山地补测地物点相对邻近明显地物点距离的中误差_____。( ) 239. 农村土地利用现状外业调查,平地、丘陵地补测地物点相对邻近明显地物点距离的中误差_____ 240. 下列不属于互联网+在线互联举证设备必须具备功能的是_____。( ) 241. 下列不属于图斑举证照片类型的是_____。( ) 242. 专项用地调查与评价主要包括:_____、批准未建设的建设用地调查、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和 耕地分等定级调查评价等。( ) 243. 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采用优于_____米分辨率覆盖全国的遥感影像资料。( )
275. 2007国标的有林地对应于2017国标的_____地类。( )
276.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国家标准设施农用地图斑最小调查上图面积是___。( )
277. 属于三次土地调查核查的重点地类的是:_____。( ) 278. 省级内业抽检城镇土地调查成果的比例是_____。( ) 279. 下列不能认定为设施农用地的是_____。( ) 280. 下列不能认定为临时用地的是_____。( )

自然资源资产清查数据交换格式、检验规则、矢量数据索引文件格式

自然资源资产清查数据交换格式、检验规则、矢量数据索引文件格式

附录A(规范性附录)自然资源资产清查数据交换格式A.1交换格式自然资源资产清查数据交换格式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理空间数据交换格式》(GB/T17798-2007)的规定进行描述。

A.2交换格式说明自然资源资产清查数据交换格式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理空间数据交换格式》(GB/T17798-2007)的实例,按以下规定描述。

A.2.1一般规定a)自然资源资产清查数据仅描述矢量数据,文件的后缀名为VCT,简称VCT文件。

b)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单位,一个县级行政区的全部自然资源资产清查要素使用一个VCT文件进行描述。

c)自然资源资产清查矢量数据中的拓扑数据和点、线、面要素的图形表现数据暂不描述。

d)未规定的格式内容,应使用字符值::=Unknown表示,如:<图形表现编码>、<要素类型编码>、<层名>等。

e)未对自然资源资产清查数据交换格式的规定做出说明的,应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理空间数据交换格式》(GB/T17798-2007)中的规定进行描述。

A.2.2文件头自然资源资产清查数据交换格式文件头的规定规定如下:a)DataMark:<数据标识>,缺省值::=LANDUSE-VCT。

b)Version:<版本号>,缺省值::=3.0。

c)CoordinateSystemType:<坐标系类型>,缺省值::=P。

d)Dim:<坐标维数>,缺省值::=2。

e)XAxisDirection:<X坐标轴方向>,缺省值::=E。

f)YAxisDirection:<Y坐标轴方向>,缺省值::=N。

g)XYUnit:<坐标单位>,缺省值::=M。

h)ZUnit:<高程坐标单位>,缺省值::=M。

i)Spheroid:<参考椭球>,缺省值::=CGCS2000,6378137.0,298.25722210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球空间数据交换格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球空间数据交换格式

Unknown 无属性的要素类型编码和层名 本标准包含四种文件类型。分别由数据标志 DataMark 予以区别。 本标准所采用的文件名后缀见表 3。 表3 数据类型 文件名后缀 矢量数据 .VCT 影像数据 .TIF/.BMP 影像数据的附加信息 .IMG 格网数据 .GRD
3
5
矢量数据交换格式
5.1 一般规定 5.1.1 本格式仅考虑空间对象的零维对象、一维对象和二维对象,并作如下规定: a.结点包括纯结点和结点要素。规定纯结点的要素类型编码和层名为“Unknown”。 b.注记参考点和注记参考线放在注记的数据结构中作为注记的一部分进行记录。 c.多边形标识点放在面状要素的数据结构中作为面状要素的一部分进行记录。 d.有向点是点状要素,但有两对 XY(Z)坐标。 e.线状要素包括拓扑弧段、无拓扑弧段与线状要素,公用一个数据结构。具体说明见 5.4.3.2。 f.规定无属性的要素类型编码和层名为“Unknown”。 g.本格式可以记录拓扑关系,也可以不记录拓扑关系。程序读符合本标准的交换文件时不应以有 无拓扑关系为前提,写符合本标准的交换文件时,可根据原始数据灵活掌握是否记录拓扑关系。 5.1.2 本交换格式的几何图形数据分为点状要素、线状要素、面状要素三类。点状要素有三种,分别 是独立要素点、结点和有向点。线状要素可以构成更高一级的线状要素。面状要素的边界可以 由线状要素构成。面状要素也可以构成更高一级的面状要素。 5.1.3 空间矢量数据由几何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组成,两者通过目标标识码(关键字)连接,即具有相同 目标标识码的几何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是对同一空间对象的描述。任一几何对象采用的属性数 据结构可通过在几何对象上添加要素类型编码来说明。 5.1.4 空间矢量数据交换文件由六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文件头,它包含了该文件的基本特征数据,如 图幅范围、坐标维数、比例尺等;第二部分为要素类型参数;第三部分为属性数据结构;第四 部分为几何图形数据;第五部分为注记;第六部分为属性数据。 <矢量数据交换格式> ::= <文件头><要素类型参数><属性数据结构><几何图形数据><注记><属性数据> 5.1.5 所有数据写在一个文件内,第一步采用纯文本格式,待条件成熟后增加二进制格式及相关的 API 接口规范。 5.1.6 文件中的汉字不做转换,直接采用 GB2312-80 编码,对 GB2312-80 未编码的扩展汉字由读写本 交换格式的程序自行决定扩展编码方式、本标准暂不作定义。 5.1.7 除表示属性值和注记内容外,字符和字符串的大小写一律不区分。 5.1.8 除对 Varchar 型属性字段值的表示外,交换文件中所有空行均应被忽略。 5.2 文件头的描述及其结构 5.2.1 不限定字节数以便扩充,采用字符标识说明文件头的起始位置。 5.2.2 文件头分两类数据:基本的且必须的信息和扩充的附加信息。附加部分可以省略。 5.2.3 文件头内容和格式如下: <文件头> ::= HeadBegin<CR> DataMark: CNSDTF-VCT<CR>Version: <浮点><CR> Unit: <字符><CR>Dim: <整数><CR>Topo: <整数><CR> [Coordinate: G|M<CR>] [Projection: <字符串><CR>Spheroid: <字符串><CR>Parameters: <字符串><CR>] [MinX: <浮点><CR>MinY: <浮点><CR>MaxX: <浮点><CR>MaxY: <浮点><CR>] [MinZ: <浮点><CR>MaxZ: <浮点><CR>] [ScaleM: <整数><CR>] [Date: <日期><CR>] [Separator: <字符><CR>] HeadEnd<CR>

土地利用规划数据交换格式(VCT)解读(2011-08-16)

土地利用规划数据交换格式(VCT)解读(2011-08-16)

土地利用规划数据交换格式(VCT)解读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土地利用规划数据交换格式利用《地理空间数据交换格式》(GB/T 17798-2007)描述,数据交换格式由九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注释标识;第二部分为文件头,它说明了数据的基本特征,如数据范围、坐标维数、比例尺等;第三部分为要素类型参数;第四部分为属性数据结构;第五部分为图形数据;第六部分为注记;第七部分为拓扑数据;第八部分为属性数据;第九部分为图形表现数据。

数据以文本格式存储在一个文件中。

各部分具体说明如下。

第一部分注释1.格式描述CommentBegin<字符串>CommentEnd2.格式说明(1)CommentBegin和CommentEnd标志间的内容为说明性内容,系统不必处理,但所释疑的内容,在交换格式中必须遵照执行。

3.格式示范CommentBeginXX省XX市土地利用规划数据CommentEnd第二部分头文件1.格式描述HeadBeginDataMark:<数据标识>Version:<版本号>CoordinateSystemType:<坐标系统类型>Dim:<坐标维数>XAxisDirection:<X坐标轴方向>YAxisDirection:<Y坐标轴方向>XYUnit:<平面坐标单位>Spheroid:<参考椭球>PrimeMeridian:<首子午线>Projection:<投影类型>Parameters:<投影参数>VerticalDatum:<高程基准>TemporalReferenceSystem:<时间参照系>ExtentMin:<最小坐标>ExtentMax:<最大坐标>MapScale:<比例尺>Offset:<坐标偏移量>Date:<土地规划批准时间>Separator:<属性字段分割符>HeadEnd2.格式说明(1)土地利用规划数据交换格式的“数据标识”统一为LUP-VCT。

国土调查更新数据交换格式

国土调查更新数据交换格式

附录A:国土调查更新数据交换格式A.1 交换格式国土调查更新数据交换格式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理空间数据交换格式》(GB/T 17798-2007)的规定进行描述。

A.2 交换格式说明国土调查更新数据交换格式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理空间数据交换格式》(GB/T 17798-2007)的实例,按以下规定描述。

A.2.1 一般规定a)国土调查更新数据仅描述矢量数据,文件的后缀名为VCT,简称VCT 文件。

b)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单位,一个县级行政区的全部国土调查更新要素使用两个VCT文件进行描述。

c)国土调查更新矢量数据中的拓扑数据和点、线、面要素的图形表现数据暂不描述。

d)未规定的格式内容,应使用字符值::=Unknown表示,如:<图形表现编码>、<要素类型编码>、<层名>等。

e)未对国土调查更新数据交换格式的规定做出说明的,应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理空间数据交换格式》(GB/T 17798-2007)中的规定进行描述。

A.2.2文件头国土调查更新数据交换格式文件头的规定如下:a)DataMark:<数据标识>,缺省值::=LANDUSE-VCT。

b)Version:<版本号>,缺省值::=3.0。

c)CoordinateSystemType:<坐标系类型>,缺省值::=P。

d)Dim:<坐标维数>,缺省值::=2。

e)XAxisDirection:<X坐标轴方向>,缺省值::=E。

f)YAxisDirection:<Y坐标轴方向>,缺省值::=N。

g)XYUnit:<坐标单位>,缺省值::=M。

h)ZUnit:<高程坐标单位>,缺省值::=M。

i)Spheroid:<参考椭球>, 缺省值::=CGCS2000,6378137.0,298.25722210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言
III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地球空间数据交换格式
Geo-spatial data transfer format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矢量和栅格两种空间数据的交换格式。适用于多种矢量数据、影像数据和格网 GIS 数据以及数字高程模型(DEM)等的数据交换。本标准不包括元数据的交换格式。
2 引用标准
Unknown 无属性的要素类型编码和层名 本标准包含四种文件类型。分别由数据标志 DataMark 予以区别。 本标准所采用的文件名后缀见表 3。 表3 数据类型 文件名后缀 矢量数据 .VCT 影像数据 .TIF/.BMP 影像数据的附加信息 .IMG 格网数据 .GRD
3
5
矢量数据交换格式
5.1 一般规定 5.1.1 本格式仅考虑空间对象的零维对象、一维对象和二维对象,并作如下规定: a.结点包括纯结点和结点要素。规定纯结点的要素类型编码和层名为“Unknown”。 b.注记参考点和注记参考线放在注记的数据结构中作为注记的一部分进行记录。 c.多边形标识点放在面状要素的数据结构中作为面状要素的一部分进行记录。 d.有向点是点状要素,但有两对 XY(Z)坐标。 e.线状要素包括拓扑弧段、无拓扑弧段与线状要素,公用一个数据结构。具体说明见 5.4.3.2。 f.规定无属性的要素类型编码和层名为“Unknown”。 g.本格式可以记录拓扑关系,也可以不记录拓扑关系。程序读符合本标准的交换文件时不应以有 无拓扑关系为前提,写符合本标准的交换文件时,可根据原始数据灵活掌握是否记录拓扑关系。 5.1.2 本交换格式的几何图形数据分为点状要素、线状要素、面状要素三类。点状要素有三种,分别 是独立要素点、结点和有向点。线状要素可以构成更高一级的线状要素。面状要素的边界可以 由线状要素构成。面状要素也可以构成更高一级的面状要素。 5.1.3 空间矢量数据由几何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组成,两者通过目标标识码(关键字)连接,即具有相同 目标标识码的几何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是对同一空间对象的描述。任一几何对象采用的属性数 据结构可通过在几何对象上添加要素类型编码来说明。 5.1.4 空间矢量数据交换文件由六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文件头,它包含了该文件的基本特征数据,如 图幅范围、坐标维数、比例尺等;第二部分为要素类型参数;第三部分为属性数据结构;第四 部分为几何图形数据;第五部分为注记;第六部分为属性数据。 <矢量数据交换格式> ::= <文件头><要素类型参数><属性数据结构><几何图形数据><注记><属性数据> 5.1.5 所有数据写在一个文件内,第一步采用纯文本格式,待条件成熟后增加二进制格式及相关的 API 接口规范。 5.1.6 文件中的汉字不做转换,直接采用 GB2312-80 编码,对 GB2312-80 未编码的扩展汉字由读写本 交换格式的程序自行决定扩展编码方式、本标准暂不作定义。 5.1.7 除表示属性值和注记内容外,字符和字符串的大小写一律不区分。 5.1.8 除对 Varchar 型属性字段值的表示外,交换文件中所有空行均应被忽略。 5.2 文件头的描述及其结构 5.2.1 不限定字节数以便扩充,采用字符标识说明文件头的起始位置。 5.2.2 文件头分两类数据:基本的且必须的信息和扩充的附加信息。附加部分可以省略。 5.2.3 文件头内容和格式如下: <文件头> ::= HeadBegin<CR> DataMark: CNSDTF-VCT<CR>Version: <浮点><CR> Unit: <字符><CR>Dim: <整数><CR>Topo: <整数><CR> [Coordinate: G|M<CR>] [Projection: <字符串><CR>Spheroid: <字符串><CR>Parameters: <字符串><CR>] [MinX: <浮点><CR>MinY: <浮点><CR>MaxX: <浮点><CR>MaxY: <浮点><CR>] [MinZ: <浮点><CR>MaxZ: <浮点><CR>] [ScaleM: <整数><CR>] [Date: <日期><CR>] [Separator: <字符><CR>] HeadEnd<CR>
n {} m
4.3
含义 被取代、产生、组成 或者(在该符号前后的项之间任选一个) 其中的项可重复至少 m 次,至多 n 次,缺省 m=0,n=∞ 其中的项可选,相当于{} 0 其中的项应当被取代 在该符号前后的项之间取值 其中的项表示字符本身,如 “|” 表示字符|(7CH)
1
[] <> ~ “”
4.4 文件结构中的基本组成元素及其说明 a. <CR> ::= 回车符(0AH){{<空白符>}回车符(0AH)} 表示换行和/或若干空行。 b. <空白符> ::= 空格符(20H) | 制表符(08H) c. <目标标识码> ::= <整数> 正数用作目标标识,零和负数用于表达组成面状要素的线的间隔和方向。 d. <要素类型编码> ::= {<汉字字符>|<英文字母>|<数字>|_}1 e. f. 不超过 16 个字节。“Unknown”是预定义的保留编码。 <层名> ::= {<汉字字符>|<英文字母>|<数字>|_}1 不超过 32 个字节。“Unknown”是预定义的保留层名。 <X> ::= <浮点>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 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2312-80 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
3 术语
3.1 实体 entity 1. 概念模式中数据元素集合的表示。 2. 具共同性质的对象类。 3.2 实样 instance 地理要素及描述该地理要素特性的信息。 3.3 节点 node 零维拓扑原素。 3.4 边 edge 一维拓扑原素。 3.5 面 face 二维拓扑原素。 3.6 拓扑关系 topologic relationship 描述两个要素之间边界拓扑和点集拓扑的要素关系。 3.7 拓扑 topology 对相连或相邻的点、线、面体之间关系的科学阐述。特指那种在连续映射变换下保持不变的对象 性质。 3.8 要素 feature 真实世界现象的抽象。 3.9 元数据 metadata 关于数据的内容、质量、状况和其它特性的描述性数据。 3.10 栅格数据 raster data 被表示成有规则的空间阵列的数据
1
3.11 矢量数据 vector data 由几何原素所表示的数据。 3.12 格网数据 grid data 与特定参照系相对应的空间的规则化棋盘状布置。
4 总则
4.1 4.2 本标准规定的空间数据交换格式的基础是一个空间数据模型。其概念模型和空间对象的定义见 附录 A(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采用 Backus-Naur 格式(BNF)来精确描述所说明的结构、相互关系和格式。每一产生规则 都有一个左项(标识)和一个右项(表达式),其间由“::=”连接,含义是左项由右项产生或左项被 右项取代。 用于产生规则的符号所具有的意义见表1。 表1 符号 ::= |


前言 ....................................................................................................................................................................III 1 范围 ................................................................................................................................................................1 2 引用标准.........................................................................................................................................................1 3 术语 ................................................................................................................................................................1 4 总则 ................................................................................................................................................................2 5 矢量数据交换格式.........................................................................................................................................4 6 影象数据交换格式.........................................................................................................................................9 7 格网数据交换格式.......................................................................................................................................10 附录 A(标准的附录)空间数据的概念模型的对象定义 .............................................................................12 附录B(提示的附录)矢量数据交换格式样本 .............................................................................................15 附录C(提示的附录)影像数据交换格式样本 .............................................................................................22 附录D(提示的附录)格网数据交换格式样本 .............................................................................................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