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修辞手法答题技巧完整版

合集下载

中考八种修辞的答题格式

中考八种修辞的答题格式

中考八种修辞的答题格式
中考八种修辞答题格式如下:
1. 比喻:将两种不同的事物进行类比,以使内容更加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这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了作者对……的赞美或批评。

2. 拟人:将物赋予人类的情感和动作,使得描写更加生动。

答题格式:这个拟人句生动地描绘了……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的喜爱或厌恶。

3. 夸张:将事物的特征夸大或缩小,使得描写更加生动有力。

答题格式:这个夸张句突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的赞美或批评。

4. 排比:将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气势。

答题格式:这个排比句列举了……的几个方面,表达了作者对……的赞扬或批评。

5. 对偶:将两个结构相同、内容相关的句子排列在一起,使得语言整齐、对称。

答题格式:这个对偶句将……进行了对比,表达了作者对……的褒贬。

6. 反复:将相同或相似的语句多次出现,以突出强调作者的情感或观点。

答题格式:这个反复句强调了作者对……的情感或观点。

7. 设问:提出一个问题,并自问自答,以引起读者的思考。

答题格式:这个设问句引发了读者的思考,并引发了作者对……的探讨或反思。

8. 反问:将问题的答案包含在问题之中,使得语言更加有力。

答题格式:这个反问句加强了作者的语气,强调了作者对……的观点或情感。

以上的答题格式只是一个参考,在具体答题过程中,还需要结合具体的题目和语境进行分析和理解。

希望这个答题格式能对您的复习和答题有所帮助。

初中语文-修辞手法答题技巧

初中语文-修辞手法答题技巧

中考修辞手法答题技巧一、学习修辞方法要注意以下几点1.不要把有“像”“好像”的句子都看成比喻句。

在多数情况下,“像”“好像”“仿佛”表示比喻,但是要注意以下情况不是比喻:①表示推测、揣度的。

如:他刚才好像出去了。

②表示例举。

如:攀枝花有很多风景优美的去处,像二滩水库、米易溶洞。

③表示想象。

托起它,好像世界上的一切生命都在我掌中似的。

2.怎样区分设问和反问设问和反问都是有疑而问,但是设问是自问自答,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则是问而不答,以加强语气。

如: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

(设问) 难道你就觉得只是树?(反问) 3.借喻和借代的不同①借喻是比喻的一种,侧重于“喻”的喻体和本体相似的关系,借代的借体和本体是相关的关系。

借体与本体之间没有相似点。

②借喻可以换成明喻,借代不能。

4.怎样区别排比和反复排比句至少是三个句子,反复句是两个以上的句子。

排比句的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有共同的词语。

反复句是两种以上相同的语句重复,为了突出强调。

如: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排比)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

(反复)二、常见的修辞手法具体答题思路1、比喻答题思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征,表达了(谁,什么样的)(哪些)感情。

例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朱自清《春》)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的优美姿态(1分),表达了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1分)。

2、拟人答题思路: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使……人格化,生动地描绘了……特点或情态,表达了(谁,什么样的)(哪些)感情。

课内例一: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朱自清《春》)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使小草人格化,生动地描绘了春天到来时小草生长的可爱姿态(1分),表达了作者对小草的喜爱之情(1分)。

各个修辞手法的答题模板

各个修辞手法的答题模板

各个修辞手法的答题模板一、比喻1. 答题模板-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本体]比作[喻体]。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本体]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或某种效果]。

2. 题目解析- 例如:“月亮像一艘弯弯的小船。

”- 这里本体是“月亮”,喻体是“小船”。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弯弯的形状特点,可能表达了一种静谧、美好的感觉或者是对夜晚天空景色的喜爱之情。

二、拟人1. 答题模板- 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事物]当作人来写,赋予[事物]以人的[动作、神态、情感等]。

生动地表现出[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2. 题目解析- 例如:“秋天到了,树上的果子都羞红了脸。

”- 这里把“果子”当作人,赋予了它“羞红了脸”(人的神态)。

生动地表现出果子成熟时颜色变红的特点,可能表达了作者对秋天丰收景象的喜爱之情。

三、夸张1. 答题模板- 该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对[事物的某一特征]进行了夸大(或缩小)的描写。

突出强调了[事物的这一特征],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或意图]。

2. 题目解析- 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这里对瀑布的高度进行了夸大的描写。

突出强调了瀑布落差极大、水流湍急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庐山瀑布壮观景象的惊叹与赞美之情。

四、排比1. 答题模板- 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节奏明快。

以[相同的句式结构],强调了[事物的多个方面或多个事物的共同特征],增强了语言的气势,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情感]。

2. 题目解析- 例如:“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 这里以“爱心是……使……”的相同句式结构构成排比。

强调了爱心在不同情境下对不同人的重要意义,增强了语言的气势,表达了对爱心伟大力量的赞美之情。

初中生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的讲解与答题模板归纳

初中生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的讲解与答题模板归纳

初中生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的讲解与答题模板归纳一、如何分析比喻修辞和分析关键词例: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分析比喻修辞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羊群”比作“白色的大花”,将“草原”比作“绿毯”,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草原的美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于草原的赞美之情。

【类似题答题模板】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将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描写对象的特点),表达了(思想或情感)。

分析关键词“绣”字将动态的羊群“定格”于碧绿的草原之上,将动景瞬间化为了静景,表达了作者对草原、对羊群的喜爱之情。

【分析关键词题答题模板】这句话中的“”一词,写出了(描写对象及其特点),表达了 (思想或情感)。

二、目前所涉及的表现手法及特点1、象征:抽象的思想或情感用一具体事物来表现,作用:使所要表达的思想或情感含蓄、深刻。

例:丁香结(具体事物)象征愁怨(思想情感)梅花(具体事物)象征高洁,不畏严寒(思想感情)【分析题答题模板】用象征,写出了(描写对象的特点),含蓄、深刻地表达了 (思想或情感)。

2、对比:将两个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比较,使形象更加鲜明,读者感受更强烈。

【分析题答题模板】将和进行对比,突出了的 (特点),更好地表现了 (主题、思想感情)。

3、情景交融与借景抒情的区分借景抒情:只有景色,作者的情感不直接出现例: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情景交融:景色情感都出现例:《草原》第一自然段,(情:满心的欢愉;景:在天底下,一碧千里......)4、点面结合①点面结合即“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

“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

点面结合,可以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反映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充分地表现思想,抒发感情。

②分析《狼牙山五壮士》中第二段的点面描写的好处这样写层次感及画面感强,既能让我们感受到五位战士作为一个战斗群体的团结勇敢,又能感受到每一位战士的英勇顽强,塑造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抗日英雄个体和群体的形象。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一、相关知识积累(一)修辞手法及其作用: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

拟人(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便于抒情;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利于表达作者情感。

夸张:使表达的情感更为强烈;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引发人们的想象。

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内容上表意凝练,概括力强,抒情酣畅。

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加强语气;叙事透辟,条理清晰,长于抒情。

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增强表达效果,突出主旨。

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释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设问:自问自答,突出文章内容;吸引读者,引发读者思考。

反问:增强语气,强化情感。

引用:增强文章历史文化底蕴;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表达效果和说服力。

双关:使语言幽默;适应语境需要,使表达含蓄曲折,增强文章表现力。

反语:正话反说,显得幽默讽刺。

(二)表现手法及其作用:象征:引申事理,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激发联想,感染力强。

衬托: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特点,强化思想感情;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使文章曲折含蓄。

抑扬(先抑后扬,先扬后抑):引发好奇,使文章曲折有波澜;感情铺垫,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情感。

托物言志:在对事物的描绘过程中寄托作者的个人情感和理念。

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虚实结合: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刻画人物性格更鲜明,凸显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的揭示主旨。

动静结合:以静衬动或以动衬静,起烘托作用。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具震撼力。

渲染烘托: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

联想想象:丰富文章内容;使形象更为生动形象;增添文章艺术表现力。

反语(反讽):表现人与人之间的亲昵情感或讽刺语气;辛辣讽刺,幽默有趣,使文章富有战斗性。

(三)叙述方式:顺叙: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的进行叙述。

初中语文中的修辞手法解析及解题技巧

初中语文中的修辞手法解析及解题技巧

初中语文中的修辞手法解析及解题技巧修辞手法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内容,通过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可以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在初中语文学习中,理解并掌握修辞手法的运用对于阅读理解和作文写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初中语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进行解析,并提供相应的解题技巧。

一、比喻比喻是一种通过比较来说明事物性质、特点或关系的修辞手法。

它能够使抽象概念变得更加形象、易于理解。

在阅读理解中,遇到比喻句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解题:1. 理解比喻句的意思:比喻是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物体进行比较来说明其特点,理解比喻所用的物体是关键。

2. 分析比喻句与原文的关系:比喻句往往是为了进一步说明或加深原文中的意思,需注意比喻句的逻辑关系。

3. 推导比喻的含义:根据比喻的意思,可推导出与之相对应的具体意义。

二、夸张夸张是一种通过夸大事物的性质和特点,以产生某种效果的修辞手法。

它能够使文学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在阅读理解中,理解夸张的含义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弄清楚夸张的目的:夸张手法常常用于传递情感或强调问题的严重性,理解夸张在文章中的目的是解题的关键。

2. 辨别夸张与真实情况的对比:夸张手法往往与真实情况形成对比,通过对比可进一步理解夸张表达的意思。

3. 推测夸张表达的影响:夸张手法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判断夸张对文章的影响是解题的关键。

三、拟人拟人是一种将非人事物赋予人的特性和行为的修辞手法。

它能够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增强读者的共鸣力。

在阅读理解中,理解拟人的技巧有:1. 理解拟人所用的非人事物:拟人需要将非人事物赋予人的特性和行为,理解被拟人化的事物有助于解题。

2. 推断拟人的目的和影响:拟人能够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通过推断拟人的目的和对文章的影响可以解题。

3. 判断拟人的意义:拟人常常体现了作者的感情色彩和主题思想,正确判断拟人的意义是解题的关键。

四、排比排比是一种将一系列相同句式、相同结构的表达方式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手法。

中考语文“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题型答题技巧

中考语文“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题型答题技巧

中考语文“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题型答题技巧小编在这里为考生们整理了“中考语文“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题型答题技巧”,希望能帮到大家,想了解更多资讯,请关注的及时更新哦。

中考语文“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题型答题技巧一、方法点津散文在表情达意时常要借助一些修辞手法来取得理想的表达效果。

例如,比喻、拟人能生动形象的表情达意;对比能使词句所要表达的内涵更加鲜明、突出;排比能增强语言的感染力,深化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或使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加强烈;反复能突出意思,强调情感等等,不同的手法,都有着特定的表达效果。

我们在解答“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或作用)”这类题型时,除了要答出词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以外,还要答出能体现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的关键词(或短语)。

例:“这里运用比喻(或拟人),生动形象地表明了……”;“运用对比,鲜明地表现出……”;“这里运用排比,表达了……的强烈情感”等等。

但是,指明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并不是我们答题的核心,其核心是要答出运用了这种修辞手法的词句的内涵。

手法只是外在的表现形式,它最终是为表现词句的内涵服务的,因此这一题型实际上属于“词句理解”考点的范畴。

词句的内涵往往不是单一的,有时既表现了人物的个性(包括性格、品质),又表现了人物的情感、想法、感受,或许还隐含着一个观点或道理,甚至还表现了人或景物的状态等等,较为复杂。

考生在挖掘内涵时,应在读懂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多角度、多方位的全面作答,才能踩准得分点。

综上所述,这一题型的答题方法可归纳为:“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题型的答案=①修辞手法+②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③词句内涵(内涵要从“个性”、“情感”、“感受”、“道理”、“状态”等方面多角度挖掘)二、典例分析【文章简介】散文《生命中给我首次拥抱的那个人》主要内容是写妇产科年轻护士胡洁夜班护理产妇和新生婴儿,表现了胡洁的爱岗敬业和无私奉献。

【样题展示】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上文中第⑩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文段如下)凌晨四点,胡洁再次进病房给病人打针,照例被问到“你行吗”,先前接受输液的那个孕妇直点头:“她可以的,扎针好像蚊子叮了一下!”这个时候,胡洁心里是最温暖的,所有的辛劳,都值得了。

修辞手法的答题技巧

修辞手法的答题技巧

修辞手法的答题技巧
修辞手法的答题技巧如下:
1. 明确题目要求:在答题之前,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比如要求分析某个句子或段落使用的修辞手法,以及这种手法的作用。

2. 分析句子结构:在分析修辞手法时,要仔细观察句子结构,看是否有喻体、本体、比喻词等成分,同时要注意句子中是否有重复、排比、对偶等结构。

3. 确定修辞手法:根据句子结构,确定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比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4. 分析作用:根据修辞手法的定义和作用,结合句子内容进行分析。

比如比喻的作用是使抽象的事物变得具象,排比的作用是增强语势,对偶的作用是使语言整齐优美等。

5. 组织答案:在分析完修辞手法和作用后,按照题目要求的形式组织答案。

注意要条理清晰、简洁明了地表述出来。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有效地分析出句子或段落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准确地回答问题。

修辞手法答题技巧及套路

修辞手法答题技巧及套路

修辞手法答题技巧及套路
修辞手法是中考语文考试中经常出现的考点之一。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 比喻:用具体的、浅显的、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或情境,使语言形象生动。

2. 拟人:把动物或静物赋予人的特征,使其具有人的行为或思想感情,从而使语言生动有力。

3. 排比:强调某一方面的意思,用列举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

4. 夸张:对某一事物进行扩大或缩小的描述,以加强表达效果。

5. 反问:用问句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实际上是一种强调语气的方式。

6. 设问:自问自答,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7. 对偶:形式上对称,读起来和谐上口,听起来动听。

8. 反复: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在回答修辞手法的作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要明确指出所用的修辞手法,并结合具体语境解释其具体作用。

2. 要注意修辞手法的多重作用,根据不同的提问角度,回答具体的某一方面作用。

3. 修辞手法的作用一般是某某项加强,某某项减弱,因此在回答时既要指出加强了什么,也要指出减弱了什么。

4. 要注意结合文体和文章内容来分析问题,不要机械地套用修
辞手法的名称。

5. 在中考语文考试中,修辞手法答题技巧和套路要结合具体语境和题型来进行训练和总结。

2023中考语文阅读理解修辞手法答题方法

2023中考语文阅读理解修辞手法答题方法

2023中考语文阅读理解修辞手法答题方法1.比喻:用具体常见的事物、情境或道理来比方抽象、生疏的事物、情境或道理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使语言形象、生动,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

【例句】: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作用分析】:以虹的形状比喻石拱桥的桥洞,形象生动地写出石拱桥形式优美的特点,引起人们美的联想。

比喻的种类①明喻。

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

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

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

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③借喻。

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但它不同于借代。

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

例如: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④博喻。

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

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从色彩、光华、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隐约闪烁、清新洁静等相似点来描绘出荷花的美。

2.拟人:拟物为人,把事物人格化,将它写成和人一样有感情、有行为的修辞方法。

【作用】:增强语言亲切感、形象性,使读者感到栩栩如生,往往有十分鲜明的情感色彩。

【例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作用分析】:用拟人的方法写出了春花艳丽、桃李争春的热闹景象,使读者感到亲切、形象。

比拟的种类①拟人。

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②拟物。

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3.夸张:运用丰富的想象,为了更突出、鲜明地勾画其中一事物而对其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传神的扩大或缩小描述的修辞方法。

【例句】: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中考语文答题技巧有效运用修辞手法

中考语文答题技巧有效运用修辞手法

中考语文答题技巧有效运用修辞手法答题技巧在中考语文考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除了对课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外,学生还需要善于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说服力。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并提供一些有效的运用技巧。

一、比喻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将所要表达的对象与另一种事物进行类比,以便更加形象地描述和理解。

在中考语文答题中,运用比喻可以使文章形象生动,为阅卷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如,在作文题中要求描述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我们可以使用比喻手法来增加描写的效果:“这个地方的美就像一幅栩栩如生的画卷,每一个细节都像是艺术家的用心之作。

”二、夸张夸张是一种渲染手法,通过对事物的过分夸大或缩小,来达到表达和夸张效果的修辞手段。

在中考作文中,适当地运用夸张手法可以增加文章的幽默感和吸引力。

例如,在讨论学习越努力越有收获的话题时,我们可以写道:“只要喝了一瓶能让你变聪明的药水,你就可以立马获得全国第一名的成绩!”这样的夸张手法使得文章更加引人入胜。

三、对偶对偶是一种通过对称排列词语和短语的修辞手法,能够使文章看起来更加对称美观,也可以增强表达的力量。

在中考语文答题中,运用对偶可以使文章更有说服力和条理。

例如,在讨论生活的矛盾和和谐时,我们可以写道:“爱与恨,阳光与阴影,竞争与合作,构成了我们生活的基本矛盾与和谐。

”四、排比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对连续的句子或短语进行并列排列,使表达更加生动有力。

在中考作文中,运用排比可以展示事物的对比、相互关系和递进关系。

例如,在谈论青少年应该如何度过假期的话题时,我们可以写道:“阅读可以增长见识,旅行可以开阔眼界,运动可以强健身体。

所以,我们在度假时应该多方面发展,让自己变得更加全面。

”五、反问反问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提出问题并没有期待回答,来达到强调和引导读者思考的目的。

在中考语文答题中,使用反问可以增加文章的说服力和思考程度。

例如,在讨论环境保护的话题时,我们可以写道:“我们不应该珍惜大自然吗?我们不应该爱护我们的家园吗?”这样的反问手法能够更好地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2024中考语文阅读理解修辞手法答题方法

2024中考语文阅读理解修辞手法答题方法

2024中考语文阅读理解修辞手法答题方法随着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推进,中考和高考考试越来越注重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对于语文阅读理解的考察也越来越严格。

其中修辞手法是阅读理解中重要的考点之一,掌握好修辞手法答题方法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为考生介绍一些语文阅读理解修辞手法答题的方法。

修辞手法的分类修辞手法是习语语言运用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一种高级语言技巧。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排比、设问、反问、借代等等。

这些修辞手法在文章中起到了一种强有力的辅助或修饰作用,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使文章更具有魅力。

修辞手法的应用关于修辞手法的应用,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修辞手法在文章中的应用和修辞手法的阅读理解。

在文章中,修辞手法通常被用来表达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发挥出读者的联想能力和想象力,激起读者的共鸣。

在阅读理解中,我们通常需要通过分析文章的语言运用,辨析修辞手法的力度和作用,挖掘文章所传达的思想和意图,进而面对题目选择。

修辞手法的鉴赏在阅读理解时,要了解和分析所用的修辞手法,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修辞手法是否准确在文章中使用的修辞手法是否准确自然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修辞手法运用不当,可能产生文意不清、理解困难甚至误导读者的情况,从而影响阅读理解成绩。

修辞手法的作用是否明显阅读文章时也要注意理解修辞手法的作用。

要分析修辞手法所使用的目的,是为了美化语言,还是为了突出文中的某一特点,甚至是为了表达某种情感。

一旦弄清了修辞手法的作用,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修辞手法是否恰当修辞手法的应用也要考虑是否恰当。

一些修辞手法可能会给文章带来某些不良后果,如运用了过于夸张的比喻或使用了过于复杂的排比等等,都会使文章看起来杂乱无章,难以理解。

修辞手法是否重要需要重点关注的修辞手法在文章中具有何种重要意义。

很多作品中的修辞手法都是凸显文章的重要人物,角色等等,这些修辞手法是需要注意的,可以对文章进行深入的分析。

(完整版)修辞手法答题方法

(完整版)修辞手法答题方法

常用修辞手法及作用一般性答题格式:运用了的修辞手法,(作用)地体现了(主要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给读者(怎样)的感受。

1、比喻: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形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征,表达了(谁,什么样的)(哪些)感情(写景咏物文)。

明喻:孩子们像花朵。

暗喻:孩子们是祖国的花朵借喻:祖国的花朵茁壮成长。

课内例: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朱自清《春》)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的优美姿态(1分),表达了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1分)。

课内例: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文中出处: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老舍《济南的冬天》)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把“冬天的济南”比作“蓝水晶”,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冬天的济南给人的清亮、空灵的感觉(1分),表达了作者对冬天的济南的喜爱之情(1分)。

课外例:2007年江苏淮安语文中考题《西风胡杨》那亿万棵宁死不屈、双拳紧握的枯杨,似一尊巍然耸立的雕塑。

(选句出处:他们让战友落泪,他们让敌人尊敬,那亿万棵宁死不屈、双拳紧握的枯杨,似一尊巍然耸立的雕塑。

一看到他们,就会想起岳飞,想起袁崇焕,想起谭嗣同,想起无数中国人的气节,一种大义凛然、慷慨赴死的气节。

)答: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胡杨死后依然挺立的悲壮姿态,表现了胡杨宁死不屈的精神和大义凛然、慷慨赴死的气节。

2、拟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XX人格化(或:赋予XX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的地描绘了……特点或情态,含蓄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从未见过开得这么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

答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把茂盛的藤萝比做瀑布,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藤萝的茂盛(1分)。

中考语文答题技巧:修辞手法

中考语文答题技巧:修辞手法

中考语文答题技巧:修辞手法
2013中考即将开考,在考前的一段时间里,中考频道为大家收集整理了大量有关中考试题学习资源,各位考生可以用来临阵磨刀,为自己充电。

本频道在此预祝愿大家考出一个美好的未来。

1、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

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形象。

2、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

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4、夸张: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

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6、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注意、思考。

7、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有音乐感;抒情酣畅;便于吟诵,易于记忆。

8、反复: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

注:上面只是简要给出各种修辞手法(方法)的作用,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内容具体来回答,避免空洞。

修辞手法答题套路

修辞手法答题套路

修辞一.常见修辞方法及作用1.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

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

答题模式: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比喻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了作者之情。

2.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答题模式: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以人的情感和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了作者之情。

3.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答题模式:突出了特点,启发读者联想,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4.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以上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答题模式: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表达了作者之情。

增强语势,突出情感,增加表现力。

5.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答题模式:用精炼的语言表达了,给人以音节匀称、音律和谐的美感。

6.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

答题模式: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的表现了(句子描绘的内容),强烈地表达(句子表达的情感)7.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答题模式: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启发读者对进行思考,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8.反问: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答题模式:以强烈的语气有力地突出,表达了的感情。

9.引用: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答题模式:以精炼的语言生动地突出了,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10.借代: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中考语文分析之 常用修辞手法的答题格式

中考语文分析之 常用修辞手法的答题格式
教师姓名
单位名称
填写时间
学科
语文
年级/册
七年级语文上册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常用修辞手的答题格式
难点名称
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答题格式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比喻的三种类型易出现混淆,答题不准确、不规范。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学生的答题思路不清晰,分不清比喻的几种类型,不会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答题格式规范答题。
难点教学方法
通过微课讲解,指导学生按照答题步骤规范答题。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从小学至今,我们已经接触了许多的修辞手法,今天我们重点来学习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在中考中的答题格式。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一、出示例句。(目的是比较使用修辞后句子的妙处。)
二、出示比喻的相关知识点:1.定义2.三要素3.三种类型4.作用
(目的是全面的了解并把握比喻句的表达效果)
三、出示具体例句:目的是让学生能分清比喻句的三种类型。
四、出示中考答题格式:(目的是规范答题)
1.答题思路。2课内举例3、答题标准。
五、出示拟人的概念、答题思路、课内例句、答题格式。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比喻、拟人句的分析及答题格式的训练。
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训练,相信同学们能明确答题的步骤 ,规范答题的格式,为中考助一臂之力。

初中语文修辞手法及作用答题模板

初中语文修辞手法及作用答题模板

答题格式: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什么人格化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了什么怎么样(的形态或情态)。

有时还需加上作者的情感。

如:小草偷偷得从士里钻出来。

答案: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小草人格化了,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小草不经意间长出的情态和旺盛的生命力二、比喻答题格式: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有时还需加上作者的情感。

如:从未见过开得这么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

答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茂盛的藤萝比做瀑布,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藤萝的茂盛。

表达了作者对藤萝花的赞美之情。

三、排比:可增强气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答题格式:运用排比修辞手法,强调了+对象+特性+“使条理分明"或“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富有气势"或”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

如:红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似雪。

答案:采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花的鲜艳美丽,旬式整齐、音律和谐、气势如虹,表达了作者对春花的喜爱之情。

四、对比答题格式:运用对比手法,把XX和XX进行对比,突出了+对象+特性。

比较句子,说说其表达效果。

( 1 )范进因没有盘费,走去同丈人商议,被胡屠户- -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道:“不要失了你的时了!你自己只觉得中了一个相公,就,癞虾蟆想吃起天鹅肉来! ....(2 )胡屠户道:“我那里还杀猪!有我这贤婿,还怕后半世靠不着也怎的?我每常说,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答案: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胡屠户的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典型市侩的性格。

五、设问答题格式: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启发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中学生应树立怎样的金钱观? (首先......)答案: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启发读者对中学生应树立怎样的金钱观注意和思考,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初中考试赏析句子题中常见四种修辞手法的答题技巧

初中考试赏析句子题中常见四种修辞手法的答题技巧

初中考试赏析句子题中常见四种修辞手法的答题技巧1、比喻:“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第向船尾跑去了;”①这个句子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②用“踊跃的铁的兽脊”来比喻“淡黑的起伏的连山”, 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看社戏途中的奇特感受;2、拟人: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①这个句子使用了拟人修辞手法,②把杜甫川、柳林铺和红旗人格化,③生动形象地将延安人民的欢迎场面展现出来了;3、夸张:“整个老城像一座烧透了的砖窑”;①这个句子使用了夸张修辞手法,②把整个老城热的程度夸张地说成“像一座烧透了的砖窑”,③更好地突出了天气热的程度;4、排比: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纯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①这个句子使用了排比修辞手法,②增强了语言的气势,③把作者对志愿军战士热爱的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初中常考五种论证方法的答题技巧1、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格式:①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②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③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2、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格式:①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②论证了……了观点,③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3、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格式:①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②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③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4、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格式:①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②将……和……加以比较,③突出强调了……的观点;5、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格式:①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②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③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注:引用论证实质规属道理论证的范畴;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答题技巧1、举例子:中国石拱桥举赵州桥和卢沟桥作为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对我国建设石拱桥历史的悠久、成就的杰出作了说明; 文段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通过举赵州桥和卢沟桥具体的实例对石拱桥的历史及成就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2、分类别:向沙漠进军一文将沙漠进攻的方式分成“游击战”和“阵地战”两类; 文段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对沙漠进攻的方式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3、列数据:死海不死一文用大量的数字说明死海之所以浮力大的原因,非常清晰; 文段运用了列数据的说明方法,用具体的数据对死海之所以浮力大的原因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4、作比较:苏州园林一文中将苏州园林同其他园林作比较; 文段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苏州园林同其他园林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苏州园林的特征;5、下定义:食物从何处来一文中就给“食物”“自养”“异养”“光合作用”等概念下了定义; 文段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食物”“自养”“异养”“光合作用”等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食物从何处来事理;6、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在说明文中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可以使人们不了解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如中国石拱桥中“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让读者更形象、更清晰地了解了石拱桥的特点; 文段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石拱桥的桥洞比作虹,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石拱桥桥洞的特征;7、列图表:有些事物的关系抽象而复杂,仅用文字说明还不能使读者明白,这就需要附上示意图,或按比例精确绘制出如产品设计图、军事行动路线图等;有时,被说明的事物项目较多,也可制成统计表,将有关数字分别填入表中,使人看了一目了然; 文段运用了列图表的说明方法,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8、作诠释:这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定义的外延要相等,并且要从一个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就可以了,并且解释的对象与做出的解释外延也可以不相等;如“词是能独立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这个定义,主语与宾语的内涵与外延完全一致,可以颠倒;即说“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是词”也行;而“铀,是银白色的金属”,则是诠释,其内涵与外延都不相等,“铀”的外延要小于“银白色的金属”的外延,因而主语与宾语不能倒过来说,即不能说“银白色的金属是铀”;作诠释不仅可以用来解释概念、定理、定律等,也可以用来解释事物或事理的性质、特点、功用和原因等;作诠释的语言虽不像下定义那样要求严格,但也须简明、准确、通俗易懂;如死海不死一文“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用的便是作诠释的说明方法,这里的“死”指的是鱼虾草木的死,因为死海咸度很高,生物不能生长,所以叫“死海”,这就部分地揭示了死海的特征; 9、摹状貌:中国石拱桥中“这些石刻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文段运用了摹状貌的说明方法,对卢沟桥上石刻的狮子的情状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不会用套话”,这老师不太好给你回答,一是因为不同类型的试题,答题的语言组织是不一样的,第二答题用套话,答不到问题的点子上是没有任何用处的,所以,回答问题还是要在读懂了文章的基础上来进行答题,有针对性的来回答问题,尽量少用套话,否则废话一堆,答不到点子上,一分也没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修辞手法答题技巧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中考修辞手法答题技巧
一修辞类型
1比喻
1)定义: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

2)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1)明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类似的关系,说甲(本体)像(喻词)乙(喻体)。

常用:像、好像、仿佛、好比、仿佛……似的等喻词来联系。

例如:湖面像是镜子。

(2)暗喻又称为“隐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说甲(本体)是(喻词)乙(喻体)。

喻词常由:是、就是、成为、变成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

比如:下大雨了,他没带伞,结果成了落汤鸡。

(3)借喻是以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

如: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再也说不出话。

10、借代: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替整体。

如: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②“先生,给现钱,袁世凯不行么”③“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还有千千万万个李公朴”。

二、学习修辞方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要把有“像”“好像”的句子都看成比喻句。

在多数情况下,“像”“好像”“仿佛”表示比喻,但是要注意以下情况不是比喻:
①表示推测、揣度的。

如:他刚才好像出去了。

②表示例举。

如:攀枝花有很多风景优美的去处,像二滩水库、米易溶洞。

③表示想象。

托起它,好像世界上的一切生命都在我掌中似的。

2.怎样区分设问和反问
设问和反问都是有疑而问,但是设问是自问自答,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则是问而不答,以加强语气。

如: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

(设问)
难道你就觉得只是树(反问)
3.借喻和借代的不同
①借喻是比喻的一种,侧重于“喻”的喻体和本体相似的关系,借代的借体和本体是相关的关系。

借体与本体之间没有相似点。

②借喻可以换成明喻,借代不能。

4.怎样区别排比和反复
排比句至少是三个句子,反复句是两个以上的句子。

排比句的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有共同的词语。

反复句是两种以上相同的语句重复,为了突出强调。

如: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排比)
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

(反复)
三、常见的修辞手法具体答题思路
1、比喻
答题思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征,表达了(谁,什么样的)(哪些)感情。

例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朱自清《春》)
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的优美姿态(1分),表达了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1分)。

2、拟人
答题思路: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使……人格化,生动地描绘了……特点或情态,表达了(谁,什么样的)(哪些)感情。

课内例一: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朱自清《春》)
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使小草人格化,生动地描绘了春天到来时小草生长的可爱姿态(1分),表达了作者对小草的喜爱之情(1分)。

课内例二: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朱自清《春》)
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果树人格化,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果树之花争相斗艳的姿态,表达了作者对春花的喜爱之情。

3、排比
答题思路:使文章的节奏感更强,气势更强烈,强调(什么)内容,或突出(什么)感情。

课内例一:
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谁是最可爱的人》)
答: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使文章的节奏感更强,气势更强烈,强调了志愿军战士的高尚品格,表达了作者对志愿军战士的赞美之情。

4、夸张
答题思路:突出了(什么事物)的(什么特点),使(什么形象)更加鲜明,使人印象深刻。

课内例一:
例句: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了。

(老舍《骆驼祥子》)
答: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天气的酷热,使北京的夏天给人的热的感觉更加鲜明,使人印象深刻。

5、反问: 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更有力地强调_____(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的意思),语气更强烈,发人深省,激发读者思考。

6、反复: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的表现了______(句子描绘的内容),强烈地表达了_______(句子表达的情感)。

7、设问: 运用设问,引出/强调_______(提问的内容)+引起读者思考和注意,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8、对偶:运用对偶,把的意思表达得更完整、透彻,增强语言的音乐美、节奏感和感染力。

9、借代:运用借代,突出人/事物的特点/特征,使意思表达更加典型/形象/生动。

10、引用:通过引用的(名言或警句或资料等),使表达的内容增强说服力。

11、反语:运用反语的形式,突出强调了
的意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