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庭筠菩萨蛮的语文教案
菩萨蛮教案温庭筠菩萨蛮教案

菩萨蛮教案温庭筠菩萨蛮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中国古代诗词鉴赏》教材第四章“唐五代·词”,具体为温庭筠的《菩萨蛮》。
详细内容包括词的背景知识、词牌介绍、词作内容解析、意象赏析、修辞手法探究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菩萨蛮》的词牌特点,了解温庭筠的词作风格。
2. 培养学生通过分析诗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方法,深入理解诗词的内涵和情感。
3.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菩萨蛮》中意象、修辞手法的分析。
教学重点:理解《菩萨蛮》的词牌特点,掌握温庭筠的词作风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菩萨蛮》词作、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古代仕女图,引发学生对唐代美人的关注,进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导入:介绍温庭筠及其词作,《菩萨蛮》词牌知识。
3. 诗词鉴赏:(1)朗读《菩萨蛮》,让学生初步感知词作的韵律美。
(2)分析词作中的意象,如“画楼西畔桂堂东”、“玉钩闲挂水晶帘”等。
(3)讲解词作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与《菩萨蛮》风格相近的词作,进行对比分析。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菩萨蛮》中的意象,并说明其作用。
(2)举例说明《菩萨蛮》中的修辞手法。
2. 答案:(1)意象作用:如“画楼西畔桂堂东”表现了环境的华丽;“玉钩闲挂水晶帘”展现了女子的娇羞。
(2)修辞手法:如“懒起画蛾眉”中的“懒”字,运用了拟人手法,形象地表现了女子倦怠的神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温庭筠的词作,了解唐代词坛风貌,提高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词作中意象的分析。
2. 修辞手法的讲解。
3. 课堂例题的选取与讲解。
4. 作业设计。
菩萨蛮教案 温庭筠菩萨蛮教案

菩萨蛮教案温庭筠菩萨蛮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中国古代文学名著选读》第四章《唐五代词》,详细内容为温庭筠的《菩萨蛮》。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温庭筠及其创作背景,理解《菩萨蛮》的词意,感受其艺术魅力。
2. 掌握词的基本知识,如词牌、词律、词韵等。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对古代词作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词的韵律和艺术特色。
重点:温庭筠《菩萨蛮》的词意理解,词牌、词律、词韵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中国古代文学名著选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让学生感受古代词的氛围,引入本节课。
2. 讲解:介绍温庭筠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阅读《菩萨蛮》。
3. 分析:详细解读《菩萨蛮》的词意,分析词牌、词律、词韵等。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类似的词作,分析其艺术特色。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菩萨蛮》的词牌,创作一首词。
7. 互动环节: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互相评价、学习。
六、板书设计1. 《菩萨蛮》教案2. 内容:(1)温庭筠简介(2)词牌、词律、词韵(3)《菩萨蛮》词意解读(4)艺术特色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菩萨蛮》的词牌,创作一首词。
2. 答案示例:菩萨蛮·夜雨寄相思窗前雨滴芭蕉叶,夜深人静思量切。
枕上泪痕红,湿透罗衣胸。
梦回吹角连营,马蹄踏破寒霜。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词的韵律和艺术特色的掌握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阅读其他唐五代词作,了解古代词的发展历程,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词的韵律和艺术特色的掌握。
2. 《菩萨蛮》的词意解读。
一、词的韵律和艺术特色的掌握词的韵律和艺术特色是古代词作的核心,对于学生来说,理解并掌握这些特点是学习词的关键。
1. 词牌:词牌是词的曲调名称,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格律要求。
温庭筠菩萨蛮的语文教案

1.导入环节:5分钟,展示图片,引发学生兴趣。
2.朗读与感悟:10分钟,让学生充分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诗句解析:15分钟,详细讲解拟人、对偶等表现手法。
4.情感体验:10分钟,学生分享对诗中情感的理解。
5.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创作描绘生活场景的文字。
6.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回顾所学内容,布置作业。
2.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温庭筠的其他作品,如《商山早行》、《夜泊牛渚怀古》等,进一步了解诗人的创作风格和艺术成就。
本节课程教学技巧和窍门:
一、语言语调
1.在导入环节,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古代女子化妆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朗读诗歌时,注意调整语调、语气,使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解析诗句时,用清晰、简洁的语言阐述拟人、对偶等表现手法,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词汇。
2.分析并领会诗中拟人、对偶等表现手法,感受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3.体会诗人通过描绘生活细节所抒发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教学难点:理解并分析诗句中的拟人、对偶等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以及如何运用这些表现手法来描绘生活场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4.作者情感表达
七、作业设计
1.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的表现手法,创作一首描绘生活中美好瞬间的诗歌。
2.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1.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诗歌的意境美和表现手法的掌握程度,以及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拓展延伸:推荐阅读温庭筠的其他作品,如《商山早行》、《夜泊牛渚怀古》等,进一步了解诗人的创作风格。
菩萨蛮教案温庭筠菩萨蛮教案

菩萨蛮教案温庭筠菩萨蛮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教材第四章《唐五代诗词》第二节《花间集》,详细内容为温庭筠的《菩萨蛮》。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菩萨蛮》的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主题;2. 领悟并鉴赏《菩萨蛮》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表达手法等;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菩萨蛮》中的意象及其表达手法。
教学重点:把握《菩萨蛮》的韵律特点,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辅导书、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古代仕女图,引发学生对古代女性生活状态的关注,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作者简介与背景:介绍温庭筠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让学生对《菩萨蛮》有初步的了解。
3. 诗歌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 诗句解析:逐句分析诗句,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表达手法等。
5. 例题讲解:讲解一首与《菩萨蛮》主题相似的诗歌,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深入理解《菩萨蛮》的艺术特色。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尝试鉴赏一首类似的诗歌,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温庭筠、《菩萨蛮》、背景简介;2. 黑板右侧:诗句解析、艺术特色、鉴赏要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比较《菩萨蛮》与另一首诗歌的异同,并分析其原因。
题目:《菩萨蛮》与李清照《如梦令》的异同分析。
答案:相同点:两首诗均以女性为主人公,描绘了她们的内心世界;都运用了意象来表达情感。
不同点:《菩萨蛮》以宫女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宫廷生活的感慨;而《如梦令》以民间女子为背景,抒发了作者对爱情的向往。
2. 课后拓展:让学生收集其他作者的《菩萨蛮》,分析比较其风格特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较为深入地理解了《菩萨蛮》的艺术特色和鉴赏方法。
《菩萨蛮》温庭筠教案

《菩萨蛮》(温庭筠教案一、教学内容1. 词的背景知识:温庭筠的生平及其创作特点。
2. 词的字、词、句、篇的解读。
3. 词的意境、情感、艺术特色。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地朗读、背诵《菩萨蛮》,理解词的字、词、句、篇的意义,把握词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温庭筠词作中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词的意境、情感、艺术特色的理解与把握。
2. 教学重点:词的字、词、句、篇的解读,以及对比、分析、讨论等鉴赏方法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古代诗词鉴赏》辅导书、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山水画,引发学生对美的思考,进而引入温庭筠的《菩萨蛮》。
2. 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体会词的节奏和韵律。
3. 解读:分析词的字、词、句、篇,讲解词的背景知识,引导学生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类似的词作,进行对比分析,讲解艺术特色。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鉴赏方法,分析另一首词作。
7.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提醒学生课后复习。
六、板书设计1. 《菩萨蛮》(温庭筠)2. 内容:a. 词的背景知识b. 字、词、句、篇解读c. 意境、情感、艺术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菩萨蛮》的意境和艺术特色,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这首词的理解。
2. 答案提示:关注词中的意象、情感,结合词作背景,阐述自己的观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温庭筠的其他词作,提高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组织诗词鉴赏活动,鼓励学生创作诗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词的意境、情感、艺术特色的理解与把握。
2.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类似的词作,进行对比分析,讲解艺术特色。
温庭筠菩萨蛮的语文教案(7篇)

温庭筠菩萨蛮的语文教案(7篇)温庭筠菩萨蛮的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鉴赏全词通过传神的神态、容貌、动作的描写来曲折细腻地刻画人物内心活动的手法。
2.把握全词反衬手法的运用。
3.了解温词的语言风格,正确评价其思想价值。
教学重点:1.鉴赏刻画描写人物的方法。
2.鉴赏词中关键字词。
教学难点:1.学习把握反衬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为什么要学习古典诗歌?明确: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腹有诗书气自华”,途径——鉴赏。
二、简介花间词和南唐词唐五代词主要有花间词和南唐词两大词派。
(一)花间词派是以晚唐词人温庭筠、五代前蜀词人韦庄为代表,以写男女相思离别为主要特征的词派,温韦外尚有薛昭蕴、牛峤、张泌、毛文锡、牛希济、欧阳炯等共18人,后蜀赵崇祚将此18人词编为《花间集》,故名。
亦称作“西蜀词派”。
温词秾艳华美,韦词疏淡明丽,代表该派的两种风格,其他人的词作多蹈袭温韦余风。
(二)南唐词以宫廷为中心,以君臣为主体,以“二主一相”(中主李璟、后主李煜父子和中主朝宰相冯延巳)为代表,他们凭借共同的高雅而全面的文化修养和艺术情趣,以及独特的个性禀赋和情感体验,赋予南唐词独特的感伤情调和开阔的词境,确立了他们结束“花间”开启北宋的承上启下的词史地位。
(三)花间词派,向来是“温韦”并称。
温词如周昉、张萱笔下的簪花仕女,簇金结绿,韦词如吴道子笔下的淡妆美人,疏朗清秀;温词如富丽堂皇之牡丹,韦词如清新明丽之芙蓉。
温词多“密而隐”,富于美感的联想;韦词多“显而疏”,易于直接触发情感的感动。
同学们可以通过对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和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的学习,用心体会温词和韦词以上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
三、作者简介温庭筠,与李商隐并称“温李”,与韦庄并称“温韦”,花间词的开山鼻祖,奠定了文人词“绮丽香艳、婉约柔媚”的风格。
四、鉴赏诗歌1、结合小注,自读。
提醒注意:一个词语有几种不同的注解,诗无达诂。
2024年菩萨蛮教案温庭筠菩萨蛮教案

2024年菩萨蛮教案温庭筠菩萨蛮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菩萨蛮》这首诗,该诗选自教材第四章《唐五代诗词》,详细内容为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菩萨蛮》的背景、意境及艺术特色。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学会分析诗词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
3. 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默写和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掌握诗的艺术特色。
重点:分析诗的背景、意境、修辞手法,提高古诗文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山水画,让学生感受自然之美,引入诗词的学习。
2. 讲解背景:简要介绍作者温庭筠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 朗诵诗歌:带领学生朗诵《菩萨蛮》,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
4. 分析诗意:详细讲解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
5. 例题讲解:分析诗中的一句典型意象,解释其表达效果。
6. 随堂练习:让学生默写诗中两句,并解释其意义。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的意境和艺术特色,分享各自心得。
六、板书设计1. 诗歌《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2. 作者:温庭筠3. 背景介绍:唐五代诗词4. 意象:山水、楼台、春草、夕阳等5. 情感:怀古、抒怀、感伤6. 修辞手法:对仗、夸张、比喻、拟人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分析《菩萨蛮》中的意象和情感。
《菩萨蛮》中的意象丰富,如“小山重叠金明灭”,形象地描绘了夕阳映照下的山川景色;“水纹簟上琥珀枕”则巧妙地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
情感方面,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抒发了怀古之情、抒怀之感伤。
2. 作业题目:请举例说明《菩萨蛮》中的修辞手法。
《菩萨蛮》中的修辞手法多样,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采用对仗手法,形象地描绘了荒凉的景象;“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运用夸张手法,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采用比喻手法,寓意人生的短暂。
温庭筠《菩萨蛮》教案

温庭筠《菩萨蛮》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温庭筠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掌握《菩萨蛮》的字词含义和句子结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感受温庭筠诗歌的美。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含义和句子结构。
2. 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释义。
2.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情感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温庭筠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朗读: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其韵律和节奏。
3. 讲解:详细讲解诗歌的字词含义、句子结构和意境。
4. 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情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诗歌。
2. 深入了解温庭筠的其他作品,分析其创作特点。
3. 写一篇关于《菩萨蛮》的作文,可以是抒发自己的情感,也可以是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温庭筠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菩萨蛮》的字词含义和句子结构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对诗歌意境和情感的理解和感受。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地引导了学生理解诗歌的字词含义和句子结构?是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对诗歌意境和情感的感悟?是否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八、教学拓展1. 介绍温庭筠的其他作品,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其创作风格。
2. 引导学生欣赏其他唐宋诗词,对比分析其意境和情感的表达。
九、教学计划第一周:介绍温庭筠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朗读《菩萨蛮》第二周:讲解诗歌的字词含义和句子结构第三周: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第四周: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十、教学资源1. 温庭筠的生平介绍资料2. 《菩萨蛮》的注释和译文3. 其他唐宋诗词作为参考资料十一、教学活动设计1. 课前活动:让学生提前预习,了解温庭筠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尝试解读《菩萨蛮》。
菩萨蛮教案温庭筠菩萨蛮教案

菩萨蛮教案温庭筠菩萨蛮教案教案:《菩萨蛮》一、教学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五课《菩萨蛮》。
该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温庭筠的代表作之一,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教学时,要求学生理解诗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诗的艺术魅力,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能够准确地背诵并理解《菩萨蛮》的内容。
2. 能够分析并欣赏温庭筠的诗歌风格,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 通过学习本诗,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理解诗中的意境,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2. 重点:背诵并默写《菩萨蛮》。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播放古典音乐,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诗歌朗诵: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诵《菩萨蛮》,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诗歌解析:教师逐句解析诗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4. 例题讲解:选取相关的练习题,进行讲解和分析,加深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5.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进行个别辅导。
6. 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六、板书设计1. 诗的题目:《菩萨蛮》2. 诗的作者:温庭筠3. 诗的主要内容:描绘了菩萨的威仪和神态,表达了诗人对佛教的虔诚信仰。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学生背诵并默写《菩萨蛮》。
2. 答案:背诵并默写《菩萨蛮》的内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朗诵、解析、讨论等方式,使学生对《菩萨蛮》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得到了提高。
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表现出对诗歌内容的不理解,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阅读温庭筠的其他诗作,了解其诗歌风格,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菩萨蛮》这首诗的教学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特别关注。
温庭筠《菩萨蛮》教案

温庭筠《菩萨蛮》教案教案:温庭筠《菩萨蛮》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学习的是唐代著名诗人温庭筠的《菩萨蛮》。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面,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菩萨蛮》;2. 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3.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菩萨蛮》;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难点:欣赏古典诗词,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PPT课件;2. 《菩萨蛮》诗文本;3. 相关背景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PPT课件展示温庭筠的画像,简介诗人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了解诗人。
2. 朗读:学生跟读《菩萨蛮》,教师指导发音和节奏,确保学生正确朗读。
3. 解析:分析诗的“菩萨蛮”,解释“菩萨”在此指的是佛教中的观世音菩萨,诗人以菩萨来形容美女,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 意象分析:分析诗中的意象,如“桃花映日笑春风”,“碧水临波映月圆”,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5. 意境体会:讨论诗中的意境,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6. 欣赏与评价:引导学生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同时让学生评价诗中的美景和情感。
7. 背诵:学生集体背诵《菩萨蛮》,检查背诵效果。
六、板书设计1. 诗题:《菩萨蛮》2. 诗人:温庭筠3. 意象:桃花、碧水、春风、月光4. 意境:山水美景、美好生活向往七、作业设计1. 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诗中的画面。
2. 结合诗中的意象,谈谈你对诗人的情感的理解。
3. 请写一段话,表达你对这首诗的欣赏之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了《菩萨蛮》的朗读和背诵,对诗中的意象和意境有了深入的理解,欣赏能力得到了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温庭筠的其他诗作,了解他的诗歌风格;同时,可以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首以自然景观为主题的诗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菩萨蛮优质教案温庭筠菩萨蛮优质教案

菩萨蛮优质教案温庭筠菩萨蛮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菩萨蛮》一词,该词出自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我们将详细解析词中的意象、表达技巧以及作者的情感态度。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中的第三章《唐宋词欣赏》第二节《花间集·温庭筠词》。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菩萨蛮》的词牌特点,了解温庭筠的词作风格。
2. 分析并欣赏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分析,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
教学重点:《菩萨蛮》词牌特点,温庭筠词作风格,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古风山水画,让学生感受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讲解:详细讲解《菩萨蛮》的词牌特点,分析温庭筠的词作风格,解读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
3. 例题讲解:选取词中的一句“小山重叠金明灭”,分析其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及表达的情感。
4.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其他句子进行分析,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2. 内容:词牌特点:菩萨蛮作者:温庭筠意象:山水、楼台、花草等修辞手法:拟人、对仗、夸张等情感态度:离别、思念、哀愁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分析《菩萨蛮》中的意象,并举例说明。
请阐述温庭筠的词作风格及其特点。
选取一句你认为最具表现力的句子,进行解读。
2. 答案:意象分析:如“小山重叠金明灭”中的“小山”,形象地描绘了夕阳余晖映照下的山峦,寓意着时光流逝,美好时光的短暂。
词作风格:温庭筠的词作风格以婉约、清丽、含蓄为特点,善于运用意象、修辞手法表达情感。
句子解读: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把握程度。
菩萨蛮温庭筠优秀教案

菩萨蛮温庭筠优秀教案菩萨蛮温庭筠优秀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人物形象的解析二.教学重难点:1.学会通过抓关键词来分析人物形象;2.挖掘人物形象背后词人想表达的深层意蕴;3.学会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来描述人物形象。
三.教学时长:一课时四.教学过程:(课前布置预习,学生收集关于这首词的作者和写作背景的相关资料。
)(一)新课导入以画入诗,明确画是用线条和色彩来塑造形象,而我们诗词是以文字来塑造形象。
幻灯片展示图画:柳宗元《江雪》师:欣赏这幅画,同学们有没有联想到我们曾经学过的一首诗呢?生:师:你们从哪里看出来的?生:(应该能抓住画中的人物)师:同学们很聪明,画是用线条和色彩塑造形象,而我们的诗词是以文字来塑造形象。
二者之间有没有某种联系呢?这个问题咱们暂时搁置,今天我们新学一首温庭筠的《菩萨蛮》,看看这首词中又塑造了什么形象。
(二)初读课文,析形象师:咱们先来读一读这首词。
生:诵读课文,进入诗词境界师:读完这首词,说说这首词写什么呀?生:(各抒己见,七嘴八舌)女人、美女、女人起床梳妆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生:(回文本抓字词)师:噢原来这首词是刻画了一个人物形象,而且还是个女子形象,同学们还知道了词中写到这个女子起床梳妆打扮的全过程。
那这个女子有什么特征呢?来,咱们再来读一读,同学们再关注得深入一点。
生:齐读课文。
师:再读课文之后,说说该女子形象有什么典型特征?生:美、慵懒师:何以见得?(指导学生回到词中去找一些刻画人物最具表现力的词。
)生:师:(幻灯片展示关键字词)重叠:(相同的东西)一层层堆叠。
明灭:时隐时现,忽明忽暗。
(引入李白的《怨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用“颦”字来加深对“重叠”和“明灭”的理解。
)度:飞越,这里是纷披、散落之意。
(这里形容头发蓬乱,丝丝袅袅,半掩着面容,呈飞飘之状。
)懒:慵懒。
迟:动作迟缓。
师:师(总结归纳):同学们,经过刚刚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些用得精妙的字词在词性上都有规律可循。
《菩萨蛮》教案[全文5篇][修改版]
![《菩萨蛮》教案[全文5篇][修改版]](https://img.taocdn.com/s3/m/67627cca0912a216147929ff.png)
第一篇:《菩萨蛮》教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菩萨蛮》教案【教学目标】1、简单介绍温庭筠,让学生能基本说出“花间词”和“温韦”的诗词风格。
2、通过分析,让学生能感受并说出词中的人物形象(慵懒的女子形象),并进一步体会人物内心的孤寂无聊。
3、介绍诗词中运用的表现手法,能让学生基本把握词中的白描和反衬手法,并能结合具体诗句作一定的鉴赏。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关于“词”词是唐代兴起的一种配合音乐歌唱的新体诗。
词起源于民间,中唐后较多文人从事创作,晚唐五代趋于繁荣,极盛于宋代。
“词”的别称:诗余、曲子词、乐府、长短句等分类: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词有“词牌”。
一段称为一“阕”。
词: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二、唐五代词(一)花间词所谓花间词派,因后蜀赵崇祚所选编的词集《花间集》得名。
花间词是以唐词人温庭筠、五代前蜀词人韦庄为代表,以写男女相思离别为主要特征的词派。
共18人。
这些作者中温庭筠、皇甫松为晚唐人,其余多数为五代西蜀文人包括流寓、游宦者。
温词秾艳华美,韦词疏淡明丽,代表花间词派的两种风格。
“温韦”并称。
(二)南唐词南唐词是指以南唐中主李璟、后主李煜和冯延巳为代表的词派。
南唐词,特别是后主李煜的词,与花间词相比,境界有所扩大。
宋词在风格上分豪放派和婉约派两种:豪放派代表人物是苏轼和辛弃疾,词风雄浑开阔奔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李清照和柳永,词风缠绵细腻,多写儿女风情,具有一种柔婉之美。
内容比较狭窄。
三、知人论世:温庭筠(812—870)原名岐,字飞卿,太原人。
政治上一生不得意,官仅国子助教。
少负才名,然屡试不第。
又好讥讽权贵,多犯忌讳,因而长期抑郁,终生不得志。
他精通音律,熟悉词调,在词的格律形式上,起了规范化的作用。
艺术成就远在晚唐其他词人之上。
其词题材较狭窄,多红香翠软,开“花间词”派香艳之风。
有些词在意境的创造上,表现了他杰出的才能。
温庭筠菩萨蛮的语文教案

温庭筠菩萨蛮的语文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中的《菩萨蛮》。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词人温庭筠的生平介绍、《菩萨蛮》的词牌知识、词作的具体内容分析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温庭筠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理解《菩萨蛮》的词牌特点。
2. 通过朗读、分析、讨论,感受《菩萨蛮》的艺术魅力,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3. 掌握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提高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菩萨蛮》的意境、情感及艺术手法。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词作中的意象和情感,以及如何运用古典诗词鉴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菩萨蛮》词作、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古代绘画作品,引导学生感受古代词人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全班同学齐声朗读《菩萨蛮》,感受词作的韵律美。
3. 讲解:介绍温庭筠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分析《菩萨蛮》的词牌特点。
4. 分析:结合词作具体内容,讲解词中的意象、情感及艺术手法。
5. 例题讲解:以词作中的一句为例,详细讲解如何运用古典诗词鉴赏方法进行分析。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分析另一句词作,并进行交流讨论。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温庭筠、《菩萨蛮》、词牌特点。
2. 黑板右侧:意象、情感、艺术手法、鉴赏方法。
3. 中间部分:词作具体内容、例题分析、随堂练习。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菩萨蛮》中的另一句词作,要求运用古典诗词鉴赏方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以及对教学方法的改进。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温庭筠的其他作品,进一步了解古代词人的创作特点,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例题讲解的深入程度3. 随堂练习的设计与实施4. 板书设计的清晰度和逻辑性5.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答案要求6.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效果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菩萨蛮》的教学难点在于理解词作中的意象、情感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
菩萨蛮温庭筠教案

菩萨蛮温庭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中国文学史》第三章第四节“花间集与南唐二主”,详细内容为温庭筠的《菩萨蛮》。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菩萨蛮》的文学背景、作者简介及词牌特点。
2. 领悟《菩萨蛮》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把握《菩萨蛮》的意境,理解作者的情感。
重点:温庭筠的词风特点,词牌格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一幅山水画,引导学生感受诗词与画的联系,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导入:介绍温庭筠的生平事迹及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菩萨蛮》的文学地位。
3. 诗词朗读:全班同学齐读《菩萨蛮》,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4. 诗词解析:逐句讲解诗词内容,分析词牌特点,解读作者情感。
5. 例题讲解:以“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为例,分析诗句的意象及表达技巧。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分析诗句“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的意境。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菩萨蛮》中所表达的情感,分享讨论成果。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菩萨蛮》温庭筠2. 板书内容:a. 作者:温庭筠b. 词牌:菩萨蛮c. 意境:山水清幽,离愁别绪d. 重点词句:小山重叠、鬓云欲度、香腮雪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简要介绍温庭筠的生平事迹。
b. 请分析《菩萨蛮》的意境及情感。
c. 请举例说明《菩萨蛮》中的词牌特点。
2. 答案:a. 温庭筠,字飞卿,唐代诗人,擅长词赋,有“花间派”之称。
b. 《菩萨蛮》描绘了一幅山水清幽的景象,表达了作者离愁别绪的情感。
c. 《菩萨蛮》中的词牌特点有:起句为七言,下句为五言;韵脚为入声;句式错落有致,富有音乐美。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菩萨蛮》,使学生了解了温庭筠的词风特点,提高了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温庭筠《菩萨蛮》教案

温庭筠《菩萨蛮》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中国古代文学名篇选读》第四章《唐代诗歌》,详细内容为温庭筠的《菩萨蛮》。
通过本诗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温庭筠的诗歌特点,感受唐代诗歌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菩萨蛮》的诗歌内容,掌握其艺术特色,学会欣赏和品味古典诗歌。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朗读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解读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古典文化,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菩萨蛮》的意境和寓意,把握其艺术特色。
2.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意象等,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菩萨蛮》原文及注释、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唐代诗人温庭筠的生平事迹,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诗歌朗读:全班同学齐读《菩萨蛮》,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了解其起承转合的布局。
(2)解读诗句,分析意象,探讨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讲解诗歌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拟人、夸张等。
4. 例题讲解:以诗句“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为例,分析其意境美。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读其他诗句。
6.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对《菩萨蛮》的理解和感悟。
六、板书设计1. 《菩萨蛮》2. 诗人:温庭筠3. 诗歌结构:起承转合4. 重点诗句: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5. 修辞手法:对仗、拟人、夸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菩萨蛮》中的意象,并阐述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2. 答案示例:意象如“花”、“月”等,分别代表了美好、团圆等寓意,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温庭筠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唐代诗歌的艺术风格,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的结构与意境分析;2. 诗歌中的意象解读;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
菩萨蛮教案温庭筠菩萨蛮教案

菩萨蛮教案温庭筠菩萨蛮教案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教材:《唐诗三百首》第四章第三节内容:温庭筠的《菩萨蛮》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菩萨蛮》全文。
2.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温庭筠的词风。
3. 学生能够通过诗词了解古代女性的生活状态。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理解诗词中的意境和古代女性的心理。
2. 重点:背诵《菩萨蛮》全文和分析温庭筠的词风。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2. 学具:笔记本、课本《唐诗三百首》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古代女性的生活画面,引导学生思考古代女性的生活状态。
2. 讲解:讲解《菩萨蛮》的背景和作者温庭筠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3. 解析:逐句解析《菩萨蛮》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词中的意境和古代女性的心理。
4. 实践: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句诗词,分析并展示诗句的意境和情感。
5. 练习:让学生背诵《菩萨蛮》全文,并进行随堂测验。
六、板书设计1. 《菩萨蛮》全文2. 温庭筠的词风特点3. 古代女性的生活状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写出《菩萨蛮》的译文和赏析。
答案:译文:菩萨蛮温庭筠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赏析:《菩萨蛮》是温庭筠的代表作之一,词中描绘了一位女性早晨起床梳妆的情景。
词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古代女性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情感。
词的开头“小山重叠金明灭”,通过描绘山峦的叠影和金色的光芒,营造出一种朦胧而神秘的氛围。
接着“鬓云欲度香腮雪”,以云鬓和雪腮来形容女性的美貌,形象生动。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通过“懒”字和“迟”字,揭示了女性内心的懒散和无聊,同时也反映了古代女性生活的无奈。
整首词以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古代女性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情感,令人深思。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和欣赏温庭筠的词风,对古代女性的生活状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菩萨蛮温庭筠教案

菩萨蛮温庭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菩萨蛮·温庭筠》。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词的背景知识、词的全文解析、意象与意境的探讨、表现手法的分析。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菩萨蛮·温庭筠》的背景知识,理解词的全文内容,感悟词的意境美。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学会分析诗词中的意象、意境及表现手法。
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他们热爱古典诗词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词中意象、意境的分析与理解。
教学重点:掌握《菩萨蛮·温庭筠》的背景知识,全文解析,意象与意境的探讨,表现手法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与《菩萨蛮·温庭筠》相关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美的思考,进而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 讲解背景知识:介绍作者温庭筠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作。
3. 解析全文:逐句解读《菩萨蛮·温庭筠》,分析词的韵律、对仗、意境等。
4. 意象与意境分析:引导学生从词中提取意象,分析其意境美,如“画楼西畔桂堂东”等。
5. 表现手法讲解:讲解词中的表现手法,如拟人、对仗等,并举例说明。
6.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表现手法,创作一首以“春日”为主题的诗词。
7.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中的例题,讲解如何鉴赏古典诗词。
8.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一首与《菩萨蛮·温庭筠》风格相近的诗词,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菩萨蛮·温庭筠》2. 板书内容:(1)背景知识:温庭筠、创作背景(2)全文解析:逐句解读、韵律、对仗、意境(3)意象与意境:画楼西畔桂堂东等(4)表现手法:拟人、对仗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首与《菩萨蛮·温庭筠》风格相近的诗词。
菩萨蛮温庭筠优质课教案

菩萨蛮温庭筠优质课教案一、教案背景《菩萨蛮》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创作的一首优秀诗歌作品,以其唯美的意境和深刻的情感而闻名。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于爱情的追求和渴望,以及对于人生和命运的思量。
通过学习和解析这首诗,可以匡助学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对于美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菩萨蛮》的背景和作者温庭筠的创作背景;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对于美的感知和理解能力;4.通过欣赏和解析诗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1.理解《菩萨蛮》的意境和情感;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3.掌握诗歌的主题和思想。
四、教学准备1.教材:《菩萨蛮》诗歌原文;2.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3.诗歌解析的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0分钟)1.利用图片或者视频展示唐代的文化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唐代文学的特点和重要作家;2.提问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欣赏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步:诗歌背景介绍(15分钟)1.简要介绍《菩萨蛮》的作者温庭筠,以及他在唐代文学中的地位和贡献;2.讲解《菩萨蛮》的创作背景和意义,匡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第三步:诗歌欣赏(20分钟)1.教师朗读《菩萨蛮》的诗歌原文,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分段解读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3.与学生一起讨论诗歌中的重要词句和意象,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第四步:诗歌分析(30分钟)1.分组讨论,学生自主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解;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匡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艺术特点;3.学生展示自己的分析结果,与全班进行交流和讨论。
第五步:诗歌创作(25分钟)1.鼓励学生根据《菩萨蛮》的主题和情感,进行诗歌创作;2.学生可以选择自由创作,也可以参考《菩萨蛮》的意象和表达方式进行摹仿创作;3.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鼓励他们展示自己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菩萨蛮》(温庭筠教案

《菩萨蛮》(温庭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菩萨蛮》(温庭筠)这首诗。
教学内容主要围绕教材第四章“唐五代诗词”中的第二节“温庭筠诗词”,详细内容包括诗的背景、词牌、诗句解析、意境体会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菩萨蛮》的背景、词牌特点及诗句含义。
2. 培养学生体会诗词意境,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诗词学习,了解唐代诗词的风格特点。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诗句的意境体会、词牌格律的理解。
重点:诗句解析、背景了解、诗词风格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古风插画,引发学生对古代诗词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背景介绍:介绍作者温庭筠及其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
3. 诗词解析:逐句解析诗句,讲解词牌格律,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
4. 意境体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诗句中的意境美。
5.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菩萨蛮》的鉴赏题,指导学生如何分析诗词。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当堂完成一首类似的诗词鉴赏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主题:《菩萨蛮》(温庭筠)2. 内容:背景介绍、词牌特点、诗句解析、意境体会、诗词风格特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菩萨蛮》的意境美,并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
答案:诗句“照影摘花花似面,蕊珠相对无言意”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表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感慨。
2. 作业题目:比较《菩萨蛮》与另一首唐代诗词的风格异同。
答案:唐代诗词风格多样,与《菩萨蛮》相比,另一首诗词可能更加注重抒情或议论,而《菩萨蛮》则以描绘意境为主,风格细腻、含蓄。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同时,可布置拓展延伸任务,如让学生课后查找其他温庭筠的诗词作品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句的意境体会;2. 词牌格律的理解;3.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4. 作业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庭筠菩萨蛮的语文教案 导语: 《菩萨蛮》 , 本唐教坊曲, 后用为词牌, 也用作曲牌。
亦作 《菩萨鬘》 , 又名《子夜歌》、《重叠金》、《花溪碧》、《晚云烘日》等。
下面是由小编整 理的关于温庭筠菩萨蛮的语文教案。
欢迎阅读! 《菩萨蛮》语文教案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温庭筠 教学目标: 1.鉴赏全词通过传神的神态、 容貌、 动作的描写来曲折细腻地刻画人物内心 活动的手法。
2.把握全词反衬手法的运用。
3.了解温词的语言风格,正确评价其思想价值。
教学重点: 1.鉴赏刻画描写人物的方法。
2.鉴赏词中关键字词。
教学难点: 1.学习把握反衬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为什么要学习古典诗歌 ? 明确: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自身的文学 素养,“腹有诗书气自华”,途径——鉴赏。
二、简介花间词和南唐词
唐五代词主要有花间词和南唐词两大词派。
(一)花间词派是以晚唐词人温庭筠、 五代前蜀词人韦庄为代表, 以写男女相 思离别为主要特征的词派,温韦外尚有薛昭蕴、牛峤 、张泌、毛文锡、牛希济、 欧阳炯等共 18 人 ,后蜀赵崇祚将此 18 人词编为《花间集》,故名。
亦称作“西 蜀词派”。
温词秾艳华美,韦词疏淡明丽,代表该派的两种风格,其他人的词作多蹈袭 温韦余风。
(二)南唐词以宫廷为中心,以君臣为主体,以“二主一相”(中主李璟、后 主李煜父子和中主朝宰相冯延巳)为代表,他们凭借共同的 高 雅而全 面 的文 化修养和艺术情趣, 以及独特的个性禀赋和情感体验, 赋予南唐词独特的感伤情 调和开阔的词境,确立了他们结束“花间”开启北宋的承上启下的词史地位。
(三)花间词派,向来是“温韦”并称。
温词如周昉、张萱笔下的簪花仕女, 簇金结绿,韦词如吴道子笔下的淡妆美人,疏朗清秀;温词如富丽堂皇之牡丹, 韦词如清新明丽之芙蓉。
温词多“密而隐”, 富于美感的联想; 韦词多“显而疏”, 易于直接触发情感的感动。
同学们可以通过对温庭筠 《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和韦庄 《菩萨蛮》 (人 人尽说江南好)的学习,用心体会温词和韦词以上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
三、作者简介 温庭筠,与李商隐 并称“温李”, 与韦庄并称“温韦”, 花间词的开山鼻祖, 奠定了文人词“绮 丽香艳、婉约柔媚”的风格。
四、鉴赏诗歌 1、结合小注,自读。
提醒注意:一个词语 有几种不同的注解,诗无达诂。
以小注②“小山”为例,分析证明此处理解 为“眉”更好。
2、齐读,整体感知内容,在这首词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结合词 意给“女性”添加定语并作具体分析(指导学生完成)。
贵族、美丽、寂寞 整合答案:这首词刻画了美丽而寂寞的贵族女子形象。
3、在这首词中,作者是如何来表现人物形象的?(具体分析)先解析题目,明 确这是考察对艺术手法的把握,这也是鉴赏的第二步),讨论完成。
描写:肖像、动作(细节)、着装 4、结合这首词,谈谈你对“绮丽香艳、婉约柔媚”这一风格的认识。
明确:所谓“绮丽香艳、婉约柔媚”的风格,便是指诗歌内容多以描绘女子 闺中生活情态为主,带给人女性化的审美感受的特征。
5、整合前边的分析过程及结果,形成一段完整的赏析文字,由学生完成。
明确:作品中女主人公的感情深藏不露,但可以从“懒”、“迟”的动作中 窥探出, 又可从她“双双金鹧鸪”的衣饰图案中发现——原来她是一个孤独寂寞 的女子。
此词正是通过描写一个女子晨起梳妆之过程、姿容服饰之精美,表现了 她慵散无聊的心绪,自矜自怜的情怀。
6、 “新帖绣罗襦, 双双金鹧鸪。
”一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赏析。
明确:反衬。
看似平常之笔,实是绝妙的反衬手法。
女主人公独处深闺,满怀惆怅,而入 眼的却是成双成对的金鹧鸪, 这不仅给她哀怨的心绪添上几分酸楚和难堪, 也点 出了她追求的是“成双成对”、“愿做鸳鸯不羡仙”的理想。
规律总结: 衬托的概念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 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 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 这种“烘 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
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 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衬托又分为两种形式: 1.正衬; 2.反衬。
方法指导: 如何解答衬托类题目? 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通常就叫烘托,烘云托月。
衬体作主体的陪衬,突 出主体。
烘托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 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 使物像明显突出。
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 物鲜明突出。
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 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 也可以是以物烘托物, 如“蝉噪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 “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
更多的是以景物烘托人物,如《琵琶行 》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 孤独而悲伤的心情。
古诗 中常见的一些“艺术辩证”的手法,也要注意。
如描述事物或景物时,常把 远与近、动与静、声与色、实与虚等相结合,互相形成对比映衬,收到了较好的 艺术效果。
)杜牧《齐安郡后池绝句》最后两句:“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 浴红衣。
”以成双成对的“鸳鸯”衬托出人孤寂的心情。
反衬也叫反映,主体与 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烘托主体。
石头城(唐·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析】 本诗题为“石头城”, 明显是写“石头城”, 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 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 没落与荒凉。
乌衣巷(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析】本诗与《石头城》有异曲同工之妙。
本诗通过乌衣巷周围景物——杂 草丛生,野花点点,夕阳斜照,旧时燕飞入普通百姓家——写出了乌衣巷已不是 昔日的乌衣巷了,今日的乌衣巷一片荒凉,昔时豪门世族已不复存在。
景物描写 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用侧面描写的手 法,通过对其他事物的描写,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而且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 想象空间。
两种方法结合运用, 可以使被描写的景物的特点, 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作者对雪景的描写可谓一绝,用的就是正面描写与 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艺术手法:“正是寒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扬 扬卷下一天大雪来”,“……仍旧迎着朔风回来。
看那雪,到晚却下得紧了”, 这是从正面入手,直接突出雪大风猛;“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 朔风吹撼,摇振得动”,“那间草亭已被雪压倒了”,“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 灭了”,这是从侧面入手,通过写草屋的摇振、倒塌,火种的浸灭来间接突出风 雪之猛烈。
两种描写手法的结合,使风雪的特点更为突出了。
知识迁移: 对比和反衬的区别: 这两种手法虽然都同时出现正反两个方面, 但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
反衬只 突出一个方面(正), 另一个方面(反)只是作为陪衬。
如王籍的 《入若耶溪》 : “蝉 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诗中尽管同时出现“噪”“鸣”和“静”“幽”,但 作者主要表现的是“林静”和“山幽”, 写“蝉噪”和“鸟鸣”的目的只是为了 陪衬,因为蝉和鸟的声音听得越清楚,山林就越幽静。
对比则不同,正反两个方 面都是作者所要表达的。
如梅尧臣的《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 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全诗句 句对比,作者既要表达陶者的劳而不获,又要表达剥削者的不劳而获;既有 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又有对剥削者的憎恶。
两相对照,鲜明而强烈。
课堂训练 1、词,又称 、 等,滥觞于 ,兴盛于 ,主要有 和 两个大的流派。
2、温庭筠,字 , 派之开山鼻祖,与 并称“温韦”。
3、拓展阅读 谒金门 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ruó)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
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1) 试分析“皱”字的好处。
(2)试比较本词与温词《菩萨蛮》的异同。
五、小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