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温庭筠》导学案~教师版
导学案:菩萨蛮 温庭筠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编写审订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五代词的有关常识。
2、通过对“温词”的鉴赏,了解“花间词”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讨论本词是否有所寄托。
二、预习指导(一)、词牌说明《菩萨蛮》,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
亦作《菩萨鬘》,又名《子夜歌》、《重叠金》等。
唐宣宗(李忱)大中年间,女蛮国派遣使者进贡,她们身上披挂着珠宝,头上戴着金冠,梳着高高的发髻,号称菩萨蛮队,当时教坊就因此制成《菩萨蛮曲》,于是后来《菩萨蛮》成了词牌名。
双调四十四字,前后阕均两仄韵转两平韵。
另有《菩萨蛮引》、《菩萨蛮慢》。
《菩萨蛮》也是曲牌名,属北曲正宫。
字句格律与词牌前半阕同,用在套曲中。
许多文人骚客都写过以《菩萨蛮》为词牌(曲牌)的诗词,其中以温庭筠《菩萨蛮》十四首最有名。
(二)、唐五代词概述:1、花间词派:以唐温庭筠、前蜀韦庄为代表,以写男女相思离别为主要特征。
温词秾艳华美,如簪花仕女,如富丽堂皇牡丹,“密而隐”富于美感的联想;韦词疏淡清秀,如淡妆美人,如清新明丽芙蓉,“显而疏”,易直接触发情感的感动。
2、二主一相:南唐词以宫廷为中心,以君臣为主体,以“二主一相”(中主李璟、后主李煜和中主朝宰相冯延巳)为代表,他们凭借共同的高雅而全面的文化修养和艺术情操,以及独特的个性禀赋和情感体验,赋予南唐词独特的感伤情调和开阔的词境(李璟和李煜以文雅的词风来表现深广的忧患意识,为词体注入个人和家国之感,拓展了唐五代文人词的艺术境界,开掘了唐五代文人词的抒情深度;朴素的语言和杰出的白描功夫,形成了他们“天然地,别是风流标格”。
冯延巳词善于以阔大境界、层进手法写柔情,从而营造出一种浩浩莽莽的意境。
),确立了他们结束“花间”开启“北宋”的承上启下的词史地位。
(三)、知人论世:温庭筠(约812—866)唐代诗人、词人。
本名岐,字飞卿,汉族,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东南)人。
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
菩萨蛮温庭筠优质课教案
菩萨蛮温庭筠优质课教案一、教案背景《菩萨蛮》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创作的一首优秀诗歌作品,以其唯美的意境和深刻的情感而闻名。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于爱情的追求和渴望,以及对于人生和命运的思考。
通过学习和解析这首诗,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对于美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菩萨蛮》的背景和作者温庭筠的创作背景;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对于美的感知和理解能力;4.通过欣赏和解析诗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1.理解《菩萨蛮》的意境和情感;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3.掌握诗歌的主题和思想。
四、教学准备1.教材:《菩萨蛮》诗歌原文;2.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3.诗歌解析的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0分钟)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唐代的文化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唐代文学的特点和重要作家;2.提问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欣赏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步:诗歌背景介绍(15分钟)1.简要介绍《菩萨蛮》的作者温庭筠,以及他在唐代文学中的地位和贡献;2.讲解《菩萨蛮》的创作背景和意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第三步:诗歌欣赏(20分钟)1.教师朗读《菩萨蛮》的诗歌原文,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分段解读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3.与学生一起讨论诗歌中的重要词句和意象,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第四步:诗歌分析(30分钟)1.分组讨论,学生自主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解;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艺术特点;3.学生展示自己的分析结果,与全班进行交流和讨论。
第五步:诗歌创作(25分钟)1.鼓励学生根据《菩萨蛮》的主题和情感,进行诗歌创作;2.学生可以选择自由创作,也可以参考《菩萨蛮》的意象和表达方式进行模仿创作;3.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鼓励他们展示自己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菩萨蛮教案温庭筠菩萨蛮教案
菩萨蛮教案温庭筠菩萨蛮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中国古代诗词鉴赏》教材第四章“唐五代·词”,具体为温庭筠的《菩萨蛮》。
详细内容包括词的背景知识、词牌介绍、词作内容解析、意象赏析、修辞手法探究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菩萨蛮》的词牌特点,了解温庭筠的词作风格。
2. 培养学生通过分析诗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方法,深入理解诗词的内涵和情感。
3.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菩萨蛮》中意象、修辞手法的分析。
教学重点:理解《菩萨蛮》的词牌特点,掌握温庭筠的词作风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菩萨蛮》词作、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古代仕女图,引发学生对唐代美人的关注,进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导入:介绍温庭筠及其词作,《菩萨蛮》词牌知识。
3. 诗词鉴赏:(1)朗读《菩萨蛮》,让学生初步感知词作的韵律美。
(2)分析词作中的意象,如“画楼西畔桂堂东”、“玉钩闲挂水晶帘”等。
(3)讲解词作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与《菩萨蛮》风格相近的词作,进行对比分析。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菩萨蛮》中的意象,并说明其作用。
(2)举例说明《菩萨蛮》中的修辞手法。
2. 答案:(1)意象作用:如“画楼西畔桂堂东”表现了环境的华丽;“玉钩闲挂水晶帘”展现了女子的娇羞。
(2)修辞手法:如“懒起画蛾眉”中的“懒”字,运用了拟人手法,形象地表现了女子倦怠的神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温庭筠的词作,了解唐代词坛风貌,提高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词作中意象的分析。
2. 修辞手法的讲解。
3. 课堂例题的选取与讲解。
4. 作业设计。
菩萨蛮教案温庭筠菩萨蛮教案
菩萨蛮教案温庭筠菩萨蛮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教材第四章《唐五代诗词》第二节《花间集》,详细内容为温庭筠的《菩萨蛮》。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菩萨蛮》的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主题;2. 领悟并鉴赏《菩萨蛮》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表达手法等;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菩萨蛮》中的意象及其表达手法。
教学重点:把握《菩萨蛮》的韵律特点,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辅导书、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古代仕女图,引发学生对古代女性生活状态的关注,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作者简介与背景:介绍温庭筠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让学生对《菩萨蛮》有初步的了解。
3. 诗歌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 诗句解析:逐句分析诗句,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表达手法等。
5. 例题讲解:讲解一首与《菩萨蛮》主题相似的诗歌,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深入理解《菩萨蛮》的艺术特色。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尝试鉴赏一首类似的诗歌,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温庭筠、《菩萨蛮》、背景简介;2. 黑板右侧:诗句解析、艺术特色、鉴赏要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比较《菩萨蛮》与另一首诗歌的异同,并分析其原因。
题目:《菩萨蛮》与李清照《如梦令》的异同分析。
答案:相同点:两首诗均以女性为主人公,描绘了她们的内心世界;都运用了意象来表达情感。
不同点:《菩萨蛮》以宫女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宫廷生活的感慨;而《如梦令》以民间女子为背景,抒发了作者对爱情的向往。
2. 课后拓展:让学生收集其他作者的《菩萨蛮》,分析比较其风格特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较为深入地理解了《菩萨蛮》的艺术特色和鉴赏方法。
《菩萨蛮》温庭筠教案
《菩萨蛮》(温庭筠教案一、教学内容1. 词的背景知识:温庭筠的生平及其创作特点。
2. 词的字、词、句、篇的解读。
3. 词的意境、情感、艺术特色。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地朗读、背诵《菩萨蛮》,理解词的字、词、句、篇的意义,把握词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温庭筠词作中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词的意境、情感、艺术特色的理解与把握。
2. 教学重点:词的字、词、句、篇的解读,以及对比、分析、讨论等鉴赏方法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古代诗词鉴赏》辅导书、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山水画,引发学生对美的思考,进而引入温庭筠的《菩萨蛮》。
2. 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体会词的节奏和韵律。
3. 解读:分析词的字、词、句、篇,讲解词的背景知识,引导学生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类似的词作,进行对比分析,讲解艺术特色。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鉴赏方法,分析另一首词作。
7.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提醒学生课后复习。
六、板书设计1. 《菩萨蛮》(温庭筠)2. 内容:a. 词的背景知识b. 字、词、句、篇解读c. 意境、情感、艺术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菩萨蛮》的意境和艺术特色,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这首词的理解。
2. 答案提示:关注词中的意象、情感,结合词作背景,阐述自己的观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温庭筠的其他词作,提高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组织诗词鉴赏活动,鼓励学生创作诗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词的意境、情感、艺术特色的理解与把握。
2.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类似的词作,进行对比分析,讲解艺术特色。
菩萨蛮(温庭筠教案
菩萨蛮(温庭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中国古代诗歌鉴赏》第三单元《花间集》中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作者温庭筠。
该诗描绘了一位女性的生活片段,反映了作者的审美情趣和时代背景。
具体内容包括:1. 诗歌朗读与解析:理解诗句的含义,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2. 诗歌背景介绍:了解作者温庭筠及其创作背景。
3. 诗歌鉴赏:从意象、情感、手法等方面对诗歌进行深入分析。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的诗句含义,了解温庭筠的诗歌创作特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环节,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审美情趣和鉴赏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女性的生活状态,理解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如意象、情感、手法的运用。
2. 教学重点:诗句的含义理解,诗歌背景的了解,以及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辅导书、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描述一位古代女性的生活片段,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诗歌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诗句解析:分析诗句的含义,理解诗歌的主题。
4. 诗歌背景介绍:讲解作者温庭筠及其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5. 诗歌鉴赏:a. 意象分析: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如“小山重叠”、“金明灭”等。
b. 情感分析:探讨作者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c. 手法分析:讲解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如对仗、用典等。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另一首《菩萨蛮》。
六、板书设计1. 课题:《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2. 作者:温庭筠3. 诗句解析:a.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b.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温庭筠《菩萨蛮》教案
温庭筠《菩萨蛮》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温庭筠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掌握《菩萨蛮》的字词含义和句子结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感受温庭筠诗歌的美。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含义和句子结构。
2. 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释义。
2.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情感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温庭筠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朗读: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其韵律和节奏。
3. 讲解:详细讲解诗歌的字词含义、句子结构和意境。
4. 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情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诗歌。
2. 深入了解温庭筠的其他作品,分析其创作特点。
3. 写一篇关于《菩萨蛮》的作文,可以是抒发自己的情感,也可以是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温庭筠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菩萨蛮》的字词含义和句子结构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对诗歌意境和情感的理解和感受。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地引导了学生理解诗歌的字词含义和句子结构?是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对诗歌意境和情感的感悟?是否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八、教学拓展1. 介绍温庭筠的其他作品,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其创作风格。
2. 引导学生欣赏其他唐宋诗词,对比分析其意境和情感的表达。
九、教学计划第一周:介绍温庭筠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朗读《菩萨蛮》第二周:讲解诗歌的字词含义和句子结构第三周: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第四周: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十、教学资源1. 温庭筠的生平介绍资料2. 《菩萨蛮》的注释和译文3. 其他唐宋诗词作为参考资料十一、教学活动设计1. 课前活动:让学生提前预习,了解温庭筠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尝试解读《菩萨蛮》。
《菩萨蛮_温庭筠》导学案~教师版.doc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导学案~教师版温庭筠【学习目标】1、诵读《菩萨蛮》,揣摩词意。
2、准确把握词中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3、总结本词的写作手法。
4、把握本词“绮丽香艳、婉约柔媚”的风格。
【学习重点】总结本词的写作手法。
【学习难点】准确把握词屮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导入】:(课前播放《菩萨蛮》的歌曲演唱)这首歌曲的歌词就是一首五代的词。
词在最初,是可以配乐歌唱的,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流行咅乐的歌词。
古代的宴席,是有歌舞奏乐的,文人骚客兴之所至,就取来漂亮的纸笺,写下一首首小词,以供旁边的美丽女子歌唱。
也正因为词最初是写给歌女的歌词,因此内容多关乎闺情风月,香艳绮丽。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首晩唐五代时期的流行歌曲的歌词,《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预习案】一、关于“词”词是唐代兴起的一种配合音乐歌唱的新体诗。
词起源于民间,中唐后较多文人从事创作,晚唐五代趋于繁荣,极盛于宋代。
宋朝之后,词学口趋衰落,一直到清朝,才有了一次复兴——这,就是词的大致发展历史。
很少有人知道:词与诗正式分开从温庭筠开始的。
主要有婉约派和豪放遞两个大的流派。
“词”的别称:诗余、曲子词、乐府、长短句等分类:(58字以内)、也| (59-90字)、长週(91字以上)词有“词牌”。
一-段称为一“阕”。
词: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二、知人论世:温庭筠(812-870)原名岐,字飞卿,太原人。
政治上一生不得意,官仅国子助教。
少负才名,然屡试不第。
又好讥讽权贵,多犯忌讳,因而长期抑郁,终生不得志。
他精通音律,熟悉词调,在词的格律形式上,起了规范化的作用。
艺术成就远在晚唐英他词人之上。
作品风格:绮丽香艳,婉约柔媚。
他诗词兼工,诗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词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
另有绰号“温八叉”、“温八吟”、“温钟丿直”都能反映温庭筠的性格特点。
(此处可根据情况补充绰号的由来,以增加趣味性:温庭筠在当时被称为“温八叉”,因为他在作诗的时候“八叉手而成八韵”,也就是说,双手这样交叉一下,就写出一句,交叉八次,一首诗就完成了,可见当时的温庭筠是多么的才思敏捷。
菩萨蛮教案温庭筠菩萨蛮教案
菩萨蛮教案温庭筠菩萨蛮教案教案:《菩萨蛮》一、教学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五课《菩萨蛮》。
该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温庭筠的代表作之一,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教学时,要求学生理解诗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诗的艺术魅力,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能够准确地背诵并理解《菩萨蛮》的内容。
2. 能够分析并欣赏温庭筠的诗歌风格,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 通过学习本诗,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理解诗中的意境,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2. 重点:背诵并默写《菩萨蛮》。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播放古典音乐,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诗歌朗诵: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诵《菩萨蛮》,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诗歌解析:教师逐句解析诗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4. 例题讲解:选取相关的练习题,进行讲解和分析,加深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5.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进行个别辅导。
6. 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六、板书设计1. 诗的题目:《菩萨蛮》2. 诗的作者:温庭筠3. 诗的主要内容:描绘了菩萨的威仪和神态,表达了诗人对佛教的虔诚信仰。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学生背诵并默写《菩萨蛮》。
2. 答案:背诵并默写《菩萨蛮》的内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朗诵、解析、讨论等方式,使学生对《菩萨蛮》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得到了提高。
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表现出对诗歌内容的不理解,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阅读温庭筠的其他诗作,了解其诗歌风格,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菩萨蛮》这首诗的教学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特别关注。
温庭筠《菩萨蛮》教案
温庭筠《菩萨蛮》教案教案:温庭筠《菩萨蛮》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学习的是唐代著名诗人温庭筠的《菩萨蛮》。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面,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菩萨蛮》;2. 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3.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菩萨蛮》;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难点:欣赏古典诗词,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PPT课件;2. 《菩萨蛮》诗文本;3. 相关背景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PPT课件展示温庭筠的画像,简介诗人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了解诗人。
2. 朗读:学生跟读《菩萨蛮》,教师指导发音和节奏,确保学生正确朗读。
3. 解析:分析诗的“菩萨蛮”,解释“菩萨”在此指的是佛教中的观世音菩萨,诗人以菩萨来形容美女,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 意象分析:分析诗中的意象,如“桃花映日笑春风”,“碧水临波映月圆”,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5. 意境体会:讨论诗中的意境,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6. 欣赏与评价:引导学生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同时让学生评价诗中的美景和情感。
7. 背诵:学生集体背诵《菩萨蛮》,检查背诵效果。
六、板书设计1. 诗题:《菩萨蛮》2. 诗人:温庭筠3. 意象:桃花、碧水、春风、月光4. 意境:山水美景、美好生活向往七、作业设计1. 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诗中的画面。
2. 结合诗中的意象,谈谈你对诗人的情感的理解。
3. 请写一段话,表达你对这首诗的欣赏之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了《菩萨蛮》的朗读和背诵,对诗中的意象和意境有了深入的理解,欣赏能力得到了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温庭筠的其他诗作,了解他的诗歌风格;同时,可以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首以自然景观为主题的诗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菩萨蛮》导学案教师
编制:陈国翠审核:王利批准:
【学习目标】
1、准确把握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2、初步了解花间词“绮丽香艳、婉约柔媚”的艺术风格,把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问题情境】
1、作者简介以及诗歌背景
温庭筠(约812-870年),其词,在构思的精巧,语言的含蓄,声律的和谐等方面,都有自己艺术风格上的特点,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在词在发展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有着突出的贡献,被誉为“花间派”鼻祖。
——所谓“绮丽香艳、婉约柔媚”的风格,便是指诗歌内容多以描绘女子闺中生活情态为主,带给人女性化的审美感受的特征。
四、小结
上片刻画女主人公醒后娇慵之态,下片写妆成后的情态,全词通过描写闺中女子懒起后梳洗、画眉、籫花、照镜、穿衣等系列动作,并成功运用反衬、比喻、借代等手法,塑造了一个娇美又满怀幽怨的女子形象。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梦江南》
千万恨,
恨极在天涯。
山月不知心里事,
水风空落眼前花。
摇曳碧云斜。
《望江南》
梳洗罢,
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蘋洲。
第4页共4页
——比喻、借代。“鬓云欲度香腮雪”,鬓发密如云,香腮白如雪,表现闺中女子之的美。“小山重叠金明灭”,以“小山”借指眉妆,以“金”借指额黄,表现闺中女子之娇美。“双双金鹧鸪”借指绣罗襦上用金线绘制之图案,反衬闺中女子之孤独。
4.结合这首词,谈谈你对“绮丽香艳、婉约柔媚”这一风格的认识。试由学生自由分析体会。
2、花间词派:是以唐词人温庭筠、五代前蜀词人韦庄为代表,以写男女相思离别为主要特征的词派。后蜀赵崇祚将温、韦等十八人词编为《花间集》,故名。花间词题材狭窄、情致单调,以表现闺情宫怨,离别相思为主,词风香软秾艳。花间词多堆砌华艳的词藻来形容女性之容貌、服饰,意象繁多、构图华美、刻画工细,能唤起读者视觉、听觉、嗅觉的美感。由于注重锤炼文字、音韵,从而形成隐约迷离幽深的意境
菩萨蛮导学案(1)
《菩萨蛮》导学案(老师)【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诵读,体会其中的韵律美1、通过词中的意象的选用和描写,体会词中江南的意境美。
2、体味韦庄明白晓畅的语言特点和纯用白描的手法,体会该词由情到景,由景到情,景情互生的艺术效果。
【学习重难】理解词人直抒胸臆,却又盘旋郁结的抒情方式。
课时安排:2课时【学法指导与使用说明】1、反复诵读,借助注释,准确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2、借助导学案充分预习文本,对不能解决的问题用红笔标注,以备课堂讨论、质疑第一课时预习案导语:关于江南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既是地理概念又是文化的概念。
广义上的江南则北起淮河,南到南岭,西到巫山,东到大海,即长江中下游区域。
狭义的江南指的是现在的长江三角洲一带,包括苏南、浙北、浙东、无锡,以及江北的扬州、南通;再扩大一点,可以包括皖南、赣东北、浙南。
说到江南,人们更多时候会想到文化的江南,想到烟柳画桥、芳草鲜花、想到温柔富贵、才子佳人。
江南,她确实是一个风流蕴藉,让人向往留恋的地方,有一段佳话足以见江南的魅力:南北朝时,武将陈伯之叛梁北逃,他的好友邱迟以书信相劝,信中在晓以大义,陈述厉害的同时还写到:“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树生花,群莺乱飞”这些景象引发了陈伯之的思乡之情,终于回梁。
而江南,作为一个文化意象,在诗词歌赋里更是反复被咏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韦庄的《菩萨蛮》看看他是怎样歌咏江南的。
(很多诗人吟咏江南,杜牧有“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汉乐府《知江南》“水秀山清眉远长,归来闲倚小阁窗。
春风不解江南雨,笑看雨巷寻客尝。
闻听江南是酒乡,路上行人欲断肠。
谁知江南无醉意,笑看春风十里香。
)一、作者简介韦庄(836年~910年),字端己,长安杜陵(今中国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晚唐诗人、词人,五代时前蜀宰相。
玄宗宰相韦见素之后、苏州刺史韦应物四世孙。
孤贫力学,才敏过人。
广明元年四十五岁,在长安应举,正值黄巢军攻入长安,遂陷于战乱,与弟妹失散,自己困于长安三年。
温庭筠《菩萨蛮》教案
温庭筠《菩萨蛮》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中国古代文学名篇选读》第四章《唐代诗歌》,详细内容为温庭筠的《菩萨蛮》。
通过本诗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温庭筠的诗歌特点,感受唐代诗歌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菩萨蛮》的诗歌内容,掌握其艺术特色,学会欣赏和品味古典诗歌。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朗读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解读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古典文化,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菩萨蛮》的意境和寓意,把握其艺术特色。
2.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意象等,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菩萨蛮》原文及注释、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唐代诗人温庭筠的生平事迹,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诗歌朗读:全班同学齐读《菩萨蛮》,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了解其起承转合的布局。
(2)解读诗句,分析意象,探讨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讲解诗歌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拟人、夸张等。
4. 例题讲解:以诗句“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为例,分析其意境美。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读其他诗句。
6.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对《菩萨蛮》的理解和感悟。
六、板书设计1. 《菩萨蛮》2. 诗人:温庭筠3. 诗歌结构:起承转合4. 重点诗句: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5. 修辞手法:对仗、拟人、夸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菩萨蛮》中的意象,并阐述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2. 答案示例:意象如“花”、“月”等,分别代表了美好、团圆等寓意,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温庭筠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唐代诗歌的艺术风格,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的结构与意境分析;2. 诗歌中的意象解读;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
菩萨蛮温庭筠 教案
菩萨蛮温庭筠教案教案标题:菩萨蛮温庭筠教学目标:1. 了解并理解《菩萨蛮》这首古文诗的背景、作者及其创作动机。
2. 理解并分析《菩萨蛮》的主题、情感表达和艺术特点。
3. 培养学生对古文诗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水平。
4. 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了解《菩萨蛮》的背景和作者,理解其创作动机。
2. 分析《菩萨蛮》的主题、情感表达和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1. 分析《菩萨蛮》的情感表达和艺术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古文诗的欣赏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文《菩萨蛮》的文本材料。
2.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3. 学生课前阅读材料。
4. 提前准备好课堂讨论的问题。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与《菩萨蛮》相关的音乐,营造诗词的氛围。
2. 引导学生回忆和复习上一堂课学习的内容,即古文诗的特点和鉴赏方法。
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a. 《菩萨蛮》是哪个时期的作品?它的作者是谁?了解作者的背景和历史背景对我们理解诗歌有何帮助?b. 《菩萨蛮》的主题是什么?它描绘了怎样的情感和意境?c. 诗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和艺术手法?这些手法有何作用?d. 你认为《菩萨蛮》有哪些与现实生活相关的主题和意义?2. 小组讨论结束后,邀请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
拓展:1. 教师提供更多关于《菩萨蛮》的背景知识和相关的文化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
2.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菩萨蛮》中的意象和象征,让学生深入思考诗歌的深层意义。
总结: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学生在学习古文诗时要注重对诗歌背景、作者和时代背景的了解,以及对诗歌主题、情感表达和艺术特点的分析和理解。
作业:1. 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菩萨蛮》的读后感,包括对诗歌的主题、情感表达和艺术特点的分析和理解。
2. 鼓励学生进行进一步的阅读和研究,了解更多关于古文诗和唐诗的知识。
菩萨蛮 温庭筠 教案
菩萨蛮温庭筠教案教案标题:《菩萨蛮温庭筠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菩萨蛮》这首古文诗的作者、背景和主题。
2. 分析诗歌的词句、意境和修辞手法。
3.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4.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创设情境:通过播放一段与唐代文学相关的音乐,如古琴演奏或古典音乐,营造出古代文学的氛围。
2. 引发学生兴趣:展示《菩萨蛮》的相关图片或视频片段,引发学生对这首诗的好奇心。
核心活动:3. 作者背景介绍:简要介绍温庭筠这位唐代文学家的生平和文学成就,让学生对作者有一定的了解。
4. 诗歌分析:解读《菩萨蛮》的词句、意境和修辞手法。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重要的词句进行解读,并引导学生分析其意义和美感。
5.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探讨《菩萨蛮》中的意象、主题和情感表达,并提醒他们寻找相关证据支持他们的观点。
6. 学生展示: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和辩论。
巩固活动:7. 阅读理解练习:提供一些与《菩萨蛮》相关的阅读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阅读理解练习,并提供反馈和讨论。
8. 创作写作:要求学生以《菩萨蛮》为题材,写一篇短文或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鼓励学生运用修辞手法和意象,提高写作水平。
总结活动:9. 总结回顾: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菩萨蛮》的主题和特点,并回答一些相关问题,巩固他们的理解。
10. 展示欣赏:邀请学生展示他们的创作作品,并进行互相欣赏和评价。
教学资源:1. 《菩萨蛮》的文本材料。
2. 相关音乐、图片或视频片段。
3. 分组讨论和展示的指导问题。
4. 阅读理解练习题目。
5. 写作指导和评价标准。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讨论质量。
2. 阅读理解练习的成绩和答案解析。
3. 创作作品的评价标准,包括内容、表达和修辞手法。
教案扩展:1. 邀请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了解温庭筠的其他作品和唐代文学的发展。
菩萨蛮教案温庭筠菩萨蛮教案
菩萨蛮教案温庭筠菩萨蛮教案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教材:《唐诗三百首》第四章第三节内容:温庭筠的《菩萨蛮》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菩萨蛮》全文。
2.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温庭筠的词风。
3. 学生能够通过诗词了解古代女性的生活状态。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理解诗词中的意境和古代女性的心理。
2. 重点:背诵《菩萨蛮》全文和分析温庭筠的词风。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2. 学具:笔记本、课本《唐诗三百首》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古代女性的生活画面,引导学生思考古代女性的生活状态。
2. 讲解:讲解《菩萨蛮》的背景和作者温庭筠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3. 解析:逐句解析《菩萨蛮》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词中的意境和古代女性的心理。
4. 实践: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句诗词,分析并展示诗句的意境和情感。
5. 练习:让学生背诵《菩萨蛮》全文,并进行随堂测验。
六、板书设计1. 《菩萨蛮》全文2. 温庭筠的词风特点3. 古代女性的生活状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写出《菩萨蛮》的译文和赏析。
答案:译文:菩萨蛮温庭筠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赏析:《菩萨蛮》是温庭筠的代表作之一,词中描绘了一位女性早晨起床梳妆的情景。
词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古代女性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情感。
词的开头“小山重叠金明灭”,通过描绘山峦的叠影和金色的光芒,营造出一种朦胧而神秘的氛围。
接着“鬓云欲度香腮雪”,以云鬓和雪腮来形容女性的美貌,形象生动。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通过“懒”字和“迟”字,揭示了女性内心的懒散和无聊,同时也反映了古代女性生活的无奈。
整首词以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古代女性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情感,令人深思。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和欣赏温庭筠的词风,对古代女性的生活状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菩萨蛮导学案必备课件
探究三:预设
这首词表面上看是写一女子晨起梳妆过
程、姿容服饰乊美及其慵懒无聊癿心境和
自矜自怜癿情怀,但联系作者累丼丌第、
坎坷终生癿遭遇,其中流露了词人怀才丌
遇乊感,含蓄地表达了政治上被摒弃癿失 意和思想丌得伸张癿愤慨。
知识拓展:花间词
词风“香软”,落笔多在闺房, 以堆砌华艳癿词藻来形容妇女癿服饰 体态或写男女相思离别。 花间词派以“温韦”并称。 温词:浓艳华美 韦词:疏淡明丽 第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集》
整体感知
这首词上片描写了女主人公睡醒后娇 慵形象,下片描写了梳妆打扮癿过程,塑 造了一个娇美又满怀幽怨(孤寂)癿闺中 贵妇形象
合作探究
1.在这首词中,作者是如何表现人物形 象癿? 2.赏析词中“度”、“懒”、“迟”三 字乊妙? 3.这是一首写闺中女子癿艳词,也有人说 这首闺怨词中词人有所托寓, 你认为词人 寄托了什么感情?
古代写闺怨诗癿多数为男子,为什么? 多用来暗喻自己怀才丌遇或渴望被重用 癿心理。
知 识 拓 展
知识拓展
摸鱼儿·辛弃疾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君丌见、玉环飞燕皀尘土!闲愁 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 处。
作者在伤春吊古,借古讽今,但实际上是 作者将自己癿忧国、怀才丌遇乊情隐藏在 春残花落,蛾眉遭妒癿描写乊中。
知识拓展:词人
温庭筠(约812—约870),本名岐, 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其诗 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多写女子闺情,风格 浓艳精巧,清新明快。富有天才,文思敂捷, 有“温八叉”乊称。然恃才丌羁,又好讥 刺权贵,多犯忌讳,叏憎亍时,敀屡丼进 士丌第,长被贬抑,终生丌得志。诗不李 商隐齐名,时号“温李”。诗词兼工,是 花间词派癿重要作家乊一,被称为花间鼻祖。
《菩萨蛮》(温庭筠教案
《菩萨蛮》(温庭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菩萨蛮》(温庭筠)这首诗。
教学内容主要围绕教材第四章“唐五代诗词”中的第二节“温庭筠诗词”,详细内容包括诗的背景、词牌、诗句解析、意境体会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菩萨蛮》的背景、词牌特点及诗句含义。
2. 培养学生体会诗词意境,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诗词学习,了解唐代诗词的风格特点。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诗句的意境体会、词牌格律的理解。
重点:诗句解析、背景了解、诗词风格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古风插画,引发学生对古代诗词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背景介绍:介绍作者温庭筠及其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
3. 诗词解析:逐句解析诗句,讲解词牌格律,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
4. 意境体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诗句中的意境美。
5.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菩萨蛮》的鉴赏题,指导学生如何分析诗词。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当堂完成一首类似的诗词鉴赏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主题:《菩萨蛮》(温庭筠)2. 内容:背景介绍、词牌特点、诗句解析、意境体会、诗词风格特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菩萨蛮》的意境美,并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
答案:诗句“照影摘花花似面,蕊珠相对无言意”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表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感慨。
2. 作业题目:比较《菩萨蛮》与另一首唐代诗词的风格异同。
答案:唐代诗词风格多样,与《菩萨蛮》相比,另一首诗词可能更加注重抒情或议论,而《菩萨蛮》则以描绘意境为主,风格细腻、含蓄。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同时,可布置拓展延伸任务,如让学生课后查找其他温庭筠的诗词作品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句的意境体会;2. 词牌格律的理解;3.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4. 作业设计。
菩萨蛮温庭筠教案
菩萨蛮温庭筠教案
菩萨蛮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创作的一首诗,也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名篇之一。
菩萨蛮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艳丽的描写方式而闻名,描绘了一个美丽动人的女子,使之与菩萨相提并论。
菩萨蛮温庭筠教案的主要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文学背景:介绍唐代文学的特点和时代背景,以及温庭筠这位诗人的生平和作品特点。
2. 诗歌赏析:以菩萨蛮为例,分析文章的结构、意境、表达手法等。
比如,可以从意象描写、音韵节奏、修辞手法等角度入手,解读作者描绘的女子形象,探究诗歌中蕴含的哲理和情感。
3. 阅读与欣赏指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其中的音韵美和意境感。
可以通过音乐、影像等多媒体形式辅助欣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诗歌的魅力。
4. 学生创作:可以引导学生创作类似主题或风格的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可以从描写自然景物、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情感等方面入手,让学生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5. 诗歌翻译:可以让学生尝试将菩萨蛮进行翻译,比较不同翻译版本的差异。
通过翻译的练习,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歌内容和语言特点。
6. 文化背景拓展:可以将菩萨蛮与其他相关的文化元素联系起
来,如佛教文化、唐代的丝绸之路、女性地位等,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展示和讲解,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文化背景知识。
总的来说,菩萨蛮温庭筠教案可以从文学背景、诗歌赏析、阅读与欣赏指导、学生创作、诗歌翻译、文化背景拓展等多个方面进行设计,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创作能力,以及了解和理解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独特之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导学案~教师版温庭筠【学习目标】1、诵读《菩萨蛮》,揣摩词意。
2、准确把握词中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3、总结本词的写作手法。
4、把握本词“绮丽香艳、婉约柔媚”的风格。
【学习重点】总结本词的写作手法。
【学习难点】准确把握词中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导入】:(课前播放《菩萨蛮》的歌曲演唱)这首歌曲的歌词就是一首五代的词。
词在最初,是可以配乐歌唱的,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流行音乐的歌词。
古代的宴席,是有歌舞奏乐的,文人骚客兴之所至,就取来漂亮的纸笺,写下一首首小词,以供旁边的美丽女子歌唱。
也正因为词最初是写给歌女的歌词,因此内容多关乎闺情风月,香艳绮丽。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首晚唐五代时期的流行歌曲的歌词,《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预习案】一、关于“词”词是唐代兴起的一种配合音乐歌唱的新体诗。
词起源于民间,中唐后较多文人从事创作,晚唐五代趋于繁荣,极盛于宋代。
宋朝之后,词学日趋衰落,一直到清朝,才有了一次复兴——这,就是词的大致发展历史。
很少有人知道:词与诗正式分开从温庭筠开始的。
主要有婉约派和豪放派两个大的流派。
“词”的别称:诗余、曲子词、乐府、长短句等分类: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词有“词牌”。
一段称为一“阕”。
词: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二、知人论世:温庭筠(812—870)原名岐,字飞卿,太原人。
政治上一生不得意,官仅国子助教。
少负才名,然屡试不第。
又好讥讽权贵,多犯忌讳,因而长期抑郁,终生不得志。
他精通音律,熟悉词调,在词的格律形式上,起了规范化的作用。
艺术成就远在晚唐其他词人之上。
作品风格:绮丽香艳,婉约柔媚。
他诗词兼工,诗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词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
另有绰号“温八叉”、“温八吟”、“温钟馗”都能反映温庭筠的性格特点。
(此处可根据情况补充绰号的由来,以增加趣味性:温庭筠在当时被称为“温八叉”,因为他在作诗的时候“八叉手而成八韵”,也就是说,双手这样交叉一下,就写出一句,交叉八次,一首诗就完成了,可见当时的温庭筠是多么的才思敏捷。
他还被称作“温钟馗”,大家都知道“钟馗捉鬼”的传说,而作者被称为“钟馗”,不是由于别的原因,正是因为面子问题——温庭筠长得不好看。
据说,他的长相是“隆口巨鼻”,想想确实挺吓人的。
不过,虽然其貌不扬,写出的词却是绮丽香艳,婉约柔媚。
,这就充分说明了一个道理,人不可貌相。
)其诗辞藻华丽有《温庭筠诗集》,《金荃集》,存词70余首。
*温庭筠诗词名作《商山早行》《梦江南》《望江南》晨起动征铎(duó),千万恨,梳洗罢,客行悲故乡。
恨极在天涯。
独倚望江楼。
鸡声茅店月,山月不知心里事,过尽千帆皆不是,人迹板桥霜。
水风空落眼前花。
斜晖脉脉水悠悠。
槲(hú)叶落山路,摇曳碧云斜。
肠断白蘋洲。
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三、花间词所谓花间词派,因后蜀赵崇祚所选编的词集《花间集》得名。
花间词是以唐词人温庭筠、五代前蜀词人韦庄为代表,以写男女相思离别为主要特征的词派。
共18人。
这些作者中温庭筠、皇甫松为晚唐人,其余多数为五代西蜀文人包括流寓、游宦者。
温词秾艳华美,韦词疏淡明丽,代表花间词派的两种风格。
“温韦”并称。
《花间集》中收录温庭筠的词最多,影响也最大,因此温庭筠被称为“花间鼻祖”。
(此处可补充“花间词”的得名缘由和优美含义:我们经常读到“花间集”这三个字,因为太经常,反而不去仔细探究其中的内涵而只是把它当做一个特定的名词。
其实,“花间集”三字蕴含着很美的意思。
有人是这么翻译这三个字的:The Collection of Songs among The Flowers。
也就是说,在花丛间唱的歌的歌词集。
而花丛呢,又有两个意思:自然界的花丛,或者是比喻许多美丽的女子。
不管是哪一个“花丛”,都是件非常美好的事。
)【探究案】一、整体探究(一)诵读诗歌,至少三遍。
(二)概括词的大意,说说这首词中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描写了什么样的生活情景?(A级)绘有山形图画的屏风折折叠叠/在阳光照耀下金光闪闪/鬓边发丝飘过/洁白的香腮似雪/懒得起来/画一画蛾眉/整一整衣裳/梳洗打扮/慢吞吞/意迟迟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了前镜/又对后镜/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刚穿上的绫罗裙襦/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描写美丽而又寂寞的贵族女子晨起梳妆的生活情景。
二、鉴赏探究(一)上阕1、“小山..重叠金明灭。
”写的是什么?(B级)“小山”是屏风。
一般的屏风,都是六扇相连,故云“小山重叠”。
“金明灭”是写早晨的阳光。
由室内装饰小屏山写起,叙述画屏上金碧山水忽明忽暗,暗示时间为旭日东升。
女子慵懒,不想早起,闺中寂寞。
“鬓云欲度香腮雪”写出什么姿态?初起床,头发零乱未整要遮掩脸庞。
把鬓发拟人化“欲度”就是“欲掩”,赋予乌溜溜的鬓发以一亲芳泽的意念。
赋予静态以动态美。
2、“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展示女子什么心态?(B级)懒洋洋起床,慢悠悠画眉梳妆。
展示怨妇的愁绪和不得不妆扮的爱美心理,其中一个“弄”字,更彰显了一份刻意美化自己容颜的心理。
鉴赏“懒”“弄”“迟”三个字的妙处。
“懒”写出了女子迷惘若失的情态。
“弄”写出女子反复摆弄欣赏,极度要美,又无限幽怨的情态。
“迟”对应“懒”,渲染了女子无情无绪的神态。
(二)下阕1、“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写什么?(A级)美人手持小圆镜,面向大圆镜,顾盼着头发上的簪花,足见其美化自己容颜的细心和耐心。
容颜美丽动人。
2、“新帖绣罗襦。
双双金鹧鸪。
”仅仅是写女子穿衣吗?表达了女子什么思想?(B级)这只是孤芳自赏,容颜如花,但穿衣时看到绣在衣服上双对的金鹧鸪时,脸上多了哀愁。
这是托物寄情,意在言外的写作手法。
结尾两句,说她穿上短袄,看着一双双用金线绣成的鹧鸪出神。
鹧鸪尚懂得成双成对,而人呢?独处深闺,满怀惆怅,而入眼的是成对的鹧鸪,写出了女子的追求,愿双双对对,愿做鸳鸯不羡仙的理想。
三、问题探究1、试分析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B级)(1)白描手法或细节描写。
描写闺中女子懒起后梳洗、画眉、籫花、照镜、穿衣等系列动作,塑造了一个娇美又满怀幽怨的女子形象。
(2)反衬。
容貌服饰的描写,反衬人物内心的寂寞空虚。
鹧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独;(3)比喻、借代。
“鬓云欲度香腮雪”,鬓发密如云,香腮白如雪,表现闺中女子之的美。
“小山重叠金明灭”,以“小山”借指眉妆,以“金”借指额黄,表现闺中女子之娇美。
“双双金鹧鸪”借指绣罗襦上用金线绘制之图案,反衬闺中女子之孤独。
2、张惠言《词选》卷一:此感士不遇之作也。
你同意吗?说说理由。
(此题言之成理即可)同意:称诗言志,知人论世——屡试不第,坎坷终生。
(C级)流露出词人怀才不遇之感。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这慵懒美丽的女子,正是作者内在被压制着甚至不免懈怠了的美好追求。
要爱惜自己的美好品质,不能因一时挫折就堕落、放弃,这正是士大夫读书人品格上的操守:穷则独善其身。
这或是温自我之写照和志气的砥砺。
•不同意:温庭筠这首《菩萨蛮》只是写这女子的从起身梳妆到妆成着衣,穿衣时然看见衣服上有新贴的双双鹧鸪的日常生活细节,从而表现了一个女子的孤独苦闷的心情。
并不一定是他个人的一种爱国情怀的折射。
•古典诗词里面所洋溢着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好的精神,浪漫的审美情趣。
正是因为这种美好的情感体验,能够唤起我们的一种共鸣,鼓舞我们向上,向着美好的理想追求。
也是人类对爱与美的永恒追求。
【检测案】1、默写全词(A级)2、比较阅读韦庄《菩萨蛮》(C级)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说说温庭筠、韦庄这两首词的抒情方式的效果有何不同?温词----意象绵密,富艳精工——“密而隐”;韦庄----疏朗秀美,明白晓畅——“显而朗”资料链接:花间派和婉约派婉约,是宛转含蓄之意。
“婉约”一词始见于先秦,魏晋六朝人已用它形容文学辞章,如《为袁绍与公孙瓒书》:“得足下书,辞意婉约。
”陆机《文赋》:“或清虚以婉约。
”在词史上宛转柔美的风调相沿成习,由来已久。
词本来是为合乐演唱而作的,起初演唱的目的多为娱宾遣兴,演唱的场合无非宫廷贵家、秦楼楚馆,因此歌词的内容不外离思别愁、闺情绮怨,这就形成了以《花间集》为代表的“香软”的词风。
北宋词家,如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人,上承花间词,去其浮艳多分雅致,形式上以蕴藉雅正见长,严守音律贵尚含蓄,语言秀丽而清新,情思曲折而真切。
虽在内容上有所开拓,运笔更精妙,并且都能各具风韵,自成一家,然而大体上并未脱离宛转柔美的轨迹。
婉约词与豪放词相对,是两种不同风格的宋词流派。
诗词中关于美女的描述(1)两弯眉画远山青,一双眼明秋水润。
——《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2)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
——(宋)欧阳修《诉衷情》(3)也应似旧,盈盈秋水,淡淡春山。
——(宋)阮阅《眼儿媚》(4)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宋)王观《卜算子》(5)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上的痣一点。
——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6)云鬓半偏新睡觉(jué),花冠不整下堂来。
——(唐)白居易《长恨歌》(7)有个女孩名叫婉君,明眸如水绿鬓如云。
——琼瑶《婉君》(8)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唐)杜牧《阿房宫赋》(9)手如柔荑(tí),肤如凝脂,领如蝤蛴(qiú.qí),齿如瓠(hù)犀,螓(qín)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诗经•卫风•硕人》)(10)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