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初三)九年级下册历史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

部编版(初三)九年级下册历史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

部编版(初三)九年级下册历史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苏联模式等基础知识;把握新经济政策的作用和苏联模式的利弊。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客观地叙述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历程,同时实事求是地总结其成就与失误;引导学生怎样从年代上区分“沙俄”“苏俄”“苏联”。

了解苏联模式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如何评价这种体制的利与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复杂性,它不仅对苏联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影响了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

认真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既有历史意义又有现实意义,应该实事求是的总结成就与失误。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苏联的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评价苏联模式。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之前的课程,我们讲到俄国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在政权建立以后,国内外的反动势力对它进行了反扑,但是苏维埃政权推行了一种“特殊政策”,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这个政策保证了他们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但在这种政策引导下,工厂停工,农业产量急剧下降,饥荒严重。

面对严重的危机,苏维埃政府必须调整政策。

苏联是如何建立的?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怎样的?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今天一起学习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二、新课讲授(一)新经济政策1.教师讲解:国内战争结束后,无产阶级开始掌握政权,苏俄逐渐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在当时的俄国,尤其是经过一场战火洗礼之后的俄国,他们的首要任务是要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

我们刚才谈到过,苏维埃政权在战争时期实行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苏俄领导人本来希望继续实施这种政策,但结果证明这种政策不适合当时的经济建设。

经历了4年世界大战和3年内战的苏维埃俄国,满目疮痍,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 下册 第三单元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教案设计(表格式)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 下册 第三单元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教案设计(表格式)

教学设计二、自主预习梳理新知1、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原因。

2、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3、苏联工业化建设成就。

4、苏联农业集体化建设的概况。

5、1936年新宪法和苏联模式的形成。

6、苏联模式的特征,正确评价苏联模式的作用。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目标导学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1、多媒体展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问题:导致俄国农村经济彻底破产,农民面临饥饿考验的原因是什么?3、师:如果你是当时一个俄国的农民,最不满意的是政府的哪一做法?4、多媒体展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比较表5、设问:通地对比大家觉得新经济政策是否优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呢?新经济政策有什么特点?6、归纳总结:新经济政策影响: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内容及流程教师与学生活动备注实施目标目标导学二: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1.阅读教材和史料,了解苏联工业化建设成就。

设问:图一反映了苏联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是什么?结合图二,说说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了怎样的成就(以工业总产值衡量)。

取得这一成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重工业。

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简述苏联农业集体化建设的概况。

设问:农业集体化运动给苏联的农业带来什么问题?归纳总结:(1)农业集体化建设原因: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农业集体化建设时间:20世纪30年代初。

(2)国家采取的措施:消灭富农运动,政府多方面支持集体农庄的建设,加快组建拖拉机站等。

目标导学三:苏联模式及其评价1.阅读教材,了解1936年新宪法和苏联模式的形成。

归纳总结:意义: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苏联模式的特征,正确评价苏联模式的作用。

提示:主要特征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反映了苏联模式的弊端。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教案)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教案)

部编版本历史九年级《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课题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三学科历史年级九学习目标了解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苏联模式等基础知识;叙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客观地总结其成就和失误;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重点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难点如何正确评价苏联的成就。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苏联,是世界第一个将宇航员送上太空的国家,其制造的AK47自动步枪至今依然在国际上畅销。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国家,却连一卷卫生纸都要依赖进口,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回答设置冲突,制造悬念。

讲授新课 1.归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

2.展示图示,归纳新经济政策的背景。

3.归纳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4.展示漫画,回答两个问题。

5.展示材料,说明新经济政策的意义。

6.归纳新经济政策的作用,展示材料,回答后面两个问题。

7.评价新经济政策,提问:苏俄经济政策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调整到新经济政策给我们什么启示?8.对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9.归纳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最大的不同。

10.展示图片和地图,介绍苏联的成立。

11.展示图片,讲述列宁的去世,和斯大林的继位。

12.展示材料,介绍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

13.讲述苏联的工业化建设。

14.展示材料和图表,介绍苏联工业化的成就。

15.展示图表,说明苏联工业化存在的问题。

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学生回答挫伤民众积极性,引起不满。

制定政策要符合国情。

对比中国人民公社化运动。

对比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16.展示图片,介绍苏联农业集体化的背景。

17.归纳农业集体化的相关知识。

18.播放视频《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提问: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有什么意义和影响?19.展示材料,提问:农民还有积极性吗?20.讲述民间笑话,提问:这笑话说明什么?21.讲述农业集体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导致了苏联农业的长期落后。

22.介绍苏联模式的形成。

3.11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3.11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答案示例:
苏联农业集体化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使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然而,在实施过程中,部分农民抵制集体化,导致农村社会矛盾加剧。总体而言,农业集体化对农民生活水平的影响喜忧参半。
3.讲解题型三:列举苏联工业化时期的成就,并分析其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答案示例:
苏联工业化时期的成就包括钢铁、煤炭、机械制造等工业部门的迅速发展,新兴工业城市的建立,以及国防实力的增强。这些成就使得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但农村人民生活改善相对较慢,城乡差距加大。
首先,我发现学生在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这一历史事件时,对于具体政策和实施过程的理解存在一定难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对知识点的深入讲解,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
其次,课堂导入环节通过展示苏联时期的宣传画和歌曲,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说明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有很好的效果。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更多有效的教学手段,以提高课堂氛围。
此外,课堂提问环节,学生的回答表现出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和意义认识不足。这说明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加强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在师生互动环节,我尝试让学生分享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和理解,发现他们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语言组织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5.时空观念:建立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历史时空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在知识层面,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有一定了解,但可能对具体建设过程、政策实施细节掌握不足。在能力方面,学生具备基本的史料阅读与分析能力,但深入的历史解释和评价能力尚需培养。素质方面,学生具有较强的家国情怀和民族认同感,有利于理解并感悟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和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和导学案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和苏联模式等基础知识。

理解二三十年代苏联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过程与方法:通过向学生引入有关历史资料,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已有的能力对历史事件进行思考、对比和分析,培养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形成自己的科学观点和知识结构,达到教学目标所要求的知识与技能的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苏联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实事求是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复杂性,它不仅对苏联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影响了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

认真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既有历史意义又有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和苏联模式。

【教学难点】正确评价苏联模式。

一、新课导入1920年底,苏维埃俄国国内战争逐渐平息。

但是,工厂停工,农业产量急剧下降,饥荒严重。

面对严重的危机,政府必须调整政策。

苏联是如何建立的?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怎样的?二、课堂活动目标导学一:新经济政策1.教师讲解:在极端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中,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效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最终战胜了敌人。

但是,对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生产生活的诸多限制,也引起了他们的不满,阶级敌人利用农民的不满,在一些地区组织叛乱,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生产下降,社会不稳定。

这就说明1918年开始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能适应新的情况,必须加以调整,尽量调动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提出问题:针对这种形势,列宁做出了怎样的探索?学生分组制出前后经济形势对比表格,在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思考。

2.教师讲述:1921年3月,根据列宁的提议,布尔什维克通过了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的决议,苏俄开始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过渡。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教案
(2)在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苏联开展了消灭运动。
4.苏联模式
(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宣告确立了制度,铲除了人剥削人的现象。新宪法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这一体制被称为“苏联模式”,又称“”。
(2)苏联模式的主要特征是高度集中的体制和的政治体制。
学生自主学习,阅读课本,独立完成问题,并初步记忆。
3.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列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及时改变策略,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新经济政策,这种实事求是、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值得学习。
教学重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和苏联模式。
教学难点:正确评价苏联模式。
阅读学习目标,明确本课学习任务。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开展下面环节。
重点
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和苏联模式。
难点
正确评价苏联模式。
课时计划
1课时
实际完成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利用建国初中苏之间的关系导入新课。
通过新颖的导入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展示学习目标
1.了解苏联的新经济政策,苏联社会主义的建立及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2.运用所学知识和已有的能力对历史事件进行思考、对比和分析,培养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形成自己的科学观点和知识结构。
小组讨论探究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分享智慧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新经济政策
2.苏联的工业化
3.农业集体化
4.苏联模式
思考、归纳、总结
通过设计板书,培养学生的归纳、表达能力,巩固本节课的内容。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九年级历史下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苏联在20世纪初期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

教材内容包括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重点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基础;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实施,重点发展农业和轻工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苏联第三个五年计划的特点,注重发展科技和教育,提高劳动生产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和成就,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和艰巨性。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过程和成就,以及其中的困难和挑战,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探讨。

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逐渐提高,可以通过引导,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审视和思考历史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和主要成就,掌握苏联三个五年计划的特点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和史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重要性,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苏联三个五年计划的特点和影响。

2.教学难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以及其原因和教训。

五. 教学方法1.引导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2.案例分析法:以苏联三个五年计划为例,分析其特点和影响。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辅资料:准备教材和相关的历史资料,以便进行详细的教学解读。

2.课件和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和多媒体资料,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

3.板书设计:设计板书,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产生兴趣和好奇心。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的一课。

教材主要讲述了苏联在20世纪初期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包括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教材内容较为详细,通过具体实例介绍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不足之处。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知识,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过程和成就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过程和成就,掌握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不足。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和成就。

2.难点: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评价,以及学生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过程和成就。

2.合作探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不足,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案例,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2.教学资源:相关的历史资料、图片、视频等。

3.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黑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和目标。

2.呈现(1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过程和成就。

教师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

3.操练(2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讨,讨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不足。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教案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教案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内容主旨】苏俄结束内战后,经济形势严峻,列宁实行了新经济政策,使国家恢复了经济。

苏联建立后,斯大林掀起了工业现代化和农业集体户运动,形成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苏联模式”。

【教学目标】掌握列宁时期实行的新经济政策和苏联的成立。

掌握斯大林时期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成就,了解农业集体化的内容,了解苏联模式;通过出示材料、播放视频、列表格等方式,引导学生整理苏联的措施和成就;通过介绍新经济政策,让学生认识到它是苏俄当时具体国情的需要,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了解列宁勇于创新的精神;通过介绍苏联在短时期内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重点难点】重点: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内容难点:如何正确评价苏联模式【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提问:同学们知道目前世界上有多少个社会主义国家吗?提示:目前世界上有5个社会主义国家,分别是中国、越南、朝鲜、古巴、老挝;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如旭日东升,喷薄而出。

在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苏联首创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列宁为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不懈地探索和实践,其中的艰难曲折与成败得失已成为一笔巨大的历史财富。

现在就让我们来重温这段不平凡的历史吧!设计意图:通过问答法引出苏联,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一:新经济政策1.新经济政策的背景材料: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

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提问:“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指的是什么政策?列宁为什么说“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苏俄的情况如何?提示:粉碎国内外反革命叛乱和武装干涉后,苏维埃俄国的经济形势非常严峻。

工人常常处于饥饿之中,农民对余粮征集制不满,工农联盟受到威胁。

在唐波夫省、乌克兰、顿河流域和西伯利亚等地,不断出现农民以各种形式对抗苏维埃政权的活动。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必须改变。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优质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优质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优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主要讲述了苏联在斯大林时期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

教材通过介绍苏联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建设,让学生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不足,从而认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社会主义建设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内容和影响,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过程和影响,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掌握苏联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主要建设成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和评价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难点:苏联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主要建设成果。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苏联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主要建设成果,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

4.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对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认识两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异同。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2.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文献、图片、视频等。

3.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背景。

教师简要介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优秀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优秀教案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介绍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学生认识到它是苏俄当时具体国情的需要,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通过介绍苏联在短时期内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3.通过介绍1936年苏联宪法和苏联模式的确立,探讨苏联模式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历史问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新经济政策、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教学难点苏联模式的评价。

教学方法讲述法、比较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一)设置情景导入主题1939年苏联国歌歌词:您毫不留情地肃清了各种腐朽的敌人与卑鄙的奸贼。

您是人民的自豪与智慧的象征,人民的心脏和良知。

其光荣使我们志更坚力更强并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列宁的党,斯大林的党,英明的布尔什维克党!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与天才,构建了我们未来的公社。

列宁指明我们自由的道路,斯大林带领我们继续前进。

其光荣使我们志更坚力更强并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列宁的党,斯大林的党,英明的布尔什维克党!提问思考:“列宁指明我们自由的道路,斯大林带领我们继续前进”分别是指什么事件?带来什么影响?(二)自主学习梳理新知1.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__新经济政策__。

内容包括:①农业上:以__征收粮食税__代替余粮征集制;②贸易上:允许使用__雇佣劳动力__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__自由买卖__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__自由贸易__;③工业上:允许本国和外国的__资本家__经营中小企业;④分配上:实行__按劳取酬__的工资制。

2.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__国情__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__积极性__,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__工农联盟__,促使国民经济__稳步发展__。

3.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__苏联__”。

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__工业国__。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一章介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

本课主要围绕苏联在20世纪初期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取得的成就和遇到的问题。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目标、主要措施、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全面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取得的经验教训。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有关社会主义的基本概念,对社会主义制度有一定的认识。

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成就等方面的知识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深入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目标、主要措施、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过程,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和目标。

2.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措施和取得的成就。

3.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教材、资料等自主学习,获取知识。

2.合作探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案例,进行分析讲解。

4.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成就和问题进行对比分析。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下册。

2.资料: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历史资料、图片等。

3.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板书,呈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措施、成就和问题。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教案: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建设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教案: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建设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教学难点: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新华社北京2018年6月8日电,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国家主席习近平向俄罗斯总统普京授予首枚“友谊勋章”,以表彰普京总统长期致力于推动中俄睦邻友好和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发展以及为此作出的重要贡献。

近几年来,中俄领导人借助“一带一路”合作论坛峰会、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频繁互访,在政治上互信、在经济等领域互联合作,秉承中俄历史互联互鉴底蕴,伴随着中俄双方举行的“国家年”“旅游年”等大型活动,将中俄双方构建的新型大国关系推向新时代。

历史上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建设取得怎样的成就?苏联模式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影响?今天,两国人民如何把“新型大国关系推向新时代”?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1.引导学生结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了解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原因。

归纳总结:实行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原因是国内战争结束,农民不再拥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经济衰退引发农民骚乱。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材料,知道新经济政策的内容,认知新经济政策的特点。

材料一:美国人哈默被称为“红色资本家”。

1921年,他到苏俄访问,他看到了苏联的饥荒,也看到了其蕴藏的巨大宝藏。

他用易货贸易的方式为俄国购买了100万美元的小麦,列宁特地接见了他,并授予他在苏俄开采石棉的特许权。

材料二:1921年,苏俄颁布了新经济政策,农民向国家交纳粮食税,纳税后剩余的所有粮食和饲料,农民可以自由处理。

(1)材料一中美国人哈默在苏联开采石棉的计划能否得到实现?为什么?提示:在列宁执政时期,哈默开采石棉的计划是可以实现的。

因为当时苏俄实行了新经济政策,按政策规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这有利于苏俄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但到斯大林执政时期,哈默开采石棉活动有可能因停止实行新经济政策而终止。

(2)有人说,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1年的春天阳光灿烂,这里“阳光灿烂”最准确的解释是什么?结合材料一、材料二概括新经济政策的特征。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的第11课,主要讲述了苏联在斯大林时期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和成果。

本课内容涉及苏联的工业化、农业集体化、五年计划以及苏联在二战中的表现和战后的重建。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和特点,以及苏联在二战中的重要地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苏联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过程和特点,以及其在二战中的作用,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历史事件中,总结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特点和规律,以及其在二战中的重要地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和特点,掌握苏联在二战中的表现和战后的重建。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性和复杂性,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意义。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和特点,苏联在二战中的表现和战后的重建。

2.难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过程和特点。

2.案例分析法:分析苏联在二战中的具体表现和战后的重建。

3.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和启示。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2.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书籍、论文、纪录片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苏联的国旗和国徽,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苏联历史,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5分钟)讲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过程和特点,包括工业化、农业集体化、五年计划等。

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苏联在二战中的表现和战后的重建。

3.操练(10分钟)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和意义,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历史事件中,总结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特点和规律。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教案 2022-2023学年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教案  2022-2023学年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第11 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总览】教师展示单元知识结构思维导图,播放《苏联成立》视频,展示时间轴,学生观看,初步认知苏俄(联)的发展过程。

学生整体感知新本课知识在单元结课构中的地位,培养推时空观念。

进一、实施1.背景【创设情境】合作探究(一)以人物“斯达汉诺夫”为情境线索,展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结合当时苏俄的社会现状,学生分组开展活动,为苏俄领导人提供政策建议,理解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

新课推进第一篇谋2.内容发【分析归纳】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47 页,归纳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结合史料,展理解新经济政策的特征。

∣∣新经济政策3.特征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

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1921 年列宁《论粮食税》特征: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二、评价【分析归纳】教师展示《农民踊跃交纳粮食(1922 年)》图片和《苏俄(联)工农业生产情况表》,学生仔细观察,总结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教师适时补充讲解新经济政策实施后,苏俄(联)的工农业发展仍然很落后,为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施埋下伏笔。

创设历史情境,开展分组活动,突破教学重点,培养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学生合作分析知识内容,突破教学难点。

展示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构建知识的前后联系,帮助学生逐渐形成本课的知识体系。

一、背景【创设情境】教师补充史料并展示斯达汉诺夫在新经济政策实施后的“烦恼”,引导学生思考“烦恼”说明当时苏联的社会现状,进而得出苏联实施工业化的背景。

【联系所学】教师指导学生结合课本 48 页相关史事,指出斯大林为快速实现工业化采取怎样的战略方针?引导学生回顾两次工业革命西方国家工业发展中道路,而苏联则选择了与之不同的道路。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教案 2024-2025学年度统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教案 2024-2025学年度统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一、新课标标准通过了解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等举措,认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成就和主要问题。

二、内容分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列宁和斯大林进行了建设社会主义的艰难探索。

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斯大林强调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1937年,苏联完成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工业总值跃居世界第二。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为苏联在发法西斯战争中取得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模式弊端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三、教学目标时空观念:理解新经济政策的历史背景,掌握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史料实证:了解苏联工业化取得的成就及农业集体化的内容。

历史解释:熟悉苏联模式的形成及其历史作用与弊端。

唯物史观: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为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取得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模式的弊端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家国情怀:了解社会主义体制的优越性,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的启示。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三年内战结束后,苏维埃俄国满目疮痍,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尖锐。

(二)讲授新课1.新经济政策(1)教师活动阅读课本P42的相关史实及下面材料,概括“战时主义政策”的内容和影响?随着内战结束,农民不堪忍受越来越严重的无偿征购,有意减产,以抗拒粮食征集。

加上多年的战争,导致俄国1920年的粮食产量只有1913年的一半,农民反抗的情绪日益严重。

农产品和原料短缺,导致多数工厂停产,工人大量失业,开始罢工游行。

——《全球通史》(2)学生活动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取消自由贸易……影响:①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不满,社会矛盾加剧。

②战争严重破坏了俄国经济,经济异常困难。

(3)教师活动对比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区别?(4)学生活动特点: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新:肯定市场经济和商品货币关系(5)教师活动(6)学生活动影响: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程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程教学设计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名师教案一、课标内容从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主要问题。

二、教学目标1.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本课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自主学习、观看视频、史料讲解、课堂探究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教学,以此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2.学习目标:目标1: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识记苏俄新经济政策、苏联成立时间、两个五年计划、农业集体化、苏联模式等基本史实。

目标2:阅读教材,列举新经济政策的内容,认识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适合国情的,有利于苏俄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重点)目标3:阅读教材及材料,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分析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及弊端,认识苏联在短期内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重点)目标4:阅读教材,了解苏联农业集体化及斯大林模式的相关情况及其影响与弊端,认识到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的启示。

(难点)三、教学活动1.课堂导入师:在俄国十月革命后,为了粉碎国内外敌人的进攻,保卫苏维埃政权的情况下,苏俄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这项政策在当时起到了积极地作用,但是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农业减产,饥荒流行。

这时的苏俄政府会采取什么措施改变这种状况呢?2.讲授新课出示学习目标,指引学生学习。

(1)目录(2)自主学习出示任务:任务一:【【自学识记】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识记苏俄新经济政策、苏联成立时间、两个五年计划、农业集体化、苏联模式等基本史实。

(3)合作探究出示任务:任务二:【合作探究】1.阅读教材,填写下列表格,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学生阅读教材和填写。

教师出示答案。

战时共产主义在政策新经济政策衣业..•.•:字行桑粮收集制••.1...1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允许使••A.1J zj**1H-*J用雇佣万动力,允许出租土地,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农民可以自由买卖。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教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教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九年级下册的历史课程,主要讲述了苏联在20世纪初期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

教材内容包括苏联实行五年计划,进行农业集体化,以及苏联在工业、科技、文化等方面取得的成就。

同时,教材也介绍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成果,以及其中的经验和教训。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有关俄国革命和苏联成立的历史知识。

他们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了解可能局限于表面的知识和一些片面的观点。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客观评价其成就和不足。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过程和成果,认识苏联在工业、农业、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学生能够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

同时,他们能够从中汲取经验,为我国的发展提供借鉴。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过程和成果。

2.难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其中的经验和教训。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过程和成果,引导学生了解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教师呈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经验和教训。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解和看法。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2.课件: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制作课件,包括图片、文字、视频等。

3.资料:教师收集有关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05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九年级下册历史

05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九年级下册历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设计说明20世纪20年代,列宁根据国情,提出了新经济政策,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斯大林成为苏联领导人后,提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设想,苏联开始进行工业化建设和农业集体化运动。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苏联模式形成了。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行对比教学,增强学生的国际意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学习目标1.了解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苏联的工业化成就、农业集体化的内容及苏联模式。

2.分析新经济政策的历史背景,理解这一政策实行的必要性。

3.了解列宁勇于创新的精神,体会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

教学难点:正确评价苏联模式。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等。

资源与工具图书馆资源、多媒体课件、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1920年年底,苏维埃俄国面临严重危机,工厂停工,农业产量急剧下降,饥荒严重。

为缓解危机,苏维埃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苏联是如何建立的,又是如何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的?二、预习检查1.新经济政策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2.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3.苏联进行农业集体化运动的目的和影响。

三、学习任务一新经济政策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2页“相关史事”中的内容,思考苏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苏维埃政府在经济上实行的政策及起到的积极作用。

学生回答:(1)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积极作用:在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和保证国内战争的胜利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教师提问:(出示材料)列宁在这段话中反思的是什么政策?材料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

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学生回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根据材料和教材内容,思考苏维埃政府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原因。

部编人教版历九年级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九年级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九年级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是部编人教版历九年级史下册第11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苏联在20世纪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包括苏联早期的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以及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时期的社会主义改革。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社会主义的概念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情况以及其对苏联历史和政治体制的影响,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深入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成就和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掌握其主要内容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比较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感,提高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成就和影响。

2.难点:苏联不同领导人时期的社会主义改革及其对苏联历史和政治体制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引导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探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问题。

2.比较法:教师学生比较苏联不同领导人时期的社会主义改革,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其差异和影响。

3.案例分析:教师选取典型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成功经验和教训。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九年级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文献、图片、视频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社会主义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教学分析
知识与能力掌握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了解苏联工业化取得的成就;了解农业集体化的内容;了解苏联模式
过程与方法教师通过出示材料、播放视频、列表等方式,引导学生整理、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列宁勇于创新的精神;体会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教学难点:对苏联模式的评价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
凶狠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

祖国的土地上盘踞着暴徒。

我们的命运注定只有两种:
不战胜,就在战斗中光荣牺牲。

——杰米扬·别德内依
师:这里的“野兽”与“暴徒”,分别代表了哪些势力?
生:“野兽”是指国外的武装干涉,“暴徒”是指国内的反革命叛乱。

师:在三年内战中,苏俄人民表现出怎样的精神?
生:不怕牺牲与英勇献身的精神。

师:三年内战结束后,苏维埃俄国满目疮痍,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否需要继续下去?请看列宁的态度。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1.阅读材料,引导学生了解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原因。

材料展示:
农民: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列宁: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设问:农民口中的“我们”指的是谁?三年内战基本结束后,列宁的观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我们”指的是农民。

三年内战基本结束后,列宁认识到政府必须调整政策,于是,他决定实施新经济政策。

国内战争结束,农民不再拥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经济衰退引发农民骚乱。

2.阅读教材和材料,引导学生理解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材料一:美国人哈默被称为“红色资本家”。

1921年,他到苏俄访问,他看到了苏俄的饥荒,也看到了其中蕴藏的巨大宝藏。

他用易货贸易的方式为苏俄购买了100万美元的小麦,列宁特地接见了他,并授予他在苏俄开采石棉的特许权。

材料二:1921年,苏俄颁布了新经济政策,农民向国家交纳粮食税,纳税后剩余的所有粮食和饲料,农民可以自由处理。

(1)材料一中美国人哈默在苏俄开采石棉的计划能否得到实现?为什么?
提示:在列宁执政时期,哈默开采石棉的计划是可以实现的。

因为当时苏俄实行了新经济政策,按政策规定: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这有利于苏俄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有人说,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1年的春天阳光灿烂。

这里“阳光灿烂”最准确的解释是什么?
提示:农民纳税后可以自由处理剩余的所有粮食和饲料。

(3)结合上述及所学,请大家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想一想: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新经济政策有什么特征?
项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农业方面实行余粮征集制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
工业方面实行工业国有化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商业方面取消自由贸易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新经济政策特征: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允许自由买卖,利用市场大力发展商品生产。

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目标导学二: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1.阅读教材和史料,了解苏联工业化建设成就。

设问:图一反映了苏联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是什么?结合图二,说说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了怎样的成就(以工业总产值衡量)。

取得这一成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重工业。

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材料,简述苏联农业集体化建设的概况。

材料展示:(苏联的)粮食产量,在全盘集体化运动前的1925—1927年期间平均每年为7527万吨,“一五”期间降为年均7360万吨,“二五”期间再降为7290万吨。

畜牧业的状况更差。

“一五”期间,马的头数从3210万头降为1730万头;牛从6010万头降为3350万头;羊从10700万头降为3730万头;猪从2200万头降为990万头。

设问:农业集体化运动给苏联的农业带来什么问题?
提示:在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归纳总结:(1)农业集体化建设原因: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农业集体化建设时间:20世纪30年代初。

(2)国家采取的措施:消灭富农运动,政府多方面支持集体农庄的建设,加快组建拖拉机站等。

(3)农业集体化的影响: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目标导学三:苏联模式及其评价
1.阅读教材,了解1936年新宪法和苏联模式的形成。

归纳总结:(1)背景: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使苏联的社会经济生活和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2)建立:为了从法律上肯定这些变化,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

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3)意义: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漫画,了解苏联模式的特征,正确评价苏联模式的作用。

图一苏联高度集中的
经济政治体制示意图图二蹩脚巨人
设问:图一反映了苏联模式怎样的特征?图二反映了什么?试以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建设为例加以说明。

提示:主要特征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反映了苏联模式的弊端。

工业化:过分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被固定下来,致使苏联经济日益僵化。

农业集体化:农民被强迫加入集体农庄;在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归纳总结:(1)苏联模式的特征:在经济方面表现为建立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

在政治方面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

(2)苏联模式的评价: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由于没有尊重经济规律,随着时间推移,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归纳总结:
比较列宁与斯大林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特点
项目列宁斯大林
政策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向新经济政

放弃新经济政策,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
和农业集体化
工业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
取酬的工资制
制定和实施两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
工业
农业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把个体小农经济改造为大规模的集体
农庄
影响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
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
民经济稳步发展
使苏联的社会经济生活和社会阶级结
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社会主义制度在
苏联建成
特点在坚持公有制前提下,允许多种经
济成分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生产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
的政治体制
三、课堂总结
在帝国主义经济封锁和政治包围下,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开展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基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片面发展重工业的弊端,农业集体化出现严重失误和经济政治体制高度集中等问题。

3板书设计
4教学反思
通过展示材料,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培养学生阅读史料以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学生反映良好。

不足之处是教学语言的严整性还有待加强,课堂的气氛不够热烈。

这取决于教师本身的个性和教师的课堂调动能力,语气过于平缓会缺乏激情,不能引人入胜。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