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的组成
十二经络循行顺序口诀
十二经络循行顺序口诀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了解十二经络的循行顺序对于中医的诊断、治疗和养生都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方便记忆,古人总结了许多口诀,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十二经络循行顺序口诀。
十二经络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详”,这是一个简单易记的十二经络循行顺序口诀。
接下来,我们逐句解读一下。
“肺大”指的是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绕过来沿着胃上口,穿过膈肌,属于肺脏。
从肺系(气管、喉咙)横行出于胸壁外上方,走向腋下,沿上臂内侧前缘,行于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前面,下行到肘窝中,沿着前臂内侧前缘,进入寸口(桡动脉搏动处),经过鱼际,沿着鱼际的边缘,出拇指桡侧端。
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桡侧端,经过手背行于上肢伸侧前缘,上肩,至肩关节前缘,向后到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穴),再向前下行入锁骨上窝(缺盆),进入胸腔络肺,向下通过膈肌下行至大肠,属大肠。
“胃脾”指的是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
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旁(迎香穴),挟鼻上行,左右侧交会于鼻根部,旁行入目内眦,与足太阳经相交,向下沿鼻柱外侧,入上齿中,还出,挟口两旁,环绕嘴唇,在颏唇沟承浆穴处左右相交,退回沿下颌骨后下缘到大迎穴处,沿下颌角上行过耳前,经过上关穴,沿发际,到额前。
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的前缘,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在内踝上 8 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脾,络胃,向上穿过膈肌,沿食道两旁,连舌本,散舌下。
“心小肠”指的是手少阴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
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走出后属心系,向下穿过膈肌,络小肠。
其直行部分从心系出来,退回上行经过肺,向下浅出腋下,沿上肢内侧后缘,过肘中,经掌后锐骨端,进入掌中,沿小指桡侧,出小指桡侧端。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人体的经络系统主要由经脉系统和络脉系统两 大部分组成。
正经系统 经脉系统
十二经脉 十二经别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经 络 系
奇经系统
督脉、任脉 冲脉、带脉 阳跷脉、阴跷脉
统
阳维脉、阴维脉
络脉系统
十五别络、浮络、孙络
经脉系统 经脉系统分为正经、奇经两类。
十二经脉
正 经 系 统
十二 经脉 附属
六 手太阳小肠经
起于小指外侧端 少泽穴SI1 ,沿 手背尺侧上腕部,循上肢外侧后缘,过 肘部,到肩关节后面,绕行肩胛部,交 肩上后入大椎穴,再前行入缺盆,深入 体腔,络心,沿食道下行,穿过膈肌,到 达胃部,下行,属小肠。
分支1:从缺盆出来,沿颈部上 行到面颊,至目外眦后,退行进入耳中 SI19听宫穴:耳屏前,张口即现
分支1:从耳后完骨穴分出,经翳风穴进入耳 中,出走耳前,过听宫穴至目外眦后方。
分支2:从目外眦分出,下行至下颌部的大迎 穴处,同手少阳经分布于面颊部的支脉相合,复行 至目眶下,再向下经过下颌角部,下行至颈部,经颈 前人迎穴旁,与前脉会合于缺盆。然后下行进入 胸腔,穿过膈肌,络肝,属胆,沿胁里浅出气街,绕毛 际,横向至髋关节 环跳穴GB30 处。
十二经别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手三阴经 手三阳经 足三阴经 足三阳经
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肾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是内 气属 血脏 运腑 行外 的络 主肢 要节 通 路 。
,
,
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有加强表里联系作用。
手
手
手
三
经络系统的组成及结构图
经络系统的组成及结构图发布: 2009-6-27 22:12 | 作者: 汉医艾灸 | 查看: 189次经络系统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和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以及十五络脉和浮络、孙络等组成.经脉经脉可分为正经和奇经两类。
正经有十二,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合称“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奇经有八条,即督、任、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合称“奇经八脉”,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
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主要是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的联系,还由于它通达某些正经未循行到的器官与形体部位,因而能补正经之不足。
经络系统结构图如下:十二经脉十二经脉又名十二正经,是经络系统的主体。
其命名是根据其阴阳属性,所属脏腑、循行部位综合而定的。
它们分别隶属于十二脏腑,各经用其所属脏腑的名称,结合循行于手足、内外、前中后的不同部位,并依据阴阳学说,给予不同的名称。
十二经脉的名称为: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十二经脉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经的联接而逐经相传,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
气血通过经脉即可内至脏腑,外达肌表,营运全身。
其流注次序是: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至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再回到手太阴肺经(表1)。
其走向和交接规律是:手之三阴经从胸走手,在手指末端交手三阳经;手之三阳经从手走头,在头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之三阳经从头走足,在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之三阴经从足走腹,在胸腹腔交手三阴经。
表1: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循行分布规律是:凡属六脏(心、肝、脾、肺、肾和心包)的阴经分布于四肢的内侧和胸腹部,其中分布于上肢内侧的为手三阴经,分布于下肢内侧的为足三阴经。
经络简介
一、经络的组成和作用经络系统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和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及许多孙络、浮络等组成。
十二经脉即手三阴(肺、心包、心),手三阳(大肠、三焦、小肠),足三阳(胃、胆、膀胱),足三阴(脾、肝、肾)经的总称。
由于它们隶属于十二脏腑,为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
十二经脉的命名是结合脏腑、阴阳、手足三个方面而定的。
阳分少阳、阳明、太阳;阴分大阴、厥阴、太阴。
根据脏属阴、腑属阳、内侧为阴、外侧为阳的原则,把各经所属脏腑结合循行于四肢的部位,订出各经的名称。
(表10-2)即属脏而循行于肢体内侧的为阴经,否则为阳经。
十二经脉的作用主要是联络脏腑、肢体和运行气血,濡养全身。
十二经脉的循行特点是:凡属六脏(五脏加心包)的经脉称“阴经”,它们从六脏发出后,多循行于四肢内侧及胸腹部,上肢内侧者为手三阴,下肢内侧者为足三阴经。
凡属六腑的经脉标为“阳经”,它们从六腑发出后,多循行四肢外侧面及头面,躯干部,上肢外侧者为手三阳经,下肢外侧者为足三阳经。
十二经脉的头身四肢的分布规律是:手足三阳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侧),“太阳”在后;手足三阴经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为“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灵枢·逆顺肥瘦》)十二经脉通过支脉和经络脉的沟通衔接,形成六组“络属”关系。
即在阴阳经之间形成六组“表里头系”。
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脏络脏。
(表10-3)。
焦经→胆经→肝经,最后又回到肺经。
周而复始,环流不息。
(表10-4)。
(二)奇经八脉奇经八脉是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跷、阳跷脉的总称。
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故称“奇经”。
其生理功能,主要是对十二经脉的气血运行,起溢蓄、调节作用。
任脉:为诸条阴经交会之脉,故称“阴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阴经经气的作用。
督脉称“阳脉之海”,诸阳经均与其交会,具有调节全身阳经经气的作用。
经络系统的组成
阳骄脉 足跟外侧,伴足太阳等经上行,至目内
眦与阴骄脉会合
部,向左右别走足太阳经,以沟通背部经气。(4)脾之大络从胁下的大包穴分出后散布于胸
胁。此外,还有从络脉分出浮行于浅表的孙络和浮现于皮肤表层能看到的浮络,它们遍布全
身,难以计数,其作用主要是输布气血于经筋和皮部。
十五络脉的功能:(1)四肢部的十二经别络沟通了阴阳表里二经的经气,加强了表里二
经的联系和经脉之气的交接传注,并补充了十二经循行的不足而扩大了其主治范围。(2)躯
奇经八脉中的督脉和任脉各有其所属腧穴,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为“十四经”。
这是针灸学科内容的重点部分。有关十四经循行路线和病候及其专属腧穴与主治的理论知
识,乃是临床应用中辨证归经(诊断疾病)和循经取穴施治的基础。
三、十五络脉
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支络脉,加上脾之大络,共计十五条,总称十五络脉。
十五络脉的名称均以它们从各经别出处的腧穴(络穴)名称命名(其具体名称详见第三
章第三节)。
十五络脉的分布特点是:(1)十二经脉的别络分别从本经肘膝关节以下的络穴别出后,
均走向其相表里经脉(阴经别络于阳经,阳经别络于阴经)。(2)任脉的别络从鸠尾(络穴)
分出后散布于腹部,以沟通腹部的经气。 (3)督脉的别络从长强(络穴)分出后散布于头
脉所络属的脏腑在体腔深部的联系。(2)补充了十二经脉在体内外循行的不足,从而扩大了
手足三阴经的腧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主治范围。手足三阴经腧穴之所以能治头面、五官疾病,主要是由于其经
别合于阳经上达头面、五官的缘故。例如,太渊、列缺治偏正头痛(《席弘赋》),太溪、太
针灸学
针灸学第一名词解释1.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等。
2.奇经八脉: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共8条,故称奇经八脉。
3.一源三岐: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而分别循行人体的前后正中线和腹部两侧,故称一源三岐。
4.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
5.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输入于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
6.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应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经络之气散布所在。
7.五输穴: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5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经、合”穴,称“五输穴”,简称“五输”。
8.原穴: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又称“十二原”。
9.络穴: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各有1个腧穴,称之为络穴,又称“十五络穴”。
10.背俞穴:肺脏之气输注于背腰的腧穴,称为“背俞穴”,又称为“俞穴”。
六脏六腑各有一背俞穴,共12个。
11.募穴: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为“募穴”,又称为“腹募穴”,也有12个。
12.八会穴: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会聚的8个腧穴,称为八会穴。
13.八脉交会穴: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通的8个腧穴,称为“八脉交会穴”,又称“交经八穴”。
14.郄穴: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跷、阳跷、阴维、阳维脉之经气深聚的部位,称为“郄穴”。
共有16个。
15.下合穴: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称为“下合穴”,又称“六腑下合穴”,共有16个。
16.交会穴:两经或数经相交会的腧穴,称之为“交会穴”。
17.手指同身寸定位法:是指依据患者本人手指为尺寸折量标准来量取腧穴的定位方法,又称指寸法。
①中指同身法:以患者中指中节桡侧两端纹头(拇、中指屈曲成环行)之间的距离作为1寸。
经络考试题及答案
经络考试题及答案经络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人体内的通道系统,负责气血的运行和脏腑功能的协调。
下面是一份经络考试题及答案,供参考:一、选择题1. 经络系统主要由哪三部分组成?A. 经脉、络脉、穴位B. 经脉、络脉、脏腑C. 经脉、络脉、气血D. 经脉、络脉、骨骼答案:A2. 十二经脉中,哪一条经脉被称为“心包经”?A. 肺经B. 心经C. 肝经D. 脾经答案:B3. 以下哪个穴位不属于任脉?A. 神阙B. 气海C. 关元D. 足三里答案:D二、填空题4. 经络系统的功能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气血运行、脏腑协调、抵御外邪5. 根据中医理论,经络的运行方向是________。
答案:从内向外、从上到下三、简答题6. 请简述经络与脏腑的关系。
答案:经络与脏腑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脏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而经络则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经络通过连接脏腑,将气血输送到全身各处,同时,脏腑的功能状态也会影响到经络的通畅。
例如,心经与心脏有直接的联系,心脏的功能状态会直接影响心经的气血运行。
7. 描述一下经络的“通则不痛,不通则痛”原理。
答案:“通则不痛,不通则痛”是中医经络学说中的一个重要原理。
它指的是当经络通畅时,气血可以顺畅地流通,人体不会产生疼痛感;而当经络受阻,气血运行不畅时,就会产生疼痛。
这种疼痛可以是局部的,也可以是全身性的,是身体发出的一种信号,提示经络出现了问题。
四、论述题8. 论述经络在中医治疗中的作用及重要性。
答案:经络在中医治疗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首先,经络是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通过观察经络的异常表现,可以推断出脏腑的功能状态。
其次,经络是治疗疾病的重要途径,通过针灸、按摩等方法刺激经络上的穴位,可以调节气血,平衡阴阳,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此外,经络还与预防疾病、养生保健等方面密切相关。
因此,了解和掌握经络知识对于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经络Microsoft Word 文档
经络(一)经络的组成:1 .经脉:①奇经八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阳维阴跷阳跷②十二经络:A 十二经别B 十二经筋C 十二皮部D 十二正经:a手三阴: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 b手三阳: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 c足三阳: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d足三阴: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2 .络脉:①十五络脉②孙络③浮络(二)经络的作用:A:联系脏腑。
沟通内外(纵横交错入里出表通上达下)B运行气血营养全身协调阴阳(行血气而营阴阳)C抗御病邪保卫机体(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行气血密布周身)D传导感应,反映症候调整虚实(三)经络的走向规律:A手三阴:从胸到手指尖B手三阳:从手指尖到头C足三阳:从头到足D足三阴:从足到胸腹。
(四)经络的分布规律:部位前缘中间后缘手内侧:太阴(肺)厥阴(心包)少阴(心)手外侧:阳明(大肠)少阳(三焦)太阳(小肠)足外侧:阳明(胃)少阳(胆)太阳(膀胱经)足内侧:太阴(脾)厥阴(肝)少阴(肾)(五)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阴经与阳经(互为表里)在手足末端相交,阳经与阳经(同名经)在头面部相交,阴经与阴经在胸部相交。
如:→⑴手太阴肺经→⑵手阳明大肠经→⑶足阳明胃经→⑷足太阴脾经→→⑸手少阴心经→⑹手太阳小肠经→⑺足太阳膀胱经→⑻足少阴肾经→→⑼手厥阴心包经→⑽手少阳三焦经→⑾足少阳胆经→⑿足厥阴肝经→⑴(六)各经络主要作用:⑴手太阴肺经(中府→少商)主管人体的营气和呼吸系统 (咽喉支气管.甲状腺、皮毛).⑵手阳明大肠经(商阳→迎香)排毒,推陈出新(肠道通,血管通,经络通)结肠、直肠,上呼吸道(副鼻窦、咽喉为主)颜面下部皮肤、口腔⑶足阳明胃经(承泣→厉兑)胃、乳腺、膝关节消化吸收,气血。
脸色。
胃经是人体长寿的保证⑷足太阴脾经(隐白→大包)免疫、内分泌、肿瘤、结石皮肤松驰眼袋虚胖⑸手少阴心经(极泉→少冲)心脏、血管、大脑、神志睡眠,改善失眠,多梦等睡眠质量,⑹手太阳小肠经(少泽→听宫)十二指肠、空肠、回肠、消化吸收抵抗力体质⑺足太阳膀胱经(精明→至阴)脊椎、泌尿、生殖系统、关节人体的垃圾站风寒,湿,燥,火等毒素,贯穿头,背,足,调理膀胱经能很快的改善腰背,痛紧的现象;⑻足少阴肾经(涌泉→俞府)生殖、泌尿系统、腰、脑、耳、骨骼系统衰老(肾主骨,主生殖和发育)⑼手厥阴心包经(天池→中冲)心血管睡眠⑽手少阳三焦经(关冲→丝竹空)淋巴系统、内分泌系统排毒新陈代谢方面。
名词解释经络
名词解释经络经络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人体内脏器官之间和脏腑与体表之间的连接通道。
经络时常被比喻成河流,通过流动和传导气血,维持身体的生命活动。
在中医经络学中,经络是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的。
经脉是主要的通道,它们与脏腑相连,形如树枝,贯穿全身。
常见的经脉有十二经脉和八奇脉,比如手太阴肺经、手少阳三焦经等。
而络脉则是经络的分支,像是细小的支流,从经脉发散出来,分布在皮肤和肌肉中。
经络包含不仅仅是血液和气体的运输通道,还是生命力的运行轨迹,对于人体的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
经络的运行主要依赖于气血的推动。
中医认为,气血具有营养身体、调节生命活动的功能。
正常的气血运行能够维持人体的生理功能,保持身体的健康。
如果经络有阻塞或不流畅,就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进而引发身体的各种疾病。
中医学还认为,经络与脏腑、组织器官和体表表现出相应的关系。
经络的走向和分布与人体脏腑相对应,形成了经络系统。
按照中医的理论,经络系统是以经脉为主干,络脉为支流,贯穿于全身,形成一个完整的网络。
经络的病理变化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诊断,如望、闻、问、切等中医诊断方法。
中医经络学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推拿、草药等。
通过刺激相关的经络,调整和平衡气血运行,来治疗病症。
经络不仅仅局限于中医学的范畴,许多现代医学研究也对经络进行了深入探讨。
现代医学通过显微镜、超声波和电生理等技术来观察和测量经络的特征和运行方式。
一些研究表明,经络内存在微循环,凝结了许多生物活性物质,如神经递质、激素等,对于中医学的观念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总的来说,经络是中医学的重要概念之一,描述了人体内脏器官之间和脏腑与体表之间的连接通道。
它通过气血的推动,维持和调节身体的生命活动。
对于维持人体健康和治疗疾病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虽然经络的存在在现代医学中尚未普遍认可,但其研究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并为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理论支持。
中医---经络ppt课件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指导针灸治疗
• 腧穴的选取——循经取穴 《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 针灸方法的选用
针灸、按摩、刺血、拔罐、刮痧 • 预防疾病 灸足三里、按摩大椎、灸关元
第二节 腧穴
概念: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腧 —— 通 “输”—— 输注、转输 穴 —— 孔隙——经气所居之处
中医 经络
一 、经络概论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 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
经:路径 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
——主干,深,里(经络的主体部分)
络:网络 络脉——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分支,浅,表。
经脉与络脉的比较
经络系统的基本组成
脏腑 (五官九窍)
足阳明等有联系
故称“十二经之海”
小腿内侧,并足太阴、厥阴上行至咽喉合于任脉 调节六阴经经气
阳维脉• 足跗外侧,并足少阳经上行,至颈后会合于督脉。 调节六阳经经气
阴跷脉 足跟内侧,伴足少阴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阳跷 脉会合
调节肢体运动,司 阳跷脉 足跟外侧,伴足太阳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阴跷 眼睑开合
脉会合
别名 节、会、气穴、气府、骨空等——《内经》; 孔穴——《针灸甲乙经》; 穴道——《太平圣惠方》; 腧穴——通称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穴位——俗称
腧穴与经络、脏腑
生理 脏腑化生气血,通过经络运行,输注气血到
腧穴 病理
脏腑气血异常变化通过经络反映于相应的腧 穴部位,疾病的反应点 治疗
刺激腧穴可调理经络气血从而对相应脏腑的 功能活动进行调整,针灸的施治之处
“阿是”的称谓,最早见于唐代《千金方》。
人体经络系统的构成
人体经络系统的构成人体经络系统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由12个正经和8个奇经组成。
12个正经分别为:1. 任脉:起于下腹部的气海,到达喉部,沿脸颊上行至眉头,下行到骶部,与督脉相会。
2. 督脉:起于会阴处,循背部上行,过颈项至会阴。
3. 肺经:起于手厥阴心包经,上行到喉部,下行至连心附近。
4. 大肠经:起于食指近端,上行至肩部,下行至人中。
5. 胃经:起于足大趾下方,上行至颊骨下端,下行至关元。
6. 脾经:起于关元,上行至胸部,下行至内踝。
7. 心经:起于心系包络经,向上行至陷波穴,过肩部,下行至小指内侧。
8. 小肠经:起于小指外侧端,上行至上颌,下行至耳后,分布于肩部及上肢。
9. 膀胱经:起于内眼眶,上行至枕骨下,下行至足小趾至爪缘。
10. 肾经:起于足心涌泉穴,上行至胸部,下行至睾丸(卵巢)处。
11. 心包经:起于Zhōng Chōng穴,向上行至Líng Kul穴,上行至Tīng Gōng穴,上行到手心。
12. 三焦经:起于太阳穴,向下行至耳后,再上行到锁喉穴,上行到合谷穴,再上行到足三里穴,下行到中极穴,下行到关元穴。
8个奇经分别为:1. 督脉:起于会阴到达头顶。
2. 任脉:起于下腹部,上行至喉部,下行到骶部。
3. 带脉:环绕腰部,横贯胁肋。
4. 冲脉:连接督脉、任脉,起于气海到孔最。
5. 阳维脉:贯穿全身,与阳经相输。
6. 阴维脉:贯穿全身,与阴经相输。
7. 阴跷脉:从足底部到膝盖之间,然后上行到股内侧,再到腹部,最后到胸部。
8. 阳跷脉:从足底部到膝盖之间,然后上行到股外侧,再到髋关节。
经络学说PPT课件
下行至颈部,经颈前人迎穴旁,与前脉会合于
缺盆。然后下行进入胸腔,穿过膈肌,络肝,
属胆,沿胁里浅出气街,绕毛际,横向至髋关
节(环跳穴GB30)处。
直行者:从缺盆下行至腋,沿胸侧,过
季胁(8、9、10肋),下行至髋关节处与前脉
会合,再向下沿大腿外侧,膝关节外缘,行于
腓骨前面,直下至腓骨下端(绝骨穴,即悬钟
穴SJ1),交于手少阳三
焦经。
第26页/共30页
手少阳三焦经
起于无名指尺侧端(关
冲穴),向上沿无名指尺侧 至手腕背面,上行前臂外侧 尺、桡骨之间,过肘尖,沿 上侧向上至肩部,向前行入 缺盆,布于膻中,散络心包, 穿过膈肌,依次属上中下三 焦。
分支1:从膻中分出, 上行出缺盆,至肩部,左右 交会于大椎,分开上行到项 部,沿耳后(翳风穴SJ17: 乳突前凹陷,平耳垂后下 缘),直上出耳上角,然后 屈曲向下经面颊部到目眶下。
进入腹中,属脾,络
胃。向上穿过膈肌,
沿食道两旁,连舌本,
散舌下。
分支:从胃别出,
上行通过膈肌,注入
心中,交于手少阴心
经。
第22页/共30页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走出后属心系(心与其他脏相连
的脉络),向下穿过膈肌,
络小肠。
分支:从心系分出,
挟食道上行,连于目系
(目与脑相连的脉络)。
直行者:从心系出
来,退回上行经过肺,向
(一)经络的概念
•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 的通道。
经:“路径”之意。是经脉。 纵行分布、位置较深、有一定循行路线。
络:“网络”之意。是络脉。 纵横交错、网络全身。
第1页/共30页
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的组成
经络的组成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来组成。
经络包括十二经络、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12经络别、12经筋、12皮部;络脉包括15络(就是12经脉+任督二脉+脾之大络)、浮络和孙络。
经络系统内联脏腑,外连体表。
12经络包括:手三阴经: 1、手太阴肺经。
列缺2、手厥阴心包经。
内关3、手少阴心经。
通里手三阳经:1、手阳明大肠经。
偏历2、手少阳三焦经。
外关3、手太阳小肠经。
支正足三阳经: 1、足阳明胃经。
丰隆2、足少阳胆经。
光明3、足太阳膀胱经。
飞扬足三阴经:1、足太阴脾经。
公孙2、足厥阴肝经。
3、足少阴肾经。
大钟4、脾之大络。
大包奇经八脉包括:1、督脉2、任脉3、冲脉4、带脉5、阴维脉6、阳维脉7、阴跷脉8、阳跷脉第2节经脉系统(一)十二经脉总论1、十二经络的命名12经络的名称包括3个部分:手足、阴阳、脏腑。
手足:指的是经脉的循行分布,“手——经”绝对不会在足上分布,“足——经”也绝对不会在手上分布。
12经脉根据阴阳分为:阴经、阳经。
阴经之中有分为太阴、少阴和厥阴;阳经之中分为阳明、太阳、少阳。
三阴三阳是阴阳气的盛衰来分:阴气最盛为太阴其次就是少阴,在次就是厥阴。
阳气最盛的就是为阳明,其次为太阳,再次为少阳。
最后就是脏腑:“六脏”是心、肝、脾、肺、肾、心包。
“六腑”是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
2、12经络的表里属络关系12经络组成6对表里经组合: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惊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3、12经络的走向手足三阴三阳经的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足三阴经从足走胸,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4、12经脉的分布12经脉在体表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四肢,纵横全身。
(1)手三阴经在上肢内侧分布规律:肺经在前线、心包经在中线、心经在后线。
由此可以联想到的是肺的体积最大接下来就是心包,最小就是心脏了。
(中医)经络系统的组成
(中医)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系统是由经脉、络脉及其连属部分构成的。
其中以经脉和络脉为主体,在内连属于脏腑,在外连属于筋肉、官窍、皮肤,将人体内外连贯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经脉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主要有正经、经别和奇经三大类。
1.十二经脉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中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经络系统中的十二经别以及络脉等都是从十二经脉中分出,彼此联系,相互配合而协同发挥作用的,故又称为“十二正经”。
十二经脉对称地分布于人体的左右两侧,分别循行于人体的上肢或下肢的内侧或外侧,每一条经脉又分别络属于一脏或一腑,故有手三阴经、足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阳经。
2.奇经八脉奇经八脉是指十二经脉之外的八条经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奇经具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中气血的作用。
它们不同于十二经脉遍布全身,不似十二经脉与脏腑直接属络,也无表里相配关系。
3.十二经别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
十二经别从肘膝关节上下的十二经脉中分离出来(离),均向心走入体腔深部,与所属络的表里脏腑联系(入);然后在头项部浅出体表(出),阳经经别合于阳经经脉,阴经经别合于与之相表里的阳经经脉上(合)。
每一对相为表里的经别组成一“合”,手足三阴三阳共形成六对,称为“六合”。
阴经经别与阳经经别示意图(二)络脉1.别络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大包)总称十五络脉,或称为十五别络。
其名称各自以别出之处的腧穴而命名。
四肢部的十二络脉加强了表里两经的外部联系;躯干部的任脉络、督脉络和脾之大络分别沟通了腹部、背部和侧胸部的经气,从而加强了人体前、后、侧面的统一联系。
2.浮络是浮行于人体浅表部位的络脉。
其分布广泛,起着沟通经脉、输达肌表的作用。
3.孙络是最细小的络脉,属络脉的再分支,分布全身,难以计数。
(三)连属部分经络系统的连属部分包括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
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系统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和十二经筋、十二经别、十二皮部,以及十五络脉和浮络、孙络等。
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经络的生理功能:联络脏腑,沟通内外: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的平衡与统一,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动,是依靠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而实现的。
经络系统在人体中纵横交错、沟通内外、联系上下,联系了人体脏与脏之间、脏腑之间、脏腑与体、五官之间的联系,使人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运行气血,濡养周身: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气血,其作用是濡润全身脏腑组织器官,使人体完成正常的生理功能。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经络系统将气血及营养物质输送到周身,从而完成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的生理功能。
抵御外邪,保卫机体:经络系统的作用是“行气血而营阴阳”,营行脉中,卫行脉外,使营卫之气密布周身。
外邪侵犯人人体往往由表及里,先从皮毛开始,卫气是一种具有保卫作用的物质,它能抵抗言不由衷邪的侵犯,其充实于络脉,络脉散布于全身,密布于皮部,当外邪侵犯机体时,卫气首当其冲发挥其抵御外邪、保卫机体的屏障作用。
腧穴学总论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
腧与“输”通,有转输的含义,“穴”即孔隙的意思。
腧穴在《内经》中有“节”、“会”、“气穴”、“气府”、“骨空”、“溪”等名称。
《甲乙经》中称为“孔穴”、《圣惠方》中称为“穴位”。
腧穴是针灸施术的部位,在临床上要正确运用针灸治疗疾病,必须掌握好腧穴的定位、归经、主治等基本知识。
腧穴的分类腧穴可分为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三类。
十四经穴:十四经穴为位于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的腧穴,简称“经穴”。
经穴因其分布在十四经脉的循行线,上所以与经脉关系密切,它不仅可以反映本经经脉及其所属脏腑的病证,也可以反映本经脉所联系的其它经脉、脏腑之病证,同时又是针灸施治的部位。
中医基础理论10经络-PPT
分支:从项部(天柱穴)分出下行,经肩胛内侧,从 附分穴挟脊(旁开3寸)下行至髀枢(大转子部,当环 跳穴),经大腿后侧至腘窝中与前一支脉会合,然后 下行穿过腓肠肌,出走于足外踝后,沿足背外侧缘至 足小趾外侧端(至阴穴),交于足少阴肾经。
分支:从手腕的后方 (列缺穴)分出,经手 背走向食指桡侧端(商 阳穴),交于手阳明大 肠经。
手太阴肺经主治
肺系疾病:咳嗽,气喘,咽喉肿 痛,咳血,胸痛。 外经病:肩背痛,肘臂挛痛,手 腕痛。
2.手阳明大肠经
起于食指桡侧端,经过手背行于 上肢伸侧前缘,上肩,至肩关节前 缘,向后到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 穴),在向前下行入缺盆,进入胸 腔,络肺,向下通过膈肌下行,属 大肠。
至阴
[属性]井穴 [定位]足小趾外侧趾甲跟角旁0.1寸。 [主治]头面五官疾;胎位不正,滞产。 [操作]浅刺0.1寸。
胎位不正用灸法。
8.足少阴肾经
起于足小趾下,斜行于足心 (涌泉穴),出行于舟骨粗隆之 下,沿内踝后,分出进入足跟部, 向上沿小腿内侧后缘,至腘窝内 侧,上股内侧后缘入脊内(长强 穴),穿过脊柱至腰部,属肾, 络膀胱。
中医药学基础
经络
▪ 《灵枢·经脉》:“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 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 《扁鹊心书》:“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 便错。”
经络
概述 十二经脉 奇经八脉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经络的生理功能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概述
经络的基本概念 经络系统的组成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 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 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 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系统,由经脉、络脉、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所组成。
经络在内能连属于脏腑,在外则连属于筋肉、皮肤。
其络属如下:经络系统包括经脉、络脉、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所组成;经脉包括正经十二(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和十二经别;正经十二包括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和足三阳经;手三阴经包括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和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包括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和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阴经包括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阴肾经;足三阳经包括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和足太阳膀胱经。
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循行分布规律是:凡属六脏(心、肝、脾、肺、肾、和心包)的阴经分布于四肢的内侧和胸腹部,其中分布于上肢内侧的为手三阴经,分布于下肢内侧的为足三阴经。
凡属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的阳经,多循行于四肢外侧、头面和腰背部,其中分布于上肢外侧的为手三阳经,分布于下肢外侧的为足三阳经。
手足三阳经的排列顺序是:阳明在前,少阳居中,太阳在后;手足三阴经的排列顺序是:太阳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内踝上八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任脉,行于腹面正中线,其脉多次与手足三阴及阴维脉交汇,能总任一身之阴经故称:“阴脉之海”。
任脉起于胞中,与女子妊娠有关,故有“任主胞胎”之说。
督脉,行于背部正中,其脉多次与手足三阳经及阳维脉交汇,能总督一身之阳经,故称为“阳脉之海”。
督脉行于脊里,上行入脑,并从脊里分出属肾,它与脑、脊髓、肾又有密切联系。
什么是腧穴?腧穴的作用?穴位又称腧穴,是经气出入人体的门户,是人体脏腑、经络的活动机能聚集于体表的一些特殊部位,也就是常说的联系内脏于体表的桥梁。
如合谷、内关、足三里等穴位。
通过对这些穴位进行针灸、按摩等,可以调整人体机能,起到保健和治疗疾病的作用。
我们常说的三个穴位指按摩合谷、内关和足三里这三个极有代表性的穴位。
其中合谷穴管头面和上肢,内关穴管胸腔,足三里穴管下肢、全身以及五脏六腑,对它们的按摩可以使全身气血通畅,为祛病健身打下重要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络的组成
十二经脉名称表
十二经表里关系表
根据《灵枢·卫气》所载十二经脉标本的位置,结合相应腧穴列表如下。
本标
十二经脉
部位相关腧穴部位相应腧穴足太阳跟以上5寸中跗阳两络命门(目)睛明
足少阳窍阴之间足窍阴窗笼(耳)之前听会
足少阴内踝下上3寸中交信、复溜背俞与舌下两脉肾俞、廉泉足阳明厉兑厉兑颊下、挟颃颡人迎
足厥阴行间上5寸所中封背俞肝俞
足太阴中封前上4寸中三阴交背俞与舌本脾俞、廉泉手太阳外踝之后养老命门(目)之上1寸攒竹
手少阳小指次指之间上2寸中渚目后上角、目外眦丝竹空
手阳明肘骨中上至别阳曲池颜下合钳上迎香
手太阴寸口之中太渊腋内动脉中府
手少阴锐骨之端神门背俞心俞
手厥阴掌后两筋之间2寸内关腋下3寸天池
《灵枢·根结》记载了三阴三阳的根与结。
经脉根(井穴)结
太阳至阴命门(目)
阳明厉兑颡大(钳耳)头
少阳窍阴窗笼(耳)
太阴隐白太仓(胃)………腹少阴涌泉廉泉……………头颈厥阴大敦玉英、膻中………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