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系统的组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眦与阳骄脉会合 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
阳骄脉 足跟外侧,伴足太阳等经上行,至目内
眦与阴骄脉会合
部,向左右别走足太阳经,以沟通背部经气。(4)脾之大络从胁下的大包穴分出后散布于胸
胁。此外,还有从络脉分出浮行于浅表的孙络和浮现于皮肤表层能看到的浮络,它们遍布全
身,难以计数,其作用主要是输布气血于经筋和皮部。
十五络脉的功能:(1)四肢部的十二经别络沟通了阴阳表里二经的经气,加强了表里二
经的联系和经脉之气的交接传注,并补充了十二经循行的不足而扩大了其主治范围。(2)躯
奇经八脉中的督脉和任脉各有其所属腧穴,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为“十四经”。
这是针灸学科内容的重点部分。有关十四经循行路线和病候及其专属腧穴与主治的理论知
识,乃是临床应用中辨证归经(诊断疾病)和循经取穴施治的基础。
三、十五络脉
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支络脉,加上脾之大络,共计十五条,总称十五络脉。
十五络脉的名称均以它们从各经别出处的腧穴(络穴)名称命名(其具体名称详见第三
章第三节)。
十五络脉的分布特点是:(1)十二经脉的别络分别从本经肘膝关节以下的络穴别出后,
均走向其相表里经脉(阴经别络于阳经,阳经别络于阴经)。(2)任脉的别络从鸠尾(络穴)
分出后散布于腹部,以沟通腹部的经气。 (3)督脉的别络从长强(络穴)分出后散布于头
脉所络属的脏腑在体腔深部的联系。(2)补充了十二经脉在体内外循行的不足,从而扩大了
手足三阴经的腧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主治范围。手足三阴经腧穴之所以能治头面、五官疾病,主要是由于其经
别合于阳经上达头面、五官的缘故。例如,太渊、列缺治偏正头痛(《席弘赋》),太溪、太
冲、照海、三阴交可治牙痛、喉病等,均是通过经脉与经别的内在联系而发挥作用的。
足太阴脾经 属脾,络胃,流注心中 夹咽,连舌本,散舌下
手少阴心经 属心,络小肠,上肺 夹咽,系目 循咽,至目内外眦,人耳中,抵鼻
手三阳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外上行结于角(头);柔筋(阴筋)以手足三阴经经筋为主,均
分布于胸腹和四肢内侧,其中足三阴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内上行结于阴器(腹),手三阴经
筋起于手指,循内上行结于贲(胸)。(4)经筋除在头、面、胸腹部分组结合以外,其循
行于踝、胭、膝、股、髀、臀、腕、肘、腋、臂、肩、颈等关节或筋肉丰厚处者,也与邻近
有如湖泽对江河之水的调节关系。现将奇经八脉循行分布及其功能列表(表1-4)如下:
表1-4 奇经八脉循行分布和功能
_
脉名 循行分布概况 功 能
阳、太阳)。其中行于上肢(手)内侧前缘(太阴)而与肺相属的经脉即称手太阴肺经;行
于下肢(足)外侧前缘(阳明)与胃相属的经脉即称足阳明胃经。其他各经名称(见表1-1)也是以这个原
则命名的。
(二)十二经脉在体表分布的规律
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六阳经分布于头面、躯干和
五、十二经筋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膜系
统。
十二经筋的分布特点:(1)十二经筋均联属于十二经脉,行于体表,不入脏腑。(2)其
循行走向都是从四肢末端走向头身。(3)经筋有刚柔之分,刚筋(阳筋)以手足三阳经经筋
为主,均分布于头面项背和四肢外侧,其中足三阳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外上行结于顷(面),
体,故又称“正经”。
(一)命名依据
十二经脉的名称是根据脏腑、手足、阴阳而定的。它们分别隶属于十二脏腑,各经都用
其所属脏腑的名称,结合循行于手足、内外、前中后的不同部位,根据阴阳学说而给予不同
名称。如将其中隶属于六腑、循行于四肢外侧的称为阳经,隶属于五脏和心包、循行于四肢
内侧的称为阴经,并根据阴阳衍化的道理分出三阴(太阴、厥阴、少阴)、三阳(阳明、少
“一源三歧”。
奇经八脉交错地循行分布于十二正经之间,其主要的功能是:(l)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
的联系,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达到了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
用。(2)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即当十二经及脏腑气血旺盛时,奇经八脉
能加以蓄积而使之不至过盛,当十二经及脏腑气血不足时,奇经八脉之气血又能渗灌补充,
干部的任脉别络、督脉别络和脾之大络,分别沟通了腹、背和胸胁及全身经气,从而起到输
布气血、濡养全身的作用。
四、十二经别
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人体腔的支脉。
十二经别的分布特点是:它们多从四肢肘膝关节上下正经别出(谓之离),经过躯干深
入体腔与相关的脏腑联系(谓之入),再浅出体表上行至头、项(谓之出),在头项部,阳经
二、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是与十二正经别道而奇行的八条经脉,即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
阳维脉、阴骄脉、阳骄脉,总称奇经八脉。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
配合关系,但与奇恒之府(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有密切联系,故称“奇经”,即
“别道奇行”的经脉。其中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会阴而后分三路循行,故称
阳经属腑络脏;在四肢部则通过络脉的衔接又加强了互为表里的阴阳二经的联系,使它
们在生理上密切联系,病变时互相影响,治疗上相互为用。
(四)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属络关系
十二经脉除与体内的脏腑相属络外,还与其经脉循行分布部位的组织器官有密切联络关
糸。(见表1-2)
表1—2 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联络表
的其他经筋联结集聚,尤其是足厥阴经筋,除结于阴器外,并能总络诸筋。
十二经筋的功能主要是约束骨骼,以利于关节的屈伸,保持人体正常的运动功能。正如
(2)手足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交接。(3)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见表1-3)
(六)十二经脉的循环流注
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是始于肺经,依次逐经传注直到肝经,肝经从足走胸中传注肺经,
再由肺经逐经相传,从而形成了一个周而复始、循环无端的传注系统,将气血周流全身,保
证了全身各部组织器官的营养和功能,以及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现将十二经脉流注顺
冲脉 与足少阴经相并上行,环绕口唇,且与 涵蓄十二经气血,故称“十二经之海”
任、督、足阳明等有联系 或“血海”
阴维脉 小腿内侧,并足太阴、厥阴上行,至咽 调节六阴经经气
手太阳小肠经 属小肠,络心,抵胃 循咽,至目内外眦,入耳中,抵鼻
足太阳膀胱经 属膀胱,络肾 起于目内眦,至耳上角,入络脑
足少阴肾经 属肾,络膀胱,上贯肝, 循喉咙,夹舌本
经别合于本经经脉,阴经经别合于其相表里的阳经经脉(谓之合),由此将十二经别汇合成
六组,称为“六合”。其中足太阳、足少阴经别从胭部分出,入走肾与膀胱,上出于项,合
于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足厥阴经别从下肢分出,行至毛际入走肝胆,上系于目,合于足
少阳胆经;足阳明、足太阴经别从髀部分出,入走脾胃,上出鼻頞,合于足阳明胃经;手太
四肢的外侧,手三阳经在上肢外侧,足三阳经在下肢外侧,手足三阳经在四肢的排列是阳明
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六阳经经分布于胸腹和四肢内侧,手三阴经在上肢内侧,其排列
是太阳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足三阴经在下肢内侧,其排列是太阴在前,厥阴在中,
少阴在后,但在内踝上8寸以下是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任脉 腹、胸、颏下正中,总任六阴经 调节全身阴经经气,故称“阴脉之海”
督脉 腰、背、头面正中,总督六阳经 调节全身阳经经气,故称“阳脉之海”
带脉 起于胁下,环腰一周,状如束带 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
经脉名称 属络的脏腑 联络的器官
手太阳肺经 属肺、络大肠、还循胃口 喉咙
手阳明大肠经 属大肠,络肺 入下齿中,夹口、鼻
足阳明胃经 属胃,络脾 起于鼻,人上齿,环口夹唇,循喉咙
入肺中,络心
手厥阴心包经 属心包,络三焦
手少阳三焦经 属三焦,络心包 系后耳,出耳上角,入耳中,至目锐眦
足少阳胆经 属胆,络肝 起于目锐眦,下耳后,入耳中,出耳前
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
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等。现将经
络系统的组成内容列表(表1—1)并分别论述如下。
一、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即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阳经、足三阴经的总称。它们是经络系统的主
足厥阴肝经 属肝,络胆,夹胃,注肺 过阴器,连目系,环唇内
(五)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十二经脉的循行方向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其交接规律有三:(1)互为表里的阴阳二经在手足末端的井穴交接;
阳、手少阴经别从腋部分出,入走小肠与心,上出目内眦,合于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手
厥阴经别各从其正经分出,进入胸中,入走三焦和心包,上出耳后,合于手少阳三焦经;手
阳明、手太阴经别各从正经分出,入走肺与大肠,上出缺盆,合于手阳明大肠经。
十二经别的功能主要是:(1)加强了十二经脉的表里沟通和内外联系,尤其是加强了经
(三)十二经脉表里络属关系
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脏与腑有表里相合的关系,阴经与阳经也有表里属络关系。即手
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相表里,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
肠经相表里,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相表里,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足
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相表里。互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体内有属络关系,即阴经属脏络腑,
喉合于任脉
阳维脉 足尉外侧,并足少阳经上行,至项后会 调节六阳经经气
合于督脉
阴骄脉 足跟内侧,伴足少阴等经上行,至目内
阳骄脉 足跟外侧,伴足太阳等经上行,至目内
眦与阴骄脉会合
部,向左右别走足太阳经,以沟通背部经气。(4)脾之大络从胁下的大包穴分出后散布于胸
胁。此外,还有从络脉分出浮行于浅表的孙络和浮现于皮肤表层能看到的浮络,它们遍布全
身,难以计数,其作用主要是输布气血于经筋和皮部。
十五络脉的功能:(1)四肢部的十二经别络沟通了阴阳表里二经的经气,加强了表里二
经的联系和经脉之气的交接传注,并补充了十二经循行的不足而扩大了其主治范围。(2)躯
奇经八脉中的督脉和任脉各有其所属腧穴,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为“十四经”。
这是针灸学科内容的重点部分。有关十四经循行路线和病候及其专属腧穴与主治的理论知
识,乃是临床应用中辨证归经(诊断疾病)和循经取穴施治的基础。
三、十五络脉
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支络脉,加上脾之大络,共计十五条,总称十五络脉。
十五络脉的名称均以它们从各经别出处的腧穴(络穴)名称命名(其具体名称详见第三
章第三节)。
十五络脉的分布特点是:(1)十二经脉的别络分别从本经肘膝关节以下的络穴别出后,
均走向其相表里经脉(阴经别络于阳经,阳经别络于阴经)。(2)任脉的别络从鸠尾(络穴)
分出后散布于腹部,以沟通腹部的经气。 (3)督脉的别络从长强(络穴)分出后散布于头
脉所络属的脏腑在体腔深部的联系。(2)补充了十二经脉在体内外循行的不足,从而扩大了
手足三阴经的腧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主治范围。手足三阴经腧穴之所以能治头面、五官疾病,主要是由于其经
别合于阳经上达头面、五官的缘故。例如,太渊、列缺治偏正头痛(《席弘赋》),太溪、太
冲、照海、三阴交可治牙痛、喉病等,均是通过经脉与经别的内在联系而发挥作用的。
足太阴脾经 属脾,络胃,流注心中 夹咽,连舌本,散舌下
手少阴心经 属心,络小肠,上肺 夹咽,系目 循咽,至目内外眦,人耳中,抵鼻
手三阳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外上行结于角(头);柔筋(阴筋)以手足三阴经经筋为主,均
分布于胸腹和四肢内侧,其中足三阴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内上行结于阴器(腹),手三阴经
筋起于手指,循内上行结于贲(胸)。(4)经筋除在头、面、胸腹部分组结合以外,其循
行于踝、胭、膝、股、髀、臀、腕、肘、腋、臂、肩、颈等关节或筋肉丰厚处者,也与邻近
有如湖泽对江河之水的调节关系。现将奇经八脉循行分布及其功能列表(表1-4)如下:
表1-4 奇经八脉循行分布和功能
_
脉名 循行分布概况 功 能
阳、太阳)。其中行于上肢(手)内侧前缘(太阴)而与肺相属的经脉即称手太阴肺经;行
于下肢(足)外侧前缘(阳明)与胃相属的经脉即称足阳明胃经。其他各经名称(见表1-1)也是以这个原
则命名的。
(二)十二经脉在体表分布的规律
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六阳经分布于头面、躯干和
五、十二经筋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膜系
统。
十二经筋的分布特点:(1)十二经筋均联属于十二经脉,行于体表,不入脏腑。(2)其
循行走向都是从四肢末端走向头身。(3)经筋有刚柔之分,刚筋(阳筋)以手足三阳经经筋
为主,均分布于头面项背和四肢外侧,其中足三阳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外上行结于顷(面),
体,故又称“正经”。
(一)命名依据
十二经脉的名称是根据脏腑、手足、阴阳而定的。它们分别隶属于十二脏腑,各经都用
其所属脏腑的名称,结合循行于手足、内外、前中后的不同部位,根据阴阳学说而给予不同
名称。如将其中隶属于六腑、循行于四肢外侧的称为阳经,隶属于五脏和心包、循行于四肢
内侧的称为阴经,并根据阴阳衍化的道理分出三阴(太阴、厥阴、少阴)、三阳(阳明、少
“一源三歧”。
奇经八脉交错地循行分布于十二正经之间,其主要的功能是:(l)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
的联系,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达到了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
用。(2)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即当十二经及脏腑气血旺盛时,奇经八脉
能加以蓄积而使之不至过盛,当十二经及脏腑气血不足时,奇经八脉之气血又能渗灌补充,
干部的任脉别络、督脉别络和脾之大络,分别沟通了腹、背和胸胁及全身经气,从而起到输
布气血、濡养全身的作用。
四、十二经别
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人体腔的支脉。
十二经别的分布特点是:它们多从四肢肘膝关节上下正经别出(谓之离),经过躯干深
入体腔与相关的脏腑联系(谓之入),再浅出体表上行至头、项(谓之出),在头项部,阳经
二、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是与十二正经别道而奇行的八条经脉,即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
阳维脉、阴骄脉、阳骄脉,总称奇经八脉。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
配合关系,但与奇恒之府(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有密切联系,故称“奇经”,即
“别道奇行”的经脉。其中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会阴而后分三路循行,故称
阳经属腑络脏;在四肢部则通过络脉的衔接又加强了互为表里的阴阳二经的联系,使它
们在生理上密切联系,病变时互相影响,治疗上相互为用。
(四)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属络关系
十二经脉除与体内的脏腑相属络外,还与其经脉循行分布部位的组织器官有密切联络关
糸。(见表1-2)
表1—2 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联络表
的其他经筋联结集聚,尤其是足厥阴经筋,除结于阴器外,并能总络诸筋。
十二经筋的功能主要是约束骨骼,以利于关节的屈伸,保持人体正常的运动功能。正如
(2)手足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交接。(3)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见表1-3)
(六)十二经脉的循环流注
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是始于肺经,依次逐经传注直到肝经,肝经从足走胸中传注肺经,
再由肺经逐经相传,从而形成了一个周而复始、循环无端的传注系统,将气血周流全身,保
证了全身各部组织器官的营养和功能,以及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现将十二经脉流注顺
冲脉 与足少阴经相并上行,环绕口唇,且与 涵蓄十二经气血,故称“十二经之海”
任、督、足阳明等有联系 或“血海”
阴维脉 小腿内侧,并足太阴、厥阴上行,至咽 调节六阴经经气
手太阳小肠经 属小肠,络心,抵胃 循咽,至目内外眦,入耳中,抵鼻
足太阳膀胱经 属膀胱,络肾 起于目内眦,至耳上角,入络脑
足少阴肾经 属肾,络膀胱,上贯肝, 循喉咙,夹舌本
经别合于本经经脉,阴经经别合于其相表里的阳经经脉(谓之合),由此将十二经别汇合成
六组,称为“六合”。其中足太阳、足少阴经别从胭部分出,入走肾与膀胱,上出于项,合
于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足厥阴经别从下肢分出,行至毛际入走肝胆,上系于目,合于足
少阳胆经;足阳明、足太阴经别从髀部分出,入走脾胃,上出鼻頞,合于足阳明胃经;手太
四肢的外侧,手三阳经在上肢外侧,足三阳经在下肢外侧,手足三阳经在四肢的排列是阳明
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六阳经经分布于胸腹和四肢内侧,手三阴经在上肢内侧,其排列
是太阳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足三阴经在下肢内侧,其排列是太阴在前,厥阴在中,
少阴在后,但在内踝上8寸以下是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任脉 腹、胸、颏下正中,总任六阴经 调节全身阴经经气,故称“阴脉之海”
督脉 腰、背、头面正中,总督六阳经 调节全身阳经经气,故称“阳脉之海”
带脉 起于胁下,环腰一周,状如束带 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
经脉名称 属络的脏腑 联络的器官
手太阳肺经 属肺、络大肠、还循胃口 喉咙
手阳明大肠经 属大肠,络肺 入下齿中,夹口、鼻
足阳明胃经 属胃,络脾 起于鼻,人上齿,环口夹唇,循喉咙
入肺中,络心
手厥阴心包经 属心包,络三焦
手少阳三焦经 属三焦,络心包 系后耳,出耳上角,入耳中,至目锐眦
足少阳胆经 属胆,络肝 起于目锐眦,下耳后,入耳中,出耳前
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
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等。现将经
络系统的组成内容列表(表1—1)并分别论述如下。
一、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即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阳经、足三阴经的总称。它们是经络系统的主
足厥阴肝经 属肝,络胆,夹胃,注肺 过阴器,连目系,环唇内
(五)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十二经脉的循行方向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其交接规律有三:(1)互为表里的阴阳二经在手足末端的井穴交接;
阳、手少阴经别从腋部分出,入走小肠与心,上出目内眦,合于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手
厥阴经别各从其正经分出,进入胸中,入走三焦和心包,上出耳后,合于手少阳三焦经;手
阳明、手太阴经别各从正经分出,入走肺与大肠,上出缺盆,合于手阳明大肠经。
十二经别的功能主要是:(1)加强了十二经脉的表里沟通和内外联系,尤其是加强了经
(三)十二经脉表里络属关系
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脏与腑有表里相合的关系,阴经与阳经也有表里属络关系。即手
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相表里,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
肠经相表里,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相表里,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足
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相表里。互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体内有属络关系,即阴经属脏络腑,
喉合于任脉
阳维脉 足尉外侧,并足少阳经上行,至项后会 调节六阳经经气
合于督脉
阴骄脉 足跟内侧,伴足少阴等经上行,至目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