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 循环累积因果理论27页PPT

合集下载

最新循环经济--课件教学讲义ppt

最新循环经济--课件教学讲义ppt
循环经济的系统是由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等要素构成的大系统。
退耕还林
退牧还草
退田还湖
➢新的经济观
循环经济观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不仅要考虑工程承载能力,还要考虑 生态承载能力。在生态系统中,经济活动超过资源承载能力的循环是恶 性循环,会造成生态系统退化;只有在资源承载能力之内的良性循环, 才能使生态系统平衡地发展。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实质
广义资 源
循环经济实质:
循环经济按照自然生 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共生的 原理来设计生产体系,将 一个企业的废物或副产品, 用作另一个企业的原料, 通过废弃物交换和使用将 不同企业联系在一起,形 成“自然资源→产品→资源 再生利用”的物质循环过 程,使生产和消费过程中 投入的自然资源最少,将 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对环 境的危害或破坏降低到最 小程度。
循环经济--课件
目录
循环经济产生的背景 循环经济的起源、定义及意义 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和特点 循环经济实施的层面及基本模式 实施循环经济的保障体系 案例分析
背景
生态系统
经济 系统
生态系统
生经态济系系统统
18世纪末的地球
20世纪末的地球
沿袭传统工业的发展模式,资源将难以为继,环
境将不堪重负,经济社会将难以持续发展
定义
运用生态学规律,以资源的节约和反复利用为特征,力求
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减少环境污染的经
济运行模式。
《现代汉语词典》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
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
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
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
②采用污染 治理技术

区域经济学(课件)

区域经济学(课件)

内涵
指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 进城乡之间资源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 动和优化配置,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全 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目标
包括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城 乡收入差距、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
推进城市化与城乡统筹发展的策略措施
推进城市化进程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通过优化城市布局、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等措施,加快城市化进 程。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推动优质公共资源 在区域间均衡配置。
04 城市化与城乡统筹发展
城市化进程及影响因素
城市化进程
包括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数量增加、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现代化水平提高等方 面。
影响因素
包括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人口迁移、政策制度等多方面因素。
城乡统筹发展内涵与目标
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 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促进 农村经济发展。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通过加大财政投入、优化资源配置、完善 制度保障等措施,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 均等化。
通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推进生态文 明建设等措施,促进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 发展。
它反映了区域经济活动中各要素之间 的空间关系和相互作用,是区域经济 发展的重要基础。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类型
均质型空间结构
区域内经济活动分布相对均匀,没有 明显的中心和外围之分。
极核型空间结构
区域内经济活动围绕一个或多个中心 集聚,形成明显的中心-外围结构。
点轴型空间结构
区域内经济活动沿着交通线、动力线 等线状基础设施呈带状分布,形成多 个经济增长点和发展轴。

循环经济学--循环经济 ppt课件

循环经济学--循环经济  ppt课件

2.2 再利用原则
• 要求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形式被多 次使用和反复使用
• 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 • 属于过程性控制方法
2.2 再利用原则
——副产物再利用
➢通过化学加工,进行资源循环利用
烯烃
氟(F)
氯(Cl) 氯化 氯化烃
氟化
氟化烃 制冷剂
氯(Cl)
氧气 部分氧化

冰箱
氯化氢 (HCl)
第五章 循环经济
本章主要内容
• 一、循环经济产生过程 • 二、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 • 三、循环经济的实施方式和类型 • 四、循环经济的定量评价 • 五、循环经济的运行机制 • 六、循环经济在全球的发展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区域层面上的中循环
• 下游部门的废物,重返上游部门,成为资 源,或部门之间共生
A
C
B
路径:通过废弃物资源化,实现污染减排、 资源循环利用及资源投入减量化
区域层面上的中循环
• 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模式——面向共生 企业的循环经济,以发电厂、炼油厂、制 药厂和石膏指板厂为中心,通过贸易方式 把其它企业废弃物或副产品变为本企业的 生产原料,建立工业横生和代谢生态链关 系。 ——热能多级使用 ——废弃物的资源再利用 ——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消费过程的物质量,从源头节约设计产品的 再使用与资源化;即必须将重点放在预防 废物产生而不是产生后治理
2.1 减量化原则
我国化肥生产、消费和利用率
消费, 万吨 总产量 氮肥 磷肥 钾肥
2000
4146 2433 1034 679

区域经济发展讲义(PPT 123页)

区域经济发展讲义(PPT 123页)

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
(2)本书关于增长极的定义 区域经济中的增长极是指具有推动性的 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 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
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
(3)增长极的特点
在产业发展方面,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 区的经济技术联系而成为区域产业发展的组 织核心。
在空间上,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空 间联系而成为支配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与组合 的重心。
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
区域经济发展是指区域经济总量的增 长和结构的演进。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经 济总量的增长与结构的演进是相互关联和 互动的。
经济总量的增长为结构调整、转换、 升级提供了经济基础。
结构演进则增强了资源配置能力,提 高了资源利用的投入产出效率,实现经济 总量的更快增长。
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
供给方面的循环是:低收入—低储 蓄能力—资本形成不足—低生产率—低 收入· · · · · ·
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
需求方面的循环是:低收入 — 低购买力—投 资引诱小—资本缺乏—低生产率—低收入······
无论从供给还是从需求观察,这两个循环都是 从低收入又回到低收入,不断地恶化。并且,它们 在“低收入”处相连接,相互影响、强化,使经济
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
理论内涵:经济增长首先出现和集中 在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而不是同时出现 在所有的部门。这些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 常常聚集于经济空间的某些点上,于是就 形成了增长极。经济的增长率先发生在增 长极上,然后通过各种方式向外扩散,对 整个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
区位条件大体上决定了一个区域所处的 大的自然环境。
区位条件也左右着一个区域在全国经济 发展大格局中所处的位置。

循环累积因果理论

循环累积因果理论

(一)理论渊源 其主要理论渊源为克纳特·魏克赛尔的累积过程原理。魏克塞尔抛弃了传统价格理论的均衡分 析方法,采用了动态均衡分析方法。他在分析货币现象时发现:货币利率低于自然利率时, 企业家就会增加投资,于是社会收入增加,消费增大,消费品价格上涨,进而引起投资品价 格上涨。而这种过程是累积进行的,直到货币利率重新等于自然利率时,整个经济才又处于 均衡状态;反之亦然。也就是说,货币利率偏离自然利率会导致生产或投资的增加与减少, 直到投资不再产生收益或损失为止,也就是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相等为止,这时候就会产生 新的货币均衡。
①, ②代入③,并且引入时间项,得差分方程,yt+1=e+f(ad-c)+bdfyt, 令g=bdf,并且h= e+f(ad-c),可得一阶差分,yt+1=gyt+h④ ∵g>0,即当期的区域产出增长率与上一期的增长率存在同向变动关系。如果经济在某一水
平稳步增长,那么把处于这一水平的增长率称为均衡的增长率,记为ye。④中令ye=yt=yt+1,
循环累积因果理论
Principle of CircularPrCinucipmle ouf ClairctuilavreCumCualatuivceCaasuciaasinan
C
O
N
T
E
N
T
S
理论概述
Theoretical overview
区域均衡发展理论
优点:强调部门或产业间、区域间或区域内部的平衡发展。认为随着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区 域的经济水平将趋于收敛,因此主张局部布局生产力,空间上均衡投资,各产业均衡发展,最 终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缺点: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对于一般区域特别是不发达区域,不可能具备推动所有产业和区 域均衡发展的资本和其他资源,在经济发展初期很难做到均衡发展;忽略了规模效应和技术进 步等因素。事实上,市场力量的作用通常趋向增加而不是减少区域差异。

第十章 区域经济发展 《发展经济学》PPT课件

第十章  区域经济发展  《发展经济学》PPT课件
(四)简要评论
第二节 中国区域发展过程和战略的演变
一、中国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过程及其原因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过程
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前的平衡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最初30年,我国在 全国的生产力发展的布局上,采取了 “均衡配置、均衡发展”的原则,即 希望通过工业在全国各地区“遍地开 花”“星罗棋布”,来迅速缩小国内 各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三)空间经济理论的核心观点
第一,经济系统内生的循环累 积因果关系决定了经济活动的 空间差异
第三,区位粘性的存在决定着 地区的经济稳定性
第二,即使不存在外生的非对 称冲击因素,经济系统内生力 量也可以促使经济活动的空间 差异
第四,产业集聚带来集聚租金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区域模型也就是中心—外围模型,类似于米尔达尔的地理上的二元经济 发展模型
城市模型涉及的是城市层级体系的演化。城市模型以冯·杜能的“孤立 国”为起点,定义城市为制造业的集聚地,四周为农业腹地
国际模型主要讨论国际专业化与贸易、产业集聚、可贸易的中间产品和 贸易自由化趋势对一国内部经济地理的影响。国际模型得出的结论是, 即使越过国界,特定产业同样会向特有的国家集聚,形成专业化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二)空间经济理论的逻辑结构和基本模型
在空间经济学模型中,有两种相反的力量决定均衡稳定性。正是这两种 力量的相对强弱决定了长期稳定的经济活动空间模式。
市场接近效应
市场拥挤效应
这是引起区域分异的力量,也就是导致现代 部门的经济活动向某一区域聚集的力量,称 之为聚集力,或者向心力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三、梯度转移理论
➢ 梯度转移理论源于美国学者雷蒙德·弗农在20世纪 60年代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一个产品或 产业的发展是有生命周期的,将经历创新、发展、 成熟到衰退整个过程。

区域经济学-循环累积因果理论

区域经济学-循环累积因果理论
作和生活,减少与大城市的工资落差和心理落差,设 立 专项资金给予鼓励与支持。
2021/10/10
21
发展扶贫旅游业
• 物质经济层面,撬动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信息 流,商务流,文化流和科技流。
• 制度层面,有效的制度设计,使其成为经济快速发展 和社会进步的有效增量。
• 精神和心理层面上,开拓了视野,转变了观念,在一 定的意义上可以转化为更深层次的生产力和发展动力。
2021/10/10
8
2021/10/10
9
环京津贫困带形成的原因
• 区域经济学的角度:
京津冀对周边的极化效应要远远大于扩散效应。
“大树底下不长草”, 京津对周边地区的吸附效应远 大于扩散效应, 索取远大于给予。首都北京的经济社 会发展状况存在着一种“孤岛效应”, 拉大了贫富差 距。北京对天津和河北的聚集效应大于辐射效应, 形 成 了“空吸 ”现象。人才、资源逐渐向北京集中, 造成周边地区发展相对迟缓。
2021/10/10
5
• 小结:缪尔达尔认为,在动态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是 受到回流效应和扩散效应的相互作用的,区域间能否 得到协调发展关键取决于这两种效应孰强孰弱。但在 缪尔达尔看来,市场力作用的固有趋势是产生区域之 间的不平等,也就是说,回流效应要远远大于扩散效 应,而且国家越不发达这种不平等的趋势越明显.
2021/10/10
10
水资源的索取
• 环京津贫困带处于京津冀众多城市的上风上水位 置,是京津冀平原地区的生态屏障、城市供水水源地 和风沙源重点治理区。为了保护首都及其他城市的水 源和防止风沙危害,国家和地方政府都不断对这一地 区资源开发和工农业生产进行限制,不断提高水源保 护标准。为给京津提供充足、清洁的水资源,这一地 区大规模压缩工农业用水,关停了众多效益可观的企 业,以自身的牺牲换来了首都和周边大城市的发展, 就如同广大农村地区以几十年发展代价换来了城市的 繁荣一样。

区域经济学完整课件

区域经济学完整课件

韦伯认为,劳动费和运费一样也是影响工业布 局的重要因素。对劳动费在生产成本中占很大 比重或与运费相比较劳动费在成本中所占比重 大一些的工业而言,运费最低点不一定是生产 成本最低点,当存在一个劳动费最低点时,它 同样会对工业区位施加影响。为了研究这种影 响,韦伯提出了劳动费指数这个概念: 劳动费 劳动费指数= ———————— 制成品重量


其理论的假设为:(1)假定世界上存在着一个 孤立于世界之外,四周为荒地的孤立国。其中 心有一个大城市,这个城市是唯一的,必须供 应全境一切工业产品,而城市的食品则完全依 赖四周的土地;(2)假设孤立国内各地发展农 业的自然条件完全相同;(3)假设孤立国内各 地交通条件完全一致,唯一的交通工具是马车, 运费同运输距离成正比;(4)农业生产以取得 最大现金收益为目的,农产品价格、劳动者工 资和利息固定不变。

n MinF=f*Min(∑miri +rk) ⅰ=1 式中F为单位产品总运费,f为运费率, m1(i=1,…,n)为单位产品消耗的i原、燃料重量, r1为i原、燃料的运距,rk为产品运距。上式含 有若干假设条件,主要有:①所研究的是一个 匀质国家,各地生产成本一致;②只研究一种 产品的生产布局,不考虑生产的相互作用;③ 原料地与市场已知;④运费与重量和距离成正 比。
从这些假定出发,杜能认为在什么地方种 植何种作物最有利完全取决于利润(P), 而利润是由农业生产成本(E)、农产品 的市场价格(V)与运费(T)这三个因 素决定的。 数学表达式为: P=V(E+T)

设计了孤立国6层农业圈: 第一圈层为自由农业圈,主要生产鲜菜、 牛奶; 第二圈层为林业圈。主要生产木材; 第三圈层为轮作农业圈,主要生产谷物; 第四圈层为谷草农作圈,主要生产谷物、 畜产品,以谷物为重点;

循环经济讲义.pptx

循环经济讲义.pptx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信息负熵”: 通过减少不确定性,
使负熵注入增效
Metabolic Society 代谢社会
核能 太阳能
Prigogine非平衡热力学 远离平衡态耗散结构的 子系统,可以实现自组 织的负熵过程
循环经济怪现状
• 外行比内行积极 • 官员比学者积极 • 落后比发达积极
政府很热情
贵阳乱象
• 贵阳概况(森林之都、中国第一个循环经 济城市)
天然气 1063m3 4.5
煤炭 125T 79
铬 2.92kg 0.5
铜 13.2kg 18
铝土矿 383kg 7.3
铁矿石 9.88T 42
钨 0.95kg 159
美国
14.8T
17527m3
913T
167kg
37T 0.74kg
俄国 加拿大 人均储量(T) 44.2T 22.4T
320733m3 60253m3
• 燃煤电厂位于这个工业生态系统的中心,对热能进行了多级使用,对副 产品和废物进行了综合利用。电厂向炼油厂和制药厂供应发电过程中产 生的蒸汽,使炼油厂获得了生产所需的40%的热能,制药厂获得了所需 的全部热能。通过地下管道向卡伦堡全镇居民供热,由此使镇上3500座 燃烧油渣的炉子不再使用。减少了大量的烟尘排放。将除尘脱硫的副产 品工业石膏,全部出售给附近一家石膏板生产厂。同时,还将粉煤灰出 售供造路和生产水泥之用。
把废物 变为资源
循环经济的自然科学基础
• 循环经济根本是一种技术
循环经济的自然科学基础 原子经济反应
循环经济的自然科学基础
循环经济背后的概念
• 熵的概念entropy • 熵增原理principle of entropy increase • 耗散结构理论 • 3R模式是第二类永动机 • 循环经济的本质:熵增=熵减

区域经济学 循环累积因果理论

区域经济学 循环累积因果理论
• 而北京只是铁路交通比较发达,在人员集散方面比较 发达,而在货物集散方面远不如上海’。北京两面环 山交通条件比较差,这造成了北京自身吸收了其核心 城区辐射出来的大部分能量,并且严重阻碍和北京对 其以北、以西的河北地区的经济辐射能力。
2020/3/29
文化观念比较
• 长三角有特定的比较开放的文化,人际 的交流、劳动力的迁移都与之有较大关 系。上海为中心的“海派文化”或称“ 吴越文化”,融合了含蓄温和的吴文化 和激越奋进的越文化于一体,人们商业 意识浓厚,精明,开放,讲实际,重规 矩,种秩序,奉行“没有永远的敌人, 只有永远的利益”,且以利并重。
循环累积因果理论的两大效应
• 回流效应:落后地区的资终导致落 后地区要素不足,发展更加缓慢。
• 扩散效应是指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的水平 ,发达地区的生产要素向落后地区流动 促进落后地区的发展。
2020/3/29
回流效应产生的原因:
• 建立生态补偿制度,针对多年来的水土 支持,节水灌溉,森林防火,阔叶限采 ,退耕还林等生态建设和资源保护措施
2020/3/2,9 要建立长期的机制,深入,稳定,持
谢谢观赏
Make Presentation much more fun
2020/3/29
才向其迁移 • 引进和留住人才,对于专业人才要大力
拨款保障其工作和生活,减少与大城市 的工资落差和心理落差,设立 专项资金 给予鼓励与支持。
2020/3/29
发展扶贫旅游业
• 物质经济层面,撬动资金流,人才流, 物资流,信息流,商务流,文化流和科 技流。
• 制度层面,有效的制度设计,使其成为 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有效增量。
• 制度原因:资本主义的逐利性,生产要 素丰富的地区使得经济活动的开展更为 方便,利润会更高,逐渐形成了发达地 区,其他地区为不发达地区,市场力量 不断加强了这种区域的不平衡。

区域经济学-循环累积因果理论

区域经济学-循环累积因果理论

北京vs上海
交通便利情况:上海的交通状况远优于北 京,上海不仅是中国首屈一指的海运港口 ,而且是扼长江“黄金水道”龙头的港口 ,货物吞吐量巨大,在物资方面发挥着巨 大的聚集和疏散功能。此外,上海在铁路 、高速公路交通方面也是走在前列,建立 起了立体化的交通体系,经济辐射能量的 传导路径比较通畅。
环京津贫困带形成的原因
区域经济学的角度:
京津冀对周边的极化效应要远远大于扩散效 应。
“大树底下不长草”, 京津对周边地区的吸附 效应远大于扩散效应, 索取远大于给予。首都 北京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存在着一种“孤岛效 应”, 拉大了贫富差距。北京对天津和河北的 聚集效应大于辐射效应, 形成 了“空吸 ”现象 。人才、资源逐渐向北京集中, 造成周边地区
北方文化重安定,重商环境影响力不够,天津 等老工业城市中已有的制造业文化也需整合提 升。北京是“官文化”,商业意识淡薄,经营 不是长项,在市场竞争中优势较弱。
私营经济的发展比较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繁荣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民营 经济的超常规发展。
京津冀地区私营经济发展滞后,地区产业配套 能力和生产专业化水平不高。此外,与“长三 角”相比,京津冀区域中私营企业的集聚、规 模、产业链条的形成与扩展,人才、资金、物 资及技术等经济要素的联系与流动上均处于较 落后的状态。
区域经济学
循环累积因果理论
提出:由瑞典著名经济学家缪尔达尔在1957年 提出,后经卡尔多,迪克逊,瑟尔沃尔等人发 展并具体化模型。
前提:1、社会经济制度处在一个不断演进的 过程中,该过程由社会,经济,技术,政治, 文化等因素的进步造成的。
2、社会中的生产要素是可流动的 3、市场运行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而北京只是铁路交通比较发达,在人员集 散方面比较发达,而在货物集散方面远不 如上海’。北京两面环山交通条件比较差

第二章-区域经济学PPT课件

第二章-区域经济学PPT课件

.
18
三 、人口的集中与城市的形成
1、人口集中的原因 (1)最早,由于手工业发展以及城市建设需要人; (2)自然灾害及战争破产的农民; (3)近代,收入水平差异,向往城市生活; 2、各种经济活动和人口的集中以及各种基础设施的出
现,造就了城市。
.
19
四、城市的有序化进程
(一)企业组织的变化 1、一体化: (1)纵向一体化 (2)横向一体化 2 纵向分解:
图 2-11 经济规模
M
.
起始规模(S)。 这是一个盈亏平衡规模; 最小经济规模(MES),指 盈利水平可达到基准收 益率水平的规模; 最优规模M。 在区间[ S,M ]都是经 济规模。
28
5:影响企业最优规模的因素
(1) 技术经济因素——技术经济规模 企业最优技术经济规模指用当代最先进的设备
.
10
2、影响区位选择的主要机制
(1)利益驱动机制 (利润、效用、福利最大化) (2)市场调控机制 (由企业抉择) (3)宏观调控机制 (国家投资手段、财税、转移支付) (4)目标驱动机制 (建立国家、区域、企业发展目标体系)
.
11
三、公共设施的区位选择
1、费用最小化: 出行设施 2、福利最大化: 保险服务设施
技术联系 技术相互依赖、灌溉系统、通讯系统。
社会性联系 访问形式、亲戚关系、仪式、典礼和宗教活动、社会团体间相 互作用。
服务联系 能量流和网络、信贷和金融网络、教育、培训、医疗、职业、 商业和技术服务形式、交通运输服务系统。
政治、行政、组织结构关系、政府预算流、组织间相互依赖、权力-批准-监 组织联系 督模式、行政区间交易模式、非正式的政治决策链。
会知名度,增加企业的无形资产; ➢ 从融资角度,可给企业带来融资渠道拓宽、融资能力提高;

循环积累因果原理

循环积累因果原理

循环积累因果原理
循环累积因果原理由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于其《经济理论和不发达地区》(1957)一书中提出。

基本观点:⑴解释发展中国家经济缓慢增长。

基本含义是:市场运行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各种经济力量以累积的方式相互作用,并引起一系列变化推动经济系统进一步脱离它的初始位置。

这否定了新古典理论的任市场力量发挥作用而产生区域均衡趋势的比较静态模型。

⑵经济发展过程不是同时产生并均匀地扩散的,市场的力量通常是倾向于增加而不是减少区域差距。

要缩小区域差距惟一切实可行的办法是加强国家干预。

⑶超前增长区域与落后区域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将产生两种效应,一是回流效应(极化效应),表现为资金和劳动力由外围向中心的流动,导致外围区域的经济衰退;二是扩散效应,表现为资金和技术由中心区向外围流动,但这种扩散只有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时,才能促使外围区域的经济发展。

⑷循环累积的三个环节:初始变化、二次强化、最终的上升和下降过程。

在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扩散作用比回流效应要小得多。

在扩散和回流这两种力量悬殊的运动过程中,发达地区的经济不断上升而落后地区的经济则不断下降,出现“马太效应”。

循环累积因果论

循环累积因果论

循环累积因果论循环累积因果论编辑本段简介市场力量的作用一般趋向于强化而不是弱化区域间的不平衡,即如果某一地区由于初始的优势而比别的地区发展得快一些,那么它凭借已有优势,在以后的日子里会发展得更快一些。

在经济循环累积过程中,这种累积效应有两种相反的效应,即回流效应和扩散效应。

前者指落后地区的资金、劳动力向发达地区流动,导致落后地区要素不足,发展更慢;后者指发达地区的资金和劳动力向落后地区流动,促进落后地区的发展。

总之,循环累积因果论认为,经济发展过程首先是从一些较好的地区开始,一旦这些区域由于初始发展优势而比其他区域超前发展时,这些区域就通过累积因果过程,不断积累有利因素继续超前发展,导致增长区域和滞后区域之间发生空间相互作用。

编辑本段循环累积因果论的应用区域经济能否得到协调发展,关键取决于两种效应孰强孰弱。

在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起飞阶段,回流效应都要大于扩散效应,这是造成区域经济难以协调发展的重要原因。

缪尔达尔等认为,要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要有政府的有力干预。

这一理论对于发展中国家解决地区经济发展差异问题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佩鲁的增长极理论,主要阐述了增长极对其自身和其他地区发展的积极作用,而忽视了增长极对其他地区发展的消极影响。

缪尔达尔提出了“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利用扩散效应和回波效应概念,阐释了经济发达地区优先发展对其他落后地区的促进作用和不利影响。

缪尔达尔在批判新古典主义经济发展理论所采用的传统静态均衡分析方法的基础上,认为市场机制能自发调节资源配置,从而使各地区的经济得到均衡发展,不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

事实上,长期信奉市场机制的发达国家也没有实现地区的均衡发展。

因此缪尔达尔提出,应采用动态非均衡和结构主义分析方法来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地区发展问题。

缪尔达尔认为,市场力的作用一般倾向于增加而非减少地区间的不平衡,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使得某些地区发展要快一些,而另一些地区发展则相对较慢,一旦某些地区由于初始优势而超前于别的地区获得发展,那么这种发展优势将保持下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