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导学案+临安春雨初霁对比阅读+赏析

合集下载

2019年《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比较赏析1

2019年《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比较赏析1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比较赏析书愤临安春雨初霁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1186年,陆游罢官六年后被重新起用,宋孝宗任命他权知严州(今浙江建德)军事,期时陆翁已然六十有二,虽早过知天命之年,但年轻时的恢复之志,仍于压抑沉寂之后,重新燃烧起来,足见陆翁无愧于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这一称号。

“书愤”一题,毫不掩饰诗人当时内心的悲愤,“愤”为贯穿全诗的意脉。

陆翁一生饱受战乱之苦,出生第二年,即1126年,就碰上“靖康之变”,徽钦二帝为金主完颜亮所虏,长江以北江山易主,加之投降派把持朝政,南宋小朝廷从此偏安长江之南。

陆翁从小跟随家人颠沛流离,在国难中诞生、成长直至逝世。

而陆翁父亲陆宰,有坚定的民族立场,常谈论国难国耻以至痛哭流泪,陆翁师长,皆为爱国人士。

这样的经历和家世,促使他自小树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英雄志愿与“处当师颜原,出当致唐虞”的信念。

正如本诗首联所写: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有如山岳。

颔联两句,大气磅礴,笔力雄健,用事实说明南宋人民完全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家,有能力收复故土失地,是诗人恢复之志的具体化。

然而,年轻时的诗人没有想到世事如此艰难,投降派何其无耻,自己的一腔抱负,满怀豪情,失去了朝廷的支持,遭受投降派的阻挠,最后只能是“空自许”,尽管南宋有的是诗人一样的“塞上长城”!光阴似箭,世事沧桑,岁月蹉跎间,两鬓已经斑白。

颈联两句,是愤怒的控诉,强烈的指责。

然而,毕竟,陆翁被重新起用了,官职虽然不大,但机会毕竟来临,六十有二的陆翁,想到了六出祁山时的诸葛亮,想到了诸葛亮《出世表》里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贞不渝的执著奉献精神,所以以此自勉,表达了自己“老骥伏枥,壮心不已”,至死不放弃恢复中原之志,还想干一番报国大业的勃勃雄心。

空有报国志 无奈客京华——陆游的《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对照赏析

空有报国志 无奈客京华——陆游的《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对照赏析

空有报国志无奈客京华——陆游的《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对照赏析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是陆游的一对著名的诗篇,集合了他的思想精髓,也深深影
响了许多后世诗人。

《书愤》自名揭示其主题,表达了为祖国而作,亦愤慨于书法之于陆游而言未能成为一种
正义行为和报国志士的遗憾,表达了他深植于心底的凌云志气。

他更有“纸上谈兵”的惋惜”,愤而不可卒城古今尚无,令人动容。

《临安春雨初霁》亦宣示着陆游婉约浪漫的情怀,表达了他憧憬世间美景,时日无垠的愿望。

诗中清新可爱的景象,随风飘渺的烟尘,落拓欲休的雨停天晴,无不表达了陆游对自
然的敬畏和尊贵。

令人心旷神怡,亦见其无奈客京华的心境。

陆游的这一对诗篇,不仅反映出他的豪迈,也反映出他的文学品味和思想深刻。

他既有忠诚而坚定的报国志气,又有淡淡夜雨和梦中兰蕙的唯美情思。

它们令人感叹,亦令人佩服。

《书愤》《临安春雨初霁》对比阅读

《书愤》《临安春雨初霁》对比阅读
从意象的选取上着眼分析从意象上看临安春雨初霁中纱小楼春雨深巷杏花矮纸晴窗细乳茶素衣等意象表面给人以清新闲淡的感觉实则隐藏着诗人无限的感伤与惆怅那种报国无门壮怀难酬蹉跎岁月的落寞情怀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对比鉴赏
学习目标:
1、掌握诗歌借景抒情、运用典故等表 达情感的表现手法。 2、比较阅读,探究《书愤》与《临安 春雨初霁》这两首诗在风格上的差异。 3、进一步熟悉“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的诗歌鉴赏方法。 4、熟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闲来无事,在短纸上歪歪斜斜地练习草书,晴天在窗下坐 着品味那茗茶。 莫感叹洁白的衣服会被风尘沾染,清明时节还来得及回 到镜湖边的山阴老家。
整体感知
如果掩去作者的名字,读这首《临安春雨 初霁》,也许会以为它并不是出自“铁马 金戈”、“气吞残虏”的陆放翁之手。诗 中虽然有杏花般的春色,却更隐含着“世 味薄似纱”的感伤之情和“闲作草”“戏 分茶”的无聊之绪。这是与高唱着“为国 戍轮台”而“一身报国”的陆游的雄奇悲 壮的风格特征很不一致。
诉衷情(70岁)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 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 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州,水边,古时隐者所居。陆游晚年住 在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品 赏
首联:世味年来薄似纱, 谁令骑马客京华。
颔联: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颈联: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
尾联:素衣莫起风尘叹, 犹及清明可到家。
听的不是春雨,是寂寞与惆怅
《临安春雨初霁》不同于陆游其他的作品,它没有 豪唱,也没有悲鸣,没有愤愤之诗,也没有盈盈 酸泪,有的只是结肠难解的郁闷和淡淡然的一声 轻叹,“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在深夜,万籁 俱寂时,作者眼前没有现实生活的情景搅扰,可 以对着旷远的星空和雨夜任意地幻想,说任何放 言达词。而身在繁荣帝都,作者却身不由己。临 安城虽然春色明媚,但官僚们偏安一隅,忘报国 仇,粉饰太平。作者是时刻清醒的,他在表面的 升平气象和繁荣面貌中看到了世人的麻木、朝廷 的昏聩,想到了自己未酬的壮志。但他既不能高 唱,又无法托情梦,只好借春色说愁绪。

书愤和临安春雨初霁的对比鉴赏

书愤和临安春雨初霁的对比鉴赏

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
托孤既尽殷勤礼,报国还倾忠义心。
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
(唐
白居易)
A
11
恢复中原(收复失地)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用典:年事已高,壮志未酬
陆游生活背景:金兵
入侵,中原沦陷。南
扫 宋偏安江南,不思反 胡 抗。




A
1
陆游63岁,山阴闲居6年。










A
2
书写悲愤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A
3
南宋偏安一隅; 后来元灭南宋, 结束40多年A 的抗争。 4
A
20
你的对手在大宋的朝廷里,他们躲在阳 光射不去的最潮湿的角落里,他们附着那个 姓赵的家伙,一遍又一遍地算计你,让你满 手的力量无法释放,让你的剑抽不出来。无 路请缨,空怀长风;欲死报国,不见战场。 你只能在那个名叫大宋而其实很弱很弱的国 度里把那段长城在心里修筑,坚不可摧。
但岁月的侵蚀终 究是抵挡不了,时光 使你的貂裘黯淡了光 色,使镜中如霜的鬓 A 发更接近秋天。 21
斑许
边的将领。
A
。 ,8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陆游) 亲贤臣,远小人。(当权者)
谁名出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 堪 世 师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比较赏析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比较赏析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比较赏析
《书愤》是杨绛创作的一篇散文,通过对读书与人生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知识和人文关怀的追求。

而《临安春雨初霁》则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形象地描绘了春雨初停、大地宁静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和身心的宁静。

从题材上来看,两者存在一定的差异。

《书愤》聚焦于读书与人生的关系,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和它对个体的影响。

而《临安春雨初霁》则是以自然景色为题材,写出了大自然的美丽与和谐。

从表达手法上来看,杨绛在《书愤》中运用了较为冷静、深思熟虑的语言,通过对人生的回顾和思考,呈现出一种成熟的思想境界。

苏轼的《临安春雨初霁》则充满了豪放的气息,千回百转的抒情手法让词中表现出浓厚的情感。

然而,虽然两篇作品在题材和表达方式上存在差异,但它们都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和思考。

《书愤》中的知识追求与文化关怀,以及《临安春雨初霁》中的大自然赞美和精神宁静,都表达了对生活、对人性的深度思考。

综上所述,《书愤》和《临安春雨初霁》虽然在题材和表达手法上存在不同,但它们都是两位优秀作家对人生、人性、自然的思考和表达,各自有着鲜明的艺术风格,并在不同的方面展示了人的情感和智慧。

书愤导学案+临安春雨初霁对比阅读+赏析

书愤导学案+临安春雨初霁对比阅读+赏析

书愤导学案+临安春雨初霁对比阅读+赏析《书愤》自主赏析导学案一、读字音那.知()大散.关()塞.上()衰鬓..()..()千载.()伯仲二、释词语书.愤北气渡名世堪伯仲(写/名词用作状语,向北/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渡口/名传后世/原来是兄弟长幼的次序,引申为衡量人物差等之意)三、诵佳句1.楼船夜雪瓜洲渡,。

2.,镜中衰鬓已先斑。

3.出师一表真名世,。

四、明作者陆游(1125-1210),字,自号。

(朝代)著名诗人。

生当北宋危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亲友间爱国思想的熏陶,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

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

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

乾道六年(1170)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

后官至宝谟阁待制。

主张坚决抗金,一直受到投降派的压制。

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

作品充满强烈的激情。

作品集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等,后人辑录有《放翁词》。

(务观/放翁/南宋/爱国主义)陆游爱国诗歌小结陆游诗歌成就显著,现存9300多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

其中最突出的部分,是反映民族矛盾的高昂的爱国诗篇,这些诗歌,洋溢着燥热的爱国热情,充满了浪漫主义精神,具有强烈的战斗性。

(一)体现那种”“铁马横戈”、“气吞残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

《夜读兵书》常恐埋山丘,不没委锋镝,《书悲》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老马引》(二)对投降派的坚决斗争和尖锐讽刺褚只尚守和亲策,志士虚捐少壮年。

《感愤》诸公可叹善谋身,误国当时岂一秦《追感往事》公卿有党椰宗泽,惟无人用岳飞《夜读范玉能揽辔录》(三)从幻想或梦境里寄插花了的报国理想三更抚忱忽大叫,梦中夺没权亭吴《楼上醉书》夜阑臣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五、寻背景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在即。

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

书愤和临安春雨初霁的对比鉴赏

书愤和临安春雨初霁的对比鉴赏

但岁月的侵蚀终 究是抵挡不了,时光 使你的貂裘黯淡了光 色,使镜中如霜的鬓 发更接近秋天。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 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 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 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 兵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
千出 载师 谁一 堪表 伯真 仲名 间世
出师表/前出师表 [ 魏晋 ] 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 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 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 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 忠谏之路也。。。。。。。。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 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 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 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 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拨乱扶危主,殷勤受托孤。 英才过管乐,妙策胜孙吴。 凛凛出师表,堂堂八阵图。 如公全盛德,应叹古今无! (唐
元缜)
先生晦迹卧山林,三顾那逢圣主寻。 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 托孤既尽殷勤礼,报国还倾忠义心。 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 (唐 白居易)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近年来做官的兴 味淡淡的像一层薄纱 ,谁又让我乘马来到 京都作客沾染繁华?
讽喻
世 味 年 来 薄 似 纱 , 谁 令 骑 马 客 京 华

达官贵人多居 深巷,“太平 盛世”,忘了 亡国之危。
虚实结合。
小 楼 一 夜 听 春 雨 , 深 巷 明 朝 卖 杏 花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阅读练习及答案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阅读练习及答案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阅读练习及答案《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对比鉴赏导学案(原创)【学习目标】1、掌握诗歌借景抒情、运用典故等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

....2、比较阅读,探究《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这两首诗在风格上的差异。

3、进一步熟悉“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4、熟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学习方法】“三品”:(以小组为单位)品读+品赏+品议。

【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过程】一、课前准备部分1.请同学们提前详细查阅《临安春雨初霁》的相关背景等资料。

早自习多诵读,疏通字句,初步弄懂诗歌大意,以已学的鉴赏知识试着去赏析本诗,然后与《书愤》作对比阅读。

2.〖知识回顾〗高考考查古代诗歌鉴赏的“四个方面”: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情感与观点态度。

3.〖陆游·作者名片〗(详见《导学案》P27或《学习指导》P17)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

越州山阴(浙江绍兴)人。

公元1210年临终前写下绝笔诗《示儿》,至死不忘北定中原,收复失地。

诗风雄浑豪放,慷慨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

二、自主学习探究(一)【书愤·背景】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此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62岁的老人。

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载,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

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

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现实情况:壮志难酬,年华空老)1、本诗用了什么典故?有何作用?(提示:联系典故的内容回答)明确:用了两个典故:塞上长城;出师一表。

“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

“出师一表”出自《三国志》。

用典使诗歌凝练,含蓄,曲折,而不直露。

2、颔联中“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采用了“蒙太奇”式的意象组合手法,遂成千古佳句,请简要用分析此手法妙在何处?(提示:要结合诗句具体内容)明确:只用六个名词组接,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雄伟,壮阔(丽)的战场画卷。

书愤临安春雨初霁对比阅读课后反思

书愤临安春雨初霁对比阅读课后反思

书愤临安春雨初霁对比阅读课后反思(最新版4篇)篇1 目录一、背景介绍1.临安春雨初霁的创作背景2.对比阅读选自的书籍及其背景二、对比分析1.临安春雨初霁的诗意与情感表达2.对比阅读所选篇章的情感表达3.两首诗在情感表达上的异同三、个人观点1.临安春雨初霁在文学上的地位与影响2.对比阅读对这首诗的解读与评价3.对这首诗的感悟与反思篇1正文《书愤临安春雨初霁》是陆游的诗作,写于他退隐临安之后。

诗歌描写了他在春天的雨中漫步,回忆往事,感叹时光飞逝,抒发了他对国事的忧虑和无奈之情。

篇2 目录一、背景介绍1.临安春雨初霁的创作背景2.对比阅读选自哪本书3.作者及写作风格简介二、内容分析1.临安春雨初霁的整体把握2.对比阅读文章的内容分析3.对比两篇文章情感表达的异同三、主题探讨1.临安春雨初霁的主题探讨2.对比阅读文章的主题分析3.两篇文章主题的异同及原因探讨四、反思与评价1.临安春雨初霁的反思与评价2.对比阅读文章的反思与评价3.从对比阅读中获得的启示与收获篇2正文《书愤临安春雨初霁对比阅读课后反思》是一篇关于临安春雨初霁和对比阅读的文章。

篇3 目录一、阅读背景介绍1.两位作者的生平经历2.临安春雨初霁的创作背景3.书愤的创作背景和主题二、对比分析1.春雨初霁与临安春雨初霁的对比(1)情感表达的差异(2)意象运用的不同(3)语言风格的特点2.两首诗在表达主题上的对比(1)书愤:爱国情怀与政治感慨(2)临安春雨初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反思三、反思与评价1.从写作技巧和语言运用方面评价两首诗2.对个人成长和文学鉴赏的影响与启示3.对社会现实和历史的反思篇3正文一、阅读背景介绍《临安春雨初霁》是陆游晚年创作的诗歌,通过对初春细雨、小楼、春雨等意象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逝去的青春和对官场的怀念。

而《书愤》是陆游晚年又一力作,通过对自己一生经历的回顾,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忧虑,以及对个人遭遇的无奈和感慨。

二、对比分析1.春雨初霁与临安春雨初霁的对比两首诗都以春雨为题材,但情感表达和意象运用却有所不同。

《书愤》和《临安春雨初霁》的比较阅读

《书愤》和《临安春雨初霁》的比较阅读

《书愤》和《临安春雨初霁》的比较阅读发布时间:2023-05-08T08:13:05.501Z 来源:《比较教育研究》2023年4月作者:马莉[导读] 《临安春雨出霁》和《书愤》是诗人同时期的作品,但意境情感则截然相反,《临安春雨出霁》意境清丽情绪安逸闲适,《书愤》其意境阔大恢弘情感沉郁激愤,究其原因这和作者的经历有很大关系,《书愤》是诗人在长期的闲置之下的激愤所做,而《临安春雨初霁》虽然是同年创作但是诗人得到了重新任用,心中的抑郁一扫而空。

本文从时代背景和情感抒发的比较,探究作家的情感波动与其人生经历和社会环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十堰高级职业学校 442000)【摘要】《临安春雨出霁》和《书愤》是诗人同时期的作品,但意境情感则截然相反,《临安春雨出霁》意境清丽情绪安逸闲适,《书愤》其意境阔大恢弘情感沉郁激愤,究其原因这和作者的经历有很大关系,《书愤》是诗人在长期的闲置之下的激愤所做,而《临安春雨初霁》虽然是同年创作但是诗人得到了重新任用,心中的抑郁一扫而空。

本文从时代背景和情感抒发的比较,探究作家的情感波动与其人生经历和社会环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关键词】《书愤》;《临安春雨出霁》;比较阅读;人生经历;社会环境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3-7667(2023)4-188-01这两篇作品都是陆游在淳熙十三年所创作的诗歌,从创作时间来看,《书愤》和《临安春雨初霁》几乎同时完成——。

可是这两首诗歌描写的内容和所抒发的情感却不同:《书愤》强烈的抒发了诗人壮志未酬的愤懑,而《临安春雨初霁》则抒发了自己的感伤和寥落之情。

下面本文从诗歌的创作环境和作家的人生经历两方面来解读这两首诗歌表现重点和风格的差异。

陆游是南宋的爱国诗人,他的人生理想是抗金杀敌、收复失地,统一中原。

但在南宋小朝廷中,主和派占据上风,陆游因此饱受打压。

淳熙十三年,陆游创作《书愤》,此时他已经62岁高龄。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对比鉴赏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对比鉴赏

鉴赏要点:讽喻手法
陆游自淳熙七年(1180年)罢官闲居山阴到写这首诗 时,已有六年多了。这次奉召到临安,宋孝宗任命他 权(代理)知严州(现在浙江建德)军州事,并对他说: “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显然 不想重用他。他对这个职位不感兴趣,但迫于“圣 命”,又为了维持生计,也只好接受下来。这首诗就 是在这种心情支配下写的。 诗一开始就流露出不得已而来京的意思:“世味 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世味薄则直道穷, 南宋朝廷不图恢复,得过且过,官场上的习气一天比 一天地坏下去,哪里还有什么直道呢?在这样的环境 里做官,的确没有什么意思,因此诗人不提受职一事, 而只说谁让我到京城来做客呢!这正是讽喻的笔法。
2、对这两首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B A、《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为同期诗作,但其风格 与表现形式却迥乎不同。前者,情调严肃而激越,正面凸 现一个“愤”字;后者,情调诙谐,在貌似轻松中流泄内 心的忧愤。 B、《书愤》颔联追述25年前的两次抗金 大捷,诗人将自己的激情直接蕴藉其中,使全诗悲愤的基 调透射出一抹靓丽色彩。 C、《临安春雨初霁》表达诗 人对官场生活的淡漠。“素衣莫起征尘叹”,既是自砺— —绝不会坏风气的污染,又是对家人的安慰。 D、陆 游的《书愤》与杜甫的《蜀相》有一个共同的闪光点,即 诗人均联想到了诸葛亮“出师”的伟业,借以自勉;同时 又将崇敬、仰慕之情与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炼在一起, 分别锤炼出尾联那样的警句。 本项中有的评价陷入了误区——《书愤》颔联寄寓 了诗人的喜悦和欣慰,但这种情感是曲折地显现的,并 非直接蕴藉其中。
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
流露出作者对官 场生活的淡漠心情。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近来世态人情淡薄如纱,谁让我又骑马客居京华?

《书愤》《临安春雨初霁》对比阅读

《书愤》《临安春雨初霁》对比阅读

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
●报国无门的悲愤心情。 ●对官场生活的淡漠。
素衣莫起风尘叹,
犹及清明可到家。
四、鉴赏、赏析手法
书愤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这两句写景的句子有什么特点?
• 不用动词,不用虚词,纯意象的组合。
• 简洁明快,使节奏更加紧凑,情感表达更有力。
(楼船、铁马)紧张的战争氛围;(夜雪、秋风)酷烈的战争
●这 种 艺 术 手 法 叫 列 锦 。 列 锦 是 中 国 古 典 诗 歌 中 特 殊 的 修 辞
手法,全句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里面没有动词或形 容词),构成了生动可感的画面,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 境,表达情感。
四、鉴赏、赏析手法
书愤
“谁堪伯仲间”
这里采用了哪一个典故?用意何在?
• 用诸葛亮出师北伐的典故。 • “谁堪伯仲间”,含蓄地谴责了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一、诵读、整体感知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临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来薄似纱, 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 犹及清明可到家。
坏境;(瓜州渡、大散关)险要的军事据点,组成了两幅气势 宏大的战场画卷。
•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四、鉴赏、赏析手法
书愤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对比鉴赏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对比鉴赏
昨夜在小楼里听到春雨声,深巷中明早定会有 人叫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闲来无事,在短纸上歪歪斜斜地练习草书,晴 天在窗下坐着品味那名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莫感叹洁白的衣服会被风尘染,来得及清明 时节回到家。
诵读提示和整体感知
这首诗是《书愤》的同期作,但风格不同: 《书愤》严肃而激愤,这一首则不乏诙谐意味。 这种诙谐其实是以轻松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忧 愤。诗的主旨是写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冷淡心情, 这是现实政治的黑暗在作者心上的曲折反映。 读这首诗的首尾两联要从容一些,有感慨兼自 嘲意,但不是真的嘲笑自己,而是嘲讽当时的 官场;中间两联要读得轻快,然而不是真有闲 情逸致,不过是聊作消遣罢了。
鉴赏要点:讽喻手法
陆游自淳熙七年(1180年)罢官闲居山阴到写这首诗 时,已有六年多了。这次奉召到临安,宋孝宗任命他 权(代理)知严州(现在浙江建德)军州事,并对他说: “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显然 不想重用他。他对这个职位不感兴趣,但迫于“圣 命”,又为了维持生计,也只好接受下来。这首诗就 是在这种心情支配下写的。
诗一开始就流露出不得已而来京的意思: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世味薄则 直道穷,南宋朝廷不图恢复,得过且过,官场上 的习气一天比一天地坏下去,哪里还有什么直道 呢?在这样的环境里做官,的确没有什么意思, 因此诗人不提受职一事,而只说谁让我到京城来 做客呢!这什么?皇帝给 他一个闲职,他现在呆在临安,是既无聊又苦闷, 一天比一天难熬。

到这里他的讽喻意图明朗化,诗人好像 告诉家人“莫起风尘叹”,也就是说自 己不会受到京城坏风气影响的意思。这 样来结住全诗,跟开头的“世味年来薄 似纱”是紧紧呼应的。
陆游的诗今存9 300首。他 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 人之一。陆诗的突出特点是 “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 这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通篇都是围绕着“志”写的。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对比鉴赏原创学案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对比鉴赏原创学案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对比鉴赏导学案(原创)【学习目标】1、掌握诗歌借景抒情、运用典故等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

2、比较阅读,探究《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这两首诗在风格上的差异。

3、进一步熟悉“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4、熟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学习方法】“三品”:(以小组为单位)品读+品赏+品议。

【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过程】一、课前准备部分1.请同学们提前详细查阅《临安春雨初霁》的相关背景等资料。

早自习多诵读,疏通字句,初步弄懂诗歌大意,以已学的鉴赏知识试着去赏析本诗,然后与《书愤》作对比阅读。

2.〖知识回顾〗高考考查古代诗歌鉴赏的“四个方面”: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情感与观点态度。

3.〖陆游·作者名片〗(详见《导学案》P27或《学习指导》P17)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

越州山阴(浙江绍兴)人。

公元1210年临终前写下绝笔诗《示儿》,至死不忘北定中原,收复失地。

诗风雄浑豪放,慷慨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

二、自主学习探究(一)【书愤·背景】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此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62岁的老人。

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载,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

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

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现实情况:壮志难酬,年华空老)1、本诗用了什么典故?有何作用?(提示:联系典故的内容回答)明确:用了两个典故:塞上长城;出师一表。

“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

“出师一表”出自《三国志》。

用典使诗歌凝练,含蓄,曲折,而不直露。

2、颔联中“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采用了“蒙太奇”式的意象组合手法,遂成千古佳句,请简要用分析此手法妙在何处?(提示:要结合诗句具体内容)明确:只用六个名词组接,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雄伟,壮阔(丽)的战场画卷。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对比鉴赏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对比鉴赏
不同点
《书愤》主要关注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情感表达更加激昂;而《临安春雨初霁 》则更加注重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个人情感的抒发,情感表达更加细腻。
03
艺术手法与风格
《书愤》的艺术手法与风格
雄浑豪放
01
此诗以“愤”为主题,抒发了作者对金兵入侵、朝廷苟安的强
烈愤慨,整首诗气势磅礴,风格雄浑豪放。
对比手法
陆游在宋孝宗乾道九年(1173)前后的诗作,当时他正在四川 宣抚使王炎幕下任事,由于平戎之志无法实现,他心情郁闷, 在蜀地时所作的诗多沉郁顿挫。
《临安春雨初霁》的创作背景
陆游在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前 后的诗作,当时他正在山阴家中蛰居, 他借诗表达自己内心的苦闷和无奈, 感叹自己无法实现报国之志。
02
诗中通过对比自己年轻时的抗金与现今朝廷的苟安,突出了作
者的愤慨之情。
象征手法
03
诗中的“千载”、“世情”等词,象征着世态炎凉和朝廷的腐
败。
《临安春雨初霁》的艺术手法与风格
01
02
03
清新自然
此诗描述了作者在临安的 一场春雨中漫步,整首诗 风格清新自然,给人以宁 静之感。
借景抒情
诗中通过描绘春雨、花、 草等自然景物,表达了作 者的内心情感。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 》对比鉴赏
目录
• 两首诗的创作背景 • 主题与情感表达 • 艺术手法与风格 • 语言特色与修辞技巧 • 诗人形象与诗歌风格
01
两首诗的创作背景
《书愤》的创作背景
陆游在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前后的诗作,当时他已在山 阴家中蛰居了五年,他借诗抒发自己内心的不满和愤懑,感叹 自己空怀报国之志却无法施展。
两首诗中诗人形象与诗歌风格的对比

【最新试题库含答案】陆游《临安春雨初霁》阅读练习及答案

【最新试题库含答案】陆游《临安春雨初霁》阅读练习及答案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阅读练习及答案:篇一:《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对比鉴赏原创学案《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对比鉴赏导学案(原创)【学习目标】1、掌握诗歌借景抒情、运用典故等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

....2、比较阅读,探究《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这两首诗在风格上的差异。

3、进一步熟悉“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4、熟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学习方法】“三品”:(以小组为单位)品读+品赏+品议。

【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过程】一、课前准备部分1.请同学们提前详细查阅《临安春雨初霁》的相关背景等资料。

早自习多诵读,疏通字句,初步弄懂诗歌大意,以已学的鉴赏知识试着去赏析本诗,然后与《书愤》作对比阅读。

2.〖知识回顾〗高考考查古代诗歌鉴赏的“四个方面”: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情感与观点态度。

3.〖陆游·作者名片〗(详见《导学案》P27或《学习指导》P17)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

越州山阴(浙江绍兴)人。

公元1210年临终前写下绝笔诗《示儿》,至死不忘北定中原,收复失地。

诗风雄浑豪放,慷慨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

二、自主学习探究(一)【书愤·背景】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此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62岁的老人。

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载,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

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

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现实情况:壮志难酬,年华空老)1、本诗用了什么典故?有何作用?(提示:联系典故的内容回答)明确:用了两个典故:塞上长城;出师一表。

“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

“出师一表”出自《三国志》。

用典使诗歌凝练,含蓄,曲折,而不直露。

2、颔联中“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采用了“蒙太奇”式的意象组合手法,遂成千古佳句,请简要用分析此手法妙在何处?(提示:要结合诗句具体内容)明确:只用六个名词组接,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雄伟,壮阔(丽)的战场画卷。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比较赏析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比较赏析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比较赏析1500字《书愤》和《临安春雨初霁》是两篇具有代表性的古文名篇,分别由宋代文学家赵师秀和苏轼创作。

两篇文章都以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和对自己情感的抒发,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内心的激荡。

下面将对两篇文章进行比较赏析。

首先是《书愤》,这是一篇描写秋天景色的短文。

文章以“书愤”为题,表明了作者对现实境遇的不满和愤怒之情。

文章开篇以“金风玉露一相逢”开头,用四个字独立成章,贯穿全文,既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也凸显了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痴迷和对现实之厌恶之感。

接着,作者将正值秋天的景色描绘得非常细腻,如“荷塘月色真如水,千金千幅事期除”等,犹如画家的笔触一样细致入微。

在景色描写的基础上,作者借助“书愤”的意象,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对学问的追求。

文章结尾两句“霖雨青青屋檐畔,槐阴滚滚马道边”则给人以开放的感觉,使整个文章产生了反差,并进一步突出了作者的愤怒之情。

而《临安春雨初霁》则是一篇描写春天景色的文章。

文章以春雨初霁为背景,以临安的郊外为描写地点,通过对春雨、春风、百花和乡村景色的描绘,以及对自己内心的抒发,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文章以“秋窗皓韵卷春愁”开篇,通过对作者内心的描写,突出了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之情。

接着,文章描绘了春雨过后,村庄的乡村景色,如“暧暧远人村,淡淡水长云”等,给人以和谐、宁静的感觉。

而最后一段则通过对自己心情的抒发,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结尾两句“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用“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来形容自己的境遇,突出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综上所述,《书愤》和《临安春雨初霁》都是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和对自己情感的抒发,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追求美好生活的激情。

两篇文章以自然景色为背景,以情感的抒发为主线,通过对景物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思考,展现了作者内心的激荡和对理想的追求。

同时,两篇文章的语言优美动人,既有着情感的张力,又充满了文化内涵,给我们展示了宋代文学家丰富的想象力和感情世界。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比较赏析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比较赏析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比较赏析中学语文论文《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比较赏析章敏陆游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他现存地九千三百多首诗,大都是反映民族矛盾地爱国诗歌,贯穿着强烈地爱国主义思想感情.鉴赏陆游地诗歌,最重要地一点便是“知人论世”,了解陆游其人,把握他所处地时代特点.陆游出身于一个爱国家庭,靖康之变,陆游随家人逃难,尝尽了颠沛流离地痛苦.惨痛地逃难经历和家庭环境地熏陶,从小就培养了他忧国忧民地思想,并使他立下了“上马击胡贼,下马草军书”地报国壮志.然而陆游生活地南宋时代,始终是投降派当权地时代,陆游因为主战常被贬斥罢官,报国理想屡屡遭受冷酷现实地扼杀.《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均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春.陆游在被罢官六年后被重新起用,宋孝宗任命他权(代理)知严州(现在浙江建德)军州事.《书愤》地前四句是回顾往事.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艰难,北望被金人侵占地中原,收复失地地豪情壮志有如山岳.“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从章法上说,点明了诗中地“愤”字,这愤懑之情贯穿全诗.颔联大气磅礴,笔力雄健,写值得纪念地两次抗金战役地胜利,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家卫国,诗人很想投身到这样地战斗中去.可是投降派当权,贪图安逸,朝廷无意收复中原,诗人痛心疾首、扼腕长叹,其中地“愤”又是多么强烈.陆游不仅是诗人,而且是战略家.“塞上长城”是诗人毕生地抱负,由于投降派把持朝政,诗人只能徒然自认为是“塞上长城”,对镜照看疏落地鬓发却早已花白.“空自许”,与上文“世事艰”照应,是对偏安一隅地投降派地愤怒控诉和强烈指责.《出师表》真足以名传后世,千百年来谁能与诸葛亮相提并论.尾联用典明志,诗人以诸葛亮自况,以《出师表》中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自勉,渴望北征复国,建功立业.诗人悲愤而不绝望,把全诗感情推向高潮.淳熙十三年()春天,陆游被起用为严州知府,赴任之前,先到临安(今杭州)去觐见孝宗,住在西湖边上地客栈里等候召见.宋孝宗召见时对他说:“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言下之意是,你只管做好本职工作,抗金之事不必劳烦.孝宗显然不想重用他.陆游素以国事为重,以收复中原为志,严州知府地职位本与他素志不合,但迫于“圣命”,只得接受.《临安春雨初霁》便是在这种心情支配下写成地.首联写世态心情既然薄得像半透明地纱,为什么骑马到京城来,过这客居寂寞与无聊地生活呢?“世味薄”表达对不能到抗金前线报国立功而知严州地失望,下句透露了“客京华”地懊悔.住在小楼,彻夜听着春雨地淅沥,次日清晨,深幽地小巷传来了叫卖杏花地声音.“一夜”,暗示诗人因国事家愁,彻夜不能入眠地情景;“春雨”,正是说绵绵春雨如愁人地思绪.卖花声里,透出明艳生动地春光,与诗人地落寞情怀构成了鲜明地对比,表达了自己地郁闷与惆怅.闲来,在短纸(小纸)上写出斜行地草书,晴窗下,看着沏茶时水面呈白色地小泡沫,玩味鉴别着茶地等级.颈联呈现一个极闲适地境界,但国家正是多事之秋,消磨时光真是无聊可悲.书斋地闲适恬静,正藏着诗人壮志未酬地无限感慨与牢骚.穿着洁净地衣服不会由于风尘污染衣服而兴起叹息,因为来得及在清明前回到家.回家即无恶浊污染.尾联是诗人自我解嘲,“到家”本非诗人之愿,志不得伸,故不如回乡.“犹及清明可到家”实为激动悲愤之言,悲愤之情见于言外.综上分析,可形成以下六个方面地比较:.内容不同,主旨相近《书愤》内容上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地双重感情,全诗以“愤”为意脉,沉郁顿挫,深沉蕴藉.首联因“世事艰”而“愤”.颔联写两次抗金斗争地胜利,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地国家,而之后地多年投降派把持朝政却无意收复中原,诗人因此“愤”.颈联写因怀才不遇,岁月蹉跎而“愤”.尾联写烈士暮年,壮心不己,诗人在悲愤中自勉,愿为收复中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整首诗,句句是愤,字字是愤.《临安春雨初霁》写明媚春光下客居京华地恬静闲适生活,表达诗人对京华生活地厌倦和不能上前线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地悲愤心情.“愤”之情同样贯穿全诗.首联因“世味薄”与“客京华”地落寞无聊而“愤”.颔联写一夜未眠地落寞情怀,是“愤”.颈联写恬静闲适中不能抗金复国,徒然消磨时光地“愤”.尾联写京中风尘恶浊,志不得伸,故不如回乡躬耕,悲愤之情见于言外..风格不同,主旨相近《书愤》地意境变化为:沉郁(句)——雄浑雄放(、、句)——沉郁(、句)——雄放(、句)杜甫《登岳阳楼》地意境变化为:沉郁狭窄(句)——雄浑宽阔(、、句)——沉郁狭窄(、句)——宽阔(句)——沉郁狭窄(句)所以从意境变化上看,《书愤》地风格,近似杜甫.《书愤》地遣词造句及沉郁地思想感情又近似杜甫地《登高》:《书愤》中地“早岁那知世事艰”“镜中衰鬓已先斑”和杜甫《登高》中“艰难苦恨繁霜鬓”地沉郁之情何其相似,《书愤》中地“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与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地雄浑壮阔又何其相似.《临安春雨初霁》风格近似苏轼,清新隽永,优美自然.其风格特点均在于把个人地愁苦不得志隐藏于优美动人、富于情趣地描写之中.《临安春雨初霁》地主旨同样抒发地是不能抗金复国,壮志未酬地忧愁与悲愤之情.但所写景物恬静闲适,表面看人物心境轻松愉悦,却在背后,藏着诗人地壮志未酬地落寞情怀与悲愤之情.一夜未眠听春雨,因国事家愁.春光明艳也与诗人地落寞情怀形成对照.以作书品茶消磨时光,对胸怀抗金大志地诗人来说,更是无聊而可悲.苏轼地《赤壁赋》写道:“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窃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这些文字写得优美动人,饶有情趣.但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沉地感情融于优美地景物描写之中,满腔地悲愤寄寓在旷达地风貌之下.苏轼地《定风波》中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山头斜照却相迎”同样是富于情趣地,却寄寓着作者对自己所遭受地政治打击地愤懑之情..标题不同,主旨相近“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书愤》地标题直接点明诗歌地主旨是抒发不能收复中原地忧愤之情.《临安春雨初霁》地标题只告诉读者京城杭州雨过天晴,春光明媚.读者需欣赏完诗歌后,才能体会绵绵春雨如愁人地思绪,恬静闲适生活地背后是消磨时光、志不得伸地无聊与可悲,诗歌主旨同样在于抒发壮志难酬地惆怅与忧愤..意境不同,主旨相近《书愤》地意境是:沉郁雄浑顿挫;《临安春雨初霁》地意境是:明艳恬静闲适.其主旨都是抒发抗金大业难酬地忧愤之情..表达技巧不同,主旨相近《书愤》地表达技巧之一是虚实相济.前四句是回忆往事,为虚;后四句着眼现实,为实.前后对比,虚实相衬,相得益彰.其二是用典.“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典明志,诗人壮志未酬地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两鬓先斑.尾联亦用典明志.诗人以诸葛亮自勉,表明至死不忘收复中原之志.同时借古讽今,借对诸葛亮地高度颂扬,表达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地愤恨.《临安春雨初霁》颔联、颈联在表达技巧上可算是以乐景衬哀情,也可算是以恬静闲适地生活对比衬托落寞无聊地心境.“素衣莫起风尘叹”中地“风尘”可算是一语双关,既指羁旅风尘之苦,更寓有官场政治恶浊之意.“风尘”亦可象征官场地污浊..主旨相近,同中有异两首诗均抒发不能报国立功、收复中原地忧愤之情,但同中有异.《书愤》尾联表明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悲愤而不绝望.《临安春雨初霁》写于宋孝宗召见诗人之后,作者彻底看清南宋小朝廷地软弱与黑暗,也彻底看清宋孝宗根本无意重用他,所以诗歌尾联抒发地是意欲辞严州知州不就职而回乡躬耕地忧愤之情.比起《书愤》,《临安春雨初霁》地牢骚更甚,诗人内心极为失望.不能知人论世,并细心玩味、深入探究诗地内容,就可能发现不了《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虽然在诗歌风格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但其主旨却有极大地相似性.章敏,教师,现居江西临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愤》自主赏析导学案
一、读字音
那.知()大散.关()塞.上()衰鬓
..()
..()千载.()伯仲
二、释词语
书.愤北气渡名世堪伯仲
(写/名词用作状语,向北/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渡口/名传后世/原来是兄弟长幼的次序,引申为衡量人物差等之意)
三、诵佳句
1.楼船夜雪瓜洲渡,。

2.,镜中衰鬓已先斑。

3.出师一表真名世,。

四、明作者
陆游(1125-1210),字,自号。

(朝代)著名诗人。

生当北宋危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亲友间爱国思想的熏陶,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

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

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

乾道六年(1170)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

后官至宝谟阁待制。

主张坚决抗金,一直受到投降派的压制。

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

作品充满强烈的激情。

作品集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等,后人辑录有《放翁词》。

(务观/放翁/南宋/爱国主义)
陆游爱国诗歌小结
陆游诗歌成就显著,现存9300多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

其中最突出的部分,是反映民族矛盾的高昂的爱国诗篇,这些诗歌,洋溢着燥热的爱国热情,充满了浪漫主义精神,具有强烈的战斗性。

(一)体现那种”“铁马横戈”、“气吞残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

《夜读兵书》
常恐埋山丘,不没委锋镝,《书悲》
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老马引》
(二)对投降派的坚决斗争和尖锐讽刺
褚只尚守和亲策,志士虚捐少壮年。

《感愤》
诸公可叹善谋身,误国当时岂一秦《追感往事》
公卿有党椰宗泽,惟无人用岳飞《夜读范玉能揽辔录》
(三)从幻想或梦境里寄插花了的报国理想
三更抚忱忽大叫,梦中夺没权亭吴《楼上醉书》
夜阑臣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五、寻背景
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在即。

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

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六、明诗意
1.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A.“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一句与辛弃疾的“可怜白发生”的情感一句相似。

B.“早岁那知世事艰”中“那知”一词隐含着对年轻时不知世事艰难的自责。

C.“渴望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豪壮理想”和“壮志难酬、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相互激扬,愈是悲愤,对理想愈是执着;对理想愈是执着,悲愤也愈是强烈。

因而这首诗歌既热情奔放,又深沉悲怆。

D.陆游始终坚持抗金,即使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

中年入蜀抗金,军事生活丰富了他的文学内容,成为杰出的爱国主义诗人。

2.本文用了何典故?有何作用?
七、析诗歌
1.首联哪几个字能体现作者的悲愤之情?请简要说明。

2.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

它在写景上有怎样的特点?请写出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他诗句。

3.请简要分析颈联中“空”和“已”的表达效果。

4.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请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手法加以赏析。

5.对比赏析
临安春雨初霁(南宋)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1)“斜行”的“行”字,有的人读háng,作名词;有的人读xíng,作动词。

你认为哪个恰当,简要说明理由。

(3分)
(2)有人认为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请运用“知人论世”方法,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7分)
附:《临安春雨初霁》赏析
“小楼”一联是陆游的名句,语言清新隽永。

诗人只身住在小楼上,彻夜听着春雨的淅沥;次日清晨,深幽的小巷中传来了叫卖杏花的声音,告诉人们春已深了。

绵绵的春雨,由诗人的听觉中写出;而骀荡的春光,则在卖花声里透出。

写得形象而有深致。

传说这两句诗后来传入宫中,深为孝宗所称赏,可见一时传诵之广。

历来评此诗的人都以为这两句细致贴切,描绘了一幅明艳生动的春光图,但没有注意到它在全诗中的作用不仅在于刻画春光,而是与前后诗意浑然一体的。

其实,“小楼一夜听春雨”,正是说绵绵春雨如愁人的思绪。

在读这一句诗时,对“一夜”两字不可轻轻放过,它正暗示了诗人一夜未曾入睡,国事家愁,伴着这雨声而涌上了眉间心头。

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是以枯荷听雨暗寓怀友之相思。

晁君诚“小雨愔愔人不寐,卧听赢马乾残刍”,是以卧听马吃草的声音来刻画作者彻夜不能入眠的情景。

陆游这里写得更为含蓄深蕴,他虽然用了比较明快的字眼,但用意还是要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而且正是用明媚的春光作为背景,才与自己落寞情怀构成了鲜明的对照。

在这明艳的春光中,诗人在做什么呢?于是有了五六两句。

而且“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多被后代人用作暗喻暗讽,有新旧更替之意。

与“清风无故乱翻书”有相同作用,都是暗讽新朝代更替旧朝代。

不过鉴赏此诗,当品其意韵,至于更多的意思,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想法,慢慢品吧。

“矮纸”就是短纸、小纸,“草”就是草书。

陆游擅长行草,从现存的陆游手迹看,他的行草疏朗有致,风韵潇洒。

这一句实是暗用了张芝的典故。

据说张芝擅草书,但平时都写楷字,人问其故,回答说,“匆匆不暇草书”,意即写草书太花时间,所以没功夫写。

陆游客居京华,闲极无聊,所以以草书消遣。

因为是小雨初霁,所以说“晴窗”,“细乳”即是沏茶时水面呈白色的小泡沫。

“分茶”指鉴别茶的等级,是南宋时期的一种茶道,这里就是品茶的意思。

无事而作草书,晴窗下品着清茗,表面上看,是极闲适恬静的境界,然而在这背后,正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与牢骚。

陆游素来有为国家作一番轰轰烈烈事业的宏愿,而严州知府的职位本与他的素志不合,何况觐见一次皇帝,不知要在客舍中等待多久!国家正是多事之秋,而诗人却在以作书品茶消磨时光,真是无聊而可悲!于是再也捺不住心头的怨愤,写下了结尾两句。

陆机的《为顾彦先赠妇》诗中云:“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不仅指羁旅风霜之苦,又寓有京中恶浊,久居为其所化的意思。

陆游这里反用其意,其实是自我解嘲。

“莫起风尘叹”,是因为不等到清明就可以回家了,然回家本非诗人之愿。

因京中闲居无聊,志不得伸,故不如回乡躬耕。

“犹及清明可到家”实为激楚之言。

偌大一个杭州城,竟然容不得诗人有所作为,悲愤之情见于言外。

《书愤》自主赏析导学案答案
1.A
2.用了两个典故:塞上长城,出师一表。

“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

檀道济传》。

“出师一表”出自《三国志》。

用典使诗文含蓄,曲折,不直露。

1. “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作者因主战而受排挤迫害,艰难坎坷。

从章法上说,点了诗题中的“愤”字。

2. 只用六个名词组接,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

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

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3. 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

大志落空,奋斗落空,宏伟志向无法实现而产生沉重的失落感。

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已”字又刻画出诗人功业未成、人已将老的悲愤。

4.这两句诗是用典明志,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诗人正是以诸葛亮的《出师表》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结句揭示全诗“愤”的由来,将全诗批判的矛头集中到南宋投降派身上,用“千载”反诘,愤慨之情溢于言表。

5.(1)(3分)
“行”与下句“乳”词性对应,符合律诗对偶规则。

因此作名词,读xíng。

作动词读,与“斜”“草”二字相应,足见挥洒自如,草书飞舞。

理由充分给2分,其他言之成理即可;表达流畅给1分。

(2)(7分)抒发了作者旅居京城时郁闷、孤寂和壮志难酬的郁愤之情。

首联:“薄似纱”“谁令”“客京华”“风尘叹”等字句,可知作者不得志,难展抱负,所以有无奈之叹。

颔联:“小楼一夜听春雨”,正是说绵绵春雨如愁人的思绪。

“一夜”两字暗示了诗人一夜未曾入睡,国事家愁,伴着这雨声而涌上了眉间心头。

陆游这里写得更为含蓄深蕴,他虽然用了比较明快的字眼,但用意还是要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而且正是用明媚的春光作为背景,才与自己落寞情怀构成了鲜明的对照。

颈联:无事而作草书,晴窗下品着清茗,表面上看,是极闲适恬静的境界,然而在这背后,正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与牢骚。

尾联:因京中闲居无聊,志不得伸,故不如回乡躬耕。

“犹及清明可到家”实为激楚之言。

偌大一个杭州城,竟然容不得诗人有所作为,悲愤之情见于言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