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对比阅读

合集下载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对比鉴赏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对比鉴赏

诵读提示和整体感知
这首诗作于淳熙十三年(1186年),其时诗 人61岁。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 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因而悲愤异常, 这首诗是他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前两联 回忆过去,抒写他的抗敌抱负,“气如山”一 语提挈全诗,须重读;“楼船夜雪”“铁马秋 风”写诗人的向往,要用炽热的感情读出。后 两联侧重写现在,“塞上”两句集中表现了诗 人的悲愤;“出师”两句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 矢志北伐,死而后已。这首诗的基调是悲愤, 然而并不绝望,还有豪壮的感情蕴藉其中。
京城坏风气影响的意思。这样来结住全诗,跟 开头的“世味年来薄似纱”是紧紧呼应的,真 是绝妙的章法。
都是表现“隐”与“仕”的诗。这两首一 写秋一写春,一写隐,一写仕,写隐的自得其 乐,写仕的意兴阑珊,对照阅读十分有趣。 《山》处处紧扣秋景落笔,一反前人悲秋情怀, 全无萧瑟冷清之色,而是澄彻鲜活一派生机, 令人信服地表现了田园生活的美好。《临》中 “世味”变坏,使得人的心情也变坏,所以春 风春雨也无法给人喜悦。“一夜”听春雨是实, “明朝”卖杏花是虚,一实一虚写出了一个无 眠长夜诗人的愁绪。结尾对“家”的想念更表 达了对官场弥漫的衰朽邪恶空气的厌弃,陆游 感觉的是一个没有春意的春夜。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此联说现在,抒岁月蹉跎、壮志未酬的感慨。“塞上长城”, 点明诗人之志。“空自许”,跟“世事艰”照应,是对投降派的愤 怒指责。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这是诗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 《后出师表》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话,诗人正是以此 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对比鉴赏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对比鉴赏



wk.baidu.com
这一联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 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 带,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这是暗写他欲图恢复失地。“世事艰”, 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这是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从章法上说, 点了诗题中的“愤”字。 这一联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 散关失而复得,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土。诗人用 “楼船夜雪”“铁马秋风”形象地概括了这两次胜利的战斗,可见 他当年很想投身到这样的战斗中去。这两次战斗都发生在绍兴三十 一年(1161年),当时诗人才36岁。
鉴 赏 要 点 :
陆游自淳熙七年(1180年)罢官闲居山阴到写这首诗 时,已有六年多了。这次奉召到临安,宋孝宗任命他权 (代理)知严州(现在浙江建德)军州事,并对他说:“严 陵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显然不想重 用他。他对这个职位不感兴趣,但迫于“圣命”,又为 了维持生计,也只好接受下来。这首诗就是在这种心情 支配下写的。 诗一开始就流露出不得已而来京的意思:“世味年 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世味薄则直道穷,南宋 朝廷不图恢复,得过且过,官场上的习气一天比一天地 坏下去,哪里还有什么直道呢?在这样的环境里做官, 的确没有什么意思,因此诗人不提受职一事,而只说谁 让我到京城来做客呢!这正是讽喻的笔法。
D、陆游的《书愤》与杜甫的《蜀相》有一个共同的闪光点,即诗 人均联想到了诸葛亮“出师”的伟业,借以自勉;同时又将崇敬、 仰慕之情与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炼在一起,分别锤炼出尾联那样 的警句。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比较赏析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比较赏析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比较赏析

《书愤》是杨绛创作的一篇散文,通过对读书与人生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知识和人文关怀的追求。而《临安春雨初霁》则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形象地描绘了春雨初停、大地宁静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和身心的宁静。

从题材上来看,两者存在一定的差异。《书愤》聚焦于读书与人生的关系,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和它对个体的影响。而《临安春雨初霁》则是以自然景色为题材,写出了大自然的美丽与和谐。

从表达手法上来看,杨绛在《书愤》中运用了较为冷静、深思熟虑的语言,通过对人生的回顾和思考,呈现出一种成熟的思想境界。苏轼的《临安春雨初霁》则充满了豪放的气息,千回百转的抒情手法让词中表现出浓厚的情感。

然而,虽然两篇作品在题材和表达方式上存在差异,但它们都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和思考。《书愤》中的知识追求与文化关怀,以及《临安春雨初霁》中的大自然赞美和精神宁静,都表达了对生活、对人性的深度思考。

综上所述,《书愤》和《临安春雨初霁》虽然在题材和表达手法上存在不同,但它们都是两位优秀作家对人生、人性、自然的思考和表达,各自有着鲜明的艺术风格,并在不同的方面展示了人的情感和智慧。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蜀相》对比阅读演示课件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蜀相》对比阅读演示课件
14
世味年来薄似沙,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2.本诗的内容和思路是怎样安排的? 由写政坛上的倾轧和变幻莫测,到写诗人一夜未眠 的郁闷与惆怅,再写诗人被搁置的无聊心情、羁旅风尘 之苦及京中官场恶浊与自我解嘲之意。 解析:首联透露出政坛上的倾轧和变幻莫测;颔联 将时令写得形象而有致(听说此二句传入宫中深为孝宗 所欣赏,可见一时传诵之广),是一幅春光明艳图,由 此也可以看出诗人一夜未眠的郁闷与惆怅;颈联消遣中 透出了些许无聊(陆游草书疏朗有致,风韵潇洒);尾 联不仅有羁旅风尘之苦,又有京中恶浊,久居为其所化 之意,实反用其意,自我解嘲。容不得诗人有所作为的 悲愤之情见于言外。
3、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 仲间"两句诗?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实际
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
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
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
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8
阅读陆游的《书愤》一诗,完成后面试题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①。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②。 塞上长城空自许③,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④,千载谁堪伯仲间⑤?

书愤临安春雨初霁对比阅读课后反思

书愤临安春雨初霁对比阅读课后反思

书愤临安春雨初霁对比阅读课后反思

(最新版4篇)

篇1 目录

一、背景介绍

1.临安春雨初霁的创作背景

2.对比阅读选自的书籍及其背景

二、对比分析

1.临安春雨初霁的诗意与情感表达

2.对比阅读所选篇章的情感表达

3.两首诗在情感表达上的异同

三、个人观点

1.临安春雨初霁在文学上的地位与影响

2.对比阅读对这首诗的解读与评价

3.对这首诗的感悟与反思

篇1正文

《书愤临安春雨初霁》是陆游的诗作,写于他退隐临安之后。诗歌描写了他在春天的雨中漫步,回忆往事,感叹时光飞逝,抒发了他对国事的忧虑和无奈之情。

篇2 目录

一、背景介绍

1.临安春雨初霁的创作背景

2.对比阅读选自哪本书

3.作者及写作风格简介

二、内容分析

1.临安春雨初霁的整体把握

2.对比阅读文章的内容分析

3.对比两篇文章情感表达的异同

三、主题探讨

1.临安春雨初霁的主题探讨

2.对比阅读文章的主题分析

3.两篇文章主题的异同及原因探讨

四、反思与评价

1.临安春雨初霁的反思与评价

2.对比阅读文章的反思与评价

3.从对比阅读中获得的启示与收获

篇2正文

《书愤临安春雨初霁对比阅读课后反思》是一篇关于临安春雨初霁和对比阅读的文章。

篇3 目录

一、阅读背景介绍

1.两位作者的生平经历

2.临安春雨初霁的创作背景

3.书愤的创作背景和主题

二、对比分析

1.春雨初霁与临安春雨初霁的对比

(1)情感表达的差异

(2)意象运用的不同

(3)语言风格的特点

2.两首诗在表达主题上的对比

(1)书愤:爱国情怀与政治感慨

(2)临安春雨初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反思

三、反思与评价

1.从写作技巧和语言运用方面评价两首诗

2.对个人成长和文学鉴赏的影响与启示

《书愤》《临安春雨初霁》对比阅读

《书愤》《临安春雨初霁》对比阅读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现在浙 江绍兴)人。少年时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的志向。1154年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即位后,赐 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乾道八年(1172年),入 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淳熙 五年(1178年),被召回临安,先后提举福建 及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他一贯坚持抗金 主张,为主和派所忌,任职期间多次遭到罢 斥。晚岁闲居故里。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你的对手在大宋的朝廷里,他们
躲在阳光射不去的最潮湿的角落,
他们附着那个姓赵的家伙,一遍 又一遍地算计你,让你满手的力 量无法释放,让你的剑抽不出来。 无路请缨,空怀长风;欲死报国,
不见战场。你只能在那个名叫大
宋而其实很软很弱的国度里,把 那段长城在内心里修筑,巍巍浩
荡,坚不可摧。但岁月的侵蚀终
是抵挡不了,时光使你的貂裘暗 淡了光色,使镜中如霜的鬓发更 接近秋天……
写作背景
知 人 论 世
陆游的这首《临安春雨初霁》写于淳熙十三年(1186),此 时他已六十二岁,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五年。
诗人少年时的意气风发与壮年时的裘马清狂,都随着岁月
的流逝一去不返了。虽然他光复中原的壮志未衰,但对偏 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的软弱与黑暗,是日益见得明白了。 这一年春天,陆游又被起用为严州知府,赴任之前,先到 临安(今浙江杭州)去觐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听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对比鉴赏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对比鉴赏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 州山阴(现在浙江绍兴)人。少年时就立下了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1154年 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即位后,赐进士 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乾道八年(1172 年),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 淳熙五年(1178年),被召回临安,先后提举福 建及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他一贯坚持抗金 主张,为主和派所忌,任职期间多次遭到罢斥。 晚岁闲居故里。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 复失地。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诗人到了京城不去结交权贵却独自呆在客邸里以作草分茶消磨时光也反映了他对官场生活感到厌倦这来似乎是嘲笑自己百无聊赖官场生活感到厌倦
教学目的: 1、欣赏并领会近体诗的艺术特点。 2、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 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鉴赏要点:讽喻手法
陆游自淳熙七年(1180年)罢官闲居山阴到写这首诗 时,已有六年多了。这次奉召到临安,宋孝宗任命他 权(代理)知严州(现在浙江建德)军州事,并对他说: “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显然 不想重用他。他对这个职位不感兴趣,但迫于“圣 命”,又为了维持生计,也只好接受下来。这首诗就 是在这种心情支配下写的。 诗一开始就流露出不得已而来京的意思:“世味 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世味薄则直道穷, 南宋朝廷不图恢复,得过且过,官场上的习气一天比 一天地坏下去,哪里还有什么直道呢?在这样的环境 里做官,的确没有什么意思,因此诗人不提受职一事, 而只说谁让我到京城来做客呢!这正是讽喻的笔法。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对比鉴赏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对比鉴赏

陆游的诗今存9 300首。他 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 人之一。陆诗的突出特点是 “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 这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通篇都是围绕着“志”写的。


这一联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 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Fra Baidu bibliotek,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 带,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这是暗写他欲图恢复失地。“世事艰”, 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这是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从章法上说, 点了诗题中的“愤”字。 这一联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 散关失而复得,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土。诗人用 “楼船夜雪”“铁马秋风”形象地概括了这两次胜利的战斗,可见 他当年很想投身到这样的战斗中去。这两次战斗都发生在绍兴三十 一年(1161年),当时诗人才36岁。
诵读提示和整体感知
这首诗作于淳熙十三年(1186年),其时诗 人61岁。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 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因而悲愤异常, 这首诗是他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前两联 回忆过去,抒写他的抗敌抱负,“气如山”一 语提挈全诗,须重读;“楼船夜雪”“铁马秋 风”写诗人的向往,要用炽热的感情读出。后 两联侧重写现在,“塞上”两句集中表现了诗 人的悲愤;“出师”两句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 矢志北伐,死而后已。这首诗的基调是悲愤, 然而并不绝望,还有豪壮的感情蕴藉其中。

《书愤》《临安春雨初霁》比较阅读+课件28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书愤》《临安春雨初霁》比较阅读+课件28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解读题目
“书”:动词,写,抒发。 “愤”:愤懑、悲愤。 “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初读诗歌 整体感知
诵读感悟
按照所标出的节拍,诵读该诗。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时代的悲剧 愤
英雄的悲
分析诗意
思考2:分析所抒何愤?
国家(义愤)
所“愤”之一:世事艰
“愤”报国无门
国土沦陷
所“愤”之二:空自许 自身(悲愤) “愤”壮志难酬
所“愤”之三:鬓先斑 年老体衰 “愤”年华空老
所“愤”之四:谁堪伯仲间朝政(忧愤“) 愤”收复无望
奸臣当道
比较阅读
思考3:两首诗是陆游同年所做,抒发的情感也相似,认真 阅读这两首诗,小组交流讨论,完成导学案上表格的填写。
导入
示儿(85岁)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比较阅读
——《书愤》《临安春雨初霁》
学习目标
1.了解南宋的社会背景,陆游的生平及其诗歌的特点, 结合注释疏通诗歌大意。 2.比较阅读,探究《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这两首 诗的异同。 3.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和人格力量,理解作者壮志难酬 的悲愤情怀。

《书愤》《临安春雨初霁》对比阅读

《书愤》《临安春雨初霁》对比阅读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2.忧愤朝政 求和偏安、打击主战派、政治黑暗。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3.忧愤自己 年老体衰、功业无成、壮志未酬。
三、分析、揣摩情感
临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来薄似纱, 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
●闲适生活背后是消磨时光、 志不得伸的无聊与可悲。
《书愤》《临安春雨初霁》 对比阅读
书愤创作背景
陆游生活在金兵大举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 当局偏安江南一隅,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 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 游已61岁,他罢官在山阴闲居了6年,北定中原、收复 失地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写下了 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满腔激愤。
●这 种 艺 术 手 法 叫 列 锦 。 列 锦 是 中 国 古 典 诗 歌 中 特 殊 的 修 辞
手法,全句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里面没有动词或形 容词),构成了生动可感的画面,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 境,表达情感。
四、鉴赏、赏析手法
书愤
“谁堪伯仲间”
这里采用了哪一个典故?用意何在?
• 用诸葛亮出师北伐的典故。 • “谁堪伯仲间”,含蓄地谴责了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

【最新试题库含答案】陆游《临安春雨初霁》阅读练习及答案

【最新试题库含答案】陆游《临安春雨初霁》阅读练习及答案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一:《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对比鉴赏原创学案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对比鉴赏导学案(原创)

【学习目标】

1、掌握诗歌借景抒情、运用典故等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

2、比较阅读,探究《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这两首诗在风格上的差异。

3、进一步熟悉“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4、熟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学习方法】“三品”:(以小组为单位)品读+品赏+品议。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部分

1.请同学们提前详细查阅《临安春雨初霁》的相关背景等资料。早自习多诵读,疏通字句,初步弄懂诗歌大意,以已学的鉴赏知识试着去赏析本诗,然后与《书愤》作对比阅读。

2.〖知识回顾〗高考考查古代诗歌鉴赏的“四个方面”: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情感与观点态度。

3.〖陆游·作者名片〗(详见《导学案》P27或《学习指导》P17)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浙江绍兴)人。公元1210年临终前写下绝笔诗《示儿》,至死不忘北定中原,收复失地。诗风

雄浑豪放,慷慨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

二、自主学习探究

(一)【书愤·背景】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此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62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载,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现实情况:壮志难酬,年华空老)

1、本诗用了什么典故?有何作用?(提示:联系典故的内容回答)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对比鉴赏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对比鉴赏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此联说现在,抒岁月蹉跎、壮志未酬的感慨。“塞上长城”, 点明诗人之志。“空自许”,跟“世事艰”照应,是对投降派的愤 怒指责。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这是诗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 《后出师表》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话,诗人正是以此 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本项犯了理解错位的毛病已先斑与气如山无论从内容或形式的角度审视均形不成对应关系bb书诗c世味薄似纱2对这两首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为同期诗作但其风格与表现形式却迥乎不同
教学目的: 1、欣赏并领会近体诗的艺术特点。 2、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 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莫感叹洁白的衣服会被风尘染,来得及清明 时节回到家。
诵读提示和整体感知
这首诗是《书愤》的同期作,但风格不同: 《书愤》严肃而激愤,这一首则不乏诙谐意味。 这种诙谐其实是以轻松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忧 愤。诗的主旨是写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冷淡心情, 这是现实政治的黑暗在作者心上的曲折反映。 读这首诗的首尾两联要从容一些,有感慨兼自 嘲意,但不是真的嘲笑自己,而是嘲讽当时的 官场;中间两联要读得轻快,然而不是真有闲 情逸致,不过是聊作消遣罢了。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对比鉴赏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对比鉴赏

两首诗中诗人形象与诗歌风格的对比
诗人形象对比
两首诗中的陆游形象截然不同,一为豪放激昂,一为温婉淡泊,展现了诗人在不同时期、不同心境下的精神风貌。
诗歌风格对比
两首诗的风格迥异,一为雄浑豪放,一为清新自然,但都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对人民的深厚情感。在《书愤》中, 我们看到了一个矢志不渝、坚韧不拔的战士形象;而在《临安春雨初霁》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恬淡闲适、忧国忧 民的智者形象。两首诗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陆游丰富而立体的艺术世界。
不同点
《书愤》主要关注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情感表达更加激昂;而《临安春雨初霁 》则更加注重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个人情感的抒发,情感表达更加细腻。
03
艺术手法与风格
《书愤》的艺术手法与风格
雄浑豪放
01
此诗以“愤”为主题,抒发了作者对金兵入侵、朝廷苟安的强
烈愤慨,整首诗气势磅礴,风格雄浑豪放。
对比手法
细腻描绘
诗中对雨中景象的描绘十 分细腻,如“小楼一夜听 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两首诗艺术手法与风格的对比
风格对比
主题对比
《书愤》雄浑豪放,《临安春雨初霁》 清新自然,两者风格迥异,体现了作 者在不同心境下的创作风格。
《书愤》表达了作者的强烈愤慨, 《临安春雨初霁》则表现了作者的闲 适心情,两首诗的主题截然不同。
02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蜀相》对比阅读1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蜀相》对比阅读1

阅读陆游的《书愤》一诗,完成后面试题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①。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②。 塞上长城空自许③,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④,千载谁堪伯仲间⑤? 2、诗歌当中的起句、结句十分重要,尤其是起句、结句与诗的主旨、意 境的关系。请解释此诗起句和结句的意思,并说说它们好在哪里?
一开始即用一个独具匠心的 临安春雨初霁 比喻,感叹世态人情薄得就 世味年来薄似沙, 像半透明的纱。是谁让“我” 谁令骑马客京华? 到京城来做官的呢?流露出 不得已来京的意思。只身住 在小楼之上,彻夜听着春雨 的淅沥。这是写诗人心情不 小楼一夜听春雨, 安,彻夜不眠。次日清晨, 深巷明朝卖杏花。 深幽的小巷传来叫卖杏花的 声音,告诉人们春已深了。 这是点出临安城里不顾亡国 危险的“太平盛世”景象。
世味年来薄似沙,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5.试分析最后一联表达的情感,“犹及清明 可到家”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态度? 诗人反用陆机“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 的含意,告白家人,也是告白世人,自己的品格 不会受到京城坏风气的影响,从而表明自己不会 苟同世俗的坚贞品格。 最后一句,表明京城春光正好,诗人重被起 用却急于回家赶上清明节,表明他坚守节操而不 想沾染京城官场恶浊的态度,更有对朝廷偏安一 隅而己志难伸的不满。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比较赏析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比较赏析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比较赏析-中学语文论文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比较赏析

章敏

陆游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他现存的九千三百多首诗,大都是反映民族矛盾的爱国诗歌,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鉴赏陆游的诗歌,最重要的一点便是“知人论世”,了解陆游其人,把握他所处的时代特点。陆游出身于一个爱国家庭,靖康之变,陆游随家人逃难,尝尽了颠沛流离的痛苦。惨痛的逃难经历和家庭环境的熏陶,从小就培养了他忧国忧民的思想,并使他立下了“上马击胡贼,下马草军书”的报国壮志。然而陆游生活的南宋时代,始终是投降派当权的时代,陆游因为主战常被贬斥罢官,报国理想屡屡遭受冷酷现实的扼杀。《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均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在被罢官六年后被重新起用,宋孝宗任命他权(代理)知严州(现在浙江建德)军州事。

《书愤》的前四句是回顾往事。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艰难,北望被金人侵占的中原,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有如山岳。“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从章法上说,点明了诗中的“愤”字,这愤懑之情贯穿全诗。颔联大气磅礴,笔力雄健,写值得纪念的两次抗金战役的胜利,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家卫国,诗人很想投身到这样的战斗中去。可是投降派当权,贪图安逸,朝廷无意收复中原,诗人痛心疾首、扼腕长叹,其中的“愤”又是多么强烈。陆游不仅是诗人,而且是战略家。“塞上长城”是诗人毕生的抱负,由于投降派把持朝政,诗人只能徒然自认为是“塞上长城”,对镜照看疏落的鬓发却早已花白。“空自许”,与上文“世事艰”照应,是对偏安一隅的投降派的愤怒控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蜀相》对比阅读演示课件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蜀相》对比阅读演示课件

来到京城,诗人不去 矮纸斜行闲作草, 结交权贵,却独自呆 晴窗细乳戏分茶。 在客邸里以“作草
”“分茶”消磨时光 ,闲居无聊,志不得 素衣莫起风尘叹, 伸,于是诗人自我解 犹及清明可到家。 嘲:“我”不会受到 京城坏风气的影响, 不等到清明就可以回
12
《临安春雨初霁》与此诗作于同一年,诗中也有 对“世事”的感慨,请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谈谈 这两首诗的表现重点和诗歌风格上的差异。
阅读陆游的《书愤》一诗,完成后面试题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①。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②。 塞上长城空自许③,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④,千载谁堪伯仲间⑤?
1、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 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
报国无门,功业无成。抒发了作者内心慷慨激愤、 报国之志难酬的抑郁之情。通过对比的表现手法呈现 出来的。
阅读陆游的《书愤》一诗,完成后面试题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①。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②。 塞上长城空自许③,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④,千载谁堪伯仲间⑤?
[注]①中原北望:即北望中原。气:壮志。 ②楼船:指南宋战船。瓜洲渡:又作瓜州,在今江苏扬州境内,长江北岸 ,大运河入长江处。绍兴三十一年十一月,“金人犯瓜州……铁骑奄至江 上”。铁马:指铁甲的战马。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大散岭上,当秦 咽喉,扼川陕交通孔道,是当时宋金交界的关隘重镇。“楼船”二句写陆 游早年的经历。 ③ “塞上”句是说空自期许为可以保卫国家的万里长城。南朝宋文帝时 ,名将檀道济因遭疑被杀,檀临死前脱帻投地说:“乃复坏汝万里长城! ” ④出师一表: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出师北伐曹魏前给后主上奏章中述伐魏的 决心,称为《出师表》。名世:名传后世。 ⑤伯仲间:伯仲,原指兄弟次第,长为伯,次为仲,后用以指相差不远的 关系、地位或次序等。这句是说千载之下,有谁能与诸葛亮相比呢?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k.baidu.com
你的对手在大宋的朝廷里,他们
躲在阳光射不去的最潮湿的角落,
他们附着那个姓赵的家伙,一遍 又一遍地算计你,让你满手的力 量无法释放,让你的剑抽不出来。 无路请缨,空怀长风;欲死报国,
不见战场。你只能在那个名叫大
宋而其实很软很弱的国度里,把 那段长城在内心里修筑,巍巍浩
荡,坚不可摧。但岁月的侵蚀终
是抵挡不了,时光使你的貂裘暗 淡了光色,使镜中如霜的鬓发更 接近秋天……
候召见,在百无聊赖中,写下了这首广泛传诵的名作。
诗句翻译:
品 读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近年来世态人情淡薄如纱,谁让我又骑马客居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昨夜在小楼里听到一夜春雨淅沥滴答,深巷中明早定会有 人叫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品 赏
首联:世味年来薄似纱, 谁令骑马客京华。
颔联: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颈联: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
尾联:素衣莫起风尘叹, 犹及清明可到家。
听的不是春雨,是寂寞与惆怅
《临安春雨初霁》不同于陆游其他的作品,它没有 豪唱,也没有悲鸣,没有愤愤之诗,也没有盈盈 酸泪,有的只是结肠难解的郁闷和淡淡然的一声 轻叹,“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在深夜,万籁 俱寂时,作者眼前没有现实生活的情景搅扰,可 以对着旷远的星空和雨夜任意地幻想,说任何放 言达词。而身在繁荣帝都,作者却身不由己。临 安城虽然春色明媚,但官僚们偏安一隅,忘报国 仇,粉饰太平。作者是时刻清醒的,他在表面的 升平气象和繁荣面貌中看到了世人的麻木、朝廷 的昏聩,想到了自己未酬的壮志。但他既不能高 唱,又无法托情梦,只好借春色说愁绪。
品议:合作探究· 讨论
◎请结合创作背景及诗歌内容,
具体谈一谈《临安春雨初霁》与 《书愤》这两首诗在表现重点和诗 歌风格上的差异。(提示:从意象的选取
上着眼分析)
从意象上看《临安春雨初霁》中纱、小楼、春雨
深巷、杏花、矮纸、晴窗、细乳、茶、素衣等意 象表面给人以清新闲淡的感觉,实则隐藏着诗人 无限的感伤与惆怅,那种报国无门、壮怀难酬、 蹉跎岁月的落寞情怀。《临安春雨初霁》意象以 实为主,叙述现在。诗风:恬淡静雅之中惆怅沉 郁,诗风含蓄蕴藉婉深。 而《书愤》里的中原、山岳、楼船、夜雪、铁马、 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等这些有恢弘气势,有 力度的意象给人以壮阔的体验。《书愤》意象以 虚为主,回忆过去。整首诗给人以大气磅礴,慷 慨悲壮的感觉。(但都表达了诗人报国无门、壮 怀难酬,矢志不渝的情感,只是表达情感的方式 不一样。人的性格是复杂的,诗人也如此。这让 我们看到一个真实的陆游,诗人内心世界的另一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现在浙 江绍兴)人。少年时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的志向。1154年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即位后,赐 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乾道八年(1172年),入 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淳熙 五年(1178年),被召回临安,先后提举福建 及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他一贯坚持抗金 主张,为主和派所忌,任职期间多次遭到罢 斥。晚岁闲居故里。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诉衷情(70岁)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 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 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州,水边,古时隐者所居。陆游晚年住 在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书 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对比阅读感知
这首诗是《书愤》的同期作品,但风格不 同。《书愤》慷慨悲壮的激愤,这一首则不乏 诙谐意味。这种诙谐其实是以轻松的形式来表 达内心的忧郁。诗的主旨是写作者对官场生活 的冷淡心情,这是现实政治的黑暗在作者心上 的曲折反映。读这首诗的首尾两联要从容一些, 有感慨兼自嘲意,但不是真的嘲笑自己,而是 嘲讽当时的官场;中间两联要读得轻快,然而 不是真有闲情逸致,不过是聊作消遣罢了。
写作背景
知 人 论 世
陆游的这首《临安春雨初霁》写于淳熙十三年(1186),此 时他已六十二岁,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五年。
诗人少年时的意气风发与壮年时的裘马清狂,都随着岁月
的流逝一去不返了。虽然他光复中原的壮志未衰,但对偏 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的软弱与黑暗,是日益见得明白了。 这一年春天,陆游又被起用为严州知府,赴任之前,先到 临安(今浙江杭州)去觐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听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对比鉴赏
学习目标:
1、掌握诗歌借景抒情、运用典故等表 达情感的表现手法。 2、比较阅读,探究《书愤》与《临安 春雨初霁》这两首诗在风格上的差异。 3、进一步熟悉“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的诗歌鉴赏方法。 4、熟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临安春雨初霁
南宋· 陆游
诵 读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闲来无事,在短纸上歪歪斜斜地练习草书,晴天在窗下坐 着品味那茗茶。 莫感叹洁白的衣服会被风尘沾染,清明时节还来得及回 到镜湖边的山阴老家。
整体感知
如果掩去作者的名字,读这首《临安春雨 初霁》,也许会以为它并不是出自“铁马 金戈”、“气吞残虏”的陆放翁之手。诗 中虽然有杏花般的春色,却更隐含着“世 味薄似纱”的感伤之情和“闲作草”“戏 分茶”的无聊之绪。这是与高唱着“为国 戍轮台”而“一身报国”的陆游的雄奇悲 壮的风格特征很不一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