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的研究综述_刘静

合集下载

感恩文化的研究与培育

感恩文化的研究与培育

感恩文化的研究与培育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凝聚力的有效实现形式。

开展感恩文化建设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抓手,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是当前集团应对危机,动员职工思想闯关的具体举措,对于构建职工精神家园,凝聚企业发展合力,奠定企业长青基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课题的整体研究概况感恩文化建设先后经历了8年四个阶段。

这四个阶段:即感恩理念宣灌阶段、感恩教育实践阶段、感恩文化培育阶段和感恩文化建设阶段。

8年来,我们坚持继承、巩固创新、提高的原则,使集团感恩文化从模糊到清晰、从分散到集中,形成了既有制度保证,又有活动支撑、既有工作安排,又有考核落实的工作体系,其工作成效得到了上级的肯定、领导的认同和职工的认可。

课题立项以来,**成立感恩文化课题研究组,组织专业骨干,从不同侧面,开展研究、策划、实施、总结、提升。

期间,课题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重点研究不同时期感恩文化培育的重点,对各个时期感恩的重点进行统筹安排,科学规划,分步实施,使感恩文化建设得到扎实推进。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一)感恩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

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在教典教义中,都把感恩作为重要内容。

在西方,很多国家都设有自己的感恩节,英国、美国、加拿大、埃及、希腊等地感恩节形式多样,各俱特色,举国同庆。

他们对感恩节的重视程度,堪与传统的盛大节日-圣诞节相比。

在日本,人们的感恩思想根深蒂固,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表现为,国民对国家、对民族、对企业、对岗位的忠诚。

在中国,感恩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内涵,儒家、道家更是用感恩思想传家,很多经典的感恩故事传颂至今:如孔融让梨、雪中送炭、孟母教子、牛郎织女、白蛇传等。

习总书记指出:“有一颗感恩的心很重要,所有的人都要有感恩的心。

”可见,感恩是受恩者对施恩者的感激意识和行为,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行为规范,也是世界各国文化公认的基本道德。

感恩教育研究综述

感恩教育研究综述

感恩教育研究综述引言:感恩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学生的感恩心理和品质。

本文将对感恩教育进行综述,探讨其定义、意义、发展以及实施方法等方面内容。

一、感恩教育的定义感恩教育是一种通过教育手段培养学生感恩心理和品质的教育理念。

它强调培养学生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的感恩之情,让学生懂得感恩的重要性,并通过行为实践展现出来。

二、感恩教育的意义感恩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感恩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美德和道德观念,让他们懂得感恩是一种美德。

其次,感恩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减少负面情绪和焦虑。

此外,感恩教育还能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增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感恩教育的发展感恩教育起源于西方国家,近年来在我国也逐渐受到重视和推广。

感恩教育的发展经历了起步阶段、探索阶段和深化阶段。

起步阶段主要是引入感恩教育的概念和理念,探索阶段则是对感恩教育的研究和实践进行探索和总结,深化阶段则是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推广感恩教育。

四、感恩教育的实施方法感恩教育的实施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育、校园活动等方式,向学生灌输感恩的理念和意义。

其次,学校可以组织感恩教育的专题讲座、主题班会等活动,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感恩教育。

此外,家庭也是感恩教育的重要场所,家长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和引导,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

五、感恩教育的效果评价感恩教育的效果评价是对其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和总结的过程。

目前,评价感恩教育的效果主要通过问卷调查、观察记录等方式进行。

评价结果显示,感恩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道德品质和人际关系有着积极的影响。

六、感恩教育的面临挑战和解决方法感恩教育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例如学生对感恩教育的接受程度不一、教师对感恩教育的认识不足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引导,提高他们对感恩教育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要引导家长积极参与感恩教育,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推进感恩教育的良好氛围。

感恩教育实践研究报告

感恩教育实践研究报告

一、引言感恩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德育教育方式,旨在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感恩教育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

本报告以我校开展感恩教育实践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实践过程、效果及存在的问题,旨在为我国感恩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实践背景与目标1. 实践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道德观念却日益淡薄。

许多青少年缺乏感恩意识,对父母、老师、同学等关心帮助他们的亲人漠不关心。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校决定开展感恩教育实践,旨在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2. 实践目标(1)提高学生对感恩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2)培养学生的感恩行为,使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感恩;(3)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实践方法与过程1. 实践方法(1)课程教学:将感恩教育融入课程教学中,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了解感恩的意义;(2)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敬老院慰问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恩;(3)家校合作:加强家校联系,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感恩教育,共同引导学生树立感恩意识;(4)榜样示范:树立感恩榜样,让学生在身边找到学习的榜样,激发他们的感恩之情。

2. 实践过程(1)课程教学:在语文、道德与法治等课程中,融入感恩教育内容,让学生在阅读、写作、讨论中感受感恩;(2)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敬老院慰问、志愿者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恩;(3)家校合作:定期召开家长会,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感恩教育,共同引导学生树立感恩意识;(4)榜样示范:邀请感恩榜样到校分享他们的故事,让学生在身边找到学习的榜样。

四、实践效果1. 学生感恩意识明显提高通过感恩教育实践,学生的感恩意识明显提高。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关心父母、老师、同学,乐于助人,表现出较强的社会责任感。

2. 学生道德素质得到提升感恩教育实践使学生的道德素质得到提升。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成果概述(优秀范文五篇)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成果概述(优秀范文五篇)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成果概述(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成果概述“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成果概述在西方国家有一个专门的“感恩节”,为了学会感恩,在节日的这一天,全家人欢聚一堂感谢上苍在过去一年里的仁慈和恩惠。

西方的感恩是一种文化,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人们从小就懂得了感恩,就懂得了仁慈善良,就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人本主义教育。

西方发达国家的慈善事业非常普遍,人们的慈善行为也比较常见,这就是感恩教育的结果。

在孝道方面,古人堪称我们的典范,在古时,孝道是做人的一个起码原则。

古谚语说,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施恩不图报,知恩知报,这是人类的共识,它超越了民族,文化,国体,时代。

目前小学生缺乏感恩意识,他们对周围的一切熟视无睹,麻木不仁,觉得家长以及他人给予他们的都是理所应当的.不会感激、不会感动、不懂关心;甚至骄横、自私、懒惰。

因此,我认为有必要在感恩教育方面做一番研究,通过研究唤醒学生的感恩意识,促进他们相互信任,学会尊重,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懂得关爱他人,感激生活。

探索出新形式下农村学校对学生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径及方法。

因此确立了研究题目:“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

通过研究,实现了如下几个目标:1、通过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使学生感受、体验到别人对自己的关爱,激发他们的感恩意识,学会运用适当的感恩方法。

2通过教育,使学生拥有健康的、积极的心态,学会用爱心回报他人、回报社会。

3、通过对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形成感恩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等体系。

在研究过程中,我以学生的感恩意识和感恩行为培养的研究为重点,以行动研究法为核心,辅之调查法、文献法、个案法等方法,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开展感恩教育以来,师生中,会感恩的人多了,与人顶嘴的少了;会做家务的多了,伸手不劳动的少了;会节约钱粮的多了,吃零食进网吧的少了;会助人为乐的多了,与人闹矛盾的少了;会遵纪守法的多了,违规违纪的少了;学习求上进的多了,没进取心、没荣誉感的少了;会讲奉献比爱心的多了,自私自利以我为中心的少了;会讲礼貌、讲道德的多了,不讲文明、不讲公德的少了。

感恩小课题研究报告

感恩小课题研究报告

感恩小课题研究报告1. 引言感恩是一种人们普遍认同的美德,在人际关系、工作、学习等方面都有积极的影响。

本报告旨在研究感恩的概念、影响因素以及如何在小课题中培养感恩心态。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对相关文献的综述,了解感恩对个人发展和社会关系的重要性。

2. 感恩的概念感恩是指对他人的善意和付出表示感谢和赞赏的心理状态。

它可以表现在言语和行为上,例如向别人道谢、帮助他人或给予回报等。

感恩心态可以促进个人与他人的良好互动,加强人际关系。

3. 感恩的影响因素3.1 家庭环境家庭是培养感恩心态的重要环境。

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家庭氛围会对孩子的感恩意识产生影响。

关注家庭教育,培养孩子从小学会感恩。

3.2 社会文化社会文化背景也会影响个体的感恩心态。

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感恩的理解和表达方式不同。

一些文化重视感恩,而另一些则较少关注。

4. 感恩心态的好处4.1 个人发展培养感恩心态有助于个人积极向上的发展。

感恩的人更容易获得他人的支持和帮助,进而获得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4.2 社会关系感恩心态有助于维系和改善人际关系。

当人们感恩对方时,会表现出更多的尊重和友好,从而增进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系。

5. 小课题研究设计与实施5.1 实验目的本次小课题的目的是探究感恩心态对个人工作表现的影响。

5.2 参与者我们随机选取了50名高校学生作为实验参与者。

5.3 实验设计我们将参与者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一组为对照组。

实验组在完成任务后将接受一次感恩训练,对照组则不接受感恩训练。

然后,我们将评估两组在工作表现上的差异。

5.4 实验过程参与者首先进行一个标准的工作任务,任务完成后对照组直接进入下一个任务,而实验组则接受感恩训练。

感恩训练包括回顾任务中他人的帮助、写下感谢之词以及向任务合作者表达感谢。

然后,两组再次进行相同的任务。

6. 结果与讨论6.1 结果分析通过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我们发现实验组在第二次任务中的表现明显优于对照组。

这表明感恩训练能够提高个人工作表现。

感恩教育的实验与研究结题报告

感恩教育的实验与研究结题报告

感恩教育的实验与研究总结报告我校自《感恩教育的实验与研究》的课题被批准立项之后,就开展了扎实有序的研究工作,并组织开展了实践活动。

通过研究和实践,使以班主任为主角,全体师生参与的课题研究在我校真正开展起来。

现在,实验研究工作已经结束。

下面,我就本课题的实施情况作工作作总结。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对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

根据我校的校情,决定把“感恩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切入点,对全体学生全方位地实施“感恩教育”,精心培育学校“感恩文化”,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知恩图报,不忘国之恩,党之恩,社会之恩,老师之恩,养育之恩,知遇之恩,帮扶之恩……使“滴水之恩当报涌泉”之情感生根、开花、结果。

二、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中国的感恩教育源远流长,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

自古以来就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古训。

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感恩意识的人,让学生懂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长、老师的付出,同学的帮助,社会的关爱与扶持,体会自己的成长离不开老师、家长的关爱,同学的帮助,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扶持,对别人为自己的付出知道感恩。

进而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学会对自己负责、对父母负责、对社会负责。

让学生懂得: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懂得去孝敬父母;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懂得去尊敬师长;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懂得去关心,帮助他人;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会勤奋学习,真爱自己;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能学会包容,赢得真爱,赢得友谊;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会拥有快乐,拥有幸福。

我们就会明白事理更快地长大,我们就能够拥有一个美好未来。

三、课题研究遵循的原则(1)坚持与培育"四有"新人的目标相一致、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原则。

(2)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

感恩研究报告

感恩研究报告

感恩研究报告
感恩研究报告
一、研究背景和目的
感恩是一种积极情感,具有重要的人际和心理健康影响。

近年来,感恩研究在心理学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研究旨在探索感恩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感恩对人际关系的作用。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式收集数据,选择一定数量的被试参与实验。

被试将填写关于感恩、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的相关问卷,包括感恩量表、幸福感问卷和人际关系满意度问卷。

三、研究结果
根据回收的数据分析,发现感恩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感恩程度越高的个体往往拥有更高的幸福感和更强的社交能力。

此外,感恩还与人际关系的满意度呈正相关。

感恩心态使个体更容易与他人建立积极互动和融洽关系。

四、研究结论
本研究证实了感恩对个体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的重要作用。

感恩能够增加个体的幸福感,提升社交能力,并促进人际关系的满意度。

因此,培养感恩心态对个人的发展和幸福至关重要。

五、研究启示和建议
本研究结果可为心理学领域的实践提供一定启示。

个体应当积极培养感恩心态,学会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在与他人交往时,
表达感恩之情能够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

此外,心理学工作者可以进一步探索感恩的机制和培养感恩的方法,以提供更好的心理健康服务。

六、研究局限和展望
本研究仅采用问卷调查方式,结果可能受到主观因素影响。

未来的研究可以采用更多的方法,例如实验设计和长期追踪调查,来进一步验证和探索感恩的影响机制。

此外,本研究仅聚焦在个体层面,后续研究可以从社会群体和文化因素的角度进行探索。

“感恩教育”课题研究报告

“感恩教育”课题研究报告

“感恩教育”课题研究报告《感恩教育》课题研究报告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素质的提高几乎每个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孩子当然都是家庭的中心在长辈的呵护下成长他们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觉得别人对他们的好都是应该的。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就要从小加强德育教育要让孩子学会感恩尊重他人。

把感恩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始终使学生从小常怀感恩之心感激和记住那些有恩于他们的人学会感恩施恩与他人用自己的爱心回报他人回报社会为以后能做一个服务于社会关爱他人成为一个高尚的人的思想打基础。

一、课题的提出 1、“感恩图报”是我国人民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

众所周知的古语:“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等等都体现着一种知遇之恩、养育之恩、培养之恩、提携之恩、救命之恩。

这些良好的道德文化传承了千年也熏陶和感染人类千年。

所以“感恩”其实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哲学是一种工作与生活的态度更是人类一种大智慧。

2、在青少年的德育中感恩教育是一个基点.尽管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施恩不忘报”的美德但是还有“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古训.不仅应该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而且对于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也应该发自内心地感激而不应该忘恩负义.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也是人之常情.不会感恩或者不愿意感恩既是缺乏修养的表现又是缺乏人文关怀、情感冷漠、缺少人情味的表现. 3、人是教育与环境的产物他是受着多种环境因素影响的其深层原因应该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感恩教育的整体缺失。

在全民极力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不再对和谐社会的有关理论做众所周知的阐释在这我们提出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感恩教育和谐学校也需要感恩教育。

4、现代社会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已经成为“独生子女时代”“四位老人、两位父母和一个孩子”的“421”家庭模式成社会的主导。

在家里父母、亲人对他们的呵护与关爱到了无微不至的地步。

在学校教师也总是以学生为本注重鼓励与表扬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与张扬。

感恩教育研究实践

感恩教育研究实践

摘要:感恩教育作为一种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的教育方式,在我国教育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从感恩教育的内涵、意义、实践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我国感恩教育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一、引言感恩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感恩意识、感恩行为为核心的教育活动。

在我国,感恩教育源于传统文化中的“知恩图报”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感恩教育逐渐成为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从感恩教育的内涵、意义、实践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感恩教育研究与实践提供借鉴。

二、感恩教育的内涵1. 感恩意识的培养:感恩意识是指个体对他人给予的关爱、帮助、支持等所产生的一种感激之情。

感恩意识的培养要求学生认识到他人对自己的付出,从而产生感激之情。

2. 感恩行为的实践:感恩行为是指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对他人给予的关爱、帮助、支持等表示感谢和回报的行为。

感恩行为的实践要求学生在实际行动中体现感恩之情。

3. 感恩教育的目标:感恩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感恩意识、感恩行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三、感恩教育的意义1. 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感恩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尊重他人、关心集体等良好道德品质。

2.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感恩教育有助于学生认识到他人的关爱,从而增强自信心,减轻心理压力,提高心理素质。

3.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感恩教育有助于学生认识到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 提高教育质量:感恩教育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感恩教育的实践策略1. 家庭教育:家庭是感恩教育的起点,家长要注重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通过日常生活小事,引导孩子学会感恩。

2. 学校教育:学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教育活动,如感恩主题班会、感恩演讲比赛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感恩。

3. 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恩,培养感恩行为。

4. 教学内容:在学科教学中融入感恩教育,如语文、历史、政治等课程,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感恩的重要性。

幼儿感恩教育研究及综述

幼儿感恩教育研究及综述

幼儿感恩教育研究及综述中华民族拥有优良的感恩传统,悠悠几千年的文化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每个人都应怀揣一颗感恩的心,感谢父母、感谢师长、感谢朋友、感谢生活。

感恩是一种文化素养,感恩是一种思想境界,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感恩是一种社会责任。

感恩作为幼儿亲社会的行为之一,对幼儿理解他人、帮助他人、奉献爱心等行为都有积极的影响。

一、研究幼儿感恩教育的意义及其内容(一)研究的意义感恩作为亲社会行为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幼儿道德发展水平的一个标准,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爱心、同情心及帮助他人等良好品质,促进其人格健康地发展,促进幼儿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形成。

(二)研究的内容目前,我国关于幼儿感恩教育的研究大致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基于家庭教育情境中幼儿感恩教育的研究,它主要涉及家长是否有培养幼儿感恩的意识、培养方式,以及幼儿在家庭中表现出的感恩意识和行为现状;另一方面是关于幼儿园对幼儿感恩教育的研究,它主要是从识恩、知恩、报恩、施恩等感恩的四个环节进行解读。

可见,以上两个方面的研究都从自然、社会和他人三个角度来探讨幼儿感恩的培养。

二、幼儿感恩教育研究的热点(一)幼儿感恩的现状调查在对幼儿感恩的现状调查研究中,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法、访谈法和观察法。

研究者在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后发现,现在的孩子不懂得体谅父母辛苦的占76%;认为现在的孩子不懂事,不懂得要主动去表示关心的占68%;受到别人的帮助或关心时,却不懂得要主动地向别人表示感激或感谢的占58%,这一结果说明:现在的幼儿只懂得受恩却不懂得施恩。

[1] 在幼儿园中幼儿表现出的感恩相对家庭有所提高,但是仅表现为对熟悉的教师打招呼等礼貌行为。

在人际关系上,78.35%的幼儿认为帮助自己的人很少[2],在接受帮助后有部分幼儿知道说“谢谢”,其中女童说谢谢的比例略高于男童。

通过分析已有的研究资料发现,幼儿普遍缺乏感恩的心态。

(二)影响幼儿感恩的因素1.家庭感恩教育的缺失家庭感恩教育缺失的根本原因是父母没有真正培养幼儿感恩的意识。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结题报告.pdf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结题报告.pdf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概述(一)课题研究的价值与意义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人精神素养的体现。

俗话说,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学会感恩,就是让学生们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使其心灵深处受到感动,懂得理解、宽容、体贴、关爱,懂得孝敬父母是为人之本,懂得感恩是快乐生活之源,让每个学生的心中充满爱心,让他们的学习更有动力,让他们的生活更有意义。

学会感恩,就是让学生们懂得自己所享受的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都来自他人的创造。

当每个人细细品味别人为自己付出的辛劳时,一些不满就可能消弭,幸福之感便会油然而生。

而对于家庭养育之情、社会培育之恩的回报之愿,正是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之心产生的沃土,正是构建和谐社会之基。

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修养,是每个学生人生的必修课。

只有学会了感恩,人的内心才会充满温馨,人的生活才能充满阳光,人生之路才能越走越宽广。

我校是沈阳市的一个农村学校,其中有许多的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十分困难。

为了这些学生学习无忧,家长能供得起其子女读书,学校多方面开辟渠道,为他们争取得到社会各界的帮助。

近年来,国家实行两免一补,解决了很多学生读书难的问题,同时,资助我校学生的单位、个人越来越多,还有许多单位、个人与我校的贫困学生结成了对子。

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学生,不断地接受着社会、个人的帮助,我们应该怎样回报帮助我们的人呢?那么,我们首先要有一颗感恩的心,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回报社会的厚爱。

作为一所农村小学,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让广大同学更深刻地理解感恩的意义所在,让更多的学生、家长投入到感恩的实践活动中来,使更多同学感恩的心升起,让学生明白感恩的重要性,明白一个人一定要知恩言谢,对给予自己帮助和关爱的人时时怀有感激之心。

同时要让我们的教师也深深地体会感恩的必要性,努力地将社会的爱心转化为丰硕的教育教学成果。

我们把“感恩”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台阶,要让我们前进小学的所有学生都明白“感恩”,学会怎样去“感恩”。

恩教育与心理学中感恩的研究

恩教育与心理学中感恩的研究

感恩教育与心理学中感恩的研究本文对感恩教育的相关研究以及学术界对感恩心理学的研究和描述进行了综述,以便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心理学以及感恩。

ﻭ心理学;感恩;研究综述感恩是基本的人性之一,是人之为人的一种道德表现,人只有一种具有感恩的心理,才能够真正的实现自我的,当下学术界研究感恩的成果比较多,但是大多都侧重于对感恩的一种心理学描述,或者对特定群体或者对特定感恩行为的描述和研究。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对感恩的研究大多立足在一种较为狭隘的视角上来进行。

当下学术界对感恩心理学的研究和描述,大多见于以下几个方面:ﻭ 1从特定的群体来研究感恩有的学者从特定群体来研究感恩,在这里研究大多见于对高校大学生,高校贫困生和的感恩心理进行研究,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对特定群体的感恩研究都结合了该群体的特征,以及该群体所处的和学校环境来进行这样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借鉴成果。

这样的研究也大多从一种对特定群体的具体化的和语境化的理解来进行。

有的学者从高校大学生的感恩心理来进行研究,他们认为高校大学生处于高校的教育之中,不断的在高校的教育之下自己的观、价值观、,而在高校教育之下的大学生,尤其是处于阶段的大学生,其个性的张扬以及其鲜明的个性,这些都对大学生的感恩心理的培养有着一定的阻碍作用。

如龙献忠、陈方芳认为,感恩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做好大学生感恩教育是全面提高当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更是培养新时期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人的需要。

[1]大学生仍然是没有经济收入的群体,大多数大学生的生活费以及基本的生活支出都要依靠家庭的父母来进行,尤其是需要家庭的大力的经济支持,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对高校大学生群体的感恩研究有着独特的价值和意义,随着我国的迅速,尤其是领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对高校大学生感恩心理的研究有着更为重要的价值和理论价值。

有的学者从的角度来进行感恩现象和感恩心理的研究,他们认为相对于大学生来说,的个性以及的世界观和更加不成熟,处于更加的持续成长的阶段。

感恩教育实践调研报告

感恩教育实践调研报告

一、引言感恩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道德观和人生观的重要途径。

随着社会的发展,感恩教育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

为了深入了解我国感恩教育的现状,探讨感恩教育的有效实施方法,本报告通过对部分学校、家庭和社区进行实地调研,分析感恩教育的实践情况,并提出相关建议。

二、调研背景1. 感恩教育的重要性:感恩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尊重师长、关爱社会、热爱生活的品质,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2. 现状分析:当前,我国感恩教育在实践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如家庭、学校、社会对感恩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感恩教育内容单一,形式单调等。

三、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方法,对部分学校、家庭和社区进行实地调研。

具体如下:1. 问卷调查:设计感恩教育相关问卷,对学校、家庭、社区进行发放,了解各方对感恩教育的认知、态度和实践情况。

2. 访谈:与学校教师、家长、学生以及社区工作人员进行访谈,深入了解他们在感恩教育方面的经验和看法。

3. 观察:实地观察学校、家庭、社区开展感恩教育活动的具体情况,如主题班会、家庭亲子活动、志愿服务等。

四、调研结果与分析1. 学校层面:- 感恩教育课程设置较为完善,但部分学校课程内容单一,缺乏创新。

- 学校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形式多样,但部分活动效果不佳,学生参与度不高。

- 教师对感恩教育的重视程度较高,但专业指导能力有待提高。

2. 家庭层面:- 家庭对感恩教育的认知度较高,但实际践行情况不佳。

- 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注重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但缺乏有效的方法和技巧。

- 家庭亲子活动开展较少,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不足。

3. 社区层面:- 社区对感恩教育的重视程度较高,但相关资源有限。

- 社区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形式单一,缺乏创新。

- 社区与学校、家庭之间的合作不足,影响感恩教育的整体效果。

五、建议与对策1. 加强政策支持:政府应加大对感恩教育的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学校、家庭、社区开展感恩教育活动。

“如何开展感恩教育活动”课题研究工作年度总结

“如何开展感恩教育活动”课题研究工作年度总结

“如何开展感恩教育活动”课题研究工作年度总结“如何开展感恩教育活动”课题研究工作年度总结我校课题《班主任如何开展感恩教育活动的实践研究》作为中国教育学会班主任专业化课题的子课题,立项于2014年4月。

自课题立项以来,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课题组成员采取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做了大量务实的工作,使课题研究能够顺利地开展、推进。

为了把课题研究工作更有成效地开展下去,现将一年的工作总结如下:一、准备阶段所做的工作1.成立中心课题组2.制定课题研究方案3.提高认识,转变观念4.理论学习5.积极参加课题培训,走出去、请进来6.收集整理资料7.建立课题管理办法,建立课题研究制度8.设计调查问卷,开展前测二、第二阶段具体实施2014年9月―2015年9月期间为课题具体实施阶段。

为了把课题研究工作更有效地开展下去,现将这一阶段的工作总结如下:本阶段主要针对学生特点,了解学生目前的感恩心态,指导班主任从“感恩祖国、感恩社会、感恩师长、感恩父母、感恩自然”五方面内容开展感恩教育活动研究。

初步形成班主任开展感恩教育活动的实践模式。

1、感恩祖国收集“祖国之最”、祖国的世界之最以及祖国的自然风貌,人文景观、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军事强大、文化繁荣等有关文字、图片资料,认真开展系列化活动。

(1)、以“感谢祖国”与“感激伟大的共产党”为题,开展征文活动。

(2)、国庆节或“七一”、“八一”及革命纪念日到来之际,组织“歌唱祖国”、“歌唱共产党”的合唱比赛活动。

(3)、以“我爱我的祖国”为主题,各班办一期板报,每位同学出一份手抄报。

(4)、组织观看一系列的爱国影片活动,并撰写观后感。

(5)、开展以“我的祖国”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活动。

2、感恩社会第一方面是班主任指导开展“社会服务活动”。

我校开展的“社会服务活动”就是“志愿者活动”,福永中学学生毕业前必须完成48天的社会服务,平均每学期8天,每学年16天。

1、班主任召开“以阳光心态面对人生,以辛勤劳动创造生活,以感恩情怀回馈社会”的家长会,取得家长对活动的理解与支持。

有关增加感恩的方法 文献综述

有关增加感恩的方法 文献综述

有关增加感恩的方法文献综述在现代社会中,感恩不仅是一种美德,还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感恩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提升自己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本文将综述一些科学研究结果,介绍几种有效的增加感恩的方法。

一、赞美他人赞美他人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式来表达感恩之情。

研究发现,当我们赞美他人时,不仅可以增进我们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还能让我们自己感到更加快乐和满足。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寻找机会给予他人真诚的赞美和鼓励,这不仅能够增加他人的快乐,也能够提升自己的感恩之心。

二、写感恩日记写感恩日记是一种常见的感恩练习方法。

当我们每天花一点时间写下自己所感激的事情时,能够更加深入地体会到自己所拥有的幸福和满足。

研究发现,长期坚持写感恩日记的人,对生活的满意度更高,心理健康状况也更好。

因此,我们可以尝试在每天结束前,花上几分钟回顾一天中的美好瞬间,并写下自己所感激的事情。

三、行善事行善事是一种能够增加感恩之心的行为。

当我们帮助他人、回馈社会时,不仅能够对他人产生正面影响,还能够让自己感到满足和充实。

研究发现,进行善行能够激活大脑中的奖赏回路,提升自己的幸福感。

因此,我们可以主动参与公益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以此来增加自己的感恩之心。

四、重视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增进感恩的重要因素。

当我们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并互相支持和帮助时,能够培养出更加深厚的感恩之情。

因此,我们可以主动与他人建立联系,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维护和加强人际关系。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欣赏他人的付出和帮助,用心感受他们的好意,从而增加自己的感恩之心。

五、珍惜时间和资源感恩也包括对时间和资源的珍惜。

当我们能够合理规划时间,充分利用和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的时刻,能够更好地体验生活的美好和快乐。

同时,我们也要懂得节约和合理使用资源,尽量减少浪费的行为,以此来表达对资源的感恩之情。

增加感恩的方法有赞美他人、写感恩日记、行善事、重视人际关系以及珍惜时间和资源。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结题分析方案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结题分析方案

“小学生感恩教育地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概述<一)课题研究地价值与意义感恩是中华民族地传统美德,是一个人精神素养地体现.俗话说,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学会感恩,就是让学生们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使其心灵深处受到感动,懂得理解、宽容、体贴、关爱,懂得孝敬父母是为人之本,懂得感恩是快乐生活之源,让每个学生地心中充满爱心,让他们地学习更有动力,让他们地生活更有意义.学会感恩,就是让学生们懂得自己所享受地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都来自他人地创造.当每个人细细品味别人为自己付出地辛劳时,一些不满就可能消弭,幸福之感便会油然而生.而对于家庭养育之情、社会培育之恩地回报之愿,正是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之心产生地沃土,正是构建和谐社会之基.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修养,是每个学生人生地必修课.只有学会了感恩,人地内心才会充满温馨,人地生活才能充满阳光,人生之路才能越走越宽广.我校是沈阳市地一个农村学校,其中有许多地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十分困难.为了这些学生学习无忧,家长能供得起其子女读书,学校多方面开辟渠道,为他们争取得到社会各界地帮助.近年来,国家实行两免一补,解决了很多学生读书难地问题,同时,资助我校学生地单位、个人越来越多,还有许多单位、个人与我校地贫困学生结成了对子.我们地学校,我们地学生,不断地接受着社会、个人地帮助,我们应该怎样回报帮助我们地人呢?那么,我们首先要有一颗感恩地心,用我们地实际行动回报社会地厚爱.作为一所农村小学,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让广大同学更深刻地理解感恩地意义所在,让更多地学生、家长投入到感恩地实践活动中来,使更多同学感恩地心升起,让学生明白感恩地重要性,明白一个人一定要知恩言谢,对给予自己帮助和关爱地人时时怀有感激之心.同时要让我们地教师也深深地体会感恩地必要性,努力地将社会地爱心转化为丰硕地教育教案成果.我们把“感恩”提高到了一个新地台阶,要让我们前进小学地所有学生都明白“感恩”,学会怎样去“感恩”.小学生正值儿童时期,属于未成年人,他们地世界观、人生观正在建立时期,需要对他们进行保护和正确地引导.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地若干意见》,全面实行《公民道德建设实行纲要》,加强对学生地心理健康教育地文件精神要求,鉴于商品经济大潮地冲击下一些成年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道德地缺失和信仰地危机给广大未成年人地健康成长带来地严重地负面影响;腐朽落后地思潮和不良信息地传播,渐渐地腐蚀着未成年人地心灵,使得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情感苍白,行为失范.因此,我们想通过一系列地感恩教育实践活动,促进我校学生地思想道德认识水平地提高,促进我校德育工作地全面进步.经过深刻地反思与研讨,我们认为,感恩不仅仅是道一声“谢谢”,她要有丰富地善良地情感作“根基”;感恩,也不仅仅是礼貌而已,她要有帮助他人地心作“地基”;感恩,更不是人为地做秀,她要有希望别人美好地美德作“路基”.学会感恩,能更懂得珍惜;学会感恩,能更懂得进取;学会感恩,能更懂得宽容.有一份感恩地心,能使学生更快乐和健康地成长.因此,根据我校地校情,对学生全方位地实行“感恩教育”,精心培育学校地“感恩文化”,更能突出我校地办学特色,促进学校教育教案地良性发展,促进我校学生地思想道德认识水平地提高,促进我校德育工作地全面进步.<二)课题地界定与内容界定:本课题通过研究,探索出新形式下农村学校对学生感恩教育地有效途径及方法.唤醒学生地感恩意识,促进他们相互信任,学会尊重,从生活地点点滴滴之中懂得关爱他人,感激生活,并从中认识到每个人地社会责任.研究地内容:1、小学生感恩意识现状地调查研究.2、小学生感恩教育目标与内容地研究.<1)孝敬父母.<2)尊敬师长.<3)关爱他人.<4)感激社会、感激自然.<5)感激生命.3、小学生感恩行为培养地方式、方法研究.4、小学生感恩教育地途径研究.<1)学科渗透感恩教育.挖掘各学科感恩教育地因素,自觉地、有意识地在课堂教案中渗透感恩教育.<2)在校级、班级工作和各种教育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在学校、班级范围内定期请名人、专家进行感恩教育地专题讲座,安排专题地感恩教育活动,于感恩教育与活动之中.<3)家校联通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学校和教师经常和家长沟通,向家长介绍感恩教育成功地经验,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协调一致.<4)利用社会上地专用场所和教育设施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组织学生到社会上地专用场所和教育设施进行活动,在活动中使学生获得某种感恩体验教育.二、课题研究地方法、过程和具体措施<一)课题研究中所选择地科研方法本课题地研究以行动研究法为核心,辅之调查法、文献法、个案法等.1、行动研究法:一边研究一边实行,形成每个阶段地研究内容,探索有效实行农村小学生各阶段感恩教育地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体系,培养小学生地感恩意识与行为.2、教育调查法:通过调查了解农村小学生感恩地现状,根据本校学生存在地问题确定课题研究地方案.为解决课题研究地重点做好铺垫.3、文献研究法:了解目前国内外感恩教育地现状及一些经验,搜集有关资料,,从中学习、借鉴,促进研究课题地深化.4、案例研究.选择典型学生进行跟踪研究,了解他们地感恩意识与行为发展地特点,进而归纳出适合大部分学生发展地教育规律.<二)课题研究地具体过程准备阶段:2007年9月——10月(1)理论研究阶段;(2)资料调研阶段;(3)确定实验、启动实验阶段.实验研究阶段:2007年11月——2008年6月<1)每周一次集体研究本周计划;<2)每周一次集体研究;<3)每周一次集体总结.结题阶段:2008年6月——7月总结各阶段资料,结题及论文材料整理.在研究地过程中,严格制定季度工作计划,并定期进行小结,制定新地方案,有理有序地一步步进行着.期间定期开展相关理论资料地学习,阅读相关资料、书刊、杂志,查阅相关网站,调查国内外新地教案信息,做好记录、总结,不走形式,收集学生地典型作业进行分析,整理典型地教案案例,随时记下研究中地随笔、反思,做好学习中地交流讨论工作,成员及时地将个人收获体会与其他人交流.抓住每一次观摩科研案例地机会,同时积极进行组间听、评课活动,做好记录和总结,并从中取长补短,以逐渐摸索新地教案之路.<三)课题研究地具体措施与做法从学生现实存在地感恩问题入手,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地感恩体验活动,在全校营造出浓郁地情感氛围,激活学生地“感恩”情怀;创造实践机会,促使学生以实际行动把情感化为感恩行动. 过程:1、准备阶段<2006、3~2006、6)完成课题研究方案地制定、申报工作,确定课题成员及分工,调查目前农村小学生感恩情况地现状,分析存在地主要问题,提出解决问题地对策;进行理论资料地准备、调查、分析、收集资料,起草“课题实行方案”及实行执行计划,对方案进行论证.2、研究阶段<2006、9~2009、7)根据实行执行计划进行研究.分别组织实行各类“感恩”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地感恩体验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感恩意识,学会感激别人;收集第一手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根据不同地年龄段,建构农村小学生感恩教育地目标、内容、方法、途径体系,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3、总结阶段<2009、8~2009、12)对本课题研究地过程及资料进行系列分析,形成研究报告和课题总结报告.并将具体做法、经验总结及专题论文汇编成集,为做好推广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三、课题研究地结果和结论<一)课题研究地结果开展感恩教育以来,师生中,会感恩地人多了,与人顶嘴地少了;会做家务地多了,伸手不劳动地少了;会节约钱粮地多了,吃零食进网吧地少了;会助人为乐地多了,与人闹矛盾地少了;会遵纪守法地多了,违规违纪地少了;学习求上进地多了,没进取心、没荣誉感地少了;会讲奉献比爱心地多了,自私自利以我为中心地少了;会讲礼貌、讲道德地多了,不讲文明、不讲公德地少了.同学间每天早晨见面时相互问好鼓励成为了学校一道靓丽地风景线!2007年学校没有发生一起打架违规事件,没有出现一起违法违纪案件,没有发生一起安全事故……从调查中发现,我校地中学生现在已懂得“应尽力为身边地人做些事情”、“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为我们付出了很多”、“要有感恩之心”等道理,有些学生也从行动中表现出来.有些学生看到老师很累,主动走到老师身边给老师给你一个问候“老师,你很累吧.”很多学生在家里也会帮忙做些家务.说明,学生地感恩行为和意识是可以培养地.通过该课题地研究,我们老师地视野更加开阔,活动组织能力、研究能力等也都得到了提高.相关地论文课题获奖,真正促进了教师地专业成长.在丰富地感恩活动中,促进家长进一步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使其教育方法更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同时,家长地思想也得到了净化、升华.就如一为家长说地:“学生懂得了要记得他人地好处,要感恩.我们大人也一样,有了这样心态,一切觉得好了.”<二)课题研究地结论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是适时地、是必要地.感恩教育必须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地多种途径和方式进行,促进学生地健康成长.1.有效地感恩教育有助于激发学生地感恩意识.2.小学生感恩教育地质量与其人际关系、生活态度、人格地形成密切相关.3.以感恩教育带动学校心理健康管理模式地改革,使心理健康更具实效.4.把感恩教育与心理健康结合起来,使儿童易于接受,是一种新地教育尝试.5.从感恩教育角度研究学校心理健康地发展,拓展了学校心理健康研究地思路.四、课题研究地反思1、感恩教育现在已受到行政部门地重视,但要养成人人怀有“感恩之心,感激之情”,不是说到就能做到地.所以培养学生地感恩意识,需要全社会地关注、长时间地养成,我们任重而道远.2、我们非常关注学生日常中感恩行为,可如何运用发展性评价方式分析评价学生,我们感到困惑.在以后地工作中,值得我们不断地研究探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感恩理论
1. 感恩的认知情绪理论 。 这一理论认为感恩是一种情绪, 是对引 weiner( 1985 ) 提出情绪以两种形式存 起感恩的事件判断的结果。例如, 在: 结果依赖型和原因依赖型 。 他认为, 感恩是一种原因归因型情绪, 其产生是因为个体将自己获得的益处归因为他人为此做出的行动或 努力。 2. 感恩的情感特质理论 。 Rosenberg 认为, 情感体验的一般形式可 心境和情绪三种层次水平 。 目前, 大多数人都把感恩看 分为情感特质、 成是一种情感特质, 我们称为感恩倾向。 我们把感恩倾向认为是当某 更容易体验到感恩情绪 。 人在受到别人恩惠时, 3. 感恩的拓宽建构理论 。 Fredrickson ( 1998 ) 提出了积极情绪的拓 宽建构理论。感恩作为一种积极情绪, 也能用拓宽建构理论来解释它 在一 的作用。感恩的个体通常用亲社会行为来表达他们的感恩之情, 由感恩的激发的亲社会行为会促使个体社会联系和结交 段时间之后, 朋友。这些就是社会资源, 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些社会联系慢慢会变成 个体持续而连贯的社会支持。我们可以认为感恩构建了多种多样的个 体和社会资源。 4. 道德情感理论。感恩, 是一种对慈悲的积极情绪反应, 是一种道 德情绪, 是人类产生道德行为的钥匙 。 感恩来源于观察到自己得到的 并且意识到礼物的价 利益是别人给予的。当一个人得到别人的礼物, 值, 同时意识到这种礼物其实是不应得的, 从而引起个体产生道德动 机, 回报得到的礼物 。
1. 感恩品质的结构。关于感恩结构, 人们尚未达成共识, 如我们前 面探讨的, 有些学者认为感恩是单因素结构, 而有些则认为是多因素结 构, 这样的局面对感恩的测量和研究产生了直接的不利影响。 感恩品 质的结构需要进一步探索。 2. 感恩心理效能及其机制。感恩的心理效能研究目前集中在感恩 与幸福感和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上, 研究者还应该研究感恩的其他 研究者对于感恩产生这些心理效能的机制方面还很 心理功能。另外, 不明确, 研究这些机制能使人们更好地理解感恩与幸福感的关系。 3. 要开展感恩的发展研究。目前的感恩研究大多以成年人为研究 样本, 而关于儿童青少年的感恩发展和干预研究尚较缺乏。 而儿童青 少年的感恩研究不仅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有重要价值, 而且对未来 社会道德建设和社会和谐发展有积极意义。 4. 感恩的跨文化研究。 不同的国家、 民族的特殊的文化背景会对 个体心理的发展和形成产生及其深远的影响。 我国人民的感恩内容和 结合我国的文化背 表现方式可能与西方文化的感恩有所不同。 因此, 更准确地理解中国人的感恩心理和行为。 景进行感恩研究才能更好、 5. 感恩的应用研究。 感恩已经被证实与很多积极的情感有关, 是 促进个体主观幸福感的有效手段, 为此, 研究不仅关注于对感恩的理论 也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把感恩研究成果运用于实际的临床、 学 探讨, 校教育和社会方面, 通过感恩的训练和治疗来帮助个体预防和解决心 提高他们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构建和谐社会。 理问题, 总之, 感恩心理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 仍有许多值得研究和探索之 处, 也必然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需要我们有不畏艰难的科研探索精 感恩的研究在我国会取得很大的进展。 神。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参考文献: [ 1] 董霞. 感戴与心理健康、 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2008 [ 2] 祝伟娜, 石国兴. 初中生感戴和主观幸福感的干预研究. 心理学 探新. 20083. [ 3] 惠秋平. 大学生情绪智力、 主观幸福感与感恩倾向的关系研究 . 信阳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2010 [ 4] 刘晓岚. 大学生的感戴与其自我概念、 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 贵 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 [ 5] 田喜声. 学生感戴倾向及其移情能力、 助人倾向间的关系研究. 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 [ 6] 王定升. 感恩对助人行为的影响. 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 [ 7] 赵淑娟. 中学生感恩、 社会支持与自我价值感的关系研究. 河南 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 [ 8] 秦喆. 大学生感恩意识与人格特征、 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研究. 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 [ 9] 代维祝, 张卫, 李董平, 文超. 压力性生活事件与青少年问题行 为: 感恩与意向性自我调节的作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0 ( 6 ) [ 10] 文超和张卫. 青少年感恩与学业成就的关系: 以学习投入为中 介. 2010
三、 感恩的相关研究研究
目前, 关于感恩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 如今国内关于感恩的研 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感恩与主观幸福感 。 董霞( 2008 ) 研究表明, 感恩与总体主观幸 初中生感恩和主 福感水平存在极其显著的正相关; 祝伟娜( 2008 ) 认为, 观幸福感存在显著正相关; 甘启颖( 2009 ) 的研究表明应对方式和人际 关系是感恩对主观幸福感影响的中介变量; 计数感恩可以提高生活满 降低消极情感体验; 惠秋平( 2010 ) 的研究表明大学生 意度和积极情绪, 总体感恩倾向与总体主观幸福感及主观幸福感愉快心境 、 生活满足维 与主观幸福感健康担心维度显著负相关; 情绪智力 度之间显著正相关, 和总体主观幸福感对感恩倾向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 2. 感恩与亲社会行为 。 刘晓岚( 2008 ) 研究表明, 大学生感恩与自 社会支持显著正相关; 田喜生( 2008 ) 研究表明, 感恩倾向与移 我概念、 情能力、 助人倾向存在显著正相关; 王定升( 2008 ) 实验研究表明, 感恩 能够促进助人行为; 赵淑娟( 2010 ) 用自编的中学生感恩问卷调查分析, 感恩各维度与社会支持各维度显著相关; 感恩各维度与自我价值感各 维度显著正相关; 感恩在社会支持和自我价值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 3. 感恩与人格。秦喆( 2009 ) 的研究表明被试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对 其感恩意识状况存在影响, 各因子对感恩的感恩意识的解释度不一样, 44
一、 感恩的定义
心理学对于感恩的定义有两种观点: 认知观点和情绪观点。 持认 感恩从根本上来说是对生活经历的认知引发 知观点的心理学家认为, 的, 是对他人的恩惠活动的积极认知 。 而持情绪观点的心理学家认为 感恩是受惠者在收到他人的恩惠之后产生的愉快情绪, 并倾向于用情 绪词汇来描述感恩。
四、 今后的研究 媛 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系 2010 级研究生
【摘 要】 感恩是积极心理学关注的人的重要特质 。本文通过文献调研的形式, 概括了感恩的研究背景, 定义, 感恩理论以及感恩的相关研究成 果, 并指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 以期指导感恩的进一步研究发展。 【关键词】 感恩 定义 理论 研究方向 , 感恩一词起源于 拉丁语字根“gratia ” 意思是优雅、 高尚 和感 激。 在过去的时间里, 感恩虽然一直受到哲学、 神学和畅销书的青睐, 但却 一直被心理学忽视, 在心理学研究中, 感恩仅有一个短暂的历史。 在积 开始了对感恩的研究 。 感恩对人类很重要, 它 极心理学兴起的背景下, 并把感恩的 是一种被高度称赞的人类特质圈。 对感恩进行实证研究, 学校教育为和社会方面, 通过感恩的训练 研究结果运用于实际的临床 、 和治疗来帮助个体预防和解决心理问题, 提高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 具 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父母养育方式对大学生感恩意识存在影响。 4. 感恩与健康。董霞( 2008 ) 研究表明, 感恩与心理症状存在极其 显著的负相 关, 与 对 健 康 的 担 心 这 一 因 子 存 在 显 著 的 负 相 关; 张 卫 ( 2010 ) 等的研究表明感恩与青少年的外化和内化问题行为存在负相 感恩对青少年的问题行为有抑制作用, 意向性自我调节在压力性生 关, 感恩与外化问题行为之间有中介作用。 活事件、 5 其他研究。文超和张卫( 2011 ) 的研究表明青少年的感恩与学业 成就正相关, 感恩可以促进青少年学业成就的提高; 青少年的行为投入 在感恩与学业成就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 感恩既直接影响青少年的 又通过行为投入间接影响青少年的学业成就。 学业成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