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平行线教案

合集下载

初中平行线判定定理教案

初中平行线判定定理教案

初中平行线判定定理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平行线的定义,掌握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并能够运用判定定理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平行线的判定定理。

教学难点:平行线的判定定理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准备:三角板、直尺、铅笔、投影仪。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图片,如楼梯、铁轨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找出其中的平行线。

2. 学生分享观察到的平行线,教师总结并板书平行线的定义。

二、探究平行线的判定定理1. 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2. 学生尝试用尺子和三角板画出两条直线,并判断它们是否平行。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判断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学生得出平行线的判定定理。

三、巩固练习1. 教师给出几组直线,要求学生判断它们是否平行,并说明判断的依据。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四、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平行线的判定定理。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悟。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平行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探究平行线的判定定理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和交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练习环节,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知识,提高运用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对平行线的判定定理有了较好的理解和掌握。

七年级数学平行线教案

七年级数学平行线教案

七年级数学平行线教案七年级数学平行线教案通用9篇七年级数学平行线教案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进一步了解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掌握有关的符号表示;(2)让学生经历用三角板、量角器画平行线的方法,积累操作经验;(3)在实践操作中,探索并了解平行线的有关性质;2、数学思考能在观察和想象两直线存在平行关系,并在实践、探索中获取平行线的有关性质。

3、解决问题能在观察、想像、实践、操作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初步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4、情感与态度目标认识到通过观察、想象、实践、操作、归纳可以获取数学知识,体验数学活动富有探索性,人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培养学生可持续学习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平行线”是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第二节内容,本节内容安排三个课时,这一课时是本节内容的第一课时,在这一课时里,通过让学生观察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的模型,想象有转动的过程中存在有相交的情况,从而得出概念及平行公理,那么本课时教学内容的设计意图主要是让学生在观察、想象两条线存在平行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两直线平行的有关性质,为今后学平行线的判定做好铺垫。

本课设计的主要思路是通过让学生观察、实践、操作等方式,使学生经历实践、分析、归纳等过程,从而获得相关结论。

学生在观察、实践、操作之前,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想象木条在转动过程中的位置变化情况;2、实际生活中,大量存在的是平行线段,要把它们看成直线;3、强调画平行线时要使用工具,不能徒手画,还注意不能只画横平或竖立的图形,要让学生画出一些变式图形。

三、学校与学生情况分析万宁市第二中学是万宁市一所普通中学,大部分的学生来自农村,学校的教学条件一般。

我校七年级的学生没有通过选拔考试,只是按要求就近入学。

因此,大部分学生的基础以及学习习惯较差。

但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在课堂教学中,逐渐淡化了知识传授、接受学习、模仿训练等传统的模式,而注重学生学习兴趣与态度的培养,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七年级数学下《平行线及其判定》教案

七年级数学下《平行线及其判定》教案

七年级数学下《平行线及其判定》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掌握平行线的概念,理解平行线的判定定理,能够应用这些
定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论证,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和探究能
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几何的兴趣,培养他们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
精神。

二、教学内容与过程
1.导入:通过实物展示和情境创设,引入平行线的概念,引导学生观察平行线的
特点。

2.知识讲解:详细讲解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包括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
内角互补等,结合实例进行解释。

3.探究活动:设计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并
进行小组讨论,总结规律。

4.应用实践:设计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如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
行、计算平行线的距离等。

5.总结与提升:总结平行线的主要知识点,强调重点和难点。

通过综合性题目,
提升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和合作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实物模型、PPT演示、几何画板等辅助教学工具,帮助学生更
好地理解平行线的判定定理。

四、教学评价与反馈
1.课堂互动: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
教学策略。

2.作业评价:布置相关练习题,要求学生按时完成,并进行批改和反馈,帮助学
生巩固所学知识。

3.测试与反馈:组织阶段性测试,检测学生对平行线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发现
问题并进行针对性辅导。

《5.2.2平行线的判定》教案

《5.2.2平行线的判定》教案

课题《5.2.2平行线的判定》教案【教案背景】1、教学对象:七年级学生2、学科:七年级数学下册(新人教版)3、课时:第1课时4、学生情况:目前,虽然我校学生的数学水平参差不齐,数学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在学习本节课时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学生的个性活泼,学习积极性高,而且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完“三线八角”,初步了解了平行线的概念、平行线的性质及用三角板和直尺画平行线的方法,是具备学好这节课的基础的。

本学期学生初步接触推理证明,逐步养成言之有据的习惯。

【教学课题】数学七年级下册(新人教版)5.2.2平行线的判定,课型:新授课,课时第一节【教学内容分析】"平行线的判定"是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第二节内容,本节内容安排三个课时,这一课时是本节内容的第一课时,在这一课时里,通过让学生观察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的模型,想象有转动的过程中存在有相交的情况,从而得出概念及平行公理,那么本课时教学内容的设计意图主要是让学生在观察、想象两条线存在平行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两直线平行的有关判定方法。

本课设计的主要思路是通过让学生观察、实践、操作等方式,使学生经历实践、分析、归纳等过程,从而获得相关知识,增强学生数学实践体验。

一、教学目标1.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2.经历探究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的过程;掌握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领悟归纳和转化的数学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

教学难点: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利用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复习已有知识,同时这学习新的知识做好准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获得新知识、新方法。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多方面尝试,丰富学生的解题策略,教师的适时点拨,精炼概括,使学生的思维逐渐清晰条理,帮助学生积累经验、训练技能。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1.如图,已知四条直线AB、AC、DE、FG,(1)∠1与∠2是直线_____和直线_____被直线_____所截而成的____角。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最新6篇)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最新6篇)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最新6篇)平行线的判定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了解推理、证明的格式,理解判定定理的证法。

2、掌握平行线的第二个判定定理,会用判定公理及定理进行简单的推理论证。

3、通过第二个判定定理的推导,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进行推理的能力。

4、使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只有学好文化知识,才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从而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

二、学法引导1、教师教法:启发式引导发现法。

2、学生学法:积极参与、主动发现、发展思维。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判定定理的推导和例题的解答。

(二)难点使用符号语言进行推理。

(三)解决办法1、通过教师正确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发现定理,解决重点。

2、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行完成推理过程,解决难点及疑点。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三角板、投影仪、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通过设计练习,复习基础,创造情境,引入新课。

2、通过教师指导,学生探索新知,练习巩固,完成新授。

3、通过学生自己总结完成小结。

七、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掌握平行线的第二个定理的推理,并能运用其进行简单的证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整体感知以情境创设,设计悬念,引出课题,以引导学生的思维,发现新知,以变式训练巩固新知。

(三)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复习引入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行线的判定公理和一种判定方法,根据所学看下面的问题(出示投影)。

学生活动:学生口答第1、2题。

师:你能说出有什么条件,就可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呢?学生活动:由第l、2题,学生思考分析,只要有同位角相等或内错角相等,就可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

教师将第3题图形画在黑板上。

学生活动:学生口答理由,同角的补角相等。

师:要求学生写出符号推理过程,并板书。

【教法说明】本节课是前一节课的继续,是在前一节课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所以通过第1、2两题复习上节课所学平行线判定的两个方法,使学生明确,只要有同位角相等或内错角相等,就可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第一篇:人教版初中数学平行线的性质教案2.3平行线的性质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四学制)七年级上册第2章第3节平行线的性质,它是平行线及直线平行的继续,是后面研究平移等内容的基础,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应用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数学思考:在平行线的性质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联想、分析、归纳、猜想、概括的全过程。

2.解决问题:通过探究平行线的性质,使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建模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平行线的性质难点:?性质1?的探究过程四、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与?动像探索法?五、教具、学具:教具:多媒体课件学具:三角板、量角器。

六、教学媒体:大屏幕、实物投影七、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设疑激思:1.播放一组幻灯片。

内容:①火车行驶在铁轨上;②游泳池;③横格纸。

2.声音: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平行线,你能说出直线平行的条件吗?学生活动:思考回答。

①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②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③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教师: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然后提出问题。

问题:若两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呢?引出课题——平行线的性质。

(二)数形结合,探究性质1.画图探究,归纳猜想任意画出两条平行线(a‖b),画一条截线c与这两条平行线相交,标出8个角(如图)。

问题一:指出图中的同位角,并度量这些角,把结果填入下表: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同位角∠1∠5角的度数数量关系学生活动:画图——度量——填表——猜想结论: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问题二:再画出一条截线d,看你的猜想结论是否仍然成立?学生:探究、讨论,最后得出结论:仍然成立。

5.2.1平行线数学教案

5.2.1平行线数学教案

5.2.1平行线数学教案
标题:平行线数学教案
一、教案目标
1. 理解并掌握平行线的基本概念
2. 学会如何识别和判断平行线
3. 掌握平行线的相关性质和定理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
1. 引入新课:
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平行线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平行线。

2. 新课讲解:
(1) 定义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2) 平行线的表示法:用符号“∥”表示,例如:“AB∥CD”表示直线AB与直线CD平行。

(3) 平行线的性质: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4) 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3. 实例解析:
选取一些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和应用平行线的概念和性质。

4. 练习与讨论:
设计一些题目,让学生自己尝试解答,然后进行集体讨论,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

三、教学方法与策略
1. 激发兴趣: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2.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3. 实践操作: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四、教学评估
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参与程度、回答问题的质量等。

2. 结果评价:通过练习题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反思与改进
1. 反思教学过程,找出存在的问题。

2. 根据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5.2.2第1课时《平行线的判定2》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5.2.2第1课时《平行线的判定2》教案

第1课时平行线的判定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观察、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推演出平行线的判定方法;2、会运用转化的思想将新问题转化为已知或者已解决的问题,体会数学的转化思维;3、会运用数学语言描述并证明平行线的判定方法,认识证明的必要性和证明过程的严密性,深刻理解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4、灵活应用判定方法进行直线是否平行或者其它结论的推理判断。

重点:理解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并会根据判定方法进行简单的推理应用。

难点:平行线判定方法的灵活运用和其推导过程中的转化思想的认识。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一个长方形工件,如果需要检验它是否符合设计要求,除了度量它的长和宽的尺寸外,还要检查各面的长宽是否分别平行,而这些实际问题如果根据平行线的定义去判断是不可能的,但又如何判断它们是否平行呢?二、目标导学,探索新知目标导学1:平行的判定方法活动1:如图,三根木条相交成∠1,∠2,固定木条b、c,转动木条a , 观察∠1,∠2满足什么条件时直线a与b平行。

直线a和b不平行直线a∥b得出结论: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教学备注】【教师提示】引导学生去发现,两直线之所以平行,是因为同位角相等,进而引导学生用文字述叙概括出判定两直线平行的方法。

活动2图中,如果∠1=∠7,能得出AB∥CD吗?写出你的推理过程。

由此你又得出怎样的平行判定?结论: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活动3下图中,如果∠4+∠7=180°,能得出AB∥CD?结论: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学习目标2:平行判定方法的灵活应用活动4 学生讨论完成下面题目。

如图,∠A= 55 °,∠B=125 °,AD与BC平行吗?AB与CD平行吗?为什么?学习目标3:平行判定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应用1:在如图所示的图中,甲从A处沿东偏南55°方向行走,乙从B处沿东偏南35°方向行走,(1)他们所行道路可能相交吗?(2)当乙从B处沿什么方向行走,他们所行道路不相交?请说明其中的理由.应用2 如图,有一座山,想从山中开凿一条隧道直通甲、乙两地;在甲地侧得乙为北偏东41.5º方向,如果甲、乙两地同时开工,那么从乙地出发应按北偏西【教师提示】引导学生利用判定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和对顶角相等得出结论。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平行线的判定》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平行线的判定》教案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平行线的判定(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推理、证明的格式,掌握平行线判定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能运用所学过的平行线的判定方法进行简单的推理论证.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教学演示,即“运动—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任务分析】1、学习结果:本课属于智慧技能的规则学习。

2、学习条件:( 1)必要性条件:规则学习的先决条件是概念,此处要学习的四个概念是“同位角” ,“内错角”,“同旁内角”和“平行线” ,四个都属于定义性概念。

概念的先决条件是辨别。

(因而决定教学的顺序为辨别—概念学习—规则学习)。

( 2)支持性条件:两直线平行可用推平行线法来检测,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和同旁内角互补都可以用量角器测得。

学生学习用具:两把尺子或三角板。

本节分两个课时讲,第一课时介绍前两个判定方法,课时二再介绍判定方法三。

3、学生的起点能力:学生已经掌握“同位角” ,“内错角”,“同旁内角”和“平行线”的概念。

学生会具有辨别能力,会使用几何工具辅助学习,具备一般的推理能力。

起点能力使能目标一使能目标二终点能力学生已经掌握“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和作图在平行线和结合图形学生自知道两角关系运用判定“平行线”的概念非平行线上找到己归纳出平行线方法来证明,并使用正学生会使用几何这几对角判定方法确的证明格式工具辅助学习,具发现这些角的关备一般的推理能系力。

4、教学重点:对判定方法的概括与推导5、教学难点:方法的归纳与综合运用【教学内容】教学教师活动过程1、?本堂课分五块讲解习得1、回顾三线八角阶段2、平行线概念3、平行线判定方法4、本课重难点5、总结与练习(一)创设情景,激发求知欲望1、回顾上节课所学习的“三线八角”a314a12358a267问那些角是“同位角” ,“内错角”,“同旁内角”让学生在自己纸上也画一下,或者用手势比一下。

学生活动看 PPT个别举手回答大部分学生跟着老师用手势表示各种角学生回答平行线的概念,一部分学生会把在同一2、平行线概念: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6.4平行教案设计

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6.4平行教案设计

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6.4平行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平行线的定义及其性质。

●让学生掌握平行线的判别方法。

●培养学生利用平行线性质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发现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别方法。

●运用探究式教学,鼓励学生自行探索平行线的相关定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平行线知识的重视。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二、教学内容平行线的定义●平行线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平行线的同位角性质。

●平行线的内错角性质。

●平行线的同旁内角性质。

平行线的判别方法●平行线的判别条件。

●利用平行线的判别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与难点●重点: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别方法。

●难点:如何理解和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平行线现象,启发他们发现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别方法。

●探究式教学: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平行线的相关定理,并鼓励他们通过合作解决问题。

四、教学资源●教材: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教辅材料:平行线模型、教学挂图、多媒体课件等。

●实验器材:直尺、量角器等绘图工具。

五、课堂活动设计活动一: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平行线现象,如窗户边框、黑板边框等,引入平行线的概念。

活动二:探究平行线的性质●分组讨论平行线的性质定理,每组选出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并讲解如何运用这些性质。

活动三:实验验证●学生利用直尺和量角器,验证平行线的性质定理。

●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活动四:练习巩固●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巡视指导,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

六、学生评估与反馈机制设置评估方法●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思考深度和表达能力。

●随堂测试:设置与平行线知识点相关的随堂测试,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024年初中七年级数学教案通用

2024年初中七年级数学教案通用

2024年初中七年级数学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平行线的性质。

教学难点:平行线判定与性质的综合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直尺,圆规,量角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展示校园内的道路、操场等场景,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其中的平行线。

2. 例题讲解(1)讲解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

(2)讲解平行线的性质: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在纸上画出两条平行线,并用圆规和直尺进行测量,验证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2)让学生观察练习册上的图形,判断哪些角相等,哪些角互补。

4. 知识巩固通过多媒体展示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2. 平行线的性质: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判断下列各组线段是否平行,并说明理由。

(2)如图,已知AB∥CD,求∠AEC的度数。

2. 答案:(1)线段①③⑤平行,理由略。

(2)∠AEC=60°。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掌握情况较好,但部分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到了平行线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4. 随堂练习的设计与实施;5. 板书设计的清晰度和逻辑性;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答案的准确性;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效果。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3.1平行线的判定(教案)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3.1平行线的判定(教案)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包括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图形示例和对比分析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平行线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比如使用直尺和量角器来验证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平行线的判定”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两条直线永远不会相交的情况?”比如,铁轨或者教室的黑板边缘。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平行线的奥秘。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3.1平行线的判定(教案)
一、教学内容Biblioteka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三节第一部分“5.3.1平行线的判定”。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点:
1.掌握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不相交,且在平面内没有任何其他直线与这两条直线同时相交,则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2.学会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举例解释:在讲解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时,可以通过具体图形展示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并通过实际例题让学生练习如何使用这些方法。
2.教学难点
-理解“同一平面”的概念:学生需要理解为什么要在同一平面内讨论直线是否平行,不同平面内的直线是否有平行的可能性。
-判定方法的适用条件:学生需要明确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这些判定方法,以及这些方法之间的关系。

北师大版七下数学2.3.2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北师大版七下数学2.3.2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北师大版七下数学2.3.2平行线的性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七下数学》2.3.2平行线的性质是学生在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以及平行线的基本概念之后的一个单元。

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探究平行线的性质,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等过程,理解和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并熟练运用平行线的性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初步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等基本概念,对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平行线的性质,他们可能还停留在直观的感受上,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持。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引导、启发、激励,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并能够熟练运用。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猜想能力、验证能力和归纳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行线的性质。

2.难点:平行线性质的证明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法: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法: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等过程,自主探究平行线的性质。

3.合作交流法: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形素材,如直线、射线、线段、平行线等。

2.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3.准备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直线、射线、线段等基本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直线、射线、线段和平行线的图形,让学生观察并猜想平行线的性质。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猜想,并尝试用已知知识验证平行线的性质。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挑选一些典型的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对平行线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初中两直线平行教案

初中两直线平行教案

初中两直线平行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两直线平行的概念,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 能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图形直观感知能力。

教学重点:1. 两直线平行的概念及性质。

2.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并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 熟练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直尺、三角板等绘图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日常生活实例,如双轨铁路、尺子等,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平行线?2. 学生分享对平行线的理解,教师总结并板书平行线的定义。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利用PPT或黑板,展示直线和平行线的图像,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平行线有哪些性质?2. 学生分享观察结果,教师总结并板书平行线的性质。

3. 讲解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实践并理解判定方法。

三、课堂练习(15分钟)1.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2. 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和评价。

四、应用拓展(10分钟)1. 出示实际问题,如道路设计、建筑设计等,引导学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问题。

2. 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解题过程,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补充并强调重点。

2.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新课讲解、课堂练习、应用拓展和课堂小结等环节,使学生掌握了两直线平行的概念、性质和判定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图形直观感知能力。

同时,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使全体学生都能达到教学目标。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人教版七年级下数学5.2.2平行线判定的综合应用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数学5.2.2平行线判定的综合应用教案

第 5 单元课题名称5.2平行线及其判定5.2.2平行线判定的综合应用(二)总课时数 3 第( 3 )课时教材及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在上一节课学习平行线的3种判定方法的基础上,通过例题和练习题,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培养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教科书首先通过例题探究、证明“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这一重要结论,并首次使用“?”、“?”和几何符号表述推理过程,为后续进一步学习用几何语言表述几何证明过程作铺垫.例题及后面提出的问题“你还能利用其他方法说明?吗,”,均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行线的三个判定方法,引导学生灵活应用平行线的这三个判定方法进行推理证明,逐步培养学生用符号表示推理过程的能力.教学目标1.探索两直线平行的条件,并能应用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经历分析题意,说理过程,能灵活地选用直线平行的规定方法进行说理.3.经历观察、操作、想像、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教学重点平行线判定方法的应用.教学难点用符号语言表示简单的推理证明过程.教法学法教法:引导——操作法、观察法、讨论法、多媒体电化教学法学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教学资源课前准备PPT、三角板、直尺、量角器教学环节教学过程设计二次备课一、情境导入在铺设铁轨时,两条直轨必须是互相平行的,如何才能保证两条铁轨平行呢?二、合作探究探究点1:平行线的判定的综合运用典例精析例1.如图,E是AB上一点,F是DC上一点,G是BC延长线上一点. (1)如果∠B=∠DCG,可以判断哪两条直线平行?为什么?(2)如果∠D=∠DCG,可以判断哪两条直线平行?为什么?(3)如果∠D+∠DFE=180°,可以判断哪两条直线平行?为什么?方法总结:要判定两直线是否平行,首先要将题目给出的角转化为这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得的同位角、内错角或同旁内角,再看这些角是否满足平行线的判定方法.例2.如图,已知∠1=75°, ∠2 =105°问:AB与CD平行吗?为什么?例3.如图,∠1=∠2,能判断AB∥DF吗?为什么?若不能判断AB ∥DF,你认为还需要再添加的一个条件是什么呢?写出这个条件,并说明你的理由.探究点2: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问题: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垂直于同一条直线,这两条直线平行吗?为什么?猜想: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验证猜想:如图,在同一平面内,b⊥a,c⊥a,试说明:b∥c. 解:方法总结: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除了利用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外,有时需要结合运用“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典例精析例4.如图,为了说明示意图中的平安大街与长安街是互相平行的,在地图上量得∠1=90°,你能通过度量图中已标出的其他的角来验证这个结论吗?说出你的理由.方法总结: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关键是将实际问题正确地转化为数学问题,即画出示意图或列式表示,然后再解决数学问题,最后回归实际.课堂练习1.如图,直线AB,CD被直线EF所截 .(1)若∠1=120°,∠2=,则AB//CD.()(2)若∠1=120°,∠3=,即∠1+ ∠3=180°,则AB//CD.()2.用两块相同的三角板按如图所示的方式作平行线,你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3.一学员在广场上练习驾驶汽车,两次拐弯后,行驶方向与原来相同,这两次拐弯的角度可能是()A.第一次向右拐50º,第二次向左拐130ºB.第一次向左拐30º,第二次向右拐30ºC.第一次向右拐50º,第二次向右拐130ºD.第一次向左拐50º,第二次向左拐130º4.如图,有以下四个条件:①∠B+∠BCD=180°;②∠1=∠2;③∠3=∠4;④∠B=∠5.其中能判定AB∥CD的条件有( )A.1个B.2个C.3个D.4个5.如图,MF⊥NF于F,MF交AB于点E,NF交CD于点G,∠1=140°,∠2=50°,试判断AB和CD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6.【拓展题】有一块木板,身边只有直尺和量角器,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它上下边缘是否平行?三、课堂小结作业设计教科书第16页习题5.2第7、11、12题。

初中数学认识平行线教案

初中数学认识平行线教案

初中数学认识平行线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平行线的定义、性质和判定,能运用平行线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逐步养成言之有理的习惯。

二、教学内容:1. 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2. 平行线的性质:(1)平行线上的对应角相等。

(2)平行线之间的夹角相等。

(3)平行线与截线所成的角相等。

3. 平行线的判定:(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行线的定义、性质和判定。

2. 教学难点: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实物展示,如黑板、书桌等,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其中的平行线,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平行线的定义,通过图示和实例使学生理解平行线的概念。

3. 性质讲解:(1)利用教具演示,引导学生发现平行线上的对应角相等。

(2)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理解平行线之间的夹角相等。

(3)利用几何画板或实物,展示平行线与截线所成的角相等。

4. 判定讲解:(1)利用图示和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明白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利用几何画板或实物,展示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5. 练习与巩固: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平行线知识的掌握程度。

6.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平行线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掌握平行线的定义、性质和判定。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推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部审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4.3《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

部审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4.3《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

部审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4.3《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平行线的性质》是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4.3节的内容,主要介绍平行线的性质。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直线、射线、线段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以及平行线的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平行线的性质,平行线之间的夹角,以及平行线与截线的关系。

这些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几何的基础,也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他们能够理解并运用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和性质。

但是,对于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如平行线的性质,他们可能还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和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平行线的性质,能够运用这些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自己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体验数学的乐趣,增强自己的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行线的性质。

2.难点:平行线之间的夹角,以及平行线与截线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一些实际例子,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分析平行线的性质。

3.讨论法: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实际的例子,如图片、模型等,用于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准备一些平行线的图形,用于让学生观察和操作。

3.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所学的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实际的例子,如图片、模型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平行线的性质。

2.呈现(10分钟)向学生介绍平行线的性质,如平行线的定义,平行线之间的夹角,以及平行线与截线的关系。

同时,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验证这些性质。

七年级数学下册---《平行线的判定》课堂设计

七年级数学下册---《平行线的判定》课堂设计

七年级数学下册---《平行线的判定》课堂设计教学基本信息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平行线的3个判定方法.方法1作为扩大了的公理通过探究获得,再由方法1经过简单推理得出方法2和方法3.本节课对推理证明的要求到了“简单推理”的层次,体现了数学核心素养中的“逻辑推理”素养。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教学环节主要教学活动设置意图引入一、复习引入先来回顾一下本章的一些知识,我们知道在同一平面内,不重合的两条直线有相交和平行两种位置关系,垂直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关于平行,我们已经学习了平行线的定义,平行线的画法,平行公理以及它的推论.回顾以往学习知识及经验.新课二、新知探究1.问题:图中的直线a与b互相平行吗?2.还有什么方法能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如图:已知直线AB和直线CD,如何判断它们是否平行?3.类比垂直的判定提出:可否由数量关系判定两条直线平行?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回顾一下平行线定义的探究过程:通过视觉误差的图形提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一系列探究的设置重在让学生理解面对新问ab观察直线a 与直线c 的夹角α,它的度数随着直线a 的转动而发生改变.由此得到,猜想:可以由角的数量关系判定两条直线平行.4.回顾平行线的画法,得出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推理过程: 因为∠1=∠2 所以a ∥b三、再探新知1.思考:有没有其他的判定方法?我们知道两条直线被三条直线所截, 同时得到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能否利用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数量关系判定两条直线互相平行?2.猜想:如图,如果∠2=∠3,则a ∥b .分析:先提出问题,然后得到猜想,最后推理得出猜想的结论是正确的,从而利用判定方法1得到了判定方法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3.如图,∠2和∠4满足怎样的数量关系时,能得到a ∥b ?写出推理过程.分析:先提出问题,同旁内角满足怎样的数量关系能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然后提出猜想,最后利用判定方法1和判定方21c ba1b a2341ba 23法2得到了判定方法3: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数学转化思想.例题问题1 如图,你能说出木工用图中的角尺画平行线的道理吗?解答:用角尺画平行线实际上是画出了两个直角,根据“同位角相等(也可以根据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这样画出的就是平行线.问题2 如图,为了加固房屋,要在屋架上加一根横梁DE,使DE∥BC.如果∠ABC=31°,∠ADE应为多少度?答:∠ADE=31°.巩固本节课所得出的三个判定方法.简单应用判定方法解决问题.总结总结本节课的探究过程,梳理解决问题的经验.A作业1如图,这是小明同学自己制作的英语抄写纸的一部分,其中的横格线互相平行吗?你有多少种判别方法?作业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觉得最大的收获是什么?遇到新问题时我们可以如何解决呢?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平行线-华东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平行线-华东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平行线-华东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什么是平行线。

2.掌握判断线段是否平行的方法。

3.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判断线段是否平行。

2.平行线的性质。

三、教学难点1.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判断线段是否平行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利用物理实验或生活场景,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平行线的概念,并与垂直线做对比,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2. 呈现通过幻灯片展示平行线的特点和性质,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平行线的概念和几何性质。

3. 讲解根据教材内容,讲解判断线段是否平行的方法,并进行示范和演练。

同时,讲解平行线的性质并指导学生运用几何公设进行推导和证明。

4. 练习让学生自己判定线段是否平行,并进行验证。

同时,给学生练习平行线的性质运用,让学生掌握平行线的应用技巧。

5. 总结学生对平行线的性质和应用进行总结,理清思路,并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实践练习,检查学生对平行线的概念、判断方法和应用技巧的掌握情况。

2.通过课堂讨论和练习,检查学生对平行线的理解与逻辑推理能力。

六、教学拓展1.拓展平行线的应用场景,让学生认识到平行线的普适性和应用性。

2.引导学生进行多样的几何实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几何直觉。

七、教学反思本堂课通过实际场景和生动的解说,让学生更易理解和掌握平行线的概念和性质。

但在训练学生理解与应用能力方面,还需要更多的练习和辅导,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实操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数学平行线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进一步了解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掌握有关的符号表示;
(3)在实践操作中,探索并了解平行线的有关性质;
2、数学思考
能在观察和想象两直线存在平行关系,并在实践、探索中获取平行线的有关性质。

3、解决问题
能在观察、想像、实践、操作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初步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4、情感与态度目标
二、教材分析
“平行线”是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第二节内容,本节内容安排三个课时,这一课时是本节内容的第一课时,在这一课时里,通过
让学生观察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的模型,想象有转动的过程
中存在有相交的情况,从而得出概念及平行公理,那么本课时教学
内容的设计意图主要是让学生在观察、想象两条线存在平行关系的
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两直线平行的有关性质,为今后学习平行线的
判定做好铺垫。

本课设计的主要思路是通过让学生观察、实践、操
作等方式,使学生经历实践、分析、归纳等过程,从而获得相关结论。

学生在观察、实践、操作之前,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想象木条在转动过程中的位置变化情况;2、实际生活中,大
量存在的是平行线段,要把它们看成直线;3、强调画平行线时要使
用工具,不能徒手画,还注意不能只画横平或竖立的图形,要让学
生画出一些变式图形。

三、学校与学生情况分析
万宁市第二中学是万宁市一所普通中学,大部分的学生来自农村,学校的教学条件一般。

我校七年级的学生没有通过选拔考试,只是
按要求就近入学。

因此,大部分学生的基础以及学习习惯较差。


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在课堂教学中,逐渐淡化了知识传授、
接受学习、模仿训练等传统的模式,而注重学生学习兴趣与态度的
培养,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把课
堂真正还给学生。

另外,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他们都具有
好动、好胜、好强的心理特点,现在在我所任教的班级中,学生已
初步形成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良好学风,学生之间
互相提问的生生互动的氛围已逐步形成。

教学设计
(一)情境引入
演示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的模型(如课本p13图5?2-1)让
学生观察,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直线a与b不相交的位置呢?这时,直线a与b的位置关系如何?在这种位置时,又有哪些性质?
揭示课题(板书):5.2.1平行线
(二)探讨“情境引入中的问题”
活动一:
活动内容: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两直线被第三直线所截的模型,进行转动操作实践(固定b与c,转动a)。

活动方式:每位同学都动手实践,同桌互相交流,并在班上反馈。

提出问题:
(1)转动a,直线a从在c的左侧与直线b相交逐步变为在右侧
与b相交,大家仔细观察,再想象一下,在这个过程中,是否存在
a与b不相交的位置?
(2)在生活的身边,有很多线是平行的,大家找一找,我们教室
里的哪些线是平行的?校图内有哪些线是平行的?
(3)同学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平行线,也找出了很多的平行线,那
究竟怎样的线叫平行线?
(4)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有几种位置关系?
活动结论:
①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②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相交与平行。

注:教师通过实例告诉学生,平行线必须在同一平面内。

活动二:
活动内容:让学生回忆活动一或让学生再次转动木条a,并仔细
观察其变化情况,在黑板上出示课本p14图5.2-3,让学生画平行线。

活动方式:每位同学都动手操作实践,以前后桌四人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并选出一位代表在班上反馈。

提出问题:
(1)在活动一:转动木条a的过程中,有几个位置使得a与b平行?
(2)让学生拿出工具画图,在p14图5.2-3中,试过点b画直线
a的平行线,能画出几条?再过点c画直线a的平行线,能画出几条?
活动结论: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活动三:
活动内容:教师出示自己准备好的图片(课本p14图5.2-2),让学生观察、分析、讨论、交流。

活动方式:每位同学都仔细观察分析,以前后桌四人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并选出一位代表在班上反馈。

提出问题:
(1)平行线在生活中到处可见,有时也可组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教师出示如课本p14图5.2-2的左图),在这一个图片中,哪些线是平行线?他们之间又有什么位置关系?
(3)以上两个实例中,说明了平行线具有什么性质?
活动结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三)知识的巩固与应用
1、课本p19习题5.2第7题。

2、选择题(用小黑板展示)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过任一点p可以作已知直线a的平行线。

b、同一平面内的两条不相交的直线是平行线。

c、过直线外一点只能画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d、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四)小结
从本节课的学习活动中,你有什么收获?(由学生自己小结)
(1)知识内容小结:①平行线的定义及其符号表示法。

②平行线的两条性质。

(五)作业布置
课本p20习题5.2第11题。

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了三个活动来完成,上完这节课后,自我感觉比较好,因为学生在课堂上表现比较积极、主动,由于七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对模型、图片都比较感兴趣,全班学生都认真、主动地参与了观察、想象、实践、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得出结论。

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