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垄断的成因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研究导刊

ECONOMIC RESEARCH GUIDE

总第51期2009年第13期Serial No.51

No.13,2009一、引言

成立于1999年的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光报业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在苦苦支撑了三年之后,不得不暂时退出报刊征订发行市场,这家曾提出“百种期刊,上门征订,投递到户,不怕楼高”口号,给当地报刊发行业带来冲击的民营报业公司失利的原因,是难以突破邮政垄断报刊发行的政策障碍。

在汽车市场上,湖北省为保证富康轿车的销售,曾经出台的汽车销售政策规定,凡购买上海桑塔纳轿车的用户,除了上交中央规定的各种费用外,每辆车还要交纳7万元的特困企业解困资金;而上海当然也不甘示弱,他们规定,凡购买富康轿车的用户,除中央规定的各种费用外,每辆车同样还要另交纳8万元的汽车牌照费。两地都不想让外地企业侵入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自然苦的是这两地的消费者,他们要么买本地的车,要么就得多掏七八万元。不管哪种情况,消费者的福利都因垄断而受到了损失。

上面的这两个例子是行政垄断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行业垄断和地区垄断。在现实生活中,行业垄断有电力垄断、电信垄断、铁路运输垄断等,基本上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产业。地区垄断也即地方保护主义,其主要表现形式就是地方政府禁止外地产品进入本地市场,或者阻止本地原材料销往外地。

这两种垄断的大量存在使本来应该统一的全国市场分割成了条条和块块,阻碍了生产要素在全国范围内的自由流动,与经济全球化的要求背道而驰。另一方面,政府的行业垄断破坏了经济主体间的平等地位,造成分配的不公,严重影响了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和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行政垄断的成因分析

(一)计划经济体制是行政垄断形成的深刻根源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由于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受苏联的影响而建立的,因此在分析造成行政垄断的体制方面的原因时,有必要从苏联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说起。十月革命胜利初期,列宁曾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它的主要内容有:实行余粮收集制,强制征收剩余粮食等农副产品,禁止私人粮食贸易;实现中小企业国有化;企业生产实行统产包销,生产物资统收统配,消费品统购包销,财务统收统支;企业之间实行物物交换;职工报酬实行实物分配。

这种经济制度的特点是排斥市场、排斥商品货币关系。从实现中小企业国有化到企业生产、生产物资、消费品、财务的集中统一无不体现着行政集权的思想,这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计划体制的确立埋下了种子,形成了深刻的理论根源。

2.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中国建国初期,在理论上接受了斯大林著作和苏联教科书的观点,在实践上模仿苏联的经济管理体制模式,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也建立了高度集中的、主要用行政手段配置资源,通过指令性指标管理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它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高度集中和统一。并且,计划经济体制不仅仅是计划部门的管理体制,而是指整个经济体制,还包括财政体制、金融体制、投资体制、物价体制、物资体制、劳动体制和分配体制等,贯穿这些体制的核心内容,也是权力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

在这种体制下,国内几乎在所有的行业,从市场准入,到原材料的提供、价格的制定、产量的规定,都由政府直接规定,企业没有任何的自主权;利益格局一元化的现象十分显著,企业自身、当前的利益被忽视,政府往往只从整个国家全局、长远利益出发。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操控,促使行政垄断的发展达到顶峰。

(二)计划与市场的体制冲突是行政垄断产生的现实原因

收稿日期:2009-01-08

作者简介:李梅(1980-),女,河南荥阳人,助教,硕士研究生,从事产业经济学、产业投资、国际贸易英语研究。

行政垄断的成因分析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经济与贸易系,河南新郑451150)

摘要:垄断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存在垄断现象。垄断可以分为自然垄断、

行政垄断和经济垄断。目前在中国,行政垄断是一个被高度关注但又未能有效解决的热点问题。行政垄断的形成原因十分复杂,除了计划经济体制遗留的问题之外,还有计划与市场两种体制的冲突以及政府和企业的寻租行为等。

关键词:行政垄断;政府;计划体制;经济转轨中图分类号:D6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 (2009)13-0215-02

215——

长期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的行政管理体制无法一下子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存在着各种新旧体制的冲突,导致行政垄断的不断出现。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推进较快,而政治体制改革明显滞后,由于行政机构改革的不彻底,行政机关的撤并未能使被撤并机构的多余的权力得以减少,而只是进行了权力的转移。政府职能界定的不明确,部门间权力边界的模糊,也给行政权的滥用提供了可趁之机。可以说,行政垄断是较为先进的经济体制与落后的政治体制交织而成的畸形产物。

(三)政府与企业的寻租行为是行政垄断久久不能根除的重要原因

在现代经济学中,寻租指的是利用行政、法律的手段来阻碍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间自由流动、自由竞争,来维护既得利益或攫取高额利润,它是一种非生产性的追求利益的行为。寻租活动不能增进社会福利,反而阻止了社会从市场竞争中获益,是社会资源的浪费。

按照寻租理论的观点,寻租是政府干预的结果。在市场经济中,只有政府可借助于行政权威和运用强制性手段创造不平等的竞争环境,并维持归一部分人享有的租金,正是这种租金吸引着寻租者。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利益的刺激,政府存在权力寻租的企图,即设租的故意。企业和政府间属合作型博弈,企业与政府各取所需,行政垄断就在利益的驱动下产生。由于寻租的性质,政府的干预活动将呈现这样的规律:一项政府政策所造成的市场扭曲越是严重,有关人员和利益集团所获得的租金就越多,于是,这项政策就越是难以得到矫正。因为任何矫正扭曲的努力都会遇到来自既得利益集团强有力的抵抗。

在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由于“政企不分”,政府主动寻租的行为相当普遍。尤其是在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之前,国务院中专业经济管理部门太多,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太强。同时由于改革开放初期一些政府部门与其所属企业的脐带并未完全剪断,这些部门经常通过行政手段来保护其所属企业的利益,使这些企业享有经营特许权,排斥市场进入,维持这些企业的低效率经营。

企业的寻租活动是地方政府采取地方保护主义政策的一个重要诱因。地方政府的活动目标往往集中于经济上。因此,地方企业、特别是那些利税大户的经营直接影响着本地区的经济利益与官员的政治利益。这种情况下,地方或非地方企业采取不正当手段获利时,由于能给地方政府带来财政上的好处,地方政府会对其视而不见。一旦地方政府的“政绩动机”与企业的寻租行为不谋而合时,便会导致政府实施地区封锁行为。另一方面,企业的寻租行为还会使一些地方政府官员获取额外的私人利益。

三、对策与建议

我们提倡自然垄断,但坚决反对行政垄断,根据中国行政垄断形成的原因和发展现状,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制止和改善。

第一,正确处理好集中与分散的关系。行政垄断的后果是阻碍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解决这一问题的实质在于要正确处理好集中与分散的关系,按照相对集中与适当分散相结合的原则进行中央调控与地方调控的合理分工,既使中央调控因调动了地方的积极性而更有实效,又使地方调控能在服从中央统一性的前提下得到有效强化。这里必须注意三点:要保证各层次宏观调控的目标一致,内容相互衔接;既要根据调控对象的客观要求,又要考虑调控主体的实际调控能力;要既能保证国民经济运行有序,又能充分调动地方积极性。

第二,应引入竞争机制,尽量消除行业垄断。一些行业虽然具有自然垄断属性,但对于可以实行竞争的服务环节和服务项目,应当积极地撤除进入壁垒,开放竞争。在那些已经存在寡头垄断或双头垄断、受到规制的垄断、存在主导市场的优势企业的行业和存在着外部机构实施联合行动的行业,在这些行业中企业的组织调整和策略行为需要引起密切关注。

第三,完善宏观经济分层调控,转变政府职能。要按照社会化大生产的集中性和层次性的要求,对宏观经济既有统一的调控政策和调控方法、手段,又有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经济状况采用不同的调控政策和调控方法、手段。这一过程,也是政府转变职能的过程。政府应当从那些可以由民间发挥作用的领域退出,专心于宏观调控以及提供适当的公共产品。

第四,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吸收借鉴国外反垄断立法中的通行做法和执法实践经验,并与国际惯例、规范相衔接。

可以看到,中国在行政垄断改革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积极的进展。电信行业经过两次拆分、重组,已经基本形成了竞争的局面;民航业的重组虽然不太理想,但也在走向竞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大量的行政垄断还依然存在于经济生活中,为了使市场经济健康、良性的发展,必须消除行政垄断。

参考文献:

[1]胡鞍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反行政垄断也是反腐败[N].经济参考报,2001-07-11.

[2]马凯,曹玉书.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李世英.市场进入壁垒、进入管制与中国产业的行政垄断[J].财经科学,2005,(2).

[4]崔弘树.中国行政垄断的经济分析[J].浙江社会科学,2003,(2).

[5]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责任编辑陈鹤]

216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