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名词解释
管理心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心理:是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意志和气质、能力、性格、等心理现象的总称。
个性:个性是个体带有倾向性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其中包括气质、性格、能力等。
气质:气质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指某个人典型地表现于心理过程的强度、速度和稳定性以及指向性特点等动力方面的特点。
挫折:当个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在环境中遇到阻碍或干扰,其动机不能满足时的情绪状态。
群体:由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人为了某种共同目标,按照一定方式结合在一起的集合体。
需要:人们对某种目标的渴求或欲望期望:是指一个人根据以往的经验在一定时间里希望达到目标或满足需要的一种心理活动。
情感:情感是人脑的机能,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的体验,是对事物好恶的一种倾向性格:在一个人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发展和变化的,并且具有一定复杂性、独特性、整体性和持续性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对自己及他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进行感知、判断和解释以作进一步反应的心理过程。
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群体压力:是群体利用群体规范对其成员产生的一种影响力。
群体规范:群体规范是为保障群体目标的实现、群体活动的一致性,统一群体的信念,价值观和行为而建立的约束群体成员的行为准则。
从众行为:是指在群体压力下,个人改变自己的态度,放弃自己原先的意见,在行为上表现出与大多数人相符的现象。
群体凝聚力:是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中的程度。
五种理论:麦格雷戈《管理理论X或Y抉择-----企业的人性面》一文,反对X理论(对泰勒制的总结和概括),主张Y 理论。
超Y理论梅约在《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提出人群关系理论日裔美国人威廉.大卫提出Z理论五种人性假设:1965埃德加.施恩在《组织心理学》提出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大题或者选择题),自我实现人假设和复杂人假设。
1982迪尔和肯尼迪针对Z理论提出了文化人假设。
管理心理学的名词解释
管理心理学的名词解释介绍:管理心理学是指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来解决管理问题的学科。
它研究的是组织与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注如何有效地管理和激励员工,以提高组织绩效和员工的工作满意度。
本文将对管理心理学中的几个重要名词进行解释。
一、领导力领导力是指一个人在组织中对他人产生影响、实现共同目标的能力。
优秀的领导者能够激发员工的潜力,引导他们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同时也能为员工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
领导力涉及到情绪智力、社交能力、决策力等方面的素质,它不仅仅是一种管理技能,更是一种能够赢得员工尊重和信任的态度和行为。
二、员工参与员工参与是指员工参与组织决策和问题解决过程的程度。
它强调员工的主动性和责任感,倡导通过开放的沟通渠道和参与式管理来激发员工的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
研究表明,积极的员工参与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组织绩效,促进员工与组织之间的良好关系。
三、绩效管理绩效管理是指通过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评价标准,对员工进行绩效评估和反馈,以实现组织和员工共同的目标。
它旨在提高员工的工作表现和个人发展,促进组织的持续改进。
绩效管理包括设定绩效目标、制定绩效评估标准、进行绩效评估、提供反馈和奖惩机制等环节。
它通过激励和监督机制,引导员工朝着组织目标努力,并对绩效优秀的员工进行激励和奖励。
四、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内部共享的价值观、信仰、行为准则和工作方式等。
它是组织的精神和灵魂,为组织成员提供了共同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组织文化对员工的行为和态度产生重要影响。
优秀的组织文化可以促进员工的积极性和凝聚力,塑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和团队精神。
管理者应该注重营造积极向上的组织文化,提倡诚信、创新和合作。
五、员工激励员工激励是指通过奖励和激励机制,提高员工的工作动力和努力程度。
它可以是物质奖励或非物质奖励,如薪酬、晋升、培训机会、表彰等。
适当的员工激励可以增强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工作动力,改善组织绩效。
管理者应该根据员工的需求和动机来设计和实施激励计划,使员工能够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潜力。
管理心理学
凡事要适度
统一把握好矛盾的双方
掌握灵活多变的原则
保持矛盾双方的协调
2、目标的心里功能
定向功能
控制功能
激励功能
凝聚功能
反馈功能
3、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
这一理论认为个体具有五种需要,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能力与特长,个人在能力与特长 方面,如果有比较突出的特点,令人仰慕,就会产生一种吸引力,使他人愿意与之接近。
仪表的吸引性,相貌端正,举止文雅,穿着整洁的人常常给人良好的印象,这种人比较有吸引力。
2、综合国外专家学者的观点,心理健康者有如下特征:
行为反应适度
心理和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2、Y理论与X 理论的对立(表)
3、人员招聘的基本原则
1〉公开原则2〉平等原则3〉择优原则,最优 人才应该是:1最能胜任该岗位的人2最热爱该岗位的人3最能与同事合作、相处的人。
4、人员甄选的常用方法
1〉心理测验2〉知识考试3〉情景模拟4〉面试
5、正确理解动机的概念需注意
1〉动机不等同于工作绩效
a正确对待失败与逆境。
b适时调整自己的期望值
c接受自己,接受别人。
d精神宣泄法
e改变环境
7、组织创新的阻碍
1〉组织的惯性2〉组织的保守倾向3〉既得利益者的恐惧4〉创新风险5〉领导者担心已建立的权力系统受到威胁。6>对组织创新缺乏有效的保护。
简答&论述
其次领导者要体察客观的角色评价,吸收各方面的反映和意见,并结合角色认知调整自己的角色行为。并坚信 自己能按角色的要求行动,进一步树立自己的角色形象。
管理心理学名词解释
管理心理学:就是研究组织中的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用科学的方法改进管理工作,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的一门科学。
社会知觉:指对社会对象的知觉,社会对象包括自己、他人、人际关系和社会角色等。
相似性误差:对在背景、兴趣、爱好或经历等方面与自己相似的人做出先入为主的积极评价,对不相似的人做出消极评价的倾向。
顺序效应:信息呈现的顺序影响人们判断的现象。
知觉防御:指个体对于那些不利于自己的信息视而不见或加以歪曲,以达到防御目的的倾向。
定型化:人们将一类人的特征强加于该类人群中的某个个体的倾向。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在一种归因的基础上,用某个特征孤立地评价他人,即所谓的以点带面或以偏概全。
投射:人们把自己的特征视为他人的特征的倾向或者说是以己度人的倾向。
期望效应:指个体对事件、物体和人的先前期望与知觉对象的实际情况之间的差异可能对组织管理产生影响的程度。
人格:又称个性,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经常影响人的行为并使他和别人有所区别的心里特点的总合。
由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组成。
态度:对一个事物具有稳定持久的特定感觉和行为表现的倾向,反应一个人对某一对象的内心感受。
组织承诺:员工对组织的承诺,指员工投入组织和认同组织的程度。
激励:就是动机,指引起个体产生明确的目标并指向行为的内在动力。
动机由需要引起。
领导:是施加影响的过程,它发生在团队或组织中,这种影响所得到的种种改变反应了组织的共同目标。
群体:当人群个体在心里上彼此影响,在行为上相互作用时,称为群体。
群体规范:可以表现为风俗、文化、语言、时尚、舆论、公约、宗则等行为规范及不同的价值标准等。
群体凝聚力:指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中的程度。
从众行为:指群体成员的行为跟从群体的倾向。
群体思维:高凝聚力的群体在进行决策时,成员的思维会高度倾向于一致,以至于使其他变通的行动路线的现实性评估受到压抑。
最新版 管理心理学 自考 名词解释
《管理心理学》名词解释第一章管理的概念:是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计划、组织、指挥、控制、激励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有效使用人力、物力、财力、信息、工具科技等各种资源,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企业管理对象主要指采购、生产、营销、人事、财物、研究与发展等关键职能部门在内的企业的生产活动和经营活动。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过程即心理活动过程,是人脑对客观世界动态的反映过程。
能力是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并使人成功与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响而形成的心理品质与特性方面的差异都是人的性格特征的差异心理过程、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构成了心理学研究的最基本的内容“需要”是人的行为动机的基础,是人的个性积极性源泉,是人行为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根本动力过改善环境条件,协调人际关系、满足职工需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来提高管理效率效益和促进组织发展的一门科学。
人们利用眼、耳、鼻、舌、身等各种不同的感官和大脑能够直接反映客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过程叫感觉。
将感知过的经验储存在头脑中,必要时能提取(再认与回忆)出来的过程,就是记忆。
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属性、特点与规律的反映,统称为认识过程或认知活动。
感知过程是感性认识,思维是理性认识,记忆兼有感性与理性认识的特点,想象尤其创造想象带有理性认识的特点。
激情是一种强烈而短促的情绪状态,具有强烈性、短暂性、指向性等特点。
人所特有的高级社会情感有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
理智感是人对认识活动的成就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态度体验。
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即指意识对行为积极能动的调节过程。
一般划分制定计划和执行计划。
个性是具有一定的倾向性的、人的心理特征的总合。
工业心理学迅速发展,除了研究“人与事”、“人与机器”,还研究了“人与人”的配合关系问题,这就是后来工业社会心理的问题。
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导致了管理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的萌芽,工业社会心理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就形成了后来的组织管理心理学或组织行为学。
管理心理学复习资料(修改版)
管理心理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管理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主要是研究人的行为激励问题,探索人的心理活动,通过激励人心和行为的各种途径与技巧,达到最大限度提高效率的目的。
2、管理就是对社会生产总过程各环节的运动进行决策、计划、指挥、监督、组织、核算和调节。
管理的实质是经济意义上的管理。
是用以指导人们如何有效地管理社会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诸过程所有一切活动的。
3、人的行为是人类日常生活所表现的一切动作。
4、气质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指某个人典型地表现于心理过程的强度、心理过程的速度和稳定性以及心理活动的指向性等方面的特点。
5、性格是指一个人表现在态度和行为方面的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是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受一定思想、意识、信仰、世界观的影响和制约。
性格是在人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发展和变化的,并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独特性、整体性和持续性。
6、能力是与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有关的心理特征,通常是指个体从事一定社会实践活动的本领。
7、欲望是指人的需要尚未得到满足的一种反映形式。
或者说,是人们所追求的目标尚未达到要求的一种表现形式。
形成欲望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缺乏;二是期待。
8、需要是指人对某种目标的渴求或欲望。
9、动机是指引起个人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此行为导向某一目标(个人需要的满足)的过程。
10、挫折是当个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在环境中遇到障碍或干扰,其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的情绪状态。
11、期望是指一个人根据以往的经验在一定时间里希望达到目标或满足需要的一种心理活动。
这种心理活动的产生和形成又是有条件的,它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12、个性差异是指人与人之间在稳定的特征上的差异。
它不仅表现在经验和能力上,而且还表现在某种情绪因素上,对组织有利也有弊。
所以,对个性存在差异性的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13、激励是指激发人的动机,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
管理心理学
管理心理学一、名词解释1.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2.直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是一种基本的心理过程,对同一知觉对象,人的解释是不同的。
(社会知觉是管理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容)3.印象管理:是指人们试图管理和控制他人对自己所形成的印象的过程。
印象管理是社会互动的一个重要方面。
4.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揭示的规律:遗忘的进程不均衡,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进展很快,以后逐渐变慢。
5.思维:是人脑借助于言语、表象或动作而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性质和关系的概括和间接反映。
思维具有概括性、间接性、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
6.个性:是指个体身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个性是一个复杂、多侧面、多层次的动力结构。
7.性格:指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它是个性心理特征的核心部分。
8.态度:通常指个体对某一对象所持的较持久、较稳定的综合性心理倾向,其由认知,情感,与意向三种心理成分构成。
9.动机: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部心理过程或部动力。
10.情绪劳动:指劳动者为了获得一定的报酬而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控制,以营造出公众可以观察并接收的面部和身体上的动作表现。
11.群体: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合而成的集合体。
12.群体凝聚力: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接纳,同时愿意留在群体中的程度,也就是群体对成员的在吸引力。
包括自然凝聚力、工作凝聚力、领导凝聚力、情感凝聚力。
13.沟通:指为了设定的目标,人们在互动过程中,发送者通过一定渠道,与接受者进行信息、思想和感情等的交流、传递和交换,并寻求反馈以达到相互理解的过程。
二、简答题1.管理心理学及其特点:●管理心理学是一门综合运用心理学、管理学、行为学、社会学、伦理学、生理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来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行为活动规律,借以解释、预测和激励组织中人的行为,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与管理效能,最终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学科。
管理心理学部分名词解释
管理心理学:有关组织情景中个体。
,群体和组织管理行为的理解,解释,预测和变化规律,以便改进和提高工作生活质量与管理效能的学科管理心理学的意义:a管理心理学是未来管理科学的核心内容b 管理心理学有助于个体的自我完善c 管理心理学有助于企业的组织提高工作效率,增进经济效益管理心理学的主要特征:a以人为本(得气说,智慧说,道德说)b以德为先c中庸之道d无为而治e以和为贵可取性启发式:是指人们在决策中倾向于把容易想象或回忆的事件,判断为具有更高的发生概率,从而产生认知偏差代表性启发式:反映了人们在决策中倾向于根据某种信息本身在一类别中的代表性,判断该信息属于特定类别的概率,却忽视事件在总体中发生的概率胜任力:是人们适应工作或管理环境,产生具体绩效和成就的个体特征。
极端性转移:也称冒险性转移现象,这是指群体决策比个体决策时更容易出现冒险倾向或极端倾向,还有可能倾于保守。
小集团意识:由于群体中从众压力的影响,严重抑制了那些不同寻常的、由少数派提出的或不受欢迎的观点。
自我效能感:个体对自己与工作相关的技能和能力的信心。
目标设置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是自我效能感。
团队效能感:团队成员对团队成功完成特定任务所拥有共同能力的信念自我效能感:一个人对其完成特定工作所需要能力的自我判断或自我评估,也是对其胜任特定工作的一种信念生命周期理论:领导者的行为要与被领导者的成熟度相适应,随着被领导者的成熟度逐步提高,领导的方式也要作出相应的改变组织发展:指以员工优化和自制气氛协调为思路,通过组织层面的长期努力,改进和更新企业组织的过程,实现系统的组织变革。
组织变革:是指对组织功能方式的转换或调整组织文化:组织成员共享的一组管理理念假设、核心价值观、行为准则和行为模式的体系组织承诺:员工对组织的一种责任和义务,源于对组织和怒表的认同,由此衍生出一定的态度或行为倾向。
组织承诺包含三个主要成分:1.感情承诺,员工由于对企业目标的认同和深厚的感情,而对企业组织所形成的忠诚并努力工作的程度;2.持续承诺,原意为员工为不失去已有职位和多年投入所换来的待遇而不得不继续留在该组织工作,根据我国企业的实证研究,我国背景下员工的持续承诺更多表现为员工为了进一步发展而继续留在组织内工作的倾向;3.规范承诺,受社会责任感和社会规范约束而形成一种承诺感。
管理心理学(名词解释)
管理心理学(名词解释)1、管理心理学:是管理中具体的社会,心理现象。
以及个体、群体、领导级组织中的具体心理活动规律性。
2、价值观:是人们用来区分好坏标准并指导行为的心里倾向系统。
价值观往往容易被看作仅属于认知的范畴,其实它通常是充满着情感和意志的3、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里条件,是个体的一种心里特征。
4、知觉:是对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但知觉不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是对事物各种属性和各个部分的整体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5、个性:是指一个人在其生活,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不同于他人的特点,它能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并影响个人的行为。
6、气质: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它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言语和行动中,心理活动发生时力量的强弱,变化的快慢和均衡程度等稳定的动力特征。
7、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
8、自我知觉:指个体在社会实践中,对自已的生理,心理,行为状态及自已同周围关系的认识,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知觉,一个人能正确地认识自已是有效地从事社会活动的前提,人们对自已的认识,决定了自已的生活态度,决定了自已是否能对自已加以控制,是社会化成熟的标志。
9、社会知觉: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推翻与判断的过程。
10、知觉错误:指的是由于受知觉规律的影响,社会知觉可能产生的偏差。
也称知觉效应,效应即作用的结果。
11、晕轮效应:亦称光环效应,是指人们在看问题时,像“日晕”一样,由一个中点点逐步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圆圈,是一种以突出特征来推论其他方面特征的一种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社会心理效应。
12、价值观:是人们用来区分好环标准并指导行为的心理倾向系统。
13、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的客体做出反应时所持有的稳定性的心理倾向,它具有评价性。
14、动机:心理学家一般把动机定义为激发,维持和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
管理心理学名词解释
组织变革:所谓组织变革是指通过对组织的结构进行调整修正,使其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过程。
组织发展:所谓组织发展是指运用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组织进行有计划的、系统的改革,以便促使整个组织更新和发展的过程,其目的在于提高组织的效能。
绩效考核:所谓绩效考核是对组织或个人的工作成绩和效果进行全面的考察与核定的程序、方式、方法的总称。
组织形象战略:所谓组织形象战略是“将企业经营理念和个性性质,通常统一的视觉设计加以整和传达,使公众产生一致认同感和价值观,从而创造最佳经营环境的一种商品经营之道”。
家族主义:所谓家族主义就是把家庭的伦理道德移植到集团中,而企业管理活动的目的和行为又都是为了保持集团的协调、维护集团的利益、充分发挥集团的力量组织文化:所谓组织文化是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所形成的,为本组织所特有的,且为组织多数成员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等的总和及其在组织活动中的反映。
组织设计:所谓组织设计是指对组织活动和组织结构的设计过程,是把任务、责任、权力的利益进行有效组合和协调的活动。
环境:所谓环境是指外部的竞争、购销状况与市场需求,也包括整个社会文化背景的要求与影响。
组织的目标:所谓组织的目标是在企业管理中,目标可能是外界实在的对象,也可能是理想的或精神的对象。
组织:所谓组织是一个有共同目标和一定边界的社会实体和活动过程及活动系统。
决策:所谓决策就是作出决定,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寻找并实现某种最优化预定目标的活动。
管理坐标图:所谓管理坐标图是一种采用图示和量表方式来衡量一个企业领导人的管理方式领导:所谓领导是对群体或个体施加心理影响,使之努力实现组织目标并与环境保持一致的过程。
而施加心理也许的人是领导。
人际关系:所谓人际关系,管理心理学则认为,它是组织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联系。
它既包括心理关系,也包括行为关系。
它是一群相互认同、情感相互包容、行为相互近似的人与人之间联结成的关系。
管理心理学资料
第一章1.管理心理学的定义。
管理心理学又称组织心理学或组织行为学,是通过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来控制和预测组织中的行为,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人的潜能,达到提高生产和工作效率,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组织功能的目的。
2.管理心理学的任务(1)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创造性(2)提高团体凝聚力,实现团体功能(3)研究、培育和开发领导素质,提高领导水平(4)优化人力资源(5)提高团体效益3.管理心理学发展简史:一、科学管理运动。
1.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助于缓解早期工业社会劳资关系的矛盾。
2.管理心理学的发展是与现代生产力、生产技术相关联的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分不开的。
二、工业心理学的诞生科学管理的焦点的人,组织管理领域引入的对人的分析。
闵斯特伯格创立的心理技术研究基本思路:挑选和培养合适的人员去适应他们所要掌握的机器和承担的工作任务。
二战后,工业心理学的发展强调研究人机关系,同时也提出解决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组织的关系。
三.人际关系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的产生强调个体特征转移到注重“群体动力过程”,四.群体动力理论第二章1.经济人假设思想: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私利,人都要争取最大的经济利,工作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
管理措施:1.管理重点——提高生产率,完成生产任务。
只重视完成任务,不考虑人的感情。
2.奖惩制度——用金钱来刺激员工生产的积极性,同时对消极怠工者采用严厉的惩罚措施。
3.管理工作只是少数人的事,与广大员工无关,员工的主要任务是听从管理者的指挥2社会人假设思想:人们最重视在工作中与周围人友好相处,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的决定因素。
管理措施:1.管理重点——管理人员不应只注意完成生产任务,而应把管理的重点放在关心人、满足人的需要上。
2.管理人员职能——管理人员应在员工与上级之间起连接作用。
同时一方面要倾听员工的意见和了解员工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要向上级呼吁,反映,应重视员工之间的关系,培养和形成员工的归属感和整体感。
管理心理学 名词解释
管理心理学==西方管理心理学家把20实际初以来管理心理学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以泰勒为代表的经典科学管理理论阶段(1900-1927);以霍桑试验开始的人际关系理论以及后来的X理论-Y理论阶段(1927-1965);以权变态度和方法来看待人及其管理心理与行为的现阶段(1965-现在)。
==霍桑试验的主持者是(梅奥)==霍桑试验中的电话线圈装配工试验是为了研究(非正式群体对生产效率的影响)==首次提出“管理心理学”概念的学者是(莱维特)1.“科学管理”之父泰勒是最早采用科学方法研究工人工作效率问题。
2.雨果·芒斯特伯格被人们称为“工业心理学之父”。
《心理学和工业效率》莉莲·吉尔布里斯创新思想补充。
3.沃尔特·斯科特把心理学概念应用于广告和市场销售。
4.霍桑实验结论:(1)企业组织不仅是一个技术——经济系统,而且是一个社会系统。
(2)个体不仅受经济奖励的激励,而且受到不同的社会和心理影响。
(3)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4)强调“民主”而不是“独裁”的领导模式。
(5)强调参与管理,重视在组织等级中各层次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
(6)管理者不仅需要有效的技术才能,而且需要有效的社会才能。
(7)组织成员都可以通过满足某种社会—心理需要来调动工作积极性。
5.管理心理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有效性。
6.管理心理学研究的两大核心问题(1)人与工作,组织和环境的匹配问题。
早期的管理心理学家主要研究人与工作、职业的匹配,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已从过去的人如何适应机器向机器怎样适合于人转变。
近年来管理心理学家开始注意研究人与组织、环境的匹配问题。
其研究结论为人力资源的招聘和选拔、绩效管理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
(2)激励问题一直是管理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过去曾产生了内容学派、过程学派和强化学派等有关吉利的理论。
此外,与激励问题密切相关的研究是有关工作承诺的研究,主要从工作价值观、职业发展、工作责任心、组织认同和对社会的态度进行研究。
管理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管理心理学资料第一章1.管理心理学:是探讨组织管理活动中人的行为规律及其潜在的心理机制,并用科学的方法改进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及规律效能,最终实现组织目标及个人全面发展的一门学科。
2.管理心理学的探讨内容:动机管理,动机是人类一切心理活动的起点和前提;认知管理,认知是人们获得或应用知识的过程;心情管理,心情的劳动及管理, 应激管理, 员工卷入等;行为管理,良好的行为是一切心理管理的最终目标;组织管理,包括组织概述, 组织士气和气氛, 组织变革及发展等。
3.管理心理学及组织行为学的区分:1)探讨的侧重点不同管理心理学着重探讨行为背后潜在的心理活动规律,而组织行为学重点探讨行为特点和规律本身,把人的外显行为作为探讨对象,已达到预料和限制行为的目的。
管理心理学侧重于本源学的探讨,而组织行为学则侧重于现象学的探讨2)理论基础不同管理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其理论源泉主要是心理学;组织行为学作为行为科学的一个分支,来源更加多样化,如心理学, 管理学, 社会学, 人类学, 政治学, 经济学等3)形成的背景不同管理心理学:1912,美籍德国的闵斯特伯格出版《心理学及工作效率》,首先正式把心理学应用到工业管理中;1958,美国的利维特正式提出“管理心理学”这一术语,使管理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组织行为学:由行为科学发展而来,是行为科学及组织管理相结合而形成的分支学科。
20世纪60年代,形成跨众多学科的探讨领域。
4.管理心理学及组织行为学的联系1)心理及行为亲密相关:一方面,行为是心理的外在表现,组织行为学在探讨人的行为时,必定会涉及行为背后的潜在心理机制;另一方面,心里是一种内隐的活动,管理心理学在探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时,也须要通过视察人的外部行为来达到推断内部过程的目的。
2)探讨内容上的联系,二者在探讨的总体框架上无大地差别,其基本内容皆为组织管理活动中的个体, 群体, 领导, 组织等方面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只是对同一问题的探讨视角和动身点不同而已。
管理心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外部激励:通过改变外部影响因素来激发职工的工作动机,如工资、提升、良好的人际关系等。
2、内部激励:通过工作本身,使员工在工作中获得知识、增长才干、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等。
3、权变: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而不能千篇一律.换言之,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去采取适当的管理措施。
这就叫“应变”或“权变”。
4、激励:是指激发和鼓励员工朝着组织所期望的目标表现出积极主动的、符合要求的工作行为。
简单地说,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过程。
5、分配公平:员工感觉到薪酬数额分配的公平性6、程序公平:员工所感觉到的薪酬或其他结果的决定方式的公平性7、强化:能够加强或削弱人的行为或反应的一种刺激。
8、印象控制:又称为印象管理,是指一个人以一定方式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
9、挫折:挫折就是一种情绪状态,指个人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所要达到的目标行为受到无法克服的障碍而产生的紧张状态与情绪反应。
10、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迫与危险情况下引起的高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11、良性应激:指积极的、令人满意的、挑战性的应激,这种应激是符合人们期望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对个体加以唤醒,提醒个体动用各种心理资源,应对来自身体内外环境的挑战。
12、不良应激:指使人不愉快的、坏的、破坏性的应激,这种应激是人们所力图避免的。
13、工作倦怠:倦怠是一种情绪性耗竭的症状,这种症状最容易在工作情境中出现。
当工作本身对个人的能力、精力以及资源过度要求,从而导致工作者感到情绪枯竭、筋疲力尽时,工作倦怠就产生了。
14、领导:领导是一种行为和影响力,这种行为和影响力可以引导和激励部属去实现组织目标,是在一定条件下实现组织目标的行动过程。
15、领导者的角色知觉:是指在特定社会与组织中,或在特定的情境中,对自己的地位、身份以及与此相一致的权利、义务、行为模式的知觉。
角色知觉是一个人在社会实践中动态实现的过程,而不是消极地静态反映过程。
什么是管理心理学
什么是管理心理学?在西方称为工业与组织心理学。
广义的管理心理学,是以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种社会组织或活动中与管理过程有关的心理活动规律为研究对象,揭示社会组织运行过程与人的心理活动相互作用的规律。
狭义的管理心理学,即经济管理心理学,其研究对象是经济管理活动中的人的心理活动规律。
它研究经济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因素对管理效率的作用,如人的意识倾向(理想、世界观、信仰、兴趣等)、知识才能、性格脾气、情绪情感对管理效率的影响。
也研究各种管理措施,如思想教育、劳动竞赛、操作合理化、工资奖金制度、升级考核制度等措施,对人的心理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马斯洛看来,人类价值体系存在两类不同的需要:a一类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要,称为高级需要。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1)五种需要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但这种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变化,也有种种例外情况。
五种需要可以分为高低两级,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都属于低一级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他们是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
(2)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
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
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和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3)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
相应的,获得基本满足的需要就不再是一股激励力量。
(4)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
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和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
人性假设与管理一、“经济人”假设经济人又名为惟利人(Rational-Economic),这种假设起源于享乐主义哲学和亚当·斯密(Adam Smith)关于劳动交换的经济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动机源于经济诱因,在于追求自身的最大利益。
管理心理学名词解释
管理心理学名词解释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组织与管理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人类行为的学科。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管理心理学名词以及对其的解释:1. 积极心态(Positive mindset):指个体倾向于积极看待事物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机会和好处。
积极心态对提升员工满意度、工作动力和工作绩效有积极影响。
2.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指个体对自己能够完成某任务的信心和信念。
自我效能感对个体的动机、行动和成就感产生重要影响。
3. 组织公民行为(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OCB):指员工超过职责范围主动行为的一种。
比如帮助同事、提出建设性意见、遵守组织规定等。
OCB对于组织的良好运转和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有积极影响。
4. 周期性任务(Routine task):指那些需要重复进行、相对简单的工作任务。
周期性任务对工作效率和员工心理疲劳程度有一定影响。
5. 知识分享(Knowledge sharing):组织成员相互之间分享知识、经验和信息的行为。
知识分享对组织的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6. 集体情绪智力(Collective emotional intelligence,CEI):指团队成员共同的情绪智力水平。
高 CEI 的团队更倾向于积极合作、有效沟通和共同解决问题。
7. 反馈(Feedback):指在组织中向个体提供有关其工作表现的信息。
有效的反馈有助于员工提高工作表现,并对个体的工作动机和发展意愿产生积极影响。
8. 规范性管理(Normative management):指通过明确的规范、要求和期望来管理和影响个体的行为。
规范性管理对于组织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具有重要作用。
9. 工作-家庭平衡(Work-life balance):指个体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之间达到较好的平衡与协调。
工作-家庭平衡对员工的生活质量和工作绩效具有重要影响。
10. 序列效应(Serial position effect):指在记忆过程中,人们对于序列中的第一和最后一项记忆较好,而中间项记忆较差。
管理心理学
管理心理学名词解释:1.管理心理学是什么?答:管理心理学又称为行为管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它是用管理学、行为学、心理学、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人类学等学科的原理,以研究人的心理行为和人际关系、人的积极性为对象的一门综合性的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边缘科学。
2.什么是需要?答:需要是人对某种目标的渴求,是个体的一种主观状态,人有生理需要,也有社会需要。
3.什么是动机?答:动机是心理学的概念,原意是引起动作,是行为的直接原因。
所谓动机,是指引起个人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此行为导向某一目标(个人需要的满足)的过程。
4.目标管理是什么?答:目标管理是通过目标的设置来激励人们的动机,指导人的行为,使个人的需要。
期望与企业的目标挂钩,从而调动人的积极性。
5.什么是领导、领导者?答:领导是一种行为和影响力,这种行为和影响力可以引导和激励人们去实现组织目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组织目标的行为过程。
领导的三要素是领导者、被领导者和环境。
领导者应该具有技术技能、人文技能与观念技能三方面的基本条件。
6.什么是激励?答:激励就是激发动机,调动积极性的过程,是管理的重要只能,是管理心理学的核心问题。
对激励的理论研究以内容型理论为代表,还包括行为改造型理论和综合型理论。
7.什么是正式团体?答:正式团体是为了达成组织赋予的任务所产生的。
可按其延续时间的长短分为永久性正式团体与暂时性正式团体。
简答题1.管理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对象答:管理心理学又称为行为管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它是用管理学、行为学、心理学、社会学、生理学、伦理学、人类学等学科的原理,以研究人的心理行为和人际关系、人的积极性为对象的一门综合性的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边缘科学。
管理心理学是从现代管理学和行为科学发展过程中派生出来的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
主要研究人的行为激励问题,探索人的心理活动,通过激励人心和行为的各种途径与技巧,达到最大限度提高效率的目的。
管理心理学名词
一、名词解释:1、行为科学:行为科学是研究人的行为规律的科学,是一门跨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综合性边缘性应用科学。
2、管理:是个人或组织为了实现目标,提高自身的效率所进行的活动。
3、管理者:管理者是从事管理型工作的人,是组织和利用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去实现组织目标的指挥者,组织者。
4、态度:态度是人在社会生活所形成的对某种对象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反应倾向。
5、情绪:情绪是人对客体是否和自身需求相一致而产生的体验。
6、从众:指个人在群体中由于规范的存在及要求遵守规范的压力使个体改变态度和行为,与群体其他成员保持一致。
7、凝聚力: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中及愿意为群体承担责任和义务的强烈愿望。
8、团队精神:是指团队的成员为了团队的利益和目标而相互协作,尽心尽力的意愿和作风,团队精神的核心是协同合作。
9、激励:影响人们内在需求动机,使朝着组织所期望的目标作出积极主动符合要求的工作行为。
10、时间管理:在日常事物中执着并有目标地应用可靠地工作技巧引导并安排管理自己及个人的生活合理有效地利用可以支配的时间。
11、环境:环境是存在于主体周围的条件和状况的集合体,是影响主体发展的外部因素的总称。
12、决策:在管理活动中,决策是指为了达到某种管理目的的,寻找并实现最优化预定目标的活动。
13、群体盲思:是指人们为了维护所谓的团结一致不愿意对群体的决定提出质疑,整个群体自我封闭,没有批判性的反思。
14、组织结构:组织结构是组织全体成员为实现组织目标,在管理工作中进行分工协作,在职务范围,责任,权利方面所形成的结构体系。
15、组织创新:是指组织依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内部情况的变化,及时地调整并完善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以提高适应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应变能力。
16、组织文化:由组织成员的态度,价值观,行为准则以及共同愿景所构成的认知体系。
17、民族情感:是以一定的民族意识为基础,对于事物的喜怒好恶的情绪体验。
18、跨文化管理:跨文化管理又称交叉文化管理,指的是企业的跨国经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理心理学名词解释.txt 家族主义:所谓家族主义就是把家庭的伦理道德移植到集团中,而企业管理活动的目的和行
为又都是为了保持集团的协调、维护集团的利益、充分发挥集团的力量
组织文化:所谓组织文化是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所形成的,为本组织所特有的,且为组织
多数成员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等的总和及其在组织活动中
的反映。
组织设计:所谓组织设计是指对组织活动和组织结构的设计过程,是把任务、责任、权力的
利益进行有效组合和协调的活动。
环境:所谓环境是指外部的竞争、购销状况与市场需求,也包括整个社会文化背景的要求与
影响。
组织的目标:所谓组织的目标是在企业管理中,目标可能是外界实在的对象,也可能是理想
的或精神的对象。
组织:所谓组织是一个有共同目标和一定边界的社会实体和活动过程及活动系统。
决策:所谓决策就是作出决定,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寻找并实现某种最优化预定目
标的活动。
管理坐标图:所谓管理坐标图是一种采用图示和量表方式来衡量一个企业领导人的管理方式
领导:所谓领导是对群体或个体施加心理影响,使之努力实现组织目标并与环境保持一致的
过程。
而施加心理也许的人是领导。
人际关系:所谓人际关系,管理心理学则认为,它是组织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联系。
它既包括心理关系,也包括行为关系。
它是一群相互认同、情感相互包容、行为相互近似的
人与人之间联结成的关系。
沟通:所谓沟通,就是信息交流,它可以是通讯工具之间的信息交流,如电报、电话等。
信息沟通:所谓信息沟通,是指在管理中发生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群体,通过一定的
联络渠道,传递和交换各自的意见、观点、思想、情感与愿望,从而达到相互了解、相互认
识的过程。
群体凝聚力:所谓群体凝聚力或称群体内聚力,是指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以及群体成员
之间的相互吸引力两个方面。
集体主义自决:所谓集体主义自决指的是以集体主义思想为指导,对群体的意见经过独立分
析后所作出行为反应。
群体压力:所谓群体压力,是指当一个人在群体中与多数人的意见或行为不一致时,所感受
到的心理压力。
从众行为:所谓从众行为,是指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不仅在行为上与其他人保持一致,而
且在信仰上也改变原来的观点,放弃原有的意见之现象。
顺从行为:所谓顺从行为,是指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只在表面上表现出与群体其他人保持
一致的行为,但内却仍然坚持个人意见的现象。
群体规范:所谓群体规范,是指群体成员共同接受、共同遵守、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
正式群体:所谓正式群体是指由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群体的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有规定的权
利和义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之群体。
非正式群体:所谓非正式群体是指人们为了满足社交的需要,而在工作环境中自发形成的一
种无名目,却实际存在的群体。
防卫型非正式群体:所谓防卫型非正式群体,指的是其成员因面临共同的危机或威而走到一
起来的非正式群体。
进取型非正式群体:所谓进取型非正式群体,指的是其成员采取有效的积极行动,主要靠自
己的才华,能力与团结精神等去努力打破不合理与不公平的特权现象,或者争取自己的合法
权益。
激励:所谓激励就是激发人的动机,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的过程。
动机:所谓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动力和主观原因,是个体活动的引发和维持的心理状态。
需要:所谓需要是人缺乏某种必需的东西<物质的或精神的>时,在心理上产生的一种具有紧张感的主观状态。
认知失调:所谓认知失调是指一个人持有两个彼此相互矛盾的认知,而产生不愉快情绪体验的情况。
态度:所谓态度是主体对某个特定对象进行认知、评价并作出价值判断所形成的心理倾向。
价值观:所谓价值观是个人关于事物、行为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价值观的作用:是指价值观对于指导个人的价值活动,调节和控制人们的情绪、兴趣、意志态度的功能。
自我管理:所谓自我管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的调节、控制或约束。
自我意识:所谓自我意识也称自我,它是指自己存在的一切的认识,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存在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自我知觉:所谓自我知觉,是指一个人通过对自己行为的观察而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认识。
归因:所谓归因就是根据人的外部行为特征解释和推论其原因。
人际交往行为:所谓人际交往行为是指人们在交往中相互接触和交换的言语、态度和举止等社会知觉:所谓社会知觉实质上就是对人的知觉。
知觉:所谓知觉是人脑对当前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能力:所谓能力是指个人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或是指个人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
性格:所谓性格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气质:所谓气质是个人与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
个性:所谓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意识倾向性与心理特征的总和。
意志:所谓意志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其行动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情感:所谓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的体验,是对事物好恶的一种倾向
群体动力:所谓“群体动力”就是“群体活动的动向”,而研究“群体动力”就是要研究影响群体活动动向的诸要素,因为群体活动的动向同样取决于内部力场同情境力场的不相互作用。
管理心理学:所谓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来源:考试大-自学考试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