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秘密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燃烧的秘密教案

初中化学燃烧的秘密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理解燃烧的概念和原理。
2.学生能够掌握燃烧的条件和过程。
3.学生能够分析和解释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二、教学内容
1.燃烧的概念和原理。
2.燃烧的条件和过程。
3.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三、教学步骤
1.引入燃烧的概念,让学生思考什么是燃烧,燃烧的原理是什么。
2.介绍燃烧的条件,包括氧气、燃料和着火点。
3.讲解燃烧的过程,包括点火、燃料燃烧产生热量、燃烧产生光和燃烧产生气体等。
4.通过实验演示燃烧的现象和过程。
5.引导学生分析和解释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燃烧的条件和过程是本课的重点。
2.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本课的难点。
五、教学方法
1.讲授结合实验演示,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让学生理解燃烧的原理和过程。
2.让学生进行讨论和分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六、教学评估
1.课堂讨论和答疑。
2.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
七、教学延伸
1.让学生观察家庭中的燃烧现象,并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2.通过访谈采访消防员,了解更多关于火灾防范和疏散逃生的知识。
小学科学2燃烧的秘密(教案)冀人版科学五年级上册

小学科学2燃烧的秘密(教案)冀人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小学科学2燃烧的秘密(教案)一、教学目标:1. 掌握燃烧的定义和特征;2. 了解火的形成过程;3. 发现和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燃烧现象;4. 培养观察、描述和实验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燃烧的定义和特征;2. 火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难点:1. 如何观察、描述和实验燃烧现象;2. 理解火的形成过程。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展示火种的实物或图片;2. 准备科学实验的材料:蜡烛、薄纸、火柴、玻璃杯、水等;3. 准备教学PPT或者黑板、彩色粉笔。
五、教学过程:1. 热身导入:教师向学生展示火种,让学生观察火的形态,引发学生对燃烧的好奇心,并提出问题:你们见过火吗?火是怎样形成的?2.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PPT或黑板向学生介绍燃烧的定义和特征,可以使用引人注意的图片或视频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然后,教师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蜡烛的燃烧,让学生参与观察、描述和实验。
3. 展示实验:教师先向学生展示一根蜡烛,并点燃它,让学生观察火焰的形态和特点。
然后,教师还可以放一张薄纸在蜡烛火焰上方,引导学生观察薄纸的变化,从而引出火的形成过程的讨论。
4. 实验探索:教师给每个学生发放一支火柴,然后引导学生进行以下实验:a. 学生点燃火柴后迅速将其放入玻璃杯中,观察火柴燃烧的过程和结果。
b. 学生用火柴点燃一张纸,观察纸的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后,进行观察和讨论,学生可以用书写和口头表达的方式描述和总结实验过程和结果。
5. 深化拓展:让学生自由观察周围的燃烧现象,如蜡烛燃烧、火烧木柴等,并记录下来。
然后,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话描述燃烧现象,并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的形式分享结果。
6. 归纳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观察和实验的结果进行总结,让学生自主发言,提出结论:燃烧是一种氧气和燃料之间的化学反应,生成了火焰和热能。
7. 实践应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的燃烧现象对我们有什么影响,并进行讨论。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5.20 燃烧的秘密 |冀教版(20)

《燃烧的秘密》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燃烧的秘密》是冀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有趣的变化》单元的内容。
本课是学生在发现生活中燃烧现象的基础上,以蜡烛燃烧进行观察,通过“提猜想—做实验—观现象—论结论”的探究活动,观察蜡烛燃烧后杯壁的变化,进而得出蜡烛燃烧生成的物质是水和二氧化碳。
通过这两组实验使学生明白,实验是检验科学的唯一标准。
二、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1、认识燃烧过程中发生的变化以及生成的物质
2、能通过实验发现燃烧的过程是不可逆的
能力目标:1、通过让学生“提猜想—做实验—观现象—论结论”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体验探究学习的基本过程
2、培养学生客观看待实验现象的态度,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大胆想象、乐于探究的兴趣
2、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对实验结果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本课重点:指导学生探究“蜡烛燃烧后的变化”
本课难点:蜡烛燃烧生成的物质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实验四、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学生已经从生活中初步了解了物体燃烧时火焰颜色、气味等知识。
虽然学生对蜡烛燃烧较熟悉,但是对燃烧后生成的物质比较陌生。
在熟悉事物的基础上进一步发现新鲜事物,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利用多媒体和实验探究相结合,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合作交流的学习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五、教学媒体设计:多媒体
六、教具准备:纸片、布片、羽毛、火柴、蜡烛、镊子、铁质托盘、烧杯、澄清石灰水、吸管、课件
七、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八、板书设计
燃烧的秘密
火焰气味灰烬
蜡烛燃烧不可逆
水二氧化碳。
燃烧的秘密

《燃烧的秘密》教学设计正定县解放街小学黄世旭一、教学目标:科学探究目标:1、能把观察到的不同物质燃烧时产生的各种现象记录下来。
2、能对蜡烛燃烧时是否产生新的物质进行假设。
3、能用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对实验结果的分析结论。
2、愿意辩证地分析问题。
科学知识目标:1、说出燃烧过程中生成了哪些新物质。
2、能通过实验发现燃烧的过程是不可逆的。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1、能把自己知道的其他安全标识介绍给其他同学。
2、能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各举2个以上的实例说明燃烧的利与弊。
二、教学重点:蜡烛燃烧后的变化。
三、教学难点:蜡烛燃烧生成物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实验。
四、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蜡烛、纸片、毛线、火柴、蒸发皿、镊子、烧杯等。
2、课件:有关用火的图片、视频等。
五、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点燃棉花,观察现象。
教师提问:大家看到了什么?(二)讲授新课:1、物体燃烧的变化教师提问:其他物体燃烧时会怎么样呢?课件出示:实验提示并讲解实验时的注意事项。
学生分组实验:燃烧蜡烛、毛线和纸片。
填写实验卡物质燃烧的变化实验记录单学生讨论:这些物体在燃烧时发生的变化有哪些相同点?学生汇报教师小结:物体燃烧的过程是不可逆的2、燃烧产生新物质教师提问:物体燃烧会生成新的物质吗?咱们以蜡烛为例来研究。
学生预测课件展示实验提示学生实验⑴学生分别把干净的冷烧杯和内壁沾有石灰水的烧杯分别罩在点燃的蜡烛上,观察烧杯内壁有什么变化?⑵把观察现象填入表中:学生讨论:物体燃烧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教师小结:物体在燃烧过程中生成了新的物质。
(三)巩固应用1、燃烧的应用提问:生活中人们是怎样利用燃烧的,燃烧又会带来哪些危害?播放课件:人类如何利用燃烧及燃烧带来的危害的视频和图片。
2、安全用火知识教育课件展示:一些安全标识的图片及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让学生猜它表示的意思,并要求学生牢记。
学生活动:假设自己身处火险时应如何自救?教师小结六、板书设计20 燃烧的秘密物体燃烧过程是不可逆的燃烧物体新物质。
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燃烧的秘密》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燃烧的秘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科学知识1.能说出物体燃烧后构成物体的物质发生了改变。
2.能说出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
3.能说出预防烧烫伤的方法。
(二)科学探究1.能从物体燃烧后构成物体的物质是否发生变化的角度提出探究性问题。
2.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获取有关物体燃烧时发生变化的信息。
3.能用记录表等形式记录整理实验现象,表述物体燃烧的实验结果。
4.能用分析、比较、推理等方法得出物体燃烧后有新物质生成的结论。
5.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进行反思与评价。
(三)科学态度1.能对物体燃烧后生成了什么物质表现出浓厚的探究兴趣。
2.能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为依据做出判断。
3.能用不同的材料进行物体燃烧的实验。
4.能与他人分工合作进行探究,愿意沟通交流,形成集体观点。
5.能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及时拨打急救电话或报警电话。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能认识到科学技术促进了灭火工具的发展,有力地减少了火灾对人类造成的危害。
二、教学准备(一)教师准备棉纱布、木片、纸片、镊子、金属盒、烧杯、蜡烛、细铁丝、石灰水等(二)学生准备课前搜集有关预防烧烫伤的资料,《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等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引导:人类利用燃烧的历史由来已久,燃烧对人类生产、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出示教材中的三幅图片)比较三种取火的燃料、工具和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木柴、煤、天然气等物体燃烧后发生变化了吗?2.提问:物体在燃烧时发生了什么变化?(二)探究发现,形成知识1.观察物体的燃烧。
(1)掌握方法。
讲述:分别点燃纸片、木片和棉纱布,观察这几种物体燃烧时的现象。
燃烧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
提示:注意安全,不认识的物体,不要随意燃烧;运用多种感官,认真观察现象,如:火焰颜色、手的感觉、燃烧后生成的物质和原来的区别等;认真完成实验记录。
(2)学生实验。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页教师巡视指导。
五年级冀人版科学燃烧的秘密教学设计

五年级冀人版科学燃烧的秘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目标认识燃烧现象,了解燃烧是一种剧烈的化学反应,通常伴随着发光、发热等现象。
理解燃烧需要具备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知道不同物质的着火点不同,了解常见可燃物的着火点范围。
了解燃烧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以及火灾的危害和预防措施。
2.科学探究目标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究燃烧的条件和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能够设计简单的实验,验证燃烧的条件,学会控制实验变量,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科学结论。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和创新精神。
3.科学态度目标激发学生对燃烧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应用,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培养学生对生命和财产的责任感。
鼓励学生勇于尝试、敢于创新,在实验探究中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燃烧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了解燃烧在能源利用、工业生产、日常生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不合理燃烧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关注火灾预防和消防安全等社会问题,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心他人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了解科学技术在燃烧研究和火灾防控中的应用和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技术素养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为改善环境和保障安全贡献力量的决心。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燃烧的三个条件,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能够通过实验验证燃烧的条件。
认识常见可燃物的着火点,了解不同物质着火点的差异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了解燃烧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与危害,掌握火灾预防的基本方法和措施。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分析,深入理解燃烧条件的本质,以及如何在实际情境中运用燃烧条件知识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解释能力,让学生能够从实验数据中得出科学结论,并将其与燃烧的理论知识相结合。
初中化学燃烧的秘密教案

初中化学燃烧的秘密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燃烧的概念和条件。
2. 掌握灭火的方法和原理。
3. 能够运用燃烧和灭火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重点:1. 燃烧的条件。
2. 灭火的方法和原理。
教学难点:1. 燃烧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2. 灭火方法的选取和判断。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酒精灯、火柴、蜡烛、水、灭火器等。
2. 教学课件和教案。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一个魔术引入课题:烧不坏的手绢。
2. 学生观察手绢在火焰中燃烧后并没有烧坏,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燃烧实例,让学生说出燃烧时观察到的现象。
2.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燃烧的定义: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3. 教师提出问题:什么情况下能燃烧?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引导学生探讨燃烧的条件。
三、燃烧的条件(10分钟)1. 教师进行三组对比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a. 实验一:水与酒精的燃烧。
b. 实验二:木条与氧气的燃烧。
c. 实验三:铁丝与氧气的燃烧。
2.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总结燃烧的条件。
四、灭火的方法和原理(10分钟)1. 教师介绍灭火的方法:吹灭、罩上、剪刀剪掉烛芯等。
2. 教师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不同灭火方法的效果。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灭火方法的原理。
五、应用拓展(5分钟)1. 教师提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运用燃烧和灭火的知识进行解答。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解答,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魔术引入课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通过实验和观察,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燃烧的条件,并掌握灭火的方法和原理。
在应用拓展环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及反思-5.20 燃烧的秘密 | 冀教版

《燃烧的秘密》教学设计以及课后反思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燃烧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及生成的新物质。
2.了解燃烧与生活的关系以及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加强防火意识。
能力目标:1.通过活动与探究,使学生学会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树立辩证的、客观的看待实验现象的科学态度,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二、教学重点:蜡烛燃烧后的变化。
三、教学难点:蜡烛燃烧生成物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实验。
四、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讨论法、归纳法、实验法。
五、教学用具:本课题中所有探究活动和演示实验用品、课件。
六、教学思路:1. 选几种不同材料燃烧,观察它们在燃烧时发生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2.通过实验观察认识有关现象即可。
3. 了解燃烧过程是否可逆。
4. 结合图片,组织学生讨论并举例说明燃烧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5. 根据学生各学习小组深入消防重点单位、如加油站、油库、商场等地实地调查后搜集到的有关火灾事例,各小组展开讨论,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讲解一些安全知识,培养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七、课前准备:1. 上网查找有关燃烧对人类的意义及危害。
2. 分组材料:纸片、布片、木片、干树叶、蜡烛、火柴、镊子。
八、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导入:老师这有一组图片,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播放课件)生:燃烧现象、蜡烛燃烧、火。
师:对!这些都是燃烧现象,物体的燃烧是我们经常见到的现象,那物体在燃烧时会发生怎样的奇妙现象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物体燃烧的秘密吧。
(板书课题)(二)讲授新课:一、物体燃烧的变化教师提问:物体燃烧时会到底会有什么秘密呢?我们一起用桌面上的器材做一组实验来发现燃烧的秘密吧。
教师对器材进行介绍。
这些器材到底应该怎样使用呢?请你认真看老师的实验小提示(请一名学生读,其他学生听:)1.从给出的材料中选择两种,用镊子夹住一端分别点燃。
2.燃烧后的火柴梗请收到托盘里。
小学科学燃烧的秘密(教案)

小学科学燃烧的秘密(教案)教案:小学科学燃烧的秘密一、教学目标:1. 了解燃烧的定义和过程;2. 理解燃烧需要满足的条件;3. 学会正确使用安全火源。
二、教学重点:1. 理解燃烧的定义和过程;2. 掌握正确使用安全火源。
三、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2. 燃烧实验器材(火柴、蜡烛、火盆等);3. 安全用具(火焰熄灭器、灭火毯等)。
四、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10分钟)引入燃烧主题,通过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
例如:你们家里有用火的设备吗?你们知道火是怎么产生的吗?Step 2: 介绍燃烧的概念和过程(20分钟)通过PPT课件的辅助,向学生介绍燃烧的定义和过程。
解释燃烧是指物质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产生能量的过程。
请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和动画,了解燃烧时的火焰、光、热等现象。
Step 3: 燃烧实验(30分钟)准备一些火柴、蜡烛和火盆等燃烧实验器材,并将其放在实验台上。
在进行实验之前,要先向学生强调该实验需要安全操作,并提醒学生注意安全事项。
1. 火柴实验:首先请学生仔细观察一根火柴,并解释它的结构和用途。
然后,请学生点燃火柴,并观察火焰的形成。
通过实验现场的演示和相关的解释,向学生说明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可燃物质、氧气和点燃温度。
2. 蜡烛实验:引导学生观察蜡烛并了解其构造和材料。
接下来,请学生点燃蜡烛,并观察火焰的形成。
通过实验现场的演示和相关的解释,向学生说明蜡烛在燃烧过程中,蜡烛芯吸引蜡烛液体,液体被加热后变成气体并通过蜡烛顶部与氧气反应,形成了燃烧的火焰。
3. 火盆实验:设置一个安全的火盆,点燃火盆,在观察火焰的同时让学生感受火焰的热量。
解释火焰通过火焰三角,也就是可燃物质、氧气和点燃温度的相互作用形成。
Step 4: 安全用具的介绍和使用(20分钟)首先,向学生介绍常见的安全用具,如消防器材、灭火器、灭火毯等。
解释这些安全用具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然后,在实践中演示正确使用火焰熄灭器和灭火毯的方法。
燃烧的秘密教学设计

燃烧的秘密教学设计(总4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燃烧的秘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把观察到的物体燃烧时产生的种种现象记录下来。
2、能对蜡烛燃烧时产生的物质进行假设。
3、能用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4、能说出燃烧时产生的物质。
教学重点: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
教学难点:蜡烛燃烧时生成的新物质能使石灰水变浑浊教学准备:CAI课件托盘火柴烧杯纸片木片布片蜡烛清石灰水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上一节有趣的科学课,在科学课上,大家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呢(学生回答:做实验)问:(拿出火柴)这是什么火柴是我们常见的生活物品,火柴由擦燃到熄灭,你会看到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仔细观察。
教师演示火柴擦燃,问:你看到了什么?学生说(火苗、烟)教师讲解,这是一种常见的现象——燃烧(板书课题)二、观察不同物体燃烧时的情景为了进一步的认识燃烧,我们来进行一些燃烧试验,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几种安全的易燃材料,小组内的同学们,我们看看都有什么?(学生说,火柴、纸片、木片……)我们一起来看看试验的要求及方法:看CAI课件(找学生大声朗读)教师演示实验步骤按照实验要求,请小组成员先分工,然后开始实验。
刚才同学们实验时大家都能积极参与,热情很高,通过这个实验,你观察到了哪些燃烧现象?(学生说燃烧现象:火焰、气味、灰烬、烟雾等)问:变成烟了,变成灰烬了,还能反过去恢复到原来的样子吗?(学生回答)三、探究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问:蜡烛燃烧后还能不能恢复到原来的样子了呢(学生说)那么,蜡烛燃烧时生成了什么引导学生猜一猜,学生有的猜到二氧化碳和水。
为了证明咱们猜的对不对,我们通过什么来证明呢(实验)那好,我们这就来做这个实验来看看我们猜的对不对。
看CAI课件实验方法(介绍演示如何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并告诉学生注意观察干燥的杯子和有石灰水的杯子,杯壁上各有什么现象出现学生开始实验,教师指导同学们刚才试验时,做的都很认真,观察的都很仔细,哪个小组说说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学生汇报(干燥的杯子有水珠出现,有石灰水的杯子变浑浊)教师讲解:变浑浊的石灰水说明蜡烛燃烧时生成了二氧化碳总结:通过这个实验,验证了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生成的这些新物质不能恢复到蜡烛原来的样子了,所以蜡烛是一种不可逆的变化(板书)四、生活中的燃烧问:在生活中,我们是怎样利用燃烧为我们服务的(学生自己说说)看CAI课件,你还知道哪些现象呢问:燃烧又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危害呢?我们先来看一个小片段,看CAI课件上的视频哪位同学说说你自己的感受(学生说火灾带给我们的危害和感受)总结:我们花费了很长时间才完成的建筑,在几秒钟就被烧光了,燃烧的破坏力真的很大啊!五、拓展燃烧的秘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燃烧的秘密,其实,关于燃烧的秘密还有很多,比如:怎样让物体燃烧的更旺些,怎样让燃烧的物体熄灭等等。
四年级科学下册第20课《燃烧的秘密》教案

《燃烧的秘密》教学设计科学探究目标:1。
能把观察到的不同物质燃烧时产生的各种现象记录下来。
2.能对蜡烛燃烧时是否产生新物质进行假设。
3。
能用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对实验结果的分析结论。
2。
能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科学知识目标:1。
能说出燃烧过程中产生了哪些新物质.2。
能通过实验发现燃烧的过程不可逆.STSE目标:1。
能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各举2个以上的实例说明燃烧过程的利与弊。
2.能把自己知道的其他安全标识介绍给其他同学。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探究“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
教学难点:蜡烛燃烧生成的物质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的实验。
教学准备:木条、布条、纸条、蜡烛、烧杯、石灰水、水槽、打火机、实验记录表、镊子。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引出课题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个表演,你们想看吗?生:想.师:瞧,这是什么?生:火.师:我想让这个火字发光发热,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生:用打火机点燃。
(请一位同学上来点燃火字)师:你们现在感受到什么?生:火焰、灰烬、气味、热量……师:观察得真仔细,这就是一种常见的现象-燃烧.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燃烧的秘密,好吗?(齐读标题)师:读得真好,你们还在哪见到过燃烧的现象?生:煮饭、烧水……师:老师这也搜集了一组资料,大家一起看看。
(学生观看)二、实验探究师:燃烧是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物体在燃烧时究竟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我们今天就用实验来探究一下。
请同学们打开实验袋,拿出木条、纸条、布条、打火机、镊子、手套。
我们知道猜想是科学发现的前奏,你们先猜想一下木条、纸条、布条燃烧的火焰是怎样的?生答。
师:大家有各种各样的猜想,那么我们就用实验来验证一下,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师解说实验步骤和要求:1、用镊子夹住可燃物分别在水槽的上方点燃.2、分别观察木条、纸条、布条燃烧时火焰的颜色、气味和是否有热等。
3、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分工合作。
《燃烧的秘密》教学设计

《燃烧的秘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小学科学《燃烧的秘密》【教学目标】1.能准确地记录实验过程和现象。
2.会用已有知识(二氧化碳、氧气、热空气等)对问题做出假设性解释。
3.培养细致严谨、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准备】教师:容积不同的透明容器;长短、粗细不同的蜡烛;打火机;记录单;橡皮泥(固定蜡烛用)。
学生:直尺、笔(每组一套)【教学过程】一、呈现情境,提出探究目标两根燃烧的蜡烛,一长一短,用玻璃罩住,哪个先熄灭?本课我们一起来寻找答案,回答网友的这个问题。
二、小组讨论,作出猜想猜想要有合理的依据作支撑。
哪只蜡烛先灭?我想有以下可能:1.二氧化碳下沉,使短蜡烛先灭。
2.长蜡烛周围的空间小,氧气少,先灭。
3.热空气带动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上升,使长蜡烛先灭。
4.氧气足够,都能够烧完,短的先灭。
5.用小容器,则热空气上升造成长的先灭;用大容器,则热空气上升后的影响不明显,二氧化碳冷却下降造成短的先灭。
6.杯内空气是循环流动的,空气对蜡烛的影响相同,同时灭。
7.如果考虑容器底部缝隙,则漏进去的氧气对短蜡烛的支持明显强于对长蜡烛的支持,长的先灭,因为长的先缺少氧气。
8.如果考虑容器底部缝隙,则漏进去的氧气对短蜡烛的支持明显强于对长蜡烛的支持,短的先灭,因为短的先烧完了。
9.氧气比空气重,长的先灭。
10.靠近容器风口的一端接近新鲜空气,后灭。
11.如果考虑到蜡烛的其他因素。
则还有:蜡烛细,所需氧气少,后灭。
蜡烛芯短,火焰弱小,容易灭。
蜡烛芯长,耗氧量大,容易灭。
蜡烛粗,易形成头部外高内低的现象,影响氧气流通,容易灭。
蜡烛质量差,容易灭。
以上还是罩在同一个容器里的情况,如果分别罩在两个容器里,那可能性就更多喽。
三、制订实验计划因与学生不熟,就在格式化的记录单上直接填写,节约时间。
问题:猜想:实验器材与示意图:结论:新的猜想:四、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1.学生根据自己的计划领取实验器材,分组实验,填写实验结果。
燃烧的秘密幼儿园教案

燃烧的秘密幼儿园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幼儿了解燃烧是什么,并能简单解释燃烧的原理。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实验探究能力,通过实践活动让幼儿亲自体验燃烧的过程。
3.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让幼儿知道火源对人身安全造成的危害,并学习正确的处理火源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1.燃烧的定义和原理。
通过简单的语言和例子解释燃烧是指物质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焰和烟的现象,并让幼儿了解燃烧需要有可燃物、氧气和足够高的温度。
2.燃烧的实践活动。
让幼儿通过实验探究,观察火焰的形状、颜色和燃烧的过程,以及不同物质的燃烧特点。
3.火源的危害与处理。
以日常生活中的火源为例,教育幼儿要远离火源,如灶台、燃气罐等,并学习正确的灭火方法,如用灭火器或用湿毛巾捂住火焰等。
三、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火柴、蜡烛、纸张、酒精、盐、白糖、镊子等。
2.实验器材:火焰观察器、安全火盘、灭火器等。
3.知识准备:了解燃烧的原理和安全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活动通过引发幼儿的好奇心,提问激发幼儿对燃烧的兴趣。
比如“你知道火是怎么来的吗?为什么有的物体会燃烧,有的不会?”让幼儿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2. 燃烧的定义和原理简单解释燃烧是指物质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焰和烟的现象,需要有可燃物、氧气和足够高的温度。
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如点蜡烛、生火等,让幼儿更加直观地理解燃烧的过程。
3. 燃烧的实践活动1.实验一:观察火焰–准备火柴、蜡烛和火焰观察器。
–让幼儿点燃火柴,观察火焰的形状、颜色和燃烧的过程,并用火焰观察器放大观察。
–提问幼儿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解释,如为什么火焰是红色的、有没有听到声音等。
2.实验二:不同物质的燃烧–准备纸张、酒精、盐和白糖。
–分别点燃纸张、酒精、盐和白糖,观察它们的燃烧过程和特点。
–让幼儿总结不同物质的燃烧特点,如燃烧时间、火焰颜色和烟雾等。
–引导幼儿思考原因,并进行简单的讨论。
4. 火源的危害与处理1.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日常生活中的火源,如灶台、燃气罐等。
小学科学第2课燃烧的秘密(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第2课燃烧的秘密(教学设计)燃烧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现象之一,但你知道燃烧的秘密吗?在小学科学第2课中,我们将探索燃烧的原理和条件,让学生了解燃烧的基本知识,并通过实验和活动体验燃烧的神奇之处。
本节课的目标是引导学生理解燃烧的过程和相关知识,并通过实践应用掌握相关概念。
教学目标:1. 知道燃烧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理解燃烧需要的三个要素。
3.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经验总结归纳燃烧的特点。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防止火灾的发生。
教学准备:1. PPT课件:“燃烧的秘密”。
2. 燃烧实验的材料:蜡烛、打火机、薄木片、酒精灯等。
3. 实验记录表格。
4. 图片和视频材料:展示燃烧过程和现象的图片和视频片段。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张图片或播放一个短视频片段,图像中有火焰和煤炭燃烧的画面,并提问学生:“你们在日常生活中见过这些现象吗?你们知道火焰是怎么来的吗?”引导学生进入燃烧的话题,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步骤二:燃烧的概念和原理(1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的文字和图像,向学生介绍燃烧的概念和原理。
并解释火焰的由来:燃烧时,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产生高温和气体,加之燃料的蒸发,形成可燃性气体与氧气相遇,就会触发燃烧现象,并伴随着火焰。
确保学生对这些概念和原理有一个初步了解。
步骤三:燃烧需要的三个要素(10分钟)教师要求学生先自行思考,然后齐声回答,根据前面所学的燃烧概念,燃烧需要什么?逐一提问,引导学生回答出“燃料、氧气和着火温度”这三个要素。
教师再一一解释这三个要素的含义:燃料是燃烧所需的物质,氧气是燃烧的必备条件,着火温度是物质自燃的温度。
步骤四:实验1-燃烧条件(25分钟)为了加深学生对燃烧条件的理解,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提供一份实验记录表格。
教师在每组桌子上放置几样材料:薄木片、蜡烛、打火机。
要求学生围绕燃烧条件进行实验观察。
具体步骤如下:1. 学生观察、比较蜡烛、木片和打火机点燃后的结果和现象,记录下来。
2 燃烧的秘密(教案)冀人版科学五年级上册

2 燃烧的秘密(教案)冀人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了解燃烧的概念和特征;2. 掌握燃烧的必要条件和反应过程;3. 能够进行简单的燃烧实验,加深对燃烧的理解。
教学重点:1. 燃烧的概念和必要条件;2. 燃烧反应过程。
教学难点:1. 燃烧与空气有关的过程;2. 燃烧反应的化学变化。
教学方法:1. 观察法;2. 课堂讲解;3. 实验演示;4. 讨论互动。
教学过程:Step 1: 问题引入1. 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到火把、电灯、燃气等工具和设备。
这些工具和设备需要什么条件才能正常使用?2. 发散思维:请学生谈论燃烧的概念和特征。
Step 2: 燃烧的必要条件1. 讲解燃烧的必要条件:氧气、可燃物和火源。
2. 展示实验:用麻绳做成的小绳圈,放置于烛火上,观察它起火燃烧的过程。
3. 针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总结燃烧的必要条件。
Step 3: 燃烧反应过程1. 引导学生思考:火烧森林、火车煤气灯燃烧、生物的呼吸,这些过程都和燃烧有关,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2. 讲解燃烧的反应过程:燃烧是有机物与氧化剂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发生的一种化学反应。
3. 展示实验:将一些铁粉和硫粉混合在一起,在烧杯中点燃,观察萎缩、放热、变色等现象。
4. 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思考燃烧反应过程中有哪些化学变化,如氧化、还原等。
Step 4: 课堂小结1. 通过对燃烧实验的观察和分析,掌握燃烧的必要条件和反应过程。
2. 重点总结燃烧反应的化学变化,如氧化、还原等。
3. 提醒学生平时使用火把、电灯、燃气等工具和设备时要注意安全。
Step 5: 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知识点,并背诵燃烧的必要条件和反应过程;2. 观察家庭生活中哪些设备需要燃烧才能使用,分析它们的必要条件和反应过程;3. 准备实验器材,进行简单的燃烧实验,加深对燃烧的理解。
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燃烧的秘密》教学设计

《燃烧的秘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燃烧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及生成的新物质。
2、了解燃烧与生活的关系以及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加强防火意识。
能力目标:1、通过活动与探究,使学生学会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使学生树立辩证的、客观的看待实验现象的科学态度,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二、教学重点:蜡烛燃烧后的变化。
三、教学难点:蜡烛燃烧生成物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实验。
四、教学用具:本课题中所有探究活动和演示实验用品、课件。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问大家一个问题,有谁知道08年北京奥运会在哪一天开幕?现在奥运会圣火正在世界各地传递,火,给人类带来了光明,火,给人类带来了温暖,正是物质的燃烧形成了火,看着烈火熊熊燃烧,我们不禁想问,燃烧有什么秘密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揭开这个迷端。
(二)、讲授新课:一、物质燃烧时有什么现象1、燃烧是一种常见的现象.观察你们的桌面上都摆放着什么实验器材?像纸、布片、木条、蜡烛都属于可以燃烧的材料。
坩埚钳,沙盘是实验器材。
介绍实验器材的用法。
2、想一想这些材料,它们在燃烧的过程中会出现什么现象?我们在做燃烧实验时,要注意将观察的实验现象记录下来,注意观察火焰颜色、燃烧后有没有灰烬,气味,对观察的现象进行分析,这些物质在燃烧时产生的相同现象是什么?不同现象是什么?3、分组实验探究:物质燃烧的现象4、实验结束,请同学汇报实验观察记录。
5、同学们发现了物质燃烧的第一个秘密:物质燃烧时会发光,发热。
那是不是发光、发热的现象都是燃烧?不是。
例如电灯会发光、发热,但并不是燃烧。
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刚才燃烧的这些物质,他们燃烧以后还是不是原来的物质?它们都生成了其它的新物质。
原来燃烧时不仅会发光、发热,还会生成新物质。
二、物质燃烧时是否产生新物质1、点燃火柴,这是燃烧现象吗?点燃蜡烛,这是燃烧现象吗?那蜡烛燃烧后生成什么了?让学生展开讨论,简单叙述理由。
最新冀教版科学小学四年级下册《燃烧的秘密》公开课教学设计

《燃烧的秘密》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燃烧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及生成的新物质。
2.了解燃烧与生活的关系以及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加强防火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与探究,使学生学会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树立辩证的、客观的看待实验现象的科学态度,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蜡烛燃烧后的变化。
教学难点蜡烛燃烧生成物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实验。
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讨论法、归纳法、实验法。
课前准备木片、纸板、布条、干树叶、动物毛皮、蜡烛、秸秆、铁盒、火柴、烧杯、石灰水、干布、实验记录表、各种图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火”字(CAI)。
2.提问:这是什么字?见过火吗?研究过火吗?3.谈话:物体燃烧会产生火,燃烧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物体燃烧时会发生什么变化?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寻燃烧的秘密。
(板书课题:燃烧的秘密)二、新课学习(一)物体燃烧的变化。
[教师提问]:物体燃烧时会发生什么变化呢?你们能用桌面上的器材做实验来了解燃烧的秘密吗?(板书课题)[学生活动] :先猜想燃烧时发生的变化,然后填表。
[实验验证] :1.实验前教师教育学生注意安全用火,不认识的物体,不要随便燃烧。
2.学生分小组实验,验证猜想。
并把观察结果填在表中:物质燃烧的变化物体猜想实验火焰颜色气味火焰颜色气味纸片布片木片干树叶实验结论:[学生讨论]:这些物体在燃烧时发生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二)蜡烛的燃烧。
[教师提问]:蜡烛燃烧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那么它燃烧后生成什么?[学生猜测]:蜡烛燃烧后可能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把猜想填入表中。
[教师提问]:1.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你有什么办法知道它的存在?2.大家都知道,我们呼吸时,吸进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
老师这里有一杯澄清的石灰水,你往里面吹气,观察石灰水有什么变化?3.用这个办法可以验证二氧化碳的存在,你们也能用实验验证蜡烛燃烧后的产物吗?[实验验证]:1.学生做实验。
冀人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燃烧的秘密》教案

冀人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燃烧的秘密》教案一、教学目标1.科学观念:了解燃烧的概念和条件。
认识不同物质燃烧的特点。
2.科学思维: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燃烧对环境的影响。
3.探究实践:设计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观察不同物质的燃烧现象。
4.态度责任: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
增强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重点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不同物质的燃烧特点。
2.设计并进行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
三、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燃烧的本质和复杂的化学反应。
2.引导学生在实验中注意安全,准确观察和记录现象。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蜡烛、火柴、酒精灯、铁片、木块、纸张、沙子、烧杯、灭火器、多媒体课件等。
2.学生准备:铅笔、橡皮、科学活动手册。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认识燃烧1.导入(5分钟)展示图片:展示一些燃烧的图片,如篝火、蜡烛燃烧等。
提问引导:同学们,你们见过这些燃烧的现象吗?你们知道燃烧是怎么回事吗?引出燃烧的话题。
2.新课学习(30分钟)燃烧的概念(10分钟)教师讲解:讲解燃烧的定义,即燃烧是一种剧烈的化学反应,通常伴随着发光、发热等现象。
学生理解概念:学生认真听讲,理解燃烧的概念。
燃烧的条件(20分钟)教师引导讨论:引导学生讨论燃烧需要哪些条件。
可以从生活中的例子入手,如为什么有些东西容易燃烧,有些则不容易燃烧。
学生提出猜想:学生根据讨论,提出燃烧可能需要的条件,如可燃物、氧气、一定的温度等。
3.课堂小结(5分钟)回顾内容:回顾燃烧的概念和可能的燃烧条件。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燃烧现象,并思考这些现象满足了哪些燃烧条件。
第二课时:探究燃烧的条件1.复习导入(5分钟)提问复习: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问学生燃烧的概念是什么?你们认为燃烧需要哪些条件?学生回答:学生回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2.新课学习(30分钟)设计实验(15分钟)教师引导设计: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来验证燃烧的条件。
第2课燃烧的秘密(教学设计)五年级科学上册(冀人版)

2.燃烧的秘密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燃烧时会有新物质产生。
2.能说出蜡烛燃烧后产生了二氧化碳和水3.掌握预防烧烫伤的方法。
探究目标1.根据物体燃烧时的现象,提出燃烧时有新物质产生的假设。
2.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实验探究。
3.分析实验现象,得出蜡烛燃烧时会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的结论。
态度目标1.对探究物体燃烧的过程有浓厚的兴趣2.能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实验探究,并通过交流形成统一观点。
3.善于通过咨询、调查等方式,获取预防烧烫伤的技巧。
重点难点重点:能说出蜡烛燃烧时产生了二氧化碳和水等新物质。
难点:根据物体燃烧的现象,提出燃烧时有新物质产生的假设。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出示三种不同类型燃烧的视频(例如,篝火、燃气、烟花)。
师:这是什么现象?生:燃烧现象。
师:燃烧的过程,你都看到了什么?生:发光、发热,形态改变。
师:让我们一起去探究燃烧的秘密吧!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燃烧,再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建立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实验探究活动一:观察物体的燃烧师:不同物体的燃烧现象一样吗?请你选择三种物体进行燃烧实验。
实验准备:托盘、镊子、身边三种常见的可燃物。
分组实验:一人负责将三种物体分别燃烧,一人负责记录现象,一人负责紧急灭火(利用灭火沙袋或湿毛巾).其他成员共同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发光、发热,产生特殊气味,形态改变实验结论:物体燃烧会发光、发热并生成新物质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不同物体的燃烧得出燃烧的一般现象,并提出燃烧会有新物质产生的猜想,为下一步验证燃烧的产物打下良好的基础。
活动二: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实验材料:2只500 毫升的烧杯、2 支蜡烛、1根细铁丝、澄清的石灰水等。
分组实验:(1)将干燥的烧杯望在燃着的蜡烛上方,观察烧杯内壁的变化。
(2)将点燃的蜡烛用铁丝绑住,放入装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静置2分钟后取出,摇晃烧杯,观察水质的变化。
实验现象和结论:(1)烧杯内壁出现水珠,说明蜡烛燃烧会产生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燃烧的秘密》教学设计(同课异构)
教学内容
河北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20课第75——78页。
教材与学情分析
《燃烧的秘密》是从观察多种物体燃烧现象入手,启发学生发现和提出有关燃烧的问题;进而通过对具体的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这一问题的猜想、实验、观察现象、分析整理资料等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到物体燃烧后生成了新的物质,燃烧过程是不可逆的。
最后,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认识燃烧给人们带来的正反两面的影响,增强学生安全用火意识。
而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燃烧”现象并不陌生,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本节课要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了解燃烧现象的本质,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认识物体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会生成新物质的现象。
2、能通过实验发现燃烧的过程是不可逆的。
能力与过程
1、培养假设或猜想的能力。
2、通过实验观察各种燃烧之间的区别,并进行记录。
3、学生以实验检验假设或猜测的科学探究方法。
4、能把自己知道的其他安全标识介绍给其他同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从正反两方面分析燃烧的利弊。
2、培养学生认识科学进行燃烧的意义。
教学重点:
蜡烛燃烧后生成
教学难点:
蜡烛燃烧生成的物质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教学用具
教具:课件。
学具:蜡烛、镊子、火柴、纸、木片、布条、干树叶、动物毛皮、烧杯、石灰水、干布等。
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有关燃烧对人类的意义及危害的资料。
2、调查消防重点单位,如商场、加油站等,搜集有关火灾案例及张贴的安全图标。
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进行假设,然后通过实验验证假设是否成立,并在实验中探究新知识的过程。
教学设计
一、引入新课
老师给同学们看一种现象。
课件出示物体燃烧时的情景。
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现象吗?
那么燃烧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去研究《燃烧的秘密》。
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直接引入课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为后面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评析】从学生熟悉的情景入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进一步的探究奠定基础。
二、认识燃烧的变化
教师提问:物体燃烧时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同学们能用桌面上的器材做实验来了解燃烧的秘密吗?
学生活动:先猜想每种物体燃烧时发生的变化,然后填写表格。
实验验证:
1、做实验前教师要教育学生注意安全用火,不认识的物体,不要随便燃烧。
2、学生分组实验,验证猜想。
教师指导学生,并做好观察记录。
物质燃烧的变化记录
3、引导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比较物质燃烧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师总结:纸、木片、布条、干树叶、动物皮毛在燃烧过程中火焰的颜色相同,产生的气味和灰是不同的。
【设计意图】“只有通过大胆的猜想,才能有伟大的发明与发现。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我们每个科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评析】猜想也需要一定的环境,教师在设计“物体燃烧时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这样的问题,能很自然地引起学生的猜想。
最后用实验结果证实猜想的准确与否,注重真实性。
三、讨论物质在燃烧的过程中能否产生其他物质
1、人呼出的气体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发生什么有趣的变化,老师这有一杯澄清的石灰水,你往里面吹口气,观察石灰水有什么变化?
2、引导学生讨论蜡烛的燃烧产生了什么?如何证实你的猜想。
3、提出实验要求。
引导学生实验证明猜测是否正确,把观察到的现象填入表中。
蜡烛燃烧
4、提示学生思考:通过观察现象我们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5、检验学习效果,完成76页讨论,引出可逆变化。
6、教师小结:通过探究我们知道了物质在燃烧过程中能生成新的物质,而且燃烧的过程是不可逆的。
【设计意图】一切科学探索的发现与发明,都必须经过一系列的实验验证过程。
只有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才能对所学知识进一步掌握。
【评析】引导学生实验,并注意让学生认真记录,是科学实验过程中必要的环节,教师能精心设计表格及内容,别具一格。
四、学习对于燃烧的利用
1、燃烧对人类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如此重要,那么人们可以利用燃烧做哪些事情?包括对人类有益的事情和对人类有害的事情。
2、学生讨论交流:把查找到的资料与小组同学交流。
3、人类如何利用燃烧及燃烧带来的危害的资料和图片。
【设计意图】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科学能够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要把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的生活实践中,把知识转化为技能。
【评析】教师设计的问题既突显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又利用“人类如何利用燃烧及燃烧带来的危害的资料和图片”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达到深入巩固。
4、安全提示:不认识的物体不要随便燃烧。
5、课件出示一些安全标识的图片及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让
学生猜它表示什么意思,并要求学生牢记。
6、案例研究:2004年2月15日吉林市中百商厦发生特大火灾,只因一位雇员把未熄灭的烟头扔在仓库,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请问:加油站、液化气站、纺织厂等地为什么要“严禁烟火”?各小组结合自己的实际调查情况将上述讨论结果进行交流。
教师讲解可燃烧爆炸的原因及其在生产、使用、运输、存贮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设计意图】由于小学生的好奇性强,在做实验中难免出现危险,因此,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如何实验,告诉他们方法。
【评析】科学的发明与发现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所以教师设计了必要的提示,体现了“教育以人为本”的宗旨。
五、课后延伸
1、讨论怎么样才能做到安全用火,写一篇安全用火的短文。
2、设计制作3—5个安全用火的标识牌。
3、搜集:哪些物品燃烧时易爆炸,哪些物品燃烧时会产生有害物
质。
板书设计
20、燃烧的秘密
燃烧:发光、发热、生成了新物质。
蜡烛燃烧:生成水、二氧化碳,
燃烧是一种不可逆的变化。
燃烧的影响:有利又有害
总评:《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学科学,利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这就需要让孩子们去摸索、去探究,因此,我们教师考虑更多的是每节课需要组织什么样的活动,准备哪些器材,让学生达成什么样的目标。
王老师的教学设计正体现了以上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能够从简单而有趣的生活现象入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课堂一开始提醒学生本课的学习过程是“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使学生在猜测中不断地质疑,不断地想提出更有科学根据的发现,给他们创造出一种想要探究的氛围,使他们马上就想进入实验,从而达到真正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目的,为下一步活动做铺垫和准备。
2、能够把整个认知活动过程还给学生,让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在实验验证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的实验。
先整体感知“人呼出的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由此进入第二个环节,燃烧蜡烛的实验。
第三个环节探索蜡烛燃烧的秘密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用装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再次实验发现蜡烛的燃烧产物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后,有白色物质生成。
由此推出结论:蜡烛的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在掌握了燃烧的秘密之后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发现生活中人们利用燃烧可以做哪些事情,燃烧在
人类生活中的利与弊,探讨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使用燃烧,并设计本小组的安全用火标志图,使学生产生更深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