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诊断标准

合集下载

麻疹诊疗指南

麻疹诊疗指南
在出疹期,使用解热镇痛药会加重病情,甚至导致严重并发症,因 此应避免使用。
注意口腔和眼部护理
麻疹患者常常会有口腔和眼部的症状,需要注意保持口腔和眼部的 清洁和湿润,以减轻症状。
特殊情况下的治疗选择
严重病例的治疗
对于严重病例,如出现呼吸困难 、抽搐、昏迷等症状时,需要及 时就医,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病情评估
根据患者症状和体征,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及并发症风险。
监测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防止并发 症的发生。
03
麻疹的治疗与护理
一般治疗建议
保持充足的水分和热量供应
麻疹患者常常会有高热和咳嗽等症状,导致身体消耗增加,因此 需要保证充足的水分和热量摄入,以维持身体的基本需求。
避免使用解热镇痛药
麻疹的传播途径
空气传播
病毒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
接触传播
病毒可存活于污染的环境或物体表面。
麻疹的危害与预防
危害
麻疹不仅导致呼吸道和皮肤感染,还 可能引发肺炎、脑炎等严重并发症, 甚至导致死亡。
预防
接种麻疹疫苗,采取良好的个人卫生 习惯,避免接触病毒源。
02
麻疹的诊断与鉴别
诊断标准与流程
临床症状
鉴别诊断:与其他疾病的区分
01
02
03
与风疹的鉴别
风疹患者症状较轻,耳后 、枕后淋巴结肿大并触痛 。
与猩红热的鉴别
猩红热患者发热、咽痛、 头痛,皮肤弥漫性充血, 上有密集针尖大小皮疹。
与幼儿急疹的鉴别
幼儿急疹患者突起高热, 持续3-5天,症状类似感 冒,退热后全身出现玫瑰 色皮疹。
病情评估与监测
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对麻疹疫情进行预测和预警;深入研究麻疹病毒的基 因组变异与疾病传播和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以及进一步探索新型疫苗接种策略和佐剂的使用等。

诊断麻疹的标准方法

诊断麻疹的标准方法

诊断麻疹的标准方法
麻疹那可不是小毛病呀!那诊断麻疹的标准方法是啥呢?首先得看症状呗!发热、咳嗽、流涕这些就像小恶魔一样缠着人,接着出红色斑丘疹,口腔麻疹黏膜斑那也是个重要标志呢!这就好比在身体这个大地图上出现了独特的标记。

医生会详细询问你的病史和接触史,哎呀,这就像侦探在破案一样,不放过任何一个线索。

要是你最近接触过麻疹患者,那可就得高度警惕啦!
检测血常规也很重要呢!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这就好像身体里的小战士们在发生着变化。

在诊断过程中安全不?那肯定安全呀!医生都是专业的,各种检查都是经过无数次验证的。

稳定性也没得说,这些方法都是靠谱的。

那这诊断方法啥时候用呢?比如学校里有孩子出现类似症状,那不得赶紧用这些方法诊断一下,看看是不是麻疹,免得其他孩子也被传染。

在医院里,只要有发热出疹子的病人来,也得考虑麻疹呀!这方法的优势可不少呢,能快速准确地判断是不是麻疹,为治疗争取时间。

就像赛跑的时候,抢在前面才能获胜嘛!
我给你说个实际案例哈。

有个幼儿园,有几个小朋友先后出现了发热咳嗽出疹子的情况。

老师赶紧把孩子们送到医院,医生用诊断麻疹的标准
方法,很快就确定了是麻疹。

然后采取了隔离治疗等措施,避免了更多孩子被传染。

你说这方法厉害不厉害?
诊断麻疹的标准方法就是医生的法宝,能准确判断病情,为患者带来希望,让我们远离麻疹这个大麻烦。

麻疹的诊断及治疗

麻疹的诊断及治疗

麻疹的诊断及治疗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已知的最具有传染性的呼吸道疾病之一。

如果接触了麻疹病毒几乎所有未免疫的儿童都将感染麻疹,病后大多数可获得终生免疫。

临床上以发热、上呼吸道感染、结膜炎、口腔麻疹粘膜斑(柯氏斑)、全身斑丘疹及疹后遗留色素沉着伴糠麸样脱屑为特征。

死亡原因是由于肺炎等导致的严重并发症。

世界卫生组织(WHO)发起的全球免疫活动已使最近5年间麻疹的死亡率减少了50%,一些国家和地区已消灭了麻疹。

传染源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自发病前2d(潜伏期末)至出疹后5d内,眼结膜分泌物、鼻、口咽、气管的分泌物中都含有病毒,具有传染性。

恢复期不带病毒。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直接传播,有衣物、玩具等间接传播甚少见。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

易感者接触病人后90%以上发病。

病后有持久的免疫力。

成人多因儿童时换过麻疹或接种麻疹疫苗获免疫力。

6个月内婴儿可受母体抗体的保护。

但由于麻疹疫苗接种后,麻疹的自然感染率下降,育龄妇女抗体水平降低,对婴儿的保护能力也下降。

流行特征发病季节以冬春季为多,但全年均可由病例发生。

我国以6个月至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

近年因长期疫苗免疫的结果,麻疹流行强度减弱,平均发病年龄后移。

流动人口或免疫空白点易造成城镇易感人群累积,导致局部麻疹暴发流行。

发病原因麻疹是由麻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发病机制麻疹病毒侵入人上呼吸道和眼结合膜上皮细胞内复制繁殖,通过局部淋巴组织进入血流(初次病毒血症),病毒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在该处广泛繁殖,大量病毒再次进入血流,造成第二次病毒血症,出现高热和出疹。

目前认为麻疹发病机制:①麻疹病毒侵入细胞直接引起细胞病变;②全身性迟发型超敏性细胞免疫反应在麻疹的发病机制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目前认为麻疹皮疹、巨细胞肺炎、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和异性麻疹与免疫机制密切相关。

病理生理麻疹的病理变化特征是当病毒侵袭任何组织时均出现单核细胞浸润即形成多核巨细胞,称为Warthin-Finkeldey giant cells细胞。

慢性荨麻疹诊断标准

慢性荨麻疹诊断标准

慢性荨麻疹诊断标准慢性荨麻疹(chronic urticaria, CU)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其主要特征是反复发作的瘙痒性皮疹。

慢性荨麻疹的诊断标准是指导医生对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正确的诊断标准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患者的病情,从而制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下面将介绍慢性荨麻疹的诊断标准,希望对广大医生和患者有所帮助。

一、临床表现。

慢性荨麻疹的临床表现包括反复发作的荨麻疹和/或深部组织水肿。

荨麻疹表现为瘙痒性、红斑、丘疹或斑块,常呈不规则形状,大小不一,可在皮肤上任何部位发生,持续时间不定。

深部组织水肿表现为皮下组织或黏膜水肿,常伴有疼痛或灼热感,严重时可影响呼吸道、消化道或泌尿生殖系统。

二、持续时间。

慢性荨麻疹的诊断标准之一是持续时间。

根据国际慢性荨麻疹指南,慢性荨麻疹是指荨麻疹或深部组织水肿持续时间超过6周。

在这6周内,患者可能会经历间歇期,但总体上症状持续存在。

三、排除其他原因。

在进行慢性荨麻疹的诊断时,需要排除其他引起类似症状的疾病。

例如,荨麻疹样血管炎、寄生虫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都可能表现为皮疹和瘙痒,因此需要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来排除其他原因。

四、自发性荨麻疹的诊断。

慢性荨麻疹中的一种特殊类型是自发性荨麻疹(spontaneous urticaria, SU)。

自发性荨麻疹是指没有明显诱因的荨麻疹,包括慢性特发性荨麻疹和慢性自身免疫性荨麻疹。

在诊断自发性荨麻疹时,需要排除特定诱因引起的荨麻疹,如食物、药物、感染等。

五、实验室检查。

慢性荨麻疹的诊断还需要进行一些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C反应蛋白、血沉、甲状腺功能、自身抗体等指标。

这些检查有助于排除其他疾病,并且对于一些特殊类型的慢性荨麻疹如自身免疫性荨麻疹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

六、过敏原检测。

在慢性荨麻疹的诊断中,需要对患者进行过敏原检测。

过敏原检测有助于确定荨麻疹的诱因,如食物、药物、环境因素等,从而避免接触这些过敏原,减少荨麻疹的发作。

麻疹诊断标准

麻疹诊断标准

麻疹诊断标准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传染性的呼吸道疾病,常见于儿童。

麻疹的早期症状包括发热、咳嗽、流涕和结膜炎。

随后出现 Koplik斑和皮疹,皮疹从头部开始向四肢蔓延。

麻疹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下面将介绍麻疹的诊断标准,以便临床医生能够准确诊断和治疗患者。

一、临床表现。

1. 发热,麻疹患者在发病初期会出现高热,体温可达39℃以上。

2. 咳嗽、流涕和结膜炎,患者在发热的同时,会出现咳嗽、流涕和结膜炎等呼吸道症状。

3. Koplik斑,口腔黏膜上出现灰白色小颗粒状斑点,是麻疹的特征性体征之一。

4. 皮疹,发热3-7天后,患者全身出现红斑,开始于耳后,逐渐向面部、颈部、躯干和四肢蔓延。

二、实验室检查。

1. 血清麻疹病毒特异性IgM抗体,麻疹患者在发病后3-5天即可检测出血清麻疹病毒特异性IgM抗体,阳性率高。

2. 鼻咽拭子或咽拭子病毒核酸检测,麻疹患者在发病初期可通过鼻咽拭子或咽拭子病毒核酸检测来确认诊断。

三、诊断标准。

1. 临床诊断,符合上述临床表现中的任何一条,并且有流行病学史,即可做出临床诊断。

2. 实验室诊断,血清麻疹病毒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或鼻咽拭子或咽拭子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即可做出实验室诊断。

四、麻疹的鉴别诊断。

1.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患者也会出现发热、咳嗽、流涕等症状,但不会出现Koplik斑和皮疹。

2. 荨麻疹,荨麻疹患者会出现皮疹,但不会伴随发热、咳嗽和结膜炎等症状。

3. 风疹,风疹患者也会出现皮疹,但风疹的皮疹常常在耳后开始,而麻疹的皮疹是从头部开始向四肢蔓延。

综上所述,麻疹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临床医生在诊断麻疹时,应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和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做出准确的诊断。

及时诊断和治疗麻疹,对于控制疾病的传播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麻疹的鉴别诊断

麻疹的鉴别诊断

麻疹的鉴别诊断麻疹属于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疾病,传染性比较强,对儿童健康具有较大的危害,每年麻疹发病率均比较高,导致患儿死亡的几率也比较高,除了麻疹之外,还包括柯萨奇、风疹以及人类疱疹病毒6型等,这些疾病的主要症状均为发热、出疹等,但不同疾病有不同治疗方案,鉴别诊断、对症下药对保证患儿的生命安全有重要作用,因此必须要明确麻疹的鉴别诊断。

一、麻疹与急疹麻疹是因麻疹病毒引起的疾病,也是儿童最常见的呼吸道传染性疾病之一,患儿发病后早期症状主要为发热,体温能达到39℃以上,在发热后2~3天就会出现口腔黏膜斑,呈现出红色斑丘疹,首先会在头面颈部出现皮疹,逐渐蔓延到躯干部分,最后蔓延到四肢。

在患儿发病后3~4天就会出现丘疹,体温会持续上升,丘疹退后会出现细小脱屑,同时还伴随着色素沉着,经良好治疗后7~10天患儿就能痊愈。

由此可见,麻疹的主要症状在于高热,对于婴儿来说,患病后高热热程为2~8天,大部分患儿都会伴随着麻疹黏膜斑,4/5患儿发热3~4天会出疹,为红色丘疹,根据出疹顺序逐渐消退,消退之后在出疹部位留下棕色色素斑。

患儿的患病过程中还会伴随着眼睑水肿、咳嗽、畏光流泪等症状,经血常规检查之后显示为白细胞数量症状,极少数患儿会出现白细胞数量降低情况,分类主要以淋巴细胞为主,这也是区别于急疹的主要要点。

婴幼儿急疹又被称之为玫瑰疹,是因人类疱疹病毒6型引起的疾病,比较常见于春末夏初,主要症状在于持续高热,热程为3~5天,高热退下之后就会出疹,首先会在患儿额头上出疹,而后逐渐蔓延到面部、颈肩部、胸背部、腹部以及大腿部,急疹通常不需要接受特别治疗,如患儿存在局部皮肤发痒等情况可通过口服抗过敏药物或者涂抹止痒药水等起到止痒作用。

一般来说,皮疹出现之后会在48小时以内退尽,且没有色素沉着,患儿病情会快速恢复,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患儿可能存在高热合并惊厥等症状,如果未能及时予以干预可能会引起脑膜炎、脑炎等严重疾病,因此需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及时根据患儿的情况予以相应治疗。

麻疹诊断标准

麻疹诊断标准

麻疹诊断标准麻疹(Measles)是由麻疹病毒(Measles uirus)引起的病毒感染性传染病,在我国法定的传染病中属于乙类传染病。

其主要的临床表现有发热、咳嗽、流涕等卡他症状及眼结合膜炎,特征性表现为口腔麻疹黏膜斑(Koplik spots)及皮肤斑丘疹。

[病原学]麻诊病毒属于副粘液病毒(Paramyxouirus)科、麻疹病毒属,只有一个血清型。

麻疹病毒在体外抵抗力较弱。

对热、紫外线及一般消毒剂敏感,56℃30分钟即可灭活。

但对寒冷及干燥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室温下可存活数天,-70℃可存活数年。

[流行病学](一)传染源人是麻疹病毒的唯一宿主,因此麻疹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

急性期的患者是最重要的传染源,发病前2天至出疹后5天内均具有传染性,前驱期传染性最强。

出疹后逐渐减低,疹退时已无传染性。

(二)传播途径经呼吸道飞沫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密切接触者亦可经污染病毒的手传播,通过第三者或衣物间接传播很少见。

(三)人群易感性人类对麻疹病毒普遍易感,易感者接触患者后90%以上均可发病,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6个月以内婴儿因可从母体获得抗体很少患病,该病主要在6个月至5岁小儿间流行。

(四)流行特征麻疹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传染病,发病季节以冬、春季为多见,但全年均可发生。

[发病原理与病理变化]麻疹疯毒经空气飞沫到达上呼吸道或眼结合膜,在局部上皮细胞内复制。

并从原发病灶处侵入局部淋巴组织,病毒迅速大量复制后入血,于感染后第2-3天引起第一次病毒血症。

随后病毒进入全身单核。

吞噬细胞系统并进行大量增殖。

感染后第5~7天,大量复制后的病毒再次侵入血流,形成第二次病毒血症。

病毒随血流播散至全身各组织器官,主要部位有呼吸道、眼结合膜、口咽部、皮肤、胃肠道等,此时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

在病程第l5天以后,由于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清除病毒,临床进入恢复期。

麻疹的病理改变以呼吸道病变最显著,肠道黏膜病变相对较轻。

并发脑炎时脑组织可出现充血、水肿、点状出血或脱髓鞘病变。

荨麻疹 诊断标准

荨麻疹 诊断标准

荨麻疹诊断标准荨麻疹,又称风团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其主要特征是皮肤上出现红色、瘙痒、隆起的风团,常伴随着短暂的瘙痒和发热。

荨麻疹可以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而其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症状和相关实验室检查。

首先,荨麻疹的临床表现是诊断该疾病的重要依据。

急性荨麻疹的主要特征是突然发生的瘙痒性风团,一般呈现为表浅的红色隆起,直径大小不一。

这些风团可以在皮肤的任何部位出现,包括面部、颈部、胸腹部、四肢等。

且风团的形状和大小会随时间变化,有的持续数小时,有的则持续数日。

同时,风团也可能合并出现其他症状,如喉咙肿胀、胃肠道症状和关节疼痛等。

其次,荨麻疹的诊断还可以通过皮肤试验来进行。

皮肤冲击试验(prick test)是其中最常用的实验室检查方法之一,该检查主要目的是观察皮肤在特定刺激物(如食物、药物、昆虫叮咬等)接触后是否出现风团和其他过敏反应。

此外,血清IgE水平测定也可以帮助确认诊断,因为荨麻疹患者的血清中IgE水平通常会明显升高。

除了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荨麻疹的诊断还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类似症状的疾病。

例如,荨麻疹和疱疹样荨麻疹(herpes urticaria)、皮炎样荨麻疹(dermatitis urticaria)、概成荨麻疹(angioedema)、寒冷性荨麻疹(cold-induced urticaria)等在临床表现上有所不同,需要通过进一步的检查来鉴别。

最后,对于患有荨麻疹的患者,应该综合考虑疾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以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法。

急性荨麻疹一般通过抗组胺药物进行治疗,以缓解瘙痒和刺激症状。

如果病情严重,可能需要进一步的治疗,如皮质激素和免疫调节药物。

慢性荨麻疹则需要更长期的治疗,包括使用非典型抗组胺药物、皮质激素、免疫调节药物等,以控制病情和预防复发。

综上所述,荨麻疹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在确定诊断后,应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以减轻症状并预防进一步恶化。

WS 296—2017麻疹诊断

WS 296—2017麻疹诊断

ICS11.020C 59WS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 296—2017代替WS 296—2008麻疹诊断Diagnosis for measles2017-07-24发布2018-02-01实施目次前言 (II)1 范围 (1)2 缩略语 (1)3 诊断依据 (1)3.1 流行病学史 (1)3.2 临床表现 (1)3.3 实验室检测 (1)4 诊断原则 (2)5 诊断 (2)5.1 疑似病例 (2)5.2 临床诊断病例 (2)5.3 实验室确诊病例 (2)5.4 排除病例 (2)6 鉴别诊断 (2)附录A(规范性附录)血清学诊断方法 (3)附录B(规范性附录)病原学诊断方法 (7)附录C(资料性附录)麻疹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和临床表现 (11)参考文献 (15)前言本标准第5章为强制性条款,其余为推荐性条款。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WS 296—2008《麻疹诊断标准》。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WS 296—2008同时废止。

本标准与WS 296—2008相比,主要修改如下:——修改了缩略语(见第2章,2008年版的第2章);——修改了麻疹的诊断依据(见第3章,2008年版的第3章);——修改了临床诊断病例的定义(见第5章,2008年版的第5章);——增加了实验室检测方法的标准操作(见附录A和附录B,2008年版的附录A和附录B);——增加了麻疹流行病学,尤其是新形势下麻疹传播呈现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并发症等内容(见附录C,2008年版的附录C)。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罗会明、许文波、余文周、李兴旺、马超、张燕、谢正德、郝利新、郑慧贞、谢淑云、苏琪茹。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 15983—1995;——WS 296—2008。

麻疹

麻疹

麻疹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麻疹英文名称:measles定义:以初热期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畏光等,2~3天后口腔颊黏膜粗糙,有细小白点(麻疹黏膜斑)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所属学科:中医药学(一级学科) ;儿科疾病(二级学科)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百科名片麻疹是儿童最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之一,其传染性很强,在人口密集而未普种疫苗的地区易发生流行约2~3年发生一次大流行。

临床上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症、眼结膜炎等而以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和颊粘膜上有麻疹粘膜斑及疹退后遗留色素沉着伴糠麸样脱屑为特征。

我国自1965年,开始普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后已控制了大流行。

目录[隐藏][编辑本段]中医辩证引起麻疹的病因为麻毒时邪,从口鼻吸入,侵犯肺脾。

肺主皮毛,开窍于鼻,麻疹病毒司呼吸,毒邪犯肺,早期表现为肺卫症状,类似感冒,此为疹前期。

脾主肌肉和四肢,麻毒邪入气分,皮疹出现全身达于四肢末端,属正气驱邪外泄,为出疹期。

疹透之后,邪随疹泄,热去津伤,为疹回期。

麻疹以外透为顺,内传为逆,正气虚亏不能托邪外泄,或因邪盛化火内陷,均可导致麻疹透布不顺,产生合并症。

如麻毒内归于肺,闭阻肺络,则发为小儿肺炎;麻毒内炽,上攻咽喉,可发为喉痹;麻毒逆传心肝,则神识昏迷,惊厥谵妄等;麻毒内灼阳明,循经上炎,发为口疮;麻毒移于大肠,引起腹泻不止;热传营血,迫血妄行,则引起鼻窍出血等。

少数患儿因正气不足,正不胜邪,可出现内闭外脱的险证。

麻疹有顺证和逆证。

顺证麻疹按正常顺序透发,自初热、透疹直到收没,经过良好,麻疹红润,无合并证;逆证麻疹透发艰难,疹毒内闭,不能外透,或疹出不透,一出即收,或疹色稀疏淡白,或紫暗成片等,常发生合并症。

[编辑本段]病毒分析麻疹麻疹病毒属副粘病毒科,为单股负链RNA病毒,与其它的副粘膜不同之处为无特殊的神经氨酸酶呈球形颗粒,麻疹病毒电镜下呈球形,直径约100~250nm,衣壳外有囊膜,囊膜有血凝素(HL),有溶血作用。

麻疹的诊断标准

麻疹的诊断标准

麻疹的诊断标准
麻疹的诊断标准如下:
1. 临床症状:患者出现发热(体温38℃或更高)、咳嗽、流鼻涕、眼结膜充血、畏光、流泪等上呼吸道卡他症状。

发热通常持续4天左右,随后全身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

在病程第2-3天,可在口腔颊粘膜处见到柯氏斑(Koplik氏斑)。

2. 流行病学史:患者近期内有麻疹接触史,潜伏期为6-18天。

3. 实验室诊断:
a. 在咽部或结合膜分泌物中分离到麻疹病毒。

b. 血清麻疹抗体检测:1个月内未接种过麻疹疫苗的患者,在血清中查到麻疹免疫球蛋白M(IgM)抗体。

恢复期血清中麻疹免疫球蛋白G(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的升高,或急性期抗体阴性而恢复期抗体阳转。

根据以上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史和实验室诊断结果,可以综合判断患者是否患有麻疹。

在诊断过程中,应注意与不典型麻疹、轻型麻疹以及其他病毒性感染相鉴别。

麻疹诊断治疗指南

麻疹诊断治疗指南

麻疹诊断治疗指南【诊断要点】1.流行病学:注意有无急性期病人接触史、疫苗接种史及既往麻疹病史。

接种疫苗后发病年龄向大年龄推移。

任何季节可发病,流行高峰在亚热带为冬春季。

2.临床表现:潜伏期10天(6~18天)(1)临床经过1)前驱期:2~4日,发热,一般在39℃左右,伴结合膜充血、流泪、流涕、咳嗽等其他症状。

于发热后2~3日可见到麻疹粘膜斑(Koplik's Spots)。

2)出疹期:3~5天,多于发热后第4~5天出疹,初见于耳后、发际,逐渐向面、颈、驱干及四肢蔓延,2~3日遍布全身。

为暗红色斑丘疹,充血性皮疹。

此期体温持续升高,全身中毒症状加剧。

3)恢复期:2~3天,皮疹出齐出透,体温随之下降,1~2日内降至正常。

皮疹按出疹顺序隐退,遗留褐色的色素沉着,伴糠麸样脱屑。

(2)临床类型:除上述典型麻疹外,尚有:1)轻型麻疹:病情较轻,病程短,皮疹散在稀疏。

2)中毒性麻疹:中毒症状重,高热,大片融合性皮疹或出疹不透或刚出疹又隐退,伴气促,心率快,发绀,循环或心力衰竭,昏迷,抽搐。

3)出血性麻疹:少见,皮疹为出血性,伴高热等全身严重中毒症状。

(3)并发症:常见并发症有肺炎、喉炎与脑炎。

3.实验室检查(1)血象:白细胞总数减低或正常。

(2)鼻咽部涂片或尿沉渣染色:找多核巨细胞,对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3)血清学检查:血清抗麻疹病毒IgM抗体为早期、快速的特异性诊断方法;血清抗麻疹病毒IgG抗体双份血清滴度≥4倍增长有回顾性诊断价值。

【鉴别诊断】本病应与常见出疹性疾病进行鉴别,主要为风疹、幼儿急疹、猩红热、肠道病毒感染、药物疹、过敏性皮疹等。

【治疗原则】1.一般处理及对症治疗(1)隔离、居室应保持空气新鲜、整洁温暖。

(2)口腔、鼻、眼、皮肤应保持清洁,多饮水,给予易消化和营养丰富饮食。

(3)高热时可给小剂量退热剂或头部冷敷,烦躁不安可给少量镇静剂。

(4)体弱多病者早期可给丙种球蛋白0.2~0.6ml/kg,肌注,q.d,共2~3日。

麻疹风疹诊断标准

麻疹风疹诊断标准

麻疹风疹诊断标准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麻疹(Measles)【WS296--2008】(2008-12-11发布,2009-06-15实施)3诊断依据3.1流行病学史在出疹前6d~21d与麻疹患者有接触史。

3.2临床症状(见附录C)3.2.1发热体温≥38℃。

3.2.2全身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

3.2.3咳嗽,流涕、喷嚏等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并有畏光、流泪、结膜炎症状。

3.2.4皮疹自耳后、面部开始,自上而下向全身扩展,3d~5d内波及全身。

3.2.5起病早期(一般于病程第2d~3d)在口腔颊黏膜见到麻疹黏膜斑(Koplik斑)。

3.3实验室诊断3.3.18d~6周内未接种过麻疹减毒活疫苗而在血清中查到麻疹IgM抗体(见附录A)。

3.3.2恢复期患者血清中麻疹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或4倍以上升高,或急性期抗体阴性而恢复期抗体阳转(见附录A)。

3.3.3从鼻咽标本或尿液中分离到麻疹病毒,或检测到麻疹病毒核酸(参见附录B)。

4诊断原则典型麻疹病例可根据临床表现结合流行病学作出诊断,轻型麻疹病例需根据血清麻疹抗体的检测结果或麻疹病毒分离阳性或麻疹特异性基因检测结果作出诊断。

5诊断5.1疑似病例具备3.2.15.2临床诊断病例符合以下任何一项者:5.2.1疑似病例与实验室确诊病例没有流行病联系者。

5.2.2疑似病例未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者。

5.2.3疑似病例在完成调查前失访/死亡者。

5.2.4疑似病例无实验室诊断结果且不能明确诊断为其他疾病者。

5.3流行病学诊断病例疑似病例无标本或标本检测结果为阴性,并同时具备3.1者。

5.4实验室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同时具备3.3.15.5排除病例符合以下任何一项者:5.5.1麻疹疑似病例采集了合格血标本,经合格实验室检测麻疹IgM阴性,并与实验室确诊病例无流行病学联系。

5.5.2经实验室检测证实为其他疾病(如风疹等)。

麻疹诊断标准

麻疹诊断标准

麻疹诊断标准
麻疹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病毒性疾病,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

为了确诊麻疹,医生需要根据一定的诊断标准进行判断。

以下是麻疹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患者出现发热、咳嗽、流涕、结膜炎等症状,随后出现皮疹,皮疹从头部开始,逐渐向四肢躯干扩散,持续3-5天。

2.实验室检查:血清学检测可检测到麻疹病毒特异性IgM抗体,或者通过病毒分离和PCR检测来确诊。

3.流行病学史:患者有与麻疹病毒接触史或者在流行区域居住或旅行史。

以上三个条件中,满足第一个条件是最为重要的,因为麻疹的临床表现非常典型,一旦出现皮疹,就可以基本确定为麻疹。

但是,为了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医生还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查和了解患者的流行病学史。

麻疹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流行病学史等因素,只有在满足以上三个条件的情况下,才能确诊为麻疹。

及时诊断和治疗,可以有效地控制麻疹的传播和发展。

麻疹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5983—199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麻疹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5983—199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麻疹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5983—1995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制定本标准。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麻疹的诊断标准和处理的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和人员对麻疹病人的诊断、报告和处理的应用。

2 诊断原则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强,在麻疹减毒活疫苗普遍应用后,不但存在症状典型的麻疹,而且存在症状不典型的病人,前者可根据临床表现结合流行病学作出诊断,后者需根据血清麻疹抗体的检测或麻疹病毒的分离阳性作出诊断。

3 诊断标准3.1 临床症状3.1.1 全身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

3.1.2 发热(38℃或更高)。

3.1.3 咳嗽或上呼吸道卡他症状,或结合膜炎。

3.1.4 起病早期(一般于病程第2~3日)在口腔颊粘膜见到麻疹粘膜斑(Koplik氏斑)。

3.1.5 皮肤红色斑丘疹由耳后开始向全身扩展,持续3天以上呈典型经过。

3.2 流行病学史与确诊麻疹的病人有接触史,潜伏期6~18天。

3.3 实验室诊断3.3.1 一个月内未接种过麻疹减毒活疫苗而在血清中查到麻疹lgM抗体。

3.3.2 恢复期病人血清中麻疹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或4倍以上升高,或急性期抗体阴性而恢复期抗体阳转。

3.3.3 从鼻咽部分泌物或血液中分离到麻疹病毒(附录A),或检测到麻疹病毒核酸。

3.4 病例分类3.4.1 疑似病例具备3.1.1 加3.1.2条者,或同时伴有3.1.3条者。

3.4.2 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加3.1.4条或3.1.5条或3.2条。

3.4.3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3.3.1条或3.3.2条或3.3.3条。

具有任何一项临床症状加3.3.1条或3.3.2条或3.3.3条。

4 处理原则4.1 病人的隔离与治疗发现疑似或诊断病例,应立即隔离,隔离期直至出疹后5天。

并发肺炎者延长隔离期至出疹后10天。

对病人进行对症治疗和防治并发症。

麻疹诊断标准

麻疹诊断标准

麻疹诊断标准
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传染性疾病,其传播途径主要为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

麻疹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发热、咳嗽、流涕、结膜炎和皮疹等症状。

麻疹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下面将介绍麻疹的诊断标准。

一、临床诊断标准。

1. 发热,患者出现高热,体温可达到39℃以上。

2. 咳嗽、流涕,患者出现咳嗽、流涕等呼吸道症状。

3. 结膜炎,患者出现结膜充血、泪水增多等症状。

4. Koplik斑,口腔黏膜上出现白色丘疹,是麻疹的特征性表现。

5. 皮疹,皮疹为麻疹的典型表现,呈现红色斑丘疹,首先出现在耳后,然后迅速蔓延至全身。

二、实验室诊断标准。

1. 血清抗麻疹病毒IgM抗体检测,阳性结果可确诊麻疹。

2. 鼻咽拭子或唾液标本麻疹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结果可确诊麻疹。

三、诊断注意事项。

1. 临床医生应当密切关注患者的临床表现,特别是典型的麻疹
皮疹。

2. 对于疑似病例,应及时采集相关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以确
诊麻疹。

3. 在临床诊断时,应当排除其他类似疾病,如风疹、荨麻疹等。

四、诊断标准的应用。

1. 麻疹的诊断标准可帮助临床医生及时准确地诊断麻疹病例,
采取相应的隔离和治疗措施,防止疾病的传播和流行。

2. 对于麻疹病例的诊断,应当充分综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避免漏诊和误诊。

总之,麻疹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诊断和实验室诊断两个方面,临床医生应当充分了解和应用这些诊断标准,以便及时准确地诊断麻疹病例,采取相应的控制和治疗措施,防止疾病的传播和流行。

麻疹风疹诊断标准

麻疹风疹诊断标准

麻疹(Measles)【WS296--2008】(2008-12-11发布,2009-06-15实施)3 诊断依据流行病学史在出疹前6d~21d与麻疹患者有接触史。

3.2临床症状(见附录C)3.2.1发热体温≥38℃。

3.2.2全身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

3.2.3咳嗽,流涕、喷嚏等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并有畏光、流泪、结膜炎症状。

3.2.4皮疹自耳后、面部开始,自上而下向全身扩展,3d~5d内波及全身。

3.2.5起病早期(一般于病程第2d~3d)在口腔颊黏膜见到麻疹黏膜斑(Koplik斑)。

3.3实验室诊断3.3.18d~6周内未接种过麻疹减毒活疫苗而在血清中查到麻疹IgM抗体(见附录A)。

3.3.2恢复期患者血清中麻疹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或4倍以上升高,或急性期抗体阴性而恢复期抗体阳转(见附录A)。

3.3.3从鼻咽标本或尿液中分离到麻疹病毒,或检测到麻疹病毒核酸(参见附录B)。

4诊断原则典型麻疹病例可根据临床表现结合流行病学作出诊断,轻型麻疹病例需根据血清麻疹抗体的检测结果或麻疹病毒分离阳性或麻疹特异性基因检测结果作出诊断。

5诊断疑似病例具备3.2.1、,同时伴有者。

5.2临床诊断病例符合以下任何一项者:5.2.1疑似病例与实验室确诊病例没有流行病联系者。

5.2.2疑似病例未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者。

5.2.3疑似病例在完成调查前失访/死亡者。

5.2.4疑似病例无实验室诊断结果且不能明确诊断为其他疾病者。

5.3流行病学诊断病例疑似病例无标本或标本检测结果为阴性,并同时具备者。

5.4实验室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同时具备3.3.1、、中任何一项者。

5.5排除病例符合以下任何一项者:5.5.1 麻疹疑似病例采集了合格血标本,经合格实验室检测麻疹IgM阴性,并与实验室确诊病例无流行病学联系。

5.5.2 经实验室检测证实为其他疾病(如风疹等)。

5.5.3 能明确找出是有其他原因引起发热出疹的病例(如药物性过敏性皮疹等)。

麻疹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麻疹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麻疹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临床表现:(一)典型麻疹可分以下四期1、潜伏期一般为10~14天,亦有短至1周左右。

在潜伏期内可有轻度体温上升。

2、前驱期也称发疹前期,一般为3~4天。

这一期的主要表现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症状:①发热,见于所有病例,多为中度以上发热;②咳嗽、流涕、流泪、咽部充血等卡他症状,以眼症状突出,结膜发炎、眼睑水肿、眼泪增多、畏光、下眼睑边缘有一条明显充血横线(Stimson线),对诊断麻疹极有帮助。

③Koplik斑,在发疹前24~48小时出现,为直径约1.0mm灰白色小点,外有红色晕圈,开始仅见于对着下臼齿的颊粘膜上,但在一天内很快增多,可累及整个颊粘膜并蔓延至唇部粘膜,粘膜疹在皮疹出现后即逐渐消失可留有暗红色小点;④偶见皮肤荨麻疹,隐约斑疹或猩红热样皮疹,在出现典型皮疹时消失;⑤部分病例可有一些非特异症状,如全身不适、食欲减退、精神不振等。

婴儿可有消化系统症状。

3、出疹期多在发热后3~4天出现皮疹。

体温可突然升高至40~40.5℃,皮疹开始为稀疏不规则的红色斑丘疹,疹间皮肤正常,始见于耳后、颈部、沿着发际边缘,24小时内向下发展,遍及面部、躯干及上肢,第3天皮疹累及下肢及足部,病情严重者皮疹常融合,皮肤水肿,面部浮肿变形。

大部分皮疹压之褪色,但亦有出现瘀点者。

全身有淋巴结肿大和脾肿大,并持续几周,肠系膜淋巴结肿可引起腹痛、腹泻和呕吐。

阑尾粘膜的麻疹病理改变可引起阑尾炎症状。

疾病极期特别是高热时常有谵妄、激惹及嗜睡状态,多为一过性,热退后消失,与以后中枢神经系统合并症无关。

此期肺部有湿性罗音,X线检查可见肺纹理增多。

4、恢复期出疹3~4天后皮疹开始消退,消退顺序与出疹时相同;在无合并症发生的情况下,食欲、精神等其他症状也随之好转。

疹退后,皮肤留有糠麸状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7~10天痊愈。

(二)其他类型的麻疹1、轻症麻疹多见于在潜伏期内接受过丙种球蛋白或成人血注射者,或<8个月的体内尚有母亲抗体的婴儿。

麻疹实验室诊断标准

麻疹实验室诊断标准

麻疹实验室诊断标准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病毒感染性传染病,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血清学检查和病原学检查。

一、血常规:
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多。

如果白细胞数增加,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增加,提示继发细菌感染;若淋巴细胞严重减少,常提示预后不好。

二、血清学检查: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特异性IgM和IgG抗体敏感性和特异性好。

抗体包括血凝抑制抗体、中和抗体或补体结合抗体。

三、病原学检查:
1、病毒分离:取早期患者眼、鼻、咽分泌物或血、标本接种于原代人胚肾细胞,分离麻疹病毒,但不作为常规检查;
2、病毒抗原检测:取早期患者鼻咽分泌物、血细胞及尿沉渣细胞,用免疫荧光或免疫酶法查麻疹病毒抗原,如阳性,可早期诊断;
3、核酸检测: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从临床标本中扩增麻疹病毒RNA,是一种非常敏感和特异的诊断方法,对免疫力低下而不能产生特异抗体的麻疹患者,尤为有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疹诊断标准(总12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麻疹诊断标准麻疹(Measles)是由麻疹病毒(Measles uirus)引起的病毒感染性传染病,在我国法定的传染病中属于乙类传染病。

其主要的临床表现有发热、咳嗽、流涕等卡他症状及眼结合膜炎,特征性表现为口腔麻疹黏膜斑(Koplik spots)及皮肤斑丘疹。

[病原学]麻诊病毒属于副粘液病毒(Paramyxouirus)科、麻疹病毒属,只有一个血清型。

麻疹病毒在体外抵抗力较弱。

对热、紫外线及一般消毒剂敏感,56℃30分钟即可灭活。

但对寒冷及干燥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室温下可存活数天,-70℃可存活数年。

[流行病学](一)传染源人是麻疹病毒的唯一宿主,因此麻疹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

急性期的患者是最重要的传染源,发病前2天至出疹后5天内均具有传染性,前驱期传染性最强。

出疹后逐渐减低,疹退时已无传染性。

(二)传播途径经呼吸道飞沫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密切接触者亦可经污染病毒的手传播,通过第三者或衣物间接传播很少见。

(三)人群易感性人类对麻疹病毒普遍易感,易感者接触患者后90%以上均可发病,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6个月以内婴儿因可从母体获得抗体很少患病,该病主要在6个月至5岁小儿间流行。

(四)流行特征麻疹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传染病,发病季节以冬、春季为多见,但全年均可发生。

[发病原理与病理变化]麻疹疯毒经空气飞沫到达上呼吸道或眼结合膜,在局部上皮细胞内复制。

并从原发病灶处侵入局部淋巴组织,病毒迅速大量复制后入血,于感染后第2-3天引起第一次病毒血症。

随后病毒进入全身单核。

吞噬细胞系统并进行大量增殖。

感染后第5~7天,大量复制后的病毒再次侵入血流,形成第二次病毒血症。

病毒随血流播散至全身各组织器官,主要部位有呼吸道、眼结合膜、口咽部、皮肤、胃肠道等,此时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

在病程第l5天以后,由于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清除病毒,临床进入恢复期。

麻疹的病理改变以呼吸道病变最显著,肠道黏膜病变相对较轻。

并发脑炎时脑组织可出现充血、水肿、点状出血或脱髓鞘病变。

[临床表现]潜伏期为6~21天。

平均为10天左右。

接种过麻疹疫苗者可延长至3~4周。

(一)典型麻疹典型麻疹临床过程可分为以下三期:1、前驱期从发热到出疹为前驱期,一般持续3~4天。

此期主要为上呼吸道及眼结合膜炎症所致的卡他症状,表现为急性起病。

发热、咳嗽、流涕、流泪,眼结合膜充血、畏光、咽痛、全身乏力等。

部分年长儿童可诉头痛,婴幼儿可出现胃肠道症状如呕吐、腹泻等。

在病程2~3天,约90%以上患者口腔可出现麻疹黏膜斑(科氏斑),它是麻疹前驱期的特征性体征,具有诊断价值。

科氏斑位于双侧第二磨牙对面的颊黏膜上,为~lmm针尖大小的小白点,周围有红晕,初起时仅数个,l~2天内迅速增多融合。

扩散至整个颊黏膜,形成表浅的糜烂。

似鹅口疮,2~3 天后很快消失。

前驱期一些患者可见颈、胸、腹部一过性风疹样皮疹,数小时即退去,称麻疹前驱疹。

2、出疹期从病程的第3~4天开始,持续l周左右。

此时患者体温持续升高,同时呼吸道等感染中毒症状明显加重,特征性表现是开始出现皮疹。

皮疹首先见于耳后、发际,渐及前额、面、颈部,自上而下至胸、腹、背及四肢,2~3天遍及全身,最后达手掌与足底。

皮疹初为淡红色斑丘疹,大小不等,直径约2~5mm,压之褪色,疹间皮肤正常。

出疹高峰时皮疹可融合,颜色转暗,部分病例可有出血性皮疹,压之不褪色。

随出疹达高峰,全身毒血症状加重,体温可达40℃。

患者可有嗜睡或烦躁不安,甚至谵妄、抽搐,咳嗽加重,咽红、舌干,结膜红肿、畏光,表浅淋巴结及肝、脾肿大,肺部可闻及干、湿啰音,可出现心功能衰竭。

成人麻疹中毒症状常比小儿重,但并发症较少。

3、恢复期皮疹达高峰后,持续l~2天迅速好转,体温开始下降,全身症状明显减轻,皮疹随之按出疹顺序依次消退,可留有浅褐色色素沉着斑,l~2周后消失。

疹退时有糠麸样细小脱屑。

无并发症者整个病程为10~14天。

麻疹过程中,呼吸道病变最显著,可表现为鼻炎、咽炎、支气管炎及肺炎,还可并发脑炎。

此外,麻疹病毒感染过程中机体免疫反应明显降低,可使原有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如湿疹、哮喘、肾病综合征得到暂时缓解,但患者易继发细菌感染,结核病灶可复发或恶化。

(二)非典型麻疹由于感染者的年龄不同、机体的免疫状态不同、病毒毒力的强弱不一、侵入人体数量及是否接种过麻疹疫苗及疫苗种类不同等因素,临床上可出现非典型麻疹,包括:1、轻型麻疹多见于对麻疹具有部分免疫力者,如6个月前婴儿,近期接受过被动免疫,或曾接种过麻疹疫苗。

表现为低热且持续时问短,皮疹稀疏色淡,无麻疹科氏斑或不典型,呼吸道症状轻等。

一般无并发症,病程在1周左右。

病后所获免疫力与典型麻疹患者相同。

2、重型麻疹多见于全身情况差、免疫力低下或继发严重感染者,病死率高。

(1)中毒性麻疹:表现为全身感染中毒症状重,起病即高热,达40℃以上,伴有气促、发绀、心率快,甚至谵妄、抽搐、昏迷,同时皮疹也较严重。

(2)休克性麻疹:除具有中毒症状外,出现循环衰竭或心功能衰竭,表现为面色苍白、发绀、四肢厥冷、心音弱、心率快、血压下降等。

皮疹暗淡稀少或皮疹出现后又突然隐退。

(3)出血性麻疹:皮疹为出血性,形成紫斑,压之不褪色,同时可有内脏出血。

(4)疱疹性麻疹:皮疹呈疱疹样,融合成大疱。

发热高、中毒症状重。

3、异型麻疹主要发生在接种麻疹灭活疫苗后4—6年,再接触麻疹患者时出现。

表现为突起高热。

头痛、肌痛、腹痛,无麻疹黏膜斑,病后2—3天出现皮疹,从四肢远端开始,逐渐扩散到躯干。

皮疹为多形性,常伴四肢水肿,上呼吸道卡他症状不明显,但肺部可闻啰音。

肝、脾均可增大。

异型麻疹病情较重,但多为自限性。

其最重要的诊断依据是恢复期检测麻疹血凝抑制抗体呈现高滴度,但病毒分离阴性。

一般认为异型麻疹无传染性。

【实验室检查】(一)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多。

如果白细胞数增加,尤其是中性糙细胞增加,提示继发细菌感染;若淋巴细胞严重减少,常提示预后不好。

(二)血清学检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特异性IgM和IgG 抗体,敏感性和特异性好。

其中lgM抗体病后5~20天最高,阳性是诊断麻疹的标准方法,IgG抗体恢复期较早期增高4倍以上即为阳性,也可以诊断麻疹。

抗体包括血凝抑制抗体、中和抗体或补体结合抗体。

(三)病原学检查1、病毒分离取早期患者眼、鼻、咽分泌物或血、尿标本接种于原代人胚肾细胞,分离麻疹病毒,但不作为常规检查。

2、病毒抗原检测取早期患者鼻咽分泌物、血细胞及尿沉渣细胞,用免疫荧光或免疫酶法查麻疹病毒抗原,如阳性,可早期诊断。

上述标本涂片后还可见多核巨细胞。

3、核酸检测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从临床标本中扩增麻疹病毒RNA.是一种非常敏感和特异的诊断方法,对免疫力低下而不能产生特异抗体的麻疹患者,尤为有价值。

[并发症](一)喉炎喉炎以2--3岁以下小儿多见,继发于细菌感染导致喉部组织水肿,分泌物增多。

极易引起喉梗阻。

表现为声音嘶哑、犬吠样咳嗽、呼吸困难、发绀等,严重时须及早做气管切开。

(二)肺炎肺炎为麻疹最常见的并发症,多见于5岁以下患儿,占麻疹患儿死亡的90%以上。

麻疹病毒本身引起的肺炎多不严重,而继发的肺部感染较为严重,病原体可为细菌或病毒,也可是多种细菌混合感染。

表现为病情突然加重,咳嗽、咳脓痰,患儿可出现鼻冀扇动、口唇发绀,肺部有明显的啰音。

(三)心肌炎2岁以下婴幼儿易致心肌病变,表现为气促、烦躁、面色苍白。

发绀,听诊心音低钝、心率快。

皮疹不能出全或突然隐退。

心电图示T波和ST段改变。

(四)脑炎麻疹脑炎的发病率为%~%,即使无神经系统症状.麻疹患者中50%可有脑电图异常。

脑炎可发生于出疹后2-6天,亦可发生于出疹后3周左右。

主要为麻疹病毒直接侵犯脑组织所致。

临床表现与其他病毒性脑炎类似.病死率约l5%,多数可恢复正常。

部分患者留有智力低下、癫痫瘫痪等后遗症。

(五)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ubacute sclerosing panencephalitis,SSPE)是麻疹的一种远期并发症,属慢性或亚急性进行性脑炎,罕见,发病率约(1~4)/100万。

其机制主要与病毒基因变异有关,病毒变异后机体不能产生对基质蛋白的抗体,导致病毒在脑细胞中长期潜伏而引起。

病理变化为脑组织退行性变。

本病常在原发麻疹后2—17年(平均7年)发病,患者逐渐出现智力障碍、性格改变、运动不协调,语言和视听障碍、癫痫发作等症状,最后因昏迷、强直性瘫痪而死亡。

[诊断]典型麻疹不难诊断,根据当地有麻疹流行,没有接种过麻疹疫苗且有麻疹患者的接触史,同时出现典型麻疹的临床表现,如急起发热、上呼吸道卡他症状、结膜充血、畏光、口腔麻疹黏膜斑及典型的皮疹等即可诊断。

非典型患者难以确诊者,依赖于实验室检查。

[鉴别诊断]1、风疹前驱期短,全身症状和呼吸道症状轻,无麻疹黏膜斑,发热1—2天出诊,皮疹分布以面、颈、躯干为主。

1~天皮疹消退,无色素沉着和脱屑,常伴耳后、颈部淋巴结肿大。

2、幼儿急疹突起高热,持续3~5天,上呼吸道症状轻,热骤降后出现皮诊,皮疹散在呈玫瑰色,多位于躯干,1~3天皮疹退尽,热退后出疹为其特点。

3、猩红热前驱期发热,咽痛明显,1~2天后全身出现针尖大小红色丘疹,疹间皮肤充血,压之退色,面部无皮疹,口周呈苍白圈,皮疹持续4~5天随热降而退,出现大片脱皮。

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显著。

4、药物疹近期服药史,皮疹多有瘙痒,低热或无热,无黏膜斑及卡他症状,停药后皮疹渐消退,血嗜酸性粒细胞可增多。

[预后]无并发症的单纯麻疹预后良好,重型麻疹病死率较高。

[治疗]对麻疹病毒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为对症治疗,加强护理,预防和治疗并发症。

(一)一般治疗患者应单病室呼吸道隔离至体温正常或至少出疹后5天;卧床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湿度适宜;眼、鼻、口腔保持清洁,多饮水。

对住院麻疹患儿应补充维生素A,来降低并发症和病死率。

(二)对症治疗高热可酌用小剂量解热药物或物理降温;咳嗽可用祛痰镇咳药;剧咳和烦燥不安可用少量镇静药;体弱病重患儿可早期注射丙种球蛋白;必要时给氧,保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等。

(三)并发症治疗1、喉炎蒸汽雾化吸入稀释痰液,使用抗菌药物,对喉部水肿者可试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喉梗阻严重时及早行气管切开。

2、肺炎治疗同一般肺炎,合并细菌感染较为常见,主要为抗菌治疗。

3、心肌炎出现心力衰竭者应及早静脉注射强心药物如毛发苷C或毒毛花苷K,同时应用利尿药,重症者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保护心肌。

4、脑炎处理基本同乙型脑炎。

SSPE目前无特殊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