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的诊断及治疗
麻疹ppt课件
流行病学特点
要点一
传染源
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从潜伏期最后 1~2天至出疹后5天都有传染性,前 驱期传染性最强,出疹后逐渐降低, 疹退时已无传染性。传染期患者口鼻 咽眼结合膜分泌物均含病毒。
要点二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飞沫传播,经呼吸道进入体 内。密切接触者亦可经污染病毒的手 传播。
要点三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易感者接触患者后 90%以上发病,病后有持久的免疫力 。成人多因儿童时患过麻疹或接种麻 疹疫苗获免疫力。6个月内婴儿可受 母体抗体的保护。但由于麻疹疫苗接 种后,麻疹的自然感染率下降,育龄 妇女抗体水平降低,对婴儿的保护能 力也下降。
03
鼓励公众积极参与麻疹防治工作,如参加疫苗接种、提供疫情
线索等,共同维护社区健康。
THANKS
强化宣传教育
通过多种形式开展麻疹防治知识 宣传,提高公众对麻疹的认知度
和自我防护能力。
提高公众认知度和参与度
普及麻疹知识
01
通过宣传册、海报、公益广告等多种形式普及麻疹相关知识,
让公众了解麻疹的危害和防治方法。
加强健康教育
02
将麻疹防治知识纳入学校健康教育课程,提高学生和家长的认
知度和重视程度。
鼓励公众参与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儿童应在8-12月龄时接种第一剂麻疹疫苗,并在4-6岁 时接种第二剂以加强免疫。
在麻疹高发期或疫情爆发时,可通过应急接种来迅速提高人群的免疫力,控制疫情 的蔓延。
03
诊断方法与标准
临床表现诊断依据
发热
患者通常会出现高热,体温可达3940℃。
皮疹
发热后3-4天出现皮疹,初为红色斑丘 疹,后融合成片,颜色逐渐加深,呈暗 红色。
小儿麻疹及诊治
#注射疫苗者不典型,含服橙汁饮料。
koplik三、临床表来自-典型麻疹3.出疹期 发热3~4天出疹,体温 更高至39℃~40℃。
• 顺序:耳后颈部、面部、躯干及上 肢、鼻尖手足心(图)
• 疹色:红色—暗红 • 疹形:红色斑丘疹,疹间皮肤正常,
压之褪色(图)
八、西医治疗-治疗并发症
• 3.麻疹脑炎 按病毒性 脑炎治疗,以对症支持为 主.
九.预防
• 隔离患者 • 切断传播途径 • 增强人群免疫力
1.自动免疫 2.被动免疫
课后思考题(作业)
1、简述麻疹的临床表现。 2、麻疹的中医辨证分几型?各
型的治法、选方如何?
四、并发症
• 婴儿易并发消化不良。体质素弱及营养不 良小儿可发生各种口炎及维生素A缺乏所致 的干眼病等。各种急性传染病如百日咳、 白喉、水痘、猩红热及呼吸道病毒感染等, 都有可能在麻疹出疹期及恢复期中合并发 生,要经常加以注意。特别要警惕体内原 发潜伏的结核病灶重趋活动恶化,可发展 为粟粒型肺结核或结核性脑膜炎。
八、西医治疗-治疗并发症
1.肺炎 继发细菌感染,先用青霉 素或红霉素,以后根据临床表现及 痰液细菌培养、药敏试验选用合适 的抗生素。
如系其他病毒所致,可使用病毒 唑,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八、西医治疗-治疗并发症
• 2.喉炎 敏感抗生素、糖皮质激素 (泼尼松或地塞米松)。 严重呼吸道梗阻者,立即吸氧, 必要时气管切开。
四、并发症
• 麻疹脑炎 发病率约为0.1%~0.2%, 多在出疹后2~5天再次发热,外周血 白细胞增多;出现意识改变、惊厥、 突然昏迷等症状。脑脊液改变为:轻 度单核细胞及蛋白增多,糖正常。病 死率达10%~25%;存活者20%~50% 留有运动、精神或智力上的后遗症。
麻疹诊疗方案2024PPT
目 录
麻疹的基本知识 麻疹的临床表现 麻疹的诊断与鉴别 麻疹的治疗与预防
麻疹的基本知识
麻疹的病原体
麻疹病毒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气溶胶 传播。
密切接触者感染风险
人群普遍对麻疹易感,无免疫力者 暴露后发病风险高。
病毒环境抵抗力
麻疹病毒对热、酸、干燥、紫外线 和一般消毒剂敏感。
麻疹的临床表现
麻疹的前驱期表现
发热及全身不适
出疹前2~4天出现,热度多为中度以上,可能伴有流涕、咳嗽、流泪、畏 光等症状。
麻疹黏膜斑
出疹前2~3天约90%患者口腔黏膜出现麻疹黏膜斑(Koplik’s spots), 为0.5~1mm白色、浅灰色隆起,基底发红。
其他临床表现
部分患者可有食欲减退、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以及咳嗽加重、呼吸急 促等呼吸道症状。
脑炎的处理
对于出现脑炎症状的患者,应使 用抗病毒药物并采取降颅压等措 施进行处理。
预防措施的实施
01
管理传染源
麻疹患者隔离至出疹后5天,伴呼吸道并发症患者应延长到出疹后10天。
02 03
切断传播途径
流行期间避免去公共场所或人多拥挤处,出入应戴口罩;症状轻、无并发症 的患儿可居家隔离;医疗机构采取按经空气传播疾病的隔离与预防措施,做 好患者隔离安置及医务人员个人防护。
体温逐渐下降
发热渐退,咳嗽减轻,为恢复期表现。
食欲恢复精神好转
食欲恢复,声音嘶哑减轻,精神状态好转 。
麻疹的诊断与鉴别
诊断依据的介绍
麻疹临床表现的介绍
麻疹的前驱期主要表现为发热、不适和厌食,可伴流泪、流涕、咳嗽、鼻塞、声音嘶哑和咳嗽等 表现。出疹期多于发热3-4天后开始出疹,持续3-5天。恢复期出疹3-5天后,全身情况改善,皮 疹按出疹顺序消退,退疹后留下棕褐色色素沉着及糠麸样脱屑,1-2周后消失。
诊断麻疹的标准方法
诊断麻疹的标准方法
麻疹那可不是小毛病呀!那诊断麻疹的标准方法是啥呢?首先得看症状呗!发热、咳嗽、流涕这些就像小恶魔一样缠着人,接着出红色斑丘疹,口腔麻疹黏膜斑那也是个重要标志呢!这就好比在身体这个大地图上出现了独特的标记。
医生会详细询问你的病史和接触史,哎呀,这就像侦探在破案一样,不放过任何一个线索。
要是你最近接触过麻疹患者,那可就得高度警惕啦!
检测血常规也很重要呢!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这就好像身体里的小战士们在发生着变化。
在诊断过程中安全不?那肯定安全呀!医生都是专业的,各种检查都是经过无数次验证的。
稳定性也没得说,这些方法都是靠谱的。
那这诊断方法啥时候用呢?比如学校里有孩子出现类似症状,那不得赶紧用这些方法诊断一下,看看是不是麻疹,免得其他孩子也被传染。
在医院里,只要有发热出疹子的病人来,也得考虑麻疹呀!这方法的优势可不少呢,能快速准确地判断是不是麻疹,为治疗争取时间。
就像赛跑的时候,抢在前面才能获胜嘛!
我给你说个实际案例哈。
有个幼儿园,有几个小朋友先后出现了发热咳嗽出疹子的情况。
老师赶紧把孩子们送到医院,医生用诊断麻疹的标准
方法,很快就确定了是麻疹。
然后采取了隔离治疗等措施,避免了更多孩子被传染。
你说这方法厉害不厉害?
诊断麻疹的标准方法就是医生的法宝,能准确判断病情,为患者带来希望,让我们远离麻疹这个大麻烦。
麻疹
麻疹麻疹是儿童最常见的急性病毒传染病之一,传染性强,呼吸道飞沫为主要传播途径。
以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和颊粘膜上有麻疹粘膜斑及全身斑丘疹,伴随发热、上呼吸道炎症、眼结膜炎等并发症为特征。
病后有持久免疫力,再次发病者极少,尚未发现特异的抗病毒药物。
2011年11月,被德国医学界认为早已消失的麻疹传染病卷土重来,已有2人丧生,另有1500人染病。
麻疹 - 概述麻疹麻疹是儿童最常见的急性病毒传染病之一,其传染性很强,在人口密集而未普种疫苗的地区易发生流行约2~3年发生一次大流行。
波斯医生穆罕默德·伊本·扎卡里亚·拉齐首先解释该病,并将其与天花区别开来。
该病临床上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症、眼结膜炎等而以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和颊粘膜上有麻疹粘膜斑及疹退后遗留色素沉着伴糠麸样脱屑为特征。
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球每年仍有麻疹病例约4000万,其中100万儿童死于麻疹及其并发症,在疫苗可预防的病毒性疾病中死亡例数最多。
麻疹 - 病原学病毒麻疹病毒属副粘膜病毒,亦为DNA病毒,与其它的副粘膜病毒不同之处为无特殊的神经氨酸酶。
麻疹病毒电镜下呈球形,直径150-300nm,衣壳外有囊膜,囊膜有血凝素(HL),有溶血作用。
此病毒低抗力不强,对干燥、日光、高温均敏感,紫外线、过氧乙酸、甲醛、乳酸和乙醚等对麻疹病毒均有杀灭作用。
麻疹病毒为单股核糖核酸型副粘液病毒,病毒随飞沫侵人呼吸道和眼结膜上皮,细胞内小量繁殖,引起局部炎症,并由局部入血形成病毒血症,引起广泛病变。
少数病人可发生麻疹性肺炎。
麻疹患者由于非特异性免疫力降低易继发细菌感染。
[1]麻疹 - 流行病学传染源麻疹急性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从潜伏期最后1-2天至出疹后5天内都具有传染性。
患者的口、鼻、咽、眼的分泌物均含有病毒,并随飞沫排出体外,故呼吸道飞沫为主要传播途径。
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季最多6个月至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
病后有持久免疫力,再次发病者极少。
中医皮肤科荨麻疹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尊麻疹尊麻疹中医称为“痞瘤”或“瘾疹”,俗称“风疹块二发病的主要原因是风热或风寒搏于皮肤,亦有因禀赋不耐,服了某种食物、药物所引起,或肠内有寄生虫所致。
【诊断】1 .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皮疹为局限性大小不同的扁平隆起,颜色可为鲜红、淡红或白色。
随皮肤瘙痒而骤然发生,又常迅速消退,不留痕迹。
急性者皮疹不断成批发出,至1周左右停止发生。
慢性者反复发作,长达数周、数月或数年。
2 .自觉剧烈瘙痒,局部灼热,吹风受凉或遇热时更加严重。
3 .发作时如有腹痛、腹泻、便秘、胸闷、气急等全身症状者,表示内脏有同样病变存在。
4 .皮肤划痕呈阳性反应,嗜酸性粒细胞常增高。
【治疗】一、辨证论治首先除去病因,尽可能找出引起过敏的药品、食物及其他因素,以后避免服用和接触,有寄生虫的应予驱虫治疗。
1.风热型皮疹鲜红、灼热,口渴烦躁,受风或在温暖环境下发作或加重,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或数。
治法:疏风清热。
方药举例:消风散加减。
荆芥、牛劳子、防风、蝉蜕、生地黄、知母各IOg,生石膏30g,生甘草5g。
2.风寒型皮疹淡红或白色,受凉即发,接触冷水时尤易发作,在温暖环境下减轻或消失,舌淡苔白,脉浮紧或沉缓。
治法:散风寒,和营卫。
方药举例:桂枝汤加味。
桂枝、荆芥、防风、苏叶、川号各10g,麻黄5g,白芍15g,甘草3g,生姜2片,红枣4枚。
以上两症加减:大便秘结加大黄、枳实。
便泻,热证加黄苓、黄连、木香;寒证加白术、茯苓、砂仁。
腹痛加川楝子、延胡索。
气急加桔梗,重用麻黄。
因饮食诱发,加山楂、神曲、蕾香。
肠寄生虫诱发者,加乌梅、使君子肉、土楝根皮。
病久气虚,卫阳失固,加生黄芭、党参。
面色少华,稍劳即发,脉缓无力再加附子。
血虚面色萎黄,舌淡脉细,妇女常在经期发作,加当归IOg,生首乌ISgo久发不愈加僵蚕、地龙。
二、中成药消风颗粒每服10g,每日3次。
脱敏丸每服IOg,每日3次。
三、局部治疗选用具有止痒作用的药,如解毒搽剂、止痒洗剂、止痒扑粉等。
麻疹名词解释
麻疹名词解释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它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当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或唾液接触到他人的眼、鼻或口腔时,就会将病毒传播给他人。
麻疹病毒进入人体后,通过呼吸道黏膜到达淋巴和循环系统,然后扩散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引起全身炎症反应和典型的皮疹。
麻疹的临床表现包括发热、流涕、咳嗽、咳嗽、结膜炎、光过敏等上呼吸道症状,以及皮疹。
麻疹的发热一般是高热,体温可达39-40℃,持续3-4天后逐渐退热。
此外,患者会出现原性流涕和咳嗽,咳出的痰一般清澈无色。
结膜炎是麻疹的早期症状之一,患者的眼睛会充血并出现眼结膜炎症状,如不适、眼泪、结膜充血和水肿等。
皮疹是麻疹的典型特征,它往往从患者的面部开始蔓延,然后迅速扩展到颈部、躯干和四肢。
皮疹是红色、斑丘疹性的,常在耳后出现,随后遍布全身。
皮疹估计持续5-6天,然后逐渐消退。
麻疹的并发症较多,主要包括肺炎、中耳炎、结膜炎、角膜炎和脑炎等。
肺炎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由于麻疹病毒感染引起的肺部炎症反应,严重的情况下可能导致呼吸衰竭或死亡。
中耳炎和角膜炎是麻疹后继发的细菌感染,需要进行适当的治疗。
脑炎是较少见但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它常常导致致命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如脑水肿、癫痫、智力障碍或死亡。
麻疹的诊断主要依靠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一般来说,对于临床症状明显的患者,医生可以根据疾病的特点进行初步诊断。
实验室检查可以通过检测血清中的麻疹病毒特异性抗体来确定麻疹的诊断。
此外,鼻咽拭子样本中的病毒核酸检测也可以作为辅助诊断的方法。
麻疹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
对于患者的发热和炎症症状可以使用退热药和抗炎药进行控制。
同时,充分补充水分,保持休息,加强护理,有助于患者尽快康复。
对于并发症,如肺炎和脑炎,医生可能需要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预防麻疹主要依靠疫苗接种来实现,一般来说,在12-15个月时接种第一剂次麻疹疫苗,然后在18-24个月时接种第二剂次疫苗。
麻疹
人群累积,导致局部麻疹暴发流行。
4
发病原因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 道传染病。
4
发病机制
麻疹病毒侵入人上呼吸道和眼结合膜上皮细胞 内复制繁殖,通过局部淋巴组织进入血流(初次病 毒血症),病毒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在该处 广泛繁殖,大量病毒再次进入血流,造成第二次病
毒血症,出现高热和出疹。
4
根据疫情,接触史、既往史及疫苗接种史,临
床上的发热、卡他症、结合膜炎症、粘膜斑及典型 皮疹诊断不难。非典型病例需借助免疫学确诊。
4
鉴别诊断
病名 发热与出疹的关 系
发热3-4天出疹,出 疹时体温升高
发热1-2天出疹
出疹顺序
耳后、前额、 面部、躯干、 四肢,3日出齐
出疹特点及演变
红色斑丘疹、充血性,疹 间肤色正常,手心脚心见 疹,疹后有色素沉着及麦 麸状脱屑
4
辅助检查
(一)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相
对增多。 (二)血清学抗体检查:急性期及恢复期双份血清 抗体效价增高4倍以上升为阳性。疹后3d IgM多呈阳 性,2周时IgM达高峰。但成人麻疹麻疹约7.9%IgM抗
体始终阴性。
4
(三)病原学检查:取前驱期或出疹期病人眼、鼻、
咽分泌物,血、尿标本接种于原代人胚肾细胞或羊 膜细胞,分离麻疹病毒;或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法检 测涂片中细胞内麻疹病毒抗原等 (四)查多核巨细胞:取病人鼻咽部分泌物、痰和 尿沉渣涂片,用瑞氏染色查多核巨细胞。多核巨细 胞以出疹前2d至出疹后1d阳性率高。
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直接传播,有衣物、 玩具等间接传播甚少见。
4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易感者接触病人后90%以上发病。病
麻疹的诊断标准
麻疹的诊断标准
麻疹的诊断标准如下:
1. 临床症状:患者出现发热(体温38℃或更高)、咳嗽、流鼻涕、眼结膜充血、畏光、流泪等上呼吸道卡他症状。
发热通常持续4天左右,随后全身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
在病程第2-3天,可在口腔颊粘膜处见到柯氏斑(Koplik氏斑)。
2. 流行病学史:患者近期内有麻疹接触史,潜伏期为6-18天。
3. 实验室诊断:
a. 在咽部或结合膜分泌物中分离到麻疹病毒。
b. 血清麻疹抗体检测:1个月内未接种过麻疹疫苗的患者,在血清中查到麻疹免疫球蛋白M(IgM)抗体。
恢复期血清中麻疹免疫球蛋白G(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的升高,或急性期抗体阴性而恢复期抗体阳转。
根据以上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史和实验室诊断结果,可以综合判断患者是否患有麻疹。
在诊断过程中,应注意与不典型麻疹、轻型麻疹以及其他病毒性感染相鉴别。
麻疹诊断治疗指南
麻疹诊断治疗指南【诊断要点】1.流行病学:注意有无急性期病人接触史、疫苗接种史及既往麻疹病史。
接种疫苗后发病年龄向大年龄推移。
任何季节可发病,流行高峰在亚热带为冬春季。
2.临床表现:潜伏期10天(6~18天)(1)临床经过1)前驱期:2~4日,发热,一般在39℃左右,伴结合膜充血、流泪、流涕、咳嗽等其他症状。
于发热后2~3日可见到麻疹粘膜斑(Koplik's Spots)。
2)出疹期:3~5天,多于发热后第4~5天出疹,初见于耳后、发际,逐渐向面、颈、驱干及四肢蔓延,2~3日遍布全身。
为暗红色斑丘疹,充血性皮疹。
此期体温持续升高,全身中毒症状加剧。
3)恢复期:2~3天,皮疹出齐出透,体温随之下降,1~2日内降至正常。
皮疹按出疹顺序隐退,遗留褐色的色素沉着,伴糠麸样脱屑。
(2)临床类型:除上述典型麻疹外,尚有:1)轻型麻疹:病情较轻,病程短,皮疹散在稀疏。
2)中毒性麻疹:中毒症状重,高热,大片融合性皮疹或出疹不透或刚出疹又隐退,伴气促,心率快,发绀,循环或心力衰竭,昏迷,抽搐。
3)出血性麻疹:少见,皮疹为出血性,伴高热等全身严重中毒症状。
(3)并发症:常见并发症有肺炎、喉炎与脑炎。
3.实验室检查(1)血象:白细胞总数减低或正常。
(2)鼻咽部涂片或尿沉渣染色:找多核巨细胞,对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3)血清学检查:血清抗麻疹病毒IgM抗体为早期、快速的特异性诊断方法;血清抗麻疹病毒IgG抗体双份血清滴度≥4倍增长有回顾性诊断价值。
【鉴别诊断】本病应与常见出疹性疾病进行鉴别,主要为风疹、幼儿急疹、猩红热、肠道病毒感染、药物疹、过敏性皮疹等。
【治疗原则】1.一般处理及对症治疗(1)隔离、居室应保持空气新鲜、整洁温暖。
(2)口腔、鼻、眼、皮肤应保持清洁,多饮水,给予易消化和营养丰富饮食。
(3)高热时可给小剂量退热剂或头部冷敷,烦躁不安可给少量镇静剂。
(4)体弱多病者早期可给丙种球蛋白0.2~0.6ml/kg,肌注,q.d,共2~3日。
预检分诊及处置流程图(麻疹)
预检分诊及处置流程图(麻疹)简介本文档描述了针对麻疹患者的预检分诊及处置流程,旨在提供一种简单明了的指导方针,以确保患者在初步筛查和诊断过程中得到正确处理。
流程图以下是麻疹患者的预检分诊及处置流程图。
[流程图图片]步骤1. 初始筛查- 对所有递交病历的患者进行初始筛查。
- 患者是否出现以下症状:- 发热- 皮疹- 咳嗽- 若患者出现以上症状,则继续到步骤2。
否则,结束流程。
2. 麻疹确认- 将患者送至专科医生进行麻疹确认。
- 专科医生对患者进行详细检查,包括:- 病史询问- 体格检查- 若专科医生确认为麻疹患者,则继续到步骤3。
否则,结束流程。
3. 隔离措施- 将患者转至隔离区进行隔离。
- 患者应与其他非麻疹患者保持距离,防止传播。
- 同时,医务人员应采取个人防护措施。
4. 相关检验- 根据患者病情和需要,进行相关检验,包括:- 血液检查- 实验室检测- 影像学检查5. 治疗方案制定- 基于患者的病情和检查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 这可能包括:- 药物治疗- 卧床休息- 饮食调整6. 随访和复查- 在患者治疗期间,进行定期随访和复查。
- 监测患者的症状和治疗效果,必要时进行调整。
结论本文档提供了麻疹患者的预检分诊及处置流程图,旨在帮助医务人员在处理麻疹患者时遵循简单明了的指导方针。
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灵活应用,并结合专业知识和医疗经验,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疗和护理服务。
麻疹
1.邪犯肺卫(初热期) 证候 发热,微恶风寒,鼻塞流涕,喷嚏, 咳嗽,目赤胞肿,畏光羞明,泪水汪汪,倦怠 思睡,饮食不振,或大便稀溏。发热第2—3天, 口腔两颊粘膜红赤,出现麻疹粘膜斑,舌苔薄 白或微黄,脉浮数,指纹浮紫。 本证以邪犯肺卫,肺失宣发见发热、咳嗽、 目赤、流泪、麻疹粘膜斑为证候要点。 治法 辛凉发表,宣肺透疹。 方药 宣毒发表汤加减。
方药 宣毒发表汤加减。 方中升麻、葛根、浮萍辛凉发表透疹; 荆芥、防风、薄荷疏风解表以助透疹; 银花、连翘清热解毒;前胡、牛蒡子、 桔梗、甘草宣肺化痰、利咽止咳, 恶寒无汗者,加麻黄、苏叶发散风寒; 发热较高者,加金银花、大青叶清热解 毒;咳嗽痰多者,加杏仁、浙贝母化痰 止咳;恶心呕吐,大便稀溏加藿香、佩 兰解表化湿。本证也可用银翘散加减治 疗。
2.麻毒攻喉 证候 身热不退,咽喉肿痛,咳如犬吠, 声音嘶哑,喉间痰鸣,甚则吸气困难、 胸高胁陷、烦躁不安、面唇青紫,疹点 稠密紫暗,舌质红,舌苔黄,脉数,指 纹紫滞。 本证邪毒上攻咽喉,闭阻气道见咽喉 肿痛、吸气困难、声音嘶哑为证候要点。 治法 清热解毒,利咽消肿。 方药 清咽下痰汤加减。
逆证 1.麻毒闭肺 证候 高热不退,咳嗽气促,喉中痰鸣, 鼻翼煽动,甚则摇肩撷肚、面唇青紫、 烦躁不安,疹出不畅,或疹稠紫暗,舌 质红,舌苔黄,脉数,指纹紫滞。 本证以邪毒内陷,郁闭于肺见高热、 咳嗽、喘促、鼻煽为证候要点。 治法 清热解毒,开肺化痰。 方药 麻杏石甘汤加味。
概述
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
本病是由感受麻毒时邪,从口鼻而入, 侵犯肺胃(脾),肺胃热炽,外透肌肤 而发病。按不同阶段,又有邪犯肺卫、 肺胃热炽、肺胃阴伤等不同病机变化。 其中肺胃热炽为病机演变中心。 若正不胜邪,麻毒炽盛,则可见麻毒闭 肺、麻毒攻喉、毒陷心肝等逆证,尤其 麻毒闭肺最多。
麻疹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5983—199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麻疹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5983—1995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制定本标准。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麻疹的诊断标准和处理的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和人员对麻疹病人的诊断、报告和处理的应用。
2 诊断原则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强,在麻疹减毒活疫苗普遍应用后,不但存在症状典型的麻疹,而且存在症状不典型的病人,前者可根据临床表现结合流行病学作出诊断,后者需根据血清麻疹抗体的检测或麻疹病毒的分离阳性作出诊断。
3 诊断标准3.1 临床症状3.1.1 全身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
3.1.2 发热(38℃或更高)。
3.1.3 咳嗽或上呼吸道卡他症状,或结合膜炎。
3.1.4 起病早期(一般于病程第2~3日)在口腔颊粘膜见到麻疹粘膜斑(Koplik氏斑)。
3.1.5 皮肤红色斑丘疹由耳后开始向全身扩展,持续3天以上呈典型经过。
3.2 流行病学史与确诊麻疹的病人有接触史,潜伏期6~18天。
3.3 实验室诊断3.3.1 一个月内未接种过麻疹减毒活疫苗而在血清中查到麻疹lgM抗体。
3.3.2 恢复期病人血清中麻疹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或4倍以上升高,或急性期抗体阴性而恢复期抗体阳转。
3.3.3 从鼻咽部分泌物或血液中分离到麻疹病毒(附录A),或检测到麻疹病毒核酸。
3.4 病例分类3.4.1 疑似病例具备3.1.1 加3.1.2条者,或同时伴有3.1.3条者。
3.4.2 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加3.1.4条或3.1.5条或3.2条。
3.4.3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3.3.1条或3.3.2条或3.3.3条。
具有任何一项临床症状加3.3.1条或3.3.2条或3.3.3条。
4 处理原则4.1 病人的隔离与治疗发现疑似或诊断病例,应立即隔离,隔离期直至出疹后5天。
并发肺炎者延长隔离期至出疹后10天。
对病人进行对症治疗和防治并发症。
麻疹诊断标准
麻疹诊断标准
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传染性疾病,其传播途径主要为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
麻疹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发热、咳嗽、流涕、结膜炎和皮疹等症状。
麻疹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下面将介绍麻疹的诊断标准。
一、临床诊断标准。
1. 发热,患者出现高热,体温可达到39℃以上。
2. 咳嗽、流涕,患者出现咳嗽、流涕等呼吸道症状。
3. 结膜炎,患者出现结膜充血、泪水增多等症状。
4. Koplik斑,口腔黏膜上出现白色丘疹,是麻疹的特征性表现。
5. 皮疹,皮疹为麻疹的典型表现,呈现红色斑丘疹,首先出现在耳后,然后迅速蔓延至全身。
二、实验室诊断标准。
1. 血清抗麻疹病毒IgM抗体检测,阳性结果可确诊麻疹。
2. 鼻咽拭子或唾液标本麻疹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结果可确诊麻疹。
三、诊断注意事项。
1. 临床医生应当密切关注患者的临床表现,特别是典型的麻疹
皮疹。
2. 对于疑似病例,应及时采集相关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以确
诊麻疹。
3. 在临床诊断时,应当排除其他类似疾病,如风疹、荨麻疹等。
四、诊断标准的应用。
1. 麻疹的诊断标准可帮助临床医生及时准确地诊断麻疹病例,
采取相应的隔离和治疗措施,防止疾病的传播和流行。
2. 对于麻疹病例的诊断,应当充分综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避免漏诊和误诊。
总之,麻疹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诊断和实验室诊断两个方面,临床医生应当充分了解和应用这些诊断标准,以便及时准确地诊断麻疹病例,采取相应的控制和治疗措施,防止疾病的传播和流行。
麻疹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麻疹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临床表现:(一)典型麻疹可分以下四期1、潜伏期一般为10~14天,亦有短至1周左右。
在潜伏期内可有轻度体温上升。
2、前驱期也称发疹前期,一般为3~4天。
这一期的主要表现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症状:①发热,见于所有病例,多为中度以上发热;②咳嗽、流涕、流泪、咽部充血等卡他症状,以眼症状突出,结膜发炎、眼睑水肿、眼泪增多、畏光、下眼睑边缘有一条明显充血横线(Stimson线),对诊断麻疹极有帮助。
③Koplik斑,在发疹前24~48小时出现,为直径约1.0mm灰白色小点,外有红色晕圈,开始仅见于对着下臼齿的颊粘膜上,但在一天内很快增多,可累及整个颊粘膜并蔓延至唇部粘膜,粘膜疹在皮疹出现后即逐渐消失可留有暗红色小点;④偶见皮肤荨麻疹,隐约斑疹或猩红热样皮疹,在出现典型皮疹时消失;⑤部分病例可有一些非特异症状,如全身不适、食欲减退、精神不振等。
婴儿可有消化系统症状。
3、出疹期多在发热后3~4天出现皮疹。
体温可突然升高至40~40.5℃,皮疹开始为稀疏不规则的红色斑丘疹,疹间皮肤正常,始见于耳后、颈部、沿着发际边缘,24小时内向下发展,遍及面部、躯干及上肢,第3天皮疹累及下肢及足部,病情严重者皮疹常融合,皮肤水肿,面部浮肿变形。
大部分皮疹压之褪色,但亦有出现瘀点者。
全身有淋巴结肿大和脾肿大,并持续几周,肠系膜淋巴结肿可引起腹痛、腹泻和呕吐。
阑尾粘膜的麻疹病理改变可引起阑尾炎症状。
疾病极期特别是高热时常有谵妄、激惹及嗜睡状态,多为一过性,热退后消失,与以后中枢神经系统合并症无关。
此期肺部有湿性罗音,X线检查可见肺纹理增多。
4、恢复期出疹3~4天后皮疹开始消退,消退顺序与出疹时相同;在无合并症发生的情况下,食欲、精神等其他症状也随之好转。
疹退后,皮肤留有糠麸状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7~10天痊愈。
(二)其他类型的麻疹1、轻症麻疹多见于在潜伏期内接受过丙种球蛋白或成人血注射者,或<8个月的体内尚有母亲抗体的婴儿。
麻疹实验室诊断标准
麻疹实验室诊断标准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病毒感染性传染病,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血清学检查和病原学检查。
一、血常规:
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多。
如果白细胞数增加,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增加,提示继发细菌感染;若淋巴细胞严重减少,常提示预后不好。
二、血清学检查: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特异性IgM和IgG抗体敏感性和特异性好。
抗体包括血凝抑制抗体、中和抗体或补体结合抗体。
三、病原学检查:
1、病毒分离:取早期患者眼、鼻、咽分泌物或血、标本接种于原代人胚肾细胞,分离麻疹病毒,但不作为常规检查;
2、病毒抗原检测:取早期患者鼻咽分泌物、血细胞及尿沉渣细胞,用免疫荧光或免疫酶法查麻疹病毒抗原,如阳性,可早期诊断;
3、核酸检测: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从临床标本中扩增麻疹病毒RNA,是一种非常敏感和特异的诊断方法,对免疫力低下而不能产生特异抗体的麻疹患者,尤为有价值。
麻疹(measles,rubeola,morbilli)
【概述】麻疹(measles,rubeola,morbilli)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主要症状有发热、上呼吸道炎、眼结膜炎等。
而以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和颊粘膜上有麻疹粘膜斑为其特征。
本病传染性极强,在人口密集而未普种疫苗的地区易发生流行。
约2~3年发生一次大流行。
我国自1965年,开始普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后,已控制了大流行。
【诊断】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及临床表现,典型麻疹诊断不难。
麻疹粘膜斑对出疹前早期诊断极有帮助,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及皮疹形态分布特点均有助诊断;麻疹后留下色素沉着及糠麸状脱屑在恢复期有诊断意义。
出疹期麻疹需与其他出疹性疾病鉴别,如:①风疹前驱期短,全身症状轻,无粘膜斑,皮疹散在,色稍淡,1~2日即退,无色素沉着及脱屑;②幼儿急疹多见于婴幼儿,突发高热数日,热退时出玫瑰色散在皮疹为其特征;③猩红热,发热咽痛1~2日,全身出猩红色针尖大小皮疹,疹间皮肤也发红,疹退后伴大片脱皮。
白细胞数增多,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咽拭子培养可获A组β溶血性链珠菌;④肠道病毒感染,皮疹无特异性,可为斑丘疹、疱疹、瘀点,常伴咽痛、肌痛、腹泻及无菌性脑膜炎;⑤药物皮疹每有近期服药史,皮疹多样,停药后皮疹不再发展而逐渐消退。
【治疗措施】对麻疹病毒至今尚未发现特异的抗病毒药物,故治疗重点在加强护理,对症处理和防治并发症。
(一)护理及对症治疗应卧床休息,单间隔离,居室空气新鲜,保持适当温度和湿度,衣被不宜过多,眼、鼻、口腔、皮肤保持清洁。
饮食宜富营养易消化,并应多喂温开水。
不可忌嘴,恢复期尚应加餐。
高热时可给小剂量退热剂,咳剧时予以镇咳药等。
体弱病重者可早期给丙种球蛋白肌注,少量多次输血或血浆。
近年报告给麻疹病人补充维生素A,一次10万~20万IU口服,可减轻病情,使病死率下降。
(二)中医中药治疗前驱期初热时,可用宣毒发表汤或升麻葛根汤加减,以辛凉透表,驱邪外出;外用透疹药(生麻黄、莞荽子、西河柳、紫浮萍各15克)放入布袋中煮沸后在床旁蒸薰,或稍凉后以药汁擦面部、四肢,以助出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疹的诊断及治疗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已知的最具有传染性的呼吸道疾病之一。
如果接触了麻疹病毒几乎所有未免疫的儿童都将感染麻疹,病后大多数可获得终生免疫。
临床上以发热、上呼吸道感染、结膜炎、口腔麻疹粘膜斑(柯氏斑)、全身斑丘疹及疹后遗留色素沉着伴糠麸样脱屑为特征。
死亡原因是由于肺炎等导致的严重并发症。
世界卫生组织(WHO)发起的全球免疫活动已使最近5年间麻疹的死亡率减少了50%,一些国家和地区已消灭了麻疹。
传染源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自发病前2d(潜伏期末)至出疹后5d内,眼结膜分泌物、鼻、口咽、气管的分泌物中都含有病毒,具有传染性。
恢复期不带病毒。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直接传播,有衣物、玩具等间接传播甚少见。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
易感者接触病人后90%以上发病。
病后有持久的免疫力。
成人多因儿童时换过麻疹或接种麻疹疫苗获免疫力。
6个月内婴儿可受母体抗体的保护。
但由于麻疹疫苗接种后,麻疹的自然感染率下降,育龄妇女抗体水平降低,对婴儿的保护能力也下降。
流行特征发病季节以冬春季为多,但全年均可由病例发生。
我国以6个月至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
近年因长期疫苗免疫的结果,麻疹流行强度减弱,平均发病年龄后移。
流动人口或免疫空白点易造成城镇易感人群累积,导致局部麻疹暴发流行。
发病原因麻疹是由麻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发病机制麻疹病毒侵入人上呼吸道和眼结合膜上皮细胞内复制繁殖,通过局部淋巴组织进入血流(初次病毒血症),病毒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在该处广泛繁殖,大量病毒再次进入血流,造成第二次病毒血症,出现高热和出疹。
目前认为麻疹发病机制:①麻疹病毒侵入细胞直接引起细胞病变;②全身性迟发型超敏性细胞免疫反应在麻疹的发病机制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目前认为麻疹皮疹、巨细胞肺炎、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和异性麻疹与免疫机制密切相关。
病理生理麻疹的病理变化特征是当病毒侵袭任何组织时均出现单核细胞浸润即形成多核巨细胞,称为Warthin-Finkeldey giant cells细胞。
多核细胞大小不一,内数十至百余个核,核内外均有病毒集落(嗜酸性包涵体)。
因病毒或免疫复合物在皮肤真皮表浅血管,使真皮充血水肿,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增生与单核细胞浸润并渗出而形成麻疹皮疹和粘膜疹。
因病程中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和免疫反应降低,哮喘、湿疹、肾病综合征等在麻疹病程中或病后得到暂时的缓解,较易继发细菌感染。
结核病在麻疹后可复发或加重,麻疹初期结核菌素实验多转为阴性。
辅助检查(一)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二)血清学抗体检查:急性期及恢复期双份血清抗体效价增高4倍以上升为阳性。
目前有用ELISA法测血中特异性IgM和IgG抗体,疹后3d IgM多呈阳性,2周时IgM达高峰。
但成人麻疹麻疹约7.9%IgM抗体始终阴性。
(三)病原学检查:取前驱期或出疹期病人眼、鼻、咽分泌物,血、尿标本接种于原代人胚肾细胞或羊膜细胞,分离麻疹病毒;或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涂片中细胞内麻疹病毒抗原;也可以采用标记的麻疹病毒cDNA探针,用核酸杂交方法测定病人细胞内麻疹病毒RNA。
(四)查多核巨细胞:取病人鼻咽部分泌物、痰和尿沉渣涂片,用瑞氏染色查多核巨细胞,也可以通过电镜找多核巨细胞内外包涵体中麻疹病毒颗粒。
多核巨细胞以出疹前2d至出疹后1d阳性率高。
根据疫情,接触史、既往史及疫苗接种史,临床上的发热、卡他症、结合膜炎症、粘膜斑及典型皮疹诊断不难。
非典型病例需借助免疫学确诊。
鉴别诊断(见附表)需要与风疹、幼儿急疹、药物疹等鉴别。
风疹:前驱期短,全身症状及呼吸道症状轻,无口腔粘膜斑。
发热1~2d 出疹。
皮疹主要见于面部和躯干,1~2d即退,不留色素沉着,不脱屑。
幼儿急疹:幼儿急起发热或高热3~4d,症状轻,热退后出现玫瑰色散在皮疹,面部及四肢远端皮疹甚少,经1~2d皮疹退尽。
药物疹近期有服用药物或接触药物史,皮疹呈多样性,痒感,伴低热3或无热,无粘膜斑及呼吸道卡他症状,停药后皮疹可渐消退。
临床表现麻疹的传染性极强,人类为唯一的自然宿主。
人群普遍易感。
易感者接触病人后90%以上发病。
病后有持久的免疫力。
以往约90%发生在6个月至5岁的未接种过麻疹疫苗的小儿,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末春初为多。
成人多因儿童时换过麻疹或接种麻疹疫苗获免疫力。
6个月内婴儿可受母体抗体的保护。
但由于麻疹疫苗接种后,麻疹的自然感染力下降,育龄妇女抗体水平降低,对婴儿的保护能力也下降,故近几年来成年人麻疹及8个月前婴儿发病率有增加增加趋势。
成年人病例增多同样源于体内有效麻疹抗体缺乏,一部分患者过去未接受麻疹疫苗接种,另一部分接种过疫苗仍然发病。
流动人口患病数增加可能与流动人口疫苗覆盖率低有关。
潜伏期约10天(6~18天),曾接受主动免疫或被动免疫者可延长至3~4周。
(一)典型麻疹分三期:1、前驱期:从发病至出疹前一般3~5天。
发热、咳嗽等上呼吸炎、粘膜炎、病毒血症、口腔粘膜斑的出现早期诊断有价值。
麻疹粘膜斑(KopLik斑)——在口腔粘膜告第一齿处,可见0.5~1mm大小细砂样灰白色小点,绕以红晕。
该粘膜斑亦可见于唇内,出现2—3日即可消失。
前驱期的特征性体征:病程2~3d,口腔双侧第一臼齿的颊粘膜上麻疹粘膜斑(科普利克斑),初起时仅数个,1~2d内迅速增多、融合,扩散至整个颊粘膜,2~3d内很快消失。
2、出疹期发病3—4日耳后、发际渐及耳前、面颊、前额、躯干及四肢,最后达手足心,2~5日布及全身。
皮疹初为淡红色斑丘疹,直径2~5mm,稀疏分明,疹间皮肤正常。
此时全身中毒症状加重,体温高、全身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肺部可有罗音。
嗜睡或烦躁不安。
咳嗽加重,结膜红肿、畏光。
查体:浅表淋巴结肿大、肝及脾大。
肺部常闻干、湿性罗音。
3、恢复期:3~5d后,发热开始减退,全身症状减轻,皮疹按出疹的先后顺序消退,留褐色色素斑,1~2周消失、留有碎屑样(糠麸样)脱皮。
麻疹面部皮疹(二)非典型麻疹1、轻型:潜伏期3—4周,发病缓、体温低、皮疹少、咳嗽轻、疹色淡、并发症少。
2、重型麻疹:多见于全身情况差,免疫力低下,或继发严重感染者。
可分为中毒性麻疹、休克性麻疹、出血性麻疹、疱疹性麻疹不同类型。
3、成人麻疹症状:成人麻疹症状严重、易导致多脏器损害,同时病情不典型呈多样性,易误诊,并具有以下特点:①多数报告患者存在胃肠道症状,24例成人麻疹中有21例以水样便腹泻为主要表现;②呼吸道卡他症状和眼部症状重;③Koplik斑明显且持5续时间长;④多伴有肝脏和心脏损伤。
并发症:1、肺炎:肺炎是麻疹最常见的并发症,麻疹患儿死因的90%以上。
多见于5岁以下小儿。
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间质性肺炎,多不严重。
常见于出疹和体温下降后消退。
继发性肺炎病原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故易并发脓胸和脓气胸,部分为病毒性,多见腺病毒,也可是多种病原体混合感染。
主要见于重度营养不良及免疫功能低下小儿,体征明显,预后较差。
2、喉炎:声嘶、犬吠样咳嗽、呼吸困难、三凹征阳性→喉梗阻→窒息死亡。
3、心肌炎:心率下降→心衰→心源性休克。
4、脑炎:1)、麻疹性脑炎1%-2%。
脑炎轻重度于麻疹轻重度无关,病死率15%,存活者遗留智力下降、瘫痪、癫痫等。
2)、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是少见的麻疹远期并发症,占1/100万-4/100万。
病理表现:脑组织慢性推行性病变,大多数于麻疹2-17年后患病。
开始症状隐匿、可仅仅为行为和性情的改变→智力下降、共济失调、听力下降、视力下降→昏迷→强直性瘫痪→死亡。
5、结核病恶化:因麻疹免疫力暂时性抑制、可使体内原潜伏的结核灶活动恶化播散。
6、营养不良和维生素A缺乏:由于麻疹病程中持续高热、食欲不振及护理不当所致,常见维生素A缺乏→眼干症、重者出现视力障碍、甚至角膜穿孔、失明。
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给予麻疹患儿补充高剂量维生素A 20万U—40万U,每日1次口服,连服2剂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疾病治疗单纯麻疹治疗重点在护理,对症及预防并发症。
(一)[建议补充一些饮食和护理的相关内容]一般治疗:隔离、休息、加强护理。
注意室内适当温度、湿度、避免强光刺激。
在出疹期间既要保证患儿一定的营养(易消化而富有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饮食),又要保持眼睛和口腔等的卫生,并应注意室内空气交换。
因为麻疹病毒在外界的生存力弱、不耐热、对紫外线和消毒剂均敏感。
随飞沫排出的病毒在室内可存活32小时,但在流通的空气中或阳光小时即失去活力,但又不能让患儿直接吹风。
(二)对症治疗高热可酌情用小剂量退热药,应避免急骤退热致虚脱;咳嗽选用止咳剂;烦躁选用镇静剂。
体弱病患儿可早期应用丙种球蛋白。
(三)中医中药治疗:透疹解表,葛根升麻汤加减,芫荽汤口服。
出疹期用银翘散加减。
(四)并发症的治疗1.支气管肺炎主要为抗菌治疗常选用青霉素,再参考痰菌药敏选用抗菌药物。
高热中毒症状重者可短期用氢化可的松每日5~10mg/Kg静脉点滴,2~3d好转后停用。
2.心肌炎有心衰者宜及早强心治疗。
有循环衰竭者按休克处理。
注意输液总量及电解质平衡。
73.脑炎参考流行性乙脑治疗4.急性喉炎尽量使患儿安静,蒸汽吸入以稀释痰液,选用抗菌药物,重症者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以缓解喉部水肿。
出现喉梗阻者应及早行气管切开术或气管插管。
疾病护理隔离观察:应密切观察①体温、脉搏、呼吸及神志状态;②皮疹的变化,入出疹过程不顺利,提示有可能发生并发症,需报告医师及时处理;③观察有无脱水;④并发症表现:入出现体温过高或下降后又升高、呼吸困难、咳嗽、发绀、躁动不安等,均提示可能出并发症。
休息:绝对卧床休息病室内应保持空气新鲜、通风,室温不可过高,以18~20oC为宜,相对湿度50~60%。
室内光线不宜光强,可遮以有色窗帘,以防强光对病人眼睛的刺激。
饮食:应给以营养丰富、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逝、半流食,并注意补充水分,可给予果汁、先芦根水等,少量、多次喂食,摄入过少者给予静脉输液,注意水电解质平衡。
恢复期应逐渐增加食量。
发热的护理:应注意麻疹的特点,在前驱期尤其是出疹期,入体温不超过39oC可不予处理,因体温太低影响发疹。
入体温过高,可用微温湿毛巾敷于前额或用温水擦浴(忌用酒精擦浴),或可服用小剂量退热剂,是体温略降为宜。
疾病预后单纯麻疹预后良好。
若患儿免疫力低下有并发症可影响预后,重型麻疹病死率较高。
疾病预防(一)管理传染源:隔离病人至出疹后5天,有并发症者延长至10天。
接触者检疫3周,曾接受被动免疫者检疫4周。
(二)切断传播途径:病房通风,易感者流行期尽量少外出,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场所。
(三)增强人群免疫力1、主动免疫:我国计划免疫定于8月龄初种,7岁时复种。
应急接种时,最好在麻疹流行季节前1个月。
接种12日后产生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