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野营----有余数的除法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乘除法的意义、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是在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制作标本——表内除法”中第一次初步认识除法竖式后,对除法竖式的第二次学习,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多位数除法竖式的基础。因此,要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余数与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本单元安排了两个信息窗。第一个信息窗呈现的是野营活动中几个小朋友分食品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一些有关平均分的问题,从而引出有余数的除法。教材让学生通过动手分一分,在经历“平均分”的过程中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得出算式及分的结果。第二个信息窗呈现的是一些小朋友参加野营活动的几个镜头,通过提出一些有关有余数除法的问题,学习用竖式的方法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情境,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学会用竖式进行计算。能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在摆一摆、分一分、写一写、画一画等各种操作中,认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学会合作、交流、表达,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1、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进行教学。

本单元属于计算教学,相对比较枯燥,所以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尤为重要。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设计的生活素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在有体验的情境中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进而解决这些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2、注重动手操作,丰富直观表象。

动手操作是学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的基础。没有丰富的直观感受,很难形成清晰的概念,尤其会对后续学习笔算除法造成困难。动手操作包括摆一摆,分一分,画一画,圈一圈,涂一涂等活动。所以注重动手操作、直观演示等活动在本单元就显得尤为重要。

3、引导学生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本单元中,从情境的创设到练习的设计,都非常注重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时,教师应该利用好这些素材,使学生体会到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很有必要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同时发展学生解

决问题的能力。

4、尊重学生差异,逐步提高有余数除法的计算能力。

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计算能力是有差异的。教师要尊重这种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对学生的计算水平不能做统一要求。教学时,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允许他们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让他们迎头赶上。

课时安排

本单元用5课时完成教学,其中机动课时2课时

1 分食品——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内容

教材第2页和第3页,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提示

本课内容是以表内除法知识作为基础来进行学习的,它的内涵已经发生了新的变化。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虽然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但是缺乏清晰的认识以及数学思考的过程。因此,本课创设

了孩子们参加野营活动分食物的情境。在这一具体生动的情境中,通过解决“9个面包平均分给4个人,怎样分?”这一类问题,把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置于实际生活的背景之下,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余数”现象,感受有余数的除法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激发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谈话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野营活动情况,引发他们美好的回忆,在愉悦的感受中开始学习本节课。情境引入后,可以让学生想想分面包的过程,再拿学具摆一摆,或用笔画一画,边操作边观察,边操作边猜测,这样分层次进行,不断强化学生的表象,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相互交流,在比较、吸收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和归纳。让学生在“做数学”中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算理和算法。知道具体情境中的“余数表示什么”,用表象支撑学生的思维,逐步抽象出数学知识,最终内化为学生的认知。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创设情况和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知道有余数除法的读法和各部分的名称。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积累、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2、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激发学习数学的乐趣。

2、在独立思考和合作的过程中,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培养积极参加活动的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每一部分所表达的含

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磁性小棒,彩色粉笔

学生准备:学具盒,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谈话

我们班参加过野营活动的请举手?(孩子们纷纷举手)

请用一个词语概括出你的感受。(高兴,好玩,有意义,……)

野营时需要注意什么?(带好吃的,注意安全,不乱扔垃圾……)既然大家这么喜欢野营,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野营中的数学问题吧。

设计意图:采用谈话方式导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况下进入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效地。

2、出示信息窗

下面我们看一下其他小朋友野营的图片,你能收集到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一个用除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吗?

3、学生提出问题预设:

(1)9个面包平均分给4个人,怎样分呢?

(2)14根火腿肠平均分给4个人,怎样分呢?

(3)17根香蕉平均分给4个人,怎样分呢?

……

4、我们先来研究“9个面包平均分给4个人,怎样分呢?”这一问题吧。

设计意图:在学生充分理解了题意之后进行新课的学习,学生有了充分的知识准备,有了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后面的学习目的明确,学生的思路清晰。

(二)探究新知:

1、请学生读一读刚才的题目并列出算式。

学生列式:9÷4=

2、9个面包平均分给4个人,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就用学具盒来操作一下,想一想我们只需要几个学具

学生回答:9个

下面孩子们就用你的学具试一下吧。

孩子们积极活动,教师在旁边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3、汇报交流

谁来给大家展示一下你是怎样分的面包?让学生上黑板用磁性小棒进行操作演示

学生预设:

(1)我是一个一个地分给4个人,分了2轮之后,每人得到了2个,还剩1个。

(2)我是2个2个地分给4个人,分了1轮之后,每人到了2个,还剩1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