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监测技术规范
ICU患者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监测的临床指南与操作规范
注意监测结果的解读与临床应用。解读:强调医生需对 ScvO2监测结果进行准确解读,并结合患者病情和其他监 测指标,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一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解读: 在进行ScvO2监测时,需严格遵 守无菌操作原则,以降低感染风
险。
注意事项二
选择合适的监测部位和导管。解 读: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监测需 求,选择合适的监测部位和导管 ,以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
重视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监测 在ICU患者治疗中的作用,将其
作为常规监测手段之一。
严格按照临床指南进行操作, 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患者
安全。
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和技能提 升,提高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 监测的应用水平。
积极探索新的监测手段和技术 ,为患者提供更优质、更安全 的医疗服务。
THANK YOU
预测多器官功能衰竭
ScvO2持续降低可能提示患者存在多器官功能衰 竭的风险,需密切监测并及时干预。
3
预测感染性并发症
在感染患者中,ScvO2的变化可反映感染的严重 程度和预后,有助于预测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
指导治疗和干预
指导液体复苏
01
通过监测ScvO2的变化,可以评估液体复苏的效果,从而指导
临床医生进行合理的液体管理。
处理方法与流程
感染处理
一旦发生CRBSI,应立即拔除导 管并进行抗感染治疗。
血栓处理
对于无症状的血栓形成,可暂 不处理;对于有症状的血栓形 成,应给予抗凝、溶栓等治疗 。
导管堵塞处理
可采用生理盐水冲管、更换导 管等方法处理导管堵塞。
气胸、血胸处理
应立即停止操作,给予胸腔闭 式引流等相应处理。
医院感染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流程与规范
医院感染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流程与规范为了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监测医院环境的卫生状况至关重要。
医院感染环境卫生学监测旨在对医院内各个环境区域进行定期监测,发现并控制潜在的感染源,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
本文将介绍医院感染环境卫生学监测的工作流程与规范。
一、工作流程1.确定监测目标和内容:根据医院类型和规模,确定监测工作的目标和内容。
一般包括监测病房、手术室、ICU、门诊等主要区域的环境卫生状况,以及水源、空气质量等因素。
2.确定监测频率和方式: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监测的频率,可以是每日、每周、每月或其他适当的时间间隔。
同时确定监测的方式,可以是定点采样、定时监测或突发事件监测等。
3.制定监测计划和方案:根据监测目标和内容,制定具体的监测计划和方案。
确定监测点位和具体监测项目,如空气微生物、表面菌落总数、水源菌群等。
同时制定监测样品采集、处理、送检等流程。
4.开展监测工作:按照监测计划和方案,进行具体的监测工作。
根据监测点位和项目要求,采集样品,如空气样品、表面样品、水样等。
样品采集应持续一段时间,以充分反映监测区域的真实情况。
5.样品分析和评价:对采集的样品进行实验室分析,如培养菌落计数、菌种鉴定等。
根据分析结果,进行评价和判断,确定是否存在感染风险和卫生问题。
6.结果汇报和控制措施:将监测结果进行整理和汇报,向相关管理部门和决策者提供参考依据。
根据监测结果,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如清洁消毒、通风换气、水质处理等。
7.监测结果总结和改进:对每次监测的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评估监测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监测计划和方案,完善监测工作流程和规范。
二、规范要求1.监测人员资质要求:监测人员应具备相关医学和环境学知识,熟悉监测仪器和设备的操作方法,具备一定的实验室技能和经验。
同时,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保证监测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监测设备和耗材要求:使用的监测设备和耗材应符合相关标准和规定,确保监测过程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ICU(重症监护病房)管理制度
ICU(重症监护病房)管理制度ICU(重症监护病房)作为医院中最关键的部门之一,负责治疗和监护重症患者。
为了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制定和执行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重点介绍ICU管理制度的具体规范和操作流程。
I. 入院管理1. 患者接收:当患者从急诊科或其他科室转入ICU时,负责接收的医护人员应按照相关流程进行患者接收工作。
包括核对患者信息、核实诊断、评估病情、记录护理相关信息等。
2. 病历文书:患者入住ICU后,操作人员应及时建立电子病历,并详细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既往病史、检查结果、诊断、治疗方案等重要信息。
所有医护人员都应熟悉并掌握正确的病历记录方法。
II. 医疗操作1. 监护设备操作:ICU内的监护设备是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工具。
医护人员应熟悉各种监护设备的使用方法,并按照医院制定的操作流程正确连接、调试和监测各项生命体征指标。
2. 药物管理:ICU患者通常需要接受大量药物治疗,因此药物管理尤为重要。
医护人员必须了解药物的使用剂量、途径和注意事项,并遵守给药速度、时间和频次等规定。
3. 病情监测:ICU患者的病情监测是及时发现和处理患者异常状况的关键。
医护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心电图、血液检查结果等,并将监测数据及时录入患者病历。
III. 护理管理1. 人员配置:ICU护理人员需经过专业培训,并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合理配置。
负责制定人员管理计划的管理人员应确保每个班次都有足够数量的护理人员,并保持沟通和配合的良好状态。
2. 感染控制:ICU是感染控制的重点区域,医护人员必须按照相关指南和制度执行消毒操作,包括洗手、穿戴个人防护装备、严格隔离措施等,以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3. 病情交接:ICU患者病情变化较快,所以医护人员之间的交接要求十分严格。
在交接班时,原班人员应如实向接班人员交代患者病情、特殊需求、治疗计划等重要信息。
IV. 紧急处理1. 紧急事件应急:ICU是处置紧急事件的重要场所,因此应建立完善的紧急处理机制。
呼吸系统监测技术规范
呼吸系统监测技术规范(一)肺容量监测常规潮气量和通气量1.正常情况下,潮气量(VT)和每分通气量(VE)因性别、年龄和体表面积不同而有差异,男性VT约为7.8ml/kg,女性为6.6ml/kg,VE为5~7L/min。
2.呼吸抑制(如镇痛药、肌松药等)和呼吸衰竭时VT减少,手术刺激和PaC02升高时,VT增加。
3.潮气量减少,频率相应增加(VE =VT×f),若超过25~30bpm,则提示呼吸机械运动已不能满足机体需要,并且可导致呼吸肌疲劳。
4.机械通气时,成人VT需要8~10ml/kg,小儿为10~12ml/kg,可根据PaC02或呼气末C02分压(PETC02)进行调节,VT过大时,使气道压力升高,影响循环功能。
VE> lOL/min,不能撤离呼吸机。
(二)无效腔气和潮气量之比监测1.正常成人解剖无效腔约150ml,占潮气量的1/3。
2.肺弹性组织减少和肺容量增加,支气管扩张时,解剖无效腔增加。
肺内通气/血流(V/Q)比率增大,则形成肺泡无效腔。
例如在肺动脉压下降、肺梗死、休克和心力衰竭时。
3.机械通气时的VT过大,气道压力过高也影响肺内血流灌注。
4.面罩、气管导管、麻醉机、呼吸机的接头和回路等均可使机械无效腔增加。
无效腔气量/潮气量比率(VD/VT)反映通气功能,正常值为0.3,计算方法根据下列公式:VD/NT= (PaC02 - PEC02)/PaC02或VD/VT= (PETC02 - PEC02) /PETC02(三)肺活量1.是在用最大力量吸气后,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
约占肺总量的3/4,和年龄成反比,男性大于女性,反映呼吸肌的收缩强度和储备力量。
2.以实际值/预期值的比例表示肺活量的变化,如≥80%则表示正常。
肺活量为30—70ml/kg,若减少至30ml/kg以下,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的功能将会受到损害;减少至10ml/kg时,将导致PaC02持续升高,需要用机械通气辅助呼吸。
ICU技术规范
ICU医疗操作规程一、呼吸机操作规程1、查对病人,神志清的病人做好解释工作,取得配合。
2、接通电源、气源,接模拟肺开机,开显示屏。
3、根据病情,调节各参数:通气方式、FiO2、VT、R、I/E、PSV、PEEP、灵敏度等,设定报警范围:高压限、低压限、分钟通气量低限、分钟通气量高限等。
4、观察呼吸机运转情况是否正常,出现报警及时查找原因排除。
5、湿化器加灭菌蒸馏水至标准刻度,打开电源,调节加热温度至需要温度。
注意储水器处于管道的最低位置,防止积水倒流。
6、去掉模肺,连接病人,密切观察呼吸机运转情况及报警情况,出现报警及时查找原因排除。
7、记录:上机时间、相应参数、上机前血气结果。
8、使用过程中随时观察气道压力的变化及病人病情的变化,上机半小时后应复查血气分析,根据血气分析的结果进行必要的参数调节。
9、待病人血气分析、呼吸频率恢复正常、自主呼吸强,自主呼吸方式1小时以上,没有呼吸困难征象时,可间歇停呼吸机或停机。
10、将呼吸机与病人分离,关主机、空气压缩机、监护屏开关、湿化器开关、切断气源、电源,消音。
11、整理床单元,并继续密切观察病人呼吸情况。
12、去除湿化器内滤纸,各部位消毒后备用,防交叉感染。
二、经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吸痰法操作规程1、做好准备,携物品至患者旁,核对患者。
2、将呼吸机的氧浓度调至100%,给予患者纯氧2分钟,以防止吸痰造成的低氧血症。
3、接负压吸引器电源或者中心负压吸引装置,调节压力(成人为150—200mmHg);4、打开冲洗水瓶。
5、撕开吸痰管外包装前端,一只手戴无菌手套,将吸痰管抽出并盘绕在手中,根部与负压管相连。
6、非无菌手断开呼吸机与气管导管,将呼吸机接头放在无菌纸巾上。
用戴无菌手套的一只手迅速并轻轻地沿气管导管送入吸痰管,吸痰管遇阻力略上提后加负压,边上提边旋转边吸引,避免在气管内上下提插。
7、吸痰结束后立即接呼吸机通气,给予患者100%的纯氧2分钟,待血氧饱和度升至正常水平后再将氧浓度调至原来水平。
icu各项规章制度
icu各项规章制度ICU(Intensive Care Unit)是一种专门为重症患者提供高度护理的医疗设施。
为了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医疗质量,ICU拥有一系列规章制度,以规范医疗行为和维护优质的护理环境。
本文将介绍ICU的各项规章制度。
一、患者入住和离开规定1. 出入许可:除医疗人员外,其他人员需得到许可方可进入ICU区域,并且必须佩戴正确的个人防护装备。
2. 患者家属陪访:家属可根据医嘱进入ICU探望患者,但须遵守卫生和安全规定,确保不干扰正常医疗秩序。
3. 患者转院:患者转院需要医疗团队协商一致,并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确保顺利进行。
二、医疗行为准则1. 入室洗手:医务人员进入ICU前必须进行彻底的手部卫生,包括洗手和使用洗手液消毒。
2. 健康检查:医务人员在每次工作之前需接受身体健康检查,确保自身不传播任何可能的疾病。
3. 佩戴个人防护装备:所有医务人员在进入ICU区域时必须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包括口罩、手套、隔离衣等。
4. 医疗记录:医务人员需及时、准确地记录患者病情和医疗过程,保证病历资料的完整性。
三、感染控制措施1. 感染监测:ICU定期进行感染监测和细菌培养,确保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
2. 消毒措施:ICU内设有专门的消毒区域,医疗设备和工作用品必须经过严格的消毒处理。
3. 分隔病房:ICU内应划分不同的隔离区域,以防止不同感染病例之间的交叉感染。
四、医疗事故处理1. 医疗差错报告:任何医疗差错都需要及时报告,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确保患者的权益和安全。
2. 医疗纠纷解决:如遇到患者或患者家属提出的投诉或纠纷,应立即启动解决程序,维护医患关系的稳定。
五、设备维护与管理1. 设备检查:ICU内的各种医疗设备需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安全性能。
2. 财产管理:ICU内的财产和物品应进行严格的管理,定期清点和维护,防止丢失或损坏。
3. 设备更新:ICU内的医疗设备应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更新和升级,以保持医疗技术的先进性。
ICU技术操作规范书
ICU技术操作规范书1. 引言该文档旨在制定ICU(重症监护室)的技术操作规范,以确保医疗人员在ICU环境中的安全和有效工作。
2. 范围本规范适用于所有进入ICU从事技术操作的医疗人员,包括但不限于医生、护士和技术人员。
3. 操作要求3.1. 操作前准备:- 在进行技术操作之前,医疗人员应保证自身状态良好,没有疲劳、缺乏睡眠等情况。
- 准备好所需操作工具和设备,确保其完好和洁净。
3.2. 技术操作流程:- 在进行技术操作时,医疗人员应按照标准操作流程进行操作,保证每一步骤的正确执行。
- 执行技术操作前,医疗人员应仔细核对患者的身份和相关医嘱,确保操作的准确性。
3.3. 密切观察和监测:- 在技术操作期间,医疗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并及时进行记录。
- 对于监测设备的使用,医疗人员应保证其准确性和稳定性,及时进行校准和维护。
3.4. 操作后的处理:- 在技术操作完成后,医疗人员应对操作工具和设备进行及时的清理和消毒,确保下一次操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 同时,医疗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后续观察和评估,及时采取必要的护理措施。
4. 监督与改进4.1. 监督机制:- 对ICU技术操作的执行情况进行定期监督和检查,确保医疗人员遵守操作规范。
- 通过定期举行例会、培训等形式,加强对操作规范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医疗人员的操作技能和意识。
4.2. 改进措施:- 对发现的操作规范不符合情况及时采取纠正和改进措施,防止类似情况再次发生。
- 定期审查和更新操作规范,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订和完善。
5. 附录- 相关技术操作流程图示- 常见技术操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应对措施以上是ICU技术操作规范书的基本内容,具体操作细节和要求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补充和调整。
希望该规范能够对ICU技术操作工作的安全和有效性起到指导作用。
重症监护室(ICU)工作制度
重症监护室(ICU)工作制度一、病人的管理(一) ICU职责:维护重要脏器功能、生命体征稳定、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失调、营养支持、感染防治、各种检测、监护等。
(二) 专科情况专科决策、专科处理,每天实行专科查房。
(三) 临床科室ICU之间须相互理解通力协作。
严重复合伤、跨科病人、重大治疗方案的更改、实施、病人进出ICU适应症的选择等问题,原则上由ICU与各科共同协商,ICU 须充分尊重专科处理意见。
当治疗方案出现分歧时,可通过院内会诊。
当进适应症及转出方向发生分歧无法解决时,由ICU主任决定,权力与责任同在。
(四) ICU须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加快周转,提高使用率。
(五) 与医疗管理有关的各项制度,如:疑难病人讨论,死亡讨论等按统一规定执行,必要时ICU与相关科室共同参与。
(六) ICU与临床科室实施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分配原则二、ICU收治原则及疾病范围ICU是收治危重病人的地方,凡生命体征不稳或目前虽稳定但随时可能发生变化者,可入ICU。
具体疾病:(一)各种严重休克;(二)严重心力衰竭;(三)严重心肌梗塞;(四)严重心律失常;(五)急性肺损伤,ARDS;(六)严重呼吸衰竭;(七)严重急性肾功能不全;(八)严重肝功能不全;(九)MODS(MOF) ;(十)DIC;(十一)严重代谢功能障碍;(十二)昏迷;(十三)严重体液;(十四)各种严重中毒;(十五)严重中暑;(十六)严重创伤及多发伤;(十七)挤压综合征;(十八)脂肪栓塞综合征;(十九)严重产科并发征;(二十)心肺脑复苏术后;(二十一)重大手术、操作、全麻等术后(心脏手术后、肺切除术后、缩窄性心包炎术后、食道、纵膈、横膈等疾病术后、颅内肿瘤术后、颅内血管疾病开颅术后、腹部肿瘤根治疗术后、布加氏综合征术后、肝脏切除术后、胰十二指肠术后、复杂胆道术后;全胃切除+淋巴清扫术后、大动脉瘤术后、脏器移植术后、颈胸椎术后、肾功除术后、膀胱全切回肠代膀胱术后、子宫全切盆腔清扫术后、高龄、高危患者术后、其他手术后出现生命体征不稳者等)。
ICU监测技术规范
ICU监测技术规范一、ICU一般监测1.每位新收入ICU的患者均应记录:T(体温),P(脉搏),R(呼吸),BP(血压),SPO2(血氧饱和度);并做以下检查或化验:血常规,血电解质,血糖,尿常规,大便常规,肝、肾功能,胸部X片,心电图。
2.持续监测心率和心律,每小时记录一次。
3.每小时监测和记录一次血压,必要时行有创血压监测。
4.必要时行中心静脉压监测,每小时记录CVP(中心静脉压)。
5.必要时行肺动脉压监测,每2~4小时测定一次CVP和PCWP(肺动脉楔压),每8小时测定一次心排血量。
6.每2~4小时测定并记录一次体温。
7.持续监测SPO2并每小时记录一次,每小时测呼吸频率一次,每24小时监测血气分析。
实行机械通气治疗者应根据需要定期测定肺功能(潮气量、肺活量、最大吸气负压、胸肺顺应性)及血气分析。
8.记录每1~4小时的尿量,每8~12小时总结一次出入量的平衡情况。
9.每24小时做一次血电解质、血糖和血细胞比积。
10.每24小时做一次血、尿常规化验及肝、肾功能检查。
11.每24小时或根据需要摄胸部X片。
二、生命体征监测(一)监测和记录1.至少每小时监测一次呼吸、心率和血压。
2.每4小时测量和记录一次体温。
高热患者降温措施后半小时须测量体温。
行持续体温监测的患者,每小时记录一次体温。
3.患者情况不稳定、突然变化或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时应增加监测频率。
(二)体温监测1.测温方法:玻璃内汞温度计和电子温度计。
2.应标明测温部位:口腔、腋窝、直肠或其他部位。
(三)心电监测1.每小时记录一次心率和心律,有异常情况应随时记录。
2.注意事项(1)皮肤准备:剃毛,肥皂擦洗,皮肤干燥清洁,导联线先与电极片相连接,然后再贴于患者身上。
(2)合适的电极放置位置:上肢电极放在手臂连接躯干部位或肩的前、后、顶部,下肢电极放在胸廓最低肋骨水平或髋部。
(3)选择发现心律失常的最佳导联。
(4)注意经常更换电极部位。
3.设置合适的报警范围。
ICU病房标准化规范
ICU病房标准化规范引言概述:ICU(重症监护病房)是医院中最关键的部门之一,负责提供高度专业的护理和监护,以治疗危重病患者。
为了确保ICU病房的顺利运作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制定和遵守标准化规范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ICU病房标准化规范的内容和重要性。
一、病房环境的标准化规范1.1 温度和湿度控制:ICU病房应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通常在22-25摄氏度和50-60%的湿度范围内。
这有助于患者的舒适感和康复。
1.2 空气质量控制:ICU病房应具备良好的通风系统,以确保空气流通和新鲜空气的供应。
此外,病房内应定期进行空气质量检测,保持空气的洁净和无菌。
1.3 噪音控制:ICU病房应尽量减少噪音干扰,以提供肃静的治疗环境。
这对于患者的歇息和康复至关重要。
二、设备和设施的标准化规范2.1 医疗设备:ICU病房应配备先进的医疗设备,如监护仪、呼吸机、输液泵等,以确保对患者的有效监测和治疗。
2.2 床位和隔离措施:每一个ICU病房床位应具备适当的隔离措施,以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此外,床位的布局和设计应符合患者和护理人员的需求。
2.3 消毒和清洁:ICU病房的消毒和清洁应按照严格的标准进行,以确保病房的无菌环境。
医护人员应定期进行培训,掌握正确的消毒和清洁操作。
三、护理和医疗的标准化规范3.1 护理计划和流程:ICU病房应有详细的护理计划和流程,确保患者得到全面和及时的护理。
这包括监测指标的记录、药物管理、疼痛评估等。
3.2 护理人员的培训和素质:ICU病房的护理人员应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能够熟练应对各种紧急情况。
他们应定期接受培训,以保持专业水平。
3.3 医疗质量控制:ICU病房应建立医疗质量控制机制,定期进行质量评估和改进。
这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医疗风险。
四、感染控制的标准化规范4.1 感染预防措施:ICU病房应制定严格的感染预防措施,包括手卫生、穿戴个人防护装备、环境清洁等。
这有助于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重症医学科相关技术规范与操作规程
重症医学科相关技术规范与操作规程1000字一、入院前患者评估与准备1.患者评估在确定患者需要进入重症医学科时,应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患者的生命体征,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以便制定适当的治疗计划和监测方法。
2.准备工作患者入院前,应对ICU病房进行准备工作,包括设备调试,床位的安排和清洁消毒等。
同时,医护人员也应准备好必要的监测设备、管路和药品等,以确保患者在进入ICU后的紧急情况得到及时的处理。
二、重症患者的呼吸治疗1.机械通气机械通气是重症患者的重要治疗措施,其使用需要高度的技能和安全意识。
在进行机械通气前,应进行适当的呼吸支持试验,并且加强呼吸道护理,防止感染和气道梗阻。
2.非侵入性通气对于一些轻度呼吸衰竭的患者,可以尝试非侵入性通气,以避免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的并发症。
在进行非侵入性通气前,应先评估患者的呼吸系统和顺应性,并且进行适当的支持措施。
三、心电监护和心律管理1.心电监护对于重症患者,心电监护是及时发现心脏异常的一种重要手段。
在进行心电监护时,应使用高质量的电极,并保证电极良好的接触和稳定性。
2.心律管理心律管理是重症患者治疗的关键之一,在进行心律管理前,应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和治疗方案,并且进行适当的血流动力学监测。
四、血流动力学监测和液体管理1.血流动力学监测血流动力学监测是重症患者治疗和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时,应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监测方法,并且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进行调整。
2.液体管理液体管理是重症患者治疗和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进行液体管理时,应根据患者的体液情况和病情,选用合适的液体类型和剂量,以保证患者的生命体征得到稳定。
五、感染控制和预防1.感染控制感染是重症患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在进行感染控制时,应对病区环境进行适当的清洁和消毒,并且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抗生素控制和抗菌药物使用。
2.感染预防感染预防是重症医学科护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进行感染预防时,应加强对患者的消毒、隔离和抗菌药物的选择和使用技能的培训,以保证患者的安全和护理质量。
icu最新规范标准
icu最新规范标准ICU(Intensive Care Unit,重症监护病房)是医院中专门用于治疗和监护重症患者的部门。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医疗需求的提高,ICU 的规范标准也在不断更新。
以下是根据最新的医疗实践和研究制定的ICU规范标准:ICU最新规范标准一、ICU设施与环境要求1. ICU应设立在医院内部便于快速响应的位置,并配备必要的医疗设备和生命支持系统。
2. 病房应保持清洁、安静,且具有良好的通风和适宜的温湿度。
3. 每个ICU床位应配备独立的监护设备,包括心电监护、血压监测、呼吸监测等。
二、ICU人员配备标准1. ICU应配备足够的医护人员,包括医生、护士、呼吸治疗师等,以保证24小时不间断的监护和治疗。
2. 医护人员应接受专业培训,熟悉ICU的诊疗流程和紧急情况处理。
三、ICU患者接收与转出标准1. ICU接收的患者应为需要密切监护和高度技术支持的重症患者。
2. 患者转出ICU应根据其病情稳定程度和恢复情况,由主治医师和ICU团队共同决定。
四、ICU诊疗操作规范1. ICU内的所有诊疗操作应严格遵循医院的感染控制标准,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2. 对于危重患者,应实施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治疗计划。
五、ICU监护与记录标准1. ICU医护人员应对患者实施持续的生命体征监测,并及时记录监测数据。
2. 患者病情变化、治疗措施、护理记录等应详细记录在病历中,以便于跟踪和评估。
六、ICU感染控制与预防标准1. ICU应定期进行环境和设备的消毒,确保无菌环境。
2. 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守手卫生规范,减少感染风险。
七、ICU患者护理标准1. ICU患者应得到全面的护理服务,包括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和心理护理。
2. 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护理计划。
八、ICU教育培训与质量改进1. ICU团队应定期接受教育培训,以更新知识和技能。
2. ICU应实施质量改进计划,持续优化服务流程和提高患者满意度。
ICU重症监护工作制度
ICU重症监护工作制度一、目的为确保ICU(重症监护病房、加强医疗病房)工作的有序、高效进行,提高重症患者救治水平,保障患者安全,制定本制度。
二、 ICU组织架构1. ICU病房设置:根据医院规模和实际需求,设立适量的ICU床位。
2. ICU病房人员配置:(1)专业医师:具备相关专业资格,掌握重症医学理论、技能及临床经验。
(2)专业护士:具备相关专业资格,掌握重症护理理论、技能及临床经验。
(3)其他人员:包括技师、清洁工等,负责ICU的辅助工作和环境卫生。
三、 ICU工作制度1. 患者收治制度:(1)ICU收治范围:主要包括各类重症患者,如心跳呼吸骤停、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创伤、急性中毒等。
(2)患者转入程序:由临床医师评估患者病情,提出转入ICU的建议,经科室主任批准后执行。
2. 患者管理制度:(1)患者个人信息管理:准确记录患者基本信息,确保信息畅通。
(2)患者安全保障:确保患者在ICU期间的人身安全,预防跌倒、压疮等意外事件。
(3)患者家属沟通:及时向患者家属通报患者病情,解答疑问,提供心理支持。
3. 医疗工作制度:(1)病历书写制度:严格按照规定格式和要求,及时、准确、完整地记录患者病历。
(2)会诊制度:定期组织多学科会诊,共同讨论患者病情,制定治疗方案。
(3)医师值班制度:确保24小时有专业医师在岗,随时应对患者病情变化。
(4)医嘱制度:严格执行医嘱,确保患者治疗安全。
(5)知情同意书制度:向患者或家属解释诊疗方案,取得签字同意。
(6)手术病人转入ICU后的交接制度:做好与手术室的交接工作,确保患者病情稳定。
(7)对进入ICU患者的初始评价制度:全面评估患者病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8)ICU患者转出制度:根据患者病情,经科室主任批准,办理转出手续。
(9)ICU患者检查和治疗转运制度:确保患者在检查和治疗过程中的安全。
(10)ICU患者入住接待流程:热情、耐心地接待患者,确保患者迅速得到救治。
ICU工作制度和要求
ICU工作制度和要求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医疗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重症监护室(ICU)在病院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确保ICU的正常运行和高效管理,建立一套完善的工作制度和要求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ICU工作制度和要求进行分析和讨论。
I. 前言重症监护室是医院中最为重要和复杂的科室之一,承担着接收、治疗和监护危重病患的重要任务。
为了确保ICU的运作顺畅,需要建立明确的工作制度和要求,以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权益。
II. 人员配备要求为了保证ICU的正常运转,需要合理的人员配备和岗位设置,具体要求如下:1. 医生:ICU需要专业的重症医学医生,具有相关资质和经验,能够熟练应对重症患者的治疗和监护。
2. 护士:ICU护士需要通过专业培训,掌握急救和监护技能,具备独立处理急重症患者的能力。
3. 工程师:ICU内的各种监护设备的维护和修理需要专业的工程师负责,以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安全使用。
III. 工作时间和班次安排ICU的工作时间和班次安排需要严格遵守,以保证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和工作效率。
1. 工作时间:ICU需要24小时不间断地运行,因此需要医生和护士按照排班制度轮流工作,确保全天候的治疗和监护服务。
2. 班次安排:班次安排应合理合法,遵守劳动法规定,控制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同时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医疗质量。
IV. 工作流程和操作规范为了确保ICU工作的高效和规范,需要建立明确的工作流程和操作规范,防止出现错误或失误。
1. 医疗流程:ICU的医疗流程应包括患者接收、诊断确认、治疗方案制定、定期评估和病情通报等环节,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2. 操作规范:ICU内的各项操作和操作流程都需要严格按照标准和规范进行,确保医疗过程的安全和有效。
V. 设备和药品管理为了保障ICU的设备和药品的安全和有效使用,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要求。
1. 设备维护:ICU内的各种监护设备需要定期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准确可靠的监测数据。
ICU医院感染控制与监测
防控措施不完善
针对耐药菌感染的防控措施尚不完善 ,需要加强研究和改进。
检测手段落后
部分医院在耐药菌检测方面手段落后 ,影响防控效果。
患者依从性差
部分患者不遵守医嘱,不按时服药或 停药,导致耐药菌感染几率增加。
感染控制的持续改进
监测系统不完善
改进措施不力
感染控制监测系统可能存在不完善之处, 无法及时发现和解决感染问题。
定期收集感染相关数据,包括感 染发病率、病原菌分布、抗菌药
物使用等。
数据分析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识别感染危险因素,评估感染控
制效果。
结果反馈
将分析结果及时反馈给医护人员 和医院管理人员,为感染控制提
供参考和依据。
监测报告与反馈
编制监测报告
定期编制感染监测报告,包括监测概述、数据分 析、感染控制建议等。
沟通不畅
部门之间可能存在沟通不畅的情况,导致信 息传递不及时、不准确。
协作机制不健全
医院可能缺乏健全的协作机制,导致部门之 间难以开展有效的合作。
跨学科合作不足
感染控制领域涉及多个学科领域,但医院可 能存在跨学科合作不足的情况。
06
icu医院感染控制与监测 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icu医院感染爆发调查与控制
提升策略。
案例四
制定环境清洁和消毒规范和流程,增 加清洁和消毒频次,使用有效消毒剂 和方法。
定期进行环境采样和检测,评估消毒 效果和交叉感染风险。
背景
改进方案
实施过程
监测与评估
某icu医院环境清洁和消毒不规范,存 在交叉感染风险。
对保洁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提供必 要的清洁和消毒设备和用品,加强监 督和检查。
技术操作规范ICU
技术操作规范一、经口气管插管术【适应证】1、上呼吸道梗阻口鼻咽及喉部软组织损伤、异物或分泌物潴留均可引起的上呼吸道梗阻。
2、气道分泌物潴留咳嗽反射受损时,使分泌物在大气道潴留,易导致肺感染及呼吸道梗阻。
及时建立人工气道,对清除气道分泌物是必要的。
3、实施机械通气需要接受机械通气的患者.首先应建立人工气道,提供呼吸机连接的通道。
【禁忌证】经口气管插管无绝对禁忌证,但患者存在以下情况时,可能导致插管困难或有引起上呼吸道黏膜和脊髓严重损伤的可能,应慎重操作或选择其他人工气道建立的方法。
1、口腔颌面部外伤。
2、上呼吸道烧伤。
3、喉及气管外伤。
4、颈椎损伤。
【操作方法及程序】1、准备适当的喉镜喉镜根据镜片的形状分为直喉镜和弯喉镜。
使用方法上两者有所不同。
直喉镜是插入会厌下,向上挑,即可暴露声门。
弯喉镜是插入会厌和舌根之间,向前上方挑.会厌间接被牵拉起来,从而暴露声门。
2、准备不同型号的气1导管准备不同型号的气管导管备用,检查导管气囊是否漏气。
气管导管远端1/3表面涂上液状石蜡,如使用导丝,则把导丝插入导管中,利用导丝将导管塑型。
导丝不能超过导管远端,以免损伤组织。
3、头颈部取适当位置患者取仰卧位,肩背部垫高约lOcm,头后仰,颈部处于过伸位,使口腔、声门和气管处于一条直线上,以利于插入气管插管。
4、预充氧、人工通气及生命体征监测在准备插管的同时,应利用面罩和人工呼吸器或麻醉机,给患者吸人纯氧,同时给予人工通气,避免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
二、经皮动脉穿刺置管术【适应证】1、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有潜在危险的病人。
2、危重病人、复杂大手术的术中和术后监护。
3、需低温或控制性降压时。
4、需反复取动脉血样的病人。
5、需用血管活性药进行调控的病人。
6、呼吸、心跳停止后复苏的病人。
【禁忌证】相对证为严重凝血功能障碍和穿刺部位血管病变,但并非绝对禁忌证。
【操作方法及程序】1、部位动脉只要内径够大、可扪及搏动,均可供插管。
具体选用何处动脉应根据病人实际情况,如体位、局部动脉通畅情况以及预计留管的时间等综合考虑。
规范ICU管理制度
规范ICU管理制度一、ICU管理制度的规范性1. 制度的法律依据ICU管理制度应当建立在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之上,遵循国家卫生部门的相关规定和要求。
例如,关于医疗机构的管理办法、医疗质量管理规范和重症监护室技术规范等文件都应当成为ICU管理制度的参考依据,以保证ICU管理制度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2. 制度的科学性ICU管理制度应当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之上,以确保对患者的科学管理和有效治疗。
制度应当合理设计,包括患者的收治标准、治疗方案、医疗护理措施等,要求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评估和科学分级,确保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3. 制度的规范性ICU管理制度应当在医院内部建立一套完善的规范,包括患者的诊疗流程、护理规范、医疗设备的使用标准等。
并且必须要有相对应的奖励制度与惩罚制度以确保管理制度的严格执行。
同时,还要建立相关档案、报告和统计制度,做到数据真实、可靠,为医院的科学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
二、ICU管理制度的建设1. 制度的建立与修订ICU管理制度的建设应当由医院的相关部门牵头组织,首先建立ICU的管理制度文件,并确定管理的具体责任部门和相关人员。
各相关科室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对制度进行修订,并不断完善和更新,以适应医疗技术的发展和患者诊疗需要的变化。
2. 制度的宣传与培训医院应当组织相关部门对ICU管理制度进行宣传与培训,让相关人员了解和熟悉制度的内容和要求。
要求相关医护人员必须通过相关的考试,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或执业资格,以确保他们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3. 制度的执行与监督医院应当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或岗位对ICU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对相关人员进行奖惩。
要求相关医护人员必须遵守医务行为规范,严格执行医疗护理措施,杜绝违规操作和医疗事故的发生。
三、ICU管理流程1. 收治流程患者进入ICU前应当经过全面的评估和分级,由相关专业医师作出收治决定,明确患者的病情程度和治疗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CU监测技术规范一、ICU一般监测1.每位新收入ICU的患者均应记录:T(体温),P(脉搏),R(呼吸),BP(血(血氧饱和度);并做以下检查或化验:血常规,血电解质,血糖,压),SPO2尿常规,大便常规,肝、肾功能,胸部X片,心电图。
2.持续监测心率和心律,每小时记录一次。
3.每小时监测和记录一次血压,必要时行有创血压监测。
4.必要时行中心静脉压监测,每小时记录CVP(中心静脉压)。
5.必要时行肺动脉压监测,每2~4小时测定一次CVP和PCWP(肺动脉楔压),每8小时测定一次心排血量。
6.每2~4小时测定并记录一次体温。
7.持续监测SPO2并每小时记录一次,每小时测呼吸频率一次,每24小时监测血气分析。
实行机械通气治疗者应根据需要定期测定肺功能(潮气量、肺活量、最大吸气负压、胸肺顺应性)及血气分析。
8.记录每1~4小时的尿量,每8~12小时总结一次出入量的平衡情况。
9.每24小时做一次血电解质、血糖和血细胞比积。
10.每24小时做一次血、尿常规化验及肝、肾功能检查。
11.每24小时或根据需要摄胸部X片。
二、生命体征监测(一)监测和记录1.至少每小时监测一次呼吸、心率和血压。
2.每4小时测量和记录一次体温。
高热患者降温措施后半小时须测量体温。
行持续体温监测的患者,每小时记录一次体温。
3.患者情况不稳定、突然变化或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时应增加监测频率。
(二)体温监测1.测温方法:玻璃内汞温度计和电子温度计。
2.应标明测温部位:口腔、腋窝、直肠或其他部位。
(三)心电监测1.每小时记录一次心率和心律,有异常情况应随时记录。
2.注意事项(1)皮肤准备:剃毛,肥皂擦洗,皮肤干燥清洁,导联线先与电极片相连接,然后再贴于患者身上。
(2)合适的电极放置位置:上肢电极放在手臂连接躯干部位或肩的前、后、顶部,下肢电极放在胸廓最低肋骨水平或髋部。
(3)选择发现心律失常的最佳导联。
(4)注意经常更换电极部位。
3.设置合适的报警范围。
(四)血压监测1.病人入ICU及每班接班时必须要行手测血压,有持续动脉测压者在同侧手臂测量血压。
除外技术原因,一般总是信任有创压力数值。
2.血压监测包括无创血压监测和有创血压监测,详见血流动力学监测。
3.应设置合适的报警范围。
三、血流动力学监测(一)动脉压监测1.有创动脉压监测:经动脉穿刺置管后直接测量血压的方法。
⑴适应证①高血压危象。
②严重低血压、休克和需要反复测量血压的病人,以及用间接测压法有困难者,采用直接测压,即使压力低至4~5.3KPa(30~40mmHg),亦可准确地测量。
③各类危重病人,循环功能不全,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大血管外科及颅内手术等病人和术中拟行控制性降压者,均需连续监测动脉内压力。
④需反复采取动脉血样做血气分析的病人,为减少采取动脉血样的困难以及频繁的动脉穿刺引起的不失和损伤,一般也主张动脉内插管,既可对循环动脉力学进行监测,又可在病人稳定状态下采样,提高测量数据的准确性。
⑤染料稀释法测量心排血量时,可由周围动脉内插管连续采取动脉血样分析染料的浓度。
⑵监测方法选择动脉穿刺置管,穿刺成功后可以应用简单的压力计测压和电子监护仪,进行连续血压监测。
⑶注意事项①不同部位的压差。
②零点定标。
③导管口方向。
④直接测压和间接测压的比较。
⑤测压计的校验。
2.无创动脉压监测。
(二)中心静脉压(CVP)监测1.适应证①区别低血容量性循环障碍和非低血容量性循环障碍。
②患者血压正常,鉴别少尿或无尿的原因是血容量不足还是肾功能衰竭。
③作为指导输液量和速度的参考指标。
④紧急情况下,可利用其静脉通道进行输液。
2.禁忌证①出血体质。
②穿刺或切开部位感染。
3.监测方法①选择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评估深静脉管道是否通畅、置管浓度,评估穿刺点有无肿胀、渗出。
②将导线连接于压力模块,设置CVP通道及标度。
③将肝素稀释液或生理盐水放置压力包内,加压150~300mmHg,并悬挂于输液架上。
将一次性压力传感器与导线连接,消毒肝素稀释液或生理盐水瓶口,将一次性压力传感器冲管端插入液面下,打开冲管阀排气。
④病人取平卧位,暴露中心静脉导管。
⑤在中心静脉接口处铺无菌巾,戴无菌手套,关闭CVP管道开关,打开CVP接口,消毒管端,接生理盐水的注射器,打开开关,抽回血,判断CVP导管是否通畅,检查CVP导管的深度。
⑥将一次性压力传感器与CVP导管连接,并冲管。
将传感器置于患者右心房水平(即第四肋间腋中线)。
⑦开始归零:先将传器通向病人端关闭,使传感器与大气相通,按对零键,屏幕显示对零结束,关闭大气端,将传感器与CVP导管相通。
⑧观察屏幕CVP典型波形稳定后记录参数。
4.注意事项①如测压过程中发现静脉压突然显著波动性升高,提示导管尖端进入右心室,因心室收缩时压力明显升高所致,应立即退出一小段后再测。
②如导管阻塞无血液流出,需用输液瓶中液体冲洗导管或变动其位置。
为防止血栓形成,应定时用肝素稀释液冲洗导管。
③测压管留置时间,一般不超过5天。
时间过长易发生静脉炎或血栓性静脉炎;故留置3天以上时,需用抗凝剂冲洗,以防血栓形成。
④不宜在测压冲洗系统内加入血管活性药物及其他急救药物或钾溶液,防止测压时中断上述药物的输入或测压后药物随溶液快速输入体内而引起血压或心律的改变。
(三)肺动脉压监测1.适应证(1)充血性心衰、大面积心肌梗死、各种类型的休克需监测肺动脉压,以评估患者心血管功能及其对治疗的反应。
(2)ARDS、各种类型肺水肿需监测肺动脉压,以评估患者肺部情况和对治疗的反应。
(3)多发伤、烧伤、脓毒性休克等需监测肺动脉压,以评估患者的液体需求,指导液体复苏。
(4)指导与评价血管活性药物的治疗效果。
2.监测方法常用Swan-Ganz。
导管的顶端开口供插管时测量压力,并经此开口抽取血标本测SvO(混合静脉血氧饱合度)。
导管近端开口测CVP,并可注射冷盐水供测心2排出量(CO),即温度稀释法。
第三个腔开口于近导管顶端的气囊内,气囊充气后便于导管随血流向前推进。
距导管顶端近侧3.5~4.0cm处有热敏电阻,主要用于测量CO。
3. Swan-Ganz导管经右房、右室、肺动脉及肺小动脉各处所得的压力波形,由于波形各异,可以判断导管顶端所在的位置。
4.定时记录CVP、PAP(肺动脉压)、PAWP、SVR(体循环阻力)和CO。
5.注意事项(1)心律失常:当漂浮导管进入右心室时,导管顶端可触及心内膜而诱发房性或室性心律失常。
若出现持续心律失常可将导管退出心室。
(2)气囊破裂:导管多次使用,留置时间过长或频繁过量充气就会引起气囊破裂。
当发现气囊破裂后,不应再向气囊注气并严密监测有无气栓的发生。
(3)肺动脉破裂和出血:气囊充气膨胀直接损伤肺小动脉引起破裂出血,主要的预防方法是应注意导管的插入深度,不快速、高压地向气囊充气,尽量缩短测量PAWP的时间。
(四)心排出量监测1.有创心排血量监测:临床常用温度稀释法。
通过Swan-Ganz导管,向右房注射冷生理盐水,后者随血液的流动而被稀释并吸收血液的热量,温度逐渐升到与血温一致。
这一温度稀释过程由导管前端的热敏电阻感应,通过记录就可得知温度-时间稀释曲线,由公式计算得出CO。
2.无创心排血量监测(1)多普勒超声检查。
(2)食管超声法。
(3)心阻抗图测定法。
四、呼吸功能监测(一)临床应用1.围术期。
2.指导机械通气的实施。
3.评价呼吸治疗的效果。
(二)氧饱和度监测1.插管患者和病情不稳定的患者持续监测。
2.使用镇静药物时需监测SpO23.SpO.至少每小时记录一次。
2(三)肺部听诊1. 至少每4小时评估一次并记录。
2. 放置胸管、气管插管及拔管后都要进行听诊。
(四)肺功能监测1. 应用床边呼吸功能监测仪、呼吸机或其他手段监测如下指标:⑴通气功能监测:包括静态肺容量(潮气量、补吸气量、残气量、深吸气量、功能残气量、肺活量、肺总量)和动态肺容量(每分种通气量、每分钟肺泡通气量、用力肺活量、最大呼气中段流量、最大通气量)、小气道功能监测、死腔率、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以及呼气末二氧化碳。
⑵换气功能监测:包括一氧化碳弥散量、肺泡-动脉氧分压差、肺内分流量、动脉氧分压与氧合指数、动脉血氧饱和度。
⑶呼吸肌功能监测:包括最大吸气压、最大呼气压等。
⑷呼吸力学监测:包括气道压力、气道阻力、肺顺应性等。
(五)血气监测1.适应证(1)对使用呼吸机的患者至少每日一次监测血气,若长期使用呼吸机,监测间隔时间可酌情延长。
(2)各种大手术、创伤、脓毒血症等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衰竭、心力衰竭、休克以及心肺复苏后,均应监测血气,至少每日一次。
2. 血气监测项目包括:氧分压、血氧饱和度、氧总量、肺泡气-动脉血氧分压差(A-aDO)、二氧化碳分压、二氧化碳总量、血PH、标准碳酸氢盐和实际碳酸2氢盐、缓冲碱和碱剩余等。
五、神经系统监测(一)监测和记录1.神经内外科患者每小时评估GCS,瞳孔大小及反应。
2.每日观察患者神经反射及肢体活动变化。
3.非神经内外科患者的意识状态每小时评估一次并记录。
4.对有脊髓损伤的患者须每班评估损伤平面并记录。
(二)颅内压(ICP)监测1.有条件时须对重症颅脑损伤行ICP监测。
2.测定方法:包括脑室内测压、硬膜下测压、硬膜外测压。
3.颅内压的分级:颅内压持续超过15mmHg(1.995kPa)称为颅内压增高。
颅内压分为四级,正常颅内压为<15mmHg(1.995kPa),轻度升高为15~20mmHg (1.995~2.66kPa),中度升高为20~40mmHg (2.66~5.32kPa),重度升高>40mmHg (5.3kPa)。
(三)脑电监测1.对昏迷、癫痫、脑外伤、急诊脑梗死、颅内血肿、颅内感染、脑肿瘤等患者均可行脑电监测。
2.脑电监测包括脑电图和诱发电位。
(四)脑血流监测1.适应范围(1)昏迷患者的监测。
(2)有助于诊断脑血管狭窄、闭塞和脑血管痉挛。
(3)体外循环时或颈动脉内膜录脱术时脑灌注状况的监测。
(4)动态观察麻醉药物、控制性降压、机械通气、颅脑手术对脑血液的影响。
(5)有助于监测颅高压。
(6)可作为脑死亡病人的一种支持性诊断方法。
2.方法包括无创和有创监测,略。
(五)颈静脉血氧饱和度监测,略(六)脑血氧饱和度监测,略六、出凝血功能监测(一)适应证1. 围手术期、脓毒血症、创伤、大量输液及其他可能引起出凝血功能障碍的疾病均应监测出凝血功能。
2. 静脉应用肝素期间,应每4~6小时监测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二)监测项目出血时间、血小板计数、全血凝固时间等实验室指标。
(三)DIC监测1. 观察出血情况。
注意皮肤、黏膜、伤口、静脉穿刺后出血的情况,还需观察胃肠道、泌尿道、鼻咽部及眼底等处有无出血。
2. 结合临床情况作出DIC分期判断:高凝期、消耗性低凝期、继发性纤溶亢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