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学史大纲 庄子的美学
《庄子》怪诞美学浅析
《庄子》怪诞美学浅析
庄子作为一部中国古代著名哲学著作,想必从一开始就蕴藉着一种“怪诞”的美学,其中正是以独特的视角去阐释及反思人与世界间的关
联关系,有的格调虽见孤芳自赏,但也不乏饱含深意的道理,比如,“趋吉避凶”,“审非行是,思非穷归”等。
在《庄子》中,可以从“怪诞”的视角,看到客观现实及内心深处两个
不可混合不可忽视的层面,他们彼此间极其紧密的联系,充分表现出
因果轮回,人与世界间互相深入和谐相处的状态,而灵魂便是链接其
中两者的纽带,联接着它们,同时使得它们也无论如何不可同日而语,其中的意义正在此所现:人的客观现实、内在情感与世界的宇宙规律
紧密相连,而我们便是无可替代的纽带。
此外,从“怪诞”的视角,还可以深入探讨那种无功而返的“非理性”的认知,让我们面对客观事实时,始终不忘灵魂深处的属性,即“非理性”,最终使得这部作品能够在柔和流动的优雅之中,诠释出深邃且动人的
道理。
总而言之,《庄子》以“怪诞”的美学,深刻诠释出客观与内心间紧密
联结以及那种柔和流动的“非理性”思考,一部足以隐没众家轮回的故事;带给读者一个特别的体验和感受,完美地缔结出一副蕴藉着深远
意义的真知灼见的画面。
庄子美学精神
二、庄子的美学精神⏹1、“浑沌”之“原美”⏹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
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
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庄子·应帝王》)⏹倏,《说文》称其本义为犬“疾行”,转义为极短的时间。
《楚辞·九歌·少司命》:“倏而来兮忽而逝。
”⏹忽,本义指古代极小的长度单位。
《孙子算经》:“度之所起,起于忽。
欲知其忽,蚕吐丝为忽,十忽为一丝,十丝为一毫,十毫为一厘,十厘为一分。
”转义指空间,而且指最小的空间。
⏹倏忽,指最原始、最小度量的时空存在,而不是仅指时间意义上的突然、瞬间。
⏹浑沌,即混沌,指“气”的状态。
“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列子·天瑞》)。
浑沌即浑沦。
⏹这一则寓言,以“浑沌”为原朴。
原朴作为“存在”,拒绝也经不起开凿与分析;开凿与分析便是人为、人文;人为、人文的建构,便是“浑沌死”。
故“浑沌”者,道之别称。
⏹“浑沌”如果有美,不是人为、人文之美,而是无所谓美丑的“原美”,即指在人为地进行审美判断之前所“存在”的那一种“原美”。
⏹“浑沌”是时、空未判,阴、阳未分,天、地未生之时的“气”的状态,是“未物”或曰“待物”的原始状态,是“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无美之美”,未始有美却包容着一切美的“种子”。
⏹2、“天人合一”之“美”⏹“天人之辨”,是中国先秦哲学及其美学意识所表达的重要命题。
这里的“天”,一指神秘的天帝、天神,一种超自然的力量;二指自然界即人们头顶上的天空、苍穹,与大地相对;⏹三指整个自然界,包括整个天地宇宙;四指未经人为加工,无“文化”之本然;五指已经人为加工与改造却在人文境遇中对本然的回归。
⏹《庄子》所言“天”,与“人”相对应,指事物之本然、自然。
天者,天生、本然;人者,人为、人工。
⏹河伯曰:“何谓天?何谓人?”北海若曰:“牛马四足,是谓天;络马首,穿牛鼻,是谓人。
论《庄子》的美学思想
论《庄子》的美学思想[摘要] 庄子是先秦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代表人物。
才华横溢,满腹学识,思想标新立异,对现实生活有自己独到见解和认识,构架起属于自己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纵读《庄子》一书,其中包含的庄子崇尙自然,反对人为,同时以“言不尽意”的精神境界而达成“自然美”、“美丑相对”作为其美学思想的核心,具有明显的文学特质也表现了最为理想主义的审美思想。
[关键词]庄子自然美相对主义一、自然之美庄子对美的论述,突出了个体的存在,重视人或物的个性,认为任何事物只要依于天性、率性纯朴便是美的。
而要保持天性、本性,主要在于自然无为。
为此,庄子提出了“天道”与“人道”的区别:“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
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
”(《庄子·在宥》)具体来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
”(《庄子.秋水》)很明显,庄子是崇天道而弃人道的。
天人之别,在于因任自然还是违反、破坏自然。
成就美的是天道,残害美的是人道。
天道所成就的自然美,在庄子看来是朴素、率真之美。
所谓朴素,就是纯任本性,不加雕饰,也就是顺乎“道”的规律。
所谓率真,也就是率性自然,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使自己的本性与自然之“道”的本性相合。
朴素是庄子所极力推崇的一种美,朴素的实质仍在于自然无为。
它是人们的思想复归精神家园的一种表现,是纯任天性的本然状态。
“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庄子·山木》),当人们在喧嚣的世界游走奔波,劳心劳力,蓦然而返,会发现生命本初的纯真与安然才是最美的境界。
所以庄子说:“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庄子·天道》) 庄子对朴素之美的推崇是与对人道害美的无情批判紧密结合的。
着名的浑沌之死便是典型的一例:浑沌本是浑然天成的初始状态,是朴素之美的象征,但倏和忽却以为“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庄子·应帝王》)这个悲剧告诉我们,不管出于何种目的,违背自然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自作聪明的有为,往往破坏了原有的美感。
浅析庄子的美学思想
浅析庄子的美学思想摘要:庄子的美学思想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以自然之美、虚静之美、自由之美等多重美学思想的内涵,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人格塑造以及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对庄子美学思想内涵及特性的分析,凸现庄子的美学人生,丰富人们的审美观,使人性更纯洁、人格更完美。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师承老子,以“道”的自然无为的特征作为他人生审美境界的最高理想。
他以冷峻和超越的审美目光透视了人生的历程,其追求的人生是自由的人生,也是审美的人生。
生命的自由与审美的超越在他那里是和谐统一、不可分割的。
其所论所述对中国古典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庄子美学思想的内涵庄子美学思想的内涵及其丰富,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自然之美“道”既是庄子哲学的灵魂,也是其美学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属。
庄子认为“道”的根本特征就是自然无为,《在宥》篇曰:“无为而尊者,天道也。
”《田方子》曰:“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
”天地日月的自高、自厚、自明是道的自然无为本质的体现。
因此以自然为美,他把天地万物的自然本性视为最高最纯的美。
《知北游》中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
”庄子认为天地本身所具有的美即自然之美才是真正的美。
世间一切方圆曲直,皆为自然天成,未经雕凿的自然之美是美的极致,《刻意》曰:“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
”可见庄子论美,力主自然,追求本真。
”庄子以自然为美,因此他从根本上肯定了美与真的一致性。
《渔父》中说:“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泥。
”“真”是一种与世俗之伪相对立的自然而然的天生本性,是人与天、物与我达成和谐关系的关键所在。
在《应帝王》中记载了这样一个寓言:“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
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境界与审美:庄子哲学的美学特性
境界与审美:庄子哲学的美学特性【摘要】庄子哲学中的美学观念注重境界与审美之间的关系。
庄子认为美学的价值在于提升个体的境界,而境界是审美的内在特性。
他强调审美的主观性和相对性,认为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身境界来感知美的存在。
在庄子哲学中,审美被视为一种超然于日常现实的体验,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庄子美学的特性在于其强调审美与道的关联,强调在审美中追求心灵的自由和超脱。
通过审美体验,个体能够达到心灵的平静与宁静,实现对世界真实本质的认识。
庄子美学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具有独特的地位,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超越日常生活的审美体验和思考方式。
【关键词】庄子哲学、美学观念、境界、审美、独特特性、地位、见解、结论1. 引言1.1 引言庄子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种流派,其思想深邃而独特,涉及诸多领域,包括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等。
庄子对于审美和境界的思考,也贯穿于其整个哲学体系之中。
在庄子看来,审美是一种高度追求境界的精神活动,它与人的心灵境界息息相关,是人在追求心灵自由与超然境界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美好追求。
庄子认为,审美不仅仅是对外在事物的欣赏,更是一种对心灵境界的追求和探索。
通过审美,人们可以超越物质的束缚,达到一种纯粹而自由的境界,体验到心灵的宁静与舒适。
在庄子看来,审美是一种对美的追求和呈现,是一种通过对美的感悟和体验而获得心灵解脱和平和的过程。
审美使人们在感受美的过程中,逐渐抛却杂念,获得一种绝对纯粹的体验,进而达到心灵的清澈和平静。
庄子哲学中的审美观念是一种极具独特性和深刻内涵的思想,其思考贯穿于整个庄子的哲学体系之中,体现了一种对心灵境界的高度追求和对美的崇尚。
审美在庄子哲学中的地位不仅仅是一种对外在事物的欣赏,更是一种对内心世界的探求和抒发,是一种对心灵自由和超然境界的追求和体现。
庄子美学的独特特性在于其强调心灵境界和审美之间的紧密关系,体现了一种超越俗世的纯粹追求和对美、对万物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章节题库-庄子的美学)【圣才出品】
第5章庄子的美学一、简答题1.庄子散文风格特点。
(复旦大学2010年研)答:庄子散文风格特点主要表现为:(1)以寓言为思想,寓哲理于形象《庄子》中自称其创作方法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
寓言是最主要的表现方式,许多篇目都是以寓言为文章的主干,大量运用寓言,使《庄子》的章法散漫断续,变化无穷,难以捉摸。
如《逍遥游》前半部分,不惜笔墨,用大量寓言、重言铺张渲染,从鲲鹏展翅到列子御风而行的内容,并非作品的主旨,而“至人无己,圣人无功,神人无名”这个题句,却如蜻蜓点水,一笔带过。
《庄子》的说理不以逻辑推理为主,而是表现出形象恢诡的论辩风格.在论辩过程中,往往又表现出作者精辟的思辨能力。
《庄子》的论辩,与其说读者是被其逻辑推理所征服,不如说是被奇诡的艺术境界、充沛的情感所感染。
如《逍遥游》末,庄子在寓言中再套寓言,以“不龟手之药”,说明“所用之异”,无用即为有用。
(2)意出尘外的想象和深远奇妙的意境和谐统一《庄子》中的寓言表现出超常的想象力,构成了奇特的形象世界,“意出尘外,怪生笔端”。
《庄子》的想象虚构,往往超越时空的局限和物我的分别,恢诡谲怪,奇幻异常,变化万千。
如《逍遥游》中北溟之鱼,化而为鹏,“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庄子》诡奇的想象,是为了表达其哲学思想。
寓真于诞,寓实于玄,是《庄子》的主要特征。
(3)多种修辞手法的妙用使文章具有文辞之美《庄子》的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歌语言的特点。
清人方东树说:“大约太白诗与庄子文同妙,意接而词不接,发想无端,如天上白云卷舒灭现,无有定形。
”庄子的句式错综复杂,富于变化,喜用极端之词,奇崛之语,有意追求尖新奇特。
如《齐物论》写大风,既有赋的铺陈,又有诗的节奏。
2.庄子“自由的境界”思想的意义。
答:(1)庄子的寓言故事接触到了创造引起美感的思想①自由是在实践中对于必然的认识和对于客观世界的改造,而美则是自由的显现(形象)。
论庄子的美学思想
庄子以自然为美、以大为美、以道德为美,追求自由和具有超越精神的理想人格,对于建构现代中国人格、安定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寻求失落的精神家园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其中的现代化价值以及如何给予新的阐释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问题。
一、庄子主要的美学思想(一)以自然为美1.以依于天性、率性纯朴为美庄子对美的论述,突出了个体的存在,重视人或物的个性,认为任何事物只要依于天性、率性纯朴便是美的。
成就美的是天道,残害美的是人道。
天道所成就的自然美,是朴素、率真之美。
朴素是庄子所极力推崇的一种美,实质是自然无为。
庄子对朴素之美的推崇是与对人道害美的无情批判紧密结合的。
著名的浑沌之死便是典型的一例,这个悲剧告诉我们,不管出于何种目的,违背自然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自作聪明的有为,往往破坏了原有的美感。
真情的自然流露才能打动人。
2.顺应自然以处世顺应自然而处世、游世,以自然为美,是庄子人生哲学的重要内容。
主要包括:游心于道德,无为而尊:笑对生死,淡然物化,与道为一,养生保真。
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这是道家治国方略的主要观点。
在《马蹄》篇中,庄子以“伯乐相马”的故事来说明了有为的政治家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他认为,马如人,伯乐如当政者,缰绳就是法律条文、仁义道德的束缚。
伯乐相马、爱马实则是害马;儒家宣扬仁、义、礼、智、信,是想人成为文明的人,实则是在损害人性。
正因如此,庄子痛心疾首,毫不保留地批判现实社会,而对往故时代的无为而治推崇备至。
体现在《胠箧》中,庄子以作为其理想追求,旨在恢复人的美好的天性和自由生活,其积极意义不言而喻,却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主张复古倒退、欣赏愚昧落后之缺陷和局限。
(二)以“大”为美在庄子看来,道大,天地大具有不可比拟的“美”,也是圣人和智人所共同效法和学习的。
他希望人能够免遭外物之累,以达到解脱和超脱,真正地享受人生、体验生命。
1.以“大”为美,美在自由庄子寻求自由的方式是远离喧嚣的尘世,让自由的内心畅游于无穷无尽的宇宙之中,以彻底达到精神的解脱。
庄子美学的核心内容
庄子美学的核心内容
1. 自由之美!庄子强调的不就是顺应自然,追求无拘无束的自由嘛!就像那只在天空中翱翔的鸟儿,想去哪儿就去哪儿,不用受任何束缚。
想想看,你难道不想像庄子说的那样自由自在地生活吗?
2. 无用之用!嘿,经常有些东西看似没啥实际用处,可庄子说它们有大用呢!就好比那林中的闲花野草,平时也没觉得多重要,可它们却让整个林子充满生机呀!这不是挺神奇的吗?
3. 齐物之观!庄子觉得万物都是平等的呀!这就好像在一场比赛中,不管你是高个子还是矮个子,都有平等竞争的机会呀!为什么我们不能用这样的眼光去看待世界上的一切呢?
4. 朴素之美!庄子喜爱那朴素自然的东西,哎呀,就像一件简单但质地很好的棉布衣服,没有华丽的装饰却让人觉得很舒服,很亲切。
这多好呀,为什么大家不都追求这种朴素呢?
5. 逍遥之乐!逍遥自在多快乐啊,像一阵风想去哪儿就吹去哪儿。
庄子追求的就是这种逍遥的境界,咱不也该向他学习,去追寻属于自己的逍遥快乐吗?
6. 顺应自然!大自然有它的规律,庄子告诉我们要顺应它。
比如说四季更替,我们就顺应着春种秋收,多和谐呀!难道我们非要去违背自然规律吗?
7. 心之宁静!庄子美学里很重要的就是内心的宁静呀。
就像在一个安静的夜晚,你的心也能平静如水。
这不就是我们一直想要寻找的状态吗?
我的观点就是庄子美学真的给了我们很多启示,让我们看到生活中那些被忽视的美好和智慧,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认真体会和学习的呀!。
浅谈《中国美学史大纲》之庄子美学
浅谈《中国美学史大纲》之庄子美学作者:郭子涵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年第03期摘要:庄子美学和哲学密不可分,庄子把自然视为审美的最高境界,认为美存在于天地之中,即存在与大自然之中,而天地之美正体现了"道"的自然无为。
在获得至美至乐和自由就是审美境界的论述中,提出了美和美感的实质,对后世影响深远。
关键词:庄子;心斋;坐忘;德;意境中图分类号:B2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08-0138-01庄子,名周,字子休,和孟子几乎是同时代的人。
后人对庄子的评价是,性格富于美学意味,最真实的诗人等。
《庄子》一书共有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
这三十三篇中哪些是由庄子所作,哪些篇章是由其追随者、或是后人陆续添上的,除《让王》、《说剑》、《渔父》、《盗砳》这四篇被苏轼辨为不是他本人的作品。
其它作品的真伪,当代研究的学者们看法不能统一。
但根据学者们比较统一的观点:《天下》篇可以作为鉴别庄子作品的标准,根据这个标准,内七篇比较重要,外篇和杂篇里面也有些许观点是庄子的思想。
庄子是个厌倦人世生活、亲近自然、善于抒情、善于写生、极具观察力和想象的思想家和诗人。
庄子美学和哲学密不可分,其核心是对“自由”概念和审美关系的探讨。
一、“心斋”“坐忘”本文先把“道”这个概念引出来。
庄子认为:“道”是客观存在的、最高的、绝对的美。
作者对“道”的解释倾向于带有泛神论的色彩。
庄子认为如何实现“道”只有“至人”、“神人”“圣人”才可以。
在逍遥游中也有解释“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也就是《田子方》女偊口中说的“外天下”、“外物”、“外生”游心于“道”要经历一个修养的过程:第一步是“外天下”,排除对事物的思虑;第二步是“外物”,抛弃贫富得失等各种计较。
第三步是“外生”,把生死置之度外。
即“无己”“无功”“无名”,庄子把这种精神状态称之为“心斋”又称之为“坐忘”。
探索庄子的美学观与艺术价值
探索庄子的美学观与艺术价值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周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文献之一。
作为一名传统文化学者,我在研究《庄子》的过程中深入探索了其中的美学观与艺术价值。
本文将从庄子的美学观、艺术创作和审美体验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庄子的美学观庄子的美学观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独树一帜,他提出了独特的“自然美学”观念。
庄子认为,自然界中的万物都有其独特的美,而人类的审美能力就是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感受来获得的。
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认为人应该追求与自然相融合的美。
庄子的美学观不仅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后世的美学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二、庄子与艺术创作庄子的美学观对艺术创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他认为艺术创作应该追求自然和谐、自由自在的美感。
庄子主张“无为而无不为”,他认为艺术家应该放下功利心态,顺应自然的规律,以自由的心境创作。
庄子的这种观点对于当代艺术家依然具有启示意义,引导着他们追求真实、自由、自然的艺术表达。
三、庄子与审美体验庄子对审美体验的思考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他认为审美体验是一种超越日常生活的体验,是人们通过欣赏艺术作品而获得的一种情感共鸣。
庄子的“忘我”观念在审美体验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他认为人们应该忘却自身的烦恼和杂念,全身心地投入到艺术作品中,以获得纯粹的美感体验。
庄子的这种思想对于当代人们的审美体验仍然具有借鉴意义,引导着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放松。
综上所述,庄子的美学观与艺术价值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他的自然美学观念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后世的美学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庄子的艺术创作理念以及对审美体验的思考也对当代艺术家和观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庄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美学观与艺术价值,同时也能够从中汲取启示,为当代艺术创作和审美体验提供有益的借鉴。
境界与审美:庄子哲学的美学特性
境界与审美:庄子哲学的美学特性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也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在他的著作《庄子》中,他对于境界和审美的理解有着深刻的思考,体现了庄子哲学的美学特性。
庄子关注的是境界的觉醒和提升。
他认为人应该超越物质世界的束缚,追求心灵的自由和独立。
只有在摆脱欲望和外界的扰动后,个体才能达到一种超越、自在的境界。
他用“大归”、“至真”等词语来形容这种境界,意味着个体在心境上的超脱和卓尔不群。
这个境界对于审美的发展非常重要,因为只有身心的舒适和平衡,才能真正欣赏和理解美的存在。
庄子强调审美的主观性和多样性。
他认为美的评判因人而异,不同的人对于美的追求也是不同的。
他提出“各司其职,乃称之为乐”的观点,主张人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去追求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
他用不同的人物来描述不同的审美追求,比如说皇帝追求权力,乐师追求音乐,工匠追求手艺。
这样的观点使得美的定义不再是固定的,而是因人而异的,丰富了美学的内涵。
庄子强调审美的主动性和感悟。
他认为美并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人的主动观照和感受的结果。
他用“心情”、“意境”等词语来形容人对于美的感受和理解。
他提倡人们通过心灵的内观和修炼,去发现和感悟美的存在。
他用“守”、“精”等词语来描述人与美的互动过程,表达出审美需要人的主动参与和感知的观念。
庄子强调审美的超越性和抽象性。
他认为真正的美是超越日常生活和现实世界的,是一种人类普遍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他用“道”等词语来形容这种抽象的美,意味着美的存在超越个体和具体形式。
他认为超越世俗的美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它能够促使人们超越自我,达到“无我”的境界。
庄子哲学的美学特性主要体现在对境界和审美的理解上。
他关注个体的境界觉醒和提升,主张超越物质世界的束缚。
他强调审美的主观性和多样性,认为美的评判因人而异。
他强调审美的主动性和感悟,认为美需要人的主动参与和感知。
他强调审美的超越性和抽象性,认为真正的美是超越个体和具体形式的。
中国美学史大纲笔记
中国美学史大纲第一篇中国古典美学的发端第一章老子的美学第二节老子论道、气、象含义: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范畴和最高范畴。
道是原始混沌,道产生万物,没有意志和目的,自己运动,是无和有的统一。
道不是绝对的虚无,包含有象、物、精。
道是真实的存在。
精,就是气。
象(物的形象),不能脱离道和气,否则就失去了本体和生命,毫无意义。
第三节老子论有、无、虚、实含义:天地万物是有无、虚实的统一。
天地万物才能流动、运化,生生不息。
虚实结合成了中国古典美学的一条重要原则。
第四节老子论美、妙、味含义:美,与善区别开,相对于恶(丑)而存在。
对美和艺术采取简单的否定。
味,听别人说话(言语)的味道,是一种审美的享受。
“淡乎其无味”。
提倡一种平淡的趣味。
妙,体现道德无规定性、无限性的一面。
老子否定美。
但不否定妙。
不能执着于有限的物象来求妙。
第五节老子论“涤除玄鉴”含义:涤除,洗除垢尘,洗去人们的主观欲念、成见和迷信,使头脑变得像镜子一样纯净清明。
鉴是观照,玄是道,玄鉴就是对于道德观照。
1把观照道作为认识的最高目的2要求人们排除主观欲念和主观成见,保持内心的虚静。
是审美心胸的最早源头。
第二章孔子的美学第一节孔子论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内容:审美和艺术在人们为达到“仁”的精神境界而进行的主观修养中就能起一种特殊的作用。
在主观意识的修养中,在为了达到仁而进行的努力中,审美的境界高于知识的境界。
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重视和提倡美育的思想家。
第二节孔子论美与善、文与质内容:艺术必须符合道德要求,必须包含道德内容,才能引起美感。
美与善的统一,在一种意义上,也就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文和质的统一,也就是美和善的统一。
反对质胜文和文胜质。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审美标准。
艺术包含的情感必须是一种有节制的、有限度的情感。
这样的情感符合礼的规范,是审美的情感。
审美标准就是“和”。
“礼之用,和为贵”音乐表现的情感要受到礼的节制,要适度。
第三节孔子论“兴观群怨”内容:兴,是个可以使欣赏者的精神感动奋发。
结合《庄子》一书,谈谈庄子的美学思想
结合《庄子》一书,谈谈庄子的美学思想庄子的美学品质最近在看一本中西哲学对比时,看到了西方的尼采和庄子有很多的共性,于是翻阅了一些庄子的书,喜欢上庄子那种出世的心境.逍遥游是庄子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庄子学说的最高理想。
对于人生哲学的问题,庄子主张采取一种逍遥自然的生活态度,主张心斋、坐忘,强调神的概念,提出厉与西施,道通为一的观点。
这些内蕴深厚的哲学命题,同时也都是美学命题。
闻一多说,庄子是最真实的诗人,他的思想的本身就是一首绝妙的诗。
①《逍遥游》作为《庄子》的总纲,自然也较突出地表现出内蕴深厚的美学观,展现出极其丰富的美学品质。
一、审美心胸——心斋、坐忘庄子把道作为人存在于自然的最高形式并加以推崇,他认为对于道的观照,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田子方》中以孔子和老子对话的形式,阐明了这个道理,提出只要能够实现对道的观照,就能达到一种至美至乐的境界。
而这种境界只有那些抛弃了生死、功名、得失、贫富、毁誉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体会,因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无己、无功、无名这三个层次的精神状态,是达到至乐至美的先决条件,然后才是隳肢体、黜聪明的状态。
从对物质世界的排除到对思想意识的排除与否定,庄子把这种最高层次称为心斋,又称为坐忘。
在《逍遥游》中,从鲲鹏到燕雀,从大德至小德,都是有所待。
也就是说主体无法取消对客观事物的依赖性,也就无法进入绝对自由的逍遥游的精神境界。
只有那些能够从内心深处彻底排除利害观念,从人的各种是非得失的计较和思虑中解脱出来,进入三无精神层面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进入逍遥游的境界。
《逍遥游》中的圣人许由,藐姑射之山上的神人,以及《达生》篇中的至人,《田子方》篇中的真人,都是无所待的人物。
他们为了达到无所待,就必然先要进入三无的境界,或如《大宗师》篇所说的外天下、外物、外生,亦即将个人的宠辱得失、世事人情以至生死都排除于心,创造出一种空虚的心境,只有这种空虚的心境,才能实现对道的观照。
浅析《庄子》的审美追求与中国古典意境美学之渊源
浅析《庄子》的审美追求与中国古典意境美学之渊源《庄子》是中国古典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大道之书”,深受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学的影响。
本文将从审美追求和中国古典意境美学之渊源两个方面,对《庄子》的美学特质进行浅析。
我们来看《庄子》的审美追求。
在《庄子》中,审美追求体现在对自然美、心灵美和道德美的追求之中。
在自然美方面,庄子提出“无彼无此”的观念,主张“大同”之美。
他在《逍遥游》一文中写道:“大的与小的,长的与短的,高得与低的,多得与少得,是为对中。
”可见庄子推崇身心与自然的融合,在这种思想下,自然美不会因为人的主观感受而改变,而是因为自然界的本来面目而被赋予了美的属性。
在心灵美方面,庄子强调“心性自然”,提倡心灵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在《逍遥游》中写道:“彼非日月而孰能正之?彼非圣贤而孰能直之?”这说明庄子认为美不应受外界的约束,而是源自于内心的自然流动。
在道德美方面,庄子提出“道法自然”的观念,主张“无为而无不为”的道德境界。
他在《至乐》一文中写到:“至乐也者,物也。
何以然哉?以赋有之也。
”这体现了庄子对于无为而治、顺乎自然的道德美的向往。
我们来看中国古典意境美学在《庄子》中的渊源。
中国古典意境美学强调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悟,追求情趣、意境和神韵的升华。
这一美学理念深刻影响了《庄子》的审美观念。
在情趣上,《庄子》展现了对自然界的敬畏与亲近之情。
在《逍遥游》中写到:“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
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这说明庄子视天地为万物之逆旅,而光阴则为百代之过客,从中体现了对自然界的浪漫唯美之情。
在意境上,《庄子》运用丰富的比喻和意象,勾勒出一幅幅美妙唯美的画面。
在《齐物论》一文中写到:“绝圣分王,裂地分宇,至于赤子之蜇,无可归处,非分也。
”这体现了庄子用“绝圣分王”、“裂地分宇”等意境来展现他对于天地之无穷的幻想。
在神韵上,《庄子》通过语言的碎句和对比来营造出悠远神秘的意态。
在《逍遥游》中写到:“窈窕淑女,娉婷袅娜。
庄子美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庄子美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一、庄子美学思想的内涵(一)自然之美“自然”是道家不断重提的话题,老子就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的名句,这句话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均效法或遵循“道”的“自然而然”规律,道的本质是“自然”,是没有任何人为痕迹的存在和运行状态。
而到了庄子这里更是将这种思想完美的继承和发扬,他更加重视生命的自然之美和物的自然而本真的天性。
不论是论人生还是论艺术,都倡导生命自然的本真存在状态。
所追求的是一种物我俱忘的本真而逍遥的人生境界,提倡自然无为、逍遥天放,从而使人的天然本性得以自由实现。
庄子的自然美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依于天性、率性纯朴的自然美崇尚天性、平淡、朴素、简约是庄子所极力推崇的一种美,它们的实质仍在于自然无为,这是人们的思想复归精神家园的一种表现,是纯任天性的本然状态,同时也是合乎天道的表现,庄子认为万物皆有自然本性,他说“日月固有明矣,星晨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
”[[2]]万物都离不开自己的天性这个常规,所以要“循道而趋”[[3]],顺着自然发展,而不是人为的去改变它,因此,庄子提倡归真,在《秋水》篇他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
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徇名。
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4]]明确论述了何为反真,牛马生而有四足,可以自由自在地活动行走,这是天然如此的,是牛马的自然本性。
对于马庄子则还有更加充满悲情色彩的详细的描述:“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龁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
”[[5]]而人却要羁勒马首,贯穿马鼻,拘束控制马的行走,“烧之,剔之,刻之,雒之,连之以羁馽,编之以皂栈,马之死者十二三矣。
”[[6]]再通过各种手段去调训它“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前有橛饰之患,而后有鞭筴之威,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
”[[7]]这样就彻底破坏了马的自然本性,同时也破坏了“真”。
庄子美学思想下
C、以物观物
体道 离道 全、大、浑、一 亏、小、分、偏 自然(天) 人与物化 人为(人) 自我中心 空间 立体 的 时间 直线 的
以物 物象的具 描述 多重 读者参与 观物 体性 的 效应 创造 以我 物象的抽 解说 单一 接受者被 观物 象干预 的 效应 动聆听
“意境”“直寻”“现量”“不隔” 意境”“直寻”“现量”“不隔” 直觉主义纯艺术精神。目击而道存。
B、心斋坐忘。虚静——一个深刻的艺术创作 心斋坐忘。虚静——一个深刻的艺术创作
心理学命题
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 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 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 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人间世》 人间世》
“瞻彼阙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人间世》 瞻彼阙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人间世》
“忘,虚静” 虚静”
“吾犹守而告之,参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 吾犹守而告之,参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 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 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 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 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 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 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 《大宗师》 大宗师》 颜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曰:“ 颜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 仁义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 仁义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 益矣。”曰:“何谓也?”曰:“ 忘礼乐矣!” 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忘礼乐矣!”曰: “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 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 “何谓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谓坐 何谓也?”曰:“ 坐忘矣。”仲尼蹴然曰:“ 忘?”颜回曰:“ 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 此谓坐忘。” 大宗师》 此谓坐忘。”《大宗师》 离行:对人的过度感性欲望(五色)的超越。 离行:对人的过度感性欲望(五色)的超越。对死亡持达 观态度(顺天)。 观态度(顺天)。 去智:去仁义礼乐,去机心,去思维,尚直观。 去智:去仁义礼乐,去机心,去思维,尚直观。 ——后人,虚静与博练的结合。 ——后人,虚静与博练的结合。 后人
庄子美学思想上
2020/12/12
• 一,儒家美学与道家美学 • 二,老、庄美学思想的比较 • 三,庄子的艺术人生 • 四,庄子的美学思想 • 五,庄子美学的比较研究和影响研究 • 六,道家思想的现代意义
2020/12/12
一,儒家美学与道家美学
• 儒家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在中国占统治 地位,并不是因为它反映了客观规律, 而是因为它符合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
直观 感觉艺 术
2020/12/12
文 论 语言 艺术 诗 论
无言 画 艺术 论
以载道、事功
为归
儒
A以美刺、言志Leabharlann 为归B以自然、清远
为尚
道、释
以逸品为宗
语言的指示 性,逻辑因 果程序
对语言的调 整,空间特 点
2020/12/12
• 儒家与音乐理论,道家与绘画理论。庄子的“ 无言”的自然全美思想在绘画理论中得到充分 的实现。从表现自然万物的天然生机来说,绘 画就文学具有很大优势,因为绘画的媒介(线 条、色彩)与自然本色更相近。
。
2020/12/12
六,道家思想的现代意义
2020/12/12
2020/12/12
• 庄子的艺术人生,抒情诗人,为中国文人奠定了 艺术的原质。如嵇康、阮籍、陶渊明、李白、苏 轼……与不仕、隐逸相联系的是文学艺术活动, 中国美学与艺术理论的重要源地。
• 闻一多“他那婴儿哭着要捉月亮似的天真,那神 秘的惆怅,圣睿的幢憬,无边际的企慕,无涯岸 的艳慕,便使他成为最真实的诗人。”
把道化为人间的智慧,哲学 把道化为超世的至情,美学
注重道的客观性,更多论道是 注重道的主观性,更多论论如何
思想 什么?重辩证法,多谈事物的 体道?重相对论,齐物论,淡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美学史大纲
庄子的美学
在先秦哲学家中,庄子的性格最富于美学的意味,闻一多说,庄子是“最真实的诗人”,“他的思想的本身就是一首绝妙的诗”。
庄子的很多哲学命题,同时就是美学命题。
庄子美学的核心内容,是对于“自由”概念的讨论,以及对于“自由”和审美的关系的讨论。
这些讨论,在美学史上有两方面的意义。
一方面,庄子关于主体必须超脱利害得失的考虑,才能实现对“道”的观照,从而获得“至美至乐”的论述,在美学史上建立了关于审美心胸的理论。
另一方面,庄子在“庖丁解牛”等寓言故事中关于创造的自由就是审美境界的论述,在美学史上第一次接触到了美和美感的实质。
这两个方面,在历史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庄子认为,作为宇宙本体的“道”是最高的、绝对的美,而现象界的“美”和“丑”则不仅是相对的,而且在本质上是没有差别的。
因为“美”和“丑”的本质都是“气庄子的这一思想,对于中国古典美学的逻辑体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美”与“丑”并不是最高的范畴,而是属于较低层次的范畴。
对于一个自然物或一件艺术品,人们最看重的并不是他们的“美”或“丑”,而是他是否充分表现了宇宙一气运化的生命力。
庄子通过对于一大批兀者、支离者的描绘,指出人的外貌奇丑可以更有力的表现人的内在精神的崇高和力量。
在庄子这一思想的启示下,在美学史上形成了一种和孔子“文质彬彬”的主张很不相同的审美观,在艺术史上则出现了整整一个系列的奇特的审美形象。
庄子通过“象罔得到玄珠”的寓言,用老子“有”“无”“虚”“实”的思想对《系辞传》“立象以尽意”的命题作了修正,强调只有有形和无形相结合的形象(“象罔”)才能表现宇宙的真理(“道”。
)庄子的这个思想,对中国古典艺术的意境结构有着巨大的影响。
不研究老子和庄子的美学,就不可能真正懂得中国古典艺术的意境的秘密。
一、庄子的性格、情趣和著作
1、著作:《庄子》内篇(7)、外篇(15)、杂篇(11);这是王夫之从《庄子》各篇的思想内容和文章风格考证的
2、性格与情趣:(1)庄子厌倦人世的生活,这使得他亲近自然,他经常出没于山水之间
(2)庄子不仅是大思想家,而且是诗人(3)庄子不仅善于抒情,还善于写生
总结:庄子的美学是和庄子的哲学紧密联系着的,它的核心内容是对“自由”概念的讨论,以及对于“自由”和审美关系的讨论
二、庄子论自由和美
1、庄子认为,“道”是客观存在的、最高的、绝对的美。
天地的“大美”就是“道”。
“道”是天地的本体,庄子认为,对于“道”的观照,乃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为了实现“道”的观照,观照者胸中必须排除一切生死得失祸福的考虑,即
“无己”)
2、一个人要想游心于“道”必须经历一个修养的过程
“外天下”(排除对世事的思虑)一“外物”(抛弃贫富得失等各种计较)一“外生”、“朝彻”(把生死置之度外)
——庄子把这种“无己”“无功”“无名”的精神状态,把这种“外天下”“外物”“外生”的精神状态,称之为“心斋”“坐忘”
3、(1)“心斋”“坐忘”最核心的思想:人们从自己内心彻底排除利害观念
(2)一个人达到“心斋”“坐忘”即达到了“无己”“丧我”一实现对“道”的观照一高度自由的境界一“游”
(3)“心斋”“坐忘”看作人生自由的境界是错误的,以为在自己内心取消利害得失就能达到人生的自由,必然走向宿命论(宿命论:完全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完全否定人的能动创造,完全否定人的自由)
(4)“心斋”“坐忘”作为审美主体的一种要求,有它的合理性
以审美观照来说:观照者不能摆脱实用功利的考虑,就不能发现审美的自然,就不能得到审美的愉悦
以审美创造来说:若创造者不能从利害得失的观念中超脱出来,精神就会受压抑,创造力会受束缚,就不能得到创造的自由和乐趣(5)对“心斋”“坐忘”的评价
老子“涤除玄鉴”命题可看作关于审美心胸理论的发端,庄子关于“心斋”“坐忘”的论述可以看作是审美心胸真正的发现(某种意义上是审美主体的发现),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审美心胸的理论就是庄
子建立的。
4、审美的心胸(超脱利害观念的空明心境)是审美观照和审美创造的一个精神条件、一个前提。
但有了空明的心境不等于获得了创造的自由,这会陷入宿命论中。
5、通过“庖丁解牛”(表明:人们在劳动创造的实践中所达到的自由的境界也就是审美的境界,具有深刻的意义)
可以了解审美的愉悦、审美的享受的实质:因为创造而产生的愉悦,,因为自由而所产生的的愉悦,是一种超越实用功利的精神享受
1、艺术家的艺术创作,也是一种劳动和创造
7、庄子“神”的概念:是指在技艺上所达到的一种神化的境界,其实就是对于这些寓言故事所描绘的创造的自由的一种概括
三、庄子论“厉与西施,道通为一”
1、老子认为“美”是相对于他的对立物“恶”(丑)而存在的,庄子发展了老子这个思想。
庄子认为“美”“丑”不仅是相对的,而且在本质上是没有差别的,但是他从相对性走到相对主义一一否定“美”“丑”质的规定性,就陷入了形而上学
2、庄子在论证它的相对主义美丑观时,把它和“气化”的理论联系在一起,在实际上提出一个命题:“美”和“丑”的本质都是“气”,而他又认为无论是自然物还是艺术作品,最重要的并不在于“美”“丑”,而在于要有“生意”,要表现宇宙的生命力,这种“生意”和“宇宙的生命力”就是“一气运化”
——历史上出现了一些艺术家着意在自己作品中创造丑怪的形
象,他们认为这比“美”更能表现生命力量
四、庄子论兀者、支离者、瓮盎大瘦
1、庄子写了一大批极其丑陋人物的原因:为了说明他的人生哲学,为了说明他“精神自由”的概念
2、进一步得到美学启示:人的外貌奇丑,反而可以更有利的表现人的内在精神的崇高和力量,这种启示下在美学史上形成了一种和孔子“文质彬彬”主张很不相同的审美观
总结:庄子的启示扩大了人们的审美视野,使人们注意从生活中去发现那些外貌丑陋而具有内在精神力量的人,从而使中国古典艺术中增添了一系列的奇特的审美形象
五、庄子论“象罔”
1、庄子继承发挥了老子“道”“象”的思想:提出“象罔”(象征有形和无形、虚与实的结合)
《天地》有寓言说:用“理智”“思虑”得不到“道”,用“视觉”也得不到“道”,用“言辩”得不到“道”,用“象罔”可以得到
2、“象罔”的寓言包含两个意思:(1)就表现“道”来说,形象比较言辩(概念、逻辑)更优越
(2)这个形象不单是有形的形象,而是有形和无形相结合的形象(象罔)
3、“象”:老子和庄子这个思想,成为意境说最早的源头,唐代美学家提出的“境”就是“象”和象外虚空的统一,也就是庄子说
的“象罔”的对应物
4、影响:(宗白华)描述中都注意到艺术境界里的虚空要素,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里,表现着同样的意境结构,代表着中国人的宇航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