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聃龄版普心理论整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机能学说

(一)定位说

A:开始于加尔&斯柏兹姆于18C末19C初的颅相说;

B:真正定位说的提出始于失语症的研究:

代表人物:波伊劳德和威尔尼克

主要观点:大脑的不同区域分别负责不同的心理机能。

波伊劳德:言语定位于大脑额叶,控制是在左半球;

布洛卡:运动失语症

威尔尼克:听觉性失语症

潘菲尔德:记忆和颞叶有关

(二)整体说

A:大脑是以整体发生作用的,大脑的不同部位对心理功能产生同等重要的影响代表人物:

B:弗洛伦斯:局部毁损法:动物可以恢复功能-----不存在定位功能,功能的丧失只和皮层切除的大小有关,与特定部位无关。

C:拉什利:脑毁损实验-----脑损伤对习惯造成很大影响,且与损伤面积有密切相关。

------均势原理&总体活动原理:学习活动a均势作用.b.效果与毁损面积成反比 c.大脑以总体发生作用。

(三)机能系统说

A代表人物:鲁利亚

B主要观点:a脑是动态结构、复杂的动态机能系统。

b三个机能系统:------动力系统:调节激活&维持觉醒状态。

------信息接收加工储存系统。

------行为调节系统:编制行为程序、调节控制行为。

c个别环节受损,高级心理机能受到影响;

d人的各种行为和心理活动是三者相互作用、协同活动的结果,三个系统又各司其职。

(四)机能模块说

A:认知神经科学中产生

B:主要观点:a人脑在功能和结构上,是由高度专门化--并相互独立的模块组成。

b不同的模块有不同的功能,模块的结合保证认知功能的完成。

c这些模块复杂而巧妙的结合,是实现复杂而精细的认知功能的基础。

------------------------------------------------------------------------------------------------

注意选择的认知理论

(一)早期选择理论-------过滤器理论(单通道\瓶颈理论)

A代表人物:布罗德本特博-----双耳分听实验

B主要观点:a神经系统信息加工容量有限,不能全部加工;

b信息进入神经系统前,要先经过过滤机制

c只有部分可得到加工,其他信息完全丧失

(二)中期选择理论------衰减理论

A代表人物:特瑞斯曼

B主要观点:前两条相同;

c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的信息或非追随耳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不是完全消失。d不同刺激的阈限是不同的,有意义的阈限低,即使出现在非追随者也会被察觉。

(三)晚期选择理论------反应选择理论

A代表人物:多伊奇

B主要观点:a输入的信息在进入过滤器之前都会得到加工;

b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阶段,在知觉与工作记忆之前;

c过滤器选择对刺激的反应,标准为对人的重要性,强调中枢控制系统;

------------------------------------------------------------------------------------------------

注意分配的认知理论

(一)认知资源理论

A代表人物:卡尼曼

B主要观点:a把注意看做一组对资源进行归类和识别的认知资源或认知能力;

b认知资源是有限的

c资源按刺激的复杂度进行分配,当资源被完全占用,新刺激就不能得到加工。

(二)双加工理论

A代表人物:谢夫林

B主要观点:a人类的认知加工主要有两类:自动化加工&受意识控制的加工;

b自动化加工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的参与;

c受意识控制的加工受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并能够在一定的练习后转化为自动加工。

------------------------------------------------------------------------------------------------

听觉理论

(一)频率理论

A代表人物:罗费尔1886年提出。

B基本观点-------内耳的基底膜和镫骨按相同的频率运动,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

C缺陷-------频率理论很难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人耳基底膜不能作每秒1000次以上的运动,但人

耳能够接收每秒1000次以上的声音。

(二)共鸣理论(位置理论)

A代表人物:赫尔姆霍茨

B基本观点-------因为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因而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

C缺陷-------人们发现基底膜横纤维的长短与频率的高低之间并不对应。

(三)行波理论

A代表人物:生理学家冯·贝克西

B基本观点-------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振

动的幅度也随着逐渐增高,从而实现了对不同频率的分析。

C缺陷-------行波理论难以解释500赫兹以下的声音对基底膜的影响(但可以用频率理论解释)。

(四)神经齐射理论

A代表人物:韦弗尔

B基本观点-------当声音频率低于400赫兹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的频率对应的,当

声音频率提高,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单独对它作出反应,这种情况下,神经纤维将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

C缺陷-------对于5000赫兹以上的频率,神经齐射理论无法解释(可用位置理论解释)

------------------------------------------------------------------------------------------------

视觉理论

(一)三色说(网膜水平)

A代表人物:托马斯杨&赫尔姆霍兹

B基本观点:a视网膜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红绿蓝三原色

b每种感受器只对光谱的一个特殊成分敏感

c这三种感受器分别受到不同的波长的刺激时,就产生不同的颜色经验。

C缺陷-------无法解释红绿色盲&颜色负后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