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不能常回家看看
“不常回家看看”当心父母告你
起赡养案件进行公开开庭 审理 ,判处被 告人 马某 、朱
某 除承担原 告储某一定 的经济补偿外 ,还需至少每 2
个 月到老人居住处看望问候一次。这起对 “ 常回家看
看”诉请的判决 ,是新法施行后的国内首例判决。 案件 中,原告储某是 7 7岁高龄妇女 ,被告马某、
再 婚 后 不 得 擅 自变 更 子 女 姓 氏
的,用人单位应 当按照 国家有关规 定保障赡养人探亲
休假 的权利。此外 ,新法还首次从 法律上 明确 了将每 年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年节。新法中所称老年人是指 6 O周岁以上的中国公民。 新法实施当天上 午,无锡市北塘区人 民法院对一
“ 精 神赡养是老年人权益保 障的一个重要维度 。
在瑞典、芬兰等北 欧福利国家的法律 中都有关于子女 对父母精神赡 养的具体要求 ,以保证 老年人晚年的幸 福。 ”北塘 法院院长袁挺表示 ,近年来 精神 赡养案件
/ 国老年 人权益保 护法》 ( 以下 简称新法 )
正式施 行,该法首次将 “ 常回家看看 ”精神赡养写入 条文 。新法与旧法相比 ,内容从原来 的 5 0条扩展 到 8 5条。尤其需 注意的是 ,新法 第十 四条规定 :赡养 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 、生活上照料和精神
上慰藉的义 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第十八条规
起诉 ,要求恢复杨晓名字 。法院审理后认为 ,常某再
婚后擅 自变更子女姓名 ,违反婚姻法相关规 定 ,于是
判决常女士在判决生效后 1个月内恢复杨晓原名。 《 婚姻澍 第二十二条规定 ,子女可 以随父姓 , 也可 以随母姓 。最高人 民法院 《 关于人 民法 院审理
4 8
2 0 1 3. 8 1 家庭科技
出现增多趋势 ,老年人 自我维权的意识在增强 ,今后
对“常回家看看”入法的思考
相抵 触 。 人类 发展 的历 史 已经 证 明, 缺德 的法 律 即使在 强权 的保
关 于养老 , 我 国《 老 年人 权益保 障法 》 第1 4条规 定可 以看 出 障 之下 , 也只 能起 一时之 用 , 而最 终 总免不 了要 背上 “ 恶 法” 的骂 那 些具 有深 厚道 德基础 的法律 , 如 宪法 中有 关保 来, 赡养包括物质赡养和精神赡养两部分, 经济上的供养属于物 名 。纵观 历史 , 质 赡养 范畴 , 生活 上 的照料 和精 神上 的慰藉 属于 精神赡 养 范畴 。 障 人权 的法律 规定 , 民法 中的公序 良俗 原则 和诚 实信用 原 则等 ,
随着 我 国经 济 的发展 ,人们物 质 生活水 平得 到 了不 同程 度 的提 往 往都有 着悠 久 的历史 , 这些 法律 规 定契合 了人类 的道德 要求 , 高, 老年 人在物 质方 面 的需求 基本 得到 了满足 , 物质 赡养 问题 基 具 有道德 性 , 是 良法 , 因而 具有 坚 韧的 生命力 , 经久 不衰 。 本 解决 , 老年人 对精 神方 面 的需求 凸现 出来 , 且 精神 生活 的丰 富
德性 的 。现代 国家选 择法 律作 为 主要 的调整 手段 ,推 行 依法 治
、
Hale Waihona Puke “ 常 回家看 看” 入 法 的价值 考量
国。 但法 治社会 本身 并不 是依 法治 国方 略追求 的终 极 目标 , 其 最
“ 未 富先老” 是中 国面 临 的社会现 实 , 如何 应对 人 口老 龄化 问 终 目的是 要实 现理 想社会 。人们 对理 想社 会 的评判 会有 不 同的 题, 保 障老 年人安 享晚年 , 不仅 关系到 经济 的发展 和社会 的稳定 , 标准 , 但无 论采取 哪一 种评 判标准 , 其 都不可 能也 不应 该与道 德
别因质疑“常回家看看”人法而卸责
器 L 法 E 0 治 L A w
别因质疑
入法而卸责
◎ 未
刀
力量有待 提高 ,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 映了国人的养 老
传统 。
与西方 国家推崇的国家养老模 式有着根本 区别的
一 常回家看看 ~
是 ,中华 民族一直 以弘扬 “ 孝道 ”方式来维 系养老传
统 ,而实践 “ 孝道”的主体无疑是膝下子女。一方面,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里 ,子女赡养父母天经地义 ,许 多老人至今仍常以同子女团聚为乐 。虽然一些地方建 了
重要 的活 动 、陪父母 看一场老 电影 ……”这些 规定未
免有些呆板 ,但 从另一角度反映 出,许 多老人 并未真 正奢望能 同子女 整天呆 在一起 ,许多时候他们 只是希
新修 订的 《中华人 民共 和国老年人权益 保障法 》
于7 月1 日正式施行 。该法规定 ,家庭成 员应 当关 心老 年 人的精 神需 求 ,不得忽视 、冷落老年人 。与老年人 分 开居 住 的家庭 成 员 ,应 当经 常看 望或 者 问候老 年 人。围绕这一规定 ,舆论在表示高度关 注的同时 ,不 乏有人 表示 质疑 ,其理 由大体有这么两个 :首先是休
养老院 ,但让老人真正脱离传统 ,进入这样的 “ 家模
式” ,除了需要更多公共资源支撑外 ,在转变传统观念 方面,国人显然还有很长 的路要走 。 立 足 我 国实 际 ,如 何 维 系 好 当 前 的 养 老 模 式 便 成 为必须 直 面的 问题 。去年 ,全 国妇联 推 出 了新 “ 二十 四孝 ” ,规定子 女 “ 节假 日尽量与父母共度 、 亲 自给父母做饭 、教父母 学会 上 网、带父母一起 } } { 席
沟通呢?
假制度难 落实 ,时间上难 以有效 保障 ;其次 是保 障老
人际关系辩论赛
正方一辩:从前人们是天涯海角各一方,而今人们却可以有网千里能相会,从前即使是小国寡民,人们也是老死不相往来。
而今人们却可以千里姻缘一网牵。
主席、评委,大家好!网络是由电子邮件组成的通讯脉络,它的出现使人与人除了正面交谈以外,还多了一种通讯管道。
它的出现让人们的关心产生了量与质的改变,更亲近。
从宏观而言,指的是全球人类减少隔阂,增加了解;从微观而言,它指的是人与人之间从无到有从浅至深的一种情感转变。
因此,今天对方必须论证网络的出现让人与人之间增加了隔阂,建立起了种种藩篱,并使得好朋友反目成仇,如此对方的立场方能成立呀。
而我方将从两个层面来论证立场。
第一,网络的出现,使人们便于沟通。
无论是文教还是科技,所有资讯,都可以在网上快速流通。
这个时候,我们不仅要问,当所有的医学专家通过网络共享生机,为患病者朱丽而做出友善努力工作的时候,对方辩友如何还能说是网络让人与人之间更疏远了呢。
从华东水灾到印尼华人惨案,再到科索沃危机。
全球人类都通过网络发扬互助友爱的精神,互表关怀,在个人联系方面,网络让人类减少了时空的限制,让人类可以自由加强个人联系。
今天我们留学在外,但是却可以在弹指之间和家人取得联系。
第二,网络提供了广大的交流空间,让人们呼朋唤友,无论是文教还是科技,人们都可以在网上寻找到知音。
站在历史的这个角落之上,站在历史的交接点之上,我们回首过去,看到网络就是让人们更加亲近,更加熟识,而我们展望未来还可以看到人类将与网络更加亲近。
反方一辩:主席、评委,大家好!首先,刚正方一辩告诉大家,我方的观点是“网络使人们更疏远”,那么她要我们论证朋友如何反目成仇,这和疏远又有什么关系呢?请对方辩友不要夸大辩题。
其次,对方辩友说她没有去过澳门,可以从网络上获得澳门的一些有关信息,可是对方辩友,我与你一面都没见过,你我之间如何通过网络亲近呢?刚才对方辩友洋洋洒洒,无非是向在座各位展示了网络在信息方面交流的快捷性和方便性。
但是人际关系学告诉我们,人们的交流主要有情感交流与信息交流两大类,而目前网络上的交流多数是信息交流,可是我们都知道,所谓亲近与疏远的问题,主要是指人际关系与思想感情的亲疏问题,而网络又怎么能千斤重担一肩挑呢?马克思说得好,武器的批判不能代替批判的武器。
“常回家看看“能还是不能解决老年人亲情缺失问题?辩论赛 反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
“常回家看看“能还是不能解决老年人亲情缺失问题?辩论赛反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反方辩词一辩: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我是反方辩词一辩。
我们认为,“常回家看看”不能解决老年人亲情缺失问题。
首先,我们要明确,“常回家看看”只是一个口号,它不能解决问题的根本。
老年人亲情缺失问题的产生是由于社会变迁、家庭结构变化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简单的回家看看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其次,即使老年人的子女能够常回家看看,也不能保证他们真正关心和陪伴老年人。
回家看看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表达,并不能代表子女们真正的情感和关怀。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很多人即使回家也只是匆匆忙忙地过一两天,无法真正陪伴老年人。
因此,“常回家看看”并不能解决老年人亲情缺失的问题。
最后,我们认为,解决老年人亲情缺失问题需要更综合的措施。
政府应该加大对老年人的关怀和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社区活动和社交机会,让老年人能够与社会保持联系。
同时,家庭成员也应该加强沟通和交流,关心老年人的内心需求,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陪伴。
只有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才能真正解决老年人亲情缺失的问题。
谢谢!反方辩词二辩: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我是反方辩词二辩。
我们坚信,“常回家看看”不能解决老年人亲情缺失问题。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老年人亲情缺失问题的复杂性。
这个问题不仅仅是由于子女们不回家看望老人所导致的,还涉及到老年人自身的心理和社交需求。
因此,单纯依靠“常回家看看”无法全面解决老年人亲情缺失问题。
其次,我们要看到现实的困境。
在现代社会中,很多子女由于工作、学业等原因无法经常回家看望父母。
这并不代表他们不关心父母,而是现实所限。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常回家看看”作为衡量子女对父母关心的唯一标准。
最后,我们认为,解决老年人亲情缺失问题需要更全面的社会支持。
政府应该加大对老年人的福利和关怀,提供更多的社区服务和社交活动,让老年人能够有更多的机会结识新朋友,拓展社交圈子。
“常回家看看”怎样看
“常回家看看”怎样看2013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八条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
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
”这条规定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常回家看看”。
随着《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实施,“常回家看看”就不可避免地以民事案件的形式进入人们的视野。
案例:储某是一位年近八旬的老太太,育有一双儿女。
2009年3月,储某夫妇与两个子女签订了一份协议。
在协议中,双方约定因储某夫妇住的老房子被卖,今后他们的饮食起居由女儿安排,居住在女儿位于某小区的一套房子中直至终年,养老送终也由女儿负担。
2009年8月,储某的老伴去世。
储某自从协议签订后就一直居住在女儿家中。
2012年8月,因与女儿一家不和,储某搬离了女儿家。
同时,在女儿家人的建议下,老人改住到同一小区的另外一套在4楼的房子。
老人觉得4楼行动不便,提出自行解决居住问题,在靠近儿子处居住,由女儿、女婿承担房租。
但女儿、女婿并未过问老人的居住情况,并且不去看望她。
2013年4月,储某将女儿、女婿起诉到法院,要求女儿、女婿安排其居住并支付其在外租房的租金以及生病住院时的医疗费。
同时,在得知刚刚实施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规定有“常回家看看”,储某还向法院提出请求,让女儿、女婿定时来看望自己。
在没有相关案例作为参考的情况下,法院如何对待老人“常回家看看”的诉求便成为本案的焦点所在。
说法:法院最后判决要求储某的子女至少要保证每两个月去看望一次储某。
此外,每年的重大节日如元旦、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等必须至少去看望两次,除夕至元宵节之间必须至少去看望一次:如果子女不履行看望义务,权利人可申请强制执行,执行过程中将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直至拘留。
虽然法律规定了“常回家看看”,但并未规定常回家看看的频率和程度等,法院做出的判决看似有充足的法律依据以及有力的措施保证该判决的充分执行,但事实并非如此。
精神赡养:老人要求子女“常回家看看”
状。医学专家指出, 无人陪伴、 无人沟通、 没
有渠 道 了解 社 会 ,这 是 老年 抑 郁 的致 病 原
因之 一 。
近年来 , 有关老人 “ 精神赡养 ” 状告
子女 的案 例不胜 枚举 。 所 谓 精 神 赡 养 ,一 般 指 在 家 庭 生 活
不 想要 物质 上 的东 西 ,到 了这把 年 纪 , 要 再 多钱 也没 什么 用 ,他 就是 想看 看 儿 子 , 说 说话 。 “ 喽, 老 一个 亲人 都见 不 到 , 怜 可 呀 !” 说着 , 孙大 爷擦 拭起 眼角 的泪 水 。 孙 大爷 承认 , 自己的儿 子 并不 坏 , 经 常托 人给 买营 养 品等 , 但老 人 还 是坚 持 告 儿子 。 老人 无奈 地说 : 儿 子赡养 了我 的身 “ 体, 没有 赡 养 我 的 精 神 , 更 需 要 心 灵上 我 的关 爱 !” 人 说 , 老 老伴 因病 去世 后 , 开始
为老 人们 的 新需求 。
个人 生活 , 很孤 独 。 为此 , 给雇 了个 儿子
保姆, 陪着 聊天 、 照顾 生 活等 , 女儿 还 隔三 差 五 前 来 照看 , 儿 子工 作 忙 , 但 半年 时 间
一
共来 过 5 , 次 并且 每 次来 都是 忙着 接 电 2 0 年 7月 ,老 人 的 女儿 突发 意 外 09
不 在 , 儿 子 回家 看 看 , 儿子 总说 工 程 让 但 太 忙 , 问老 人是 不 是 缺 钱 , 是 想 要 找 还 还 个 老伴 儿 。后来 , 子非 要 给老 人雇 一 个 儿
者丧偶, 经济条件可以, 他们大多精神上很 孤独 , 在诉讼请求中, ] f 要求子女定期前
“常回家看看”入法能否解决老年人亲情缺失问题辩论赛 正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
“常回家看看”入法能否解决老年人亲情缺失问题辩论赛正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一辩:尊敬的评委、各位辩手,大家好!作为常回家看看政策的倡导者,我们认为这项政策能够有效地解决老年人亲情缺失问题。
首先,常回家看看政策可以鼓励年轻人回家看望父母。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很多年轻人为了工作和发展,常年在外打拼,很难回家看望父母。
这就导致了老年人的亲情缺失问题。
而常回家看看政策的出台,可以提供一定的经济和政策支持,鼓励年轻人回家看望父母,缓解老年人的孤独感和亲情缺失问题。
其次,常回家看看政策可以促进家庭和睦。
一个和睦的家庭是老年人生活的重要保障。
而常回家看看政策的实施,可以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增强亲情关系,减少家庭矛盾和冲突,为老年人提供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
最后,常回家看看政策可以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感。
老年人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而常回家看看政策的实施,可以让老年人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尊重,提高他们的幸福感和社会认同感。
综上所述,常回家看看政策能够有效地解决老年人亲情缺失问题,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我们坚信,这项政策会在未来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谢谢!二辩:尊敬的评委、各位辩手,大家好!我作为常回家看看政策的支持者,认为这项政策能够有效地解决老年人亲情缺失问题。
首先,常回家看看政策可以帮助老年人缓解孤独感。
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老年人的子女都在外地工作或生活,无法经常回家看望他们。
这就导致了老年人的孤独感和亲情缺失问题。
而常回家看看政策的出台,可以鼓励年轻人回家看望父母,减轻老年人的孤独感,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和关系。
其次,常回家看看政策可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保障,更重要的是精神生活的满足。
而常回家看看政策的实施,可以让老年人感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关爱和尊重,增强他们的幸福感和满足感,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最后,常回家看看政策可以促进家庭和谐。
人过中年常回头看看
人过中年常回头看看
崔多奇
【期刊名称】《甘肃金融》
【年(卷),期】2001(000)004
【摘要】@@ 大家都知道一日三省吾身的重要,可惜,不少人在极度忙碌下,只顾闭目养神,难得闭目反思.
【总页数】1页(P55)
【作者】崔多奇
【作者单位】农业发展银行山丹县支行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常回家看看"的困境与破局:老年人精神赡养权益保障的实证分析 [J], 姚明;陈广明
2.“常回家看看”若干法律问题探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修改为背景 [J], 浦纯钰
3.人过中年常回头看看 [J], 崔多奇
4.法律能否让我们常回家看看?-“常回家看看”入法是立法的自作多情 [J], 付英葵花
5.人大代表要常回"家"看看 [J], 秦广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对“常回家看看”入法问题的浅析
学期论文(开题报告)题目对“常回家看看”入法问题的浅析系别:人文社科系专业:法学(商法)班级:学生姓名:学号:对“常回家看看“入法问题的浅析一、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1.课题背景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的赡养内容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一些老年人在追求物质生活需要的同时,也越来越注重追求精神生活需要。
据统计我国1.67亿老人中,有一半过着“空巢”生活。
子女由于工作、学习、结婚等原因而离家后,独守“空巢”的中老年夫妇无人照料,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在此背景下,2012年6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审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草案第十六条规定:“家庭成员不得在精神上忽视、孤立老年人。
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
用人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
”会上同时采纳约25个省区市的做法,将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定为老年节。
精神赡养问题是本次修订中的最大亮点之一,这种道德入法的现象及所产生的精神赡养判决的可执行性问题也成为理论界、司法界和社会大众探讨的热点之一,而此条款也被俗称为“常回家看看”条款。
最后,笔者在对“常回家看看”入法问题有了一定了解后,确定了写作课题——对“常回家看看”入法问题的浅析。
2.目的及意义赡养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老年人的精神赡养问题是老年人赡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甚至比物质赡养更为重要。
此次《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中,将“常回家看看”入法,不仅说明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已经越来越突出,而且也说明立法者也开始注意到了这一问题,这是民主和法制的进步。
笔者从法律的角度对“常回家看看”问题进行剖析,并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有关设想,呼吁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立法,有效地保障广大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1.国内研究现状就有关“常回家看看”入法问题,目前社会上主要存在着两种观点:(1)反对“常回家看看”入法的理由第一、“常回家看看”属于道德义务,将其入法混淆了道德与法律的界限赡养老人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常回家看看应当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本属于道德义务,是道德规范调整的范畴,道德归道德,法律归法律,把这种“理所当然”的事情不应当规定在法律。
常回家看看能不能解决老年人亲情缺失问题辩论赛 反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
常回家看看能不能解决老年人亲情缺失问题辩论赛反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一辩:尊敬的评委、各位辩手、观众朋友们:今天我们辩论的主题是“常回家看看能不能解决老年人亲情缺失问题”。
作为反方的我们认为,常回家看看并不能完全解决老年人亲情缺失问题。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亲情缺失问题不仅仅是因为子女不常回家看看所导致的。
老年人亲情缺失的原因很多,比如子女忙于工作、生活压力大、家庭矛盾等等,这些都是导致老年人亲情缺失的因素之一。
因此,单纯地依靠子女常回家看看并不能完全解决老年人亲情缺失问题。
其次,老年人亲情缺失问题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缓解,比如社区养老、老年人互助等等。
这些方式可以让老年人在社区中找到归属感,同时也可以让他们在社区中建立新的亲情关系,从而减轻老年人亲情缺失的问题。
最后,我们还要注意到,老年人亲情缺失问题也与老年人自身的心理状态有关。
如果老年人自身的心理状态不稳定,他们就会感到孤独、无助等负面情绪,从而加重亲情缺失问题。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为老年人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
综上所述,常回家看看并不能完全解决老年人亲情缺失问题。
我们应该通过多种方式来缓解老年人亲情缺失的问题,同时也要关注老年人自身的心理健康。
谢谢!二辩:尊敬的评委、各位辩手、观众朋友们:作为反方的我们认为,常回家看看不能完全解决老年人亲情缺失问题。
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我们的观点。
首先,常回家看看只是缓解老年人亲情缺失问题的一种方式,而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如果子女只是简单地回家看看,而不关心老年人的生活、健康和心理需求,那么即使回家看看,老年人的亲情缺失问题也不会得到很好的解决。
其次,常回家看看只是一部分子女的义务和责任,并不是所有子女都有能力和条件做到。
如果子女不得不外出工作、生活在异地,那么即使想回家看看,也有很多难以克服的困难。
因此,我们不能单纯地依靠子女常回家看看来解决老年人亲情缺失问题。
最后,我们要注意到,老年人亲情缺失问题也与社会文化、家庭教育等因素有关。
常回家看看
1. 什么是“常回家看看”“常回家看看”是一句家庭温馨的用语,意味着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时刻不忘回家探望家人、关心家庭。
无论在地理上离家多远,都要定期回家看看,关心家人,传递关爱。
这句话凝聚着对家庭、对亲情的珍视和尊重。
在现代社会中,“常回家看看”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和家庭美德的象征,也是彰显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之一。
2. 家的意义与作用家是一个人心灵的港湾,是情感的栖息地,更是人生道路中最重要的支持。
家是一个温馨的地方,可以包容一个人的困苦和疲惫,给予一个人力量和动力。
在家的时候,人们可以释放内心的压力,从繁忙的工作中得到舒缓和放松。
同时,家也是人们情感交流的重要场所,家人间的互相关爱和支持,正是家的重要作用所在,因此维系着家庭的稳定和幸福。
3. 常回家看看的影响经常回家看看不仅可以增加家人间的交流和沟通,也可以让家庭成员感受到彼此之间的关心和关爱。
当人们在外奔波的时候,家人依然是最坚实的依靠,回家看看可以让人释放情感压力,得到心灵上的滋养。
同时,通过频繁的回家,家人的健康状况和生活状态也可以更加及时地了解,有助于及早发现问题并给予帮助。
4. 常回家看看的方式与方法除了传统的实际回家看望,现代科技的发展也为常回家看看提供了更多可能。
例如,可以通过视频通话、电话等方式与家人保持联系;利用假期,可以一同外出旅游,增进亲情。
在工作日,也可以适时请假,回家探望家人。
这些方法都有助于弥补因距离而产生的疏远感,让家人感受到自己的关爱和牵挂。
5. 常回家看看对家庭和个人的意义常回家看看不仅对个人的心理健康有益,也对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具有正面影响。
通过频繁回家,不仅可以让自己体验家的温暖,也可以增进亲情和家庭和睦。
对于家庭成员来说,他们也能感受到被关注被在意的幸福感,这种情感的得到也将极大地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加深家庭的凝聚力,有利于家庭和谐与幸福。
6. 常回家看看的意义在当今社会的反思当代社会,物质生活丰裕,但精神生活却面临着种种挑战。
常回家看看老人的文案
常回家看看老人的文案
1. 四时如梦,时间如白驹过隙,忙碌的我们是否记得回家看看老人,陪陪他们?
2. 年华易逝,岁月如梭,常回家看看老人,让他们感受到亲情的温暖。
3. 家是心的归处,老人是家的灵魂,常回家看看老人,让他们知道我们的思念和关爱。
5. 万水千山,只为回家看看老人,用心倾听他们心底的话语,理解他们内心的渴望。
6. 满天繁星,夜幕降临,凝望着夜空,我们是否想起了常回家看看老人的承诺?
8. 有时间不一定有陪伴,常回家看看老人,让他们知道我们的陪伴是无价的。
9. 千里之外,心意相通,常回家看看老人,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牵挂和关切。
10. 转眼间,父母已逐渐年老,常回家看看老人,让他们感受到我们一直在身边。
11. 人生如戏,唯有回家看看老人,才能演好自己的角色。
12. 每个家庭都是一个小世界,常回家看看老人,让这个小世界充满和谐和温暖。
14. 日月如梭,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常回家看看老人,用行动诠释我们的爱。
15. 世间时间无可挽回,但我们可以回家看看老人,奉献我们的陪伴和关心。
常回家看看的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在我国,孝道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很多人为了事业、为了生活,不得不远离家乡,在外拼搏。
这导致了一些家庭出现了“空巢老人”的现象,即子女因工作等原因长期在外,家中只剩下老人独自生活。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尤其是保障他们的精神赡养,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本案例讲述的是一起因子女不履行“常回家看看”义务而引发的纠纷。
二、案情简介原告李某,男,65岁,某市居民。
其子女均在外地工作,每年回家次数寥寥无几。
李某感到孤独,精神状态逐渐恶化。
在一次社区组织的老年人座谈会上,李某得知《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子女应当经常回家看看,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
于是,李某决定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其子女履行“常回家看看”的义务。
被告为李某的三个子女,分别是李甲、李乙、李丙。
在法庭审理过程中,三被告辩称,他们平时工作繁忙,确实难以抽出时间回家看望老人,但他们每年都会给李某寄钱,尽到了赡养义务。
三、法院判决法院审理后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七条的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
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回家看看,定期与老年人通话、视频聊天,关心老年人的生活和健康。
”本案中,李某的子女虽每年给予李某经济支持,但未履行“常回家看看”的义务,忽视了李某的精神需求,其行为不符合法律规定。
根据上述法律规定,法院判决:李甲、李乙、李丙应在判决生效后的一年内,每月至少回家一次,陪伴李某,关心其生活,履行“常回家看看”的义务。
四、案例分析本案中,法院判决子女履行“常回家看看”的义务,体现了法律对老年人精神赡养的关注和保护。
以下是对本案的几点分析:1. “常回家看看”的法律性质“常回家看看”并非一项强制性的法律义务,而是对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关爱、关心的一种倡导。
“常回家看看”入法能否解决老年人亲情缺失问题辩论赛 反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
“常回家看看”入法能否解决老年人亲情缺失问题辩论赛反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一辩:尊敬的评委、各位辩手,我是反方的一辩。
我们认为,“常回家看看”入法并不能解决老年人亲情缺失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常回家看看”入法只是一种政策,它不能解决老年人亲情缺失的根本问题。
老年人亲情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家庭结构变化、家庭关系紧张、社会经济压力等等,这些问题需要从根本上解决,而不是依靠政策来弥补。
其次,老年人亲情缺失问题不仅仅是孩子不回家看看的问题,更多的是社会对老年人的关注和支持不足。
我们应该通过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老年人的社会地位、加强老年人的精神慰藉等措施来解决老年人亲情缺失的问题。
最后,我们认为,“常回家看看”入法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比如,可能会让一些孩子只是机械性地回家看看,而不是真正地关心和陪伴父母。
同时,也可能会让一些孩子感到压力和负担,因为他们可能会为了满足政策要求而不得不放弃一些工作和事业的机会。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常回家看看”入法并不能解决老年人亲情缺失问题,反而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谢谢。
二辩:尊敬的评委、各位辩手,我是反方的二辩。
我认为,“常回家看看”入法并不能解决老年人亲情缺失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常回家看看”入法只是一种政策,它并不能解决老年人亲情缺失的根本问题。
老年人亲情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家庭结构变化、社会经济压力等等,这些问题需要从根本上解决,而不是依靠政策来弥补。
其次,我们也需要看到,“常回家看看”入法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比如,可能会让一些孩子只是机械性地回家看看,而不是真正地关心和陪伴父母。
同时,也可能会让一些孩子感到压力和负担,因为他们可能会为了满足政策要求而不得不放弃一些工作和事业的机会。
最后,我们认为,解决老年人亲情缺失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该加大对老年人的关注和支持,提高老年人的社会地位,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等。
“常回家看看”的立法意义重大
“常回家看看”的立法意义重大去年12月28日通过的新版《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今日(7月1日)正式生效了。
法律条文中关于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常回家看看老年人的规定,再次引起公众热议。
不主张对此进行立法的理由主要有二:一是“常回家看看”是纯粹道德层面的内容,法律不应干涉;二是规定了也白搭,根本行不通;规定了却实现不了,反而损害法律的尊严。
尊重老人,在我国历史传统上真的一直只是道德规范吗?规定了真的执行不了吗?我认为,这两个问题,其实都是伪命题。
一、自古以来,从精神上尊重老人,在身边照顾陪伴老人,一直就是我中华法系之传统法律的内容,而不是说,这一直都只是道德层面的内容我们知道,我国漫长的古代社会,老年人的权益一直普遍得到了很好的维护。
例如《红楼梦》中的贾母,是贾府中最年长者,但受到荣宁二府上下人等何等的尊重;就是乡村老人刘姥姥,在家包括板儿他爹在内,没人敢欺负姥姥,倒是姥姥常敢数落板儿他爹;姥姥到了贾府,虽因她自己愿意被打趣,而园中上下也不敢太过失礼。
这是因为,封建时代虽然“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属于“礼”的范畴,可封建社会之“礼”是具有法律属性的,“出礼入刑”,即违反“礼”的规范可动用刑法来惩罚。
“父母在,不远游”好像只是“礼”的范畴(道德规范),其实也是“法”的范畴(法律规范),因为根据在汉朝即形成以后历朝沿习的“春秋决狱”(《春秋》等儒家学说可以直接作为判案的依据)的司法制度,对违反者完全可以按“不孝”来进行刑事处罚;而“不孝”甚至是十恶不赦的大罪,谁敢摊上这个罪名哪!可见,“常在家看看”(父母),自汉唐以来,直到民国,一直都是有法律保障的。
二、新中国有一个时期,旧法已破,新法不立,国家各方面包括保护老年人权益,都处于一个无法无天的法治真空状态;到了改革开放,侵犯老年人权益的问题逐渐突出起来,保障老年人权益开始进入立法视野,并一步步深化反而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废除了国民党的“六法全书”,造成旧的法被废了,新的法又未建立起来,就这样,我国很长一个时期(也就几十年吧)处于“无法无天”的法治真空状态。
常回家看看
不仅要“常回家看看”,还应该“常回家干干”2012年12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上表决通过了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此次修改由原来的六章五十条,扩展到九章八十五条,新增三十八条,修改三十八条。
此次修改亮点很多,包括将九九重阳节法定为老年节、创设老年监护制度等等,在这些亮点中,“常回家看看”成为最引人注意的一条。
修改后的《老年人保障法》明确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这一规定,此前被大家通俗地理解为“常回家看看”。
只是一种敬老爱老的提倡,目的不在于强制执行看完这些新增条款后,很多人都会有一个疑问——这是否意味着,爸妈可以告不回家看望自己的儿女?而员工也可以起诉不给自己放探亲假的公司呢?本人认为,法律的修改用意应该不在此。
我们知道一般来讲诉讼本身并非目的,打官司并非一件乐事,更何况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家丑不可外扬”传统的国家,一般来讲,很少有人把家里的纠纷对簿公堂。
法律制定这一条只是一种对人们孝顺父母、敬老爱老的提醒而已。
当下,“白头老母遮门啼”,很多地方空巢老人的比例越来越高,老人的精神慰藉需求越来越大。
全国老龄办的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1年末,全国六十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8499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3.7%,在这其中,95%以上的老人都要在家里养老。
我们金昌市四十余万人口,老年人的比例占到12%,约5.8万老年人,由于公共养老条件有限,在家里养老的比例应该要高于全国的比例。
由于此种情况,家庭养老占了绝大多数,儿女们“常回家看看”也是必然的了。
新条款在本质上没有增加任何新的法律上的义务,对那些忽视、冷落父母的子女也暂无任何惩罚措施,所以该条款只是一个倡导性的行为规范,不存在强制执行落实的问题。
这种倡导性代表着整个社会的取向,代表了立法机关对于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的一种倾向。
少年不懂父母恩,懂时已是中年人(无数人泪崩!)
少年不懂父母恩,懂时已是中年人(无数人泪崩!)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
毕淑敏说:每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相信来日方长,相信自己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就可以从容尽孝,可惜人们忘了时间的残酷。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01少年不懂父母恩,懂时已是中年人周国平说:“对亲近的人挑剔是本能,但克服本能,做到对亲近的人不挑剔,则是种教养。
”年少时,我们总是疲于应付父母的唠叨,指控父母的管教,总盼着自己快快长大,能够脱离家庭束缚,远走高飞。
等到我们有了自己的孩子,才发觉父母所有的唠叨中都包含着关心,所有的管教中都透露着不舍。
此时站在生命长路的中途,前看后望皆是茫茫,此时,方知父母不易。
曾看过这样一则故事:父亲80岁,得了老年痴呆。
有一天麻雀从窗外飞过,他问:“那是什么?”儿子说:“麻雀。
”过了一会儿父亲又问:“那是什么?”儿子不耐烦的说:“麻雀啊。
”没多久父亲又问是什么,儿子恼火了:“都说了是麻雀,你有完没完!”父亲听完,默默的坐在轮椅上,不再吭声。
一年后,父亲去世了。
儿子在整理遗物时,发现了父亲几十年前的日记:儿子三岁了,窗外飞来一只麻雀,他指着小手问是什么,我说是麻雀。
儿子一直问,我就一直答,儿子问了15次,我回答了15次,儿子真是太可爱了。
看到这里,儿子泪流满面……父母之爱子,倾尽全力,却舍不得索取分毫。
而我们却在最该尽孝的时候,失去了耐心,忘记了自己身处在多么幸福的时光里。
对父母的唠叨多点耐心吧,对父母的关心多点回应吧,就像我们包容自己的儿女那样,对父母,多点爱吧!02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儿女就像天上的风筝,在广阔中尽兴,在微风中爽朗;父母如同风筝之下的线轴,拼尽全力牵扯,只为成全儿女的一片蓝天。
时光流逝,风筝越飞越高,越来越忙;线轴越转越旧,越来越唠叨。
风筝开始敷衍每一次与线轴的谈话,减少陪伴线轴的时间。
直到有一天,线断了。
风筝失了方向,在无尽的天空中四处飘摇,找不到落脚的地方。
兽犹如此人何以堪的含义
兽犹如此人何以堪的含义在讨论“兽犹如此,人何以堪”这个话题时,咱们得先想想,为什么这句话会让人一听就有种心里咯噔一下的感觉。
是啊,动物尚且都有那么多情感和反应,作为人类的我们,有时候却显得那么无情、那么冷漠,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1. 兽与人之比较1.1 动物的情感世界大家可能见过动物在受伤时发出的哀鸣,那种痛苦的声音,简直能让人心都碎了。
就拿狗狗来说吧,它们对主人的忠诚简直是无与伦比,心甘情愿为你付出一切。
很多时候,我们都觉得动物比人更懂得珍惜亲情和友情。
说到这儿,有些人可能会反驳:“人不是也有感情吗?”当然有,不过常常在生活的琐碎中,被压抑得淋漓尽致,真是让人心疼。
1.2 人的冷漠与无情而人类的冷漠有时候就像一块冰山,让人觉得心寒。
你看看,很多时候我们对陌生人的态度冷冰冰的,恨不得不搭理,甚至有时候连身边的亲朋好友也不太关心。
这种现象,真让人无奈,难道我们的心也被生活的琐事磨得失去了温度?有句话说得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可我们这一脚踏出去,是不是得先把心也给踏热了?2. 社会的压力与人性2.1 生活的重压现代社会压力山大,不论是工作、生活,还是情感上的负担,都像一座座大山压在我们肩上。
忙忙碌碌的生活,让我们疲惫不堪,心力交瘁。
有时候,甚至连跟朋友聚会的时间都挤不出来,真是苦不堪言。
可生活就是这样,让我们不断地追逐,最后却把心放在了角落里,任其发霉。
2.2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而这种压力也让人际关系变得淡薄。
原本可以聊聊生活的小事、分享快乐的瞬间,结果大家都在忙于应付自己的生活,真是难得一见。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慢慢拉远,仿佛大家都是在行走的孤岛,连一声问候都成了奢侈品。
于是,“兽犹如此,人何以堪”的疑问便愈发显得尖锐,让我们不得不反思,究竟是什么让我们变得如此无情?3. 反思与觉醒3.1 珍惜身边的人不如趁现在,咱们就来点儿觉醒吧!生活不易,难道我们就不能多花点时间去关心身边的人吗?“常回家看看”这句话,听起来简单,却是多么的有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教育备课教案军人为什么不能常回家看看准备上课前,让我们共同聆听一首歌曲。
(播放《常回家看看》)。
刚才播放的是歌手陈红演唱的《常回家看看》,这首歌自1999年以来,响彻大江南北、海内海外,深受华夏儿女的喜爱。
《常回家看看》是一首好歌,它唱出了中华民族尊老、养老、敬老的优秀品德,唱出了中华儿女想念亲人、渴望亲情的良好愿望,也唱出了父母长辈对我们儿女晚辈的期待与祝福。
忙碌辛劳了一年,春节期间回家看看,尽享儿女绕膝床前尽孝的天伦之乐,确实是一件很幸福、很快乐的事。
那么,对于我们这些身穿橄榄绿、承担四种职责使命的武警水电兵来讲,该如何来看待“常回家看看”这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呢?带着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让我们进入今天的学习。
一、常回家看看的愿望,体现了父母亲情儿女孝心,是人之常情我们中华民族素以礼仪之邦称著于世,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翻开几千年的历史文明,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孝敬父母的生动事例和“不孝为先”等历史名句,其中“埋儿养母”的典故非常感人。
传说汉朝时,出孝丰城北,相距三十多里的一座山脚下,住着一个叫郭巨的人,一家四口,年老的娘亲双目失明,生活贫困。
他有上老母,下有少妻和不满一月的孩子。
巨母非常宠爱幼孙,吃饭时自己舍不得吃,让孙子吃,结果身体越来越差。
于是郭巨与妻子商量,决定当日夜里埋掉儿子,以保老娘身体安康。
是夜,夫妻忍痛抱着儿子走向村外的荒山上,到了山岗,郭巨忍着悲痛开始挖坑,挖着挖着,只见眼前一片金光闪闪,露出了一只金元宝。
将金元宝底部的污泥揩去,发现上有“郭巨埋儿天赐金”七个字。
不久,县太爷知道此事后,深受感动,专程进京将郭巨如何孝敬母亲和得金元宝的事向皇帝禀奏,满朝震撼,于是皇帝就钦封郭巨为孝子,要求子孙后代向其学习。
郭巨埋儿养母的孝名名扬四海,家喻户晓,历史上称之为为“二十四孝”之一,流传至今。
这则故事的真实性虽然有待考证,但之所以能源远流长,就充分阐明了我们中华民族将孝列为众德之首的深意,也为后人指明了修德的方向。
儿女都是父母身上掉下来的肉,父母含辛茹苦将我们抚养成人,我们孝敬父母实乃天经地义,古人就曾有“父母在,不远行”的告诫。
在现代社会,由于生活、工作等自然规律和各种原因,人们不可能在父母身前膝后守护一生,寸步不离,看看我们的同学、朋友、战友,80%以上的人长大后,都不能同父母居住在一起,而是长年奔波在外,这就产生了许多家中父母思游子、他乡游子念亲恩的感人故事。
父母子女之间这种情感,的确象古代词人孟郊在《游子吟》中写的那样: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父母对子女的期盼也的确像《常回家看看》中所唱的一样,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只图个平平安安,团团圆圆,这是天下所有父母最大的心愿,也是天下所有游子的期盼。
讲到这里,我不仅又想起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
位于辽宁省营口市熊岳镇东两公里处的望儿山,是国家级风景旅游景区,山顶有一藏式青砖塔,名曰望儿塔,建于明末清初,远看如一位母亲伫立山头日夜守望大海,盼望远方的儿子归来。
传说一位母亲的儿子出海打鱼,三日未归,老母亲心急如焚,最后爬到山顶眺望儿子归来的航标,她就这样伫立着,哭干了眼泪,哭瞎了眼睛,也没有看见儿子的踪影,最后化成一蹲石像。
这个故事足可以让我们看出天下父母的舐子之情,正像一位诗人说的那样:你就这样伫立着,伫立着,千百年来,把对儿女的思念站立成一道永恒的风景。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父母能把自己的满腔的爱,乃至自己的生命毫不保留地奉献给自己的子女,那么,作儿女的,抽点时间回家看看,“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给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尽尽自己的孝心,给父母一点扶慰更是人之常情。
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国,传统道德素来倡导尊老敬贤。
我国宪法就明确规定,“儿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
说到这里,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地知道每年春节为什么总是出现客运高峰期的原因。
逢年过节,作儿女的都想回家看看。
尤其是“中秋”、“春节”等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即使是远隔万水千山,漂洋过海,也想赶回家团聚,这是人之常情,值得我们大家尊敬和理解。
我们当兵的人,就是为了祖国的安稳而长年远离亲人、奔波在外的游子,也懂得尽孝,也需要亲人的抚慰。
不是有“军人最懂得爱的真谛”的说法吗?我个人认为,军人的情感与常人相比,更加丰富细腻、真挚、热情、奔放。
所以说,常回家看看,在父母膝前尽尽孝心,合家团圆既是普通百姓的心愿,也是我们军人的心愿,那么,我们能不能也像歌中所唱的那样,抽点时间找点空闲常回家看看呢?这正是我要讲的第二个问题:军人职业的特殊性要求我们不能常回家看看。
二、军人职业的特殊性要求我们不能常回家看看(一)职责使命决定了我们不能常回家看看。
“经济主战场的建设力量,抗击自然灾害的骨干力量,维护社会稳定的支援力量,遂行战时保障的突击力量”和应急救援国家队的职能使命决定了我们水电部队是养兵千日、用兵千日,不能常回家看看。
有的同志觉得,现在是和平时期,军队没有必要搞得那么紧张,杯弓蛇影大可不必,常回家看看也未尝不可。
孰不知,和平的表象下却蕴藏着许多潜在的危险。
大家不难忘记,近年发生的2008年“3.14”事件和2009年“7.5”事件以及贵州瓮安事件、普洱西盟事件等等,无不告诫我们,虽然国家总体形势稳定,人民生活蒸蒸日上,但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老少边穷地区,总有一小撮心怀鬼胎的民族分裂分子,中华民族的败类、国际反华势力的走狗,不断利用我国改革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人民内部矛盾兴风作浪,而无视中国人民正一步步迈入小康社会这个现实。
我们武警水电部队担负着“维护社会稳定的支援力量”这一使命,糯扎渡水电站又处于祖国边疆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为维护边疆的稳定需要我们武警水电兵“养兵千日,用兵千日”不能常回家看看。
让我们再看看国际形势,我国的周边情况并不太平,美国又要对台出售先进武器,台湾领导人抱着他们以武拒统的“黄粱美梦”不放,印度又往藏南派遣重兵对雪域高原垂涎已久,越南跳梁小丑抓我渔民,南海诸岛尚没有风平浪静,朝韩两国最近在海上又发生武装冲突等等。
在这样一种国际环境下,作为“遂行战时保障的突击力量”特殊使命的武警水电兵,能图一家之孝而丧失报国之大义吗?因此,我们决不能贪图儿女情长,既已穿上橄榄绿,就要胸怀祖国,担负起建设大好河山、守护万里江山的千斤重担。
“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我们为国尽忠就是为父母尽了最大的孝心。
联系每天从事的水利水电建设讲,由于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不断扩大,资源依靠进口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我国每年从国外进口大量的石油、煤炭、铁矿石、木材等资源来保证经济快速发展,沿海城市每年夏季、冬季等用电高峰期因拉闸限电损失上千亿元人民币,而水电资源作为可以循环使用的清洁能源,将为祖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因此,“建设电站,造福人民”不是一句空口号,而是我们几代水电官兵为之奋斗不懈的千秋伟业。
(大家可以回顾一下,从2005年开始,我们为糯扎渡水电站的建设不分昼夜、不分节假日的奋斗拼搏,为的是什么?不就是为了实现云南省政府提出的“提前一年发电,促进边疆发展”目标吗?电站建成后,一部分电能将促进云南经济腾飞,另一部分电能输送到东部,实现全国一盘棋,满足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还一部分电能将输送到东南亚国家,实现国家睦邻友好的国家战略需要,这就是我们的价值所在。
)大家可以想一想,一到假节日,我们都“常回家看看”,那谁来建设电站,既定的建设目标又如何能实现,我们水电部队的存在价值又如何来体现呢?大家知道,古有“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马革裹尸还”的悲壮,又有“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的壮举;有不忘母训、精忠报国,驾长车踏过贺兰山阙,发“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之感的岳飞;有陆放翁僵卧孤村,尚思为国远戍轮台,抒“位卑未敢忘忧国”之慨。
文天祥、郑成功、孙中山、冯玉祥、毛泽东,一位位英雄志士,树起了一座座成仁取义的丰碑,为我们中华民族筑起了横亘东西、逶迤南北的忠孝长城!而如今,我们千千万万的革命军人,为祖国安宁、繁荣富强昼夜而驻守边疆、建设国家,不“常回家看看”,也正是有了我们这种“舍小家顾大家”的敬业奉献精神,才有了千万个家庭的阖家欢乐,才有了他人的“常回家看看”。
当年“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是为了早日驱退洪魔,造福天下,难道我们能说他不想回家,不愿在父母面前尽尽孝心吗?今天,就在我们身边,同样有许多因工作所需、多年不能回家看看的战友。
我们的大队长@#¥#@从军#@年(结合实际选本单位一个典型),为了祖国的水电事业,他已经有几个春节没有回家看望父母、与家人团聚,大家问他“不想回家看看吗?”他说:“不想,那是撒谎,但穿上了军装,当上了水电兵,这就很正常了。
”(二)条令条例规定不允许我们常回家看看。
部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担负着特殊的使命。
军人不可能像地方人员那样说走就走。
部队官兵探家休假是有严格规定的,回家探亲,安排在什么时间走什么时侯归队,都要根据上级或部队任务需要决定。
士官管理条例明确规定:下士三年享受探亲假两次,中士以上一年一次。
休假也并不是想走就走,也不能因为大家都想家,就让大家一起回去,下士休假(含路途)有30天左右,中士以上未结婚的士官休一次假(含路途)有40天左右,中士以上结婚的士官休一次假(含路途)有50天左右。
中队官兵平均每人每年休假40天,全年1/9的时间在休假,据此可以算出,休假期间能在家过年的概率是16.5%,也就是说休假6次才能轮上一次在家过年,或者说当兵9年(前5年只有2次假)才能回家过一次年,按照中队年度兵的构成,也就意味着占中队55%同志在服役期内是轮不上回家过年的,所以说不能回家过年是正常的事,回家过年的同志是其他同志发扬风格,关照你的结果,是同志们关心你、帮助你、支持你的结果,特别是那些春节期间能休假的下士、中士更是如此。
即使是休假了,中途由于任务需要被临时召回部队的情况也是常有的。
军人,就是要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绝不能置纪律条令于不顾,冒然干出逾假不归、私自离队等傻事来。
(三)春节坚守岗位,各行各业都有,我们并不孤单。
我搜索了一下2009年春节的新闻不难发现,不能“常回家看看”并不是我们的专利,为维护国家这部大机器的正常运转,各行各业都有坚守岗位的螺丝钉。
消防兵张生1月31日上午,正月初六,市消防总队119火警指挥室。
消防接警员张生正在监控火警出警状况,他已经连续3年没回家过年。
大年三十晚上,共接到300多个火警电话,多数都是因燃放烟花爆竹引起的。
新年感言:三年了,没一个春节回家,我对不起爸爸妈妈。
但我是一名消防战士,坚守岗位是我的职责,这里需要我。
驾驶员彭家洪正月初一零时21分,811路公车上。
驾驶员彭家洪吃着车队领导送来的汤圆,算是过年了。
十几分钟前,他把最后一名乘客从龙头寺火车站送到九龙坡杨家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