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特殊感染

合集下载

生殖道感染

生殖道感染

北京妇产医院妇幼保健院陶旻枫写在课前的话生殖道感染(Reproductive Tract Infection,RTI)是由国际妇女联盟由1987年提出,指各种病原微生物,包括滴虫、真菌、细菌、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等的侵袭性发生在生殖道的一组感染性疾病的总称。

常见的生殖道感染包括念珠菌性阴道炎、滴虫炎阴道炎、细菌性阴道炎、衣原体感染、盆腔炎、尖锐湿疣、淋病、梅毒等。

一、女性的正常生理和解剖关系女性内生殖器包括阴道、子宫、输卵管和卵巢,从这张图可以看到当女性发生阴道炎的时候可以沿着阴道逆行到子宫底口,然后到子宫内膜,然后逆行走到输卵管、卵巢,相继发生阴道炎、宫颈炎、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也就是盆腔炎。

成年女性的内生殖器位于下腹部,也就是子宫、输卵管、卵巢,位于盆腔内。

从这张图上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女性内生殖器的盆腔解剖关系和周围脏器的比邻关系,子宫位于盆腔的正中部,有几带韧带固定前庭,前区位置,两旁是输卵管和卵巢,输卵管和卵巢合成为附件,所以当发生附件炎的时候附件有可能和周围的脏器发生粘连,继而形成了整个盆腔的盆腔炎,子宫前边是趴在膀胱上,后面和直肠相比邻。

从纵切面图上可以更清楚的看到子宫和周围脏器的比邻关系,子宫在正常状态下是趴在膀胱上的,后面比邻着直肠,膀胱的下部就延续着尿道,子宫下部就是阴道,直肠下段就是肛门。

阴道口、尿道口和肛门靠的非常近,当从肛门排出大便或者从尿道里解完小便以后,很容易污染到阴道口,因此从保健的角度讲当解完大便的时候,女性应该是从前往后擦,这样就使粪便不至于污染到的阴道口,从解剖关系上可以看到女性的阴道口是很容易受到污染的。

正常女性的生殖道存在着防御功能,影响阴道生态平衡的因素有哪些情况呢?二、女性生殖道的防御机制正常女性的生殖道存在着防御功能,两侧小阴唇在自然状态下是合拢的,这样就不利于细菌感染到阴道里,阴道本身有自净的作用,阴道内有大量的乳酸杆菌,这些乳酸杆菌可以将阴道内富含的糖原分解成乳酸,使阴道维持在酸性的环境下。

泌尿、男生殖系统感染

泌尿、男生殖系统感染

急性肾盂肾炎
• 诊断 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尿液检查, 血白细胞计数升高。尿培养每升尿菌落 105以上。
急性肾盂肾炎
• • • •
治疗 1、全身治疗 2、抗菌药物治疗 疗程为7~14日 3、对症治疗
二 肾积脓(pyonephrosis)
• 肾积脓也称脓肾,是肾实质严重感染所致的广 泛的化脓性病变,或尿路梗阻后肾盂肾盏积水、 感染而形成一个积聚脓液的囊腔称为肾积脓。 • 急性可以表现为全身感染症状。慢性时病程较 长可有消瘦、贫血、反复的尿路感染。 • 治疗以抗感染为主,加强营养纠正水电解质紊 乱。必要时手术治疗。
(一)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
(chronic bacterial prostatitis)
• 其致病菌有大肠杆菌、变形杆菌、可雷 白菌属、葡萄球菌或链球菌等,也可有 淋球菌感染,主要经尿道逆行感染所致。
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
• 临床表现 • 1、排尿改变及尿道分泌物 尿频、尿急、 尿痛,排尿时尿道不适或灼热。“滴 白”。合并精囊炎时,可有血精。 • 2、疼痛 • 3、性功能减退 • 4、精神神经症状 • 5、并发症
第五十三章
泌尿、男生殖系统感染
• 2 、尿液镜检 每高倍视野白细胞超过 5 个则为脓尿,提示有尿路感染。简单方法 • 3、细菌培养和菌落计数 如菌落计数含 105/ml应为感染,少于104/ml可能为污染, 104~ 105/ml之间为可疑。诊断尿路感染的
主要依据
第五十三章
泌尿、男生殖系统感染
• 4 、泌尿系感染的定位检查 上下尿路感 染要分开 • 5、影像学检查 包括B超、尿路平片、 排泄性尿路造影、膀胱尿道造影、CT、 放射性核素检查和MRU检查等。
• 治疗 积极卧床休息,输液,应用抗菌 药物及大量饮水,并使用止痛、解痉、 退热药物。 • 抗菌药物:CoSMZ、喹诺酮类及头孢菌素。 如淋球菌可用头孢曲松;厌氧菌感染则 用甲硝唑。一疗程7~10日,可长至14日。 • 预后 少数并发前列腺脓肿,经会阴切 开引流。

传染病学名词解释重点

传染病学名词解释重点

1.沾染病:是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发生的有沾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之阿布丰王创作2.感染:又称沾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构成此过程有病原体、人体和所处的环境三个要素.首发感染:人体初度被某种病原体感染.重复感染: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3混合感染: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4重叠感染:人体于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另外病原体感染.5机会性感染:当某些因素招致宿主的免疫功能受损或机械损伤使寄生物离开其固有寄生部位而达到其他寄生部位,可引起宿主损伤,称为机会性感染.6.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华发现7.显性感染(临床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单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自己的作用或机体的反常反应,而招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暗示.8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缺乏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即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9病原携带状态:按病原体种类分歧而分为带病毒者、带菌者与带虫者等.按其发生和继续时间的长短可分为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与慢性携带者.所有病原携带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且在体内繁殖并能排出体外;因而在许多沾染病中,如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和乙型肝炎等,成为重要的沾染源.10.沾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植物.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植物.11.传布途径:病原体离开沾染源达到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称为传布途径.包括:呼吸道传布、消化道传布、接触传布、虫媒传布、血液、体液传布12.易感者:对某种沾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他们都对该病原体具有易感性,当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达到一定水平,若又有沾染源和合适的传布途径时,则很容易发生该沾染病流行.13. 沾染性:病原体从宿主排出体外,通过一定的方式达到新的易感染者体内,即为沾染性.沾染强度与病原体种类,数量,毒力,易感者免疫状态等有关.是沾染病的基本特征.14.沾染期:指感染者或病人有能力把病毒沾染给其他人的那段时间是针对沾染病而言的分歧的沾染病沾染期具有分歧的特点15.潜伏期:从病原体侵人人体起,至开始呈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16. 人兽共患病(自然疫源性沾染病):是指在脊椎植物与人类之间自然传布的、由共同的病原体引起的、流行病学上又有关联的一类疾病.15. 三区两通道:指沾染科为隔离病人与易感者所划分的特殊区域和通道,三区即清洁区、污染区和半污染物,两通道是指医务人员通道和病人通道.16. 消毒:是指杀死病原微生物、但纷歧定能杀死细菌芽孢的方法17.隔离:将处于沾染病期的沾染病病人、可疑病人安排在指定的地址,暂时防止与周围人群接触,便于治疗和护理.通过隔离,可以最年夜限度地缩小污染范围,减少沾染病传布的机会.如沾染病流行时的疫区、沾染医院等.呵护性隔离是指将免疫功能极度低下的易感染者置于基本无菌的环境中,使其免受感染,如器官移植病区等.18. Dane颗粒:是指完整的HBV病毒颗粒,具有感染性.其直径约42nm,分为包膜与核心两部份.包膜上卵白质(小球状、管状颗粒)即乙型肝炎概况抗原(HBsAg),核心部份为病毒复制的主体,内含环状双股DNA、DNA聚合酶(DNAP)、核心抗原(HBcAg)和e抗原(HBeAg).19.乙肝窗口期:急性HBV感染时,当HBsAg已消失,而抗—HBs尚未呈现之前的时期称为“窗口期”.此期在血中只能检出抗—HBc(或同时尚有抗—HBe),因而抗—HBc是HBV感染的唯一指标,常作为急性乙肝诊断的证据.20. HBeAg血清转换::HBeAg消失而抗HBe发生21. “三痛”征:是指头痛、腰痛、眼眶痛22. 高血容量综合征: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水钠储留引起血容量升高,暗示为心慌、头痛、血压增高,脉压增年夜,心音亢进,此时易呈现肺水肿、充血性心力衰竭、脑水肿等.是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严重并发症.23.艾滋病窗口期:从感染HIV到抗体反应呈现前的这段时间,约2 ~ 6周,3个月阳性率90%左右,6个月阳性率99%以上.体内有HIV;感染者有沾染性;血中HIV抗体阴性.24. HIV职业流露:是指人员在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或者其他工作过程中被HIV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或非胃肠道粘膜,或被含有HIV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它锐器刺破皮肤,而具有被HIV感染可能性的情况.25.标准预防:是指认为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沾染性,需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需采用预防办法.26.慢性伤寒杆菌携带者:27.复发:是指当患者进人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潜伏于组织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至一定水平,而使初发病的症状再度呈现,称为复发.28.再燃:是指当沾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呈现的情形.29.“三管一灭”:抵消化道沾染病:“三管一灭”(管水源、管饮食、管粪便,灭苍蝇、蟑螂),注意个人卫生.30.Herxheimer reaction:钩体病患者在接受首剂青霉素或其他抗菌药物后,可因短时间内年夜量钩体被杀死而裂解释放毒素引起临床症状的加重反应,罕见高热、寒战、血压下降,称为赫氏反应.发生后尽快应用镇静剂以及静脉滴注或注射氢化可的松处置.31. 疟疾的再燃:是由血液中残余的疟原虫引起的,因此,四种疟疾都有发生再燃的可能性.再燃多见于康复后的1~4周,可屡次呈现.32. 疟疾的复发:是由寄生于肝细胞内的迟发型子胞子引起的,只见于间日疟和卵形疟.复发多见于康复后的3~6个月33. 溶血性尿毒综合征(黑热尿):年夜量被疟原虫寄生的RBC在血管内裂解,呈现腰痛,酱油样尿(血红卵白尿)严重者可呈现中度以上贫血,黄疸,甚至可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 也可由抗疟药物所诱发.特别是奎宁和伯氨喹啉。

传染病等级分类标准

传染病等级分类标准

传染病等级分类标准传染病是指某种病毒、细菌、真菌或其他微生物等通过飞沫、血液或性传播而引起的疾病。

随着时代发展,有些特殊的病毒已经逐渐被人所熟知,如H1N1流感、流行性感冒等,都属于传染病的范畴。

传染病情况日益突出,为了更好地管理和控制传染病,国际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世界卫生组织(WHO)等机构开始制定传染病的等级分类标准。

传染病的等级分类标准共有四个等级,分别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

一级传染病是指可以在多个国家或大面积范围内蔓延的传染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和死亡率较高,可能引起全球流行的病毒传染病,如SARS,H5N1流感等都属于一级传染病。

二级传染病指具有比较强的传染性,但传染范围较小,可能只在某一国家或少量国家蔓延的传染病,如流感、腮腺炎等属于二级传染病。

三级传染病是指具有较弱的传染性,但传染范围较大,可能在整个国家或几个国家蔓延的传染病,如乙型肝炎、莱姆病等属于三级传染病。

四级传染病是指具有极弱的传染性,但传染范围较小,仅在某一特定地区发生的传染病,如拉莫斯病毒、霍乱等属于四级传染病。

根据传染病等级分类标准,对于某一病毒的传染范围和传染性进行评估并完成等级分类,可以更加科学、准确地确认病毒的传染险等级,为下一步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同时,根据传染病等级分类标准的要求,也可以将不同类别的传染病细分,作出更加适宜的管理措施。

在实际的传染病防控工作中,对于国外传染病的疫情监测仍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国外已经确认的病毒等传染病,应当系统地分析病毒的传播模式,并结合自身国家的防控能力及传染性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切实做好病毒病例观察和流行病学调查等工作,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的采取防控措施,为病毒的传播提前做出应对准备。

此外,传染病等级分类标准还可以帮助国内的传染病防控机构有效管理不同的病毒传染病,同时也可以指导工作人员正确使用病毒抗体相关的防控药物,以便对病毒有效进行控制。

传染病等级分类标准为传染病防控和控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及时准确地将分类标准应用到病毒防控和控制中,及时发现病毒的传播规律及其变化,为控制传染病的流行提供科学的基础。

医院感染应知应会知识(简要版)

医院感染应知应会知识(简要版)

医院感染应知应会知识(简要版)院感方面】一、医院感染管理知识1、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2、医院感染暴发是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3、医源性感染是指在医学服务中,因病原体传播引起的感染。

4、消毒是指用化学、物理、生物的方法杀灭或者消除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

5、灭菌是杀灭或者消除传播媒介上的一切微生物,包括致病微生物和非致病微生物,也包括细菌芽胞和真菌孢子。

6、医疗机构应当按照《消毒管理办法》,严格执行医疗器械、器具的消毒工作技术规范,并达到以下要求:1)进入人体组织、无菌器官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水平;2)接触皮肤、粘膜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消毒水平;3)各种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疗器具必须一用一灭菌。

医疗机构使用的消毒药械、一次性医疗器械和器具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不得重复使用。

二、医院感染病例报告时限包括四种情况:1、散发病例(个案病例)24小时内填表上报到医院感染管理科。

2、医疗机构经调查证实发生以下情形时,应当于12小时内向所在地的县级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同时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一)5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二)由于医院感染暴发直接导致患者死亡;三)由于医院感染暴发导致3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

3、医疗机构发生以下情形时,应当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进行报告:一)10例以上的医院感染暴发事件;二)发生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三)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

4、医疗机构发生的医院感染属于法定传染病的,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进行报告和处理。

传染病分类(最新版)

传染病分类(最新版)

传染病传染病〔Infectious Diseases〕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

中国目前的法定报告传染病分为甲、乙、丙3类,其中甲类2种、乙类28种,丙类11种,共41种。

一、甲类1、鼠疫鼠疫(plague)是鼠疫菌引起的烈性传染病,多借由鼠蚤传播。

鼠疫存在于疫源地的野生啮齿动物中,是一种典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临床上表现为发热、严重毒血症症状淋巴结肿大、肺炎、出血倾向等。

鼠疫在世界历史上曾有三次大流行,自1992年全世界报告发生人间鼠疫的国家有巴西、中国、马达加斯加、蒙古、缅甸、秘鲁、美国、越南及扎伊尔共9个国家,发病总数共1582例,病人大多集中在非洲。

2、霍乱霍乱是急性肠道传染病,主要由O1血清群和O139 血清群霍乱弧菌引起。

19 世纪初至今已引起7次世界性大流行。

近些年来,全球霍乱,尤其是在非洲、南美洲和亚洲,流行更趋严峻。

二、乙类1、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是由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 以下简称新冠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

新冠病毒属β属冠状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性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

人群普遍易感,传染源主要是新冠病毒感染者;主要传播途径为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经气溶胶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后也可能造成感染。

目前,奥密克戎变异株已成为国内外流行优势毒株,其潜伏期缩短,多为2-4天,传播能力更强,传播速度更快,致病力减弱,具有更强的免疫逃逸能力。

2、猴痘猴痘是由猴痘病毒(monkeypox virus,MPXV)感染所致的一种病毒性人兽共患病,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

其既往主要发生在中非和西非,病死率为1%-10%,2022年1月以来,全球共有111个国家和地区向世卫组织报告了超过8.7万例猴痘病例,死亡病例达到140例。

2022年7月23日WHO宣布猴痘疫情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023年5月12日WHO宣布,猴痘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

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

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引言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传染病威胁。

许多疾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这些微生物可以在人类社会中传播并引发疾病。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包括它们的特征、传播途径和常见的疾病。

1. 流感病毒 (Influenza Virus)1.1 特征流感病毒属于Orthomyxoviridae家族,有三个主要类型:甲型、乙型和丙型。

流感病毒具有高变异性,容易发生基因突变,导致新的病毒株的出现。

该病毒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感染后可引起发热、咳嗽、喉咙痛、头痛等症状。

1.2 传播途径流感病毒通过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和飞沫传播,也可以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体或表面而传播。

人们在接触污染物后触摸自己的眼、鼻或口时,容易将病毒带入体内。

1.3 常见疾病流感病毒感染常导致流行性感冒,其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喉咙痛、肌肉痛等。

在某些情况下,严重的流感感染可能导致并发症,例如肺炎。

2. 结核分枝杆菌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2.1 特征结核分枝杆菌是引起结核病的主要病原微生物,它具有细胞壁中的特殊成分——酰胺多糖,使其对许多消毒剂和抗生素具有抵抗能力。

这种病原微生物通常侵入人体的肺部,并在机体内长期滞留。

2.2 传播途径结核分枝杆菌以空气中的飞沫传播,当患者咳嗽或打喷嚏时,将细菌释放到空气中。

其他人吸入此气溶胶,从而感染病原微生物。

2.3 常见疾病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

主要症状包括长期咳嗽、咳痰、乏力、体重下降等。

结核病也可以侵犯身体的其他器官,如肺外结核、骨结核等。

3. 麻疹病毒 (Measles Virus)3.1 特征麻疹病毒属于Paramyxoviridae家族,是一种非常传染性的病原体。

该病毒在人类中广泛传播,并迅速通过近距离接触传播。

3.2 传播途径麻疹病毒主要通过感染者呼出的飞沫在空气中传播。

当一个人吸入空气中的飞沫后,他们可以被感染并在几天内出现症状。

医院院内感染的概念

医院院内感染的概念

一、医院感染的概念医院感染又称院内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hospital infection)或医院获得性感染(hospital acquired infection),是指在医院发生的感染。

其感染范围可分为各种病人、医院工作人员、探视者。

医院感染多数在病人住院期间发病,但潜伏期较长的病也有在医院感染,于出院以后发病的,如病毒性乙型肝炎,虽在医院内受染,发病往往在出院以后。

至于在入院前在家中受感染或在社会上受感染处于潜伏期的病人,在入院后发病的,不属于院内感染。

但在实践中因其和院内感染不易区分,并且易造成新的医院感染,所以亦属于预防之列。

医院感染的类型一般分为四种:①交叉感染(exogenous infection,cross infection)即病人与病人、病人与工作人员间通过直接或间接传播引起的感染。

②自身感染(self infection)又称内源性感染(endogenous infection)指病原体来自于病人本身的感染。

因病长期使用抗生素、免疫抑制剂或激素等,病人全身抵抗力降低,即可引起自身感染。

例如术后伤口感染的葡萄球菌来自自身皮肤;链球菌来自口腔;气性坏疽及破伤风杆菌来自肠道。

另外由于长期使用抗生素等造成菌群失调症(dysbacteriosis),使一些部位的耐药菌异常增殖而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感染,如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等。

③医源性感染(iatrogenic infection)即指在诊断治疗或预防过程中由于所用器械、材料及场所的消毒不严,或由于制剂不纯而造成的感染。

④带入传染,病人入院时已处于另一种传染病的潜伏期,住院后发病,传给其他患者。

如痢疾病人入院前已感染上腮腺炎,入院后发病,致使腮腺炎在医院内传播开来。

医院内发生的感染与其他人群密集的地方如托儿所、学校、旅馆、饭店、公共场所等发生的感染是不同的。

其特点:1.易感人群抵抗力低,病死率高。

很多住院病人由于所患原发性疾病,或接受某些治疗造成抵抗力下降。

特殊感染的的概念

特殊感染的的概念

特殊感染的的概念特殊感染是指一些罕见或特殊的病原体引起的、不常见或少见的传染病。

这些病原体可能是细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虫,它们通常不在人群中广泛传播,但其感染可能具有较高的致病性和相关的严重健康问题。

特殊感染通常具有以下特点:1. 病原体特异性:特殊感染通常由一些特定的病原体引起,这些病原体在人体中的寄生和复制较为困难,或者对人体的感染机制比较特殊。

例如,埃博拉病毒和马尔堡病毒就是一种特殊感染,它们对人体的感染相对较少,但致病性极高。

2. 传播途径的特殊性:特殊感染的传播途径通常较为特殊,可能与特定的动物接触、传染媒介或环境条件有关。

特殊感染的传播通常不会像常见感染那样通过空气飞沫、接触或食物污染传播。

3. 症状严重:特殊感染通常具有较高的致病性,其感染后的症状会比较严重。

有些特殊感染甚至会导致急性病症,甚至危及生命。

例如,埃博拉病毒感染后会引起严重的出血症状和器官衰竭。

4. 疫情爆发性:由于特殊感染的罕见性和致病性,一旦爆发疫情,往往较难控制,并可能带来较高的丧命率。

这是因为对于这些特殊感染,医疗系统在初期往往缺乏关于易感人群、传播途径和适当的治疗方法的相关知识。

5. 应急处理需求:面对特殊感染的爆发,医疗系统需要及时采取应急措施。

这包括确诊和筛查病例、追踪接触者、隔离和隔离措施、加强防护和卫生措施等。

同时,特殊感染的爆发也需要灵活的卫生和医疗资源分配,以应对疫情。

为了应对特殊感染的挑战,各国和国际组织通常采取以下措施:1. 增强监测和预警系统:建立和加强特殊感染的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早掌握疫情信息,并能够迅速应对和控制疫情的爆发。

2. 提高应急反应能力:加强公共卫生系统的应急准备能力,包括应急资源储备、隔离和隔离设施建设、人员培训等,以便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特殊感染的爆发。

3. 国际合作与信息共享: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信息共享,对特殊感染的研究和防控经验进行交流和分享,共同应对特殊感染。

4. 疫苗研发和应用:加强特殊感染相关疫苗的研发工作,提供有效的预防措施,以保护易感人群的健康。

传染病的分类与特征

传染病的分类与特征

传染病的分类与特征传染病作为一种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疾病类型,对人类健康和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更好地了解传染病及其特征,本文将对传染病进行分类,并详细介绍不同分类下传染病的主要特征。

通过对传染病的分类与特征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传染病,做好相关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一、传染病的分类根据传染源和传播方式的不同,传染病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病原体性传染病:病原体性传染病是由一种或多种特定的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病原体性传染病的传播主要通过直接接触、飞沫传播、空气传播等途径完成,如流感、麻疹、肺结核等。

2. 虫媒传染病:虫媒传染病是指通过蚊、蝇、跳蚤、蜱等昆虫媒介传播的疾病。

这类传染病的传播方式主要是通过昆虫叮咬传播,如疟疾、登革热等。

3. 病毒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是由各种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常见的有乙型肝炎、艾滋病等。

这类传染病的传播方式多样,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等。

4. 细菌性传染病:细菌性传染病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如霍乱、破伤风等。

这类传染病的传播方式主要是经过食物、水源或空气等途径传播。

5. 寄生虫性传染病:寄生虫性传染病是由寄生虫感染引起的疾病,如疟疾、血吸虫病等。

这类传染病的传播方式主要是通过寄生虫媒介传播。

二、传染病的特征传染病具有以下特征,了解这些特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传染病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和控制。

1. 传染性: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即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传播给其他人。

传染性好坏可通过病原体传染率、传染力和易感性等指标进行评估。

2. 高度可发生性:传染病往往具有高度可发生性,即一旦暴发,会迅速传播,造成大范围感染。

流行病学调查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传染病的发生规律。

3. 可控制性:虽然传染病具有高传染性,但通过科学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可以将传染病的传播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保护人们的健康。

4. 临床多样性:不同的传染病表现形式多样,病情轻重不同,有些传染病可能导致严重病症,甚至死亡,而有些传染病可能只表现为轻微的感冒症状。

医院院内感染的概念

医院院内感染的概念

一、医院感染的概念医院感染又称院内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 hospital infection)或医院获得性感染(hospital acquired infection), 是指在医院发生的感染。

其感染范围可分为各种病人、医院工作人员、探视者。

医院感染多数在病人住院期间发病, 但潜伏期较长的病也有在医院感染, 于出院以后发病的, 如病毒性乙型肝炎, 虽在医院内受染, 发病往往在出院以后。

至于在入院前在家中受感染或在社会上受感染处于潜伏期的病人, 在入院后发病的, 不属于院内感染。

但在实践中因其和院内感染不易区分, 并且易造成新的医院感染, 所以亦属于预防之列。

医院感染的类型一般分为四种:①交叉感染(exogenous infection, cross infection)即病人与病人、病人与工作人员间通过直接或间接传播引起的感染。

②自身感染(self infection)又称内源性感染(endogenous infection)指病原体来自于病人本身的感染。

因病长期使用抗生素、免疫抑制剂或激素等, 病人全身抵抗力降低, 即可引起自身感染。

例如术后伤口感染的葡萄球菌来自自身皮肤;链球菌来自口腔;气性坏疽及破伤风杆菌来自肠道。

另外由于长期使用抗生素等造成菌群失调症(dysbacteriosis), 使一些部位的耐药菌异常增殖而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感染, 如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等。

③医源性感染(iatrogenic infection)即指在诊断治疗或预防过程中由于所用器械、材料及场所的消毒不严, 或由于制剂不纯而造成的感染。

④带入传染,病人入院时已处于另一种传染病的潜伏期, 住院后发病, 传给其他患者。

如痢疾病人入院前已感染上腮腺炎, 入院后发病, 致使腮腺炎在医院内传播开来。

医院内发生的感染与其他人群密集的地方如托儿所、学校、旅馆、饭店、公共场所等发生的感染是不同的。

其特点:1.易感人群抵抗力低, 病死率高。

非典型病原体感染知识点

非典型病原体感染知识点

非典型病原体感染知识点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人们对于疾病的认知和防范也更加重视。

除了我们熟知的病原体如细菌和病毒外,还存在一类非典型病原体,它们对人类的健康同样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非典型病原体感染的相关知识点。

一、非典型病原体的概念和分类1. 非典型病原体的定义非典型病原体,也称为非典型微生物,是指那些在传统细菌和病毒之外,不具备细胞结构,有自主复制能力,且能引起人类疾病的微生物。

常见的非典型病原体包括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等。

2. 常见的非典型病原体分类非典型病原体可分为以下几类:(1) 支原体:是一类原核生物,能感染人体的呼吸道、泌尿生殖系统和眼结膜等部位。

(2) 立克次体:也是一类原核生物,能感染人体的呼吸道、泌尿生殖系统和眼结膜等部位。

(3) 衣原体:是一类原核生物,常引起尿路感染、肺炎和结膜炎等疾病。

(4) 螺旋体:是一类螺旋状的细菌,能引起人体的疟疾、伤寒和霍乱等疾病。

二、非典型病原体感染的途径和症状1. 非典型病原体感染途径非典型病原体感染的途径一般包括:空气飞沫传播、接触传播、性传播、食物和水源传播等。

不同的病原体具有不同的传播途径,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饮食卫生。

2. 非典型病原体感染症状非典型病原体感染的症状通常和感染部位相关。

一般来说,非典型病原体感染可引起发热、咳嗽、呼吸困难、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症状。

具体症状的表现还需要根据不同的病原体来进行判断和诊断。

三、非典型病原体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方法1. 非典型病原体感染的预防措施为了预防非典型病原体感染,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接触患者排泄物和分泌物。

(2) 饮食要卫生,避免生食,注意食物的新鲜和熟透程度。

(3) 做好室内空气清洁和通风,减少病原体在空气中传播的可能性。

(4) 增强自身免疫力,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

2. 非典型病原体感染的治疗方法非典型病原体感染的治疗一般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常见传染病表格整理

常见传染病表格整理

常见传染病表格整理在当今社会,传染病是威胁公共健康的一个重要问题。

传染病的快速传播和严重后果使得人们对其越来越关注。

为了更好地认识和了解常见传染病,本文将通过整理一个表格来介绍一些常见的传染病及其特点。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登革热。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其主要通过蚊子传播。

这种传染病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流行。

患者的主要症状包括高热、头痛、皮疹和关节痛等。

登革热的潜伏期为4-7天,治疗方法主要是对症治疗,预防方法包括消灭蚊子的滋生环境和使用防蚊液等。

其次,我们看到甲型H1N1流感。

这种流感是一种可通过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和粒子传播的病毒感染。

其症状类似于一般的流感,包括发热、咳嗽、喉咙痛等。

甲型H1N1流感的传染性较强,所以在疫情爆发时需要采取一些措施,如戴口罩、勤洗手等。

预防和治疗方法包括接种疫苗、使用抗病毒药物等。

还有一种常见传染病是手足口病。

这种病毒感染主要通过接触患者的唾液、粪便等传播。

手足口病主要在儿童中广泛传播,其主要症状包括口腔溃疡、手掌脚底红斑等。

预防和治疗方法主要是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保持清洁的环境,并定期接种相关疫苗。

除了上述几种常见传染病外,还有其他一些传染病也对公众健康构成威胁。

例如艾滋病(AIDS)、结核病、丙型肝炎等。

这些疾病的传播途径和症状各不相同,但都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防范。

在面对这些传染病的时候,我们作为个体和社会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来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

首先,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非常重要。

勤洗手、使用清洁卫生的餐具和厨具是防止传染病传播的基本方法。

其次,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环境也是预防传染病的关键。

消毒环境、保持通风、定期清洁等都是有效的防控措施。

此外,针对不同的传染病,我们还可以通过接种疫苗、使用抗生素等方法进行预防和治疗。

总而言之,传染病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

通过对一些常见传染病的整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它们的传播途径和症状特点。

在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过程中,个体和社会都需要采取一些措施,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清洁的生活环境,并接种相关疫苗等,以期减少传染病对公众健康的威胁。

发烧千万别乱吃药: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的区别

发烧千万别乱吃药: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的区别

发烧千万别乱吃药: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的区别人得病的时候发烧,发烧是人体对外界侵入的积极反应.许多人认为发烧就是感冒,这种认识存在很大的误区.通常引起发烧的最常见的原因有感冒、肠炎、中耳炎、上呼吸道感染等四种。

这些病很好区别。

使用排除法:中耳炎,使用鼻子闻耳朵,可能存在臭味。

一般儿童容易得,因为小孩的耳道短,容易感染。

肠炎,经常伴随拉肚子,消化不良等。

呼吸道感染:一般咳嗽,严重气喘。

剩下的一般属于感冒了。

----------------------------------而发烧分为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

如果是病毒感染那么就要用抗病毒的药,细菌感染就要用抗生素。

不要见发烧了同使用抗生素。

这里的生就是指细菌。

病毒比细菌小得多,不在一个数量级别上。

细菌特点:1:细菌是由真正的细胞构成的。

2:它有自我繁殖的能力。

3:体积在0.2~100微米不等,在显微镜下可以被观察到。

病毒特点1:不是由细胞构成的,而是由DNA或RNA的一个分子构成的,这个分子被包裹在一个蛋白膜内,因此病毒实质上是一种基因信息。

2:它们不吸收营养、不呼吸、不能靠自身力量繁殖,但它们能在进入生物细胞后增殖(生物细胞包括细菌细胞和人类的细胞)。

所以有一些科学家对把病毒归类为有机生物持怀疑态度。

因为有机“生物”就意味着有能力吸收营养,能自身繁殖。

3:病毒要比细菌小千百倍,它们只能在电子显微镜下被观察到。

按照通俗的解释就是:病毒就是还没有达到细胞的结构,比细胞小得多。

另外病毒因为还没有达到细胞的结构,所以不能单独依靠自身力量进行繁殖,只有进入到别的动物的细胞,寄生其中才能法制。

病毒很多由简单的蛋白质构成。

要进行区别,请参照:/ebook/cellbiology/03/03.htm--------------------------正因为病毒小,是寄存在细胞中,所以很难被杀死,现代人类还没有很好的治疗病毒的方法。

所以病毒也是人类的克星。

一般采取干扰素,干扰病毒的复制,或者破坏病毒的蛋白质壳。

特殊传染病的概念

特殊传染病的概念

特殊传染病的概念特殊传染病是指某些性质、临床表现、流行特点与常见传染病有所不同,或者由于它们在某些特定地区、特定人群中发生流行,或者病情较为严重、病原体存在特殊的传播途径等,而被认为具有特殊传染性和危害性的一类疾病。

特殊传染病的概念是在传染病防控工作中,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病原体特点、病情严重程度以及流行情况等方面进行归类的一种方式。

特殊传染病的划定主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 病原体特点:特殊传染病通常是由一些具有特殊病原体的病毒、细菌、寄生虫等引起的疾病,这些病原体可能会在特殊条件下发生变异或者存在较高的传染性和致病性。

2. 传播途径:特殊传染病的传播途径较为特殊,可能与特定物种、媒介、接触方式有关,这些传播途径可能与人群的生活方式、职业等密切相关。

3. 流行特点:特殊传染病在某些特定地区或人群中可能会出现较高的感染率和流行率,其传播速度和范围也可能相对较大。

4. 病情严重程度:特殊传染病往往具有严重的症状和并发症,可能导致严重的健康威胁、生命危险甚至死亡。

5. 防控难度:特殊传染病的防控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挑战,可能需要特殊的疫苗、药物以及防护措施等。

特殊传染病的类别较为广泛,其中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1. 突发传染病:这类特殊传染病通常发生在特定时间、特定地区,具有突发性和暴发性,如非典型肺炎(SARS)、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COVID-19)等。

2. 地方性传染病:这类特殊传染病在某些特定地区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传播风险,与当地的环境、生活方式等密切相关,如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等。

3. 职业性传染病:这类特殊传染病多见于特定职业人群中,与其工作环境、工作内容等紧密相关,如矽肺、尘肺等。

4. 病媒介传播疾病:这类特殊传染病的传播主要依赖于病媒介,如蚊虫、啮齿动物等,如疟疾、登革热等。

5. 性病:这类特殊传染病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如艾滋病、梅毒等。

特殊传染病的防控工作需要根据不同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朊毒体朊毒体是一种不同于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病原微生物的缺乏核酸的蛋白质感染因子,它不需核酸复制而能自行增殖。

朊毒体的本质是蛋白质,对蛋白质强变性剂如苯酚、尿酸等的处理无耐受性,但却有不同于一般蛋白质的特征,即耐高温性和抗蛋白酶性。

能使核酸失活的物理和化学方法均对其无影响。

传染源感染的动物和人。

消化道感染、医源性感染。

人群普遍易感。

1、传染源感染朊毒体病的动物和人是本病的传染源。

2、传播途径本病的传播途径尚不十分清楚,但业已证明的途径有:(1)消化道传播:进食朊毒体感染宿主的或加工物可导致感染本病。

如库鲁病就是由于巴布亚—新及内亚东部高地的土著部落有食用已故亲人的脏器以示怀念的传播习俗而致该病在当地传播,而牛海绵状脑病,又称疯牛病,是因使用加工不当的动物内脏作饲料而致该病在动物中传播。

(2)医源性传播:器官移植、注射尸体来源的人体激素等已被证明可引起克—雅病的医源性传播。

3、人群易感染人对本病普遍易感,尚未发现保护性免疫的产生。

临床表现:相似的共同表现为共济失调,肌阵挛,痴呆,阳性锥体系和锥体外系征等。

临床特点:1、潜伏期长,可达数年至数十年;2、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的异常,;3、病情进展迅速,可很快导致死亡。

实验室检查:1.脑脊液 2.影像学 3.脑电图 4.组织病理学 5.免疫组化技术 6.分子生物学技术诊断:朊毒体病的确诊需依赖脑组织的病理检查,因此生前诊断较为困难。

预后:极差,均为致死性。

治疗: 无特效治疗。

对症,支持。

预防: 1.管理传染源 2.切断传播途径鉴于朊毒体尚无有效治疗,做好预防极为重要。

目前尚无疫苗保护易感人群。

1、控制传染源泉屠宰朊毒体病畜及可疑病畜,并对动物尸体妥善处理。

有效的杀灭朊毒体方法包括焚化、高压消毒132。

C持续1h、5%次氯酸或1mlo/L氢氧化钠60min浸泡等;限制或禁止在疫区从事血制品以及动物材料来源的医用品的生产;朊毒体病及任何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患者、曾接受器官提取人体激素治疗者、有朊毒体病家族进行家庭史者和在疫区居住过一定时间者,均不可作为器官、组织及体液的供体;对遗传性朊毒体家族进行监测,予遗传咨询和优生筛查。

2、切断传播途径革除食用人体组织陋习,不食用朊毒体病动物肉类及制品,不以动物组织饲料喂养动物,医疗操作严格遵守消毒程序,提倡使用一次性神经外科器械。

气性坏疽气性坏疽是由梭状芽胞杆菌所引起的一种严重急性特异性感染。

根据病变范围的不同;芽孢杆菌感染分为芽孢菌性肌坏死和和芽孢菌性蜂窝织炎两类,通常所说的气性坏疽即芽孢菌性肌坏死,主要发生在肌组织广泛损伤的病人,少数发生在腹部或会阴部手术后的伤口处。

气性坏疽是由梭形芽孢杆菌引起的一种严重的以肌组织坏死为特征的急性特异性感染疾病,气性坏疽的感染率高死亡率也高,未治者死亡率可达100%,80%气性坏疽患者须截肢。

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关键。

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伤口分泌物检查和X线检查,如损伤或手术后,伤口出现不寻常的疼痛,局部肿胀迅速加剧,伤口周围皮肤有捻发音,并有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如脉搏加速、烦躁不安进行性贫血,即应考虑有气性坏疽的可能;伤口内的分泌物涂片检查有大量革兰氏阳性细菌,X线检查伤口肌群间有气体,是诊断气性坏疽的三个重要依据。

气性坏疽发展迅速,如不及时处理,病人常丧失肢体,甚至死亡。

故一旦确诊,应立即积极治疗。

梭状芽胞杆菌为革兰阳性厌氧杆菌,以产气荚膜杆菌(魏氏杆菌)、水肿杆菌和腐败杆菌为主要,其次为产芽胞杆菌和溶组织杆菌等,临床上见到的气性坏疽,常是两种以上致病菌的混合感染。

梭状芽胞杆菌广泛存在于泥土和人畜粪便中,所以易进入伤口,但并不一定致病。

气性坏疽的发生,并不单纯地决定于气性坏疽杆菌的存在,而更决定于人体抵抗力和伤口的情况,即需要一个利于气性坏疽杆菌生长繁殖的缺氧环境。

因此,失水、大量失血或休克,而又有伤口大片组织坏死、深层肌肉损毁,尤其是大腿和臀部损伤,弹片存留、开放性骨折或伴有主要血管损伤,使用止血带时间过长等情况,容易发生气性坏疽。

发病机理气性坏疽的病原菌主要在伤口内生长繁殖,很少侵入血液循环引起败血症。

产气夹膜杆菌产生α毒素、胶原酶、透明质酸酶、溶纤维酶和脱氧核糖核酸酶等,红细胞破坏引起溶血、血红蛋白尿、尿少、肾组织坏死、水肿、液化,肌肉大片坏死,使病变迅速扩散、恶化。

糖类分解产生大量气体,使组织膨胀;蛋白质的分解和明胶的液化,产生硫化氢,使伤口发生恶臭。

由于局部缺血,血浆渗出,及各种毒素的作用,伤口内的组织和肌肉,进一步坏死和腐化,更利于细菌的繁殖,使病变更为恶化。

大量的组织坏死和外毒素的吸收,可引起严重的毒血症。

某些毒素可直接侵犯心、肝和肾,造成局灶性坏死,引起这些器官的功能减退。

潜伏期可短至6~8h,但一般为1~4天。

临床表现:局部表现病人自觉患部沉重,有包扎过紧感。

以后,突然出现患部“胀裂样”剧痛,不能用一般止痛剂缓解。

患部肿胀明显,压痛剧烈。

伤口周围皮肤水肿、紧张,苍白、发亮,很快变为紫红色,进而变为紫黑色,并出现大小不等的水泡。

伤口内肌肉由于坏死,呈暗红色或土灰色,失去弹性,刀割时不收缩,也不出血,犹如煮熟的肉。

伤口周围常扪到捻发音,表示组织间有气体存在。

轻轻挤压患部,常有气泡从伤口逸出,并有稀薄、恶臭的浆液样血性分泌物流出。

全身症状早期病人表情淡漠,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出冷汗、烦躁不安、高热、脉搏快速(100~120次/min),呼吸迫促,并有进行性贫血。

晚期有严重中毒症状,血压下降,最后出现黄疸、谵妄和昏迷。

鉴别诊断1.芽胞菌性蜂窝织炎感染局限于皮下蜂窝组织,沿筋膜间隙迅速扩散,但不侵犯肌肉。

一般起病较慢,潜伏期为3~5天。

虽然也以伤口疼痛开始,伤口周围也有捻发音,但局部疼痛和全身症状较轻,皮肤很少变色,水肿也很轻。

2.厌氧性链球菌性蜂窝织炎发病较缓慢,往往在伤后3天才出现症状。

毒血症、疼痛、局部肿胀和皮肤改变均较轻。

有气肿和捻发音出现,但气肿仅局限于皮下组织和筋膜。

伤口周围有一般的炎性表现。

渗出液呈浆液脓性,涂片检查有链球菌。

3.大肠杆菌性蜂窝织炎可出现组织间气肿,且有高热和谵妄等毒血症状。

但局部肿胀发展较慢,脓液具有大肠杆菌感染的脓液特征,即脓液稀薄,呈浆液性。

脓液涂片检查可发现革兰染色阴性杆菌。

治疗原则:1.立即积极治疗,严格隔离,加强护理,严防交叉感染。

2.清创引流,切口必须充分,用大量3%双氧水冲洗,伤口彻底开放。

肢体广泛坏死者应行截肢术,以挽救生命。

3.大量应用抗生素。

4.高压氧治疗,可在3个大气压的纯氧下进行治疗,第一天3次,每次2—4小时,以后每天2次。

5.全身支援治疗。

6.中药治疗。

紧急手术处理:紧急手术处理在抢救严重休克或其他严重并发症的同时,须紧急进行局部手术处理,手术前静脉滴注青霉素200万U和四环素0.5g。

一般应采用全身麻醉,不用止血带。

术中应注意给氧,继续输血,输液和应用抗生素。

在病变区作广泛、多处切开(包括伤口及其周围水肿或皮下气肿区),切除已无生活力的肌组织,直到具有正常颜色、弹性和能流出新鲜血的肌肉为止。

敞开伤口用大量3%过氧化氢溶液或1:4000高锰酸钾溶液反复冲洗。

术后保持伤口开放,用过氧化氢液湿敷,每日更换敷料数次。

有下列情况者应考虑截肢:a、伤肢各层组织均已受累且发展迅速;b、肢体损伤严重,合并粉碎性开放骨折或伴大血管损伤;c、经清创处理感染仍不能控制,有严重毒血症者。

截肢部位应在肌肉未受累的健康组织处。

截肢残端不缝合,用过氧化氢液湿敷,待伤口愈合后再修整。

高压氧疗法:高压氧疗法在3个大气压纯氧下,以物理状态溶解在血内的氧比平时增加20倍左右,可提高组织的氧含量,抑制气性坏疽杆菌的生长繁殖,并使其停止产生α毒素,一般在3天内进行7次治疗,1次/2h,间隔6~8h。

其中第一天作3次,第二、第三天各2次,在第1次治疗后,检查伤口,并将已坏死的组织切除,但不作广泛的清创或切除至健康组织。

以后,根据病情需要,可重复进行清创。

通过这种治疗方法,不少患肢的功能可得以保留。

还观察到,凡能完成最初48h内5次高压氧治疗的病人,几乎都能存活,但需要有高压氧舱的设备,野战条件下难于应用。

抗生素:抗生素大剂量使用青霉素(1000万U/d)和四环素(2g/d),兼可控制化脓性感染,减少伤处因其他细菌繁殖消耗氧气所造成的缺氧环境。

待毒血症状和局部情况好转后,即可减少剂量或停用。

对青霉素过敏者,可改用红霉素,1.5~1.8g/d,静脉滴注。

全身支持疗法:全身支持疗法少量多次输血,纠正水与电解质代谢失调,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饮食,止痛、镇静、退热等。

气性坏疽抗毒血清对气性坏疽的防治效果不佳,仅能起到暂时缓解毒血症的作用,而且还有使病人发生过敏反应的危险,现已很少应用。

彻底清创是预防创伤后发生气性坏疽的最可靠方法。

在伤后6h内清创,几乎可完全防止气性坏疽的发生。

即使受伤已超过6h,在大量抗生素的使用下,清创术仍能起到良好的预防作用。

故对一切开放性创伤,特别是有泥土污染和损伤严重、无生活力的肌肉者,都应及时进行彻底的清创术,战伤伤口,在清创后,一般应敞开引流,不作缝合。

对疑有气性坏疽的伤口,可用3%过氧化氢或1:1000高锰酸钾等溶液冲洗、湿敷;对已缝合的伤口,应将缝线拆去,敞开伤口。

青霉素和四环素族抗菌素在预防气性坏疽方面有较好的作用,可根据创伤情况在清创前后应用。

但不能代替清创术。

应将病人隔离,病人用过的一切衣物、敷料、器材均应单独收集,进行消毒。

煮沸消毒应在1h以上,最好用高压蒸气灭菌,换下的敷料应行销毁,以防交叉感染。

用药原则术前、术中和术后肌肉或静滴大剂量抗生素往往以青酶素G为首选,毒血症和局部情况好转后减量应用,如青酶素过敏可改用红酶素,必要时可选用先锋酶素,先锋必等头孢类抗生素。

通过药敏选择抗生素。

同时认真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及酸碱平衡,大量维生素,能量合剂。

每次输入新鲜血,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饮食,加强支援疗法。

炭疽由炭疽芽孢杆菌所致的人畜共患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

表现为脾脏显著肿大;皮下及浆膜下结缔组织出血性浸润;血液凝固不良,呈煤焦油样。

自然条件下,食草兽最易感,人中等敏感,主要发生于与动物及畜产品加工接触较多及误食病畜肉的人员。

感染炭疽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急性传染病。

以皮肤溃烂、焦痂及其周围水肿,偶可见肺、肠、脑病变及毒邪流注为主要表现。

病原简介炭疽杆菌,芽胞的抵抗力极强,在自然条件或在腌渍的肉中能长期生存,在土壤中可存活数十年,在皮毛制品中可生存90年经直接日光曝晒100小时、煮沸40分钟、140℃热3小时、110℃高压蒸气60分钟、以及浸泡于10%福尔马林液15分钟、新配石炭酸溶液(5%)和20%漂白粉溶液数日以上,才能将芽胞杀灭。

本菌致病力较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