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湘教版地理上海陆变迁公开课教案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海陆变迁》教案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海陆变迁》教案《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海陆变迁》教案》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教学过程】第一学时一、复习旧知:世界的地形1、海拔:地面某一地点高出()垂直距离。
2、相对高度:地面某个地点高出()的垂直距离,即两个地点之间的高度差。
3、五种基本地形()。
4、海底地形主要有()。
二、新授1、活动1【导入】图片导入以崇左石林的图片导入,引出海陆变迁。
2、活动2【讲授】地表的形态变化以喜马拉雅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东海海域的海底三角洲和荷兰人围海造田的例子验证海陆变迁3、活动3【练习】沧海桑田说的是海洋变成陆地或者是陆地变成海洋,你能解释下列现象和预测吗?由此你得到什么启示?1.在喜马拉雅山地区发现大量古老海洋生物化石。
2.在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
3.东非大裂谷不断扩张,将形成海洋。
4.地中海的面积不断缩小,最终消亡。
这些都说明了地表形态在不断发生变化。
4、活动4【讲授】地震和火山海陆变迁是地表形态的缓慢变化,地表形态变化有时也是很激烈的,那就是地震和火山。
出示地震和火山的图片5、活动5【讲授】大陆漂移假说阅读《魏格纳和大陆漂移假说》,它的基本观点是什么?6、活动6【讲授】大陆漂移假说大陆漂移假说的基本观点:1.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儿叫“泛大陆”的庞大陆地,被叫做“泛大洋”的海洋包围。
2.大约两亿年以前,泛大陆开始破裂,碎块像漂在海洋上的冰块一样,向外越漂越远。
3.距今大约两三百万年前,漂移的大陆形成现在海陆的基本轮廓。
通过图片从地层,动植物和轮廓几方面论证。
7、活动7【讲授】板块构造学说大陆漂移学说只是解释了大陆的基本形成,但是不能解释地震和火山,于是就有人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
8、活动8【活动】合作交流思考问题:1.全球大致分为几大板块?分别是什么?2.哪个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9、活动9【讲授】板块构造学说全球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
3.3 海陆变迁 教案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三节海陆变迁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说明海洋和陆地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2.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解释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教学难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震、火山和山脉山系的形成原因。
教学过程【课堂引入】引入:通过“沧海桑田”这一成语,引导学生认知,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
展示:云南石林景区的景观图,发现云南的石林是2亿年以前的海底石灰岩,这说明了什么信息呢?总结:说明该地曾经是海洋,显示出地表形态是在变化的。
【新知讲解】一、地表形态变化展示: 地表形态变化的几幅景观图片。
提问:地表形态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思考回答。
明确:地表形态变化的主要原因:①地壳运动②海平面的升降③人类活动过渡: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海陆之间也是不断变化的。
那么海陆之间是如何变化的呢?二、大陆漂移假说引入:魏格纳提出假说的机缘故事,进而学习这个假说的大致观点。
讲述:大陆漂移假说的主要观点。
播放:大陆漂移的模拟过程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大陆漂移假说。
提问:能够证明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据有哪些?学生代表回答。
明确:古生物、古地层的相似性及轮廓的吻合性。
过渡:大陆漂移被证实后,必须进一步探究“为什么会漂移”,地质学家经过长期探究,提出多种学说,其中板块构造学说最为著名。
三、板块构造学说展示:六大板块示意图,让学生熟悉六大板块的名称、位置及海陆构成。
讲述: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思考:板块与板块之间有哪些运动方式?会带来怎样的现象?明确:板块碰撞挤压,形成山脉,如青藏高原、阿尔卑斯山板块张裂拉伸,形成海洋、裂谷,如红海、东非大裂谷提问:试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
学生代表回答。
(1)喜马拉雅山脉的升高(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2)地中海面积缩小(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碰撞挤压,不断缩小)(3)东非大裂谷的形成(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张裂拉伸)(4)红海面积扩大(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张裂拉伸,不断扩大)过渡:板块的运动是发生在板块边界处的,因此板块边界总是处于活跃状态,而板块的内部则会相对稳定。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四节海陆的变迁教案(新版)湘教版
目标:引起学生对海陆变迁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海陆变迁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展示一些关于海陆变迁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海陆变迁的魅力或特点。
简短介绍海陆变迁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海陆变迁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教学资源准备
《四、教学资源准备》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教材,以便他们能够在课堂上跟随教师的讲解进行学习和复习。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以便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更加生动、直观的学习材料,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3.实验器材:如果本节课需要进行实验,需要提前准备实验器材,并确保它们的完整性和安全性,以便在实验过程中能够顺利进行,并保证学生的安全。4.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对教室进行适当的布置,如设置分组讨论区、实验操作台等,以便于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5.教学工具:准备教学所需的教学工具,如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并确保它们能够在课堂上正常使用。6.学习任务单:为学生准备学习任务单,以便他们能够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并能够在课堂上进行自我学习和检测。7.作业布置:根据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单,为学生布置相关的作业,以便他们能够在课后进行复习和巩固。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为解决这一难点,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真实场景,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2.通过举例分析,让学生参与进来,共同探讨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3.设计互动环节,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地壳运动和海平面变化对海陆变迁的影响,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课后拓展
阅读材料:
《海陆变迁》示范课教学设计【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运用地图描述海陆分布特点;2.能在地图上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各大洲大洋面积排序,能在轮廓特征上辨别各大洲、各大洋,说出主要大洲分界线;3.理解海、洋、海峡、大陆、大洲、岛屿、半岛等概念。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能在地图上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各大洲大洋面积排序,能在轮廓特征上辨别各大洲、各大洋,说出主要大洲分界线。
【教学难点】1.能熟练区分七大洲和七大洋的形状和分布;2.掌握大洲之间的分界线。
教学过程【复习旧知】世界的海陆分布情况是本节课的基础,复习上一节课的知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板块的分布,记忆板块名称。
【课程导入】播放视频《海陆变迁》,让学生了解海陆变迁在生活中的事实,产生学习的兴趣,并形成认知——陆地存在变成海洋的可能。
(过渡)师:看了视频我们可以发现,人类生活的陆地是有可能沉没海底,变成海洋的,相对应的,在自然界中,海洋也是有变成陆地的可能的,这就是海陆变迁。
(板书)1.海陆变迁一、地表形态的变化【新课学习】课件展示喜马拉雅山脉发现海洋生物化石和海底发现古水井、古河道的人类遗迹案例,请同学们分析海陆变化方向,进而得出观点: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生1:喜马拉雅山脉发现海洋生物化石是海洋变成陆地。
生2:海底发现古水井、古河道的人类遗迹是陆地变成海洋。
(板书)1.地表形态变化永不停息(过渡)师:同学们有思考过,是什么原因造成海陆之间互相变化的吗?引导学生结合生活情况进行思考,如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进而导致陆地被淹没——即陆地变成了海洋等。
生:人类活动、地壳运动、海平面升降等(板书)2.原因:人类活动、地壳运动、海平面升降学习完基础之后,设置抢答环节:利用成语“沧海桑田”转入对部分现象的海陆变化情况进行判断和抢答。
(过渡)结合最后一个现象:“在南极大陆上发现了远古时代存在茂密森林的遗迹——煤”,转入对大陆漂移的学习。
湘教版七年级上教案第二章第四节 海陆变迁
第四节海陆变迁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并能列举海陆变迁的实例。
2.掌握“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3.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震、火山和山脉、山系的形成原因。
4.在图中正确填注六大板块和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的名称。
5.通过火山、地震带的学习,培养防震抗灾、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海陆变迁的各种现象。
通过读图启发式、分析归纳法等方法进行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激发学生要善于观察,并能为自己的设想付诸实际行动,不畏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
2.通过分组在地震中逃生的活动让学生明白团结就是力量。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教学难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震、火山和山脉山系的形成原因。
课前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世界地图填写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讲授新课:根据问题,学生自主学习。
1、导致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2、大陆漂移假说的提出者是谁?其主要内容和依据是什么?3、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地球表层有哪六大板块?4、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是哪两个?分布在什么地方?5、世界上的两大山系是哪两个?学:略师:先做简单的归纳,再次开始细讲。
海陆变迁的原因2、海陆变迁的原因,PPT展示三张图片讲解(喜马拉雅山有海洋生物化石,我国东海海底发现人类活动的古河道,荷兰围海造陆)。
3、海陆变迁原因: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人类活动大陆漂移学说提出者---魏格纳。
学生观察世界地图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和分布得到什么结论(PPT展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世界分布图),大陆漂移学说的内容,学生小组讨论,找出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论据。
生:略师:对学生的证据进行总结(结合PPT图片展示讲解)(1)、轮廓的吻合性(2)、动物的相似性(3)、底层的相似性从魏格纳故事———大陆漂移学说提出,我们得到的启示。
湘教版七年级上地理课程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教案示例一
教案:海陆变迁【教学内容】本课时内容对应教材P40-P46,主要包含“地表形态变化”,“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等内容。
【教案标题】《海陆变迁》——探秘地球的动态历史【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掌握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原理,了解火山与地震的发生机制。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推理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培养环保意识和科学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大陆漂移假说与板块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的成因。
- 难点:板块构造学说的细节,以及火山、地震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分析。
【教学方法】- 讲授法:系统介绍理论知识。
- 实验法:通过模拟实验加深理解。
- 讨论法:鼓励学生思考和表达观点。
- 案例分析法:分析历史事件和现代案例。
【教学准备】- 地球仪、地形模型、板块构造模型、火山喷发模型。
- 多媒体设备、相关视频资料。
- 地震波传播的动画演示。
- 课堂讨论用的案例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地表形态变化与大陆漂移假说1. 导入新课(5分钟):- 情境创设:展示一张世界地图,提问:“为什么大西洋两岸的非洲和南美洲海岸线形状如此相似?”- 引出主题:“海陆变迁”。
2. 新知讲授(25分钟):- 地表形态变化:介绍地壳运动导致的地表变化,如山脉的隆起、盆地的形成。
- 大陆漂移假说:阿尔弗雷德·魏格纳的理论,展示古大陆——盘古大陆的拼合示意图。
3. 实验演示(10分钟):- 模拟实验:使用粘土或橡皮泥模拟大陆漂移,让学生直观感受大陆移动的过程。
4. 小结与作业(5分钟):- 知识梳理:总结地表形态变化和大陆漂移假说的关键点。
- 家庭作业:收集资料,准备讲述一个大陆漂移的案例。
第二课时:板块构造学说与火山1. 复习导入(5分钟):- 复习提问:回顾上节课大陆漂移假说的主要内容。
湘教版七年级上地理课程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教案示例三
教案:海陆变迁【教学内容】本课时内容对应教材P40-P46,主要包含“地表形态变化”,“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等内容。
【教学目标】1. 理解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2. 掌握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3. 了解火山与地震的原因及特点。
【教学重点】1. 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2. 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3. 火山与地震的原因及特点。
【教学难点】1. 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2. 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解;3. 火山与地震的特点及成因。
【教学准备】1. 教材;2. PPT;3. 教学视频或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地图,提问学生:“你们能找出一些海陆变迁的例子吗?”2. 学生分享自己找到的海陆变迁例子,教师总结并板书课题:“海陆变迁”。
二、地表形态变化(10分钟)1. 教师播放PPT,展示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如地壳运动、气候、河流等。
2. 学生观察PPT,理解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
3. 教师提问:“地表形态变化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学生思考并回答。
三、大陆漂移假说(10分钟)1. 教师介绍大陆漂移假说的提出者魏格纳,以及大陆漂移假说的基本内容。
2. 学生听讲并阅读教材,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基本内容。
3. 教师提问:“大陆漂移假说为什么被广泛接受?”学生思考并回答。
四、板块构造学说(10分钟)1. 教师介绍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如板块的划分、板块运动的特点等。
2. 学生听讲并阅读教材,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3. 教师提问:“板块构造学说如何解释地球上的地震和火山现象?”学生思考并回答。
五、火山与地震(5分钟)1. 教师介绍火山与地震的原因及特点,如火山喷发的原因、地震的成因等。
2. 学生听讲并观察教学视频或图片,了解火山与地震的特点。
3. 教师提问:“火山与地震对人类生活有什么影响?”学生思考并回答。
六、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表形态变化、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以及火山与地震的知识点。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海陆变迁》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四节《海陆变迁》,主要介绍了海洋和陆地的变迁过程,包括海洋的形成和演变、陆地的形成和演变,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可以了解地球表面的变迁过程,认识到海洋和陆地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了解海洋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包括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和地壳运动等。
b. 了解陆地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包括地质作用和风化侵蚀等。
c. 了解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海岸地貌和海陆风等。
2. 能力目标:a. 能够描述海洋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以及陆地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b. 能够分析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相互作用。
c.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地理现象。
3. 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对地球的关注和热爱。
b.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c.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海洋的形成和演变,陆地的形成和演变,海洋和陆地的相互作用。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相互作用。
四、学情分析:学生对地球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可能了解不多,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有所差异。
部分学生可能对地球的地质结构和地质作用概念不够清晰,需要加强基础知识的讲解和巩固。
另外,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需要培养和提高。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新课导入引导学生观察一张地球的图片,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地球的表面是什么样子的?”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好奇心。
学生可以观察到陆地和海洋的存在,并描述地球表面的特点。
第二环节:知识讲解a. 介绍海洋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包括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和地壳运动等。
可以通过使用地球仪或地球模型,让学生观察不同大陆的形状,然后解释大陆漂移的概念。
可以使用动画或视频展示板块构造和地壳运动的过程,让学生理解海洋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海陆变迁》教案
《海陆变迁》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归纳、表达等认知能力。
2.通过对相连证据的找寻方向的探究,提高学生研究手段的科学性、指向性,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本节教材包括板块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两部分内容。
板块构造学说。
教材以丰富的地理图像和文字,围绕以下内容展开:板块构造运动的基本观点;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的交接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用板块构造学说演示海洋的生成和发展阶段。
火山与地震。
主要介绍火山及地震活动最剧烈的地带。
2.教材中,六大板块示意图、海洋的生成和发展阶段、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图等,均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教材中运用五幅模式图。
演示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太平洋海沟、日本群岛的形成,从而生动、直观地演绎出海洋形成和发展、演化的各个不同阶段。
最后,教材通过两则阅读材料,让学生对火山、地震的危害有所了解。
同时,以读图和回答问题的形式,引出对于板块构造运动与世界火山、地震分布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1、大板块示意图2、海洋的生成和发展阶段3、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教学难点海洋的生成和发展阶段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媒体呈现与开放式教学相结合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地球仪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星海湾新旧图片的对比,探究星海湾的变化1.海陆在变迁通过实例研究海陆在变迁演示海陆变迁的动态效果,探究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地壳变动海平面升降人类活动2.海陆怎样变迁——大陆漂移假说通过拼通过对各种证据的筛选和“大陆漂移假说”的演示,使学生掌握并会运用这一假说解释一些现象合游戏,研究怎样寻找大陆相连的证据阅读魏格纳的故事二、新课学习在上节课里我们学习了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有谁能来说一说大陆漂移假说的主要内容呢?屏幕上显示“大陆漂移过程图”。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2.4《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2.4《海陆变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列举实例知道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2、学会运用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解释世界海陆分布格局,解释世界主要山系、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及成因。
3、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和勇于探究精神的培养,通过了解防灾减灾的常识,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的关系。
难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电教手段及教具:多媒体导入:海陆变迁视频导入:《国庆中秋喜相逢,华夏大地共欢庆》导语:麻古发现随时会被海水淹没的礁石-永暑礁成了南沙群岛的第一大岛永暑岛,感叹真是沧海桑田,中国历经71年,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巨变,而我们的地球也真正经历过巨大的海洋与陆地的变迁!学生:观看视频,升华感情,为新课学习做准备。
设计意图:由具有爱国情感的、生活中的地理的视频导入,引领学生顺其自然、兴趣盎然进入新课学习。
过渡:神仙麻姑曾亲眼看到过东海三次变为桑田,这是真的吗?让我们和麻姑一起用事实来说话。
新授:一.地表形态变化1.出示地表形态变化的4个实例和一则新闻,引导学生感受地表形态的变化。
2.归纳总结:地表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
观察实例,解释现象,体会地表形态变化。
让学生从直观去感受地表形态产生的变化。
过渡:地表形态在变化,海陆之间也在变化,那么海陆之间是如何变化的呢,善于思考的麻姑又提出了新的问题。
让我们和麻姑一起探讨这个问题的答案吧?二.大陆漂移假说1.慧眼识图:出示世界海陆分布图,让学生观察发现的奥妙。
你的发现跟德国科学家魏格纳不谋而合。
2.大胆假设:南美洲和非洲是一个整体。
3.小实验:一张报纸4.验证假设:出示证据5.得出结论:大陆漂移假说途径①从课本获得②演示过程6.解释现象:南极发现了煤7.魏格纳的事迹进行情感教育学生观察,发现问题,进行猜想。
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海陆变迁》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地位和作用《海陆变迁》是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的重要内容。
它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海陆分布等基础知识,而本章内容将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海陆分布格局形成的原因以及变化过程。
通过对海陆变迁的学习,学生能够从动态的角度认识地球表面的形态,理解地球的演变历史,为后续学习板块构造学说、火山地震等知识奠定基础。
同时,这部分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让学生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材内容结构教材首先通过展示一些实例,如喜马拉雅山中发现海洋生物化石、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遗迹等,引发学生对海陆变迁现象的思考。
接着介绍了大陆漂移学说,阐述了魏格纳提出该学说的依据和主要观点。
然后引入板块构造学说,讲解了板块的划分、运动方式以及对地形地貌的影响等知识。
教材内容按照从现象到理论,从简单到复杂的逻辑顺序编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学情分析(一)知识基础七年级学生在小学科学课程以及地理课的前期学习中,已经对地球的形状、大小以及海陆分布等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于海陆变迁这种宏观且抽象的地理现象,他们的认知还比较浅显。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听说过一些地震、火山等灾害,但对于这些现象与海陆变迁之间的联系缺乏深入理解。
(二)认知能力这个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对于直观、生动的事物比较感兴趣,但对于抽象的理论知识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不过,他们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探究新鲜事物,如果能够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将有助于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学习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倾向于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获取知识。
他们喜欢在互动中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学生对于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知识更易于接受,例如利用身边的地理现象来解释海陆变迁等内容,会让他们更有学习的成就感。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海陆变迁》精品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海陆变迁》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海陆变迁”,属于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内容。
教材通过介绍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以及海陆变迁的实例,使学生认识到海陆变迁是自然规律。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关于海陆变迁的知识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实例和图片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学生对于探索自然现象充满好奇,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能够提高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掌握海陆变迁的原因,能够运用实例说明海陆变迁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和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敬畏之心,认识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树立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海陆变迁的概念及其原因2.运用实例说明海陆变迁的现象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和实例,创设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2.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思考分析能力。
3.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图片和实例:收集与海陆变迁相关的图片和实例,用于教学过程中的呈现和讨论。
2.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等,用于展示图片和实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形态运动的动画,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表面的变化,从而引入海陆变迁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海陆变迁的图片和实例,如陆地变成海洋、海洋变成陆地等,使学生直观地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海陆变迁的原因。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例,总结出海陆变迁的原因。
4.巩固(5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总结,使学生掌握海陆变迁的原因。
湘教版(2024)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第三节海陆变迁【教学目标】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了解世界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规律,关注人类如何防震抗灾,提高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4.初步了解海陆地形的形成及发展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利用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解释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了解世界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规律,关注人类如何防震抗灾,提高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海陆地形的形成及发展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法。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步骤结论【情境导入】讲述故事,切入问题。
让学生讲一讲“沧海桑田”的故事,从故事中引出海陆是否能够变迁的问题探究。
播放视频,学生观看,并进一步验证海陆是在变化的。
讲故事、观看视频,能够化虚为实,化远为近。
观察与感悟一、地表形态的变化1.列举实例,解释下列现象。
● 在青藏高原上发现海洋生物化石。
● 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
● 东非大裂谷不断扩张将形成海洋。
● 地中海的面积不断缩小,最终将消失。
【承转】这些地理现象都是漫长的变化的过程。
但有些现象表现激烈,易被察觉。
2.火山与地震。
展示火山与地震图片,结合教材内容,找到火山与地震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体会火山与地震产生的突然性,感受短时间内的地表形态的变化。
3.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展示填海造陆、开山采石的情景图片,感受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结论:海洋→陆地,陆地→海洋,板块张裂拉伸,板块碰撞挤压。
引导学生分析海变陆、陆变海的实例,从而感悟海洋和陆地处于不断变动之中。
引导学生对海陆变迁进行归类分析。
的影响。
承转地表形态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观察与思考二、大陆漂移假说1.多媒体展示大陆漂移过程,结合阅读“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了解该假说创始人、基本内容。
七年级地理上册 海陆变迁(第1课时)教案 湘教版
进入学习状态
结合课本,仔细读图,小组合作学习,分析:
(1)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教具
准备
多媒体课件、地球仪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过 程
环节
知识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导入
新课
自主学习
沧海桑田
你知道"沧海桑田"的成语故事吗?传说我国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后人就以这种沧海桑田的变更,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其实这个故事的原意是指海陆的变迁,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第二节 海陆变迁
课 题
第二节 海陆变迁
课时
总 2课时
主备人
第 1课时
课 型
新 授
教
学
目
标
1.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中2.运用大陆漂移说解释大洲和大洋的形成以及变化趋势
重点
难点
1.海陆变迁的原因 2.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学法
教法
读图绘图、小组合作学习
读图指导、 读图分析
(2)(2)我国东部海域发现了古河流和古人类活动的遗迹,说明了我国东部海底大陆架,在地质时期曾经为陆地,现在变成了海洋,也就是说陆地可以变成海洋。(海平面升降)
(3)(3)荷兰是着名的"低地国"。荷兰人通过围海造田,使本国的国土面积不断扩大,说明了我们人类的活动也能使海陆发生变化,不过这种变化只是局部的和小规模的,而且这种活动还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否则,要受到大自然的报复。那么,引起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人为动动)
04 第三节 海陆变迁【教案】七年级上册地理湘教版
海陆变迁第1课时地表形态变化大陆漂移假说设计说明本节课主要通过播放图片、视频、动画等,说明地球自形成以来,风云变幻,历经沧桑,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之中。
学习目标1.结合实例,说明海洋和陆地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区域认知)2.通过阅读史实资料,观看视频动画,描述大陆漂移假说的内容。
(综合思维)3.通过“拼接大陆”的实践活动,力证大陆漂移假说。
(地理实践力)重点难点重点:举例说明地表形态的变化。
难点:运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地理现象。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自主学习法、资料分析法、动手拼图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完成《作业》知识梳理部分的内容。
二、学习任务一教学模块三、学习任务二教学模块四、过程性评价随堂练习五、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两部分内容。
沧海桑田,海洋可以变陆地,陆地可以变海洋。
海陆变迁的原因有地壳运动、海平面上升、人类活动等。
大陆漂移假说:魏格纳发现问题(南美洲大陆凸出的部分与非洲大陆凹进的部分几乎是吻合的)→提出假设(非洲和南美洲是不是曾经连在一起,后来分开的)→寻找证据(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古生物化石的相似性、古生物分布的相似性)→提出假说(大陆漂移假说主要内容),并运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南极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
六、布置作业建议所有同学完成本课时《作业》的【基础通关】和【能力突破】,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同时完成【素养达标】和【考点专练】。
七、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第2课时板块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设计说明本节课基础知识部分有六大板块的名称、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主要运用问题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完成。
同时,案例的设计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基础,即学生在理解板块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时存在困难,因此要采取多种方法破解难点,比如做模拟演示实验、动画视频等。
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理论解释地理现象,如山脉的成因、某地多发火山地震等是本节课的难点,通过分析某一案例总结方法,然后引导学生自主分析,举一反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复习七大洲四大洋
:
二、 复习等高线图
三、 导入新课
喜马拉雅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 地壳的变动
东部海的古河流遗迹 —— 海平面的升降
荷兰的围海大坝 —— 人类活动,如填海造陆
图1
四、大陆漂移学说:
提出人:
德国伟大的科学家——魏格纳
提出的依据:
大西洋两岸的大陆轮廓基本吻合
主要内容:
他认为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
一块大陆,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原始大陆才
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的漂移分离,形成了今天
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五、板块运动学说:
▪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和而成。
▪全球大致分为大板块,各大板块处于不断之中。
▪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
▪地球上的、主要集中在板块交界地带。
六、大板块及其运动方向示意图:
亚欧板块(最大的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几乎是大洋的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张裂使地表断裂形成海或裂谷(如东非大裂谷和红海、大西洋等),碰撞使地面隆起形成高山、高原(如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等)。
七、地震火山分布带:
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它们位于哪些板块交界处?
八、总结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