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教学设计
《蚯蚓》教案设计

《蚯蚓》教案设计蚯蚓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小动物,它在土壤中起着重要的生态作用。
本教案设计旨在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了解蚯蚓的生态特征以及其在土壤中的作用,并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教案设计,学生将能够:1. 了解蚯蚓的基本特征和生态作用;2. 掌握观察、记录和描述蚯蚓的方法;3. 学习如何保护土壤中的蚯蚓及其生态环境;4.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二、教学准备1. 幻灯片或教材相关图片2. 有关蚯蚓的视频或图文资料3. 塑料容器或玻璃罐(用于蚯蚓的观察和实验)4. 土壤样本5. 铅笔、纸张和绘画工具(用于学生记录观察结果)三、教学过程Step 1:导入通过展示蚯蚓的图片或视频,向学生介绍蚯蚓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
鼓励学生观察、发现并描述蚯蚓的外形特征、颜色和移动方式。
Step 2: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蚯蚓在土壤中的作用,并探讨土壤中的蚯蚓对植物生长和土壤结构的影响。
鼓励学生提出他们自己的观点和猜想,并充分讨论。
Step 3:实地观察蚯蚓带领学生到校园或周边的土地上,观察蚯蚓在土壤中的生活状况。
鼓励学生仔细观察蚯蚓的行为、数量和分布情况。
学生可以将观察到的内容记录在纸上,并进行简单的素描。
Step 4:实验:蚯蚓的呼吸在课堂上进行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探究蚯蚓是如何呼吸的。
将若干蚯蚓放入一玻璃罐中,轻轻加上湿润的土壤,然后盖上玻璃板或纱布。
通过观察玻璃罐内的变化,引导学生发现蚯蚓呼吸所需的氧气来自于土壤中。
Step 5: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生态现象或问题,相关于蚯蚓或与蚯蚓有关。
鼓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研究,归纳总结蚯蚓在土壤中的作用以及如何保护土壤中的蚯蚓及其生态环境。
Step 6:展示和总结请小组代表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并全班共同总结蚯蚓的生态特征、生活习性以及在土壤中的作用。
强调保护蚯蚓及其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结合实例向学生解释如何实际行动来保护蚯蚓及其生态环境。
初中生物蚯蚓教案

初中生物蚯蚓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蚯蚓的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
2. 掌握蚯蚓的运动和呼吸方式。
3. 理解蚯蚓对土壤改良和生态系统的作用。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1. 蚯蚓的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
2. 蚯蚓的运动和呼吸方式。
教学难点:1. 蚯蚓的运动和呼吸方式的原理。
教学准备:1. 蚯蚓标本或活体蚯蚓。
2. 显微镜或其他观察工具。
3. 实验材料(如土壤、纸巾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蚯蚓标本或活体蚯蚓,让学生对蚯蚓有直观的认识。
2. 提问:你们对蚯蚓有什么了解?蚯蚓有什么特点?二、蚯蚓的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15分钟)1. 讲解蚯蚓的形态特征,如身体结构、体色、体表特征等。
2. 讲解蚯蚓的生态习性,如生活环境、食物来源、繁殖方式等。
三、蚯蚓的运动和呼吸方式(15分钟)1. 讲解蚯蚓的运动方式,如肌肉收缩、刚毛辅助等。
2. 讲解蚯蚓的呼吸方式,如皮肤呼吸、湿润的体壁等。
四、实验操作(1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蚯蚓在不同的环境中的运动情况,如在纸巾上、土壤中等。
2. 让学生用显微镜观察蚯蚓的肌肉结构和呼吸孔。
五、蚯蚓对土壤改良和生态系统的作用(10分钟)1. 讲解蚯蚓对土壤改良的作用,如增加土壤通气性、改良土壤结构等。
2. 讲解蚯蚓对生态系统的作用,如分解有机物、促进养分循环等。
六、总结和反思(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蚯蚓的形态特征、生态习性、运动和呼吸方式等。
2. 引导学生思考蚯蚓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人类对蚯蚓的保护意义。
教学延伸:1. 让学生课后调查蚯蚓在不同环境中的分布情况,了解蚯蚓的生态适应性。
2. 让学生参与蚯蚓保护活动,如蚯蚓养殖、蚯蚓栖息地保护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蚯蚓标本和活体蚯蚓,让学生对蚯蚓有了直观的认识。
通过讲解和实验操作,学生掌握了蚯蚓的形态特征、生态习性、运动和呼吸方式等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思考和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让孩子爱上科学:幼儿园大班蚯蚓教案设计

让孩子爱上科学:幼儿园大班蚯蚓教案设计学教育是儿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孩子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对于未来的学习和成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儿童学习科学并非易事,幼儿园作为儿童学前教育的基础阶段,如何设计科学教学,让孩子爱上科学,成为了每个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幼儿园大班蚯蚓教案设计的实践中,探讨如何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孩子在科学学习中获得乐趣,并逐渐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
一、课程目标1.激发孩子对科学的兴趣,学会尊重和珍爱生命。
2.了解蚯蚓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惯,探索蚯蚓在土地中的重要作用。
3.锻炼孩子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二、教材准备1.干净无污染的泥土。
2.干净的透明玻璃罐或塑料盒。
3.放大镜、铲子、小镊子等简单的工具,以及报纸等。
三、教学过程1.引入教师提前准备好蚯蚓,在班级中展示、引导学生谈论蚯蚓的特征和生活习惯,让孩子对蚯蚓产生兴趣。
2.实验(1)观察蚯蚓让孩子在放大镜下观察蚯蚓的外部结构和特征,了解蚯蚓身体的组成和特点,从而认知蚯蚓是一种生命,需要保护和珍爱。
(2)种蚯蚓让孩子把泥土放进玻璃罐或塑料盒中,将蚯蚓放进去,让孩子观察蚯蚓在土壤中的动作和生活状态。
同时,教师可以讲解蚯蚓的生态作用,以及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意义。
(3)观察便便蚯蚓有很强的排泄能力,孩子们可以观察蚯蚓所排出的便便,了解便便的特征和蚯蚓在环境中的作用,促进孩子对环境保护的理解。
3.总结让孩子通过动手实验和观察,自主总结蚯蚓的特点和生活习惯,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
四、教学评价教师可通过对孩子们的表现和反应进行评价,评价标准主要包括:1.对蚯蚓的认知和了解能力;2.动手实验和观察的技能和能力;3.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的能力;4.环保意识和珍爱生命的态度。
五、教学拓展在此基础上,可以拓展以下方向:1.设计更多有关自然科学的实验和活动,调动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2.组织孩子们进行户外科学探索活动,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幼儿园儿歌蚯蚓教案

幼儿园儿歌蚯蚓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蚯蚓的基本生态知识;
2.学会唱《蚯蚓儿歌》;
3.培养幼儿的集体合作精神。
二、教材准备
1.音乐播放器;
2.《蚯蚓儿歌》歌词。
三、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步:导入
1.教师带领幼儿回顾并谈论昨天的野外探险活动,回忆蚯蚓是什么样的生物,生活在哪里,吃什么等基本生态知识。
第二步:学习《蚯蚓儿歌》
1.教师播放《蚯蚓儿歌》;
2.教师带领幼儿跟随歌曲的节奏学习;
3.教师带领幼儿分成小组重复学唱。
>《蚯蚓儿歌》 > >刷,刷,刷,我的小铲子,蚯蚓哪里跑? > >掀,掀,掀,我的小罐子,蚯蚓快跑掉。
> >跑,跑,跑,我的小脚丫,蚯蚓跑到哪? > >跑到泥泞的土里,谁也抓不到。
第三步:合作游戏
1.教师组织幼儿进行集体合作游戏,游戏内容为将捉到的蚯蚓放到游戏区域的指定区域,并看哪一组蚯蚓放置最多。
2.游戏结束后,教师领着幼儿讨论谁的蚯蚓放置得最多,这些蚯蚓将被放生回到自然中。
四、教学评估
1.考察幼儿对蚯蚓基本生态知识的掌握情况;
2.考察幼儿是否掌握《蚯蚓儿歌》及学唱的能力;
3.考察幼儿是否有良好的集体合作精神。
五、教学总结
通过本次主题活动(或教育实践活动),幼儿了解了蚯蚓的基本生态知识,学唱了《蚯蚓儿歌》,通过集体合作游戏培养幼儿的集体合作精神,增强了幼儿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认识。
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蚯蚓》

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蚯蚓》1. 教学目标本节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形态特征和重要作用,启发学生对整个生态环境的探索精神,并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1.1 知识目标•了解蚯蚓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和重要作用•了解蚯蚓在土壤中的作用和价值•掌握观察、分类、比较、的方法1.2 能力目标•能够动手实践,观察到蚯蚓的活动,加深对蚯蚓生活习性的了解•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关注生态环境,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能够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培养科学精神2. 教学内容2.1 蚯蚓的基本概念•蚯蚓的生物学定义•蚯蚓的生活环境2.2 蚯蚓的形态特征•蚯蚓的身体形态特征•蚯蚓的生理特征2.3 蚯蚓的生活习性•蚯蚓的觅食行为•蚯蚓的繁殖行为•蚯蚓的生日习惯•蚯蚓的栖息环境要求2.4 蚯蚓在土壤中的作用•蚯蚓对土壤的改良作用•蚯蚓对环境的保护作用•蚯蚓对人类的意义3. 教学重点和难点3.1 教学重点•学生主动探索和参与实验,提升实践能力•蚯蚓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和重要作用3.2 教学难点•学生对蚯蚓的认知不足,需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一些学生可能会对蚯蚓产生恐惧等情绪,需及时引导4. 科学探究活动设计4.1 活动准备•课堂中需要妥善安排一些活动准备工作,以确保实验成功。
•准备一些生动形象的图片和实物展示,以增加学生数量的学习兴趣。
4.2 活动步骤•第一步:介绍蚯蚓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思考蚯蚓的生活环境和作用。
•第二步:给学生展示蚯蚓的形态特征,并请学生观察实物蚯蚓,了解蚯蚓的生理特征。
•第三步:请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探究蚯蚓的生活习惯,感受蚯蚓的生命力。
•第四步:引导学生探究蚯蚓在土壤中的作用,注意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普及讲解。
5. 思考题•你是否会哄蚯蚓?•蚯蚓在土壤中有什么作用?•如果你是一只蚯蚓,你希望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6. 教学方法•目的导向法•实验探究法•思考问题法7. 教学评价本次课程,将通过学生的实验操作、学生小组的展示、学生思考问题等方面进行学生的评价。
《蚯蚓》 教学设计

《蚯蚓》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蚯蚓的形态结构特点,包括身体的分段、环带的位置等。
(2)掌握蚯蚓的生活习性,如栖息环境、食物来源等。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蚯蚓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关爱动物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蚯蚓的形态结构特点。
(2)蚯蚓与环境的适应关系。
2、教学难点(1)理解蚯蚓的体壁呼吸机制。
(2)探究蚯蚓对环境变化的反应。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蚯蚓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对蚯蚓有初步的了解。
2、实验法组织学生进行观察蚯蚓的实验,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蚯蚓的认识。
3、讨论法引导学生针对实验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合作学习和思考能力。
四、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活蚯蚓若干条、解剖盘、放大镜、镊子、湿纸巾、土壤等。
2、多媒体课件制作包含蚯蚓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等内容的 PPT 课件。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通过播放一段关于蚯蚓在土壤中活动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它在土壤中起着怎样的作用?2、知识讲解(1)利用 PPT 展示蚯蚓的图片,结合图片讲解蚯蚓的形态结构,包括身体的分段、环带的位置等。
(2)介绍蚯蚓的生活习性,如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以土壤中的有机物为食等。
3、实验探究(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一条蚯蚓、解剖盘、放大镜等实验材料。
(2)指导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注意身体的分段、刚毛的分布等。
(3)让学生轻轻触摸蚯蚓的体表,感受其湿润程度,思考蚯蚓如何保持身体的湿润。
4、小组讨论(1)组织各小组讨论以下问题:①蚯蚓是如何运动的?②蚯蚓的环带有什么作用?(2)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5、难点突破(1)讲解蚯蚓的体壁呼吸机制,通过简单的图示帮助学生理解。
三年级上科学-2.4蚯蚓(8)教案-教科版

三年级科学《蚯蚓》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在学生寻找身边动植物的基础上,选择一种小动物(蚯蚓)进行观察。
通过用感官和借助工具观察蚯蚓,使学生体验到使用工具比单纯使用感官更有效。
从观察蚯蚓的外部特征和运动方式到观察蚯蚓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从定性观察到定量观察,观察水平和难度逐渐增加。
通过学生提问、猜想、观察、整理观察到的信息、根据实验结果修正自己的猜想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体验探究学习的基本过程。
本课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观察方法,而不在于多蚯蚓的认识有多深刻。
蚯蚓只是一个范例,可以选择其他动物。
通过观察蚯蚓,培养学生用感官和工具认识蚯蚓。
教师事先要带领或指导学生收集蚯蚓,平均每组要有二个蚯蚓,供课堂应用。
在观察蚯蚓的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保护蚯蚓的训练,不要伤着蚯蚓。
在观察中,要引导学生体验用工具比用感官更科学。
用感官和工具观察小动物,也是自然教学的发展,而我们科学课的特色在于把使用感官和工具的训练融于科学知识的学习之中,而非独立的为训练而训练,这正是教材的综合性表现之一,把科学探究的训练、方法的训练与知识、情感的培养有机地融为一体。
二、教学设计思想:本课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观察的方法,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必须为学生创造一个气氛和谐的情境,让学生能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敢做,在师生共建的科学氛围里,通过学生提问、猜想、观察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体验探究学习的基本过程。
教师适时地点拨学生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三、教学目标1.熟悉蚯蚓的身体结构2.能用简图画出蚯蚓的形态结构3.喜欢蚯蚓这样的小动物,树立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教学重点对蚯蚓的细致的观察,对蚯蚓身体结构的认识教学难点对蚯蚓的细致的观察,对蚯蚓身体结构的认识教学方法讲授法、情景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的课堂上来了一位新朋友,你来猜一猜它是谁呢?谜语导入,“没有手,没有脚,弯弯曲曲来回走,松土数它是能手。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二 动物 蚯蚓》教学设计_39

《蚯蚓》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蚯蚓有适合环境的身体结构2、蚯蚓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相对应的反应,如:对外力刺激的反应,对水的反应。
过程与方法:能用简图画出蚯蚓的形态结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喜欢蚯蚓这样的小动物,树立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重点:经历蚯蚓的观察,对蚯蚓身体结构的理解,及蚯蚓的运动、反应。
难点:蚯蚓身体结构的理解。
二、课前准备:(教师)一杯水学生8组:(培养皿筷子蚯蚓放进有土壤的纸盒)放在一个大盒子里(所有的放大镜,每小组2个)放在一个盒子里,(装水的盒子,一组1盒)放在大盒子里三、教学过程(一)说蜗牛(5)同学们,你么观察过蜗牛,养过蜗牛吗?说说自己对蜗牛的理解。
【这个环节让听课者,误以为是上蜗牛。
所以能够改为: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蜗牛,请大家说说对蜗牛的理解。
】【上课时,这里花的时间较多,大概有8分钟左右,学生对蜗牛有些陌生了。
本来准备好了课件让学生看图说的,不过一紧张没有出示图片,让学生回忆。
】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把蜗牛和蚯蚓的共同点写在中间,蜗牛独特的特点写在左边)看来同学们很喜欢蜗牛,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种小动物,板书:蚯蚓(二)、画蚯蚓(10)①你们见过蚯蚓吗?记得蚯蚓的样子吗?把它画在科学记录本上。
(课件出示:画蚯蚓)②师巡视,选几张有代表性的图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
请这几位同学介绍自己的蚯蚓图【教师课堂教学时,不够放,虽然请学生上来了,但是还是自己问,学生答。
如果能够让学生养成自己介绍,这样学生的主体性更能体现出来】③对这几个同学的蚯蚓图,你们有什么看法?(对学生的回答,教师不给以肯定或否定,教师不要渗透任何概念)评价语能够为:恩,这是你的看法,恩,有可能是这样的当学生讲到环带时,师质疑:环带的位置接近头部,在中间,还是接近尾部?你怎么认出来那个是环带?环带是特别突出一点还是和身体一样大小?【预设的还是比较理想的,课堂中学生的图出现了有无眼睛,有无环节,环带位置不一,所以课堂中强调孩子等会儿观察时,一定要弄清楚】④老师先把大家公认的蚯蚓画在黑板上。
大班科学教案《蚯蚓》

目录
• 课程介绍与目标 • 观察与实验:了解蚯蚓 • 知识拓展:蚯蚓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 实践活动:亲手养殖蚯蚓 • 创意制作:利用废旧物品制作蚯蚓屋 • 课程总结与延伸思考
01 课程介绍与目标
教案背景及目的
背景
本次科学教案以蚯蚓为主题,通过观 察和实验的方式,引导幼儿了解蚯蚓 的生活习性和特点,培养幼儿的观察 力和科学探索精神。
境和习性。
制作蚯蚓饲养箱
指导幼儿利用废旧材料制作蚯蚓 饲养箱,为蚯蚓提供适宜的生活 环境,并观察它们的生长和繁殖
过程。
保护土壤生态系统
教育幼儿要保护土壤生态系统, 不乱扔垃圾,减少使用化肥和农 药,让土壤中的生物能够健康生
长。
鼓励幼儿继续探索自然界奥秘
阅读相关书籍
01
推荐一些关于蚯蚓和土壤生态系统的书籍,让幼儿了解更多相
收集废旧物品,设计创意造型
收集各种废旧物品,如纸箱、塑 料瓶、旧布料、报纸等。
根据收集到的物品,设计蚯蚓屋 的创意造型,可以考虑制作成卡
通形象、自然景观等。
确定设计方案后,准备好所需的 工具,如剪刀、胶水、颜料等。
制作过程及注意事项
01
02
03
04
按照设计方案,利用废旧物品 进行裁剪、拼接、粘贴等操作 ,制作出蚯蚓屋的主体结构。
邀请同学们分享自己制作蚯蚓屋的经 验和心得,以及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 法。
鼓励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继续关 注环保问题,积极参与废旧物品回收 和再利用活动。
06 课程总结与延伸 思考
回顾本次课程重点内容
蚯蚓的基本特征
身体细长,分为头、胸、腹三部 分,没有明显的头部和尾部;身 体表面有许多细小的刚毛,可以
《蚯蚓》教学设计

《蚯蚓》教学设计《蚯蚓》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蚯蚓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和生态作用,掌握观察蚯蚓的方法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和观察分析,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生命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蚯蚓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和生态作用,观察蚯蚓的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蚯蚓的运动方式和呼吸方式,实验探究蚯蚓对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蚯蚓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和生态作用,观察蚯蚓的方法和技巧。
2. 实验法:通过实验探究蚯蚓的运动方式和呼吸方式,观察蚯蚓对环境的影响。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蚯蚓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生命意识。
4. 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蚯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一些蚯蚓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蚯蚓是什么样的生物?它们生活在哪里?有什么特点?提问学生:“你们在生活中见过蚯蚓吗?它们在做什么?”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2. 讲授新课蚯蚓的形态结构讲解蚯蚓的身体结构:蚯蚓的身体由许多环节组成,每个环节上都有刚毛。
展示蚯蚓的解剖图,让学生观察并了解蚯蚓的内部结构。
蚯蚓的生活习性讲解蚯蚓的生活环境:蚯蚓喜欢生活在潮湿、阴暗、富含有机质的土壤中。
讲解蚯蚓的食性:蚯蚓以土壤中的有机物为食,它们能够分解有机物,促进土壤的肥力。
蚯蚓的运动方式实验探究蚯蚓的运动方式:将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观察蚯蚓的运动方式。
分析实验结果,得出蚯蚓的运动方式:蚯蚓通过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以及刚毛的支撑和固定,实现身体的蠕动。
蚯蚓的呼吸方式实验探究蚯蚓的呼吸方式:将蚯蚓放在水中,观察蚯蚓的呼吸方式。
分析实验结果,得出蚯蚓的呼吸方式:蚯蚓通过体表的湿润来进行气体交换,它们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
蚯蚓教学设计

《蚯蚓》说课稿一、说教材: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对于一个生物来说,周围的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生物环境有动物、植物、微生物等。
非生物环境有阳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
在这节课中学生将通过两个对比实验,了解蚯蚓生活需要的环境条件--黑暗潮湿,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动物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二、学情分析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
引导学生经历更为完整的探究过程,比如强调实验前后的推测、解释要有充分的依据、进一步掌握控制变量实验的技能、并学习设计控制变量实验等,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思维训练以及探究方法的培养,让他们从事物表面兴趣发展为对科学探究持久的兴趣,让他们体验到探究中思考与发现的乐趣。
三、说教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过程。
根据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该具有开放性这一基本理念,针对《蚯蚓》这堂课,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利用实物创设情境法。
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教学的伊始,我为学生创设猜一猜,看一看实物蚯蚓的情境,让学生对蚯蚓这种小动物产生喜爱之情,同时点燃了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的兴趣。
2.引导-探究法引导-探索教学法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是学着像科学家那样自己去探索大自然秘密的探索者。
四、说学法1.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亲身经历活动的全过程。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教师为学生创设情境,创造科学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提问、猜想、设计、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2.注意合作交流通过团结合作来完成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协作精神。
六、教学流程五、说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1、今天我给同学们请来了一个动物朋友,想不想见见?是谁呢?教师板书。
【K12学习】《蚯蚓》教学设计

《蚯蚓》教学设计蚯蚓【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蚯蚓有其适应环境的身体结构。
2、蚯蚓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如对外力刺激的反应、对水的反应。
过程与方法能用简图画出蚯蚓的形态结构,能用维恩图比较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喜欢蚯蚓这样的小动物,树立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教学重点】经历对蚯蚓的观察,初步理解动物身体结构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对蚯蚓的细致的观察,对蚯蚓身体结构的认识。
【教学准备】每组:几条蚯蚓,一只浅水碟子。
【教学过程】一、课前布置学生捉蚯蚓1、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蜗牛,捉到蜗牛的地方有什么环境上的特点。
2、关注:学生捉蜗牛是否伤害蜗牛和其他动植物。
3、设计意图:使学生对蜗牛的生活环境有一个初略的认识。
二、观察蚯蚓的身体1、组织讨论观察蚯蚓的身体的顺序,讨论纪录的方法。
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蚯蚓牛的身体。
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注意到肛门、扣、和环带,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蚯蚓的身体结构特点。
三、观察蚯蚓的运动和反应。
1、组织学生讨论观察蚯蚓运动的方法和记录的方法。
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蚯蚓的运动。
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用到适度刺激的方法观察蚯蚓的反应,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蚯蚓运动和反应的特点:靠环节间的缩放运动,能对刺激做出反应。
四、比较蚯蚓和蜗牛的相同和不同1、回顾维恩图的用处。
2、学生把上节课学的蜗牛的特点写在左边圆圈里,把蚯蚓的特点写在右边的圆圈里,划去各自相同的特点。
3、小结蚯蚓和蜗牛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关注:学生比较的信息的多寡。
5、设计意图:初步体会动物具有相同的特点。
五、鼓励学生饲养蚯蚓,以获取更多有关蚯蚓的信息。
《蚯蚓》教学设计

《蚯蚓》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蚯蚓》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并分析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情感提升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提升写作和表达能力教学准备为了有效地进行《蚯蚓》教学,教师需要准备以下材料:《蚯蚓》的文本课堂讨论和分析的问题学生练习册和笔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通过展示《蚯蚓》的插图或简要介绍作品的情节,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关于作品的问题,如“你们读过《蚯蚓》吗?”、“你们对这个题目有什么想法?”等。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意图。
步骤二:文本分析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分析,让学生理解作品的主题、情感和人物形象。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如“你们觉得作品的主题是什么?”、“你们对作品中的人物有什么感受?”等。
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写作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
步骤三:观察与想象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想象的训练,让学生观察作品中的细节和想象作品中未写明的情节。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如“你们觉得作品中的蚯蚓是什么样子的?”、“你们觉得蚯蚓的生活是怎样的?”等。
学生可以通过讨论和写作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象。
步骤四:写作练习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让学生根据作品的主题和情感写一篇文章或故事。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写作的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提升写作和表达能力。
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观察学生在文本分析中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在观察和想象中的表现和创造力评价学生的写作练习,包括文章的结构和表达的准确性教学延伸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学习,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作品的朗诵或表演活动,展示学生的表演和表达能力引导学生进行作品的创作,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组织学生进行作品的续写或改编,拓展学生的写作和创作能力。
幼儿园大班教案《蚯蚓》

幼儿园大班教案《蚯蚓》教学目标:1. 让孩子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和作用。
2. 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 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和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教学准备:1. 纸板、彩色纸、颜料、画笔、剪刀等。
2. 一些蚯蚓,可以用玻璃罐或纸箱制作蚓穴观察器械。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老师出示一些蚯蚓的图片,让孩子观察。
2. 引导孩子说说自己对蚯蚓的了解,以及蚯蚓在哪些地方可以看到。
二、新知教学(10分钟)1. 老师给孩子简单介绍蚯蚓的特点和生活环境。
2. 老师告诉孩子蚯蚓在土壤中会挖洞,让土壤变得肥沃。
3. 老师给孩子展示一些小带土壤的花盆,并埋下一些蚯蚓,让孩子观察。
三、活动一:制作蚯蚓画(20分钟)1. 老师给孩子发纸板、彩色纸、颜料、画笔、剪刀等材料。
2. 老师引导孩子使用纸板做蚯蚓的身体,用彩纸做蚯蚓的眼睛、嘴巴等。
3. 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对蚯蚓的印象进行创作,或者仿照老师的示范。
四、活动二:观察蚯蚓(15分钟)1. 老师将一些蚯蚓放到玻璃罐或纸箱制作的蚓穴观察器械中,并给孩子讲解如何观察蚯蚓。
2. 孩子们可以用放大镜观察蚯蚓的外形特点、爬行方式等。
五、活动三:蚯蚓比赛(15分钟)1. 孩子们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将蚯蚓放到细长的竞赛道上。
2. 孩子们观察蚯蚓比赛的速度和方向,并通过比赛来了解蚯蚓的运动特点。
六、总结(5分钟)1. 老师带领孩子回顾学习的内容,重点强调蚯蚓的生活习性和作用。
2. 老师鼓励孩子保护小动物,爱护环境。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孩子们对蚯蚓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他们了解到蚯蚓的生活习性和作用,同时也培养了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通过制作蚯蚓画和观察活动,孩子们的创造力和观察力得到了锻炼。
比赛活动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了蚯蚓的运动特点,也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整个教学过程寓教于乐,既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又促进了他们的身心发展。
大班科学活动《蚯蚓》

大班科学活动《蚯蚓》
活动目的
本次活动旨在让幼儿了解蚯蚓的生命周期、习性以及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培养幼儿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同时提高幼儿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培养幼儿的科学精神和探索能力。
活动准备
1.蚯蚓的模型或图片
2.放大镜或显微镜
3.手电筒
4.面包屑、泥土、新鲜草叶等食物
活动过程
1.导入环节(1)采用自然界中发现蚯蚓的方式,激发幼儿
对蚯蚓的好奇心;(2)介绍蚯蚓的形貌、特点。
2.观察蚯蚓(1)放大镜或显微镜观察蚯蚓的身体特点,比
如颜色、大小、触手等;(2)利用手电筒观察蚯蚓的动态,让幼儿学习如何正确使用手电筒。
3.蚯蚓的生活习性(1)让幼儿开展实验,利用泥土和草叶
来模拟蚯蚓的生活环境。
(2)介绍蚯蚓的生态作用,如为土壤增加空气和肥料、促进植物生长、改善土质等。
4.总结环节(1)让幼儿总结蚯蚓的特点和生活习性,并进
行讨论;(2)让幼儿思考如何保护蚯蚓,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活动后感
本次活动既通过生动有趣的形式,引起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又让幼儿了解了自然界奇妙生物——蚯蚓。
同时,活动也为幼儿以后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一个初步的意识培养和基础训练。
通过本次活动,幼儿在游戏中愉快学习,探究生物世界的奥秘。
初中蚯蚓教案

初中蚯蚓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蚯蚓的形态结构特点、生活习性和在土壤中的作用。
2.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1. 蚯蚓的形态结构特点。
2. 蚯蚓的生活习性和在土壤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1. 蚯蚓的呼吸方式。
2. 蚯蚓在土壤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蚯蚓标本、显微镜等教学用具。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等学习用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知道土壤中有什么生物吗?它们对土壤有什么作用呢?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蚯蚓。
二、蚯蚓的形态结构特点(10分钟)1. 教师展示蚯蚓标本,引导学生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特点,如身体细长、环带等。
2. 学生观察后,教师简要介绍蚯蚓的身体结构,如肌肉、神经系统等。
3.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蚯蚓的横切片,了解其内部结构。
三、蚯蚓的生活习性(10分钟)1. 教师讲解蚯蚓的生活习性,如昼伏夜出、生活在潮湿土壤等。
2. 学生通过观察蚯蚓标本,了解蚯蚓的生活环境。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蚯蚓在生活中的适应策略。
四、蚯蚓在土壤中的作用(10分钟)1. 教师讲解蚯蚓在土壤中的作用,如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等。
2.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蚯蚓对土壤的改良作用。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蚯蚓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
五、蚯蚓的呼吸方式(10分钟)1. 教师讲解蚯蚓的呼吸方式,如湿润的体表、体腔等。
2.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蚯蚓的呼吸过程。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蚯蚓呼吸的特点。
六、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蚯蚓的认识。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3. 教师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蚯蚓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实验和讲解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蚯蚓的形态结构特点、生活习性和在土壤中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蚯蚓教学设计

蚯蚓教学设计《蚯蚓》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蚯蚓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和生态作用。
学生能够掌握观察蚯蚓的方法和技巧。
学生能够学会制作蚯蚓的标本。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通过制作蚯蚓的标本,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体会到蚯蚓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学生能够感受到科学研究的乐趣和意义,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蚯蚓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和生态作用。
观察蚯蚓的方法和技巧。
制作蚯蚓的标本。
2. 教学难点蚯蚓的内部结构和生理功能。
制作蚯蚓的标本。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蚯蚓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和生态作用等知识。
介绍观察蚯蚓的方法和技巧。
指导学生制作蚯蚓的标本。
2. 实验法组织学生进行观察蚯蚓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蚯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
指导学生进行制作蚯蚓标本的实验,让学生掌握制作标本的方法和技巧。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交流观察蚯蚓的心得体会。
引导学生讨论蚯蚓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增强环保意识。
4. 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蚯蚓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和生态作用等内容,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蚯蚓。
播放有关蚯蚓的视频,让学生感受蚯蚓的神奇和魅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一段有关蚯蚓的视频,让学生观察蚯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蚯蚓吗?”“你们见过蚯蚓吗?”“你们对蚯蚓有什么了解?”等,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讲授讲解蚯蚓的形态结构,包括蚯蚓的身体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三部分,头部有口、眼、触角等器官,胸部有三对足,腹部有五对足等。
讲解蚯蚓的生活习性,包括蚯蚓喜欢生活在潮湿、阴暗、富含有机质的土壤中,以土壤中的有机物为食,白天潜伏在土壤中,夜晚出来活动等。
讲解蚯蚓的生态作用,包括蚯蚓能够疏松土壤,增加土壤的透气性和肥力,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改善土壤的生态环境等。
科学教案蚯蚓教学设计

《蚯蚓》教学设计
吴龙梅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蚯蚓的身体结构。
2、初步了解蚯蚓的生活环境和习性。
3、注意收集蚯蚓的有关资料。
二、教学重点:
观察蚯蚓的身体结构。
三、教学难点:
了解蚯蚓的生活环境。
教学方法:
实践和观察
教学课准备:
学生:饲养蚯蚓,写一周的观察日记。
学生分小组选择想研究的问题:蚯蚓吃什么?蚯蚓有没有粪便?蚯蚓要不要睡觉?并做记录。
一次性杯子、水、小木棍。
教师:蚯蚓。
饲养蚯蚓,写一周的观察日记。
一次性杯子、水、小木棍。
板书:蚯蚓
身体结构:生活环境生活习性
腐烂的植物
松软睡觉
没有眼睛、鼻子。
幼儿园大班 科学探索活动设计课 教案 教学设计——《蚯蚓》》科学活动教案

《蚯蚓》
设计意图:
这是一节极为普通的科学活动,把介绍蚯蚓作为主要的教学目的,没有花哨的准备和内容,也未把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结合其中,但这节普通的课却运用了先进的教学设备——多媒体。
把蚯蚓的各部分特征展示给幼儿,让幼儿直观而又全面的接受知识,同时,取得了用图片教学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在本节课中,又利用了因特网,随时解决幼儿所提出的、想知道的各类问题,满足了幼儿的求知欲望,同时也解决了教师对知识了解不全面,从而面对幼儿提问时束手无措的情况。
教学目标:
1、了解蚯蚓的外形特征,知道蚯蚓的一些有趣的事情。
2、充分感受因特网为日常生活带来的方便。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
2、事先听过《小蚯蚓找妈妈》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谜语引出课题。
细细长长像条虫,没手没脚会劳动;天天躲在泥土中,钻来钻去把土松。
猜猜这是什么?(点击谜底)
二、蚯蚓的特征。
用多媒体课件详细介绍蚯蚓的各部分特征。
教师小结:蚯蚓的身体细长,圆圆的、光滑、柔软;全身由许多环节组成,头较尖,嘴长在身体最前面。
它没有眼睛、鼻子和耳朵,也没有脚,是靠身体的一伸一缩向前移动的。
三、蚯蚓的用途。
用多媒体课件了解蚯蚓各种不同的作用。
四、游戏“蚯蚓爱吃什么”
请幼儿根据蚯蚓的爱好有鼠标挑选蚯蚓爱吃的食物。
五、延伸活动。
用因特网查找关于蚯蚓的资料。
1、师:你们想知道蚯蚓的哪些事情呢?(教师记录)
2、师生共同上网查找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蚯蚓教学目标:1、了解蚯蚓的生活环境,能说出蚯蚓的外形特征,简图画出蚯蚓的形态。
2、了解蚯蚓对外界不同刺激做出的不同反应,如对外力刺激反应和对水反应。
3、喜爱蚯蚓这种小动物,不随便伤害小动物。
教学重难点:通过观察蚯蚓,了解蚯蚓的身体形态特征。
教学准备:几只蚯蚓,一只浅水碟子,记录纸,放大镜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引出蚯蚓1、引出蚯蚓师:同学们,上课前老师先出个谜语考考你们,好不好?(PPT) “细细长长一条龙,天天躲在沃土中。
没手没脚会劳动,钻来钻去把土松。
”有谁猜出来了吗?生:蚯蚓。
(揭题板书)2、学生对蚯蚓的了解师:说说你从哪些地方能看猜得出来是蚯蚓呢?生:没手没脚、把土松、细细长长……师:哦,原来这么多地方可以看出是蚯蚓,大家都非常棒。
那你们在哪些地方见过蚯蚓呢?生:花坛、菜园、墙角、草地上、下雨后的地上、石头下……(板书)二、新课展开师:为什么它们喜欢呆在这些地方,谁能来说说?生:因为它们喜欢阴暗、潮湿的地方。
师:这几张照片是老师我挖蚯蚓的情景,也是在阴暗潮湿的地方(强调蚯蚓喜欢阴暗潮湿的地方)你们知道蚯蚓的身体结构是怎样的,谁能来说说?预设情景:生:1一节一节的2有环带3有口腔和肛门4有眼睛师:你们要想确切知道蚯蚓有没有眼睛、嘴巴等器官,你认为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呢?生:亲眼观察师:同学们看到蚯蚓后,想一想,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研究蚯蚓?生:用眼睛看、用手摸摸、用鼻子闻闻、用手量量……师:那我们待会就用这些方法来观察一下蚯蚓,在观察前老师有几点小小要求:1、认真观察,仔细记录2、轻拿轻放,不能伤害3、相互合作、相互讨论现在请每个小组一号同学上来领蚯蚓,师:现在请同学拿出一只蚯蚓轻放在玻璃培养皿中开始观察蚯蚓。
(教师到各小组巡视,重点3个,发现问题及时指导,注意记录表格的填写)师:好的,现在请大家来说说都观察到什么。
预设情景:生1:我看到蚯蚓没有眼睛和耳朵生2:我看到蚯蚓身上的环带生3:我看到蚯蚓有嘴巴生4:我发现蚯蚓身上一节一节的……(对学生的几个发现我适当的点评)师:蚯蚓身上最明显的部位是什么?生:是环带师:那环带离口近还是离肛门近?生:1离口近2离肛门近师:你们赞同谁呢?是的环带离头只有8、9节,而离尾还很远呢师:你们刚有观察蚯蚓的运动吗,谁能说说蚯蚓如何爬行的,能来模仿一下吗,大家看看他是否模仿得像(一伸一缩的)(蚯蚓是伸缩前进的)学生表演各种动作,给予肯定的评价。
环带离肛门近还是离口近?(学生猜测,教师给予正确答案)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作业本把你所观察的蚯蚓画出来,注意老师要求你们标出蚯蚓的口、肛门和环带。
老师给你们三分钟时间。
师:老师发现有同学是这样画的,大家当小老师来评评对不对。
(教师找几本环带位置画错的)师:请同学用笔去轻轻触碰蚯蚓的身体,一定要轻要保护它,观察它有什么反应并把现象记录在小字条上预设情景:生:蚯蚓会退缩、缩紧身体……师:下大雨后,我们常常会看到蚯蚓就会从地下爬上来,你们知道为什么吗?我们来做个实验,看看蚯蚓在水里的反应,观察蚯蚓是否喜欢在水里生活。
现在往培养皿中倒水,观察蚯蚓的反应。
(注意时间把握在30秒内)观察完后叫同学把蚯蚓放回培养皿中活动小结:总结身体反应和外界反应新课结束师:最后我们来欣赏一段蚯蚓的视频,看了视频了解和发现了什么?生:1蚯蚓能增加土壤的肥力 2对农业的生产很有作用《蚯蚓》说课稿一、说教材: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对于一个生物来说,周围的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生物环境有动物、植物、微生物等。
非生物环境有阳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
在这节课中学生将通过两个对比实验,了解蚯蚓生活需要的环境条件--黑暗潮湿,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动物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二、学情分析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
引导学生经历更为完整的探究过程,比如强调实验前后的推测、解释要有充分的依据、进一步掌握控制变量实验的技能、并学习设计控制变量实验等,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思维训练以及探究方法的培养,让他们从事物表面兴趣发展为对科学探究持久的兴趣,让他们体验到探究中思考与发现的乐趣。
三、说教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过程"。
根据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该具有开放性这一基本理念,针对《蚯蚓》这堂课,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利用实物创设情境法。
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教学的伊始,我为学生创设猜一猜,看一看实物蚯蚓的情境,让学生对蚯蚓这种小动物产生喜爱之情,同时点燃了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的兴趣。
2.引导-探究法"引导-探索"教学法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是学着像科学家那样自己去探索大自然秘密的探索者。
四、说学法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亲身经历活动的全过程。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教师为学生创设情境,创造科学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提问、猜想、设计、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2.注意合作交流在科学探究的活动过程中,学生应该以小组为单位,加强与同组同学的交流,通过团结合作来完成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协作精神。
六、教学流程五、说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1、今天我给同学们请来了一个动物朋友,想不想见见?是谁呢?教师板书。
今天我们请来了蚯蚓跟我们一起上科学课。
2、大家在哪儿见到过它们?(二)、质疑猜测,引发前概念根据大家的经验,你能大胆地猜测一下蚯蚓喜欢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呢?(潮湿、干燥,阴暗、明亮)教师随机板书。
(三)实验设计,探究科学概念实验设计一:"蚯蚓喜欢生活在潮湿环境中":1. 看来大家的猜测是有生活依据的,到底蚯蚓是不是喜欢生活在潮湿阴暗的环境中,我们在课堂上可以怎么证明呢?(做实验)先自己想一想,再到小组讨论一下,"潮湿"这个实验我们可以怎么做?(设计实验)为什么?假如老师提供给大家一些材料,教师逐一出示:如蚯蚓、土壤、喷壶、盒子等,我们怎么利用这些材料去做?2、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教师随机点拨。
3、在交流中概括出比较合理的实验步骤及要求:(1)在一个的盒子两端分别铺上同样土质的泥土,不同的是一边干燥,一边湿润。
教师引导学生创设干湿两种不同的环境。
然后通过讨论、交流、补充逐步完善实验方案。
同时引导出怎样设计对比实验,并知道对比实验中的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
明确在对比实验中要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2)把7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教师画草图辅助学生理解)(3)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记录。
(提醒中途不要打开或者移动蚯蚓)(4)反复做几次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适时提出:蚯蚓是我们的朋友,它们的胆子比较小,所以做实验时同学们要小心,不要惊吓了我们的朋友。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引导概括:蚯蚓喜欢湿润的环境。
实验设计二: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学生独立设计实验1、接下来我们再来研究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该怎样设计实验呢?2、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引导他们进行对比实验,并注意控制条件。
3、出示实验器材,讨论实验步骤及要求:(1)把长方形盒子里面涂成黑色。
盒盖一端剪去一部分。
制造出阴暗和明亮的环境,由于室内光线很弱实验结果不明显,所以我给同学们准备了手电筒以加强光亮的程度。
(2)把7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3)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做好观察和记录。
(4)反复做几次。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
6、引导学生总结归纳:通过两个实验,我们能说说蚯蚓适合怎样的生活环境四拓展探究,形成科学概念:(1)、课件出示:书中11页几幅动物图片,(企鹅等学生不常见的动物)请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材料进行汇报,教师补充总结。
(2)、联系生活:请学生举例说说身边的动物喜欢生活在怎样的环境?(3)、当环境不适应动物生存的时候,它们会怎样?谁能说说相关的例子吗?我们能做些什么呢?渗透思教(4)、引导总结:不同的动物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动物和环境是相互依存的,所以我们要保护和创造动物生存的环境,也就是保护小动物,爱护大自然。
六、回归生活,应用科学概念所以最后,陪我们上了一堂课的蚯蚓兄弟,我们该如何对待它们呢?致伟大的妈妈们:是您给了儿女们全新而完整的生命,每一份感情的倾注都是一滴汗水,看着您们这一代人慢慢慢慢地老去,我们这些做为儿女的,心如刀绞,我们真的很想把时光停滞,一辈子都不变迁,可是,我们是人,能做的,只能是一份来迟的关爱,从内心给您一份微薄的关爱,从外在给您一份小小的礼物,希望它能代表我为您防住时光的侵噬,让您的美丽与生命恒久绽放。
在此,我只想说,妈妈,我爱您!祈愿妈妈的身躯一直挺拔,年轻的容颜永不落幕,我愿带给妈妈无限缤纷,把快乐做为音符,由我一字一句唱进她的心里。
我现在才明白,做为妈妈,孩子永远都是长不大的,在她的心里,我们永远都是活在她的保护之下,哪怕我们偶尔的不耐烦,她也只会默默地走开,守护着我,我想,这就是母爱的伟大吧!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从小到大都是她给我衣服,今天,我终于可以为她添一件衣裳,我想,此刻,我是幸福的!最重要的不只是爱,还必须要有物质的支持,我希望买给她的衣裳不要以次充好,所以我选择天猫商城,有运费险,有保障,没有理由让我不下手!在外拼搏的我,有时顾不上她的想念,好久都不会有一个电话回家,想想,真是不应该,所以,现在,用一件衣裳减少我的负罪感,也让她能有一份精神寄托,就像我陪在她身边一样。
小时候家里穷,平时不会买新衣服,一般都是到过年的时候才会添一件新衣裳,那时的自己多想自己快快长大啊,那样我就可以自己想买什么就买什么了,可是,事实不是那样,才发现,并不是无理的去疯狂购物,现在给了自己一个理由,也许是无意识的浏览见到了这件衣裳,但因为它让我想起了很多很多,所以,我感谢,诚挚的感谢!世界上没有不老的人,那都是神话,我们从妈妈肚子里降生,慢慢地,变成了妈妈或爸爸,终于体会到了妈妈的难,感觉这款衣服版型不错,所以,选定了,就不改变了,就像对妈妈的爱一样不会改变!可能您不会看我写了什么,但我相信你一定会跟我一样的想法,一些能引起我们共鸣的东西,往往都是情感,特别是我们欠缺的情感,你说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