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信用违约互换市场动荡的机理与启示

合集下载

美国次贷危机原因、影响及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原因、影响及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原因、影响及启示一、本文概述本文将深入探讨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影响及启示。

我们将回顾次贷危机爆发的背景,揭示其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包括金融市场的过度创新、监管缺失和政策失误等。

我们将分析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产生的深远影响,包括信贷紧缩、市场动荡、金融机构破产以及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等。

我们将从次贷危机中汲取教训,探讨如何避免类似危机的再次发生,以及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启示,如强化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推进金融市场改革等。

通过对美国次贷危机的深入研究,本文旨在为防范和应对未来金融危机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复杂且多元,涉及金融市场、监管制度、经济政策以及全球经济环境等多个方面。

过度的金融创新是引发危机的直接原因。

在房地产市场的繁荣期,金融机构为了追求高收益,推出了大量复杂的衍生金融产品,如抵押债务债券(CDO)和信用违约互换(CDS)等。

这些产品将原本的高风险资产通过层层包装和分销,使得风险被极度扩散和隐蔽。

宽松的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的缺失为危机的爆发提供了温床。

在2000年代初期,为了刺激经济增长,美联储采取了低利率政策,导致大量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

同时,金融监管机构对金融市场的监管不足,使得一些金融机构能够利用监管漏洞进行高风险操作。

全球经济失衡也为美国次贷危机埋下了伏笔。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吸引了大量外国资本流入。

这些资本通过购买美元资产进入美国市场,推动了美国房地产市场的繁荣。

然而,这种经济失衡导致美元汇率波动加剧,进而影响了美国金融市场的稳定。

社会信用体系的缺失和市场主体的道德风险也是导致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

在房地产市场繁荣时期,一些金融机构为了追求短期利益,放松了对借款人的信用评估标准,导致大量信用不良的借款人进入市场。

这些借款人在房价下跌时无法偿还贷款,引发了违约潮和信贷紧缩。

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金融市场的内在缺陷和监管不足的问题,也有全球经济失衡和市场主体道德风险的影响。

美国次贷危机的经验教训与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的经验教训与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的经验教训与启示2007年,美国爆发了一场规模巨大的金融危机,这场危机引起了全球范围的关注和反响。

美国次贷危机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经验教训和启示,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避免再次重蹈覆辙。

一、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1. 财务机构的贪嗔和不良行为:许多财务机构为了赚取高额利润,放出了高风险的次贷,这些次贷不具备偿还能力的风险极高,一旦违约,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同时,不少机构存在严重的腐败问题,这也加剧了次贷危机的爆发。

2. 大量的虚假评级行为:根据美国的法律规定,投资人在购买债券时必须仰赖独立的信用评级机构提供的评级结果。

但是,很多评级机构为了迎合客户需求,对次贷债券进行了虚假的评级,使得债券的风险被低估,投资者错误地认为这些债券是安全的,从而陷入了财务危机。

3. 美国政府放松监管:美国政府在过去的几年里放松了监管,使得许多财务机构能够逃避监管,并进行了违法交易和欺诈行为。

同时,美国政府通过税收减免和其他经济因素,刺激了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增长,这最终导致了次贷危机的肆虐。

二、次贷危机的影响1. 对美国的影响:次贷危机的爆发对美国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由于许多财务机构破产,美国经济陷入了衰退。

同时,大量的房地产被报废,2008年美国房地产市场的价值下降了1.5万亿美元。

2. 对全球经济的影响:由于美国经济和金融系统的不稳定性,许多国家都面临着次贷危机带来的影响。

很多国家的金融系统也发生了类似的事件。

这一事件也导致了全球经济的衰退,并对许多国家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三、次贷危机的启示1. 加强监管:财务机构在经济市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它们的行为也需要得到有效的监管。

监管机构需要加强对财务机构的监管,防止机构发生不良行为,以维护经济的稳定。

2. 建立公信力:评级机构需要建立公信力,让投资者能够仰赖它们提供的评级结果作为决策的参考。

评级机构需要遵守标准化的评级程序,同时保持评级结果的独立性和客观性。

3. 强化风险意识:投资者需要更加重视投资的风险性,不应该仅仅将眼光放在当下的利润。

【精品】美国信用违约互换市场动荡的机理与启示

【精品】美国信用违约互换市场动荡的机理与启示

【关键字】精品美国信用违约互换市场动荡的机理与启示2010-3-30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信用违约互换运作机理、功能和风险,分析了美国信用违约互换市场动荡的原因;指出信用违约互换与次级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广泛挂购、合成以及投机与监管空白是造成市场动荡的重要原因;最后,在展望未来信用违约互换市场发展动向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发展信用违约互换市场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次贷危机,信用违约互换,信用风险信用违约互换(Credit Default Swaps,简称CDS)的雏形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早期,1997年摩根大通开发出更为成熟的信用违约互换,其目标用于向第三方转移信用风险,摩根大通第一份信用违约互换是把安然的信贷风险转移给欧洲复兴开发银行。

信用违约互换为金融机构在安然、世通等公司破产中分散市场风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得到市场参与者与监管当局的普遍认可,因此,自2002年之后,信用违约互换市场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信用违约互换的名义总额从2002年的2.19万亿美元上升至2007年的62.17万亿美元。

始于2007年的金融危机给信用违约互换市场造成了巨大冲击,信用违约互换市场出现了巨大的动荡,其名义总额从高点回落至2008年底的38.56万亿美元。

一、信用违约互换的运作机理、功能与风险信用违约互换是一种双边金融契约,信用违约互换买方向卖方契约期限内支付一定信用保护费用,卖方则承诺当合约中所指特定资产或者参照资产发生规定的信用事件时,向买方赔付特定资产或者参照资产所遭受的损失。

图1是信用违约互换的基本运作架构。

信用违约互换类似于保险,但又不同于保险:信用违约互换的买方可以拥有也可以不拥有参照资产的所有权;信用违约互换签约时根本无需任何真正的信贷资产或债券做交易工具,而只要求某类债券作价值参照,因而操作上更像是一种期权。

作为贷款出售和资产证券化之后的新型信用风险管理工具,信用违约互换功能与优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利于分离和交易信用风险。

美国次级债危机对中国资产证券化的启示

美国次级债危机对中国资产证券化的启示

美国次级债危机对中国资产证券化的启示摘要:目前,美国次级债危机是全球瞩目的焦点。

危机导致美国乃至全球股市的剧烈波动,引发了国内各界的关注。

本文通过分析次级债市场的运作机制和流程,剖析了美国次级贷款证券化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及其对中国目前发展资产证券化的诸多启示。

关键词:次级债危机;中国资产证券化;启示一、引言自2007 年8 月全面爆发的美国次级债危机愈演愈烈, 已成为继1998 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的最大一场金融风暴。

相对于美国,我国的资产证券化现在处于试点探索阶段。

因此,研究美国次级债市场的运作机制,分析次级贷款证券化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对于保障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健康发展、防范金融风险将大有裨益。

二、美国次级债市场的运作机制及其流程美国次级债市场的兴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次级抵押贷款的产生。

由于次级抵押贷款是银行针对信用记录较差的客户发放的,利率比优质贷款产品普遍高2 %—3 %。

因此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

2001—2004年,美国新经济泡沫破裂后,美联储为刺激经济,实施低利率政策,并实施了宽松的房贷政策,鼓励人们消费买房,刺激了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繁荣发展。

以次级抵押贷款为基础资产的证券就是次级债。

将次级抵押贷款进行资产证券化的基本运作程序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1、确定资产证券化目标,组成资产池提供次级按揭贷款的金融机构在发放贷款后并不愿意长期持有,这一方面是由于贷款本身的风险,另一方面则是这些金融机构需要流动性以发放更多的贷款。

那么,这些信贷公司就需要把手头的债权卖出去, 收回现金才能让业务继续滚动下去。

信贷公司将这些次级抵押贷款资产进行组合,根据证券化目标确定资产数,最后将这些次级抵押贷款汇集形成一个资产池。

2、抵押贷款公司将抵押贷款出售给商业银行或者投资银行商业银行或者投资银行担当特设信托机构(SPV)的角色,实现真实出售。

商业银行或者投资银行与抵押贷款公司签定买卖合同,抵押贷款公司将资产池中的次级抵押贷款出售。

从金融伦理视角看美国金融危机的问题与启示

从金融伦理视角看美国金融危机的问题与启示

从金融伦理视角看美国金融危机的问题与启示耿传辉【摘要】金融伦理在狭义上是指金融机构、金融从业人员以及金融市场在金融交易活动中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

一个国家的生存发展必须有强大的金融业,而强大的金融业除了具备金融资产规模质量效益的硬实力,还要不断提升金融软实力,积淀深厚的金融文化,那么处理好金融伦理问题是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的。

美国金融危机未见缓解,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使整个欧元区面临着解体的考验,而金融领域的危机也已开始向实体经济传导,而导致这场危机的几个重要原因是对金融伦理的违背。

这场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是长久而深重的,中国金融业当务之急是重视欧美金融危机的前车之鉴,同时大力加强金融伦理建设,全面提升金融业核心竞争力。

%Finance ethics refers to the behavior norms and moral rule observed by finance organization,employee and market in finance exchange.If a country wants to live and develop,it has to have powerfulfinance.However,powerful finance possesses hard power that finances assets quality and efficiency,besides it has to promote soft power and accumulate finance culture.So how to deal with the problem of finance ethics cannot alone.American finance crisis hasn't been resolved,euro zone sovereign debt made euro zone face the test ofdisintegration.However,some important reasons for the crisis of finance have spread to economics go against finance ethics.The crisis would affect China for a long time.The most important for Chinese finance is that studies the experience of Europe and American crisis and strength theconstruction of finance ethics and then promote the core competition of finance.【期刊名称】《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年(卷),期】2012(000)002【总页数】5页(P8-12)【关键词】金融伦理;次贷危机;主权债务危机;金融衍生品【作者】耿传辉【作者单位】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吉林省金融文化研究中心,吉林长春130028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科研处,吉林长春13002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830.99《孙子兵法》讲,“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美国公司债券违约历史及启示

美国公司债券违约历史及启示

美国公司债券违约历史及启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企业债券市场由于金融创新和全球化趋势的推动而迅猛发展。

债券市场的规模逐渐扩大,企业借款的规模也随之增加。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债券的违约也随之增加。

债券违约成为企业融资的一个重要风险。

本文将回顾美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历史,并通过对历史违约情况的分析得出一些启示。

第一次油荒和利率上升导致的债券违约20世纪70年代初期,第一次油荒和因此导致的能源价格上涨,导致了利率的增加。

对于那些已经通过债券市场筹集了大量资金的企业,他们需要支付更高的利率,这增加了偿债压力。

为了避免违约,一些企业采取了高风险的财务策略,比如大量使用可转债和夹层债务等工具来降低财务成本,但这也使得他们的融资成本进一步上升。

自1970年开始,美国企业的债券违约率就一直处于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

1970年至1974年期间,美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平均违约率为2.66%。

1980年代的杠杆并购风潮和债券违约20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经济复苏和利率稳定,企业家们拿起了和资产的股权进行交换来进行的赌博性的杠杆并购交易,企业借款规模急剧增加。

然而,许多企业不仅借入了大量资金,而且还因过度杠杆化而失去了偿债灵活性。

1982年至1986年期间,美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平均违约率为7.5%。

20世纪90年代初期,互联网泡沫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机会让科技企业成为独角兽。

科技公司在很短的时间里就筹集了大量资金,但是这些钱并没有用于稳健的发展,而是用于规模扩大和采取激进的扩张策略,这导致不少公司资产价值大幅缩水,违背了债券持有人的期望。

随着科技泡沫的破裂,违约情况开始增加。

2000年至2002年期间,美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平均违约率为10.95%。

总结和启示美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历史告诉我们,如果企业过度杠杆化,就会失去偿债灵活性,一旦经济环境恶化,违约风险就会提高。

企业在筹集融资时必须保持稳健,同时良好的企业管理和财务控制也至关重要。

信用衍生品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

信用衍生品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

信用衍生品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信用衍生品是一种金融工具,其价值来源于其基础资产的信用质量。

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发展,信用衍生品已经成为金融市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信用衍生品发展的国际经验,并从中得出一些启示。

一、信用衍生品的发展历程信用衍生品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

当时,美国的银行和金融机构开始面临信用风险的挑战,传统的信用评级和担保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于是,一些金融创新者开始尝试开发新的金融工具来管理信用风险,其中就包括信用衍生品。

随着时间的推移,信用衍生品的种类和规模不断扩大。

最常见的信用衍生品包括信用违约掉期(CDS)、信用违约互换(CDS)、信用违约期权(CDO)等。

这些衍生品的发展使得金融机构能够更好地管理信用风险,提高了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和效率。

二、国际经验1. 美国美国是信用衍生品市场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在美国,信用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得到了监管机构的支持和推动。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和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对信用衍生品市场进行了监管,并制定了相应的规则和标准。

2. 英国英国也是信用衍生品市场发展较快的国家之一。

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FCA)负责监管信用衍生品市场,并对市场参与者进行许可和监管。

英国的信用衍生品市场以伦敦为中心,吸引了大量的国际投资者和交易者。

3. 香港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信用衍生品市场也有较为活跃的发展。

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负责监管信用衍生品市场,并与其他监管机构合作,加强监管合作和信息共享。

三、信用衍生品发展的启示1. 加强监管信用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必须建立在有效的监管基础之上。

监管机构应制定相应的规则和标准,确保市场的透明度和稳定性。

监管机构还应加强对市场参与者的监管,防范潜在的风险。

2. 提高市场参与者的风险意识信用衍生品市场的参与者应具备一定的风险管理能力和风险意识。

投资者和交易者应了解信用衍生品的特点和风险,并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做出相应的投资决策。

美国金融危机的后果及其启示

美国金融危机的后果及其启示

美国金融危机的后果及其启示近年来,全球经济风险不断升级,经济危机时有发生。

其中,2008年爆发的美国金融危机给全球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美国金融危机的后果及其启示。

一、经济后果1.金融市场震荡2008年初,美国的次贷危机迅速扩散到全球,引发了金融市场的动荡。

由于不断的信用违约和资本撤离,金融市场出现了大幅下跌的局面。

全球股票、商品、货币等市场遭受重创,金融市场的震荡使得全球经济陷入了严重的衰退。

2.劳动力市场衰退经济萎靡不振,企业被迫裁员和关停,导致失业率大幅上升。

根据美国劳工部门发布的数据,2009年5月,美国失业率达到了10.2%,创下了26年来的最高水平。

受其影响, 全球范围内的劳动力市场也遭受沉重的打击。

3.全球信贷紧缩金融危机后,银行和金融机构收紧了信贷政策,导致企业和个人的融资难度加大。

此外,投资者对风险的敏感程度也提高了,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的投资需求也下降,全球信贷紧缩的状况愈演愈烈。

二、社会后果1.社会阶层分化加剧金融危机使得贫富分化更加明显,高收入阶层的财富得以保全,而低收入阶层的贫困状况愈加严重。

这种社会阶层分化加剧的现象不仅在美国,也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严重。

2.社会信任危机美国金融危机凸显了金融机构在市场上的不道德行为和失职。

这让公众对金融行业失去了信任,导致社会信任危机的产生。

而这种信任危机对于市场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都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三、政治后果1.政府干预加强在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政府开始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限制金融机构的不正行为。

此外,政府也通过加强财政支出、投资基础设施等方式来刺激经济增长,缓解危机带来的压力。

2.全球治理体系受挑战金融危机的爆发也暴露出全球治理体系的不足。

此次危机中,多边机构和国际协调机制的缺失使得全球协调处理危机的难度加大,暴露出改革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的必要性。

四、启示回顾美国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后果,我们意识到在经济、社会和政治领域中,各种风险都可能带来相应的危害。

信用违约掉期的发展现状及启示

信用违约掉期的发展现状及启示

信用违约掉期的发展现状及启示作者:沈斌高雅来源:《时代经贸》2011年第17期【摘要】信用违约掉期(CDS)自从1995年由摩根大通创造出来后,一直作为一种重要的金融衍生产品在规避违约风险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尤其是在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其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那么,在美国金融市场中如此活跃的CDS为何迟迟没有进入中国市场,其在中国市场的前景又将何去何从。

本文着重分析了CDS的发展由来以及其对中国未来CDS市场的启示作用等若干问题。

【关键词】信用违约掉期;金融衍生产品一、信用违约掉期的实质及其功能信用违约掉期(Credit Default Swa,简称CDS)又称为信用违约互换,是1995年摩根大通首创,由信用卡贷款衍生出来的一种金融衍生产品,它可以被看作是一种金融资产的违约保险。

长久以来,信贷关系中的违约风险一直是持有金融资产的机构面临的一种较大的风险,即债务方可能出于种种原因不能按期支付债务的利息,如此一来,享有债权的机构己所持的金融资产价格就会贬值。

因此,剥离和转让违约风险就成为这些机构的一大挑战。

信用违约掉期的出现满足了这种市场需求。

作为一种场外信用衍生品,信用违约掉期使持有金融资产的机构找到了愿意为这些资产承担违约风险的担保人。

其中,购买信用违约保险的一方被称为买方,承担风险的一方被称为卖方。

当买方在有抵押下借款给第三者(欠债人),而又担心欠债人违约不还款,就可以向信用违约掉期合约提供者(卖方)买一份违约保险。

双方约定买方向卖方定期支付“保险费”,直至欠债人还款完成为止,否则合约失效。

卖方所赚取的即是倘若欠债人依约还款时买方支付的合约金(保险费)。

而一旦欠债人违约不还款(或其他合约指定情况,令人相信欠债人无力或无打算按时还款),买方可以拿抵押物向卖方索偿,换取应得欠款。

信用事件发生后,承担损失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实物清算”:买方把参考资产转移给卖方,卖方则支付给买方相当于参考资产面值的现金。

美国金融危机原因以及对中国的启示

美国金融危机原因以及对中国的启示

供贷款( r s 20 ) Mo , 0 8 。 i r


金 融危机 的起 因
( ) 一 传统原因 1 . 美联储 的长期低利率政策 。 在新经济泡沫破裂和“ ・1 9 1” 事件后 , 为避免经济衰退 , 刺激经济发展 , 国政府采取压低 美
重 问题提 出警告 , 但是 因这些金融机构在 国会进行 了成功游

要: 对美 国金 融危机产生的原 因进行 了分析 , 分别从传统 因素和非传统 因素两个方面 , 总结了危机 产生的主
要 原 因并非金融创新所致 , 而是 由于宏观 经济环境、 美国金 融监 管的失效 、 融机构 以及金融 中介机 构、 司治理 的 金 公 缺 乏和数 学模 型的滥用造成 的。同时认 为在 中国应该进一步发展金融 市场 , 不能因为金 融危机 的发 生而对金 融创新
面的投资限制( ot 2 0 Y s, 0 8 o同样 , 这些 中介 、 银行 和其他 机
构也为了证 明 自己借 贷行 为的安全 , 就提供了以前安全的历
史 数据 ( s c td rs, 0 8 。 A s ie es 2 0 )这些行为都影响 了监管机构 oa P
的独立判断 。 ( ) 二 非传统原因 1 . 金融机构的行为市场化和不充分 的公司治理之间不协
说, 而没有 引起足够 的重视 。如今这些金融机构或破产或 由 政府基金提供救助 ( s c t r s 2 0 ) A s ie Pe , 0 8 。例如 , oad s 像陷人经
银行利率的措施鼓励投资和消费。 2 0 - 2 0 , 从 00 - 0 4年 美联储 连续 降息 , 联邦基 金利 率从 65 一路降到 1 为这一轮杠 . % %,
的双重压力下 ,住 房贷款市 场上的还款违 约行为也频频 出 现, 这一切直接诱发了次贷危机 , 进而演变为美 国金融危机 , 造成了巨大损失 。

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及对我国信用制度建设的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及对我国信用制度建设的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及对我国信用制度建设的启示引言自2007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美国次贷危机一直被视为危机的导火索。

该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也对各国信用制度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并从中汲取教训,提出对我国信用制度建设的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的起因与影响次贷市场的泡沫破裂美国次贷危机源于美国次级房屋贷款市场的泡沫破裂。

在金融机构过于宽松的信贷政策下,大量次级房屋贷款被发放给信用风险较高的借款人。

然而,房屋市场的下滑以及借款人还款能力的不稳定导致了大量违约和坏账。

这一链式反应最终引发了金融危机。

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美国次贷危机迅速蔓延到全球金融市场,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各国金融机构互相牵连,信贷流通出现断裂,导致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许多金融机构破产或陷入巨大困境,全球经济陷入深度衰退。

此外,危机也对全球贸易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导致许多国家的出口和经济增长受阻。

对全球经济的深远影响美国次贷危机不仅摧毁了许多金融机构和企业,也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全球经济衰退导致了失业率上升、贫困问题加剧以及消费水平下降。

各国政府纷纷采取刺激措施来推动经济复苏,但危机的后遗症仍然存在,如债务问题和不稳定的金融体系。

对我国信用制度建设的启示加强风险审查和监管美国次贷危机揭示了金融市场中的风险管理不足,尤其是对于借款人信用状况的审查不够严格。

我国信用制度建设可以借鉴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加强对借款人的信用评估和风险管理,避免不良贷款和坏账的发生。

同时,加强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确保其风险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建立稳定的金融体系美国次贷危机暴露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

我国信用制度建设应注重建立稳定、健全的金融体系,推动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

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和风险防范措施,减少金融风险的传导和扩大。

此外,建立市场化的利率形成机制和更加开放的金融市场,有助于提高金融体系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

次贷风暴对我国保险业的三大启示.

次贷风暴对我国保险业的三大启示.

次贷风暴对我国保险业的三大启示【本文摘要】实际上,超高等级CDS(信用违约互换)产品是2007年四季度AIG巨亏的主要原因,但是对于2008年一季度和二季度而言,AIG净亏损的原因不仅是CDS产品,还在于其他次贷相关资产的市值下跌。

AIG(美国国际集团):CDS巨亏损失12倍于压力测试全球保险业泰斗AIG在次贷危机的打击下摇摇欲坠。

观其股价,在2007年6月1日达到72.65美元的最高价后,一路下跌,到2008年9月11日报收17.55美元,破产危机爆发后更一度跌到9月17日的2.05美元,不到2007年6月的3%,相对于同期的标普500指数,AIG股价跑输了93个百分点。

导致AIG股价一年多来持续下跌的主要原因,是AIG公司最近三个季度的连续亏损。

根据公司财务报告,最近三个季度AIG亏损共达185亿美元,接近于此前五个季度盈利之和192亿美元。

实际上,超高等级CDS(信用违约互换)产品是2007年四季度AIG巨亏的主要原因,但是对于2008年一季度和二季度而言,AIG净亏损的原因不仅是CDS产品,还在于其他次贷相关资产的市值下跌。

有关资料显示,AIG投资的Alt-A住房抵押贷款和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几乎全都是AAA 评级和AA评级,但仍然免不了市值缩水的打击,可见,次贷危机引爆的系统性风险以及信用评级机构的无能与失职,都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在次贷危机的肆虐下,AIG资产负债表的未实现市值损失高达112.5亿元,远远超过公司模拟的严格压力情景测试之9亿美元投资资产损失,两者相差12倍之巨。

我们每一天都在创造历史,但不是每一天都能载入史册。

而我们相信,2007年-2008年(或者2009年)则必定在全球金融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成为今后漫长岁月中金融危机的代名词,正如1929-1933年已经成为经济危机的代名词一样。

次贷风暴惊心动魄,对我国保险行业的启示,主要在于投资渠道放开、信用评级机构和金融监管机制三个方面。

信用违约互换(CDS)定价模型与实证分析

信用违约互换(CDS)定价模型与实证分析

信用违约互换(CDS)定价模型与实证分析安泰11级金融硕士吴格【摘要】信用违约互换(CDS)作为重要的信用衍生工具,在近几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中均显示出其深刻的影响力。

由于发展时间相对较短、监管的不健全等因素,国际上的CDS市场也并不完善,业界对其的定价模型尚未形成统一定论。

特别是欧债危机中希腊等国家对其主权债务的清偿出现一定困难,致使其主权债CDS价差异常,也为CDS定价的理论模型带来挑战。

基于公司资产负债结构的结构化模型和基于外生违约强度的简约化模型各有优劣。

本文选取结构化模型中的CreditGrades模型和简约化模型中的Bloomberg模型,依据世界主要经济体的主权债CDS数据,对以上两类业界常用的定价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从实质结果来看,虽然两者均能对CDS价差作出较为精准的估计,但是对于主权债CDS,CreditGrades模型由于其基础假设等原因,偏差较Bloomberg模型更大,而Bloomberg模型有虽然对市场信息依赖较大的特点,但在主权债CDS定价上更易发挥自身优势。

【关键词】信用违约互换;结构化模型;简约化模型一、研究问题作为全球范围内规模最大的信用衍生产品,信用违约互换(CDS)在美国的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中均显示出其深刻的影响力,但由于发展时间相对较短、监管的不健全等因素,国际上的CDS市场并不完善,市场上对于CDS的定价也并无统一定论。

尤其是欧债危机中希腊等国家对其主权债务的清偿出现一定困难,致使其主权债CDS价差异常,也为CDS定价的理论模型带来挑战。

1.背景意义信用违约互换(Credit Default Swap, CDS)又称信贷违约掉期,是目前全球交易最为广泛的场外信用衍生金融产品,其市值规模占全部信用衍生工具市场的97%以上。

信用违约互换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它的出现解决了信用风险的流动性问题,使得信用风险可以像市场风险一样进行交易,从而转移担保方风险,同时也降低了企业发行债券的难度和成本。

美国国债违约的影响

美国国债违约的影响

美国国债违约的影响美国国债一直被视为全球金融体系中最安全的资产之一,其信用评级通常被认为是AAA级,拥有者众多,包括私人投资者、金融机构、外国相关部门等。

然而,如果美国国债发生违约事件,将会对全球金融市场产生深远影响。

首先,美国国债违约将导致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

由于美国国债被广泛持有,一旦出现违约,将引发全球投资者的恐慌情绪,造成市场的大幅波动。

投资者可能会纷纷抛售美国国债,导致债券价格暴跌,利率飙升。

这种信用风险会传导到其他金融市场,引发连锁反应,使整个金融体系陷入不稳定状态。

其次,美国国债违约将对全球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美国国债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信用评级降低将影响美元的地位,引发美元贬值,加剧全球通货膨胀压力。

同时,由于美国国债是许多金融机构的重要资产,其价值下跌会导致金融机构的财务状况恶化,可能引发金融危机。

此外,美国国债违约还将影响国际贸易和汇率市场。

美国国债作为全球金融市场中最大的流动性资产之一,其信用状况的恶化将破坏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影响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

同时,美元作为全球主要结算货币,其信用评级下调将导致外汇市场动荡,影响各国货币间的汇率走势,增加国际贸易和投资的不确定性。

最后,美国国债违约对全球政治格局产生影响。

美国被认为是全球经济和金融体系的中流砥柱,其信誉受损将削弱其在国际事务中的领导地位和影响力。

其他国家可能加大对美国国债的持有,减少对美元的依赖,寻求多元化的资产配置,从而改变全球金融格局。

梳理一下本文的重点,我们可以发现,美国国债违约将对全球金融市场、经济、国际贸易和政治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因此,有必要加强监管和风险管理,避免美国国债违约事件的发生,维护全球金融稳定和经济发展。

AIG陷入财务困境的原因及启示

AIG陷入财务困境的原因及启示

AIG陷入财务困境的原因及启示王茂琪1摘要:在这一轮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中,美国国际集团公司(AIG)成为最严重的受害者之一。

本文分析了AIG在此次危机中陷入财务困境的直接诱因及5个深层原因,提出了需要重新审视我国保险业国际化、多元化发展思路的观点,以及对我国保险业的3点启示。

关键词:次贷危机,金融危机,美国国际集团(AIG),信用违约掉期合约(CDS)美国国际集团(American International Group, Inc,下简称AIG)是美国最大的保险集团之一,根据2008福布斯全球2000大企业排行榜,AIG列全球第18位。

2008年9月16日,美联储向由于次贷危机陷入财务困境的AIG提供了850亿美元贷款,作为代价,美联储将持有AIG 79.9%的股权,而AIG需要出售资产以偿还这笔巨额债务。

10月8日,美联储宣布,再次向AIG提供高达378亿美元的贷款,用以帮助AIG补充资金流动性,此时的AIG实质上已经被收归国有。

探究AIG在次贷危机中失足的背后原因,罪魁祸首应该是AIG旗下的金融产品部门(AIG Financial Product,下简称AIGFP)发行的大量信用违约掉期合约(下简称CDS)。

但AIG事件背后还有很多深层次原因,其中自身风险控制不力和外部监管缺失,是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

同时,AIG的失足也让我们不得不反思保险业多元化战略的发展思路。

由于一味地追求业务的多元化和国际化,可能会导致很多风险不能得到很好识别和控制,这一点对尚处于开放初期的中国保险业来说,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

1、导致AIG陷入财务困境的直接原因1.1 AIG并非失足于传统保险业务表1是AIG 2008年前三个季度的经营情况数据。

从这张表可以看出,2008年的前三个季度,AIG的核心保险业务并没有出现亏损,反而比2007年同期有6.8%的增长。

但是投资收益的下降和在CDS产品方面的亏损,导致了AIG的财务状况急剧恶化。

信用衍生品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

信用衍生品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

信用衍生品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一、引言信用衍生品是一种金融工具,通过利用信用风险的差异来进行交易和套利。

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发展,信用衍生品在国际金融市场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信用衍生品发展的国际经验,并总结其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启示。

二、国际信用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概况1. 美国信用衍生品市场的发展美国是全球最大的信用衍生品市场,其信用衍生品交易量占据全球的绝大部分。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美国信用衍生品市场经历了快速发展阶段,主要表现为创新产品的推出和交易平台的建立。

2. 欧洲信用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欧洲信用衍生品市场起步较晚,但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欧洲信用衍生品市场的发展主要受到英国和德国等金融中心的推动,其特点是市场参与者多样化和产品创新速度较快。

3. 亚洲信用衍生品市场的发展亚洲信用衍生品市场相对较小,但近年来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亚洲金融中心如香港和新加坡都在积极推动信用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交易者参与。

三、国际经验总结1. 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信用衍生品市场的健康发展需要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作为支撑。

国际经验表明,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包括适当的合约法规定、风险管理规定和市场监管机构等,是信用衍生品市场发展的关键。

2. 有效的市场监管机制信用衍生品市场具有较高的风险,因此需要有有效的市场监管机制来保护投资者利益和维护市场稳定。

国际经验显示,建立独立的市场监管机构,并加强对交易行为和市场操纵等违规行为的监管,是确保信用衍生品市场健康发展的关键。

3. 投资者教育和风险意识的提高信用衍生品市场的参与者需要具备一定的金融知识和风险意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市场风险。

国际经验表明,加强投资者教育和风险意识的提高,可以有效降低投资者的风险暴露,促进市场的稳定发展。

四、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启示1. 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我国金融市场在信用衍生品领域的发展还有一定的差距,需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明确信用衍生品的合法性和交易规则,为市场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美国后金融危机产生原因、影响以及启示

美国后金融危机产生原因、影响以及启示

美国后金融危机产生原因、影响以及启示一、造成危机的原因(一)全球宏观背景1、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遭遇自然资源逐步枯竭和发达国家人力资源瓶颈两大因素的制约,发达国家经济长期行走在充分自愿就业的边缘,极易触发工资—物价的盘旋上升,加上日益老龄化社会负担的拖累,降低了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2、在经济全球化和虚拟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当经济体系中有大量过剩和正在贬值的货币,而流动速度又突然加快时,很快就会形成经济泡沫。

一旦信心崩溃,信用收缩,货币流通速度很慢时,流动性也会严重不足,形成危机和衰退。

(二)美国微观原因1、美国的消费习惯。

美国人借钱(贷款)消费是普遍的生活方式,而且美国发达完善的信用体制几乎使所有人的消费靠借钱来完成。

2、经济管理思想。

20世纪80年代新自由主义思潮受到追捧,“华盛顿共识”所倡导的经济自由、私有化、减少管制成为指导美国经济走向的主要道具。

3、经济环境。

20世纪70至90年代,随着劳动力成本不断提升,美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量外移,形成国内产业空心化,加之服务业投资机会较少,流动性资金开始注入房产行业。

此外,金融衍生品的“滥用”,拉长了金融交易链条,最终以至于没有人去关心金融产品真正的基础价值,进一步助长了短期投机行为的发生。

但投机是表象,贪婪才是本质。

4、具体政策工具。

(1)在美国,个人贷款者不是直接向银行而是向抵押贷款公司申请抵押贷款。

抵押贷款公司将抵押贷款卖给商业银行或者投资银行。

投资银行将抵押贷款重新打包成抵押贷款证券后出售给购买抵押贷款证券的投资者以转移风险。

这样,信用链条被拉长,潜在的风险也被加大。

(2)从上世纪末期开始,在货币政策宽松、资产证券化和金融衍生产品创新速度加快的情况下,美国设立的“房利美”和“房地美”的隐性担保规模迅速膨胀,不当的房地产金融政策为次贷危机爆发埋下了伏笔。

(3)美国货币政策低利率促使美国民众将储蓄拿去投资资产,银行过多发放贷款,这直接促成了美国房地产泡沫的持续膨胀。

信用违约互换的发展及其对(精)

信用违约互换的发展及其对(精)

信用违约互换的发展及其对中国中小企业融资的启示付剑峰沈文京赵昌文贾建平﹡一、中小企业融资现状截至2008年底,全国共有企业971.46万户,占企业总数99%的中小企业对我国GDP贡献超过了60%,对税收的贡献超过50%,提供了近70%的进出口贸易额,创造了80%左右的就业岗位,拥有66%的专利发明、74%的技术创新和82%的新产品开发。

中小企业已经成为繁荣经济、扩大就业、调整结构、推动创新和形成新的产业的重要的力量。

但是中小企业的贷款融资额却只占全部贷款额的10%左右。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小企业融资难,贷款难,资金短缺问题尤其突出。

2008年全国新增小企业贷款只有225亿,比上年增长了1.4%,相比较,全国的贷款额却增加了14.9%,2009年一季度全国的信贷规模总量增加了4.8万亿,其中给中小企业贷款增加的额度只占不到5%。

如何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成为当前极为迫切的任务1。

银行担心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大是影响中小企业获得信贷支持和金融服务的主要原因。

我国银行业长期以来面临着信用风险集中、不良贷款数额巨大等问题,同时银行管理信用风险的技术方法和手段还相当落后,主要停留在通过信用分析和审查等内部控制度进行预防性的静态管理,缺乏主动的、动态管理方法,更没有通过市场转移信用风险的金融工具。

其次,2007年10月,银监会要求银行不得再为企业债、公司债等提供担保,这使得债券发行回归信用本源,我国信用债券市场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处理信用债券中的﹡作者简介:付剑峰,博士研究生,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电子邮件:**********************;通讯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608B,邮编:610064;沈文京,科学技术部科研条件与财务司,电子邮件:**************,通讯地址:北京市复兴路乙15号,邮编:100862;赵昌文,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电子邮件:**************.cn;贾建平,硕士研究生,河北省科学技术厅。

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影响与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影响与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影响与启示2008年,全球金融市场遭遇了自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即所谓的“次贷危机”。

这场危机源于美国房地产市场,随后波及全球,对各国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

本文将探讨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影响以及我们可以得到的启示。

一、危机的成因1. 信贷政策松懈:在历经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之后,美联储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复苏。

低利率和宽松的信贷政策导致了大量的信贷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引发了房市繁荣。

银行将大量资金借给没有还款能力的低收入人群,形成了所谓的次贷市场。

2. 金融产品复杂化:金融机构为了分散风险和追求高收益,推出了多种复杂的金融产品,如抵押债券、证券化债务等。

这些产品的复杂性导致了风险追溯的困难,使投资者无法准确判断它们的价值和风险。

3. 缺乏监管:监管机构在次贷市场中对金融机构的操作缺乏有效监管,让金融机构在追求高利润的同时承担较大风险。

美国政府和监管机构对次贷市场的风险因素的忽视加剧了危机的形成。

二、危机的影响1. 全球金融市场动荡:次贷危机最早爆发于美国,但由于全球金融市场的高度相关性,危机的影响很快波及全球。

国际金融市场出现恐慌性抛售,股市下跌,银行面临流动性危机,多家金融机构破产或被迫接受政府救助。

2. 全球经济衰退:危机导致全球经济衰退,许多国家的实体经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失业率大幅上升,产出下降,企业破产,消费减少,国际贸易受到抑制,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的负面影响。

3. 社会不稳定:危机后,很多人失去工作和住房,社会不稳定性增加。

大规模失业和贫困引发了社会动荡,加剧了社会不公平感和对政府的不满情绪。

三、从危机中得到的启示1. 强化金融监管:加强对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确保金融风险得到有效控制,防范类似危机再次发生。

2. 促进金融产品透明度:提高金融产品透明度,加强监管机构对金融产品的审查和披露要求,降低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信用违约互换市场动荡的机理与启示2010-3-30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信用违约互换运作机理、功能和风险,分析了美国信用违约互换市场动荡的原因;指出信用违约互换与次级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广泛挂购、合成以及投机与监管空白是造成市场动荡的重要原因;最后,在展望未来信用违约互换市场发展动向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发展信用违约互换市场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次贷危机,信用违约互换,信用风险信用违约互换(Credit Default Swaps,简称CDS)的雏形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早期,1997年摩根大通开发出更为成熟的信用违约互换,其目标用于向第三方转移信用风险,摩根大通第一份信用违约互换是把安然的信贷风险转移给欧洲复兴开发银行。

信用违约互换为金融机构在安然、世通等公司破产中分散市场风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得到市场参与者与监管当局的普遍认可,因此,自2002年之后,信用违约互换市场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信用违约互换的名义总额从2002年的2.19万亿美元上升至2007年的62.17万亿美元。

始于2007年的金融危机给信用违约互换市场造成了巨大冲击,信用违约互换市场出现了巨大的动荡,其名义总额从高点回落至2008年底的38.56万亿美元。

一、信用违约互换的运作机理、功能与风险信用违约互换是一种双边金融契约,信用违约互换买方向卖方契约期限内支付一定信用保护费用,卖方则承诺当合约中所指特定资产或者参考资产发生规定的信用事件时,向买方赔付特定资产或者参考资产所遭受的损失。

图1是信用违约互换的基本运作架构。

信用违约互换类似于保险,但又不同于保险:信用违约互换的买方可以拥有也可以不拥有参考资产的所有权;信用违约互换签约时根本无需任何真正的信贷资产或债券做交易工具,而只要求某类债券作价值参考,因而操作上更像是一种期权。

作为贷款出售和资产证券化之后的新型信用风险管理工具,信用违约互换功能与优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利于分离和交易信用风险。

信用违约互换可以在保留资产所有权的前提下向交易对手出售资产所包含的信用风险,从而将贷款或者债券的收益率分解成“无信用风险收益率+信用利差”,实现信用风险的单独交易。

二是有助于金融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发挥。

由于信用违约互换是对信用利差进行价格评估和交易,信用违约互换的利差与合约中的参考资产信用风险正相关,这样信用违约互换的利差为市场参与者研究判断债务人信用状况提供了重要信息,基于众多合约的信用违约互换指数对于分析债务市场整体信用风险水平更为方便,有助于政策制定、实施和投资策略选择等。

三是有利于债券市场的发展。

信用违约互换的信用风险分离与转移功能扩大无风险或低风险债券存量,增加市场中可供选择的金融产品,同时信用违约互换的信用风险交易功能可以吸引风险各异的投资者投资各类信用债券市场,增加信用债券投资群体,从而有利于一级债券市场发行也有利于二级债券市场交易和流通。

利之所在亦弊之所伏。

信用违约互换的最大优势是分离和交易信用风险,从而具有对冲功能,并可在其基础上实行套利和投机,在活跃金融市场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但信用违约互换所存在的风险也不容小觑,非常有意思的是,信用违约互换作为一种广泛使用的信用风险管理工具,其最主要风险就是交易对手的信用风险。

信用违约互换通过合约把参考资产所指向的债务人信用风险分离出售给信用违约互换的卖方,但也同时形成对信用违约互换卖方的信用风险敞口,即信用违约互换卖方也可能违约。

在信用违约互换最初交易时,并没有相应的机制要求信用违约互换卖方必须有充足的储备资本,因此信用事件发生时信用违约互换卖方是否有能力进行赔付并不确定,在最坏的情形下,信用违约互换的买方同时面对参考资产所指向的违约风险和与信用违约互换卖方的违约风险。

二、金融危机中信用违约互换市场动荡的机理自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金融市场各子市场都经历了大幅动荡,倾巢之下无完卵,信用违约互换市场也是在劫难逃,特别是2008年9月雷曼兄弟破产和美国国际集团被接管更是在信用违约互换市场掀起一场狂风暴雨,鉴于信用违约互换市场庞大的名义数额,信用违约互换市场的动荡开始引起世界的关注和忧虑。

信用违约互换本是金融机构的信用避险工具,何以酿成威胁金融市场稳定的定时炸弹呢?其机理表现在如下方面:第一,信用违约互换广泛应用于资产支持证券。

信用违约互换市场在发展初期交易主要集中于市政债券和公司债券,大多数买方持有参考资产,进行信用违约互换交易的主要目的是套期保值对冲风险,而且市场参与者有限,相互之间比较了解交易对手的情况,信用违约互换市场运转良好,确实起到了分散风险的功能。

2001年之后,随着美联储的低利率政策催生美国房地产市场强劲发展,次级抵押贷款和以次级抵押贷款为基础资产的资产支持证券大量涌人金融市场,信用违约互换交易开始扩展到这些结构性金融产品,而次级抵押贷款市场是个新兴市场,没有经历一个完整经济周期,并且该市场处于经济上行期间发展起来,其历史违约数据很难用于预测未来违约情况,造成违约率低估,相应地以次级抵押贷款为支撑的资产支持证券定价偏高,而信用违约互换与此类资产支持证券挂钩,自然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

第二,信用违约互换与资产证券化的结合,使得各种风险交织在一起。

信用违约互换与资产证券化相结合,也就是合成资产证券化(图2),利用这种机制,金融机构无需把信贷资产转移出资产负债表外,只要把所需要的某些信贷资产同SPV 签订一个信用违约互换,SPV以信用违约互换定期支付的费用作为抵押资产发行资产支持证券,同时将收到的现金流投资高信用等级的证券,如果未发生信用事件,SPV将信用违约互换费用和投资获得的本息作为支付各系列债券的本息,如果发生信用事件,则SPV卖掉高质量的资产赔偿信用保护买方的信用损失,而这部分损失由合成型资产支持证券投资者承担。

上述两种方式的多次组合衍生会产生许多问题,对一笔信贷资产或债券,通过合成资产证券化生成多档证券,同时持有这些证券的金融机构又可以与其它信用保护卖方签订信用违约互换,如图2右下角的虚线部分,把信用风险转移给其它机构,而这些机构利用信用违约互换费用又可进行下一次的合成型资产证券化,在经过上述过程辗转反复衍生大量证券的同时,也使得风险转移复杂化,投资者难以辨认自己所承担的风险大小,而且衍生出的许多证券可能都成为信用违约互换的参考资产,在这种状况下,信用违约互换的命运已完全与次级抵押贷款及相关的资产支持证券联系在一起,从而,美国房地产市场、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及资产支持证券市场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不可避免地影响信用违约互换市场。

第三,信用违约互换双向风险具有循环扩散效应。

信用违约互换除了参考资产的信用风险,还有交易对手的信用风险,也就是信用事件发生后信用保护卖方无力偿付赔偿款,而参考资产的信用风险与交易对手的信用风险会通过信用违约互换产生一系列的循环扩散连锁反应。

信用违约互换的参与者主要是银行、金融公司、保险公司,这些机构本身还发行大量的公司债券,并且金融保险公司还承保大量的债券,当此类机构参与信用违约互换交易因参考资产(如CDO产品)产生重大损失的时候,自身偿付能力的下降危及所发行的公司债券,而这些公司债券很可能又是其它信用违约互换所指向的参考资产,这又会进一步损及这些机构的资本金和偿付能力,如果这些金融机构偿付能力出现问题,如交易对手的信用风险问题,又会危及自身发行债券被信用违约互换作为参考资产的信用风险问题,两者交互作用会使问题进一步不断恶化,并且会迅速波及其它市场。

美国金融危机中的贝尔斯登、雷曼、美国国际集国都因深陷信用违约互换交易而不能自拔,它们涉及了大量的资产支持证券产品,由于在该块业务的巨额亏损引发公司破产或接管,不仅触发交易对手的信用风险,并且由于它们将公司债券又作为信用违约互换交易参考资产,从而引起新一轮的信用违约事件的发生,引发整个金融市场的混乱。

第四,信用违约互换投机过度及监管空白,信用违约互换被开发出来的初衷是为了降低债权人的信贷风险,但随着信用违约互换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利用信用违约互换进行投机和套利交易。

信用违约互换的部分合约被多次转手,许多信用违约互换参与者实际并不拥有参考资产,参与交易的目的不是套期保值,而是基于投机和套利目的。

Dickinson(2008)推测未清偿信用违约互换合约的名义净价值大概在3万亿至15万亿美元。

当然,在金融市场正常运转中,投机不可避免也不可或缺,其有利于市场流动性增强,有利于价格发现机制功能的发挥。

但是,投机功能的发挥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那就是要有一套运转良好的监管机制。

然而,信用违约互换自诞生以来,就一直处于监管空白的状态,虽然1998年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曾建议讨论监管方式,但遭到了美联储、财政部和市场重要参与者的强烈反对,2000年的大宗商品期货现代化法撤销对互换产品的管理规定,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无权监管信用违约互换,同样,美国证监会也不能发布包括要求信用违约互换披露信息的法规。

这种利益博弈格局的形成,可能由于当时信用违约互换的市场交易主要限于套期保值,交易对手限于一个较小的圈子,交易对手的信用风险较小,市场运作良好。

但随着信用违约互换二级市场的发展,交易对手和投机交易的扩大,形成了纷繁复杂、相互缠绕的或有债权债务关系,利益链条显得格外复杂,其中一个环节出问题导致的连锁反应可能会摧毁整个市场,然而,美国监管当局囿于先前的思维模式,未能根据市场的变换进行监管跟进,由于缺乏严格的监管,信用违约互换市场缺少对总体交易风险的信息公开,也就是说,市场参与者彼此不了解谁拥有多少信用违约互换产品、风险敞口及相应的资本偿付能力。

雷曼破产和美国国际集团接管对市场的巨大冲击更多地来源于市场的信息不透明。

三、信用违约互换市场发展动向及对中国的借鉴意义金融危机中信用违约互换市场的剧烈动荡促使美国金融监局反思对信用违约互换的态度,意识到对信用违约互换市场的放任自由无益于市场的长远发展,对信用违约互换市场的整顿与监管大致形成共识,但在实际操作中如何执行,依然还存在分歧,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思路:第一,设立信用违约互换交易所,进行场内交易。

美国国会、财政部、证券交易委员会提出设立信用违约互换交易所,实行标准化的信用违约互换合约,规范信用违约互换交易,从而便于持续性的监管。

第二,定义信用违约互换为保险合同,进行资本管制。

美国纽约保险监管机构正在考虑对保险公司使用信用违约互换实行某些限制,例如禁止保险公司从事非套期保值信用违约互换的交易,避免风险过度集中于保险公司。

第三,设立中央清算所,统一清算。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正在推动面向信用违约互换的中央清算机构,统一清算,从而有利于避免信用违约互换交易对手的破产对整个信用违约互换市场的巨大冲击,有利于稳定整个金融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