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生活》说课稿
人教版必修4生活与哲学《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说课稿
![人教版必修4生活与哲学《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05f1c665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31.png)
人教版必修4生活与哲学《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1 教材背景本说课稿所针对的教材为人教版必修4生活与哲学,《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是该教材的一篇内容。
本教材旨在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意义、探索真理的力量,并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哲学素养。
1.2 教材内容概述本篇文章主要讲述了通过实践来追求和发展真理的重要性和方法。
文章以讲述南京大屠杀幸存者金克木的亲身经历为例,展示了在实践中寻找真理、坚守真理的精神。
同时,文章通过引用哲学家孔子的经典名言,引导学生思考真理的永恒性和普遍性。
二、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了解真理的观念和追求真理的重要性;•了解通过实践来寻找和发展真理的方法。
2.2 能力目标•学会通过实践来体验和探索真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真理的追求和坚守的情感态度;•提升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3.1 教学重点•传授通过实践来追求和发展真理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真理的普遍性和永恒性。
3.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思辨能力;•引导学生思考真理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及其重要性。
四、教学准备4.1 教学工具•讲台;•课件。
4.2 教学素材•金克木的生平事迹资料;•孔子的名言和相关哲学思想。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5分钟)引用一句关于真理的名言,例如:“真理是探索的结果,也是人类进步的动力。
”请学生思考这句话的含义,并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5.2 感知(15分钟)通过讲述金克木的生平事迹,介绍实践对于探索真理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金克木通过亲身经历来表达真理?实践如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真理?5.3 理解(20分钟)带领学生阅读教材《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 金克木在实践中追求真理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坚持的? - 金克木的亲身经历如何体现实践对于发展真理的影响? - 孔子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于我们实践中的追求真理有何启示?5.4 思考(15分钟)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就以下问题展开思考和交流: - 你认为实践对于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有何意义? - 在你的实践经历中,有没有类似金克木的坚持和追求?请分享你的故事。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的说课稿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的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1864a1245901020207409cab.png)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的说课稿大家好!今天我要说的是高中思想政治课必修4《哲学与生活》中,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二框题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本节课是《哲学与生活》中介绍哲学含义最重要的一节课,而且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哲学思维的形成。
本节课首先从世界观、方法论这些概念入手,引入“哲学”这一概念的含义。
而且,进一步地论述哲学与世界观、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初步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
2.教学目标分析:知识与技能:理解世界观、方法论和哲学的概念,了解哲学与世界观、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以具体例子抽象出各个哲学概念,能够初步把哲学理论与日常生活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让学生进一步认同哲学的作用。
3.重难点分析:重点:让学生对“哲学是系统化理论话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有明确认知,掌握世界观和方法论一一对应的原则。
难点:从简单例子提炼哲学概念,把哲学理论与生活结合。
二、说学生学生处于学习哲学的初期,对哲学已经有一节课的学习。
因此,本课在于引导学生对于哲学从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
而且,本课的地位重要,是学生掌握学习哲学的原则——“世界观与方法论一一对应”的基础。
因此要注意对学生在哲学学习的基础原则、方法方面的培养。
三、说教法本节课具有较大的抽象性,而且知识点与生活经验较难有直接联系。
因此,本课则主要运用概念讲述、事例说明、板书说明和提问互动的方法。
1.概念讲述:直接运用语言对相关概念进行准确的概括。
这是哲学教学乃至思想政治教学的基本方法。
2.事例说明:整理书上的材料,并用以导入和说明相关理论。
3.板书说明:运用板书把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逻辑关系图形象表现出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它们的关系。
4.提问互动:在导课中利用问答,引导学生回忆之前的知识。
在本节内容的讲授过程中,利用提问促进学生主动思考,把相关知识内化为学生的思想。
四、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提问:“我们曾经学过,哲学是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如“哲学是爱智慧”,回忆已学内容。
哲学与人生说课稿
![哲学与人生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52811a8887c24028915fc3b2.png)
《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说课设计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教版德育教材《哲学与人生》第二单元第五课《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
我的说课内容包括以下五个部分: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是高教版德育教材《哲学与人生》第二单元第五课的内容。
第二单元是关于哲学中辩证法的部分内容,教学要求学生学会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而其中第五课是教会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为人生的健康发展奠定思想基础的一课。
由于内容较多,准备安排两课时来讲解。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发展的含义与实质;正确理解事物发展过程中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关系,在人生发展中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
能力目标: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提高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战胜困难和挫折的能力。
情感目标: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挫折和逆境,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养成良好的生活态度。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确立以下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以积极的心态对待逆境和挫折。
教学难点:顺境、逆境的联系与转化;以积极的心态对待逆境和挫折。
二、说学情学生初步具备了运用哲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本框的学习打下了能力基础。
同时,职专二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关心社会热点。
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以生为本,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但是职专学生思想的深度、看问题的全面性还存在不足,知识迁移的能力也还不够强,因此教师必须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必要的有效指导。
三、说教法根据《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及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特点,构建开放互动的教学模式。
(1)启发教学:适时运用媒体创设情景,通过问题-讨论-归纳-新问题,引导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实现师生“互动”交流。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说课稿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4ba39859852458fb770b568b.png)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说课稿
主备人:耿秀玲
一、课标要求,内容解读:
二、考点梳理,详细具体
三、考题回顾,把握考向
四、知识整合,核心主干(三个含义、三个关系、一个原理)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的含义、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探究世界的本质---- 物质是运动的:运动的含义、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的含义、特点;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和过程
361度教学模式
1、课前自习布置好学习具体任务:
内容及详细知识点;自主检测题;学生课前板书考点;知识点梳理及体系
2、课堂展示,明确考向;在学生梳理的知识点基础上强调重点、突破难点、区分易错易混点
(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规律与规律的现象)
3、典型例题分析《步步高》P211--215典例
4、课堂小结:(三个含义、三个关系、一个原理)
5、当堂巩固与检测(5分钟)。
人教版必修4生活与哲学《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说课稿
![人教版必修4生活与哲学《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2c96b657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3bddf72.png)
人教版必修4生活与哲学《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说课稿一、前言本课是人教版必修4生活与哲学中的一节重要课,主题为《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本节课旨在通过学习和探讨哲学中的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引导学生掌握了解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本内容,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批判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基本概念与特点;•理解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本内容;•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2.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批判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求真理、追求真理的精神。
3. 学法目标•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思考、独立学习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本内容。
2. 教学难点•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深入学生心灵的传达;•培养学生对科学思维与批判思维的理解与运用。
四、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1.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基本概念(10分钟)a. 唯物辩证法的定义及特点唯物辩证法是哲学的一种方法论,它强调事物的本质是由各种矛盾相互依存、相互斗争而产生和发展的。
唯物辩证法的特点是发展性、观察现象的矛盾性以及否定之否定的规律。
b. 形而上学的定义及特点形而上学是一种哲学思维方法,它以抽象、片面、静止的方式认识世界,忽视事物的发展变化和内部联系。
形而上学的特点是片面性、静止性和绝对性。
2. 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本内容(20分钟)a. 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物质是世界的根源,是客观存在的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无产阶级的被动研究态度必须转化为能动的探索态度,要不断地发展认识能力以逐步认识真理。
•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具有违背常规逻辑的辩证规律,主张人们要以矛盾斗争为出发点,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事物的矛盾。
高中政治哲学生活教案
![高中政治哲学生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0e7d964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9c79a67.png)
高中政治哲学生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解真理的客观性和相对性,掌握价值的社会性和历史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哲学探索的兴趣,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
价值追求。
二、教学内容
1. 真理的概念及其特征。
2. 价值的多样性和主观性。
3.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什么是真理?”引出真理的概念,并简要介绍真理的客观性和相对性。
2. 案例分析:选取历史或当代的真实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体现的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真理是否总是与价值一致?”并分享各组的观点。
4. 教师点评:总结学生的讨论,指出真理与价值在具体情境中的辩证关系。
5.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真理,如何确立个人的价值追求。
四、教学方法
1. 采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探索答案。
2. 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五、教学评价
1. 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小组互动中的表现,鼓励积极参与和贡献。
2. 结果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和小测验,检验学生对真理与价值辩证关系的理解程度。
六、教学反思
1. 思考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参与并理解教学内容。
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哲学的基本问题说课稿
![哲学的基本问题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30276c2249649b6649d74790.png)
《哲学的基本问题》说课稿各位评委,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请批评指教!有人说,生活处处皆哲学.吃是哲学、穿是哲学、用是哲学、思也是哲学,那么哲学究竟是什么,我们已经在上一课的学习中有所了解,然而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首先,我来谈谈对本框教材的理解,说一下教材、教法与学法。
一、说教材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4第一单元第二课的第一框,本课是在学生了解了什么是哲学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哲学的具体存在形态和发展过程的角度介绍哲学,让学生对哲学有一个历史的和感性的认识。
主要任务是,说明哲学的基本问题,介绍不同哲学派别的基本观点,分清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哲学派别。
这为学生日后学习哲学诸问题作好了铺垫.弄清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对厘清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帮助甚大,有助于学生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立场。
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学生能够识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解释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明确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懂得哲学基本问题与生活息息相关,学会自觉运用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认识、分析社会生活现象。
(2)能力目标应着重培养学生辨证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比较、分析的能力,抽象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识别不同哲学派别本质的能力.(3)觉悟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克服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错误观念,明确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实际工作、生活、学习中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3、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哲学的基本问题(2)教学难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二、说教法基于”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直观演示法:哲学的基本概念往往是抽象的,应秉着教学直观性原则,始终掌握通过大量的感性材料和通俗的表述,从具体现象着手,慢慢引导学生概括出抽象的哲学概念.如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哲学与人生》第二单元第五课-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 说课稿
![《哲学与人生》第二单元第五课-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 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dd5c1a6e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f8.png)
《哲学与人生》第二单元第五课《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是李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变化发展与顺境逆境》,下面我就从以下几方面来说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课题是《哲学与人生》第二单元第五课的主要内容。
由于学生初次接触本课题的内容,加上对哲学观点的模糊认识,他们对本课的知识缺乏足够的兴趣和重视。
为了更好地帮助和引导学生走出这一盲区,加深对哲学观点和以及这些观点对人生指导的认识,对于中职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教育意义。
因此,本课题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
本课从哲学知识体系线索看阐述的是唯物辩证法发展的基本观点,从学生的人生发展线索看指向的是学生的人生发展问题,共有2课时。
二.学情分析基础知识:文化基础较为薄弱,学习主动性不够,学习习惯和方法不理想,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兴趣不是很高,觉得缺少成才的动力,对自己前途较迷茫。
心理情况:心理上潜意识认为哲学在遥不可及的远方,与生活、学习、人生似乎没有关系,所以积极性不高。
解决对策: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热情、鼓舞学生的斗志、拓展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明确努力方向,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成才观。
三、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根据教材分析,学生特点以及新课标要求,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新事物和旧事物、了解量变和质变、理解前进性和曲折性辩证关系及方法论要求、把握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要求。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地对待生活中失败与成功、困难挫折与理想目标之间关系的能力,提高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战胜困难和挫折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事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困难、曲折,树立自信,增强前途光明的坚定信念。
引导他们正确看待人生道路中出现的挫折,增强社会责任感,注重量的积累,培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的理念和行动。
新课标高中哲学必修二哲学生活教案
![新课标高中哲学必修二哲学生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ba99693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d3a884e.png)
新课标高中哲学必修二哲学生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哲学的概念和基本问题
2.认识不同哲学思潮及其代表人物
3.探究哲学思想与个人生活的关系
4.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哲学概念、基本问题和学科体系
2.不同哲学思潮的发展及其思想内容
3.思辨、批判、创新与人生实践的关系
4.哲学智慧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三、教学内容及进度
第一课时:哲学的概念和基本问题(2课时)
第二课时:人生观与世界观(2课时)
第三课时:辩证唯物主义(2课时)
第四课时:唯心主义哲学(2课时)
第五课时:存在主义哲学(2课时)
第六课时:科学技术与哲学思维(2课时)
第七课时:哲学与人生(2课时)
第八课时:哲学智慧与人生实践(2课时)
四、教学方法
1.讲授结合讨论,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维
2.学生小组合作调研和汇报
五、研究性研究任务
1.收集整理不同哲学思潮的主要观点
2.对比辩证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异同点
3.探究存在主义哲学对现代青年人的启示
4.探究哲学思维如何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5.结合现实社会问题分析哲学的实践价值
六、教材
1.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选修)
2.《哲学家的沙发》
3.《哲♂学★葫芦》
七、参考网站
1.中国哲学网
2.国际哲学家协会网站。
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九课第一框9.1.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说课稿)
![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九课第一框9.1.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7cff6da36529647d26285218.png)
第九课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9.1.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说课稿)一.教材与学情分析1.教材内容、地位和作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新课标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九课第一框教学内容。
矛盾论是唯物辨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又是矛盾论的精髓。
本课紧扣此问题依次说明“是什么”、剖析“怎么样”和探讨“怎么办”,线条清晰、内容丰实、逻辑严密。
由于矛盾论在唯物辩证法中的核心地位,因而本课内容必然涉及到前面所学唯物辩证法相关内容的归纳与整理,并对后面所学相关内容作思想理论与方法的铺垫,这就奠定了本课内容在第三单元中的核心支撑作用,教师与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把握需更具宏观视野。
2.学情分析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学生,学习本课内容前,学生已经初步掌握矛盾的普遍性原理与矛盾的特殊性原理,有一定的知识与能力基础,但由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非常抽象,学生学习和理解有一定难度,因而需要采用丰富的感性材料,并注重从哲学思维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究。
二.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课程标准对第九课的要求是:理解矛盾分析方法的普遍意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根据《标准》要求和学生情况,为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确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掌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原理,并据此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体现。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相关原理的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辩证思维能力,学会运用原理分析社会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理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体现基础上,提高思想觉悟,树立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
重点和难点重点: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难点: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三、设计理念与教法学法本课的教学设计以新课程理念和课程标准为指针,以建构主义理论和学科探究理论为依据,并结合学情、贴近学生生活与实际,我选择了设疑导思法、探究学习法、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组合进行教学。
《哲学的基本问题》说课稿
![《哲学的基本问题》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abc3e211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37.png)
《哲学的基本问题》说课稿(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工作方案、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文书、职业规划、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policy documents, career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other sample essays, and so on.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哲学的基本问题》说课稿《哲学的基本问题》说课稿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
说课稿--高中思想政治《实现人生价值》
![说课稿--高中思想政治《实现人生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a60d6799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04.png)
说课稿--高中思想政治《实现人生价值》介绍语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实现人生价值》。
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7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教材是教师执教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依据。
因此,我首先谈一谈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第十二课内容,本单元教材主要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容,主要包括认识社会和价值选择。
本节课主要是价值选择的内容。
作为本教材的最后一课,主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学会如何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在学生以后的成长道路上具有重要意义。
二、说学情教学之路从认识学生开始,下面我来谈一谈学情。
高二学生有了高一的知识基础后,基本可以理解和把握本节课的知识,而且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过较多哲学内容,但是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但是由于学生的社会阅历以及实践经验较少,所以如何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所以本节课主要结合大量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说教学目标依据《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价值,价值观的含义;知道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及如何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知道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学生领悟和认识实现人的价值的正确途径,形成劳动和奉献的意识,具有自觉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为社会奉献的意识和责任。
四、说教学重难点依据《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重点】价值观的内涵以及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
【难点】如何更好的实现人生价值。
五、说教学方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主要采用了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价值与价值观说课稿
![价值与价值观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fbd7f4b2e009581b6bd9ebec.png)
《价值与价值观》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哲学生活第四单元第十二课第一框《价值与价值观》首先我将要对教材进行简要的分析本单元是整本哲学生活的最后一个单元,是整本教材的落脚点,第十二课主要是阐释人生价值的实现,因此它也是整本教材的逻辑重点。
本框题在第十二课中起到了奠基石的作用,为后面介绍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打下了牢固的理论基础。
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我主要抓住“价值”、“价值观”两个关键词对教材内容进行处理。
本框题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的价值。
这个知识点里又包括三个小点:1.价值的含义2.人的价值的体现 3.如何对人的价值进行评价。
第二,价值观的导向。
这个知识点里又包括两个小点:1.价值观的含义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即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以及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
根据课程标准以及教材内容我确立的教学重点为以下两点:1、人的价值确立依据:本框题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是“识别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表现,说明价值判断的意义,理解价值观对人们行为的导向作用。
”讲解这一问题时必须弄清楚人的价值问题,要弄清楚人的价值问题,就必须弄先清楚人的价值与物的价值的区别。
因此首先要明白什么是价值,进而明确人的价值的内涵与评价标准。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确立依据:此知识点是本框的核心内容,只有弄清此知识点才能让学生明白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性,才能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教学难点1、人在劳动中创造价值确立依据:此知识点具有一定的理论高度,要弄清此知识点需要首先理解区别人的价值与物的价值,这又需要学生具有一定哲学基础,对学生的抽象思维理解能力要求较高。
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明确衡量人的价值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通过人的实践过程及其结果来实现和完成的,即通过自己的劳动,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
下面我将对学生进行分析:1、学生的知识、能力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哲学基础,有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力,但相对来说由于生活经验不足,缺少一定的生活基础,缺少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高中政治必修4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说课稿
![高中政治必修4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3a71ffda19e8b8f67d1cb92d.png)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说课稿一、【说教材】(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是人教版必修4“哲学生活”模块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的内容,本单元侧重于从方法论的角度回答“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这一主题,在全书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上承第二单元“我们如何看待周围的世界”,下启“如何认识社会,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正确进行价值选择和实现人生价值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
从科学逻辑的角度看,本单元属于辩证法的范围,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思想方法,本单元在全书中处于特别重要的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第一个总特征,是我们认识和观察事物的基本方法。
通过本框学习,让学生领悟联系的观点,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理性看待身边的人和事,处理好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识记联系的含义,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2)理解联系的多样性2、能力目标通过本框学习,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从错综复杂的联系中认识和发现事物本质的固有的、内在的联系的能力,初步学会用全面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孤立观,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明确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是正确把握事物,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三)说教学重、难点重点: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难点: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实践活动的关系二、【说课标】新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是:观察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领会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三、【说学生】高中阶段学生看问题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发展的阶段,形象思维比较强,抽象思维在逐步发展,但因没有实际的体验而无法理解哲学抽象的理论,造成学习上的困难,因此在教学中结合身边具体事例和当今时政,善于利用学生身边的,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创造教学情境。
高中政治《生活处处有哲学》说课稿
![高中政治《生活处处有哲学》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8adc2079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03.png)
高中政治《生活处处有哲学》说课稿一、教材分析《生活处处有哲学》是高中政治课程的一本教材,内容主要涉及到哲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将哲学思想与现实生活进行了有机的结合。
本教材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哲学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哲学思维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目标:了解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并通过案例分析将其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哲学的思想,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生活处处有哲学》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和案例分析,通过讲解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
1. 概念讲解首先,对于《生活处处有哲学》中的一些重要概念进行讲解,如唯物主义、辩证法、形而上学、意识形态等。
通过讲解这些概念,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哲学的基本认识,并理解它与生活实践的关系。
2. 案例分析然后,选取一些生活中的案例,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将哲学的观点和原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哲学的应用和意义。
例如,通过分析一个社会问题或道德困境,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哲学原理和道德观念,并让学生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观点。
本节课的教学步骤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热身活动引导学生通过问答方式回顾上节课的知识点,促进思维的活跃,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2. 概念讲解通过PPT展示和简短讲解的方式,对《生活处处有哲学》中的一些重要概念进行解释和讨论。
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生活案例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3. 案例分析选择一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
教师可以适时给予指导,引导学生从哲学的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根本原因,并探索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
4. 总结与归纳通过分组讨论和小结的方式,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要点,强化学生对哲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5. 课后拓展布置相关作业和拓展阅读,鼓励学生深入学习和研究哲学知识,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激发他们对哲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生活处处有哲学》教案
![《生活处处有哲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6d697e0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517c644.png)
生活处处有哲学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将能够:1.了解什么是哲学;2.探索生活中的哲学思考;3.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4.提高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和思考。
二、教学内容1.什么是哲学–定义:哲学是对人类存在、知识、价值等问题进行系统思考的学科;–哲学的起源和发展。
2.生活中的哲学思考–生活中的智慧和哲学的关系;–生活中哲学思考的例子;–生活中的困惑和哲学的帮助。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引入哲学的概念,提问学生是否了解哲学是什么。
–提示学生思考:生活中是否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进行深入思考?2.基础知识讲解(15分钟)–介绍哲学的定义和起源,让学生初步了解哲学的范畴和重要性。
–分析哲学思考的特点和目的,培养学生对哲学思维的兴趣。
3.生活中的哲学思考(20分钟)–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哲学思考。
–提供几个生活中的例子,例如:什么是幸福?什么是真正的成功?等等。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生活中的哲学思考和困惑,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4.分组讨论(15分钟)–分成小组,让学生自由讨论一个关于生活的哲学问题。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
5.总结和反思(10分钟)–结合小组讨论的结果,总结不同的观点和思考方式。
–引导学生思考:哲学思考对于我们的生活有何意义?我们如何运用哲学思维来解决问题?四、教学资源•PPT: 《生活处处有哲学》•生活中的哲学思考案例五、课后作业1.撰写一篇作文,论述你对生活中的哲学思考的理解和体会。
2.收集和整理更多的生活中的哲学思考案例。
六、评估方法•学生的主动参与度;•学生对哲学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学生的作业表现。
七、拓展延伸•探索更深入的哲学思考,如伦理学、形而上学等;•阅读相关的哲学著作,如柏拉图、尼采等。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哲学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并探索生活中的哲学思考。
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互动形式,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高中政治必修四3.3说课稿
![高中政治必修四3.3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bac51a0e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e4.png)
高中政治必修四3.3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三课,下面我将围绕课标与教材、学情、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以及教学反思等几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一、说教材1、从宏观上看,本课是《生活与哲学》(人教版)第三单元第三课的第一框。
第三课是全书的逻辑重点,专门讲人生价值的实现。
同时,本课对接下来要学习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以及价值创造、实现等知识做好铺垫,具有指导作用。
2、从微观上讲,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仅使学生们理解人的价值、评价人的价值,以及明确价值观对人的导向作用等内容,更重要是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看待价值的态度和奉献着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情感。
二、说学情中国古代著名教育学家孔子曾经强调对学生要进行“因材施教”,而只有在掌握教材的同时明确学生的实际需要才能真正做到。
为了将“因材施教”落时到实处,我将对高二的学生做一个简要的共性分析。
1、学生能力分析:通过对前面知识的学习,学生初步掌握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以及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等知识,拥有一定的哲学思辨能力,这为本课教学目标的落实奠定了知识基础。
但是由于多数学生认为政治枯燥,对其不感兴趣,因此如何选取素材引起学生积极参与堂课,采取何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学会做题方法等问题,都是教师必须要解决的。
2、学生心理分析:由于当今社会价值的多元化,一些腐朽的、不良的思想观念,如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影响着当代的中学生。
可以说现在的学生大多是不太懂得体谅父母的辛劳,对老师和父母不懂得感恩。
索取多而奉献少,所以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价值与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说教学目标与学科素养根据课标要求以及教材的地位与内容分析,以高二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为基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1、知识素养(1)识记价值和价值观的基本含义、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2)知道怎样评价人的价值。
《哲学与人生》说课稿
![《哲学与人生》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0c10a70b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31.png)
《哲学与人生》说课稿《一切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第四课《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中的第一节的内容“一切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几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说教材(一)教材作用《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哲学与人生》一书中第二单元第四课的内容。
《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把哲学与人生结合起来,指导学生用哲学的基本观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二单元的核心内容是“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考虑到本节内容对幼师专业学生的应用价值,我将《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分为两课时进行讲解,本节课的侧重点是“引导学生用联系的观点认识和处理人际关系”。
本节课也是连接教材第三、五课的关节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认知能力及其心理特征,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联系、人际关系的含义;掌握联系、人际关系的特征。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认识到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
3、情感目标:让学生了解人际关系是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用联系的思维来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感受学习哲学的乐趣。
(三)教学重、难点及关键点教学重点:联系的含义、人际关系的含义教学难点:联系的特征、人际关系的特征关键点: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为了让学生理解教学重点、难点,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一谈。
二、说教法根据教材的特点、教育学、心理学原理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如下教法达到教学目标。
1、运用图示法,采用现代教学手段,突破重点、难点。
本课知识对于处在职高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枯燥的,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运用图片、案例、flash短片资料,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教学工具,把教学内容生动的展示出来。
其目的就是增加课堂的感染力,启发学生思维,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枯燥的问题形象化,更加容易的突破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高中政治必修四人教版说课稿:1.1生活处处有哲学(1课时)
![高中政治必修四人教版说课稿:1.1生活处处有哲学(1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afdcc815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b3.png)
3.教学卡片:将重要概念和观点制作成卡片,便于学生随时查阅和复习。
4.互动白板:方便学生上台展示和讨论,增强课堂互动性。
这些媒体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辅助教师讲解,以及增强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三)互动方式
1.创设情境:通过引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哲学就在身边,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增强学习动机。
3.案例分析: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运用哲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成就感。
4.跨学科联系:将哲学知识与语文、历史等学科相联系,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作业的目的是巩固课堂所学,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完成作业,学生能够更好地将哲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提升自身的哲学素养。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将采用结构化的布局,主要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哲学的起源、哲学与生活的关系、哲学的基本问题和任务。板书风格将简洁明了,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以关键词和连线展示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2.案例分析: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哲学基本问题,如人生观、价值观等,帮助学生理解哲学的核心内容。
3.思维导图:利用思维导图,将哲学的基本问题、任务等知识点进行梳理,让学生形成系统化的认识。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或实践活动:
1.小组讨论:针对某一哲学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思辨能力。
2.案例分析:提供几个与哲学相关的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生活》说课稿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是哲学生活第十课内容由于是复习课今天我将从教材分析、复习目标、重难点突破、教法与学法及教学过程六方面对本课教学进行说明
【说教材】本课内容是在上一课复习矛盾的观点之后展开的本课主要讲辩证否定与创新意识的基本内容与要求;理解辩证否定观的深刻内涵;熟练运用辩证法以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对待周围的世界综上本课是对辩证法前三课内容的一个总结和升华复习好本课内容对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意识具有重要作用
【说复习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辩证否定的含义及实质2.坚持辩证的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3.理解创新的社会作用
能力目标:学会用辩证否定的观点看问题初步形成用辩证否定观去分析和认识事物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坚信创新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创新意识的哲学基础是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与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说教学重难点】复习重难点在于辩证否定观以及对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的理解对哲学辩证否定概念以及延伸出来的理论在理解上需要学生拥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因此我把它作为本节课复习的重难点
【说教法】根据新课改以及考试大纲要求我将采用教学案一体化教学模式同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自主构建教
材主干知识点同时选取一些典型高考题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说学法】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前学生根据学案做到有效复习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生自主参与使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具体到这节复习课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方面我主要采取以下方法:课前自主梳理——课中自主探究分析归纳知识巩固——课后总结反思
【说教学过程】梳理考点(1)辩证的否定观:辩证否定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2)唯物辩证法与创新意识: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创新的社会作用(1)辩证的否定观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结合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及诺贝尔获奖者取得的重大成就分析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关系
名师点睛
一种精神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两种否定观辩证的否定观、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三个作用创新的三个社会作用
※基础知识梳理
一、辩证的否定观
1.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涵
(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2)①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②辩证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收、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2.辩证否定观的方法论要求(新教材删除)
(1)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2)既要尊重书本知识和权威又要立足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和发展
二、唯物辩证法与创新意识
1.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1)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创新是对既有理论、实践的突破要创新就要有批判和发展
(3)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要求:
①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陈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
②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2.创新的社会作用
(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核心考点突破
一.辩证法的否定观与形而上学的否定观的根本区别
【易错提醒】1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①肯定一切是错误的因为它抹杀了新旧事物之间的界限从根本上否定了事物的发展肯定一切是形而上学否定观的一种表现②否定一切也是错误的因为它割断了新旧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实际上也是否认了事物的发展否定一切是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另一种表现
二、正确理解否定与质变的关系
否定和质变都是对事物发展过程的表达和揭示说明事物是怎样发展的一事物如何变为他事物新事物是怎样代替旧事物的但否定不等同于质变
否定和质变是有区别的表现为:第一它们各自表达的事物发展过程的方面不同质变是与量变相对应的哲学范畴质变揭示的是一事物变为他事物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途径和形式否定是与肯定相对应的概念否定揭示的是一事物变为他事物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和途径以及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即一事物变为他事物、新事物代替旧
事物必须通过否定的环节它表明新事物与旧事物既存在质的不同又存在着联系是一种“扬弃”的关系既有克服又有保留第二质变主要体现的是事物发展过程的渐进性的中断即事物发展的非连续性否定则体现了事物的发展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三.辩证否定观的方法论要求和现实意义
(1)方法论要求:要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
(2)现实意义:在对待文化遗产上辩证否定原理告诉我们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扬弃传统文化反对复古主义和虚无主义;在对待向国外学习的问题上辩证否定原理告诉我们要“洋为中用”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既要反对全盘照搬又要反对盲目排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