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就是美感
美感部分:理解美感的本质,心理要素
美感部分:理解美感的本质,心理要素美感部分:理解美感的本质,心理要素(感觉、知觉、想像、情感四方面)一、美感的本质美感——是接触到美的事物时引起的一种感动,是一种赏心悦目、怡情悦性的心理状态,是对美的认识、评价和欣赏。
在西方美学史上,美感又叫“审美鉴赏”、“审美判断”或“趣味判断”。
理解美感的概念,要注意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把握:1、美感是一种“感动”,在美感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脱离了情感,就不会有美感。
2、美感不是任意的情感或感觉,比如它不是痛感、不是悲伤感、不是愤怒感,也不是冷暖寒热等感觉,而是一种赏心悦目、怡情悦性的感觉。
3、这种美感中包含着人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和判断,因此,体现了人对事物的认识。
但是,这种认识不同于一般的科学认识。
在引起美感的过程中,没有一般科学认识所必需的概念的逻辑推理和判断。
审美的趣味判断是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在这种特殊的反映形式中,认识活动是潜藏在情感活动之中的,知觉、想象、理解等认识因素暗含在对感性的具体形象的感受之中。
因此,对美的事物的理性认识常常是不自觉的。
美感的本质特征:美感的本质特征是形象的直觉性、精神的愉悦性、潜伏的功利性和想象的创造性。
这四个特征在美感中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其中美感的情感愉悦是中心,它把美感的直接性、功利性和创造性密切统一在一起,形成了美感中感性与理性、再现与创造的完整统一。
1、美感的形象直接性(1)美感形象直接性的内涵与特点:美感的形象直接性是指美的事物和现象都是以其具体可感、富于感染性的形象特征直接引起人的美感,美感活动始于这些形象特征的直觉并始终不脱离这些生动的直觉。
美感之所以有这种形象的直接性特征,一方面是由美的特征决定的,另一方面是由长期的审美实践决定的。
美感的本质特征是形象的直觉性、精神的愉悦性、潜伏的功利性和想象的创造性。
这四个特征在美感中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其中美感的情感愉悦是中心,它把美感的直接性、功利性和创造性密切统一在一起,形成了美感中感性与理性、再现与创造的完整统一。
美的定义归纳总结
美的定义归纳总结
美的定义因人而异,不同的个体对美有不同的理解和定义。
然而,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关于美的定义的归纳总结:
1. 美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和愉悦感受。
人们通常认为美是通过观察和欣赏美丽的事物,如自然景观、艺术作品、人脸、身体等来获得的。
2. 美是一种感官上的愉悦和享受。
除了视觉上的美,美还可以是通过听觉上的音乐、嗅觉上的香味、触觉上的触感等感官之间的和谐和愉悦来体验的。
3. 美是一种内在的品质和特征。
人们认为美是一种内在的美德,如善良、真诚、宽容等。
这种美被认为是一种道德和精神上的美。
4. 美是一种符合心理预期和期望的东西。
美是一种符合我们对事物的期望和预期的东西。
当事物符合我们的期望时,我们会认为它是美的。
5. 美是一种对称和和谐的表现。
人们通常认为对称和和谐是美的表现。
当事物的各个部分之间有一种平衡和谐的关系时,我们会认为它是美的。
总而言之,美的定义是一个主观的概念,因人而异。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和定义。
然而,美通常与视觉上的愉悦、感官上的享受、内在的品质和特征、符合期望和预期、对称和和谐等相关联。
美是主观感受五分钟演讲稿
美是主观感受五分钟演讲稿第一篇:美是主观感受五分钟演讲稿美是主观感受五分钟演讲稿老师、同学们,大家晚上好,今天轮到我为大家演讲,我是X班的XXX,我给大家演讲的是——美是一种主观感受。
美到底是客观存在还是主观感受,这是一个千古无法解答的难题,很多大哲人的意见也都无法统一。
而我倒觉得美是人类对客观实体的一种主观选择的结果,存在于人的主观意识中,是一种主观感受。
美是由人的主观意识决定的,审美是个人的心理选择,是一种心理对物质的衡量,而审美的结果就是一种意识,不论是美或者丑或者非美非丑,都是一种意识。
简单一点说,美就是心理选择之后的一种“应当如此”或者“恰好如此”。
因此,美是一种主观感受。
举个例子说,你如果没有出生过,就没有你的意识存在,就不会知道什么是美。
但,很多人就会反问:美不是照样存在吗,还说不是客观存在?——别急,再举一个例子说,假如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没有人的意识,所谓美又从何而来呢?在人类出现以前,物质存在于宇宙中,是以一种“无常”的形式存在的,物体只是物体,不能说这个是星星那个是月亮,因为这是人类认识它们之后才反映出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等状态,才有人类意识中的星星月亮太阳。
在从来没有人认识过,也就是人的意识反映之前存在的物质,我个人称这种客观的存在的形式为“无常”,因为无可认辨它的状态功能或者特性等等。
我个人认为,物质是以某一种状态、功能或者特性存在于宇宙而必须反映于人的意识中的,无可认辨的存在形式,简单的说就是存在也等同于不存在,给它一个名称“无常”,这样它才真正存在,因为有人意识到了这种存在的形式。
有人会说我是唯心主义者,错了,我个人认为我的观点介于唯心与唯物之间。
讨论这些跟美有什么关系呢?有,美正是客观存在的物体在人的意识中的一种带有愉悦性的形式,否则很难解释为什么人知道花是美的而猪狗等低等一点的动物却不知道,为什么不同的人又或者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看待同一个事物的时候,所产生的愉悦性又不一样呢?显而易见,美是一种主观感受。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文章摘要:生活中,美无处不在。
花儿是美的,鸟儿是美的,蓝天白云是美的,高山大川也是美的……美是人的一种感觉,是一种砰然心动、陶然忘情,是人生理以及心理上的愉悦感。
综合前人的研究,我们认为:美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
本文主要论述对此观点的具体的理解。
关键词:人的本质力量感性显现美的本质美感美的具象性美的社会功利性生活中,到处都存在着美,生活中的人,大家都喜爱着美,可是,美究竟是什么?这却是一个难解的理论之谜.几千年来,不少哲学家、文艺理论家,为了揭开美的奥秘,曾经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过艰苦的探索。
西方古代关于美的本质问题有“四大学说”,即美在形式、美在理念、美在典型、美在关系。
黑格尔就曾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马克思也曾在他的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思想。
中国古代关于美也有四大观点,即中和之美、统一之美、出水芙蓉之美、错彩镂金之美。
现代美学家李泽厚提出“美是社会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他强调:美不是一种自然的属性或自然规律,而是一种人类社会生活的属性、现象、规律。
它客观地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中,是人类生活的产物。
没有人类社会,就没有美,美是自然社会化的结果,也就是人的本质社会化的结果。
综合以上关于美的本质的观点,我们认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
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首先,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这里强调的首先是“人”,即审美的主体必须是人,不可以是动物、植物或其他无生命的物体。
动物虽然和人一样有感觉、有感情,但动物的这种感觉、感情,只是一种生理反应,动物没有自我意识,不具备审美能力。
唯有人才有意识,才能进行审美活动。
例如,在面对食物时,动物不会对它有美或不美的判断,食物对它只有能够填饱肚子的功用。
然而,人却不一样,人会依据菜色、香味及味道等评定食物是美还不是不美。
审美意识是指人类在审美实践中对于审美对象所产生的心理情感和能力的总和,包括审美要求、审美感受、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理想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审美感受,即“美感”。
美学原理——杨辛、甘霖1ppt课件
• (一)什么是美学
• 美——美感——作为审美意识集中表现的艺术——长期实践基础 上形成的艺术理论——对审美和艺术进行一种形而上思考的美的 哲学——美学。
• 《左传》中关于“和”的概念,“和而不同”与早期美学思想。 • 中国古代的《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
使之然也。”认为音是由人的感情产生的,而感情是外界影响的 结果。心物关系与中国古代美学的产生与发展。
6
美学原理——杨辛、甘霖
• 3、艺术问题 • 两种情况;一是对艺术的本质、创作、欣赏、批评作全面的研究,
也就是从哲学上研究艺术的一般创作规律;另一种情况就是侧重 于研究艺术美的问题。 • 总结: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和艺术美的科学,一方面,美学可以 集中地研究美、美的各种形态以及美感问题;另一方面,又可以 从审美上研究艺术,与艺术概论有着明显的区别。艺术是审美意 识和审美对象的集中表现,它是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但美学不 是研究艺术得一般问题,即艺术的所有问题,而是研究艺术美的 问题,研究艺术美的创造和欣赏,即是从美学上对艺术的研究。 这是我们对美学研究对象的初步看法。
18
美学原理——杨辛、甘霖
• 墨子:“必务求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对人民有利的则为, 对人民有害的则止。因此,墨子对美是持否定态度的。墨子非乐。
• “故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 后求乐。为可长,行可久,先质而后文,此圣人之务。”说明了 美和功利,美与善的关系。在墨子看来,美与功利、善是不可分 的。事物总是先有功利,有善,然后才有美。这也说明了墨子是 站在平民阶层而不是贵族的阶级利益至上来谈美的。
1
美学原理——杨辛、甘霖
• 音乐的发展,古典音乐关于“和”的理念,表达的是一种审美倾 向和民族的审美文化精神。而这种“和”的审美理念,又与中国 古代的哲学思想有着重要的关联,比如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 思想,“刚柔相济”的思想等。
美感
美感美感,也就是令人愉悦的感觉。
这种感觉或是兴奋,或是激动,是人心理上的一种反应。
美感是相对于人而言的。
因为美感是人的一种美好的感觉,离开人的因素,就没有什么感觉可言,也就没有什么所谓的美的存在。
美感是相对的,并且是相对于个人的。
所有人认为美的东西,如果引不起这个人的好感,引不起他的兴奋,那这东西对他来说就不美。
不过,就像我们说美具有双重性,即个体的自然属性,亦有群体的社会性,美感也同样具有双重属性。
我们通常所说的美感,泛指一个群体的行为,即大多数人的感觉,也即美感的群体社会性。
艺术作品正是这种共同感觉的集中体现。
名作之所以为名作,是因为它在表现上更突出,更典型,更深刻,更具代表性,因此,也就更容易打动大多数的观者,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体味到作者创作时的激动与兴奋,并留下深刻印象。
我问一位同事,什么是美感,“看着舒服就是美感。
”是的,原先是我把这个问题看复杂了,而实际上对此大家都有所共识。
晚上,两位同事过来玩,一位是学数学的,一位学外语,我问了同一个问题,学外语的说,哎呀,这是你们的问题,太深奥了。
我强调说:“不用考虑别的,单就你们自己的理解,什么是美感呢?”“看着舒服。
”学数学的朋友说。
的确,令人舒服的感觉即是美感。
美那么,什么是美呢?我原以为自己已经找到了答案,但最后却又被自己否定了。
于是,又重新地去找和思考它的定义。
然而,我发现鲜有为美下定义的。
于是我明白了,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关于美的争论,根本原因在于对这一概念的模糊认识。
并由于这一概念的模糊而造成了对艺术的不同理解。
所以,在解决别的问题之前,必须弄明白,何为美?我不得不去借助于字典了。
上面对美有多种解释,有助于研究美的有两条。
1、令人满意的,好;2、美好的事物。
这虽不能作为对美的解释,却也道出了美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即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
美是如何产生的呢?美是事物作用于人,并因此而引起的一种令人舒服的感觉。
美是主、客观的统一体,并且最终通过人的反应表现出来,所以,什么是美,美即是令人满意的、好的感觉。
简述美感与美的关系
简述美感与美的关系摘要:一、美感与美的定义与区别二、美感与美的联系与互动三、提高美感体验的方法正文: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美感与美这两个概念常常被人们混淆使用,其实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两个概念,我们首先需要给它们下一个明确的定义。
【美感与美的定义与区别】美感,指的是人们在欣赏事物时所产生的主观感受和情感体验。
它是一种个人化的、主观的评价,受到个人审美观念、文化背景、兴趣爱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简单来说,美感是人们对美的认识和体会。
而美,是一个更为客观的概念,它指的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审美价值。
美可以体现在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自然景观、人类行为等方面。
美的评价标准较为客观,通常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如对称、和谐、比例等。
【美感与美的联系与互动】尽管美感和美之间有明确的区别,但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互动。
美感是人们对美的认识和体验,而美则是美感的源泉。
当我们欣赏一幅画作、一首音乐、一篇文学作品时,美感体验的过程就是对美的认识和理解的过程。
同时,美感的产生也受到个人审美观念、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们对美的认识和评价。
【提高美感体验的方法】要提高美感体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增加审美经验:多欣赏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提高审美眼光。
2.培养审美情趣:关注生活中的美,学会发现和欣赏平凡中的美好。
3.提升文化素养:了解不同文化和艺术背景,拓宽审美视野。
4.学会用心感受:在欣赏美的事物时,投入真诚的情感,用心去感受美的内涵。
5.与人交流分享:与他人交流审美心得,借鉴他人的审美经验,丰富自己的美感体验。
总之,美感与美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概念。
通过提高美感体验,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美,使生活更加美好。
发现美 欣赏美 体验美 感悟美 展现美
发现美欣赏美体验美感悟美展现美美是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一种审美体验,在世界的不同角落,人们对美的认知都有所不同。
有些人认为美是对一种完美的事物的体验,有些人认为美是一种独特的构造或形式,还有一些人认为美是有意义或呼应理念的。
无论如何,美在人类生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从美学、文化到建筑、艺术,体现了人类对美的不同理解和表达方式。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发现美。
可能是在朋友身上,可能是在一道风景中,也可能是在一件艺术品中。
这些美让人感到愉悦和满足,能够提升人们的情感和思考。
例如,当我们看见一片绚丽的日落时,我们会不自觉的停下来,欣赏它,感觉到无尽的美丽。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思维也停驻了下来,我们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因此,发现美是触发我们良好情感的一个方式。
欣赏美是对美的体验和表达,也是人们重要的心理需求之一。
说到欣赏美,往往会想到音乐、舞蹈、艺术和文学等方面,这些艺术形式让人们感受到智慧、美感和情感的碰撞。
欣赏美可以培养我们的审美能力,让我们更能够发现身边的美,更能够珍惜生活中的美好瞬间。
欣赏美还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文化和艺术,感受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
通过欣赏美,我们还可以认识到自身对美的偏好和对世界的理解。
体验美是对美的一种感性认知和感受。
当我们感受到美时,我们所面对的是一种内在的体验。
例如,当我们欣赏一幅画时,我们可能会被其色彩、构图和技法所吸引,我们会不自觉地被画面深深地吸引,并感到与艺术家和作品的交流。
这种体验与我们此前学到的知识、经验和情绪有关。
通过体验美,我们可以通过感性的认知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美的特点。
感悟美是从美的体验中获得的对美的认识和理解。
当我们欣赏、体验美后,我们可以通过对这些美的感受和经验的整理、知觉和思考,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这种美的特点、意义和内在的构成逻辑。
通过感悟美,我们可以将自身与绘画、文学、艺术、音乐等方面的高深知识融会贯通,培养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更好地欣赏、理解和处理周围的事物和环境。
美学
美学名词解释1美感:美感具有广狭两种含义。
狭义上的美感指的是审美主体对于当时当地客观存在的某一审美对象所引起的具体感受,即审美感受。
广义上的美感又叫做审美意识,指的是审美中意识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态,包括审美感受、审美体验、审美情趣、审美判断、审美观点、审美态度、审美能力、审美理想等共同组成的审美意识系统。
2第六感官:新柏拉图主义者夏夫滋博里:视听感官之上还有先验的属于心灵和理性的感受感官,即“内在感官”或叫“第六感官”,并把它们当作美感的基础。
3黄金分割: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的黄金分割律,实际上是一种常用的比例关系。
大概为0.618:1。
这一比例,被视为最令人满意的比例,故名之曰“黄金分割”。
诚然,符合黄金分割律的比例,一般说来确实是美的。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常以此来衡量事物或造型。
4优美:是美的存在的最典型的表现形态,根源于社会实践中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和谐统一关系状态,优美又称秀美、纤丽美、阴柔美、典雅美。
5崇高:崇高不是主客体的和谐统一的静态美,而是双方在对立、冲突之中趋向统一的动态美。
其形式往往是严峻的,冲突的,人们在观照这种严峻的、冲突的动态过程时,获得一种矛盾的、激动不已的愉悦,在反映冲突痕迹的静态物象中也具有崇高的审美特征。
6悲剧:悲剧是崇高的集中形态,是一种崇高的美,悲剧以美的毁灭,美与丑的斗争的失败,英雄人物的牺牲为表征,激发出审美主体的崇高精神,而后引起审美愉悦。
7喜剧:喜剧是人的本质力量在感性形态的曲折观照中,获得的一种社会意义的超越性显现,其体现着历史的必然要求即新生事物战胜旧事物,丧失生命力即将死亡的东西表现为勉强的反抗,进而显露出其表里不一、内外不符、荒谬怪诞、矛盾百出的可笑性。
8荒诞:荒诞作为一个独立的审美范畴是在现代确立的,它即缺乏古典美的和谐整一,又缺乏丑的表现力和对意义重建的努力,荒诞使得任何理性的解释都归于失败,是人的一切行为变得没有意义,在虚无、恐慌中获得解放感和对生存的把握。
美就是美,丑就是丑━━化丑不能为美━━论美与丑的肯定及否定之情感结构之于艺术的本质
美就是美,丑就是丑━━化丑不能为美━━论美与丑的肯定及否定之情感结构之于艺术的本质从横向上来看,一是关于丑的艺术或艺术中的丑的表现的研究;二是关于丑的美学,或者称之为丑的哲学的研究。
从纵向上来看,丑及其丑学的独立突现是由19世纪中后期开始的,即随着西方现代派艺术的兴起,丑在艺术中开始取代美而占据了主角的位置,具有了独立的审美价值,与此相适应产生了与美学具有同等地位的丑学。
栾栋博士认为从1750年到2050年的三百年间,西方的美学呈现出正、反、和的发展轨迹,“也就是说1750-1850年是西方美学的正题阶段,1850-1950年是西方美学的反题阶段,1950-2050年是西方美学的合题过程。
”①正即对美的张扬,反即丑的突现,合即两者的扬弃。
但在论述到丑的美学价值时,并未回答亚里斯多德的疑问,一方面仍然是以丑衬美、以丑显美和化丑为美的传统观点,概括地讲即化丑为美论;另一方面,就是以黑格尔以来的异化理论为基础和方法论的对社会丑恶的批判和否定,概括地讲即异化否定论。
也就是说正是由于西方现代化所带来的异化,才有了现代派艺术中丑的审美价值的突现,也才有了丑学的独立,即在艺术作品中表现丑,在思想文化方面张扬丑。
在此显现出理论和方法的二难处境,一方面要强调丑在美学中的独立地位,使其成为与美学相对的丑学;另一方面又要揭示丑的美学价值,可见丑学仍然是美学的一部分,既要丑,又要美,最后还是落脚在化丑为美上。
对此已有人提出了质疑,“艺术中的美就是美,丑就是丑,美不可能是丑,丑也不可能是美。
‘美’与‘丑’是两种根本不同的东西。
为什么长期以来人们会不顾常识而认为艺术中只有美而没有丑甚至以丑为美呢?这里面有两个认识的误区:一是把艺术等同于美;二是把视觉上的丑与丑的形象的文化价值混为一谈。
”②遗憾的是作者在论述这一问题时仍然没有跳出外表丑与内在美的窠臼,即艺术形象可以是丑的,但其内在的“文化价值”则是美的,没有把丑提到否定性的本体论高度来看,因而最终仍是化丑为美的问题,所不同者只在于形象的外表有美丑之别,即美是美,丑是丑。
美学概论 第八章 美感
美感中的想像
按照想像的内容, 按照想像的内容,心理学又把它分为再造性想像和 创造性想像两类。 创造性想像两类。 所谓再造性想像, 所谓再造性想像,是人类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再现 出记忆中的客观事物的形象; 出记忆中的客观事物的形象; 所谓创造性想像, 所谓创造性想像,是在经验的基础上对记忆加工组 创造出新的形象。 合,创造出新的形象。 在美感活动中,就是把感觉、 在美感活动中,就是把感觉、知觉中所得到的关于 对象的完整的表象,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 对象的完整的表象,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想 像的活动再造出来,或创造出新的形象。 像的活动再造出来,或创造出新的形象。
白石老人: 鸡雏》 白石老人:《鸡雏》 《群虾》 群虾》
美感中的社会功利
美感作为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感性和理性、 美感作为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感性和理性、情 感和认识和谐的统一,是有社会功利目的的。 感和认识和谐的统一,是有社会功利目的的。 美感的功利来源于审美对象的功利性和所表现的社 会生活内容。 会生活内容。 美感的社会功利不是狭隘的实用功利, 美感的社会功利不是狭隘的实用功利,而是精神上 的满足和享受。 的满足和享受。
五、美感判断的客观标准
美感判断标准的客观性表现为: 美感判断标准的客观性表现为: 1、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美感则是欣赏者从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 中实现自我观照所得到的精神愉悦。 中实现自我观照所得到的精神愉悦。对象是否体现人对客 观规律的把握( ),就成了重要的审美标准 就成了重要的审美标准。 观规律的把握(真),就成了重要的审美标准。 2、美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又是人类合目的性的 、美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 社会实践的被肯定。对象是否符合功利目的、 社会实践的被肯定。对象是否符合功利目的、有利于社会 发展( ),成为一项重要的审美标准 成为一项重要的审美标准。 发展(善),成为一项重要的审美标准。 3、美是以感性形式显现的人的本质力量,美感是人们 、美是以感性形式显现的人的本质力量, 通过感性形式实现自我关照的精神愉悦。 通过感性形式实现自我关照的精神愉悦。对象的内容和形 式是否达到和谐统一,也是审美判断的客观标准。 式是否达到和谐统一,也是审美判断的客观标准。 总之,审美判断的标准,都来自社会实践的内容。 总之,审美判断的标准,都来自社会实践的内容。所 审美判断的唯一标准就是社会实践。 以,审美判断的唯一标准就是社会实践。
“美”是感觉
“美”是感觉作者:胡晓玲来源:《当代教育科学研究》2013年第06期在初美术鉴赏课中,要培养学生对美的感觉。
那么,究竟什么是美?有人说:“美从羊从大,羊大则肥美,美这个字型象头上插着羽毛的人在跳舞,他们认为:美是具有实用价值和观赏价值的东西”。
思想家这样论述美:“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美是人生的幸福与欢乐相连的东西”。
他们认为人类自身的发展离不开美。
科学家也谈到美:“我被自然界向我们显示的数学体系的简洁性和优美强烈地吸引住了,方程中所具有的优美要比它们符合实验更为重要”。
诗人这样谈论美:“那春天哗哗的河水;那果实簇簇累累;那丰满窈窕的女性;那庄稼扬花吐穗。
我们称它们最美,只因为喷吐着成熟的力量”。
外表并不俏丽美艳,更找不到浓装的痕迹,然而内在的美却更使你震颤。
在充满崇高精神的劳动中,美亦得它的源头,永远流动。
(《美育之光》北京市电教馆出品)美是一座盛殿,也是一座迷宫。
在西方美学史上有这样几种观点:1、美是形式的和谐,符合黄金分割比例的事物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生活中的很多事物符合这个比例,但象奇松怪石这样的东西并不符合比例,但我们仍然认为它们是美的,所以,这种观点并不全面。
2、美就是模仿,美的东西必须能感动人,只有能表现内在的精神和个性,才算是真正是美的,但大自然中并不是所有的事物都有内在精神,所以我们不能刻意地、勉强地去寻找内在的精神。
3、美就是生活,要从客观生活中去寻找美。
4、美是情感的表现:一种东西你喜欢它,它就是美的,你不喜欢它,它就不美。
以上几个观点,有它的一定道理,但它并不是特别全面,特别科学,只有把自然打上了人的烙印、熔入了人的智慧,它才是美的。
(《美育之光》北京市电教馆出品)所以:“美”是感觉,是一种体验,是人类创造实践活动的产物,是在人们的生产劳动中产生的。
凡是能给人们的精神世界带来快乐的东西,都是美的。
“美”是感觉在初中美术鉴赏课中,我们应该怎样培养学生这种对美的感觉?1、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必要的美术知识:要讲解美术基本知识,就要涉及到一些理论问题,大家都知道,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讲理论都是枯燥乏味的。
感受美 体验美 欣赏美 创造美
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创造美感受美,是人类天生的需求和本能,美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美既可以存在于自然界的山水风景中,也可以存在于人类的创造中,无论是外在的美还是内在的美,都值得我们去感受和欣赏。
体验美,是一种心灵的愉悦和享受。
当我们置身于自然的美丽风景中,欣赏着高山流水、青林绿野时,心灵便会感到宁静和愉悦。
这种美,是大自然对我们的馈赠,是一种无需言语的交流。
而当我们置身于人类创造的美丽建筑和艺术作品中,我们也会感到心灵的愉悦和享受。
这种美,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欣赏美,是一种对美的肯定和赞美。
当我们欣赏一幅优美的画作、一首动人的乐曲,或是一部精彩的电影,我们会被美所感染,心情也会随之愉悦起来。
这种美,是艺术家们对生活的理解和表达,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赞美。
而当我们欣赏一处美丽的风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或是一份美味的食物,我们也会被美所感染,心情也会愉悦起来。
这种美,是生活中的点滴幸福和美好,是一种对生活的感恩和珍惜。
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创造美是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美是生活的调味品,是人生的态度。
无论我们置身于何种环境、何种状态,都应该用一颗敏感、发现美的心态去感受、体验、欣赏、创造美。
感受美,就是要用心去感受身边的一草一木,一物一景带给我们的美好体验。
当我们早早地起来,走进早晨的田野,感受着清新的空气,欣赏着晨曲中泛着银光的露珠,听着鸟儿的欢鸣,我们的心灵也会因为这些美好的感受而变得安宁而愉悦。
而当我们走进大自然的深处,感受着山水的清幽和阳光的温暖,我们的心灵也会因为这些美好的感受而变得宁静而愉悦。
美丽的自然风光,是大自然对我们的馈赠,我们应该用一颗感恩的心去体验、感受,从而更加珍惜和爱惜大自然的美好。
创造美,就是要用心去创造身边的一切美好事物带给我们的愉悦和享受。
当我们用心去创造一幅美丽的画作、一首动人的乐曲、或是一部精彩的电影时,我们的心灵会因为创造美的过程和成果而充满成就感和快乐。
柏拉图、康德、黑格尔美学综述
方法论中得到了启示,开创了追寻本体之本、思维之思的研究美与美
感的现象学方法。而海德格尔则又将现象学方法和康德的先验方法再
度综合,建立了存在主义美学研究方法。在萨特、加缪、雅斯贝尔斯
等人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执二十世纪美学牛耳达40年之久的存在主
关系。尽管这未免过于极端,却为艺术成为当代美学的主角,为美学
日常化、艺术化扫除了理论和方法上的许多障碍。
二、审美过程与二十世纪西方美学的唯美化倾向。康德认为审美
判断力现实外化为审美过程。审美过程既无功利又无概念,只拥有无
目的合目的性,并且在审美过程中美与美感互相对应,共生共存。受
这一美学思想的影响,二十世纪西方美学出现了明显的唯美化倾向。
学思想都将艺术研究做为建立理论体系的大陆地。生命直觉主义美学、
自然主义美学、表现主义美学围绕着艺术创作与艺术作品的关系对艺
术进行研究,在直觉、想象、情感、快乐等概念范畴的建构下建立了
各自的理论体系。精神分析美学、人类学美学则通过对艺术动机的解
析建立了具有艺术心理学、艺术史学性质的理论框架。形式主义美学、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黑格尔美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就是“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理念就是绝对精神,就是概念,他又称作“神”、“普遍力量”、“意蕴”,实际上就是指艺术的思想内容。理念是无限的,艺术形象是有限的,艺术就是在有限事物的感性形象中显现出无限的普遍真理,达到普遍与特殊、一般与个别、客观与主观、理性与感性等的和谐统一。他指出艺术创作就是使思想内容灌注生气,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外化为作品,成为自己的对立面(作品),又从对立面中认识自己。他指出艺术美高于自然美,艺术美是自然与理想的结合。“自然”是指社会现实,“理想”是指形象体现的思想。由此他提出,如果先有理想,再找自然体现理想,谓之理想主义;如果从自然中看出某种理想,从自然中产生理想,谓之现实主义。他要求将平凡的题材变成不平凡的题材。要求塑造典型性格,在“这一个”中表现普遍意义,达到个别与一般的辩证统一。他认为决定性格的有三个因素:一是“一般的世界情况”,即社会背景;二是“情境”,即具体环境;三是“激情”,即人物的理想、态度和感情。性格是在情境与激情的矛盾冲突中产生和表现的,要求塑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使性格具有丰富性、鲜明性、一贯性这三个特征。对艺术家,他要求具备想象、天才和灵感,要有独特风格和独创性。
对美的定义的认识和理解
对美的定义的认识和理解关于美的定义,美的释意有几方面:⑴指味、色、声、态的好.如:美味;美观;良辰美景.《史记·吴太伯世家》:“见舞《大武》,曰:‘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⑵指才德或品质的好。
如:美德;价廉物美.《管子·五行》:“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
"王勃《滕王阁序》:“宾主尽东南之美。
”⑶善事;好事.《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⑷赞美;称美.《庄子·齐物论》:“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
”⑸喜欢;称心。
《醒世恒言·马当神风送滕王阁》:“满座之人见王勃年少,却又面生,心各不美。
”以上总结为一句,美的定义为:人对自己的需求被满足时所产生的愉悦反应的反应,即对美感的反应.从事这个设计这个专业,需要掌握基本的对美的认识和理解.儿童时,觉得玩具是美的。
有自己的兴趣时,觉得画笔是美的。
拿着画笔,觉得自己所画的是美的。
上学时,觉得有朋友一起玩耍是美的。
劳累时,觉得放假是美的.小时候,觉得长大后的未来是美的.长大后,期待更久后自己创造出的美好生活。
从小学美术的我,需要整理自己这么多年来对美这个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小时候,画着儿童画,自己有无数的想法在头脑中,得过许多奖,也许那时候大人们对自己的作品感到很美。
高中时,画了许多素描,色彩,速写,觉得能把它们都画得好,就是真正造出了美。
写意的画法和写生的画法都能创造出美,所以让自己觉得美并不是绝对的.到了大学,看到许多新奇的作品和事物,自己在茫然中的时候,感到自己对这些如此陌生,感到自己的创新少之又少。
时刻去告诫自己不能去依赖某些东西.应该需要怎么去进步呢?要在大学中去积累,创造出更好的东西。
涌现出更多好的想法。
也出去旅游过,看见过一些奇山妙水,在国家森林公园中呼吸大自然的空气,那种惬意让人不自然的感觉到大自然的美,站在高山上远眺,在船中漂流,感受奇观》自然所创造出的事物,体会其中的特点与形态,也许这就是美吧。
美感是人最好的感受——浅谈美感是什么{一}
美感是人最好的感受——浅谈美感是什么{一}第一篇:美感是人最好的感受——浅谈美感是什么{一}“美感”是人最好的感受——浅谈美感是什么{一}“美感”通常的解释是:对美的评价与感受,但美是什么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解释,美的评价与感受又从何谈起。
美是让困惑人类千年难解之谜,与美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当我们揭示美感是什么,实际上也就揭示了美的本质。
1感觉与感受。
我们人有眼、耳、鼻、舌、身体等感觉器官,感觉器官对外部事物产生的感应是感觉,感觉是人的感觉器官对客观现实直接的反映,是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直观印象,可以说是随意的感性的,没有好坏之分。
在感觉的基础上加入了人的主观判断是感受,感受是通过思维考虑后的想法,在感觉的基础上参与了思想上的体会和评价,多了些分析判断,是理性的东西,能分辨好坏。
比方说,看见“亮”是感觉,看到“天亮”、“灯亮”是感受;听到“声音”是感觉,听到“好听”的声音、“难听”的声音是感受;“凉”是感觉,“冰凉”、“凉爽”是感受。
“光”是感觉,“温暖”的光、“炙热”的光、“暗淡”的光、“强烈”的光是感受。
2感受的作用。
我们的感受,是对自己生命存在的环境或状态所做出的判断和反应,对生命不利事物让人产生坏的感受,对生命有利东西会产生好的感受。
比如,饥饿、寒冷都会让人感到难受,可一旦吃得饱饱的,穿上一件暖暖的棉衣,人就会感到很舒服。
同样,人们在失恋、工作受挫折、生活困难时感到难受,而爱情圆满、工作顺利、生活富足会开心幸福。
所以,在生命有利情况下人会产生好的感受,比如喜悦、舒畅、舒适、愉悦、快乐;而在生命处在不利的状态下,人会产生坏的感受,比如痛苦、伤心、悲哀、伤感、凄凉、惊恐、忧虑等等。
3美感。
美感也是人的一种感受,是好的感受,与一般好的感受不同,美的感受是人的最好感受。
我们已经知道在生命好的状况下,人会产生好的感受,那么,如果人的生命处在最好的情况下,人一定产生最好的感受,最好的感受是什么?最好的感受就是美的感受,就是美感。
你认为美是什么?
你认为美是什么?
美是一种主观的感知和审美体验,它可以表现在物体、人物、艺术作品、自然景观等方面。
美是一种对于事物的赏识和欣赏,是一种对于完美、和谐、优雅、高尚的感受和追求。
首先,美是一种完美和和谐的表现。
当我们看到一个物体或者一个景观时,如果它具有一定的完美和和谐的特质,我们就会感受到美。
比如,一幅画作中色彩的搭配和构图的布局都是完美和和谐的,这样的画作就会被认为是美的。
其次,美是一种优雅和高尚的体现。
在人物或者艺术作品中,如果表现出一种优雅和高尚的气质,也会给人以美的感受。
比如,一个人的举止言谈优雅大方,或者一部文学作品表现出高尚的情感和思想,这些都会被认为是美的。
最后,美是一种情感和追求。
我们对美的感知和欣赏是基于内心的情感和追求。
当我们看到美的事物时,会产生愉悦和赞美的情感,同时也会对美的追求而不断努力。
综上所述,美是一种完美、和谐、优雅、高尚的感受和追求,
它是一种对于事物的赏识和欣赏。
美是一个广泛而深刻的主题,每个人对美的理解和感受都可能有所不同,但美的本质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和追求。
感受美 体验美 欣赏美 创造美
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创造美美,是一种无法言喻的情感,是一种无法抗拒的吸引力,是一种令人陶醉的魅力。
美无处不在,它存在于自然界的风景、艺术作品的表现、人类的情感交流中。
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创造美,是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内在需求和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这四个方面展开讨论,探寻美的魅力和意义。
感受美感受美,是一种由内而外的体验。
美并非局限于外在的形式或者事物,它更多的是一种内心的情感体验。
感受美需要我们用心去感知、去倾听、去感悟。
在大自然中,感受美可以是踏青赏花,可以是登高望远,可以是漫步小溪,也可以是仰望星空。
每一个细微的自然景观,都可以给人以美的感受。
当我们置身于大自然,聆听风的低吟、融入山水的流转,内心会因此而静谧,情感因此而升华。
感受美是一种与大自然交融的心灵体验,它不仅能够滋养心灵,也能够激发人们积极向上的情感。
体验美体验美,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和融入。
体验美需要我们放下杂念,用心去体味、去领悟。
在艺术作品中,体验美可以是欣赏一幅画作,可以是聆听一首音乐,可以是品味一道美食,也可以是阅读一本好书。
每一个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内心的流露,是艺术家用心灵和情感所创造的。
当我们投入到艺术作品中,用心去领悟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和情感表达,我们会从中感受到一种深邃和奇妙的心灵交流。
体验美是一种情感上的升华,它能够激发人们内心深处的美好情感,也能够唤醒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欣赏美欣赏美,是一种审美的能力和品味的境界。
欣赏美需要我们用心去悦目、去辨证,需要我们培养和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
在人文景观中,欣赏美可以是品味一场戏剧,可以是欣赏一场舞蹈,可以是赏识一幅书法,也可以是感悟一首诗词。
每一个人文景观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都具有独特的情感和意蕴。
当我们欣赏人文景观时,深刻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的内涵和魅力,就会让我们对人文景观产生更深的情感共鸣。
欣赏美是一种审美情趣和品味的提升,它可以开阔人们的视野,也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
美就是美感
美就是美感我们怎么判断自己刚才经历了审美活动,看到了美这么个东西呢?它的唯一标志大概就是美感经验了。
也就是这里所说的美感。
为什么说它还是唯一的标志呢?来看两种情况:第一,你吃饱饭没事干,顺着操场绕圈圈,就想帮助帮助消化。
当你看到蓝天白云,红花绿草,鸟儿飞翔,你突然被迷住了。
有一瞬间完全忘了刚才吃的饭,忘了自己这是在帮助消化。
你确定被迷住了,所以确定发生了审美活动,而你怎么知道的呢,就是这没得感觉。
第二,你花了几百块去听演唱会,想好好审美一下。
进去发现歌手表现烂透了。
你扣了会儿手指就出来了。
想着去审美结果没有审到,你怎么知道没审到,因为你没有美感产生。
对于具体的审美现象的发生来说,是审美活动发生,然后产生美感。
但是对于具体的经验者来说,美感经验却反过来成了审美活动的标准和见证。
审美活动的进行就是美感经验的产生过程。
没有美感的产生,我们就不能把一件事情说成是审美活动,只有产生了美感,我们才能回过头去说,哦,这是个审美活动。
再仔细说这美感经验。
它是审美活动发生时产生的一种经验状态。
从感觉上说,就是审美活动发生时所产生的一种独特的心醉神迷的瞬间经验状态。
它首先是一种快感。
这是美感经验的普遍特性。
它能给人一种极大的快感,在那一刹那,所有的凡尘俗世都离我们远去,我们直达生命的最本质的核心。
那是我们作为人能看到本真的一个窗口。
在很多时候这种快感是混杂在很多复杂感受之中的,但是这些复杂的感受的基本底蕴还是快适。
因为不管我们流泪,愤懑,甚至撕心裂肺的痛苦同样有快感产生。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永远不会拒绝审美,如果全是苦谁会怀念那些审美活动。
这种快感是非功利性的。
有一句非常著名的格言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少女可以为失去爱情而唱歌,而守财奴却不能为他失去的金钱而唱歌。
审美活动中的快感是没有得失的。
它不是迎合了我们生理的或者道德的利益。
它是生理,心理,和精神处于和谐状态所形成的快感。
是一种人作为人得到了完满的呈现,处于一种大自由状态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就是美感
我们怎么判断自己刚才经历了审美活动,看到了美这么个东西呢?它的唯一标志大概就是美感经验了。
也就是这里所说的美感。
为什么说它还是唯一的标志呢?
来看两种情况:第一,你吃饱饭没事干,顺着操场绕圈圈,就想帮助帮助消化。
当你看到蓝天白云,红花绿草,鸟儿飞翔,你突然被迷住了。
有一瞬间完全忘了刚才吃的饭,忘了自己这是在帮助消化。
你确定被迷住了,所以确定发生了审美活动,而你怎么知道的呢,就是这没得感觉。
第二,你花了几百块去听演唱会,想好好审美一下。
进去发现歌手表现烂透了。
你扣了会儿手指就出来了。
想着去审美结果没有审到,你怎么知道没审到,因为你没有美感产生。
对于具体的审美现象的发生来说,是审美活动发生,然后产生美感。
但是对于具体的经验者来说,美感经验却反过来成了审美活动的标准和见证。
审美活动的进行就是美感经验的产生过程。
没有美感的产生,我们就不能把一件事情说成是审美活动,只有产生了美感,我们才能回过头去说,哦,这是个审美活动。
再仔细说这美感经验。
它是审美活动发生时产生的一种经验状态。
从感觉上说,就是审美活动发生时所产生的一种独特的心醉神迷的瞬间经验状态。
它首先是一种快感。
这是美感经验的普遍特性。
它能给人一种极大的快感,在那一刹那,所有的凡尘俗世都离我们远去,我们直达生命的最本质的核心。
那是我们作为人能看到本真的一个窗口。
在很多时候这种快感是混杂在很多复杂感受之中的,但是这些复杂的感受的基本底蕴还是快适。
因为不管我们流泪,愤懑,甚至撕心裂肺的痛苦同样有快感产生。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永远不会拒绝审美,如果全是苦谁会怀念那些审美活动。
这种快感是非功利性的。
有一句非常著名的格言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少女可以为失去爱情而唱歌,而守财奴却不能为他失去的金钱而唱歌。
审美活动中的快感是没有得失的。
它不是迎合了我们生理的或者道德的利益。
它是生理,心理,和精神处于和谐状态所形成的快感。
是一种人作为人得到了完满的呈现,处于一种大自由状态中。
所以美感能持续很长的时间,能把人的生命提升到一种新的有意义的境界。
德国哲学家康德说,美感经验的快感是非关厉害的,她不直接产生于“善”;美感经验也不产生任何实用的目的,它是非实用的。
美感经验从根本上说事一种直觉经验,美感经验的陶醉,沉迷和快乐,其实都是根源于这种直觉。
它不是被论证出来的也不是被推导出来的,而是人的整体生命与一个对象之间不假思索的瞬间直接达成的整体契合。
古往今来精辟的语言表达或者诗句,都不是补缀出来的,而是直觉一下子就获得的。
这里的“直寻”就是直觉。
到此是时候回头说开头那个问题了,那就是美感与美是个什么关系。
美学理论史上,一直存在试图追问所谓“纯粹的客观美”,或者寻求美感经验之外的所谓的“美本身”。
然而绕开美感经验来追问“美本身”是一种失误。
他们认为有个美本身,而这个本质是客观的、独一无二的,也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美学家,哲学家在自然事物中,在世界的客观本体中,在事物的形式构成中去寻找“美本身”。
虽然也取得了许多成就,得出了许多不同的美的定义,但却没有一个定义能够被普遍的接受。
这种追寻不仅没有结果,反而把美学带到了毫无前途的死胡同。
他们去辛苦的追问“美本身”,都认为有个“美本身”或者“美得本质”存在。
这是否正确呢?分析起来我们就会发现,这是一个误会。
因为你没办法抛开美感经验说美。
事物表现出美不是事物客观具有的某种属性,而是人关照事物的过程中发生的一种经验。
所以我们说事不存在美感经验之外的“美”或者美得事物存在。
如果承认事物本身的美,把“美”归属于事物的一种客观品质,那就意味着就算没有审美活动参与的情况下,这种客观的“美”就存在了。
那人类还没有产生之前世界上就有美了。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另外,如果美是一种客观的属性,我们就能去测量,去计算它了,去生产它了。
而事实情况
是,这绝无可能。
在认识到从抽象的“美本身”和“从纯粹的客观美”等理论路径不能解释“美的本质”的情况下,一些学者另辟蹊径,试图从纯粹形式方面来揭示“美的本质”他们把美看做是一种纯粹形式而已,认为是独特的形式构成了美。
这跟上面说的区别不大。
无论什么形式,只有跟人发生关系了之后才有所谓的美与不美。
美是“属人的”,它的唯一见证是审美经验的产生。
我们说美感经验是美的现象唯一的见证和标志,在美感经验呢之外是没有办法说有没有产生美感经验的。
没有任何的美的现象是在人的美感经验外出现的。
因此,美感经验是一切美的现象的根源和萌发之地。
美的判断或美感经验在严格意义上不是一种理性认识和逻辑推理,而是人的整个生命都卷入其中的与对象之间的一种关系性体验。
离开了这个关系性体验,美就没有存身的余地。
我们说一个东西美,为什么常常把“美”归属于对象本身呢?我们说,一个对象被称作“美”并不是这个对象本身的“美”,而是在审美活动中人与它达成了一种关系性体验----“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关系或者作为情感或内在生命的象征和表现的关系时,我们才说它美。
基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美”这个术语,从语义的使用上说,它既不能用于指称一个物理的、自然的属性,也不能用于指称一个纯粹主观的判断,而是一个关系性术语。
它在任何时候都是指人与对象之间的独特的存在关系。
凡说到“美”这个现象,都意味着它是一种人在其历史存在的展开中所形成的关系。
美就是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