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版)高考历史易错易混点:3明朝内阁制与近代西方内阁制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易错知识点总结三
易错分析君主立宪制(1)议会、内阁和首相英国议会包括上院和下院,下院掌握实权。
在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为首相。
首相通过国王形式上的任命即可组阁。
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内阁对议会负责,议会监督内阁。
(2)内阁的权力:控制下院立法程序,通过控制下院本党议员控制下院等。
(3)首相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拥有各部大臣和主教的提名权、高级文官的任免权、内阁会议主持权、各项重大政策的决策权等。
(4)英王的地位和权力:作为国家元首,英王是国家统一的象征;作为英联邦首脑,英王起着维系英联邦的纽带作用;英王“统而不治”,只是最高权力的象征。
易错分析美国1787年宪法主要遵循的三大原则(1)民主原则——总统和国会议员都由选举产生;(2)分权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互相制约;(3)联邦制原则——一个最高行政长官(总统),一个全国性的议会,一个权力在各州司法体系之上的联邦司法体系。
易错分析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1)社会经济前提: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端也日益暴露。
(2)阶级基础: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爆发标志着无产阶级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3)理论来源: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4)主观条件:马克思、恩格斯深入工人群众之中,总结工人运动经验,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揭露和批判。
易错分析易错认为两种体制都体现了民主,其二者的区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设置目的:三省六部制是为了加强皇权;三权分立制是为了防止专制独裁和维护民主。
(2)分权内容:三省六部制是决策、审议、执行;三权分立是立法、行政、司法。
(3)分权部门:三省六部制分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权分立分国会、总统、最高法院。
(4)实质:三省六部制式封建社会皇权专制加强的表现;三权分立是资本主义社会民主制度。
中国历史易混易错知识点例析
中国历史易混易错知识点例析对于高中历史中的易混易错知识点和容易做错的试题,如果不能给予及时纠正和解决,任其长期存在,就会影响我们成绩的提升。
因此,考生应该建立错题集,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强化薄弱环节、弥补知识缺陷、规避试题陷阱。
下面我们针对中国历史中的一些易混易错知识点,结合例题进行辨析汇总,以帮助考生少走弯路,有效提高成绩。
一、古代中国历史部分1.知识点:“封建”的概念具有双重性。
易混点:把实行分封制的西周和欧洲的中世纪及鸦片战争前的封建社会阶段混为一谈。
易混点辨析:分封制在古代中国典籍中常被称为“封邦建国”,简称“封建”;而今天人们说的“封建”的主要含义是封建社会,是一种以地主阶级剥削农民阶级为基础的社会形态。
近代以来,随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史学家们开始运用唯物史观研读中国历史,一般把从战国时期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的这一时期称为中国的封建社会。
例1 历史转型是一个非常长期、曲折、复杂的历史过程。
20世纪90年代,历史学家唐德刚提出关于中国政治社会制度转型的理论——“历史三峡论”,他把先秦以来的中国政治社会制度变迁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三个大的阶段。
在其中的“封建”阶段,我国政治社会制度的主要特点是()A.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B.皇权和神权相结合C.“家国同构”D.思想统一和政治统一互动【解析】材料中的“封建”阶段并不是指封建社会,而是指实行分封制的西周时期。
西周时期,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政权与血缘纽带关系紧密,“家国同构”,C项正确;A项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典型特征,始于秦朝,排除;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始于汉武帝时期,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是“帝制”阶段的特点,典型事例有秦朝的“焚书坑儒”和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D项错误。
【答案】C2.知识点: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区别。
易混点:将分封制与郡县制两个概念混淆。
易混点辨析: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的比较。
重点精析 用比较方法加深对明清内阁与近代内阁的了解
比较法复习明清内阁与近代内阁比较法,是指将有一定关联的历史现象和历史概念,进行比较对照,判断异同、分析缘由,从而把握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主要规律,认识历史现象的性质和特点的一种思维方法。
比较法,要求所比较的历史现象或历史概念有一定的相关性,要求所比较的具体内容都相互对应,要求进行有重点地比较。
运用比较法,能加深对历史现象或历史概念等的理解,深刻领会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等。
本文以明清内阁和近代内阁的比较为例,谈谈怎样利用比较法,以加深对历史现象或历史概念的理解。
一、明确基本史实,奠定比较基础比较的基础,是基本史实的明晰。
只有在掌握基本史实的基础上,才能使用比较法,并达到比较的效果。
1.明清时期内阁的形成与演变明朝内阁正式设置于明成祖永乐年间。
其背景主要是,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
高度集权的皇帝,需要有人协助处理庞杂的政务。
明朝内阁制的形成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此即内阁之滥觞。
二是明成祖时期,阁臣设置成为常制,内阁出现雏形。
但内阁没有法定的地位,没有衙署,没有印信,没有任何裁决政务或发布指示的权力。
三是阁臣权势的急剧上升,内阁制度初步形成。
皇帝批答内外所上的奏疏,先命阁臣拟出意见,用小票墨书贴在各疏而上,称为“票拟”,然后由皇帝朱笔批出,称为“批红”。
大事仍命大臣面议,议定后再传旨处理。
四是明中叶,出现首辅,内阁制度确立。
此时,内阁等同于中书省,阁臣可以兼掌部院,内阁建制完备。
清朝沿用明制,亦设内阁和大学士。
但清初军政大权掌握在议政王大臣会议之手。
1732年,雍正帝设立军机处以后,实权在军机处,内阁徒有虚名,变成只是传达谕旨、公布文告的机构。
清末设立责任内阁,军机处和内阁均废。
2.英国开启现代意义的内阁制现代意义上的内阁制,是指内阁成为国家政治制度的中心,其主要特点是行政部门与立法部门相结合,立法与行政权力都集中在内阁手中。
这种内阁制发源于英国,并逐渐成为当今西方世界的主要政治制度。
高考历史重难点纠错笔记汇总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精品基础教育教学资料,仅供参考,需要可下载使用!易错点1 对分封制与宗法制理解不到位商周之际,地广人稀交通不便,还须防止被征服者的反抗,因而周在推翻殷商之后,不可能建立领土国家,以直接统治所有被征服地区。
这说明西周A.实行分封制旨在防范叛乱B.采取地方分权是形势使然C.确立宗法制度有其社会基础D.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合理性【错解】A或C【错因分析】本题错选的原因是对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理解片面。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是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
为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周王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作诸侯,建立诸侯国,并规定了诸侯享有的权力和对周王应尽的义务。
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其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
它是一种权力继承制度。
其将权力继承用嫡长子继承制的形式固定下来,以解决贵族间的矛盾,巩固分封制,防止贵族之间因权力继承问题而发生内乱。
A项对分封制实行的主要目的认识片面,C项混淆了分封制和宗法制的概念,因而出现粗选。
【正解】B【解题思路】材料表明周在推翻商朝以后,由于交通不便等因素,只能实施分封制间接控制被征服地区。
故选B。
A项说法片面,排除;材料说的是分封制,不是宗法制,排除C;分封制体现的是地方分权原则,排除D。
一、西周的分封制是周天子“封邦建国,广建诸侯,以藩卫宗周”的奴隶社会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也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
1.特点:分封对象的多样性,主要有同姓王室,异姓功臣,先代帝王后裔,以同姓子弟为主体;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土地和人民是分封的主要内容;以血缘关系为主要纽带,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2.影响:要一分为二的辩证分析,其积极方面是通过分封制,强化了中央控制地方的能力,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消极方面则是,由于诸侯国具有相对独立性,随着一些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室衰微,分封制受到破坏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说明了此时的分封制已经不适应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
高考历史易错点
高考历史易错点、易混点高考历史易错点:1、君主专制就是中央集权。
(×)君主专制是决策方式,中央集权是一种政治体制,两者的结合构成了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君主专制强调君主个人权力至高无上,国家大事由其一人独断。
中央集权是指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受命于中央,地方长官只能在允许的范围内行使自己的权力,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2、宗法制下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固定的。
(×)大宗和小宗是相对而言的。
周天子是天下的君主,是所有姬姓贵族的大宗,诸侯对周天子而言是小宗;在封国内,诸侯对卿大夫而言是大宗,而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在卿大夫的封地内,对于士而言,卿大夫又成为士的大宗。
3、郡县制开始于秦朝。
(×)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陆续在新兼并的地区设置郡县;秦朝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4、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是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不是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而是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
闭关政策与重农抑商政策都是封建制度的衍生物,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具体原因。
5、自然经济下农民生活很富足。
(×)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自给自足”中的“足”并非指富足,而是指基本满足自家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很少进行商品交换。
事实上,封建制度下农民的赋税、摇役负担沉重。
6、海禁政策就是闭关锁国政策。
(×)海禁是指明清时期严厉禁止私人出海贸易,即“片板不得下海”,海外贸易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
闭关政策严格限制(不是禁绝)对外贸易,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也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如清朝规定一切对外贸易均在广州“十三行”进行。
7、孟子提倡的“仁政”就是孔子提倡的“仁”。
(×)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是“爱人”。
孟子从孔子“仁”的精神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仁政”。
高中历史2023高考易错易混概念(世界史高频考点)
高考历史易错易混概念(世界史高频考点)一、世界史部分1、居民、自由民、公民:居民包括自由民和奴隶;自由民包括公民和外邦人;公民指父母祖籍本邦、拥有数量不等的财产、能够自备武装服兵役的成年男性,包括贵族和平民;平民包括上层新兴工商业者和下层农民。
出身于公民家庭的妇女拥有不完整的公民权,未成年人、奴隶和外邦人基本被排斥于公民范畴之外(没有资格参与政治生活)2、城邦:指古希腊的一种国家形态,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村社。
希腊城邦是地缘共同体、血缘共同体(部落国家)、宗教共同体三合一的公民共同体。
小国寡民、独立自治是城邦的基本特点。
3、民主政治:可分为古典民主(直接民主)和现代民主(间接民主,又称代议制民主)直接民主是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间接民主是公民选出代表间接参政议政。
现代民主又分为资本主义代议制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对比:①中国古代是君主专制,但商周政体中,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其中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
战国时期,随着各国变法运动的开展,君主权力加强,日益走向集权统治。
②“民主”强调主权在民,人民掌握权力(站在人民立场);“民本”强调主权在君,为政以民为本(站在统治者的立场,维护封建统治)4、共和制:指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其基本含义是国家和政府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类似于儒家“天下为公”);国家元首是选举产生的而不是世袭。
可分为贵族共和制(如罗马共和国)与民主共和制(如美国、法国)5、公民意识:指公民对自己的身份和政治角色及由此而来的权利义务的认知。
包括责任意识、权利意识、民主意识、法律意识、道德意识、国家意识、奉献精神和集体荣誉感等。
(中国古代强调臣民意识)6、罗马政制:君主制(王政时代:公元前753一前509年)——贵族共和制(具有浓厚贵族寡头特征;共和国时期:公元前509年一公元前27年)——元首制(“披着共和外衣”的君主制,帝国时期:公元前27年一395年,此后罗马分裂为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7、罗马法:罗马奴隶制国家法律的统称,包括罗马共和国、罗马帝国时期制定和实施的全部法律。
高考历史易错易混淆的知识点
高考历史易错易混淆的知识点(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高考历史易错易混淆的知识点易错易混淆的知识点其实就是让我们可以快速提高的地方,本店铺整理了相关知识,希望能帮助到您。
高考历史常考易错易混点汇总(上)
高考历史常考易错易混点汇总(上)1.西周分封制的对象主要是姬姓王族,故被分封的诸侯都与周王有血缘关系。
(×)提示:西周分封制不仅分封王族,还分封异姓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而异姓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与周王并无血缘关系。
2.宗法制下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固定的。
(×)提示:大宗和小宗是相对而言的。
周天子是天下的君主,是所有姬姓贵族的大宗,诸侯对周天子而言是小宗;在封国内,诸侯对卿大夫而言是大宗,而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在卿大夫的封地内,对于士而言,卿大夫是士的大宗,士对卿大士而言是小宗。
3.秦推行郡县制,故郡县制最早出现在秦朝。
(×)提示:秦推行郡县制,但郡县制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
秦朝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4.君主专制就是中央集权。
(×)提示: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是一种决策方式。
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
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5.“封建专制”等于“封建制度”。
(×)提示:“封建专制”专指封建社会的个人独裁统治;“封建制度”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括封建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教育制度等。
6.元朝中央设置中书省,其职能与唐朝三省制的中书省职权相同。
(×)提示:唐朝的中书省掌管政令的草拟,经门下省审议,再经皇帝决断,其职能是参与决策;而元朝的中书省则是最高行政机构,故与唐朝中书省的职权不同。
7.明清内阁制是前代宰相制的延续,是法定的一级中央机构。
(×)提示:明代以前丞相制下,丞相被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是“百官之首”;明代内阁制并非法定机构,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尽管有的阁臣一度大权在握,但权力来自皇帝的支持和信任,对皇权也难以起到实质性的制约作用。
高中历史必修易错易混知识点
高中历史必修1易错易混知识点(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de)政治制度易错点1、西周(de)分封制不仅分封王族,还分封异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功臣和先代贵族与周天子并无血缘关系.2、大宗和小宗不是绝对而言(de),而是相对而言(de).具体来说,周天子是天下(de)君主,是所有姬姓贵族(de)大宗;诸侯对周天子而言是小宗.在封国内,诸侯对卿大夫而言是大宗,而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在卿大夫(de)封地内,对于士而言,卿大夫又成为士(de)大宗.3、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de)概念,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而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de)制度.4、柳宗元曾说“周之失,失之于制,不在于政;秦之失,失之于政,不在于制”,这是说秦亡是因为暴政,而不是因为实行郡县制.5、“汉承秦制”,并非汉代完全照搬秦朝(de)制度,而是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并有所损益变化.6、明朝以前,宰相被赋予决策大权,地位十分巩固;明朝内阁不是法定(de)中央一级(de)行政或决策机构,而是皇帝(de)侍从咨询机构,无决策权,阁臣(de)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7、明朝(de)内阁是皇帝(de)侍从咨询机构,无决策权;而英国(de)内阁是君主立宪制下(de)最高行政机构.第二单元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de)反抗斗争易错点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e)理解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社会,也不能理解为政治上是殖民地性质,经济上是封建性质.“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包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de)内涵.“半殖民地”在政治上是指丧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de)独立自主权;在经济上是指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de)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在文化上则表现为“西学东渐”.“半封建”是指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另外,“半殖民地半封建”是专有名词,注意不应出现“半封建半殖民地”(de)字眼.第三单元近代中国(de)民主革命易错点1、天京变乱不是偶然(de),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历史(de)必然.农民阶级是小生产者(de)代表,不代表先进(de)生产力,不可避免地具有落后性、分散性、自私性等特点.他们没有先进(de)革命纲领和科学理论(de)指导.因而,天京变乱(de)悲剧,偶然性中包含着历史(de)必然.2、清王朝与中华民国政权(de)本质区别在于清王朝是封建君主专制政权,中华民国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de)建立体现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de)转变,推动了中国(de)政治民主化进程.3、三民主义思想并不是完美(de),而是有其局限性.民族主义未明确提出反帝,民权主义未将整个地主阶级作为革命对象,民生主义未解决农民(de)土地问题.4、太平天国运动爆发(de)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de)激化,而不是民族矛盾(de)尖锐.5、学生容易误以为五四运动取得了彻底胜利.应是取得阶段性胜利(或初步胜利).6、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de)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de)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并未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e)历史.7、第一次国共合作(de)方式是党内合作,而不是党外合作,也不是两党合并.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党外合作.8、国民党一大讨论(de)是国民党改组问题,而不是国共合作问题.9、新三民主义并不等于三大政策,前者是纲领与目标,后者是方法与手段.10、北伐战争取得了胜利,而国民革命运动却失败了.11、大革命是由国共两党共同领导(de),而不是由国民党单独领导(de).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de)反动统治,但并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de)基础.12、“左”倾与右倾是两个完全不同(de)概念,右倾主要表现为保守、妥协、退让,“左”倾往往以革命(de)面目出现,表现为急躁冒进、急于求成.两者都有危害性,尤其是“左”倾错误(de)危害性更大.13、注意中共领导(de)三大起义失败(de)最大教训是不根据本国国情,坚持“城市中心论”,从中得到(de)最大启示是应该从城市转入农村,走具有中国特色(de)革命道路.易混点1、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分别是太平天国(de)建国纲领和治国方案,但最后都没有实行.根本原因:天朝田亩制度在于其落后性和空想性,资政新篇在于无社会基础.2、近代前期三次运动性质:太平天国运动是农了阶级反封建反侵略(de)革命运动;义和团运动是农民阶级(de)反帝爱国运动;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de)资产阶级民主革命.3、共产党领导下(de)根据地(de)名称辨析“革命根据地”,特指1927年至1937年,中国共产党控制下(de)地区.由于这一时期,大部分革命根据地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所以又被称作“苏区”(苏维埃区域(de)简称)“敌后抗日根据地”,主要指1937年到1945年即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控制下(de)地区.“敌后”主要指这些根据地绝大部分位于敌人(日军)(de)后方;“抗日”则指明了这一时期根据地存在(de)目(de)和主要(de)作战任务.“解放区”是指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控制下(de)区域,以区别于国民党统治(de)区域(“国统区”).第四单元现代中国(de)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易错点1、新中国(de)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de)基本结束,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de)结束.它是社会主义革命(de)开始,三大改造(de)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一国两制”并不是说两制都是主体.“一国两制”(de)前提和基础是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种制度并存,国家(de)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3、“一国两制”下设立(de)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de)自治权,但并不是完全自治.4、台湾问题不同于港澳问题,前者是内战遗留问题,属于中国内政,而后者是殖民主义遗留问题.东西德、韩国和朝鲜问题(de)产生,则是二战后根据国际协议形成(de),属于二战(de)遗留问题.5、我国现在所提倡和努力建立健全(de)是现代意义上(de)法治社会,而不仅仅是法制社会.6、注意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政体,人民代表是我国国家权力机关(de)组成人员.7、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社会主义国家(de)纲领性文件不是共同纲领而是1954年宪法.8、“文革”得以发动(de)根本原因不是党内制度不健全,而是党(de)“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de)结果.9、中国要避免十年“文革”那样(de)悲剧重演,主要在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行并落实依法治国方略,而不单是防止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易混点:宪法是制定普通法律(de)依据,是国家(de)根本大法,是政治民主化(de)重要标志.20世纪上半期中国历史上(de)几部宪法: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de)宪法,孙中山1912年在南京颁布.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当时起了临时宪法(de)作用,其临时宪法(de)职能终止于1954年宪法(de)颁布.1954年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de)宪法.第五单元现代中国(de)对外关系易错点1、国家政策不是由国家关系决定(de),而是由国家利益决定(de).国家关系也是由国家利益决定(de).2、注意由周恩来总理首先提出(de)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de)成熟,并逐渐成为国际社会所公认(de)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de)基本准则.3、“求同存异”方针中(de)“同”是指亚非国家团结一致共同反对殖民主义,谋求发展,而不是社会意识形态相同;“异”是指亚非国家(de)社会制度和建设道路不同.4、1971年中国是恢复在联合国(de)合法席位,而不是加入联合国.这是因为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之一,也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de)原始国之一.5、中美正式建交(de)标志不是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de)签署,而是1979年中美建交.6、1979年中美建交,中美关系实现完全正常化,并不意味着美国放弃压制中国(de)政策.7、中美关系(de)缓和是中日关系正常化(de)关键,但不是根本原因,关系正常化符合中日双方(de)利益是根本原因.8、注意中国多边外交(de)中心是联合国而不是周边国家.9、中俄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不是中俄结成联盟,而是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de)新型关系,既从本国利益出发,又充分考虑了伙伴(de)利益.10、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调整(de)出发点不是“中国综合国力(de)增强”而是“和平与发展(de)时代主题”.。
世界近代史(选必贯通部分)(3大考点9个易错点)(解析版)2024年高考历史考试易错题(新高考专用)
专题十四世界近代史:选择性必修(贯通部分)目录考点一近代西方的民族国家、文官制度与国际法【易错点1】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形成促进了国际法的形成【易错点2】国际法影响世界发展【易错点3】西方文官制度与科举制度的比较考点二近代西方的法律教化、人口迁徙和文化交融【易错点1】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易错点2】近代西方社会的基督教伦理【易错点3】16—19世纪世界人口迁移的影响【易错点4】国际贸易背景下文化交流的特点考点三近代西方的商业贸易、城市化进程【易错点1】近代商业贸易的变化【易错点2】近代中国的城市化按住Ctrl键,同时点击目录,即可直接跳转到对应内容考点一近代西方的民族国家、文官制度与国际法01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形成促进了国际法的形成【破解】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形成的原因:(1)城市的兴起与发展:中世纪城市的兴起与发展受到封建领主贵族的阻挠,城市市民支持王权打击地方贵族,利用王权保护城市的自主权,王权逐渐成为公共权力的受托者,这是民族国家兴起的第一推动力。
(2)资本主义的发展: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建立统一的国内市场,建立商品流通的交通网络,需要保护资产阶级的海外活动,这都需要建立强大的、统一的国家机器,这是推动民族国家形成的经济根源。
(3)宗教改革的影响:宗教改革后,几乎涵盖欧洲的基督教会在很多国家的统治土崩瓦解,“民族”的宗教、语言、心理诞生,新教成为促进民族国家形成的宗教因素。
(4)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战争:不仅传播了自由平等思想,还促进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个人对国家的忠诚超越了对国王和宗教的忠诚,民族国家在欧洲更加普遍。
【深度剖析真题】1.(2023·山东·统考高考真题)1648年形成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承认了瑞士和荷兰独立,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国界;1815年形成的维也纳体系,恢复了拿破仑战争前的欧洲均势,创立和重建了一些国家。
这反映了欧洲()A.国际协调机制更趋合理B.国家主权意识不断增强C.各国完成了向民族国家转变D.大国主导的政治格局被打破【警示】掌握西方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高考历史易错点易混点归纳练习-古代雅典民主政治与近代西方民主政治
易错易混点4、古代雅典民主政治与近代西方民主政治错因归纳:不能正确区分古代雅典民主政治与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特点。
释疑解惑1.古代雅典: 民主;近代西方:间接代议制民主。
2.古代雅典:少数公民的民主;近代西方:更加 ,基本实现了普遍的民主。
3.近代西方民主在制约机制、治理机制和等方面更加完善。
真题突破1.(2019.4·浙江高考·17)论及雅典城邦制度,有学者认为,雅典“无法扩张自己……如果它扩张,其公民就无法集合参加公民大会,但如果不扩张,当强大的君主政体联合起来,它就会成为受害者。
”这说明雅典城邦制度存在明显缺陷。
下列项中能够反映这一认识的是( )A.城邦制度仅适用于小国寡民B.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C.公民权建立在对奴隶专政的基础之上D.“五百人会议”享有很大的权力2.(2018.4·浙江高考·16)卓尔不群的雅典,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影响深远。
限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其民主制的“得”与“失”表现明显。
下列项中属于其“失”的是( )①公职选举②众多妇女和外邦人不享有公民权③民众组成陪审法庭④城邦建立在对广大奴隶专政的基础上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3.(2016·江苏单科·14)雅典将领阿里斯蒂德被公民大会陶片放逐后,仅过了两年多就被召回,因为波斯大军入侵,需要他参与作战。
打败波斯后,他得以重新任职,而指挥战争获得胜利的功臣地米斯托克利却被陶片放逐。
由此可见( )A.多数人的意愿未必代表公平正义 B.陶片放逐法是对将领去留的表决C.直接民主导致了雅典的派系纷争 D.主权在民容易导致城邦内部混乱4.(2016·海南单科·10)公元前406年,雅典取得阿基纽西海战胜利,但也造成了数千士兵因船破沉没溺水身亡。
在随后的公民大会上,指挥这次战役的6位将军被指控救援不力,在没有听取6位将军个人申辩的情况下,就将他们判处死刑。
2017届高三一轮必须1第四课
②专制主义皇权加强时,往往是中央集权比较有效时, 专制主义皇权削弱时,往往也是中央集权不力时。
③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专 制的前提和基础,君主专制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
形成:
秦统一后,首创皇帝制,在中央建立中央机构三公
九卿制,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由此建立了从中央到 地方的官僚体系。这套机构的建立,标志封建专制 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2.中央官制的建立--
3.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㈣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
1.演变: ⑴秦 中央—— 御史大夫 地方—— 监御史
⑵西汉 中央—— 御史大夫 地方—— 刺史
御史台(东汉至元设置
的中央监察机构 )
13个州监察区
⑶唐太宗:(道台史),10道监察区 ⑷宋---提点刑狱司; ⑸元---监察御史; ⑹明—中央:都察院;厂卫特务
1、直接影响
a.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性和随意性,难 免出现失误
b. 造成官僚机构膨胀,导致官僚主义、贪污 腐化之风盛行
2、深远影响 中国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封建社会晚期 西方 君主立宪、民主共和 开始步入资本主义社会
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为资本主义工业化开辟道路 c.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拉 大东西方差距)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 明朝废除 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 将犯人凌迟, 全家处死”。 宰相制有 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 什么影响? 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 的奏章共1160件。这些奏章有讲一件事的, 也有讲两三件事的,共计有3291件事,皇帝 平均一天要处理411件事。 皇帝政务繁多,难以应付; 决策失之偏颇、草率
【解读】本段材料主要描述了军机处设立的 原因及其职权。 (1)由史料信息①可以看出清朝设立军机处 的直接原因是为筹划西北紧急军务,要求严守机 密。 (2)由史料信息②可以看出军机处的职责在 于承旨、出政,至此,封建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高中历史2025届高考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现代史易错点整理
高考历史易错点一、中国古代史(一)商周政治制度1.商周时期分封制未实现中央集权【易错点拨】分封制下,周天子虽被尊为“天下共主”,但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拥有很大的权力,如设置官员、征派赋役等。
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宗法血缘关系不能从根本上保证中央与地方的隶属关系。
因为血缘关系经几代后可能会逐渐疏远,诸侯国的实力一旦强大起来,中央的控制力就会减弱,造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2.分封制割据中孕育统一【易错点拨】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微,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分封制为分封割据埋下了隐患。
但在分封制下,周天子可以通过层层分封管理地方,周文化也通过分封得到进一步传播,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统一国家的形成。
3.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区别与联系【易错点拨】分封制是古代帝王分封诸侯的制度,其实施是为了有效地统治辽阔的疆域;宗法制是按照血缘关系远近以区别亲疏的制度,其实施是为了保证权力继承规范有序,保证王权的稳定。
分封制以宗法制为基础,宗法制为分封制的实行提供了原则和方法,保证了分封制的顺利实施;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具体体现。
4.中国古代早期国家的特点【易错点拨】(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国家权力与宗族、家庭关系结合,“家国一体”;(2)政治制度等级森严;(3)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地方有较大独立性;原始民主传统制约商周君主权力;(4)神权色彩浓厚:神权与王权相结合;(5)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夏商周政治制度前后沿袭(二)秦至元政治制度1.郡县制最早不是出现于秦朝【易错点拨】郡县制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经过秦始皇的改革,成为秦汉以后的地方政治体制。
2.封国制在汉初曾发挥了积极作用【易错点拨】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推行郡国并行制,在关中地区推行郡县制,关东则实行封国制。
在封国制下,中央对地方王国事务不多加干涉,各封国为了壮大自身实力,努力发展生产,这对汉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诸侯国在平定诸吕叛乱中,也起到了维护国家统一的作用。
新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3 近代西方民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解析版)
新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3 近代西方民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解析版)责任内阁制的基本原则及特点1.基本原则:责任政府对议会负责,不但个别之阁员需对议会负责,内阁整体亦需对议会负责。
如果议会对某位阁员或整体内阁不信任,个别阁员或整体内阁便需要辞职以示负责。
2.特点(1)国家元首是世袭君主,但没有实权,他发布的行政命令须经有关的内阁部长副署才能生效。
国王必须任命议会中多数党领袖为首相组成内阁政府。
(2)英国内阁权力很大,是国家行政权力的核心,领导政府工作。
(3)内阁与议会互相牵制,内阁有权提出政府议案,指导议会立法;议会有倒阁权,内阁必须向议会负责,而且一般是实行集体负责,内阁阁员与首相共进退。
内阁须取得议会信任,否则,内阁须集体辞职或提请国王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由新选出的议会决定内阁去向。
(4)英国内阁与议会关系比较和谐。
原因是内阁政府与议会多数党一致,于是有人称英国是两权分立的国家。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及确立的影响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1)国王为象征性的国家元首,处于“统而不治”地位。
(2)议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
(3)首相是政府最高行政首脑,由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担任,全体内阁成员对首相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4)以代议制为基础,内阁是君主立宪制的核心,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议会监督内阁。
2.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确立的影响(1)政治:维护了政局的稳定。
《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长期以来议会与国王的斗争趋于缓和,政局渐趋稳定,为英国社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2)经济: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
17、18世纪英国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保护知识产权,拓展海外市场,保护英国经济的发展,为工业革命的到来创造了条件。
(3)对外:加紧了殖民扩张。
君主立宪制确立以后,在资产阶级的推动下,英国加紧了对世界殖民霸权的争夺,18世纪下半叶取得世界殖民霸主的地位。
(4)文化: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推动文化的繁荣,出现了雪莱、拜伦等浪漫主义文学大师,牛顿建立经典力学体系,达尔文提出进化论。
27题2023年高考历史考前选择题必杀技巧(全国甲卷乙卷专用)
A.内阁权势强大 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 C.社会经济凋敝 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
角度8:史料实证——明朝区域贸易的发展
真题典题
(2019新课标I卷)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 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 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 主要因素是
D
A.交通方式的变革 B.土地制度的调整 C.货币制度的改变 D.地区经济的差异
真题典题
(2020 江苏单科)明代松江府大地主潘允 端的《玉华工作日记》中,反映土地租佃 关系的记非有4条。在日记中,关于以田 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 银"的记载,他的庄产品除自用外,也有 一部分投放市场。该日记可以佐证
D
易错5:区分工商皆本与经世致用
真题典题
【点拨】工商皆本指工商业都属于 本业,是对传统的“重农抑商”经 济政策的否定。经世致用是指做学 问必须有益于国事,这一词由明清 进步思想家王夫之、黄宗羲、顾炎
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
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
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
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这一论述表明
该书作者 A.主张废除宰相制
C
C.倾向于限制君权
第27题——明清时期(1368—1840)
【命题角度】
角度1:唯物史观、史料实证——清康熙年间文化传承。 角度2:史料实证、唯物史观——明朝的市镇经济繁荣 角度3: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科考等级与威望 角度4: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儒家思想的影响 角度5: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儒家思想(纂修宗谱) 角度6:历史解释——明朝官营手工业的发展变化
D
A.白银已取代其他货币 B.雇佣劳动成为主要用工方式 C.民营手工业发展受制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最易错考点系列:考点 明朝内阁
明朝内阁★★★★○○○明朝废除丞相制度是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问题;后来设置的内阁,“有宰相之实,无宰相之名",是专制主义皇权强化的表现,本质是封建政治制度的畸变。
1、内阁的基础知识:(1)原因:废除丞相后,全国重大政务都由明太祖决断,政务繁多.(2)过程:奠基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但很少能参决政事确立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出现发展明宣宗时,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全盛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3)评价:①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②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君权起制约作用.2、宰相与内阁的比较3、明朝内阁制度的鲜明特点(1)体系完整,模式固定,但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2)内阁与皇权矛盾重重,始终屈服在皇权的重压下。
(3)内阁受制于司礼监。
(4)内阁与六部经常互争雄长,矛盾重重。
4、明朝内阁与西方内阁的区别:内阁政机构产生方式内阁成员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内阁由议会中的多数党组织,对议会负责权力大小内阁虽是国家虽是国家的中枢机构,只备皇帝顾问,无权决策内阁总览国家行政权,负责国家的内政外交性质是君主专制的产物,突出了皇权的进一步强化体现了西方近代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明朝内阁制是高考的重中之重,命题既可直接考查基础知识,又可暗合主流价值观和当今社会热点问题,需通过挖掘题干史料来获得新知。
在对内阁制的考查中,选择性试题的设置较多,且多引用新史学成果,暗合社会热点,需重点关注。
【易错点拨】从近几年的新课标全国卷来看,试题越来越注重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基本技能的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突出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
明朝内阁制历史久远,比较抽象,复习时不要拘泥于教材的表述,要在提供的新材料、新情境中去分析理解问题.第一,需要注意对内阁制的概念外延与内涵的准确理解,如明朝内阁的出现背景,特别是内阁的权利问题,这是考查的重中之重,也是学生较为容易失分的地方,必须引起高度关注;第二,需要把明朝内阁与古代中国的宰相制度,以及西方的内阁放在一起比较认识,找出其中的差距,理解其显著特点;第三,解题时一定要注意题目要求,防止惯性思维的出现,明确试题是否是“由材料获取有效信息",不能一味地依照课本,产生惯性思维,而导致错选.1,明代中央秘书机构及各部门的秘书由进士通过馆选,进入翰林院学习后才能担任。
河南省焦作市沁阳一中2014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重难点解析 新
必修一第三单元重难点解析一、明清内阁与近代西方内阁1、形成条件:(1)明清内阁:封建经济的发展,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2)近代西方内阁: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的完成;2、权力、地位(1)明清内阁:明清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内阁首辅也不是宰相的重设,其职权与地位的变化完全取决于皇帝。
(2)近代西方内阁:是国家法定的行政机构。
英国的内阁由议会下院多数党领袖组建,对议会负责,接受议会的监督,内阁首相实际上控制着行政权、立法权等大权;总统制下的内阁由总统组建,不对议会负责。
3、历史影响(1)明清内阁:是中国君主专制强化的重要标志;严重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2)近代西方内阁:巩固了资产阶级的某某;极大的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二、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三、英、美、法、德的国家政权组织体系表不同点:相同点:都属于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组织形式,都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由资产阶级国家性质决定并为之服务;都体现了三权分立制衡原则。
五、德意志君主立宪制与法国某某某某制的异同六、易混易错点1、英国《大宪章》的主要内容是限制王权,实质上是维护封建贵族特权,不是近代某某的体现。
2、1689年英国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国王受到议会制约,但任有较大的行政权,可以领导政府和内阁;责任制内阁确立后英王才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2、英国是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君主为虚,议会为实;德国是二元制君主立宪制,议会是虚,君主是实。
3、美国实行的既是联邦制,又是某某制。
从国家结构形式上说,美国是联邦制;从政体上说,美国是某某制。
4、注意法兰西第三某某国宪法是某某派与保皇派相妥协的结果,总统和参议院有很大权力,二者相互制约。
5、美国总统和法兰西第三某某国总统产生的途径及与议(国)会的关系不同:美国总统由民选产生,不对国会负责;法国总统是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国民议会以绝大多数票选出,对议会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