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唐诗和宋词夹杀的宋诗

合集下载

历史趣谈:史上因傍高官被白居易用诗歌杀死的才女是谁?

历史趣谈:史上因傍高官被白居易用诗歌杀死的才女是谁?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史上因傍高官被白居易用诗歌杀死的才女是谁?导语:诗歌本是个优美的艺术形式,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尤其是唐诗。

不过如果使用不当,诗歌也是个杀人利器。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就曾用诗歌杀人,至诗歌本是个优美的艺术形式,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尤其是唐诗。

不过如果使用不当,诗歌也是个杀人利器。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就曾用诗歌杀人,至今读起来仍然觉得不寒而栗。

才女关盼盼早年能歌善舞,丰艳照人,是红极一时的女神级人物。

如果去做主持,也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后来看到徐州节度使张建封贵为一方大员,威武无比,便愿为小妾,与之双飞双宿。

张建封是个风流儒将,府内妻妾成群但自盼盼来后,却三千宠爱独集她一身。

两人如胶似漆,出则香车宝马,入则水帘笙歌,倒也演绎出一幕红颜青丝的忘年恋。

不久,白居易到徐州做客,张建封盛情款待,席间关盼盼歌舞助兴,舞姿翩跹让白居易非常赞赏,从此关盼盼的名声更是非同寻常。

不想世事无常,两年后张建封突然去世,树倒猢狲散,众美女各自散去,唯独关盼盼带上一个老奴仆移居张建封生前为其修建的别墅“燕子楼”,关上了大门,清心寡欲,吃斋念佛,一住就是十年。

这岁月荒芜了青春,也让关盼盼看到了人间的冷漠。

十年后,张建封的老部下张仲素登门拜访关盼盼,得知关盼盼独守空房后,很是感动,就是白居易提起此事,白居易也对关盼盼肃然起敬,不过转而又一想,你既然用情专一,为何不在地下追随他呢,因此写诗叹道:黄金不惜买娥眉,拣得如花四五枚;歌舞教成心力尽,一朝身去不相随。

张仲素不久拿给关盼盼看,说你看这是你的偶像给你写的,盼盼拿在手中,反复观摩。

但就在这玩味间,盼盼才知道白大诗人的用词竟那么刻薄、偏狭,全不顾她十年守寡的艰辛,而且分明生活常识分享。

因诗词而获罪 因诗词而获罪的作家

因诗词而获罪 因诗词而获罪的作家

因诗词而获罪因诗词而获罪的作家今天给各位分享因诗词而获罪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因诗词而获罪的作家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现在开始吧!北宋年间因乌台诗案获罪的诗人是谁北宋年间因乌台诗案获罪的诗人是谁1、苏轼乌台诗案发生于元丰二年(1079年),北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中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

又由于他当时是文坛的领袖,任由苏轼的诗词在社会上传播对新政的推行很不利。

2、乌台诗案受害人是苏轼。

苏轼既不支持王安石的变法,但是也没有完全否定变法,所以在朝堂上苏轼显得格格不入,被不少人针对。

3、苏轼乌台诗案,发生于1079年(宋神宗元丰二年),为苏轼政治生涯重大转折,几至于死亡,后经力保,改谪黄州团练副使安置。

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

宋江因为什么获罪问斩?宋江因为什么获罪问斩?宋江因为杀了阎婆惜发配江州因诗词而获罪,觉着十分失意,一天喝醉了酒,在浔阳楼上写了一首反诗,被一个小人黄文炳发现,诬陷宋江谋反,江州知府捉拿宋江。

宋江装疯被识破,关在死囚牢中。

因诗词而获罪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通判黄文炳看到此诗句,向蔡九知府进谗言说宋江意欲谋反,因此宋江被问斩。

并不是阎婆惜和张文远加害。

那是阎婆惜已被宋江所杀,张文远在山东,宋江在江州,两地有千里之隔。

宋江因晁盖等黄泥冈劫生辰纲事发,把官军追捕因诗词而获罪的消息告知晁盖。

及晁盖等上梁山后,遣刘唐送来书信(招文袋)及五十两黄金酬谢。

不料,此信落入其妾阎婆惜之手。

无奈,宋江怒杀阎婆惜,发配江州,与李逵等相识。

第一个原因是宋江写的反诗是“叛乱罪”之一,朝廷对这种罪行的处罚比谋杀等刑事犯罪更重。

第二个原因:黄文炳故意报道和陷害宋江。

宋江的罪行越严重,他的功绩就越大。

第三个原因:宋江假装疯了,差点愚弄了蔡九之知府。

宋江因为杀了阎婆惜被朝廷追杀。

“生辰纲”事发后,观察何涛得到了消息,前来郓城县找到了宋江与宋江一起抓捕主犯晁盖,宋江假意答应,却偷偷私传讯息,使晁盖等人脱险。

宋词三百首大全及赏析第十四卷

宋词三百首大全及赏析第十四卷

宋词三百首大全及赏析第十四卷第二百六十一篇长亭怨/长亭怨慢重过中庵故园[宋] 王沂孙泛孤艇、东皋过遍。

尚记当日,绿阴门掩。

屐齿莓阶,酒痕罗袖事何限。

欲寻前迹,空惆怅、成秋苑。

自约赏花人,别後总、风流云散。

水远。

怎知流水外,却是乱山尤远。

天涯梦短。

想忘了、绮疏雕槛。

望不尽、苒苒斜阳,抚乔木、年华将晚。

但数点红英,犹识西园凄婉。

分类标签: 宋词三百首作品赏析【注释】:这是一首专写感怀旧游的词。

王沂孙一改填词用典多惯例,这首词用典极少,文辞稍显简淡的情感曲折跌宕,用语波峭起折,也堪称一首佳作。

“泛孤艇、东皋过遍。

”写重访中庵故园。

扣准本题。

“孤艇”,词人孤身一人重游,流落出访故地的落寞。

“东皋过遍”之“遍”字说明作者足迹遍至东皋,留连徘徊。

烘托出情境。

词人对此地蕴含深情,此次特地前来追寻旧游之地。

照下文“欲寻前迹”,足见发端伊始,虽入手擒题,却并非一览无余。

曲意直笔,颇耐人寻味。

“尚记当日”点明下文是对往昔的追忆。

“绿阴门掩”,表明当日中庵园林的清幽,景境宜人而访者少。

“屐齿莓苔”,指游览之事;“酒痕罗袖”,是讲宴乐的。

正所谓“事何限”表明事情的范围。

而“记当日”指时间。

昔日中庵园林的清幽无限与当日交游、乐事的欣愉雅致相互生发映衬,给人印象颇佳。

“欲寻前迹,空惆怅,成秋苑”。

笔锋转至今日。

履旧迹,寻前踪。

一切皆已渺然。

旧日舞台歌榭,已雨打风吹去。

怡人春光。

亦复化为令人惆怅的一片秋色。

斗转星移,世事沧桑。

“成秋苑”用李贺《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梨花落尽成秋苑”诗句。

“欲寻前迹”本应接在“东皋过遍”之后,词人却把它置于“尚记当日”后面,是一种腾挪之法。

这种利用“时间差”的写法,造成今昔的强烈对比,和笔势上的波峭回环之感。

词人同时还辅以不同的景致和虚实相生的描写,进一步加强了这种对比。

昔之欢游,“绿阴”、“莓苔”的春色点染,乐景独好;今之萧条,一片“秋苑”的悲秋笔墨,哀感十足。

昔日之乐何其乐,今日之哀何其哀矣。

谈谈《唐诗三百首》中误收的宋诗

谈谈《唐诗三百首》中误收的宋诗

谈谈《唐诗三百首》中误收的宋诗
子规
【期刊名称】《文史杂志》
【年(卷),期】2007(000)003
【摘要】《唐诗三百首》是唐诗的通俗读本,是旧时老少必诵的国文基础教材。

所谓“俾童而习之,白首亦莫能废”(《唐诗三百首·蘅塘退士序》)即此:而“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的民谚,说的也是国人对它的痴迷与它对国人甘露般的滋润。

可是,莫砺锋先生却在《文学遗产》20001年第5期上撰文说——《唐诗三百首》中混有宋诗。

这就是系于张旭名下的那首《桃花溪》绝句。

诗云:
【总页数】2页(P39,62)
【作者】子规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2
【相关文献】
1.《唐诗三百首》中没有宋诗吗——与李定广先生商榷 [J], 朱光立
2.《全宋诗》误收唐人诗新考 [J], 阮堂明
3.书法文献与《全宋诗》重出误收关系发微 [J], 杨玉锋
4.《全宋诗》中误收元代王圭诗考 [J], 李言
5.《全宋文》默庵小传及《全宋诗》误收其诗考 [J], 赵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唐宋词一百首》故事梗概

《唐宋词一百首》故事梗概

《唐宋词一百首》故事梗概唐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唐宋词一百首》是一部整理汇编了唐宋时期的一百首精选词作的文集。

在这部词集中,每首词都蕴含着深情厚意、情感真挚,描绘了各种主题和情景。

以下是《唐宋词一百首》中几首优美词作的故事梗概。

1. 《登鹳雀楼》(王之涣):词中描绘了登上鹳雀楼的壮丽景色。

词人以楼为观景台,抒发了对祖国昌盛的美好向往和自豪感。

通过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观,表达了词人的豪情和壮志。

2. 《念奴娇·书湖阴先生壁》(杨万里):描绘了词人游历时在湖阴先生的壁上题字的情景。

通过描写壁上的字句和词人的心情,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怀念之情。

字句简洁明了,寄托了词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

3.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辛弃疾):通过描绘江南的自然景色和喧嚣的尘世间,抒发了词人对逝去岁月的思念之情和对人生无常的领悟。

词中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痛苦思索和对传统文化的怀念。

4.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词中描绘了佳人与词人相逢的情景。

通过描写词人与佳人的对话和赞美佳人的美丽,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

词中蕴含了对人生短暂和美好时光的珍惜之情。

5. 《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词中表达了词人对已逝往事的怀恋之情。

通过描写世事变迁和自己的心境,抒发了对过去时光的思念和眷恋。

词中音韵婉转,意境深远,突出了词人心境的感叹之情。

6.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这首词描绘了一个恋人分别的情景。

通过描写离别的凄凉和对彼此的思念之情,表达了词人深深的惋惜和无奈之意。

描写细腻动人,情感真挚,引人入胜。

以上是《唐宋词一百首》中几首经典之作的故事梗概。

这些词作以其深情、真挚和美丽的艺术表达方式,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也让后人感受到了唐宋时期的风貌和文化内涵。

通过阅读这些词作,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的魅力,感受到词人们深沉的情感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陆游《书愤五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陆游《书愤五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陆游《书愤五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陆游《书愤五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具有很高成就。

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陆游《书愤五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原文: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

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早岁:早年,年轻时。

那:即“哪”。

世事艰:指抗金大业屡遭破坏。

“中原”句: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

中原北望,“北望中原”的倒文。

气,气概。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楼船”句:此时作者三十七岁,在镇江府任通判。

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张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诸路军马,亲率水兵乘楼船往来于建康、镇江之间。

但不久兵败符离,收复故土的愿望化为泡影。

楼船,指采石之战中宋军使用的车船,又名明轮船、车轮柯。

车船内部安装有以踩踏驱动的机械连接船外的明轮,依靠一组人的脚力踩踏前行。

车船在宋代盛极一时。

因这种战船高大有楼,故把它称之为楼船。

瓜洲:在今江苏邢江南长江边,与镇江隔江相对,是当时的江防要地。

“铁马”句:孝宗乾道八年(1172),王炎以枢密使出任四川宣抚使,谋划恢复中原之事。

陆游人其军幕,并任干办公事兼检法官赴南郑(今陕西汉中)。

其间,他曾亲临大散关前线,研究抗敌策略。

但不久王炎调回京城。

收复故土的愿望又一次落空。

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当时宋金的西部边界。

“塞上”句:意为作者徒然地自许为是“塞上长城”。

塞上长城,比喻能守边的将领。

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死因

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死因

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死因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死因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

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死因古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死因公元1127年,北方女真族(金)攻破了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南逃。

李清照夫妇也随难民流落江南。

飘流异地,多年搜集来的金石字画丧失殆尽,给她带来沉痛的打击和极大的痛苦。

后来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腐朽无能,自毁长城。

同年,赵明诚被任命为建康知府,在一次城中叛乱中,赵明诚缒城逃跑,使得李清照对其心灰意冷,并于第二年逃亡江西途中,行至乌江时写下有名的《夏日绝句》,赞项羽讽明诚,赵明诚自感羞愧,心情郁郁,后死于上任湖州知事途中。

在李清照孤寂之时,张汝舟(一作张汝州)为骗取李清照钱财,趁虚而入,对李清照百般示好。

李清照当时无依无靠,便顶世俗之风嫁给张汝州。

婚后,二人发现自己都受到了欺骗,张汝州发现李清照并没有自己预想中的家财万贯,而李清照也发现了张汝州的虚情假意,甚至到后来的拳脚相加。

之后,李清照发现张汝州的官职来源于贿赂,便状告张汝州,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妻子告发丈夫,即使印证丈夫有罪,妻子也要同受牢狱之苦。

李清照入狱后,由于家人收买了狱卒,入狱九天便被释放,这段不到百天的婚姻就此结束。

目睹了国破家亡的李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

金兵的横行肆虐激起她强烈的爱国情感,她积极主张北伐收复中原,可是南宋王朝的腐朽无能和偏安一隅,使李清照的希望成为幻影。

李清照在南渡初期,还写过一首雄浑奔放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借项羽的宁死不屈反讽徽宗父子的丧权辱国,意思表达得痛快淋漓,表达对宋王朝的愤恨。

《全宋诗》误收唐诗考辨共27页文档

《全宋诗》误收唐诗考辨共27页文档

《全宋诗》误收唐诗考辨文献标识码:A《全宋诗》是规模最大的中国古典诗歌总集,是20世纪古文献整理的代表性成果;《全唐诗》更是诗歌总集整理的典范。

但《全宋诗》、《全唐诗》所录诗歌重出叠见,数量相当可观。

当代学者佟培基、胡可先、方健、房日晰、吴宗海等曾不同程度地指出、考辨过《全宋诗》、《全唐诗》的重出、误收问题,但都非专论。

其后,韩震军的《(全宋诗)误收同姓名唐人诗文举正》(一)、(二)、(三)(载《江海学刊》2009年第6期、2010年第1期、2010年第2期)列举了《全宋诗》误收的同姓名的唐代诗人作品,是唯一一组论《全宋诗》误收《全唐诗》的专文。

除以上各位学者所论,笔者在研究中发现《全宋诗》、《全唐诗》重出、误收、重见的诗歌有300余组,可粗略分为作者两收诗歌重录、《全唐诗》误收、《全宋诗》误收、诗歌重见不能考订时代等四种情况。

这些重出、误收、重见诗歌的考辨对《全宋诗》、《全唐诗》的研究整理及相关作者别集的编纂研究,有一定的文献价值。

今胪列《全宋诗》误收唐诗如下,并缘例释证,甄别真伪,以求教于方家。

一、误收李世民诗宋高宗赵构《秋日》:“爽气澄兰沼,秋风动桂林。

露凝千片玉,菊散一丛金。

日岫高低影,云空点缀阴。

蓬瀛不可望,泉石且娱心。

”(《全宋诗》册35卷1982页22216)又见李世民《秋日二首》其二:“爽气澄兰沼,秋风动桂林。

露凝千片玉,菊散一丛金。

日岫高低影,云空点缀阴。

蓬瀛不可望,泉石且娱心。

”(《全唐诗》卷1)赵构作出《新编增广事联诗苑丛珠》卷1。

李世民作见《初学记》卷3、《文苑英华》卷158、《锦绣万花谷》后集卷3、《记纂渊海》卷2、《御定渊鉴类函》卷15、《御制诗集》初集卷42、《瀛奎律髓》卷12、《全唐诗录》卷1。

此诗既见《初学记》,非赵构作无疑。

二、误收陈叔达诗陈与行《句》其二:“霜间开紫蒂,露下发金英。

”(《全宋诗》册53卷2775页32845)陈叔达《咏菊》:“霜间开紫蒂,露下发金英。

秦观最得意的一首词,名扬四海,却被苏轼一针见血指出最大败笔!

秦观最得意的一首词,名扬四海,却被苏轼一针见血指出最大败笔!

秦观最得意的一首词,名扬四海,却被苏轼一针见血指出最大败笔!秦观是北宋著名词人,与黄庭坚、张耒、晁补之合称“苏门四学士”。

秦观有《满庭芳》一词,在当时被广泛传诵,秦观甚至被誉为“山抹微云君”,而此词却遭到了苏轼的当面批评,这是怎么回事呢?一日,秦观到京城拜见老师苏轼。

一番寒暄之后,苏轼说:“如今京城内到处传唱你的‘山抹微云’一词,我本以为久别重逢,你的词作会有所长进,没想到你竟然学起柳永作词了。

”柳永为北宋初期词人,词作流于俚俗,不为时人认同。

秦观听到老师的话,立即为自己辩解道:“学生虽然才疏学浅,但也不至于向柳永学词啊。

先生此言,未免说得太严重了吧?”于是,他将这首词在苏轼面前朗诵了一遍: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角声断谯门。

暂驻征棹,聊共引离尊。

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

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销魂。

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

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

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

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苏轼听完,微微一笑,说道:“你那首词的下片第一句‘销魂,当此际’,不是如柳永所写吗?”苏轼认为秦观的这一句,格调俗艳、流于轻浮,似柳永词。

苏轼“一语惊醒梦中人”,秦观非常惭愧,立刻拜谢老师。

他想更改词作,但是此词已流传甚广,秦观明白了以后作词应该文风端正。

苏轼又继续和秦观讨论词作。

秦观拿出最近写的一句“小楼连苑横空,下窥绣毂雕鞍骤”,请老师点评。

苏轼摇头叹道:“十三个字,只说了一个人骑马从楼前过,语多而意少。

”秦观虚心受教,苏轼于是拿出自己的新作,其中有一句是“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同样是十三个字,却讲全了燕子楼的一段故事。

秦观见此,再次拜谢老师点悟。

秦观性格沉郁柔弱,和生性旷达的苏轼却一见如故,情兼师友,数十年来二人患难与共,秦观敬仰苏轼,苏轼器重秦观。

二人不仅经常在一起讨论创作,在思想上也相互影响、产生共鸣。

苏轼虽是豪放派大家,但他的婉约词也有很大成就;秦观词作以清丽柔婉见长,受苏轼影响,常学其旷达乐观的词风。

乌台诗案文档

乌台诗案文档

乌台诗案一、案情介绍乌台诗案是中国历史上一起备受争议的文化事件。

该案件发生于唐朝时期,当时唐中宗统治下,丞相郭子仪在位。

这起案件中,两位著名的文人宫颜和骆宾王因为一首相互攻讦的诗文而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此案至今仍然是文学史上备受关注的事件之一。

二、案发经过乌台诗案的起因是宫颜和骆宾王之间的一首诗文。

宫颜是唐朝宫廷诗人,以其文才出众著称。

而骆宾王则因其身份而备受瞩目,他是唐玄宗的三子,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

在当时的政治氛围下,文人们常常通过诗文表达对政府的批评和讽刺。

而宫颜和骆宾王之间的一首诗文引发了轩然大波。

宫颜在诗中讽刺了某些官员的贪污腐败,而其中有些内容显然中伤了骆宾王。

骆宾王得知此事后,决定通过宫颜的好友黄勉将此事告知朝廷。

于是,乌台诗案就此展开。

骆宾王向朝廷控告宫颜,要求给予惩罚。

而宫颜则辩称自己的诗文并没有针对骆宾王,只是对官员的不法行为进行了揭露。

这使得此案更加复杂化,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三、社会反应乌台诗案引起了当时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辩论。

一方面,支持宫颜的人们认为他的诗歌是对社会问题的揭露,应当保护他的言论自由。

他们将骆宾王的控告视为对文学创作自由的侵犯,强调了文学对社会的监督和批评作用。

另一方面,支持骆宾王的人们则认为,虽然诗歌是一种表达自由,但也不能随意攻击他人,特别是对于皇室成员来说。

他们认为骆宾王是公主之子,应当受到一定的尊重,不能被人随意中伤。

争论之声不绝于耳,甚至延续到朝廷之中。

最终,乌台诗案的判决结果是,宫颜被罚械放归故里,但没有受到严厉的惩罚。

这一结果既保护了言论自由,又维护了皇室的尊严,可谓一种妥善的解决方式。

四、影响与启示乌台诗案的发生给文学界和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首先,此案促进了文学创作自由的保护。

案件的审判结果表明,文学作品可以批评社会问题,但也要尊重他人的权益,特别是对于皇室成员。

其次,乌台诗案在历史上成为了一起经典的文学事件,丰富了中国文学史。

篡改后的唐诗宋词,笑得肚子痛!

篡改后的唐诗宋词,笑得肚子痛!

篡改后的唐诗宋词,笑得肚子痛!
篡改后的唐诗宋词,笑得肚子痛!
谈古论今瞎扯淡 2018-03-21 16:57:16
悯农二道
唐李绅

春种一料粟,秋天去炒股。

四季不干活,挣了二百五。


锄禾日当午,妈妈真辛苦。

上午打麻将,下午斗地主。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胖了回,乡音无改肉成堆。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胖子你是谁。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来到烤鸭前。

口水直流三千尺,一摸口袋没有钱。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踏歌将欲行,突闻对岸救命声。

扑通一声跳下水,捞出一看是汪伦。

《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饮酒过度,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校,却被老师抓住。

命苦,命苦,挨了耳光无数!
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

洒上敌敌畏,不知死多少。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整天吃面伤透心。

劝君更吃一碗粉,长安贼多河南人。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网上相亲我和她。

原想王子会公主,却是恐龙见青蛙。

十首顶级压卷作宋诗

十首顶级压卷作宋诗

十首顶级压卷作宋诗宋代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尤以其诗歌创作达到顶峰而成为后人推崇的经典和典范。

在这一时期,有许多著名的诗人创作了一系列的诗歌作品,其中不少作品被誉为“压卷之作”或“顶级良品”。

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了解,为大家介绍十首顶级压卷作宋诗。

一、苏轼的《水调歌头》《水调歌头》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宋词的代表作之一。

他通过这首词歌颂了江南美景,抒发了寄托思乡之情,并呈现出了对逝去的时光的悲愤之情。

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时代特色。

二、岳飞的《满江红》《满江红》是岳飞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首具有强烈战斗意志和民族情感的军歌。

其中呈现出了文化自信心强,抵抗外来侵略的意志,表达了中国人民在面对外部威胁时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品质和民族责任感。

三、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是一首富有情感的小令,描述了元宵节夜晚的欢乐团聚的场景,表达了对家庭幸福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爱护。

四、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青玉案·元夕》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以元宵节为背景,描述了喜庆的氛围和民间风俗,同时表达了对家庭团聚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五、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以溪亭为背景,表现了自然风光,抒发了对生活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具有深厚的人情味和对传统家庭美德的推崇。

六、张先《夫妻箴》《夫妻箴》是张先的代表作之一,通达性很强,具有很高的实用性。

张先在这首诗中,对立于中国古代男性主导制度下夫妻关系之作道德约束,观点新颖独特,正是因为夫妻思想的转变,社会才有了新的生活形态。

七、林则徐《赤壁怀古》《赤壁怀古》是林则徐的代表作之一,表达了对历史的重视和对文化传统的尊重,同时也是对爱国主义情操的表达。

林则徐通过诗歌,回忆过去的历史和战争,展现出古代文化的独特性和传统价值。

八、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泊船瓜洲》是王安石的代表作之一,以瓜洲为背景,表现了江南美景和自然风光,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

安徽省皖北县中联盟(省重点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安徽省皖北县中联盟(省重点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安徽省皖北县中联盟(省重点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清乐”以及它的同义词“清欢”,从仁哲时期宋人的语用来看,指一种愉悦,这种愉悦与欲念满足无关,与具体的功利性的满足无关,也与合目的性的道德愉悦无关。

文人士大夫们意识到了有这样一种愉悦——这种愉悦是精神性的,也是自由的,这种愉悦可以来自对“自然”的欣赏,也可以来自对艺术的欣赏或某种文化活动,这种愉悦同时也是静观性的。

欧阳修较早地意识到了这种愉悦,他在嘉祐三年(1058)的一篇散文中,对人的愉悦作了一个两分——富贵者之乐和山林者之乐,他说:夫穷天下之物无不得其欲者,富贵者之乐也。

至于荫长松,藉丰草,听山溜之潺湲,饮石泉之滴沥,此山林者之乐也。

而山林之士视天下之乐,不一动其心。

或有欲于心,顾力不可得而止者,乃能退而获乐于斯。

物欲的满足会带来富贵者之“乐”,而通过欣赏山石林泉所获得的山林者之“乐”,可以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自足而高世”,且这种“乐”“无累于心”,是一种与欲念满足无关的“静中之乐”。

欧阳修没有为这种“乐”命名,但在“无欲”“山林”“无累”和“静”这些话语中,对这种“乐”的内涵进行了基本描述。

稍晚一些,理学家邵雍在写于嘉祐六年的《名利吟》中,命名了这种“乐”——清欢:名利到头非乐事,风波终久少安流。

稍邻美誉无多取,才近清欢与剩求。

美誉既多须有患,清欢虽剩且无忧。

滔滔天下曾知否,覆辙相寻卒未休。

这段话区分了富贵者之乐——美誉,与山林者之乐——清欢。

清欢显然是一种与功利性满足无关的愉悦。

“清欢”这个概念的产生先于宋代,这一点稍后再述,但阐释“清欢”的非功利性和绝对性,却是邵雍的功劳,他倡导一种闲逸、超脱、自由的心灵状态,并以此为乐。

正如他在下面这首诗中所述:“清欢少有虚三日,剧饮未尝过五分。

相见心中无别事,不评兴废只论文”。

大约在邵雍阐释清欢的同时,宋代士大夫赵汴在《同周敦颐国博游马祖山》中说:“联镳归去尤清乐,数里松风耸骨毛。

一词压两宋,孤篇盖全唐,是谁说的,指哪首诗词

一词压两宋,孤篇盖全唐,是谁说的,指哪首诗词

一词压两宋,孤篇盖全唐,是谁说的,指哪首诗词一、“一词压两宋,孤篇盖全唐”是谁说的?“一词压两宋,孤篇盖全唐”的意思就是说有这么一首词,精妙绝伦,把北宋和南宋所有的词作品都给压倒了。

有这么一首诗,很出色,把唐朝的诗也给比下去了,了不得。

当然,这显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

要知道,诗的顶峰在唐,词的辉煌在两宋。

能把这些时期的作品比下去,说明这一诗一词肯定是不一般的。

其实,这句话中一词指的是岳飞的《满江红》,“孤篇”指的是张若虚的一首诗《春江花月夜》。

这句“一词压两宋,孤篇盖全唐”,是谁说的呢?很多人都说是中国现代诗人、学者、民主战士闻一多先生说的,果真如此?经查,这个说法并不准确,闻一多先生曾说过《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这句话。

后来也不怎么回事,社会上就传有了一个“一词压两宋,孤篇盖全唐”的说法。

最后,“一词压两宋,孤篇盖全唐”这句话到底是谁总结的也是查无此人,只是大家的一种普遍认知,后经大众口口相传下来的。

二、“一词压两宋”“一词压两宋”,要知道两宋出了不少词作大家和无数优秀作品,到底哪一首词如此厉害呢?看来大家公认的是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满江红·写怀》。

岳飞(1103—1142),字鹏举,宋代相州汤阴人,南宋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抗金名将。

他精通韬略,也精于骑射,并善诗词、书法。

他率领的军队被称为“岳家军”,号称“冻杀不拆屋,饿杀不打掳”。

金人流传着“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名句,这是对“岳家军”的最高赞誉。

下面来欣赏这首词:《满江红·写怀》【宋】岳飞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这首词大家从小就非常熟悉,学校的教材上也有这首词。

为什么它能一词压两宋呢?我们就来对这首词进行赏析。

多岁才中进士写下大唐最血腥的一首诗最后字人尽皆知欢迎进入赏析诗词

多岁才中进士写下大唐最血腥的一首诗最后字人尽皆知欢迎进入赏析诗词

多岁才中进士写下大唐最血腥的一首诗最后字人尽皆知欢
迎进入赏析诗词
摘要:
一、诗人简介
二、诗歌背景
三、诗句赏析
四、诗歌主题及艺术价值
五、结语
正文:
一、诗人简介
杜甫,字子美,是我国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

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一生坎坷,历经战乱,他的诗歌作品以关心国家民生、反映社会现实闻名。

二、诗歌背景
杜甫在唐朝中期,正值安史之乱,国家动荡,民生凋敝。

在这样的背景下,杜甫写下了一首名为《春望》的诗,以表达对国家民生的忧虑和对和平的渴望。

三、诗句赏析
《春望》以春天的景象为背景,描绘了战乱后的荒凉景象。

诗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名句,生动地展现了战乱后的惨状。

而“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则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生的忧虑。

四、诗歌主题及艺术价值
这首诗主题为战乱带来的灾难,诗人通过对春天景象的描绘,寓言式地表达了对自己所见所闻的悲痛。

在艺术上,这首诗意境深沉,情感真挚,展现了杜甫独特的现实主义风格。

五、结语
杜甫的《春望》以其深刻的主题和高度的艺术价值,成为了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诗人以自己的亲眼所见,揭示了战乱给国家民生带来的灾难,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被唐诗和宋词夹杀的宋诗按照传统观点,宋代代表性的文学是宋诗和宋代古文。

但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这两类作品受到很大的贬抑,而宋词和所谓宋代的话本小说(其实现在所看到的话本,到底有哪些还保留了宋代的面目,是很难说的)则备受推崇。

这种倾向,到现在还没有很大的改变,这是很值得反省的。

因为,真正代表宋代文化的,是宋诗、宋代古文,还有理学。

宋代的历史文化,最近几十年来一直受到很大的重视,但是最能代表宋代文化的文学却还没有恢复其地位,这是很遗憾的。

本文想以宋诗作为讨论重点,对这个现象重新加以检讨。

一一般常把唐诗和宋诗加以并立,认为这是中国诗的两种典型。

套用西洋人的话来说,如果我们把唐代叫做中国诗的“黄金时代”,那么,宋代就是中国诗的“白银时代”,而“黄金”的唐诗和“白银”的宋诗则成为性质迥异的中国诗的两种类型。

那么,宋诗和唐诗有什么不同呢?我们能够简单地说,唐诗是“激情”的诗,宋诗是日常生活的诗。

唐诗所表现的感情大多是比较特殊、比较不平凡、比较异于日常生活平淡的感情的。

所以,唐诗的感情总是显得比较豪迈、比较悲凉、比较激动。

相反的,宋诗则注重日常生活的平淡感情。

譬如以“悲哀”来说,人生的“悲哀”是常有的,但并不是每天都有;就每天常表现的感情来说,平平常常的感情该比“悲哀”感情较为常见。

不过,在表现感情时,唐诗总是比较重视“悲哀”的一面,而宋诗总是选择比较平淡的一面,所以日本的汉学家吉川幸次郎就曾说过,宋诗是对唐诗的过度注重人生的悲哀面的克服。

也就是说,唐代的诗人比较侧重人生感情的不平凡的一面,而宋代诗人则承认人生以平凡为主,并愿意表现人生中平凡的感情。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唐诗是比较浪漫的,而宋诗则是比较“现实”的(就“现实”一词的较好意义来说)。

又因为就一般人的性格来说,青年人总是比较浪漫,而中老年人在历经了人生的种种阶段以后常常比较能够认清现实,由绚烂归于平淡。

所以,我们能够比喻地说,唐诗是青年人的诗,而宋诗则是中老年人的诗。

或者,用吉川幸次郎的比喻来说,唐诗譬如“酒”,宋诗譬如“茶”,因为酒是强烈的,而茶则平淡,必须慢慢品尝。

以上我们从整体上把唐、宋诗加以对比,并从这个对比中简要地突显出宋诗的特质。

下面我们就更具体地举例说明宋诗描写事物和表达感情的方式,这样就能更清楚地看到宋诗的真面目。

一般来说,唐诗的“抒情性”是特别突出的,因为只有透过“抒情”的方式才能把“激情”适切地表达出来。

至于叙述、描写、议论通常只作为“抒情”的辅助,这些成分很少会反客为主而成为诗的主要成分。

宋诗则不然,宋代的诗人常常故意把叙述、描写、议论的成分加重,把抒情的成分减少,所以读起来的感觉就像押韵的“文”,而不是诗。

譬如下面这首诗:苍崖六月阴气舒,一霔淫雨如绳粗。

霹雳飞出大壑底,烈火黑雾相奔趋。

人皆喘汗抱树立,紫藤翠蔓皆焦枯。

逡巡已在天中吼,有如上帝来追呼。

震摇巨石当道落,惊嘷时闻虎与貙。

俄而青巅吐赤日,行到平地晴如初。

回首绝壁尚可畏,吁嗟神怪何所无。

(苏舜钦《往王顺山值暴雨雷霆》)这首诗写的是暴雷雨,描写得相当生动,但却丝毫没有抒情的成分。

像这样的诗到底算不算“诗”,恐怕读惯唐诗的人是不能没有怀疑的。

我们再看一首纯粹叙述的作品,这是唐朝的白居易写的,因为白居易的很多诗都具有和宋诗相同的特质(白居易和杜甫、韩愈是对宋诗具有重大影响的三位唐代诗人),我们所以也能够据此了解宋诗的表现方式:皇帝嗣宝历,元和三年冬。

自冬及春暮,不雨旱爞爞。

上心念下民,惧岁成灾凶。

遂下罪己诏,殷勤告万邦。

帝曰予一人,继天承祖宗。

忧勤不遑宁,夙夜心忡忡……(白居易《贺雨》)像这样一首诗,文字平易而简洁,每两句押韵,文从字顺,念起来非常自然,我们不能不佩服白居易高超的文字功夫。

不过,就内容来说,这仅仅平平直直地叙述一件事情,没有明显的不平凡的感情,跟我们一般常读的唐诗实在有很大的距离。

下面我们再看一首以议论为主的诗: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

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

貌妍容有颦,璧美何妨椭。

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

好之每自讥,不谓子亦颇。

书成辄弃去,缪被旁人裹。

体势本阔落,结束入细么。

子诗亦见推,语重未敢荷。

(苏轼《和子由论书》)在这个首诗里,苏轼跟他的弟弟讨论书法的理,认为好的书法应该端庄里含有流丽,刚健里含有婀娜。

整首诗的押韵非常奇特,如“我”、“可”、“椭”、“颇”。

这样的议论再加上这种极其独特的押韵方式,让整首诗读起来有一种完全不同于抒情诗的感受。

从以上三个例子能够看得出来,宋诗在题材上显得非常广泛,能够描写、能够叙述、能够议论,几乎无所不写。

既然无所不写,就把诗扩及到许很多多的人生经验上,而这刚好跟我们对诗的看法有些背道而驰。

我们一般认为,人生并不是所有的经验都能够入诗,譬如写春花秋月总比写暴雷雨像诗,写一个人的失恋总比写一个人学书法的过程像诗,写一个女子的美貌总比讨论绘画的道理像诗。

我们的看法就是唐诗的写法,我们所不以为然的却常常是宋诗所选择的题材。

在这里,宋诗的日常生活性就表现在对题材的一视同仁上。

从日常生活经验来说,我们总不得不承认,宋诗所描写的范围要比较接近我们的生活。

那么,宋诗怎么抒情呢?感情也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宋代的诗人总不能不描写感情吧!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两个例子:四十未为老,醉翁偶题篇。

醉中遗万物,岂复记吾年。

但爱亭下水,来从乱峰间。

声如自空落,泻向两檐前。

流入岩下溪,幽泉助涓涓。

响不乱人语,其清非管弦。

岂不美丝竹,丝竹不胜繁。

所以屡携酒,远步就潺湲。

野鸟窥我醉,溪云留我眠。

山花徒能笑,不解与我言。

惟有岩风来,吹我还醒然。

(欧阳修《题滁州醉翁亭》)这首诗写的是欧阳修在山中欣赏风景的心情。

我们可感觉到,这样的心情平淡得像任何人面对自然风景时一样,甚至还有点故意压低情绪,使其不过度高昂,使其不显得与众不同。

再看下面一首诗: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苏轼《寒食雨》)这是苏东坡被贬谪到黄州时所写的作品,是在他一生最困顿失意的时候写的。

整首诗的感情虽然比前面欧阳修那一首稍为浓了一点,但也浓不到哪里去。

在最痛苦的情况下,苏轼把感情写得这么客观冷静,由此可见,宋代诗人多么有意地要去克服人生的悲哀,而使人生显得像日常生活那么平淡。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生活都是那么平淡,那么人生还有什么意思呢?宋代的诗人正是要透过他们的作品告诉我们,平淡的人生自有其趣味所在。

试看下面这首诗: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这首诗看起来平淡,其实却非常有意思,第一句提到吃酸梅会让牙齿有“软”下去的感觉,这样的感觉我们每人都有,所以对这个句自然有“会心一笑”的感受。

第二句把芭蕉遮蔽窗户说成是“分绿”给窗纱,显得细腻而生动。

第三四句写一个成年人午睡醒来“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一副闲适的样子。

总结来说,整首诗充满了日常生活的“趣味”,让我们突然感觉到,原来人生每一个平常的经验都蕴藏了这么多的“情趣”。

如果说“情趣”也是人生的一种诗意,宋代诗人正是要告诉我们,日常生活到处都充满“诗意”,因为日常生活到都充满“情趣”。

我们再看下面一首作品:半醒半醉问诸黎,竹刺藤梢步步迷。

但寻牛矢觅归路,家在牛栏西复西。

(苏轼《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一个喝得半醉的人找不到路回家,顺着路上的“牛矢”走,终在丛林中找到一条路。

像这样有点“鄙俗”的题材,却被苏东坡写出趣味来。

在这里,我们会发现,原来轻松、幽默也是人生的一种“诗意”呢!像杨万里、苏轼这样的体会日常生活的“情趣”,从而在一般人生经验中体会“诗意”的作法,在宋诗中能够说到处都是,为了更具体地说明这种情趣,我们能够再看宋末元初的诗人方回的一句诗:汲泉看马饮(方回《仲夏书事十首》)如果我们说,汲水给马喝,那么纯粹仅仅在“做一件事情”,是有“目的性”的(让马解渴);但在这里,除了汲水给马喝之外,还“看”马喝水,这个“看”的动作,就表示诗人在欣赏、在品味;这个点欣赏、这个点品味,生活就变得很有意思,而不是死板板的。

方回这个句诗,让我们最明白地看到,所谓日常生活的“情趣”与“诗意”其实都是人主动去“求”来的。

也就是说,只要我们有这么一种人生态度,那么,我们就能够把生活过得有“诗意”。

所以,我们也就看得出来,在宋朝这种日常生活的诗歌后面,其实蕴含了一种人生哲学,这种人生哲学虽然不同于唐代诗人对于大喜大悲的欣赏,虽然不像唐诗显得那么崇高与雄伟,却仍然自有其价值在。

宋代诗人这种日常生活的哲学,日常生活的诗,有时也能够表现得比较特殊。

譬如下面这两句诗:小雨藏山客坐久,长江接天帆到迟。

(黄庭坚《题落星寺》)在这里,诗人把雨遮住山说是“藏”山,把江与天的交点说成是长江“接”天。

“藏”字使得雨遮山的经验变得更有味,“接”字使得江、天的交会更活泼,更有动作性。

这两句诗所要表现的“诗意”是透过较深一层的“思考”品味出来的,就如吃橄榄一样,是慢慢体会出来的。

这用“品”茶的方式来“品味”人的一般经验,其方式虽然和杨万里、苏轼颇有差别,但仍然是日常生活的诗。

再看另一种方式:少日曾题菊枕诗,蠹编残稿锁蛛丝。

人间万事消磨尽,只有清香似旧时。

(陆游《余年二十时尝作菊枕诗颇传于人今秋偶复采菊缝枕囊凄然有感》)这首诗有一个故事。

陆游年轻时跟表妹结婚,两人感情很好,但因母亲非常不喜欢这个位太太,后来只好离婚。

在他们刚结婚时,以前作了一对菊花枕,如今事过四十三年,陆游年纪老大,偶然重作菊花枕,不免想起年轻时的伤心事,所以写了这首诗。

就这首诗的背后的故事来说,这首诗大能够写得哀怨动人,但陆游并没有这么写。

从表面上看,这首诗似乎相当平淡,跟一般的宋诗差不多。

不过如果仔细体会,却又能够发现,这首诗的感情非常浓烈。

以前陆游和前妻感情时所写的“菊枕诗”,如今已成“蠹编残稿”,而且尘封于“蛛丝”之中,似乎过去的一切已经深深地埋葬掉;而四十多年来,人间的一切事情也千变万化,消磨殆尽,似乎什么也没有留下来。

但是,在这个切之外,诗人却独独记得,现在他所闻到的菊花枕的“清香”还是和四十三年前一样。

这“清香”其实暗示了他对前妻的不能忘情,不过,他却只淡淡地提一下“清香”,似有似无,其实背后的感情却又深又浓。

也就是说,陆游的诗有意把深厚的感情写得很平淡,但平淡之中,我们还是能够体会出它的真挚感人。

这是日常生活的诗,不过又是不平凡的诗,这是宋诗的另一种写法。

苏轼、杨万里也罢,黄庭坚也罢,陆游也罢,不论他们表达感情的方式多么的不同,但归根结底来说,都是属于同一类的,他们都把人生看得平淡而有意味,而不像唐代诗人那样,把人生看得大起大落而大喜大悲。

孔子以前说过,“君子之交淡如水”,“淡如水”并不是没有感情,而是一种细水长流、久而弥甘的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