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打造“世界工厂”的人才战略

合集下载

优先人力资本投资 推进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

优先人力资本投资 推进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
先发展 战略 ” 为 中 国迈 向制 造 业 强 国提供 强 有 力 ,
指导 。 因此 , 确立人 力资 本优先投 资 , 大人力 资本 加 投资力 度 , 全方位开 发人力 资源 , 培养一 批高层 次科
这种 低成本 竞争 优势使 得我 国制造业 扩张模 式
呈 现两个 显著特 征 : 是低水 平扩大 规模 , 外依赖 一 对 加强 。1 8 9 0年 , 国制 造业 增加 值 仅 占世 界 比重 的 中 1 5 ,9 0年 , 到 2 7 , 入世 界前 1 . % 19 达 .% 进 0强 , 排名 第 8位 , 位居发 展 中 国家 和地 区之首 ; 2 0 到 0 0年 , 比 重达 7 0 , 次 于美 国 、 .% 仅 日本 和德 国 , 在世 界 排 名 第 4位 。2 0 0 7年 占 比 已升 至 1 % , 行 榜 位 列 第 4 排
特定 时期 劳动力无 限供 给 , 以极 低 的报酬进行 生产 ;
其次 , 当时资 源开 发较 少 , 量 丰 富 , 以极低 的价 存 也 格 出售 , 使得制 造业 在 较 低 的投 资 水平 和 技术 水 平
下, 生产 出价格 低廉 的产 品。
展规划 纲要 (00 22 》 一 次提 出 了“ 才 优 2 1- 00) 第 人
和 云
( 京 邮 电大 学 ,北 京 10 7 ) 北 0 86

要 : 国制 造 业 大 而 不 强 的主 要 原 因在 于 高 层 次 创新 型 人 才 严 重 短 缺 , 业 技 术 人 才 队 伍 问 题 成 长 缓 慢 , 业 我 专 从
人 员素 质 缩 低 , 业 人 力 资 本投 资 和 积 累 严 重 不足 , 发 经 费投 入 不 足 。 要 使 我 国制 造 业 由 大做 强 , 企 研 必须 从修 改 制

中山的经济主要依靠哪些产业?

中山的经济主要依靠哪些产业?

中山的经济主要依靠哪些产业?一、制造业1. 世界工厂的崛起中山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城市,以制造业为经济发展的基石。

多年来,中山的制造业不断发展壮大,被誉为“世界工厂”。

中山拥有完善的产业链条和创新体系,涵盖了电子信息、家电、照明、机械设备等多个领域。

其中,电子信息产业是中山最具竞争力的制造业之一,包括集成电路、通讯设备、电子元器件等。

2. 创新驱动的制造业转型中山制造业不仅仅依靠低成本优势,还注重技术创新和提升自主研发能力。

市政府积极推行创新驱动战略,鼓励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高产品品质和附加值。

中山还建立了一批研发平台和技术创新中心,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创新资源。

通过不断引进高端技术和人才,中山的制造业正在向更高端、更智能化的方向转型升级。

二、现代服务业1. 金融业的快速发展中山的金融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中山金融业发展迅猛,已经形成了以商业银行、证券、保险、资本市场等为主的金融体系。

中山拥有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创新能力的金融机构,为企业提供融资、投资、风险管理等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2. 文化旅游业的崛起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山文化旅游业也逐渐兴起。

中山以孙中山先生的故居和纪念馆为代表的革命文化资源,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文化爱好者。

同时,中山还积极培育和发展旅游产业,打造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旅游景点,吸引了各地游客前来观光、度假和消费。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1. 信息技术产业的崛起中山在信息技术产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中山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和创新环境,吸引了一批知名企业和研发机构在此设立分支机构。

中山的信息技术产业涵盖了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多个领域,为城市经济带来了新的增长点。

2. 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中山积极响应国家节能减排政策,加大对新能源产业的支持力度。

在太阳能光伏、风能、生物质能等领域,中山企业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技术突破和产业基础。

中山的新能源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将成为中山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推动力。

关于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关于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成为时代主题。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正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本文将从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性、现状、挑战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性1. 提升国家竞争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科技革命浪潮下,我国要实现从“世界工厂”向“世界强国”的跨越,必须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2.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有助于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通过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3. 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有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随着消费升级,人们对高品质、个性化、绿色环保的产品和服务需求日益旺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将更好地满足这些需求。

二、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现状1.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近年来,我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服务业比重逐步提高,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据统计,2019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3.9%,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9.7%。

2. 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5G通信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成为我国经济新动能。

2019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120.6万辆和121.1万辆,同比增长9.6%和10.9%。

3.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我国传统产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通过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例如,钢铁、水泥等行业通过实施节能减排措施,实现绿色发展。

三、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面临的挑战1. 产业链供应链风险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面临诸多风险。

如贸易摩擦、地缘政治风险等,对我国产业安全构成威胁。

2. 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尽管我国在某些领域取得重要突破,但整体上,我国技术创新能力仍不足,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

基于双循环新格局的国有企业选人用人研究

基于双循环新格局的国有企业选人用人研究

2023年10月第26卷第20期中国管理信息化China Management InformationizationOct.,2023Vol.26,No.20基于双循环新格局的国有企业选人用人研究张梦佳(天津津融投资服务集团有限公司,天津300074)[摘 要]双循环新格局能够将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更好地连接起来,整合两个市场的资源,提高国有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力,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文章分析基于双循环新格局的国有企业选人用人相关内容,从双循环新格局概念入手,介绍双循环新格局下国有企业选人用人的方向,并提出基于双循环新格局的国有企业选人用人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双循环新格局;国有企业;用人选人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3.20.045[中图分类号]F272.92;F2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23)20-0138-030 引 言国家的发展与企业的进步都离不开人才的支持,人才的专业能力与数量会直接影响各个领域的发展。

人才对于国有企业的运行与发展十分重要,人才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国有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力,国有企业员工如果具有过硬的专业素养,就可以保质保量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为企业的正常运营与发展打下基础;如果员工的专业能力较差,没有很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就会影响部门甚至是整个企业的发展。

后疫情时代,国际市场持续处于低迷状态,双循环新格局为国有企业发展提供了新方向,但也对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要求。

因此,国有企业应对选人用人工作作出明确规划,结合双循环新格局要求开展人才队伍建设工作。

1 双循环新格局概述双循环新格局是指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1]。

改革开放后,我国凭借充足的劳动力优势参与到国际市场中,并通过长时间的努力逐渐成为“世界工厂”。

但目前国际市场处于较为低迷的状态,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劳动力人口红利也在逐渐减少,这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下我国跨国公司的发展对策

经济全球化下我国跨国公司的发展对策

经济全球化下我国跨国公司的发展对策前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加强,跨国公司已经成为了全球经济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

作为世界工厂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经济全球化为中国跨国公司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与挑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中国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对策。

国际化的战略思考跨国公司要想在国际舞台上立足并不断发展,首先必须制定与本土化战略相适应的国际化战略。

在国际化战略制定过程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定位明晰跨国公司需要对自己的产品、技术和服务进行定位,以确立发展战略的基础。

定位不仅包括产品在市场上的定位,还包括企业的战略定位。

通过对定位的清晰把握,可以更好地把握市场需求和竞争对手的格局,保证企业的资源得到合理配置。

适应国际竞争跨国公司要想在国际市场上面立足,需要具备严密的市场竞争意识和专业的国际营销能力。

企业需要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的品牌形象和产品质量来打破异质化竞争。

强化国际战略合作在国际市场上,合作与竞争是两个重要的方面。

跨国公司需要通过加强国际战略合作来实现多方共赢的局面,不断拓展合作领域和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

人才管理与培养人才是跨国公司发展的关键。

中国的跨国公司面临着人才紧缺和雇用成本高等问题。

因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跨国公司的人才管理与培养:围绕人才培养制定科学的计划跨国公司需要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和人才需求,制定培养计划,从长期规划出发加强人才储备。

乐观的心态,实现员工自我提升跨国公司应该为员工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帮助员工通过学习和实践全方位地提升自己的能力,以满足跨国公司快速发展的要求。

引进和培养国际化管理人才跨国公司需要引进和培养懂得西方商业规则的高端人才,加强跨国公司的中外管理沟通与文化融合,让公司在国际市场上更好地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

竞争优势的形成跨国公司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建立竞争优势,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研发创新能力提升跨国公司要想在市场上与同行企业有区别和优势,首先要有自身的技术和知识产权,保障公司在技术研发方面拥有核心竞争力。

“走出去”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国家战略

“走出去”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国家战略

“走出去”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国家战略摘要:我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回顾;阐述其是我国可持续发展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必然选择;“走出去”战略意义以及确立其为国家战略的分析。

关键词:引进来走出去世界一体化国家战略“引进来、走出去”,主要是针对中国经济实体的。

“引进来”:把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核心技术和科研人员等通过一定的政策吸引到我国。

“走出去”:把我国的产品,科技等投放国际市场。

“走出去”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做出的重大决策,是发展开放型经济、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重大举措,是实现我国经济与社会长远发展、促进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

1 我国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的历史回顾改革开放初期,“引进来”战略实施了若干年,取得了非凡的成绩。

而党的十六大又提出了“引进来、走出去”的战略,党的十七大更深入地阐述了它的内涵。

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因遭受十年“文革”的重创,国力正待增强。

在这一阶段,引资金、引人才、引技术、引进先进的管理方法的“引进来”策略,是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点经济战略之一。

其时,吸引了大量外商和港澳台商来中国大陆投资,使中国在经济、技术、管理上都得到长足的进步和高速发展。

经过这些年的积累,外汇储备方面,现在已突破千亿美元大关,国力和财力大大增强。

近年来,一些经济实力和技术基础较强;且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企业在其产品市场趋于饱和的状况下,把眼睛瞄向境外,到国外寻觅商机另辟战场。

于是“走出去”便成了现阶段的重要经济战略,既“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

2 “走出去”战略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必然选择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要求我们把我国的经济发展放在世界的大环境中考量。

四川省绵阳市《综合基础知识》事业单位国考真题

四川省绵阳市《综合基础知识》事业单位国考真题

四川省绵阳市《综合基础知识》事业单位考试(说明:本题库收集历年及近期考试真题,全方面的整理归纳备考公考之用。

)一、单选题1. 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强制措施,实施前须向行政机关()报告并经批准。

A、承办人B、负责人C、审核人D、批准人【参考答案】B2. 使用“不得”、“禁止”、“严禁”等术语的规则,是()。

A、规定作为义务的规则B、规定不作为义务的规则C、任意性规则D、准用性规则【参考答案】B3. 下列有关诉讼时效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诉讼时效期间从权利人的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B、权利人提起诉讼是诉讼时效中止的法定事由之一C、只有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 6 个月内发生诉讼时效中止的法定事由,才能中止时效的进行D、诉讼时效中止的法定事由发生之后,已经经过的时效期间统归无效【参考答案】C4. 下列规范性法律文件在生效或者实施之前必须报请有关机关批准的是()。

A、北京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B.某自治州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C.河北省人民政府制定的地方政府规章D.某自治区人大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参考答案】B5. 将减租减息的政策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的政策的中共中央文件是()。

A、《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B、《中国土地法大纲》C、《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D、《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参考答案】C6.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文学_____了,文学家们似乎都已经退隐到超凡脱俗的文学世界里,或专营文学技术的革新,或致力于自我感情的_____,在各种重大场合都很难看到文学的身影。

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消失装饰B.寂静掩饰C.沉默宜激D.沉寂雕饰【参考答案】D7. 公文的行文规定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其完整表述是()。

A、行文关系、行文方向、行文方式B、行文方向、行文方式、行文规则C、行文关系、行文方向与方式、行文规则D、行文关系、行文方向【参考答案】C8. 公文的行文规定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其完整表述是()。

技术人才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技术人才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管理观察 l
CONS RUCT oN T I l
技术人才在 经济建设 中的作用
李矫 臣 张 威
1 东宜 华 建 设 咨 询 有 限公 司 山
2 海 市 环 翠 区劳 动 和 社 会 保 障 局 威
摘要 :在现 如今 的 国际形势下 ,经济实力作为评定 国力的首要 因素后 ,特别对 于中国来说 ,作 为世 界工厂 最需要是技术型蓝领人 才。科技是
技术 人才是 我 国人 才 队伍 的重要 组 成部 分 ,是 推 动技 术创 新 和 用 ,宣传 高技能人 才的先进 典型事迹 。 实现科 技成果转化 的重 要力量 。是加快 产业优 化升级 ,提高 企业 自主 创新能力 ,推动技术创新 和科技 成果转 化 的实 践者和 推动者 。技能人 性 和紧迫性 。
中国作 为世界上最 大的发展 中 国家 ,人 口多 ,底 子薄 ,人均 资源 缺直接 影响到最终 产 品的质量 。 相对 不足 ,这一 基本国情决 定 了中国的发 展必须 坚持 “ 以人为本 ” , 曾经有 人说 : “ 比当前 的 电荒 ,技工 荒来 得更 紧迫 !”如 果 相 0 走 人才强 国之路 。中 国实施 人才强 国战略 的根本 目的 ,就 是耍把人 才 说 电荒需要 三五年 可以解 决的话 ,技工 荒则至 少需要 1 年 ,可市场 不
够解 决关键 技术和工艺 的操作性难题 ,是 各行各业 产业 大军 的优秀代 要是 技术 型蓝领人才 。企 业要培 养在 企业 ,我们通过建 立多种 帮扶关 据劳动 部门统计 , “ 十五”期 间 ,广 东省高 级工 以上技能人才 缺 以及培 养他们 对企业 的忠 诚度并 与时俱 进持续改 进培养计 划 ,培养 出 口约 10 人 ;未来3 ,上海市每年 高级技工 缺 口约 1 万人 ;甚至 在 2万 年 . 8 么 ,究 竟是什么原 因造成这种 “ 技工 荒”现 象的 出现和蔓延 ?技术 人 才短缺 对中 国经济发 展产生 了什 么样 的影 响?劳动 和社会保 障部劳 动 科学研究所 副所长莫荣认 为 ,出现高级 技能人才 短缺 的现象应 该是多 方面 的因素 ,第一个 因素就是在 9年代 的时候 ,经济结 构发 生 比较大 O

中国制造2025战略背景下的企业创新研究

中国制造2025战略背景下的企业创新研究

中国制造2025战略背景下的企业创新研究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提高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和核心技术水平,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计划,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中国制造2025”战略。

这一战略旨在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将中国制造业从世界工厂转变为世界制造业强国。

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企业创新将是关键因素之一。

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背景及意义1.1 背景中国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的地位。

然而,中国制造业的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即使在高端制造业领域也存在较大差距。

同时,全球经济形势发生了变化,中国制造业需要适应新的竞争环境。

因此,中国政府认识到推进转型升级对于提高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1.2 意义“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目标是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实现制造业从大而全向强而优转变。

这将提高中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水平,促进中国制造业向中高端制造业的转型,推进全球价值链的优化和升级,成为全球制造业的重要参与者和领导者。

二、企业创新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中的地位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中,企业创新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企业创新将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竞争力。

作为中国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必须加强自身创新能力,提高产品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以在全球市场中获得更好的竞争力。

2.1 企业创新对中国制造业的意义中国制造业面临的挑战在于,整个生态链未形成系统化的创新能力,产品创新、工艺创新一直是制约整个制造业整体水平提高的核心瓶颈。

如果企业在这些方面能够实现一定程度的创新,将有助于改善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制造业生态环境。

此外,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也将有助于推动中国制造业实现从大而全向强而优转变和高质量发展。

2.2 企业如何实现创新企业需要追求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围绕产品和服务实现自主研发和创新,提高企业各项核心竞争力。

中国制造2025顶层规划

中国制造2025顶层规划

中国制造2025规划决策者有意设计一个名为“中国制造2025”的顶层规划。

这将是中国制造未来发展的路线图,其基本思路是,借助两个IT的结合(工业技术和信息技术),改变中国制造业现状,令中国到2025年跻身现代工业强国之列。

“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制造的顶层设计。

决策者希望,中国能借此规划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的路线图。

参与者包括中国工程院、工信部、发改委、科技部等部门,预计明年完成。

实施“中国制造2025”是推动中国制造业从大国向强国转变的第一步。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制造业是我们的优势产业,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

对此,课题组长、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去年接受华西都市报采访时指出:“中国制造2025”更为深远的意义在于,动员全社会力量建设制造强国的总体战略。

它是怎样出炉的?用了近三年时间制定计划纲要。

据华西都市报报道,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制造业是我们的优势产业。

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采取财政贴息、加速折旧等措施,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

3月4日,全国政协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前工信部部长李毅中在政协分组讨论时透露,目前,工信部与工程院正在制定“中国制造2025”规划,很快要上报国务院。

工信部部长苗圩接受采访时透露:“该规划是在中国工程院150多名专家花了一年半时间进行战略论证的基础上,我们又花了一年多时间制定出规划纲要。

”此前,根据国务院的要求和部署,工信部弱化以往规划中“五年”的时间限制,规划年限扩展到2025年,更注重中长期规划,保证政策的连续性。

苗圩介绍,这个规划大体需要用三个十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中国制造2025”也就是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也是一个路线图,也有它的时间表。

热词解读什么是“中国制造2025”?中国工程院负责“中国制造2025”规划制定课题组成员、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屈贤明说,“中国制造2025”意思是:在制造业领域,到2025年中国不仅是世界第一大国,还要进入世界强国行列。

走出去战略

走出去战略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因此,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在自 力更生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在这一重要方 针指引下,我国企业开始勇敢地迈向世界。
因此,可以说,是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为“走出去”战略提供了坚实的 理论基础,孕育了“走出去”在新时期新形势下作为我党我国的重大发展战略 的形成和提出。
2000年初,江泽民总书记在向中央政治局通报“三讲”情况的讲话中, 在全面总结我国对外开放经验的基础上,首次把“走出去”战略上升到“关系 我国发展全局和前途的重大战略之举”的高度。
同年2月,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指出:“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 要求我们必须勇于和善于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竞争,充分利用好国外和国内 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我 们必须加快实施‘走出去’的战略。这同西部大开发一样,也是关系我国经济 和整个现代化建设发展全局的的战略”,“‘走出去’和‘引进来’是对外开放政策 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现在情况与二十多年前不同了,实 施‘走出去’战略的条件更具备了,要求也更迫切了。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 将会为实施这一战略带来更多的机遇。必须不失时机地‘走出去’,让我们的 企业到国际经济舞台上去施展身手。这个战略实施好了,对增强我国经济 发展的动力和后劲,促进我国的长远发展,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进一步实施‘走出去’ 战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加大信贷、保险外汇等支 持力度,加强对‘走出去’企业的引导和协调。建立健全境外国有资产监管制 度”。
吴仪副总理在“2005年全国对外经济合作工作会议”上做出重要批示, 指出:“新形势下进一步做好对外经济合作工作,必须按照党中央、国务院 的统一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准确把握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新特点,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提高综合实力和 国际竞争力,向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发展;必须不断完善体制 机制,加强法制建设,提高管理协调能力,健全促进、保障、服务和监管 等政策体系;必须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切实维护国家利益和 经济安全。”

制造业对国民经济的战略意义

制造业对国民经济的战略意义

制造业对国民经济的战略意义摘要:一、制造业的定义和作用二、制造业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三、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和挑战四、提升我国制造业竞争力的策略五、总结正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实物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一系列环节。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制造业的发展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繁荣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首先,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石。

它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

同时,制造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繁荣,如原材料供应、物流、金融等产业。

此外,制造业还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促使技术研发和产业升级,推动国民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

其次,制造业对国家税收和外贸有着显著的贡献。

制造业的发展带来了税收的增长,为国家提供了充足的财政支持。

同时,制造业的产品出口促进了国际贸易,提升了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

我国作为世界工厂,制造业出口在全球市场中具有强大的竞争力。

然而,面对国际国内环境的变革,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一方面,全球制造业格局在调整,发达国家重振制造业,新兴市场国家也在加快发展,使得我国制造业面临激烈的竞争。

另一方面,我国制造业自身存在一些问题,如产能过剩、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环境污染等。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国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

首先,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制造业向高端、绿色、智能化方向发展。

其次,优化产业结构,加强产业链的协同发展,提升产业链的附加值。

再次,改善营商环境,降低企业成本,激发市场活力。

最后,强化人才培养,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总之,制造业对国民经济具有战略意义。

突破世界工厂瓶颈的人力资源战略选择

突破世界工厂瓶颈的人力资源战略选择

突破“世界工厂’’瓶颈Q文/许明哲曲秉春的人力资源战略选择世界经济一体化成为任何势力都无{成本的低廉和环保管制的放松等优势承;法阻挡的趋势,一体化的背后是全球产:接了这一产业转移,也因此成为“世界!业链的大融合。

中国企业在有效承接“世:工厂”。

界工厂”的产业定位后,如何改变产品低;据联合国本世纪初出发布的((世界投:附加值的局面,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中的i资报告》,全世界最大的跨国公司已有近地位,成为中国产业突破瓶颈的关键,而l400家在华投资,更有大批的跨国企业将i 建立与产业升级相适应的人力资源战略,l全球采购中心设在中国,向全球网络输出j 联钟胀锹懈嘉薯篓鼻芸誓竺黧;目H H J一一:店川,u I目’I。

明'J皿H】丌20世纪60年代之后,跨国公司在全i工和采购基地,提供资金、技术、标准、设球范围内寻求资源的最佳配置,将其制j计,甚至管理,利用中国有比较优势的生j 造业向新兴市场国家转移。

中国改革开I产要素(就当前而言,主要是廉价的劳动:放以后,凭借巨大的市场容量,劳动力I力),降低其生产经营成本。

中1日生产要素成本正在提高发达国家或工业化已基本完成的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史表明,在工业化开始相当长时间内,劳动密集型工业始终处于主导地位。

美国自1814一1980年约为170年中劳动密集型工业占主导地位为110年;日本1868—1980年约为170年,其中劳动密集型工业占主导地位为80年l韩国1960—1990年为30年,其中劳动密集型工业占主导地位为20年。

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与一般发达国家或新兴工业化国家及地区完全不同。

从20世纪50年代工业化开始,我国的工业不是从最基本的以发展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开始工业化的,而是通过政府有计划地集中资源优先发展重工业,改革开放后为发展经济,实行对外开放、吸收外资和外部技术,以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和市场容量为吸引力,抓住了全球加工制造业转移的契机,大规模发展加工制造业,成为“世界工厂”。

2024年浅论中国制造业“世界工厂”的发展策略

2024年浅论中国制造业“世界工厂”的发展策略

2024年浅论中国制造业“世界工厂”的发展策略引言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国家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

作为“世界工厂”,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经济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然而,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和全球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中国制造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在此背景下,探讨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策略,不仅对于提升我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且对于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是制造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中国制造业要实现从“大”到“强”的转变,必须坚持以创新驱动发展。

这包括加强技术研发,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

质量品牌提升战略质量是制造业的生命线,品牌是企业的重要资产。

中国制造业要提升全球竞争力,必须注重质量和品牌的双重提升。

一方面,要加强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和可靠性,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品质需求;另一方面,要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

绿色制造战略随着全球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升,绿色制造成为制造业发展的新趋势。

中国制造业要顺应这一趋势,坚持绿色制造,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

这包括推广清洁生产技术,降低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环境监管,确保企业生产符合环保标准。

智能制造战略智能制造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通过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自动化和高效化。

中国制造业要把握这一机遇,加大智能制造的投入,推广智能制造技术和装备,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同时,要加强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推动智能制造的广泛应用和普及。

产业链协同发展战略制造业的发展不仅取决于单个企业的竞争力,更取决于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中国制造业要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创新,推动产业链的优化升级。

这包括加强原材料供应保障,提高原材料质量和稳定性;推动关键零部件和装备的自主研发和制造,提高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加强产业链各环节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合作,实现产业链的高效运转。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分析及发展方向安广机械设计制造专业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中国现有制造业技术,制造业现状,对比世界制造业的整体现状,找出我国制造业现阶段存在的问题,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方向,提高我国现代制造技术。

关键词:制造业,现代制造技术1 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相对于国内其他产业发展较快,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

如今世界制造业中心正在向中国转移,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已被世界所公认,但中国跟美国日本等制造业强国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

中国制造业是新中国建国以来经济空前发展的主要贡献者,没有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就没有今天中国人民的现代物质文明。

中国制造业作为中国人民衣食住行可享用产品的载体和国家安全所需产品的提供者是任何时候都撇不开的产业,没有制造能力的民族是没有竞争能力的民族,是不能抵御外来侵略而任人宰割的民族,百年屈辱的历史正是有力的佐证,制造业的兴衰不只是制造业的大事,而且是关系到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国家安全的大事。

中国是一个后发国家,工业化的进程还远未完成,人们衣食住行的要求远未得到满足,甚至农业经济的历史使命尚未完成,少部分人民的温饱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

在此背景下,对传统产业的作用评价,对产业所谓的“朝”、“夕”划分,应依国情有所区别,忽视这一点,盲目地跟着别人跑,奢谈并炒作一个并不成熟的时代特征概念,将会起到误导作用,不利于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2 中国制造业现状制造业是当前我国的比较优势产业,发展我国制造业是我国当前发展战略的理性选择。

根据我国国情对我国在国际经济格局和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必须有一个切合实际的预期。

当前对我国高技术能力的过高预期是不现实的,我国在高技术方面不具备什么优势,囿于传统文化、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和体制的桎梏,我国要在高技术创新上有所突破,还需假以时日。

一个国家没有强大的制造能力,永远成不了经济强国。

我国工业化的进程目前正处在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中间阶段,要完全实现工业化,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至少还需要十几年的努力。

世界工厂

世界工厂

“世界工厂”与中国制造业有关资料表明,“中国制造”的产品已渗透到世界各个角落,仅2001年,中国出口商品额达2660亿美元,其中90%属于工业制造品。

同时,世界500强跨国企业中80%已进入中国,39万家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开展业务,中国已跃居第二大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国家。

有研究报告统计,中国共有包括家电、医药、电子等10个制造行业在内的共80余种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位。

目前中国制造业位居世界第四,已形成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湾三大世界级制造区域。

随着经济总量和制造能力的发展,关于中国是否已成为“世界工厂”的议论越来越多,“世界工厂”与中国制造业亦成为WTO架构下世人关注的一大热点。

“世界工厂”究竟是什么所谓“世界工厂”,一般是指一个国家的制造业有一大批企业和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占有主要地位。

被誉为“世界工厂”的国家,应该是重要产业的一批企业在生产能力、新产品开发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经营管理水平等方面成为世界的排头兵,其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占有主要份额,甚至处于相对垄断的地位。

在世界经济史上,英、美、日先后扮演过“世界工厂”的角色,对全球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最突出的是,“世界工厂”在科技研发上始终站在世界前沿,掌握着各项制造业新技术,具有很强的技术创新和开发能力,领导了世界经济和科技走向。

随着科技飞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由单一国家制造的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已经很少。

确立研发优势的关键是掌握高新技术产品和技术含量高的传统产品中的核心技术,而这些技术目前仍然掌握在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手中。

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的专家判断“世界工厂”的概念与以往已大不相同,不再是一个国家孤军奋战。

而是许多国家一起共同打造“世界工厂”。

并且,信息化时代的“世界工厂”,其主要特征与工业化时代已有所区别:它是信息技术革命引起的,与工业化时代的世界工厂的延伸和扩展相互关联。

但不同的是,信息化时代的“世界工厂”并不意味着其一个国家整体制造能力的全面提高,而是更多充当“世界工厂车间”的角色。

浅析中国制造2025面临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浅析中国制造2025面临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浅析中国制造2025面临的问题与发展趋势摘要:“中国制造2025”将智能化制造作为主要目标,其本质是机械制造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是机械制造行业的一次产业革新。

这次产业革新将促进不同部门和不同行业间的合作、制造业人才培养、信息安全、智能化制造等方面进行深入推进,使制造行业在产业升级浪潮中占据领先地位。

对机械制造行业来说,这次的产业升级是机遇也是挑战。

笔者希望通过研究中国制造2025发展趋势为机械制造企业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机械制造智能化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一、中国制造2025的背景我国已经是世界工厂,不少机械制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但我国制造业长期处于产业链的下游,行业存在技术落后、产能调整缓慢、资源高消耗、人力资源成本高升、利润下降等大量的问题。

所以在未来30年内,制造行业发展的出路在于“从大到强”。

“中国制造2025”就在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成,是第一个专门规划。

同时“中国制造2025”也是应对第三次世界工业革命、“互联网+”技术应用和发达国家“再工业化”趋势的产物。

国务院于二零一五年五月八日正式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对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作了整体部署,提出了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三步走”战略目标,明确了建设制造强国的战略任务和重点,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

二、当前制造业面临的问题作为制造大国,我国与十九世纪德国的发展历程相似,近年来的高随发展也带了一些弊端,尤其是现如今我国经济规模虽大但不强的局面,令制造业不得不面当前的产业升级。

(1)创新能力不足国内企业创新能力的发展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一些重要的核心技术都是靠进口来满足自身的需求。

例如机械加工领域,我国长期依耐进口的高精度机床,国内的只是提供人力和资源来进行产品的加工和组装。

这种基础制造能力的不足,使国内制造业的企业仍然是处于行业的低端位置。

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却仍然以加工为主,在研发、创新上存在明显的短板,所以我国迈向工业强国的路仍是漫漫长路,需要一份具体的规划和长远发展目标。

我国就业市场新特点新变化新趋势

我国就业市场新特点新变化新趋势

我国就业市场新特点新变化新趋势职业结构是我国就业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的职业发展状况。

在我国经济面临新常态的背景下,了解我国就业市场的职业结构现状,明确未来职业发展趋势,洞悉未来职场的动态变化,对于优化我国人力和物力资源配置、创造更多的就业增长点、实现高质量的就业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经济新常态下的职业结构新特点当前我国正经历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转为创新驱动的新常态时期。

在此期间,传统行业不断优化升级,新经济行业纷纷创新涌现,“互联网+”跨界融合快速发展,带来了我国就业市场中职业结构的一些新特点,具体表现为:总体就业形势趋好,职业两极分化矛盾突出。

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发布的《我国就业市场景气报告》显示,2016年以来,各项宏观经济指标均企稳回升,全年GDP增速达6.7%,就业市场景气指数由一季度的1.71增长为四季度2.41,总体就业形势逐渐趋好。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不同职业及行业间的招聘需求与求职供给不平衡等原因,造成就业结构两极分化现象十分突出。

例如,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物流服务、证券期货和软件开发等职业招聘需求旺盛,就业形势相对较好;而环境科学、项目管理、物业管理等职业人才供给充足,但企业招聘需求有限,因而就业形势相对紧张。

新兴行业人才供不应求,传统行业求职竞争较大。

随着各大行业与互联网技术融合的迅速发展,以及“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利好政策的大力扶持,互联网/电子商务、基金/证券、交通运输等新经济行业,在市场和政策的双重推动下人才供不应求,表现出较好的就业形势;与此同时,能源/矿产/采掘/冶炼、印刷/包装/造纸、石油/石化/化工等传统行业,受经济增速放缓的下行压力,以及产业升级转型进程缓慢的影响,多数企业采取转岗、分流、提前内退的方案安置现有职工,这些行业就业竞争压力较大,就业形势相对严峻。

职业细化拓宽就业领域,跨界人才竞争优势明显。

我国打造“世界工厂”的人才战略

我国打造“世界工厂”的人才战略
维普资讯
家要不断实现“ 生产手段 的新组合” 。熊彼特的技术创新( 开发新 产品 、 用新 的 生产方 法 ) 制度 创新 ( 采 和 实现 工业 的新组 织 ) 思
想, 是创新思想的精华 , 至今仍 有现实意义 。
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 紧密相联 , 相互 影响 。一方面 , 技术创 新 导致 了制度创新 , 另一 方面 , 制度创新 对技 术创新 又具 有重 要 的推动作 用 , 术创新 离不开制度 创新 。技术 创新不 是凭 空 技 发生 的 , 资金 投入 、 精心的技术管 理 、 人才保障都 只是创新 实现 的必要 条件 , 不是充分 条件 。从这个 意义上讲 , 立完善的企业 建 【 要 】 中国要 成为世界 工厂 ,产品就要 占有世界一定份 摘 激 励制度 、 才培 养制度 、 人 人才 选拔 制度有利 于构 建 良好 的企 额。 其基础 同样是拥有大量的高技 术、 高素质 的技术工人。 因此文 业创新 环境 , 是实现技术 创新和业 务模 式之 间紧密结合 的重要 保障 。
世界工厂 ” 的绊脚石。 来源 。究竟怎样才能够将对 知识 的获取 、 应用转化为企业的 自主 “
创新成果呢?这是广大企业管理者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 问题 , 而
开放式创新理论 的提 出正为我国企 业的创新管理实践提 出了解 处。


世 界 工厂 对 人 才 培 育 提 出 了 要 求
E—UROP EAN COM I SON (C) 1 9 . SI E ,9 6
 ̄ Pa a d C. . Ha l . h c o e c mp t c f t e 方向发展 , ]rh a , K & l me G T e — r o ee e o h , n 对这方面人才的需求还在与 曰俱增 。 在高 、 低级技术 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打造“世界工厂”的人才战略
【摘要】中国要成为世界工厂,产品就要占有世界一定份额,其基础同样是拥有大量的高技术、高素质的技术工人。

因此文章对我国制造业人才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剖析了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世界工厂制造业人才
随着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中国逐步引起世界广泛的关注,由此而引发的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的说法不绝于耳。

但是目前我国人才现状不容乐观,人才因素已经成为了我国打造“世界工厂”的绊脚石。

一、世界工厂对人才培育提出了要求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经济研究中心吕政研究员认为“世界工厂”就是为世界市场大规模提供工业品的生产供应基地。

世界工厂其中一个重要特征是劳动者素质高,熟练工人占绝大比重。

我国制造业产量虽然大,但是具有核心技术的产品少,究其原因是我国制造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薄弱、核心技术缺乏。

我国要改变这一事实就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来发展我国高技术产业,从而改变我国产品核心技术缺乏的现状。

党的十六大确定中国未来的
发展之路是走新型工业化之路,中国企业仅靠传统的规模复制手段打造世界工厂已远远不够,必须在竞争中不断地改进自己的产业素质,在更高的水平上和发达国家企业形成抗衡能力。

其关键是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及其产业化已成为国家意志的表现,世界各国争夺的制高点。

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代表着国家的经济实力、科教水平和综合国力。

二、我国的人才现状不尽如人意
尽管中国有全世界1/5的人口和劳动力,但中国的高技能人才极端贫乏,已使许多制造业企业步履艰难。

“高级技能型人才身价超过硕士”现在早已算不得什么新闻。

随着我国逐渐向世界工厂方向发展,对这方面人才的需求还在与日俱增。

在高、中、低级技术职称比例方面,中国大陆是1::,而世界平均为1:3:6,发达国家为2:4:5。

这数据表明了我国的劳动人才结构是金字塔型,最低层的是非技术工人。

高技术工人是处于金字塔的尖端,它所占的比例是最少的,而这种人才又是国家最需要的。

高技能人才短缺的现象直接影响了我国制造业在现代化技术方面的吸收,影响了我国企业对高技术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和企业正常的生产。

另外我国制造业人才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中国工程院院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徐匡迪指出:中国制造业提升发展的关键是人才,创新型人才不足,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软肋。

我国制造业的生
产技术特别是关键技术主要依靠国外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

据有关部门调查统计,我国产品的平均生命周期为年,平均开发周期为18个月,而美国产品的生命周期为3年,产品的试制周期为3个月,产品的设计周期为3个星期。

我国制造业产品更新周期长,市场反应速度慢,新兴产业群体发育迟缓,这在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表现上更为明显。

中国制造业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同时,还要加强自主知识产品的研发,提高集成和创新能力,使中国制造业从中低端的加工厂发展成高附加值的世界工厂。

三、人才问题原因剖析
1、现行教育招生体制不合理
在我国现行的招生录取体制下,高职教育限定在大专学历层面,意味着高职院校录取的学生的成绩标准永远在普通大学录取分数线以下,这对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极为不利。

高级应用型人才同样需要从素质高的学生中培养,这种人才一样需要有较高的智商。

在现行的招生录取体制下,成绩好的学生是不会报考高职院校的,高职院校受到无形的歧视,进入高职院校也有强烈的自卑感。

我国的职业教育实际陷入了招生不足—经费短缺—教学质量下降—下一年度的招生更难这样一个螺旋型收缩的萎缩发展模型,这对发展高职教育,尤其是对高职教育上层次极为不利。

要发展我国的制造业不仅要有一支出色的管理团队,更要有一支技术过硬、专业水准相当高的技术员工队
2、技术人才缺乏创新环境
技术人才缺乏创新环境,主要归因于企业追求眼前利益,普遍对技术积累、技术学习能力不重视,给予的科技投入比例偏低;企业盲目跟风阻碍高技术工人创新,与自主创新相比,引进技术风险更小,企业长期依靠技术引进,技术消化吸收能力远远不足,二次创新、自主创新、集成创新能力严重不足,人才主动创新的动力不足;与技术创新密切相关的各类信息渠道不够畅通、开阔,增大了技术创新难度;缺乏足够的学术交流活动,没有相对完善的技术人才管理和培训成长体系;各级政府也没有创造出公正公平的商业信用环境和法治体制,假冒伪劣、模仿拆卸、知识产权侵犯的现象比比皆是;个人申请科技资金、技术支持的手续和程序繁琐,不够合理。

3、外企竞争导致国企高技术人才流失
外企吸引人才无非有两点:一是更加优厚的薪酬待遇;二是更加美好的事业发展前景。

其中影响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薪酬的差别。

随着国有企业的改革,很多福利待遇都取消了,如医疗,失业公积金都要自己支付,福利分房已经取消。

这样一来国企与外国企业相比的话就没有什么优势。

对于高技术人才来说,由于许多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经营困难,职工的生活都难以保障,所以在学到技术后就逐渐选择了薪水较高的外企。

其次外企对高科技人才非常重视,不仅给予较高薪酬,而且还为高科技人才提供派往国外的学习机会。

四、人才培养战略
1、改变不合理的教育办学招生体制
为了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对更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应改变现行高职教育体系只有大专层次的落后状况,建立高等职业教育大专—本科斗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完整体系,以适应社会和经济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要。

同时,建立高职教育本科以上体系,可以纠正人们认为高职低人一等的观念,有利于缓减高中毕业生的升学压力,为考生架起进入高等学校(主要是高等职业学校)的另一座桥梁。

改变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办法和政策,在职业技术教育学校招生的过程中要严把质量关,严格按照招生标准和规章制度执行,适当提高招生门槛,为制造业的发展培养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技工队伍。

2、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提高职业技术教育质量
制造业需要最大的不是学术型人才,而是技术应用型人才。

我国虽然人力资源总量丰富,但是结构不合理,熟练劳动力、技术工人和中高级人才较少,每万名劳动力中从事研发的工程技术人员不及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1/10。

大力推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稳步提高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和质量是培养这类人才的重要途径。

职业教育有别于普通教育,它更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及专业技能的培养,因此需要大量的实际操作训练,这就要求投入的资金远远大于普通教育的投资。

3、营造创新环境,培养创新人才
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着力于提倡、宣传和奖励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在个人申请科技资金、办理技术支持的手续时尽量畅通渠道,简化手续。

教育部门要进一步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各类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按教育目标来设计课程、选择教材及教法,课程设计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发挥学生的专长和创新意识,激励学生发挥其创新意识及设计能力。

企业要加强自主创新,形成能够鼓励提高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的机制;要完善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营造一个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公平竞争环境;推进创新人才分配机制改革,为创新人才的成长营造更好的环境。

4、采取必要措施,防范人才流失
物质利益是人们生存的基本条件和工作的根本动力,也是国有制造业企业留住人才的必要手段。

素质越高、越稀缺的人才,应获得更多的工作选择机会,也应获得更高的报酬,薪酬待遇在某种程度上体现着人才的市场价值,是人们充分发挥工作能力的物质动力。

企业看重人才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重现对人才的培训投入。

通过培训,企业不仅提高了员工素质,还使他们感受到了企业对自己的重视和企业的发展,从而产生对企业的归属感。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青人,在选择招聘单位或选择跳槽时,首要条件就是看招聘单位能否提供在职攻读学位的机会。

人们感到不经过培训不可能升迁,企业也清楚不加大培训投入不可能提高员工素质。

只有留得住员工,培训对企业才
有意义,也只有重视培训投入,才能留得住核心人才。

【参考文献】
[1]卢红学:论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和人才理念[J],职业技术教育,2004(25).
[2]俞仲文:培养制造级技术应用人才走世界工厂之路[J],职业技术教育,2003(31).
[3]牛建宏:我国成为“世界工厂”的人才制约因素分析[J],科技进步与决策,2003(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