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原、译文对照 第二十五章 道法自然
《道德经》(全81章原文和翻译)(完整版)
《道德经》(全81章原文和翻译)(完整版)网上可以粘贴复制一些《道德经》非常高大上的介绍放在这里,可是那些文字对的朋友来说一不实际二不实用,所以这里我想安排一些劝人好好读读《道德经》的文字。
《道德经》(全81章原文和翻译)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
“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
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
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
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
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道法自然(《道德经》的哲学思想)—搜狗百科
道法自然(《道德经》的哲学思想)—搜狗百科释义道法自然,读法是“道· 法·自然”,而非“道法·自然”,其中法字为动词,意为效法,遵循。
道法自然的意思就是大道以其自身为原则,自由不受约束。
出处“道法自然”语出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有一种物体混混沌沌、无边无际、无象无音、浑然一体,早在开天辟地之前它就已经存在。
独一无二,无双无对,遵循着自己的法则而永远不会改变,循环往复地运行永远不会停止,它可以作为世间万物乃至天地来源的根本。
我不能准确地描述出它的本来面目,只能用道来笼统地称呼它,勉强把它形容为“大”。
“大”是指不停地运转、变幻,也就是说它无处不在、无远不至,穿行于古往今来、八荒六合,到达极远处又返回事物的根本。
正因为道是如此无穷无尽,所以说道很大,从而遵循于道的天、地、人都很大。
宇宙有四“大”。
人也是其中之一。
人必须遵循地的规律特性,地的原则是服从于天,天以道作为运行的依据,而道就是自然而然,不加造作。
含义“无”生“有”,“有”归“无”。
这是万事万物的起点和终点以及运动变化的最后依据。
“无”外无他,“无”蕴含“有”且是“有”。
双方对立统一,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无”生“有”,是“无”动而“有”然,也就是说,“无”自然而“有”然(然:形成的意思)。
“有”源于“无”而归“无”。
“有”归“无”是“有”动而“无”然,也就是说,“有”自然而“无”然。
“无”和“有”是一体的两极。
“无”、“有”向对方的运动,或称双向运动或反运动,就是自然。
无有就是道。
往返的运动,或自然,就是德。
德就是道内两极之间往返的关系。
一是无,二是有。
一生二,二归一。
一生二归交合而生的三就是德,就是自然。
道德经全81章原文及译文(思维导图)
道德经1~30【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1【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2【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xiàn)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fú)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3【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4【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ó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shuò)穷,不如守中。
5【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ìn),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6【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yé)?故能成其私。
7【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8【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chuǎi)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成身退,天之道。
9【第十章】载(zài)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zhì)乎?天门开阖,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xù)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zhǎng)而不宰,是谓玄德。
解老:《道德经》第二十五~二十七章道法自然
解老:《道德经》第二十五~二十七章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有个东西浑然一体,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它寂然无声的运行着,始终如一的运转着,而永不停息。
它的运行造就了宇宙万物,是天地得以产生的根本。
我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勉强称呼它为“道”,勉强形容它为“大”。
道有多大呢?在时间上,它能大到延续至遥远的未来(逝);在空间上,它能大到遍及八荒六合(远);复归到任何具体的人或事或物身上,它仍然无所遗漏(反)。
像道这么大的东西还有三个,分别是天、地、王。
王为何能成为四大之一,因为王的影响遍及天下(远),延续至未来(逝),泽被众生(反)。
人守法于地,因为人生活在地上,需要遵循地的规则;地守法于天,因为地存在于宇宙中,需要遵循宇宙的规则;天守法于道,因为天存在于道中,需要遵循道的规则;道需要守法、需要遵循的规则就是“自然”,完全呈现它自己而已。
第二十六章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重是轻的基础,静是躁的根本。
所以圣人行走在外,必不离辎重。
因为只有随时随地都能获得补给,安营居住,才有可能表现出一副很轻松、很超然物外的样子。
这是一个很浅显的道理。
但为何一些拥有数万辆兵车辎重,万千国民的人,拥有这么大的根本,却要拿自己赖以生存的根本,去满足一些微不足道的个人私欲呢?没有重作基础的轻,是轻浮;没有静作根本的躁,是浮躁。
过于轻浮,就会失去基础;过于浮躁,就会失去根本。
第二十七章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
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收藏了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收藏了【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è)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hè),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fú)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xiàn)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fú)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ó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shuò)穷,不如守中。
〖译文〗【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ìn),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译文〗【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yé)?故能成其私。
〖译文〗【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jī)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chuǎi)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yí)其咎。
功成身退,天之道。
〖译文〗【第十章】载(zài)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zhì)乎?天门开阖(hé),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xù)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zhǎng)而不宰,是谓玄德。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解读
【导语】《道德经》的作者是⽼⼦,⽼⼦⼜称⽼聃、李⽿,汉族,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中国古代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
下⾯是分享的道德经第⼆⼗五章解读。
欢迎阅读参考!1.道德经第⼆⼗五章解读 道德经·第⼆⼗五章 【作者】⽼⼦【朝代】春秋时期 有物混成,先天地⽣,寂兮寥兮,独⽴⽽不改,周⾏⽽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道,强为之名⽈⼤。
⼤⽈逝,逝⽈远。
远⽈反。
故道⼤,天⼤,地⼤,王亦⼤。
域中有四⼤,⽽王居其⼀焉。
⼈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然。
译⽂ 有⼀个东西混然⽽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
听不到它的声⾳也看不见它的形体,寂静⽽空虚,不依靠任何外⼒⽽独⽴长存永不停息,循环运⾏⽽永不衰竭,可以作为万物的根本。
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勉强把它叫做“道”,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
它⼴⼤⽆边⽽运⾏不息,运⾏不息⽽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返回本原。
所以说道⼤、天⼤、地⼤、⼈也⼤。
宇宙间有四⼤,⽽⼈居其中之⼀。
⼈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纯任⾃然。
2.道德经创作背景 据⽂献记载,⽼⼦静思好学,知识渊博。
他的⽼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常的渴望。
为了解开⾃⼰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星⾠,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于经常睡不着觉。
后来,商容⽼师“实乃⽼夫之学有尽。
”推荐⽼⼦⼊周都深造。
⽂献记载:”⽼⼦⼊周,拜见博⼠,⼊太学,天⽂、地理、⼈伦,⽆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所不览,⽂物、典章、史书⽆所不习,学业⼤有长进。
博⼠⼜荐其⼊守藏室为吏。
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收天下之书,汗⽜充栋,⽆所不有。
”通过这段经历,⽼⼦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
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系列主张。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道法自然天性自由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道法自然天性自由第二十五章道法自然天性自由有状混成,先天地生①。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②;可以为天地母③。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④。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注释:①状,楚简本为“状”,帛书本,王弼等本为“物”。
②楚简本为“夺穆、独立、不垓gāi”,帛书本为“绣呵穆呵,独立而不垓”,没有“周行而不殆”几个字。
③天地,楚简,王弼本为“天下”,帛书、傅奕本为“天地”。
④“人亦大”,“人居其一”。
人,楚简、帛书本为“王”。
域中,楚简、帛书本为“国中”,今本多为“域中。
品读:本章中,老子对道作了全方位的描述,一是道创造天地万物,道为天地万物之母。
中国文化,道创造了天地万物,与西方文化上帝或神创造天地万物不同的是,在中国,没有给道赋予人格神的意义,道一直保留着哲学上至高无上创造者的概念,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而没有下降到人格神,没有成为人们膜拜的对象,从而阻断了中国诞生真正宗教的通路。
二是道作为哲学上的本体概念,具有三大特性,一方面独立而不改,即不增不减,不生不灭,是超越生死,超越生命的永恒存在。
第二方面,道又在它所创造的天地万物之中,不停地移动,行走,天地万物仿佛道搭乘的列车。
道永恒不变,却在更换不同的列车,道创造的天地万物,却在不停地变化着,永恒不变的是变化。
并且这种变化永远不会停止。
第三个方面,道在万物中运行的路线,是圆周运行,道周游六虚,循环往复,走的是一个圆环,因此无始无终,生生不息,永无止境。
道的三大特性,正是易的三大特性,易有简易,变易与不易。
道的运行,循环往复,即是简易;道超越生死,永恒不变,即不易;道不停地在万物中行走,移动,让万物不停地变化,即变易。
三是道的运行规律,是循环往复,作圆周运行,但道的圆周运行,是大,逝,远,反的顺序。
道从一个圆心,从一个中心开始,同时向球体周边飞奔,道向球体周边运行时,并不会失去最初的那个中心。
道德经二十五章道法自然
道德经二十五章道法自然
有物天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译文:
有一物,浑然一体;
开天辟地之前,已然存在。
不闻其声,不见其形,
独立久存,经久不灭,
循循而生,生生不息,
可以说是天下万物的根源。
不知其名,称它为“道”,
再勉强取其名,叫做“大”。
其囊括宇内而绵绵不息,
绵绵不息而弥漫渺远,
弥漫渺远而庶归本源。
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
宇宙间有四大,而人是四大之一。
人效法天,天效法地,
地效法道,道本性自然。
批注:
老子,此章详解,道性。
先天地始,道自然来。
无形有形,万物竟成。
息息绵绵,终归本原。
道之所行,自然为形。
道,很深,包藏宇内,不可语绝;道,很浅,厘清当前,自然而然。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老子》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译文】少发圣言号令,就可以任运自然。
狂风刮不到一个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
谁行使了这狂风暴雨?是天地。
天地也不能长久地维持它的狂暴,何况于人呢?所以,注重于修道的人,以道为法式就可以趋同于道,以德为趋求就可以得到德,失道失德就会导致失道失德的恶果。
同于道的人可以得到道的容纳,趋求于德的人可以得到德的畜养,失道失德则终将以失败告终。
如果没有充足的理由博得人们的确信,人们是不会真正相信的。
《老子》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译文】踮着脚尖立不稳,张着双腿难成行。
执求成名的,不明于道;自以为是的,不善辨析;自我夸耀的,少有事功;自我矜持的,难以长久。
这些做法比之于道的理想范式,实在是一种撑胀而拖沓的行为。
一般存在也有不这样的,所以,奉行完善的在途规范的人绝不这样。
《老子》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无法道,道法自然。
【译文】有一存在浑融而成,先于天地分化的现实世界而存在。
它无音无形,廓然无依地自在,没有根本性的迁改;循环反复地运行,永不败坏。
可以称之为天下万物共同依归的母本。
我不知道它的确切名号叫什么,给它加上一个标号说是"道",勉强给它一个描述说它是无不包涵的整体存在。
这个整体存在绵延运行,运行之中它远化展开,远化展开之后又循环反复。
所以,道是整体性存在,天是整体性存在,地是整体性存在,人也是整体性存在。
道德经原成道经二五章道法自然
道德经原成道经二五章道法自然此文章为非儒家思想的道德经专研文章,强调专业性,不具备娱乐性,观者慎入!一、原文:有物蟲成,先天地生。
寂呵廫呵,独立而不亥,可以为天地母。
吾未知其名也,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折,折曰转,转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国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二、译文:“浑沦一体之物”衍生万物,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存在。
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着它的形体,独立存在而且不可分割,可以做为天地的根源。
现实的我不知晓“浑沦一体之物”的名字,勉强尊称它的别名叫做“道”,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
“发展变化”才能“衍生万物”,“衍生万物”才能“呈现万物”,“呈现万物”才能“重复变化”。
所以道是变化的,天是变化的,地是变化的,人君也是变化的。
宇宙间有四种变化,而人君是四种变化之一。
人君的变化效法地,地的变化效法天,天的变化效法道,道的变化效法自然而然。
三、字义:[说文注]:虫,有足谓之虫。
无足谓之豸。
虫者,蝡动之緫名。
人三为众,虫三为蟲。
蟲犹众也(表示各种类型的虫子,又是动物的通称,也专指昆虫)。
[说文]:成,就也。
[广韵]:成,毕也。
凡功卒业就谓之成。
[广雅]:生,出也。
[易义]:自无出有曰生。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生好物也。
[说文]:寂,无人声也。
[易·系辞]:无思也,无为也。
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说文]:廫,空虚也。
字亦作寥。
[集韵]:廫,室中虚貌。
亥,象形字。
在字形上,商代甲骨文中的“亥”字像被刮掉了毛并被切割了头和蹄子的猪,是“刻”字的本字。
在字义上,“亥”字的本义是“切割”。
[韵会]:而,抑辞,抑又之辞也。
[论语]: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
[说文注]:母,牧也。
牧者,养牛人也,以譬人之乳子。
凡能生之以启后者皆曰母(事物据以产生出来的)。
[玉篇]:名,号也(人或事物的称谓)。
字,表字,人的别名(字和名常有意义上的联系。
自称用名,表示谦虚;称人用字,表示尊敬)。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源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源道德经讲到现在,一直还没有讲大道的源起。
经过前面的铺垫,老子终于将我们带进了道经的核心部分,即大道的源起。
第二十五章源本义: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要理解本章,必须要先理解一些词的含义:物:指“道”;混成:一体混沌,浑然天成;寂兮寥兮:没有声音,没有形体;独立而不改:以他自己的方式运行,并不为人们所说的善恶而改变;周行:循环运行。
不殆:不息之意。
天地母:一本作“天下母”。
母,指“道”,天地万物由“道”而产生,故称“母”。
强字之曰道:勉强命名它叫“道”。
大:形容“道”是无边无际的、力量无穷的。
逝:指“道”的运行周流不息,永不停止的状态。
反:另一本作“返”。
意为返回到原点,返回到原状。
人亦大:一本作“王亦大”,意为人乃万物之灵,与天地并立而为三才,即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即空间之中,宇宙之间。
本章的翻译如下:有一物,一体混沌,浑然天成,故先天地而生;它寂静无声,也空虚无形,以他自己的方式运行,并不为人们所说的善恶而改变,它生生不息,循环不止。
它便可作为万物的根本。
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勉强把它叫做“道”,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道”。
它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息,运行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又循环不止。
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
宇宙间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
人道要效法与地脉,地脉要效法于天道,天道则效法于“道”,而道效法于大自然,大自然生生不息。
道德经在第一章开始时就讲到: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在天地之始,在人们还没开始认识天地之前,这个天地就是浑然一体的,“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恍兮惚兮”,“窈兮冥兮”;“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这就是大自然。
老子《道德经》全文译文及翻译讲解
老子《道德经》全文译文及翻译讲解《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1]。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1]通常译为"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强调道是不可言说的。
但这样的翻译,等于一开始就剥夺了老子言说真道的可能性和可靠性。
其实"常"字在《老子》中多为"通常"之意。
另一方面,"道"字,到老子之时,已经用得很泛:有"道路"之意,如《易经》"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书》"无有作好,遵王之道" ;有"方法"之意,如《尚书》"我道惟宁王德延";又有"言说"之意,如《诗经》"中之言,不可道也"。
《尚书序》(相传为孔子所作)说:"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
少昊、颛乙、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
这里用了"常道"一词,指一般的道理。
又有冯友兰先生考证说,古时所谓道,均为人道,到了老子才赋与道形而上学的意义。
可见,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须一开始就澄清概念,强调他下面要讲的道,绝非人们一般常指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即非"常道",而是……是什么呢?就要听老子娓娓道来了。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原文及译文【原文】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
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译文】有一种物质,混然而成,先于天地而生。
它处在寂静、清澈的状态之中。
它独立存在着,不依赖于任何其他力量而改变。
它循环往复地运动不息,可以说它就是生天生地的母亲。
本人不知晓它的名字,就给它起个字叫“道”,勉强给它起个名就叫“大”。
它极其博大,无边无际,就消逝在茫茫太空了。
它消逝的地方,极远极远。
由极其远大的地方,就又返回来了。
所以,道,天,地,王也。
国中有这四大,而王只是其中的一个。
人依存于地,地依存于天,天依存于道,道依存于自然。
【启示】宇宙中万事万物,包括人类在内,都源于大道,统一于大道。
大道是宇宙的本原、本元。
这是老子《道德经》的一个根本观点。
本章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六个方面:一道是一种混沌状态的物质,在天地之前就产生了。
二,它没有名字,老子给它起的名字明“大道”。
四,大道周而复始地运三,大道独立存在。
任何其他力量也改变不了。
所以,才会生天生地生万物。
动不息。
正因为它不停地在运动之中,五,任何一个有组织的地方,都存在着四样的东西,这就是道、天、地和人中。
在这里,老子所说的王,不单是指国王,也是指得道的高人。
六,讲述了人与天地大道的关系。
人依存于地,地依存于天,天依存于大道,大道只依存于自然规律。
这里连用了四个“法"字,当效法、依赖讲。
在世界哲学中,只有老子把人与天地并提,也只有中国哲学是讲天人合一-观点的。
扩展阅读:《道德经》内容简介《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人法天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人法天道,道法自然【经文】有物混成①,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②,独立而不改③,周行④而不殆⑤,可以为天地母⑥。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⑦,逝曰远,远曰反⑧。
故道大⑨,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⑩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⑪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考注】①有物混成:物,指道;混成,混然而成,指浑朴的状态。
②寂兮寥兮:形容空旷高远、没有声音,此指道无形无声。
③改:更,更改、变换、交替。
④周行:循环运行。
⑤殆:尽,止息,衰竭。
⑥母:根本。
⑦逝:《广雅》:“行也”。
引申为伸展、扩展。
⑧反:同返,意为返回到原点,恢复到原状。
⑨大:尊贵,重要。
⑩域中:宇宙间。
⑪法:取法、遵从。
【考译】有一个东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
空旷高远,没有声音,独立长存永不改变,循环运行而永不停息,可以作为万物的根本。
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称之为“道”,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
大到无边叫做逝去,逝去叫做遥远,遥远可返回本原。
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
宇宙间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
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而“道”纯性自然。
【导读】本章老子进一步阐述了“道”的性质和“道”的规律,其基本点在前面各章已有涉及(第1、4、6、14、21章)进而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最根本的,而“道法自然”的核心和精髓是“无为”。
【辨读】“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这是讲“道”的性质及运行规律,即“道”是物质性的、最先存在的实体,这个存在无声无形无象,寂静又空虚,自然而然地发挥着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永恒存在,循环往复地运行而永不停息,是天地万物的根本。
“不改”“不殆”言其永恒性。
“为天地母”即第1章的“万物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我也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只好勉强把它叫做“道”或者“大”。
赵妙果《道德经》心灵舞者之第25章 道法自然
赵妙果《道德经》心灵舞者之第二十五章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道法自然——【原文】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liáo)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dài),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译文】有一种浑然自成的东西,在天地之前就已产生。
寂静无声啊,独立存在而永不改变,循环往复地运行而永不停息,可以作为天下的母亲。
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把它叫做“道”;再勉强取名叫做“大”。
大到看不见叫做“逝”,逝至天边叫做“远”,通变回返叫做“反”。
因此说道是大、天是大、地是大、人也是大。
宇宙中有四大,人是其中之一。
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
【悟道心得】一、留意发展的向度,用圆环式的思考去替代单线式的思考,想想恒久的可能。
二、人之为人,是因为天地万有一切都可以在一刹那间被纳到心中,除非我们自己小看了自己。
三、自然界有平衡法则、因果法则。
平常吃点亏、吃点苦,人家多得一点,我们少得一点,人家提及我们或不提及我们等等,都不要看作吃苦、看作吃亏。
平常要有高姿态、高风格、高水平,这样才能量大、命大。
四、修炼就要落实在一个“舍”字上——舍去名利、舍去恩怨、舍去烦恼、舍去自我,这样才可能修炼有成。
五、每个人都在走好自己的道,有的灵魂往高攀登,有的摸索往低处走,有的在徘徊脚踏几只船;有的走得长,有的走得短。
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要走的路。
六、要告诉自己,我值得拥有最好的一切。
(作者:赵妙果)【卷尾语】自然大道是宇宙万物的源头,是天地日月运转遵循的规律。
我们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效法大道品格,去践行“有人负责我服从,无人负责我担当”的担当精神;去做到护养众人万物,却不强行控制,给别人生长和成就的空间;去做到不为功劳名利而做事,即使有了功劳也谦让他人……这就是乐善好施的大道品格。
道德经二十五章原文译文及感悟
道德经二十五章原文译文及感悟「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德经》二十五章,是道家哲学的精髓,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
它讲述了一个关于道和道德的故事,探讨了道的本质,反映了道家哲学对宇宙本源的深刻思考。
「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以古人把可了解的理性称为道,把不可了解的超越理性称为非常道。
它强调了道之本质,同时也展示了人类认识事物存在深层规律的极限“非常道”,它把现实与理想统一起来,使读者深刻地感受到道的内在意义。
「名可名,非常名」,这句话说明事物的名称和本质的关联:因为名称是一个物体的表面现象,而本质可能是它的本真属性或形式。
因此,超越名称的意义,才是物质的真正本质。
所以,它提醒读者,在认识道之前,应当先把握对物质的真实本质的理解。
「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句话说明,在认识道之前,要先认识无名;认识无名,才能真正认识有名,也是“万物之母”。
它暗示着无名可以作为一个起点,有名可以作为一个终点,这种关系显示了宇宙的完整性和关联性。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这句话阐明了认识道的方式首先要认识无,接着要认识有,以此来观其妙,看清楚自己所在的境地,从而走上正道,明了自己的实践行动。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句话阐明了道的本质它是一切“妙”的秘密所在,只有透过长期的道德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精神本质。
通过分析《道德经》二十五章的内容可以看出,它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中心观点认识“无”可以帮助认识“有”;凡事应该从“无”上出发,而“有”则只能作为理解“无”的依据。
它要求我们从本质上把握客观实践,以此来认识道,从而走上正道,并使自身得到完善。
在现代,我们应该持续在思想上、品德上和行动上追求道德真理,以求以道德指引全社会发展,实现和谐社会与人民幸福。
道德经25章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的原文是: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译文如下:
有一个东西浑然天成,先于天地而存在。
它寂静无声啊,空虚无形啊,独立存在且不改变其形态,循环运行而永不停息,可以成为天地的根源。
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称其表字为“道”,勉强起个名字叫“大”。
“大”则往行,往行则走向遥远的极点,又从遥远的极点返回起点。
所以,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的法则是自然而然。
道德经25章全文及译文解析
道德经25章全文及译文解析【原创版】目录一、引言:道德经第 25 章的背景和意义二、道德经第 25 章原文及译文1.道德经第 25 章原文2.道德经第 25 章译文三、道德经第 25 章的哲学思想1.道的概念2.人与自然的关系3.道的运行规律四、道德经第 25 章的现实意义1.道的应用2.人类社会的发展3.个人修养与自我提升五、结论:道德经第 25 章的价值观和启示正文一、引言:道德经第 25 章的背景和意义道德经是我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的一部道家经典,全书共分为八十一章,每章都有其独特的哲学思想和价值理念。
本文将以道德经第 25 章为例,对其全文及译文进行解析,以便更好地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
二、道德经第 25 章原文及译文1.道德经第 25 章原文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道德经第 25 章译文有一个东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
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形体,寂静而空虚,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永不停息,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为万物的根本。
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勉强称之为道,又因为它无所不包,所以称之为大。
大意味着逝去,逝去意味着遥远,遥远意味着回归。
因此,道是伟大的,天是伟大的,地是伟大的,人也是伟大的。
宇宙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
人遵循地的规律,地遵循天的规律,天遵循道的规律,道遵循自然的规律。
三、道德经第 25 章的哲学思想1.道的概念道德经第 25 章中,老子提出了道的概念,道是一种混然而成的存在,它是宇宙万物的根本。
道既存在于天地形成之前,又贯穿于宇宙的各个角落,无所不在,无所不包。
2.人与自然的关系在道德经第 25 章中,老子强调了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
他认为,人应该遵循自然的规律,顺应道的运行,从而达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境界。
《道德经》古今正解第二十五
《道德经》古今正解第二十五《道德经》古今正解第二十五[原文][25]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繡(潇)呵繆(漻)呵,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
吾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
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国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古文正解]先天地是以曰无,无是以生有。
有者,万物也。
潇兮漻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恒无焉复恒有焉,是为天下之母复万物之宗,是曰道。
有而无也者,是曰一,一曰柔,柔曰善;上善曰有德,道之妙也。
无而有也者,是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至远曰返遍,道之所徼也。
是故,道大无极,天大无际,地大无垠,王大无上。
以无上之主,但域中之末耳!人生乎地而从乎地;地覆乎天而应乎天;天容乎道而运乎道。
道贯彻天地万物而恒以自然。
人主者何独为?是以圣人之为道也,恒察其妙,明其徼,行其方,用其效。
故能事遂而身长,功成而身不剔也。
[今文正解]先于天地而出现,所以称之为“无”,“无”因此生出“有”;有形有质的,是天地万物。
清幽啊澄澈啊,其形态独立于万物而永不更改,其运行无所不及而永不衰殆,永远无形无质又永远存在着,因此既是万物的发源母体又是万物生作的宗主,因此称它为“道”。
真实存在却无形无质,这就叫做混沌的“一”,混沌从而无争,则是品性完善;品性至为完善啊,就体现为深远的“玄德”。
这就是大道的奥妙所在。
无形无质却真实存在,这就叫做广漠的“大”,广漠从而延展,则是到达遥远;遥远到了无穷啊,也就是返回来且无处不在。
这就是大道的徼巡所及。
所以,道大到没有极限,天大到没有边际,地大到没有尽头,王大到没有人在他上面。
在国域中四大中,作为无上的君主,不过是排在最末了的位置!人从大地生成生息而服从于大地;大地被上天覆盖而顺应于上天;上天包含在大道之中而乘者大道运行。
大道恢恢无形啊,却是最致密的穿透充实在一切万物内外,而又永远任随万物自在生息发展。
人类的君主又怎能够唯独超越它呢?因此圣人作为于大道,总是察知它的奥妙,明晓它的支配,依照它的方式,使用它的功效。
读《道德经》25-道法自然
读《道德经》25-道法自然这章包含的,应该是道德经最经典语句之一了,但有多少人知道是什么意思呢?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物:指“道”。
混成:混然而成,指浑朴的状态。
有一种浑然而成的东西,在有天地之前就已经产生了。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寂兮寥兮:没有声音,没有形体。
独立而不改:形容“道”的独立性和永恒性,它不靠任何外力而具有绝对性。
周行:循环运行。
不殆:通“怠”,不息。
天地母:亦作“天下母”。
母,根本,指“道”,天地万物由“道”而产生,故称“母”。
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形体,寂静而空虚,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永不停息,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为万物的根本。
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形容“道”是无边无际的、力量无穷的。
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勉强把它叫做“道”,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逝:指“道”的运行周流不息,永不停止的状态。
反:亦作“返”。
意为返回到原点,返回到原状。
它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息,运行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又返回本原。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人亦大:亦作“王亦大”,意为人乃万物之灵,与天地并立而为三才,即天大、地大、人亦大。
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域中:即空间之中,宇宙之间。
天地间有这四大,而人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道”纯任自然,本来如此。
法,即以……为法则。
人取法于地,地取法于天。
天取法于道,道取法于自然。
“道法自然”并不是说道之外还有个“自然”.而是说道的活动以自我满足、独立自在为法则。
人法地,人是活在地上的,要服从、适应地的各种规律,比如农事,不同的土壤要有不同的耕作方法。
地法天,天决定地的面貌。
雨多的地方有江河湖海,干旱大风的地方有戈壁沙漠,天冷的地方有寒带植物,温暖的地方有温带植物。
天法道,天和地是有形的,人必须依赖天地而生存,人类活动不能超越天地,这就需要一个终极来超越天地,通过思想的力量来到达这个终极,从而在精神上超越天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经
第二十五章道法自然
【原文】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译文】
有一个浑然天成的东西,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了。
它寂寂无声而又广阔无形,它独立长存而永不衰竭,周而复始而不停息,可以看成宇宙万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将它叫做道,我再勉强替它起个名字叫做大。
它广大无边而周流不息,周流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返回本原。
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
宇宙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
人取法于地,地取法于天,天取法于道,道取法于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