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5.课后巩固与拓展:
-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推荐相关阅读材料、科普视频等,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
-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生态环境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
-提问:“为什么二氧化碳会导致温室效应?它与我们生活中的碳有什么关系?”引发学生对碳及其氧化物的好奇心。
2.教学内容:
-简要回顾已学的碳元素知识,如碳的化学性质、碳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等。
-介绍本节课将围绕碳及其氧化物展开学习,强调其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3.教学目标: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为学习新知打下基础。
(二)讲授新知
1.教学活动设计:
-通过讲解、动画演示、实验验证等方式,向学生介绍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制取方法及其在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应用。
-发现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碳及其氧化物知识。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改进建议。
2.教学内容:
-碳及其氧化物的基本性质、反应原理和应用。
-环保意识、绿色化学观念的渗透。
3.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碳及其氧化物的基本性质,理解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熟悉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的化学式、结构及化学性质。
2.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与碳相关的现象,如碳燃烧、碳酸盐的形成等。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六单元《碳及碳的化合物》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六单元《碳及碳的化合物》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2.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收集碳及其化合物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以书面报告的形式提交。要求学生至少列举5个实例,并简要介绍其原理。
3.小组合作,设计一项关于碳及其化合物的实验,要求实验方案合理、操作简便。学生需要将实验方案、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和结论整理成书面报告,并在课堂上分享。
4.针对课堂所学内容,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碳及其化合物性质、反应及应用的小论文,字数在500字左右。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举例恰当。
-知识讲解:结合课本内容,详细讲解碳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制备方法和应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实践操作:设计实验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现象,总结规律,提高实验技能。
-知识巩固:通过课堂练习、课后作业等形式,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2.教学策略:
-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采取分层次教学,对基础薄弱的学生进行针对性辅导,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利用多媒体和信息技术手段,如PPT、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或实验现象,激发学生对碳及其化合物的好奇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4.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在碳及其化合物研究领域的成果,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对元素周期表、化学键、化学反应等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碳及其化合物这一章节的学习,既有知识储备上的基础,也有认知发展上的需求。然而,由于碳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反应和应用较为复杂,学生在理解和应用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六单元复习教案初中化学

第六单元复习教案初中化学

第六单元复习教案初中化学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和作用。

2. 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3. 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原则。

二、教学重点
1. 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和作用。

2.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3.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原则。

三、教学难点
1.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2.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原则。

四、教学内容
1. 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和作用。

2.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3.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原则。

五、教学准备
1. 教师备课内容。

2. 教学教具:黑板、彩色粉笔。

3. 学生学习资料。

六、教学过程
1. 引入:通过化学实验引导学生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和作用。

2. 学习:讲解“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和平衡原则。

3. 实践:让学生进行练习,熟练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4. 拓展:引导学生探讨化学方程式的一些衍生问题,加深对化学方程式的理解。

5. 总结:对本节课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认识。

七、课后作业
1. 完成练习题。

2. 复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和平衡原则。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内容比较简单,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需要通过更多的引入实践实验和趣味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人教版化学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化学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碳及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2)学会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装置的选择,并会比较各装置的优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微课视频的学习,对本单元重难点知识进行突破
(2)通过实验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和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提出问题】二氧化碳能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实验一:在通常状况下分别测定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的气体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从而得到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
(3)用氧气测量仪测得收集的气体中氧气体积分数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起始时氧气的体积分数都以21%计),则最终两种方法收集的气体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较大的是(填“排空气”或“排水”)法,两种方法收集的气体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的差值是。
1.(2010•十堰)
(2)装置A、B均可用来制取CO2气体,比较两个装置,指出A装置一个突出有点______.
2.(2013.安徽.12题)
3.(2015.安徽. 14题)
(3)如图乙,实验前检查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__________
4.(2015.成都)某小组在学习“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课题时,探究了二氧化碳气体的收集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精神。在实验中用到压强传感器,让学生深刻了解现代化科学技术手段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碳单质、CO2、CO的化学性质。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的优缺点及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3)、碳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以及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微课学习后,学生完成任务。以二氧化碳为中心,梳理知识网络图。小组评出最好的,课堂上展示。

最新版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优秀教案教学设计(6课时,含教学反思)

最新版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优秀教案教学设计(6课时,含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 (1)第1课时碳的单质 (1)第2课时碳的化学性质 (4)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7)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10)第1课时二氧化碳 (10)第2课时一氧化碳 (15)实验活动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18)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第1课时碳的单质【教学目标】三维目标要求知识与技能1.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了解C60分子的结构特点。

3.知道不同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

4.知道木炭和活性炭具有吸附作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金刚石、石墨和C60中碳原子排列方式的分析,使学生懂得物质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

2.通过木炭、活性炭对红墨水的吸附实验,让学生学会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C60、碳纳米管的发现及研究的介绍,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帮学生树立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金刚石、石墨、木炭和活性炭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难点使学生知道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教学过程】情境导入“碳氏三兄弟”一天碳氏家族的三个兄弟在表功,老大说:“我是天然矿物质中最硬的,我能破石开山”;老二说:“我是天然矿物质中最软的,我很滑,能导电,但我过后留有痕迹”;老三说:“我在当前社会上广泛应用于高科技材料”。

你能总结出它们性质的特点吗?合作探究探究点一碳的单质提出问题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为什么它们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讨论交流阅读教材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1.碳的几种单质:金刚石、石墨和C60。

2.金刚石、石墨和C60的性质比较及用途:课堂讨论1.金刚石和石墨是同一种物质吗?由石墨制造金刚石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2.一种元素只能组成一种单质吗?这些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为什么不同?知识拓展1.一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单质。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教学设计
-掌握碳的几种单质(如金刚石、石墨、C60等)的结构和物理性质。
-理解碳的化学性质,如可燃性、还原性等。
-熟悉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性质(如不助燃、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以及环境中的重要作用。
-了解一氧化碳的生成、性质(如可燃性、毒性)、应用及防范措施。
2.技能层面: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操作提高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以及设计与实施实验方案的能力。
-能够运用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设计简单的实验,进行观察和分析。
-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和解决生活中与碳及其氧化物相关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过程层面: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实验探究等多样化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在复习中主动构建知识网络,形成系统化的认知结构。
-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对碳及其氧化物性质和应用的梳理。
2.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科学知识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到化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认识到化学知识在解决环境问题、促进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性。
-理解科技发展对生活质量的改善,形成积极向上的科学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
在进入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之前,学生已经完成了对碳及其氧化物的基础学习。他们对碳的单质形态、化学性质以及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然而,由于概念抽象、知识点繁杂,学生在理解和应用上可能还存在一些困难。此外,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有待提高,对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意识尚需加强。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梳理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用途等知识点。
2.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思维导图、概括性描述等方式,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

2024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课题2 碳的氧化物

2024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课题2   碳的氧化物

课题2碳的氧化物第1课时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教材分析一、课标分析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

2.认识温室效应的危害及其处理方法。

二、内容和地位分析碳的氧化物不仅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而且还是九年级化学中化合物知识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九年级化学的许多反应都与碳和碳的氧化物有关。

本课时主要介绍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为学生后续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已有知识及方法:二氧化碳具有密度比空气大、不可燃、不助燃等性质。

未知知识及方法:二氧化碳的溶解性,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通过对比的方法设计实验研究物质的性质。

教学目标1.掌握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再次体会物质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

核心素养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认识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2.学会在解决化学问题中运用对比、分析等科学方法。

重点难点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难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过程续表上水后,再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三朵纸花的颜色变化。

将第三朵纸花取出,小心地用吹风机吹干,观察现象。

CO2与H2O能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的石蕊溶液变成红色。

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

反应的原理:CO2+H2O H2CO3。

碳酸很不稳定,容易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受热时分解更快。

反应的原理:H2CO3H2O+CO2↑。

3.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

我们已经知道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白色的碳酸钙沉淀。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O2+Ca(OH)2CaCO3↓+H2O。

以上我们学习了二氧化碳的性质。

在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气体会变成固体,固体二氧化碳叫“干冰”。

下面我们来了解干冰的性质。

【讲解】干冰是一种半透明的白色固体,升华时从周围环境中吸收热量,使环境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冷凝为水滴,聚集在一起形成雾。

舞台上经常见到的云雾缭绕、使人如入仙境的景象就是这样形成的。

2024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课题3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

2024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课题3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

课题3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
教材分析
一、课标分析
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实验原理,学会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

二、内容和地位分析
本课题是第六单元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必须牢固掌握好本课题才能够掌握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基本的理论。

学情分析
已有知识及方法:学生已经学习过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对装置的选择和实验的基本操作已经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未知知识及方法: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和装置的选择。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初步形成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

2.通过对比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设计实验找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核心素养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互助式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二氧化碳制取的反应原理及装置的选择。

难点: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

教学过程
续表
板书设计
课题3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一、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实验原理:CaCO3+2HCl CaCl2+H2O+CO2↑。

1.试剂选择:大理石(或石灰石)、稀盐酸。

2.实验装置的选择:发生装置的选择;收集装置的选择。

3.气体的检验、验满。

二、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
教学反思。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碳的氧化物 复习 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碳的氧化物 复习 教案

汇报课教案第六单元碳的氧化物第六单元碳的氧化物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物理、化学性质;能熟练的书写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2、熟练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并会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

过程与方法:利用对比、归纳,将已有的知识进行整合,形成一个系统,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价值态度观:学会辩证的看待事物,全面认识与评价自然界中的物质;在传播“低碳”理念的同时,学习用辩证的观点看待温室效应,教育学生珍惜资源、爱护环境。

教学重点: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及实验室制取CO2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熟练的书写本单元涉及到的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一:二氧化碳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颜色 气味 状态 密度 溶解性 二氧化碳无色气体无味比空气大能溶于水2.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操作现象与结论现象:下面的蜡烛 先灭 ,上面的蜡烛 后灭 、 结论:二氧化碳不 燃烧 ,也不 支持燃烧 ,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的大现象:紫色石蕊溶液 变红 、结论: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化学方程式为CO 2+H 2OH 2CO 3现象:澄清的石灰水 变浑浊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 2CaCO 3↓+H 2O 、3.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 (1)实验原理 CaCO 3+2HCl CaCl 2+CO 2↑+H 2O 。

(2)实验装置发生装置:固体+液体不加热型。

收集装置:由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大,所以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3)检验方法通入 澄清石灰水 若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证明是二氧化碳。

反应的方程式是: CO 2+Ca(OH)2CaCO 3↓+H 2O 。

(4)验满方法将燃着的木条接近 集气瓶口 ,如果 木条熄灭 ,证明已满。

4.用途及对环境的影响(1)用途 ①用于灭火。

②固体二氧化碳叫“干冰”,用于制冷剂、人工降雨。

③参与光合作用,作气体肥料。

④作化工原料。

(2)对环境的影响:易引起 温室效应 ,使全球气候变暖。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六单元 课题1《碳单质的多样性》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六单元 课题1《碳单质的多样性》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六单元课题1《碳单质的多样性》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九年级学生学习化学后接触的第一个元素及其化合物相关知识的单元,主要研究碳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有关性质和用途,其内容特点有“四多”物质种类多、物质性质用途多、化学实验多、化学方程式多,且各物质的性质有诸多异同点,物质间的转化关系较复杂。

本单元将引导学生从单一物质的学习向一类物质的学习迈进,关键在于打通物质之间的联系,将知识结构化。

从内容来看,本单元既是体验宏观辨识、微观探析、证据推理、科学探究的良好平台,又是培育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的优质载体。

二、学情分析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在开始本节课之前,学生应该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化学知识,如元素周期表、化学键的概念,以及一些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

他们可能已经了解了一些碳的简单性质,如碳的化学反应和碳的氧化态。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九年级的学生对化学实验通常比较感兴趣,特别是那些能够直观展示化学现象的实验。

在这个年龄阶段,学生通常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喜欢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来学习。

他们的学习风格通常偏向于动手操作和实践经验。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可能会对碳单质的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联感到困惑。

他们可能难以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结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导致它们性质的不同。

此外,学生可能对C60这种特殊的碳单质感到陌生,难以想象和理解其结构和工作原理。

因此,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图像、模型和实验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这些概念,并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地思考和讨论。

三、设计思路在教学中要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通过多种途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在课堂中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

例如创设有效的情境、借助先进的教学手段、通过有效的积极地生生、师生合作。

四、教学目标【化学观念】学生能够理解并识别碳单质的多样性,包括金刚石、石墨、C60等。

最新人教版 化学九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单元整体目标重难点教材分析教学策略)2022年秋

最新人教版 化学九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单元整体目标重难点教材分析教学策略)2022年秋

第六单元教学设计《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教学目标:1.了解金刚石、石墨和C60三种碳单质;掌握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掌握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了解金刚石、石墨、活性炭、木炭的性质和用途,了解结构、性质、用途三者的关系。

3.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利用比较、讨论的方法,使学生初步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原理、实验装置、收集方法等。

4.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课件演示(一氧化碳燃烧、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去观察、分析、比较,从而“发现”知识,得出结论。

全面认识一氧化碳的性质,体会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

5.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单元教学重难点:1.了解金刚石、石墨、活性炭、木炭的性质和用途,了解结构、性质、用途三者的关系2.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装置和二氧化碳的收集方法。

探究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掌握碳及碳的氧化物的性质。

3.掌握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分析。

掌握CO2与水的反应,CO2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

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在整个教材中占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包括三个课题。

课题1主要介绍碳的几种单质:金刚石、石墨、与C60的物理性质及用途和碳的化学性质。

课题2引导学生探究实验室中支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课题3通过实验探究碳的氧化物的性质。

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主要让学生了解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知道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通过对金刚石、石墨和C60中碳原子排列方式的分析,初步认识结构、性质、用途之间的关系。

知道不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物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种物质。

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主要让学生掌握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备原理、收集方法等基础知识。

人教版初中化学复习课: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化学复习课: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教学设计
4.环保意义:讲解碳及其氧化物对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环保问题,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教师组织学生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2.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的异同;
3.碳及其氧化物在生活中的应用和环保意义。
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倾听、交流、合作。在此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的讨论进展,适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1.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教师详细介绍碳、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的性质,通过图示、实例等形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2.化学方程式:讲解碳及其氧化物与其他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强调书写规范,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表达化学反应。
3.实际应用:分析碳及其氧化物在工业、生活中的应用,如二氧化碳在饮料制造、一氧化碳在钢铁生产等,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直观感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提高学习效果。以下为具体的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的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知识梳理:按照教材内容,带领学生梳理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变化规律、检验方法等,形成知识网络。
4.组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交流分享的学习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激发他们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2.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他们认识到碳及其氧化物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学会用所学知识为生活服务;
4.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结合生活实际,设计实验和案例,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六单元《碳及碳的化合物》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六单元《碳及碳的化合物》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和分享中互补知识盲点,共同克服学习难点。
3.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设想:
-创设互动式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见解,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如利用化学软件模拟化学反应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定期进行学习反馈,通过作业、测验等形式,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
b.碳捕捉与储存技术在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中的应用。
c.碳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并及时解答学生的疑惑。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此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碳的化学性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碳酸盐等化合物的鉴别方法。
3.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和注意事项。
4.碳及碳的化合物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4.教学评价的设想: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包括实验操作、书面作业、口头报告、小组讨论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参与度和进步情况。
-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培养他们的自我反思和评价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采用生活情境引入法,激发学生对碳及碳的化合物的兴趣。首先,我会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含碳物质,如木炭、金刚石、石墨等,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物质有什么共同点吗?”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接着,我会简要介绍碳元素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如二氧化碳在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中的角色,碳酸盐在建筑材料中的应用等。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将初步认识到碳及碳的化合物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六单元《碳及碳的化合物》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教案(2)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教案(2)

设疑启发本课题主要介绍了二氧化碳和的性质。

在介绍二氧化碳时,首先让学生利用课题2中讨论确定的装置来制取一瓶二氧化碳,并利用收集到的二氧化碳去探究它的性质:不支持燃烧和与水发生反应。

同时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介绍了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原因。

其中二氧化碳与水、石灰水的反应是本课题教学难点。

会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原理和实验装置,会制取、收集、检验二氧化碳的操作。

探疑互动二氧化碳物理性质:色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溶于水,固体CO2俗称。

化学性质:1. 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支持呼吸,无毒。

2. 与灼热的炭反应:CO2 + C =3 .与水反应:溶于水的CO2少部分与水反应生成H2CO3 CO2 + H2O =(因此,CO2的水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H2CO3不稳定易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H2CO3= CO2 +H2O)4.与碱反应: CO2 + C a(OH)2 =现象:澄清的石灰水变CO2 + NaOH=工业制法:高温加热石灰石(大理石) CaCO3 =实验室制法;药品反应原理:CaCO3 + 2HCl =发生装置:固体与液体反应不需要加热的装置实验室制法操作步骤:同氢气实验室制法。

收集方法:,集满CO2的集气瓶正放在桌上。

验满方法注意事项:a.药品选用,b.操作。

)对图中装置和药品的;其次考虑发生反应的仪器选择和连接是否符合要求;然后再考虑产物的收集方式是否合适。

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温室,对大多数人来说并不生疏。

每到冬季,农田里排排温室和塑料大棚里春意盎然,碧绿鲜嫩的瓜果蔬菜花繁叶茂。

为什么户外冰天雪地,而温室内却温暖如春呢?原来温室顶棚和四周的玻璃(或塑料薄膜)能够透进太阳光的短波辐射,而室内地面反向的长波辐射却很少能穿透玻璃(或塑料薄膜),这样热量就被留在室内,因此温室里的温度比室外要高出许多。

近几十年来,由于人类消耗的能源急剧增加,森林遭到破坏,大气中CO2的含量不断上升。

CO2就像温室的玻璃一样,并不影响太阳对地球表面的辐射,但却能阻碍由地面反射回高空的红外辐射,这就像给地球罩上了一层保温膜,使地球表面气温增高,产生“温室效应”。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六单元 课题2《碳的氧化物》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六单元 课题2《碳的氧化物》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六单元课题2《碳的氧化物》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时教学设计选自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第六章第二节“碳的氧化物”中的二氧化碳部分。

该章节主要内容包括二氧化碳的性质、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以及二氧化碳的用途。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二氧化碳的基本性质,能够用化学视角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为后续学习碳酸及其盐类打下基础。

教学设计以学生的已有知识为基础,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二氧化碳的特性和相关现象,通过实验、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对二氧化碳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同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选取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学情分析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碳的原子结构和化学性质,以及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

此外,他们还了解了一些常见气体的性质和用途。

这些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九年级的学生对化学实验和观察现象感兴趣,他们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在学习风格上,他们喜欢通过实验和互动讨论来学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实验和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时,学生可能会对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密度等概念感到困惑。

此外,理解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也可能是一大挑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这些知识点,通过举例、讲解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同时,针对学生的不同困难,教师应采取个性化指导,确保学生能够克服困难,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三、设计思路学生对实验室里如何制取气体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知道了实验室常用三种方法来制取氧气(高锰酸钾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
5、如果要除去CO2中少量的CO,应该采用的方法是()
A.把混合气体点燃
B.把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C.把混合气体通过澄清石灰水
D.把混合气体从一个容器倾倒到另一个容器
6、蛋壳的主要成分是CaCO3,新鲜鸡蛋会呼出CO2,下列物质能在蛋壳表面形成难溶性固态保护膜,因而可作鸡蛋保鲜剂的是()A.稀盐酸B.水C.石灰水D.食盐水
(3)、理解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物理性质,与水、澄清是石灰水(碱)等的反应)。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
(4)、初步学会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的方法(反应原理、实验装置、收集与检验方法等)。
(5)、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用途。
自主复习1
(1)、了解金刚石、石墨等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知道碳单质的化学性质。(及相关化学方程式)
①,②。
⑵实验室制取CO2,选用A----E中的装置。
⑶判断CO2已收集满的方法:是。
⑷用高锰酸钾制取O2,装置A还需做的一点改动是。⑸用装置F制取气体,在反应过程中,用弹簧夹夹住导气管上的橡皮管,过一会儿反应就会停止。其原因是。
练习下边是雪碧汽水标签中的部分内容。
(1)小虎同学取适量雪碧汽水于试管中,稍稍加热后产生大量气泡,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木炭在氧气不足情况下燃烧
(3)还原性(写出化学方程式)
①木炭还原氧化铜②木炭还原二氧化碳
练习
1、下列几种情况,能证明“金刚石和石墨是由相同元素组成”的事实是()
A.它们的熔点相同B.都不溶于水
C.石墨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金刚石
D.完全燃烧后都得同一产物——二氧化碳
2、碳元素有金刚石、石墨和无定形碳等多种单质,下列关于碳单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九年级化学一轮复习-第六单元教案-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一轮复习-第六单元教案-人教版

第六单元课时1【课标要求】1.记住常见的碳单质、性质、用途2.掌握二氧化碳的性质、制法、用途【知识结构】【教法学法建议】本节可先采取以下教学过程:1、出示课标要求 (约1分钟)。

2、检测,(15分)要求学生独立完成.3、教师出示答案,学生对改并以小组形式讨论做错的题,教师注意巡视发现哪些题学生做的不好 ,进行第二次备课(约5分钟)。

4、点拨:对多数学生做错的题,先让优秀学生讲解,然后教师再做以补充,总结(10分钟)。

5、学生记忆不会的知识点(4分钟)6.完成堂清题(10分钟),教师课下批改,对做得差的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日清。

【当堂检测题】一、基础巩固1.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是由其化学性质决定的是【】A.用干冰作制冷剂B.用金刚石切割玻璃C.用煤作燃料D.发烧病人用酒精擦身体降温2.下列有关O2和CO2的自述中属于物理性质的【】3.下列二氧化碳的用途,既跟它的物理性质有关,又跟它的化学性质有关的是【】A、用来灭火B、制干冰C、制纯碱D、制化肥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不能支持燃烧B、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C、二氧化碳具有还原性D、标准状况下,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5.“低碳生活”已成为热门话题。

下列环境问题与CO2的排放有关的是【】A.酸雨 B.白色污染 C.臭氧层破坏 D.温室效应6.在实验操作考查中,小明抽到的题目是“二氧化碳的制取、收集和验满”。

下图是他的主要实验步骤,其中操作有误的是【】7.重要文件资料需长期保存,书写时最好使用【】A、铅笔B、蓝墨水笔C、碳素墨水笔D、圆珠笔二、能力提高: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水沸腾时可将壶盖顶起,说明分子大小随温度升高而增大B.某固体中滴加稀盐酸时有气泡产生,说明该固体一定是碳酸钠C.氢气燃烧后的生成物只有水,说明氢气是一种清洁燃料D.燃着的木条伸人某无色气体中很快熄灭,说明该气体一定是二氧化碳9.下列关于O2和CO2的说法正确的是【】A.都含有氧元素 B.都是氧化物C.都含有氧气分子 D.都能使带有火星的木条复燃10.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检验、制备和用途能达到目的的是【】A. 干冰用于人工降雨B.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溶液变为蓝色C.用块状石灰石和稀硫酸迅速制备大量二氧化碳D.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火焰立即熄灭,证明瓶内原有气体就是二氧化碳11.某物质在氧气在燃烧后,产物只有水和二氧化碳,则该物质的组成中【】A、一定只含C、H元素B、一定含C、H元素,可能含O元素C、一定含C,可能含HD、一定含C、H、O元素三、拓展延伸:12.碳是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含碳物质是中学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3.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反应原理。
4.碳及其氧化物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二)教学难点
1.碳及其氧化物性质与变化规律的理解。
2.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反应原理的掌握。
3.将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引入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碳及其氧化物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途径自主发现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2.运用案例分析、小组合作等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建立化学方程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生活实际,设计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化学知识的应用,增强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4.利用多媒体、网络等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c.请举例说明碳及其氧化物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d.如何书写碳及其氧化物的化学方程式?
e.你认为碳及其氧化物在环境保护中有何作用?
2.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a.根据反应原理,书写以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一氧化碳。
-一氧化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b.解释以下现象:
8.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丰富教学手段:通过展示图片、视频、动画等,形象直观地呈现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和变化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9.定期组织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定期对所学内容进行复习,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一张图片,呈现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木炭、石墨、金刚石等含碳物质,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之间的联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O 2 不充足:2C + O 2 2CO
还原性:CO + CuO Cu + CO 2
碳和碳的化合物复习
一、重点、难点突破
主要的知识脉络
常温稳定
单质(金刚石、石墨等)化学性质 可燃性
O 2 充足:C + O 点燃 CO 2
还原性
点燃
C + 2CuO 高温 2Cu + CO 2↑ 3C + 2Fe 2O 3 高温 4Fe + 3CO 2↑
物理性质:通常是无色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固体叫“干冰”
性质
CO 2
一般情况下,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
化学性质 与水反应:CO 2 + H 2O = H 2CO 3
与石灰水反应:CO 2 +Ca(OH)2 =CaCO 3↓+ H 2O
原理:CaCO 3 + 2HCl = CaCl 2 + H 2O + CO 2↑ 装置:固、液态物质在常温下反应制气体的装置

实验室 制法
收集:向上排空气取气法
验满: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氧化物
检验:与澄清的石灰水反应,看其能否变浑浊
用途:灭火、人工降雨、气体肥料、工业原料、致冷剂等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密度略小于空气,难溶于水
性质
化学性质
可燃性:2CO + O 2
点燃
2CO 2
CO

H 2CO 3
毒性(注意防污染)
用途:做燃料、冶炼金属
易分解 H 2CO 3 = CO 2↑ + H 2O
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加热
(一)、碳
1.金刚石和石墨是同一种元素组成的不同物质,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导致它们在
物理性质上有很大差异,但化学性质相似,因为是同一种元素碳组成的。

金刚石是自然界最硬的物质,可以做钻头等,石墨可以做电极、润滑剂、铅笔芯等。

2.碳的化学性质随温度的升高可变得比较活泼,常温下其性质非常稳定,这是因为碳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4。

如:书写档案用的碳素墨水中含碳单质。

碳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用作燃料和某些金属的冶炼的还原剂。

3、无定形碳有焦炭、炭黑、木炭、活性炭等。

木炭和活性炭有吸附性,可用作除臭剂、脱色剂、防毒面具等,因为其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表面积很大。

(二)、二氧化碳
1、二氧化碳性质和用途
物质物理性质
1.通常状况下为无色
无味气体,固态二氧
化碳(干冰)会在
-78.5℃以上直接气
化学性质
1.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不支持
燃烧也不供呼吸。

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CO
2
+H
2
O=H
2
CO
3
用途
灭火、光合作用、气
体肥料、化工产品的
原料、用干冰进行人
工降雨等。

温室效应:大气中的
二氧
化碳CO
2化并吸收大量的热;
2.密度比空气大;
3.能溶于水。

(后两个性质决定了
反应后的溶液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二氧化碳等气体过
3.与可溶性碱反应:多,像温室的玻璃使
CO
2
+Ca(OH)
2
=CaCO
3
↓+H
2
O地球变暖。

造成冰川
该反应用于检验二氧化碳。

融化,海平面升高,二氧化碳的收集方
法)
CO
2
+2NaOH=Na
2
CO
3
+H
2
O
该反应用于吸收二氧化碳。

土地沙漠化、农业减
产等。

应减少使用化
石燃料、大量植树造
林等。

自然界的二氧化碳与氧气的循环:动植物的呼吸、煤等化石燃料的燃烧都产生二氧化碳,而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却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2、二氧化碳性质实验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烧杯内放一白铁皮做成的两个高
低不等的阶梯,阶梯二上各放一支燃着的
蜡烛,将一大瓶二氧
化碳气体沿烧杯壁
氧缓缓倒入盛有蜡烛
的烧杯内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下面的蜡烛火焰先熄灭,上面的后熄灭
向盛有紫色石通人二氧化碳后,紫色的CO
2+H
2
O=H
2
CO
3
化蕊试液的试管里通
入二氧化碳,观察颜
色变化后,再将溶液碳加热,再观察溶液的
颜色变化
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里通入石蕊溶液变成红色;将红色的
石蕊溶液加热,石蕊溶液又变
为紫色
二氧化碳能够使澄清石灰
水变浑浊
H
2
CO
3
=H
2
O+CO
2

CO
2
+Ca(OH)
2
=CaCO
3
↓+H
2
O
二氧化碳
(三)、一氧化碳
1.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物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
1.通常状况下为无1.可燃性2CO+O
2
点燃2CO
2
一氧
化碳CO 色、无味气体;
2.密度比空气略小;
3.难溶于水。

2.还原性:CO+CuO Cu+CO
2
3.毒性:一氧化碳易与血液中的血气体燃料,冶金工业。

红蛋白结合,且不易分离,使人体因
缺氧而死亡
2.一氧化碳的还原性实验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1)装置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
CuO+CO Cu+CO
2Fe
2
O
3
+3CO高温2Fe+3CO
2
(2)实验现象:
石灰水变浑浊,氧化铜黑色粉末变成红色。

石灰水变浑浊,氧化铁红色粉末变成黑色。

(3)注意事项:
①实验前先通一会儿CO,排净装置内空气,防止加热时混有空气的一氧化碳发生爆炸。

实验结束时先熄灭加热用的酒精灯,继续通一氧化碳直到装置冷却。

若加热和通一氧化碳同时停止,会使装置内气压减小,石灰水倒吸和空气倒吸,引起热试管炸裂、热的还原金属单质又被进入的空气中的氧气氧化,造成实验失败。

②注意CO尾气的处理。

二、学习方法建议
注意的问题
1.注意由简单到复杂(如单质到化合物)的研究事物的一般方法。

2.注意建立由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思路。

其中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是核
心,是关键。

系统复习一种物质一般可采用以下顺序进
行:结构→性质→用途、存在、制法、检验,其内在联
系可用右图表示。

3.注意由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总结出实验室制气体
的一般思路。

重要知识点间的联系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1.可将 CO 与 CO 2 的结构、性质等对比着学习。

2.CO 2 的实验室制法与 O 2 的实验室制法进行对比。

Ⅰ 气体的实验室制法
氧气
二氧化碳
药品
H 2O 2 溶液和 MnO 2
或 KMnO 4 或 KClO 3(MnO 2)
大理石和稀盐酸
2H 2O 2 MnO 2
2KMnO 4
2H 2O+O 2↑
K 2MnO 4+MnO 2+O 2↑ CaCO 3+2HCl CaCl 2+H 2O+CO 2↑
反应原理
2KClO 3
MnO 2
2KCl+3O 2↑
仪器装置
固液不加热 固液不加热
固固加热
收集方法 排水法、向上排空气法 向上排空气法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验满带火星木条靠近集气瓶口燃着木条靠近集气瓶口注意事项若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导管进气处应放
一小团棉花,以防止高锰酸钾粉末随气体
导出;排水法收集后,先撤导管后停止加
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