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多方位解读上海书展的重大意义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舆论多方位解读上海书展的重大意义
一年一度的阅读盛会——2017上海书展今天起在“老地方”上海展览中心与读者相约。七天的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将汇集全国500多家出版社的15万余种图书;有900多场文化活动以及免费讲座覆盖全市16个区。上海书展将真正实现“书香满城”,让阅读深入上海的肌理。此事一经报道,立即引发网民热议。
一是认为上海书展让传统与现代阅读,在这里撞出火花。中国文化传统中一直重视读书,有句话叫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认为读书是高贵、高尚的事情,最能代表价值追求、代表精神品位。新闻晨报刊文指出,上海书展开幕,以阅读之名放大城市文化"热岛效应"。作为全国性的书香盛会,上海书展没有把眼光仅仅停留在参展机构、参展图书种类、观展人次等数字的简单增长,而是在推广更有品质、更有价值的“深阅读”方面进行深耕。就是要把读者推向品质阅读的“深水区”,真正畅游书海。一个城市如果没有一个价值基座的话,不可能稳固。作家孙甘露说:“有人说,阅读和写作的过程是私人的,但是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交流。”在一场又一场高质量的讲座和论坛中,人们将找到阅读的共鸣。新浪网民“尹昌龙”认为,倡导读书,就是倡导大家对知识的热爱,通过求知,通过求学问道,构建这座城市的知识系统,找到这个城市永不枯竭的动力,这是千秋大业。
二是认为书展既能展现文化的高度与广度,又尽可能让百姓参与其中的文化盛事,放大城市文化的“热岛效应”,产生强大的文化向心力。文汇网刊文指出,文化是民族不亡之魂,价值观是社会和谐之基。无论是对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还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书展都是无声引领、易于接受的措施。在电视、电脑、手机的大、中、小屏的冲击下,浅阅读流行,真正对经典的啃读形成对信息的整合的有效阅读,却日益式微。阅读是最简便的教育,对每个人心灵的成长会产生积极影响。但阅读也是最容易被遗忘的事情,一年一度的阅读盛会——2017上海书展在“老地方”上海展览中心与读者相约,会给人们的心灵进行冲击。阅读盛会,更容易在个体生命的成长中形成节点,对濒临麻木的心灵会是一种强有力的警示与唤醒,对渴望成长的心灵有着从群体对个体的激发和滋养作用。见微知著,衡量这场文化盛会人文温度的,是每一个参与者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书展所汇聚的人气,也为出版人提了士气。
三是认为2017上海书展,大批精品图书记录解读国家发展进步,让有温度的中国故事
走进读者心灵,让国民了解国史,展望未来。网民“施晨露”认为,“走进上海书展,读懂中华民族的昨天,感受日新月异变化的今天,展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明天。”这是读者对于上海书展的期待,亦是上海书展回馈读者的礼物。近年来,上海书展一直将主题出版作为展示重点之一,越来越多精彩的中国故事从书展走向大众,主题出版论坛等特别活动让出版人碰撞思想火花。在出版人看来,主题出版是责任、也是市场,反映的是国家之需、民族之需和时代之需,出版必须不断回应时代所提出的课题,从国家发展、时代变迁、社会和文明的演进多角度挖掘选题资源,主题出版可以成为中国贡献给世界的独特知识体系。知识就是力量,知识也是资源,要建立在以知识为导向的经济基础之上。这对一个国家来讲极为关键。如果国民都不热爱知识,知识经济就不可能发展。一座城市如果不把动力建立在知识基础上,那就很难持续发展。
四是认为繁华书展反射窘迫国民阅读,通过书展平台,营造舒适的阅读环境,回归到阅读最纯粹的动机,推动国民阅读习惯的养成。这是最好的时代,这也是最坏的时代。读书会和书展屡见不鲜,阅读的时间却不增反减。为什么谈论阅读的活动越来越多,坐下来读书的人却越来越少?著名作者梁文道认为,所谓阅读就是自己与自己相处,自己通过作者的文字得到成长的一种生活方式。据官方统计,2015年我国人均纸质书籍阅读量仅为4.58本,而2013年这个数据为4.77本。这些声势浩大,销售业绩斐然的读书活动为什么让我国的人均阅读量不升反降呢?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感觉到了对信息的接受无力甚至是反感。而碎片化的阅读方式更难让人静下心来好好阅读,经济的急速发展又刺激了功利性的心态。如此浮躁的风气下,个人都已经难以维持有效独立的阅读,这就需要社会营造舒适的阅读环境,推动全面阅读习惯的养成。
(自采,建胜镇,朱万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