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教学中的“加减法”
古诗诗词中的加、减、乘、除(孟坤)
古诗词中的加、减、乘、除山东省枣庄市第二十九中学北校孟坤孙启岗(277000)手机:135********加、减、乘、除是基本的数学运算,若能在古诗词中恰如其分地应用,则情趣顿生,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
加法:文嘉的《明日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日日相加,无穷无尽,但人生短暂,什么事都留待明日,则什么事都做不成,此乃典型的数列加法。
李白的《月下独酌》诗:“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交,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这里将诗人、影子、明月一一相加,成为富有情趣的“三人”,韵味十足,怡然自得。
减法:徐凝的《忆扬州》词:“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三分月景扬州就占了二分,巧妙地运用了减法运算,将扬州的月景描绘得淋漓尽致。
卢梅坡的《雪梅》诗中:“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逊”与“输”都是减法的含义,一方面,梅不如雪洁白,相差三分;另一方面,白雪没有白梅幽香,要少一分,相映之下,主题突出,眼前突兀出梅雪相映的优美画面。
乘法:《古诗十九首》中的“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
”“三五”是指阴历十五,月亮此时圆满了;“四五”则指阴历二十,蟾兔即月亮的代称,此时又亏缺了,给人以形象美感,让人闭上眼睛也可鉴赏到月亮的景色;李白的《江夏行》:“正见当垆女,红妆二八年。
”“二八”是十六,这里指十六岁的妙龄少女。
除法:除法往往可以用分数表示,苏东坡的《水龙吟》词:“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扬花,点点是离人泪。
”“春色”指扬花,其遭遇凄惨,三分之二落入尘土受践踏,三份之一漂流水面受戏弄。
诗人借景抒情,颇感人心。
曹操的《篙里行》诗中:“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以“百分之一的生民”说明战乱之残酷,表意十分强烈。
混合运算:宋朝文学家苏东坡不仅文章写得好,书画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
相传有一次他画了一幅《百鸟归巢图》,并且给这幅画题了一首诗:归来一只复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
奇诗趣诗欣赏——可以运算的数学诗
奇诗趣诗欣赏——可以运算的数学诗可以运算的数学诗数学中的运算题,可以用诗歌表达出来,这种表达运算题的诗歌就是数学诗。
它可分为算术诗和代数诗两种。
算术诗是加减乘除四则运算。
最简单的是加减法:前发三十六,后发三十六。
中发三十六声急,通共一百八声息。
——杭州钟声歌列出算式为:36+36+36=108江陵去扬州,三千三百里。
已行一千三,所有两千在。
——南朝乐府•懊侬歌列出算式为:3300-1300=2000还有乘法:前击七,后击八,中间十八徐徐发。
更兼临后击三声,三通凑成一百八。
——台州钟声歌列出算式为:(7+8+18+3)×3=108又如,宋代文学家、书画家苏轼曾画过一幅《百鸟归巢图》,明代伦文叙为画配诗,借鸟说人,揭露了贪官污吏对人民的剥削,倾吐出了胸中的义愤。
天生一只又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
凤凰何少鸟何多,啄尽人间千万石!这是一首四则混合运算诗,列出算式为:1+1+3×4+5×6+7×8=2+12+30+56=100总数是一百,正符合《百鸟归巢图》的数目,由此可见作者的奇妙构思。
《孙子算经》中有一首数学诗,这种算法一般叫“韩信点兵”,宋代称“隔墙算”,外国叫“中国剩馀定律”。
三人同行七十稀,五树梅花廿一枝。
七子团圆正半月,除百零五便得知。
这是说一百以内,三个三个数馀1粒,五个五个数馀2粒,七个七个数馀2粒,蚕豆共有多少粒?下面是摘自《新编十万个为什幺》(第四册)中的文字:用三个一数剩下的馀数,将它用70去乘(因70是5与7的倍数,而又是以3去除馀1的)。
五个一数剩下的馀数,将它用21去乘(因为21是3与7的倍数,又是以5去除馀1的)。
七个一数剩下的馀数,将它用15去乘(因为15是3与5的倍数,又是以7去除馀1的)。
将这些数加起来,若超过了105,就再减掉,所得的数便是原来的数。
列出算式为:1×70+2×21+2×15-105=37代数诗要复杂一些,清代徐子云的《算法大成》中有一首代数诗:巍巍古寺在山林,不知寺内几多僧。
诗词中的加减乘除
诗词中的加减乘除
诗词中的加减乘除,是指以典型的基本数学符号“+-×÷”计算术形式,来抒发艺术家的高雅思想的一种别样的文学形式。
它源于中国古代的“满边词算”,其发展流淌了宋元文人的神态,成为一种古典文化的独特表现形式。
它通过数学符号的构成和周围的文字表现,点明中国文化思想的深邃性,例如宋代名家苏轼的《计算行》:“花开半夏到秋,粒粒风雨半节落。
更高横竖数落地,相逢两数只相差,品诗算数格出奇。
”
此外,诗词中的加减乘除也表现出一种具有特定社会背景的文学思想。
比如唐代名家白居易在《节用行》中谈到:“一朝花下约定赊,加减乘除数三倍,不知铁板金钱足,一钱利息未可算。
”这首诗里,白居易借用数学思想表达节俭的社会价值观,当时的财政政策也正在发生显著变化,市场经济正在开始发展壮大,所以白居易的这首诗通过数学的形式客观的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情况。
在当今社会,诗词中的加减乘除也被一些作家成功地运用到他们的作品当中。
比如钟晓阳著名的诗歌《青春》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加减乘除数你我,大同小异总算算”。
这句话里,钟晓阳借用数学符号,去表达当下年轻人之间的平等性和一致性,也去呼吁每个年轻人不断拼搏,去完成自己的梦想。
因此,诗词中的加减乘除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把数学抽象的概念,融入到艺术文学里,反映实现各种社会思想,抒发艺术家的高雅思想。
可以说,加减乘除不仅是数学符号,更是一种
艺术表达形式。
它不仅自身具有强烈的美学内涵,而且有着深远的文化历史底蕴,能够给读者以智慧的感受和思想的愉悦。
部编版一年级上册数学古诗复习
部编版一年级上册数学古诗复习前言本文档是针对部编版一年级上册数学古诗的复内容进行整理和总结。
通过复这些数学古诗,旨在帮助学生巩固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古诗复内容以下是一年级上册数学古诗复内容的概述:1. 古诗一:《加加减减》- 内容概要:通过古诗呈现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 复重点:掌握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
2. 古诗二:《千百十个》- 内容概要:通过古诗介绍千、百、十和个的位数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数值关系。
- 复重点:理解千百十个的位数概念和数值关系,掌握相应计数方法。
3. 古诗三:《买菜》- 内容概要:通过古诗描述了买菜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购买物品时的货币交换和找零问题。
- 复重点:理解货币的基本单位和兑换,掌握找零的方法。
4. 古诗四:《长短时间》- 内容概要:通过古诗对长时间和短时间的概念进行了介绍,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物体运动的时间来判断长短。
- 复重点:理解长时间和短时间的概念,通过观察和判断掌握对时间的简单认知。
5. 古诗五:《方的周长》- 内容概要:通过古诗介绍正方形的概念和计算周长的方法。
- 复重点:理解正方形的概念,掌握计算周长的方法。
6. 古诗六:《比一比》- 内容概要:通过古诗引导学生进行数值大小的比较,培养学生的比较和排序能力。
- 复重点:掌握比较数值大小的方法,培养比较和排序能力。
总结通过本文档对部编版一年级上册数学古诗复内容的整理和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复过程中,学生可以逐诗逐句地阅读古诗,理解其数学含义,并进行相应的练和应用。
_注意:本文档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教材内容以学校教材为准。
_。
白居易诗中的加减乘除
白居易诗中的加减乘除写诗不必计数,但又不妨偶一为之;算式本无诗情,但一写入诗中却往往格外有味。
近读《白居易集》,对诗人在诗中常作加减乘除的运算很感兴趣,略抄录几首与大家共同欣赏。
加法《洛中偶作》云:“五年职翰林,四位莅浔阳。
一年巴郡守,半年南宫郎。
二年直纶阁,三年刺史堂,凡此十五载,有诗千余章。
”诗人历数自己入仕后的十五年经历,计六个数字,和数为十五点五。
又,《雪暮,偶与梦得同致仕裴宾客、王尚书》云:“四个老人三百岁,人间此会亦应稀。
”诗作本身只写出和数,附注则列出算式:“裴年九十余,王八十余,予与梦得俱七十:合三百余岁。
”减法《游悟真诗一百三十韵》云:“我今四十余,从此终身闲;若以七十期,犹得三十年。
”诗作列出70-40=30这一算式。
《曲江感秋》:“元和二年秋,我年三十七;长庆二年秋,我年五十一。
中间十四年,六年居谴黜。
”诗作实列出两个算式:51-37=14、14-6=8。
又,《赠言》云:“二十方长成,三十向衰老。
镜中桃李色,不得十年好。
”也是一道减法题。
乘法《对酒》云:“人生一百岁,通计三万日。
”实为乘法得出的约数,即用一年的日数乘以年数得出总日数来。
《三年别》云:“悠悠一别已三年,相望相思明月天。
肠断春天望明月,别来三十六回圆。
”此诗则用一年的月数乘以年数,算式为12×3=36。
《潮》云:“早潮才落晚潮来,一月周流六十回。
”也是一道乘法题。
除法《曲江早秋》云:“我年三十六,冉冉昏复旦。
人寿七十稀,七十新过半。
”诗句为一运用除法的不等式:36>70÷2。
《花下自劝酒》云:“莫言三十是年少,百岁三分已一分。
”也是道除法题。
又,《狂歌词》云:“五十已后衰,二十已前痴。
昼夜又分半,其间几何时?”则是一道用除法得出最后结果的混合运算题,其算式为:(50-20)÷2=15。
白居易将算术引入诗中,已为一奇;计算的又全都是人生历程,表现对短促人生的感伤和珍惜生命的焦虑,尤有意味,很值得认真品赏。
诗词中的加减乘除
诗词中的加减乘除
,在象征意义上是如何发挥的?
中国古典诗词和文学中的数学符号,如加减乘除,在数学语言的最初创造中,就显示出它们作为人类智慧的精华,以及它们的重要性素有众多的象征意义。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加法和减法尤为吸引人的,他们的象征意义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视为人类生活的概念。
在《中庸》中,我们探讨到合、分两个概念:“谓之合,以生为也;谓之分,以穷以归也。
”这是中国文化中和谐、诚实和关系的核心概念。
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是人们深层次的思想,它体现了在艰苦困难面前,个体之间和谐共生的概念。
乘法和除法在数学语言中也有着一定的含义,它们以及它们后来人类文化所演变出来的诸多文学概念,都被视为伟大的文化贡献。
乘法对人们来说,也意味着能够将普通的物质、精神力量与自然的无穷的力量相结合,就是相互融合衍变,它们有着更强大的发展力量和影响力,带给人们更多的正能量,让人去学会拓展眼界,探索更大的世界。
除法,则被视为一种反省力量,人们从中可以学到多样性和分类的概念,它给予追求分辨秩序的力量,将混乱变得清晰和井然有序,以及在充满挣扎的困境之中坚持不懈。
从象征意义上来说,加减乘除等数学运算在文学里可以说是打开一扇进入人类精神境界的大门,它们不仅揭露出文学里藏身的道德和价值,同时也能引导人们去思考更多的东西,使我们们更加深入地认识世界,体会其从未探索过的诸多秘密。
小学趣味数学之古诗中的数学文化有哪些
小学趣味数学之古诗中的数学文化有哪些小学趣味数学之古诗中的数学文化有哪些趣味数学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因此,小编精心准备了这篇小学趣味数学之古诗中的数学文化以供大家参考。
古诗中,五言绝句是四句诗,每句都是五个字;七言绝句是四句诗,每句都是七个字.有一诗选集,其中五言绝句比七言绝句多13首,总字数却反而少了20个字.问两种诗各多少首?. 首先,请先弄明白下面算式的由来,然后与鸡兔同笼比较,这个算式只是有一处-成了+.其奥妙何在呢 ?利用鸡兔同笼问题,我们可以假设都是兔,或者都是鸡,对于以下问题,当然也可以这样假设.现在来具体做一下,把列出的计算式子与鸡兔同笼公式对照一下,就会发现非常有趣的事.解一:如果去掉13首五言绝句,两种诗首数就相等,此时字数相差1354+20=280(字).每首字数相差74-54=8(字).因此,七言绝句有28(28-20)=35(首).五言绝句有35+13=48(首).答:五言绝句48首,七言绝句35首.解二:假设五言绝句是23首,那么根据相差13首,七言绝句是10首.字数分别是2023=460(字),2810=280(字),五言绝句的字数,反而多了460-280=180(字).与题目中少20字相差180+20=200(字).说明假设诗的首数少了.为了保持相差13首,增加一首五言绝句,也要增一首七言绝句,而字数相差增加8.因此五言绝句的首数要比假设增加。
2008=25(首).五言绝句有23+25=48(首).七言绝句有10+25=35(首).假设都是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的首数是(2013+20)(28-20)=35(首).这篇小学趣味数学之古诗中的数学文化就与大家分享到这里了,希望大家喜欢!。
古诗词中的数学知识
古诗词中的数学知识
哎呀,你知道吗?古诗词可不只是抒情表意那么简单,里面还藏着好多有趣的数学知识呢!
就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句诗吧。
咱们想想,这“千里目”要看到那么远的距离,是不是得不断登高啊?这就像我们解决数学难题,多深入思考一层,可能就能找到答案啦!
还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两个黄鹂,一行白鹭,这不就是简单的数字嘛。
这就好比数学里的基本数量,清晰明了。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三千尺啊!这夸张的数字描写,不正像数学中的巨大数值,给人带来震撼的感觉吗?
再看“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满园春色那么多,却只用“一枝”红杏来代表,这多像数学里以局部反映整体的思维呀!
你说,古诗词里的这些数学知识是不是特别有意思?这不就像是把严谨的数学藏在了优美的文字背后,等着我们去发现嘛!
我的观点就是:古诗词和数学看似毫无关联,实则紧密相连。
它们相互交融,让我们在感受文学之美的同时,也能领略到数学的奇妙。
古诗中的“加减乘除”
古诗中的“加减乘除”作者:柏慧芝来源:《初中生(二年级)》2009年第06期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字,就连古人在写诗时也常运用数字,如“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含有数字的古诗数不胜数。
更有一些诗句把数字加以巧妙拆析——也就是运用加减乘除法,使本来枯燥无味的数字变成诗歌里富有意趣的特殊元素——我们可以称之为“析数法”。
先来看古诗中的加法。
明代诗人杜库有一首《岳阳楼》,其中一句为“楼外十分风景好,一分山色九分湖”。
这里,诗人把从岳阳楼内所见之景统括为“十分”,继而分为“一分”山色,“九分”湖光,这就把很难描状的景物表现得具体而形象。
还有一种情况是数字暗加,更为含蓄委婉。
如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可以列式为“诗人+影子+月亮”,相加的结果正好是“三人”。
这里,李白借助数学的加法,表现了自己洒脱不羁的豪放性格,妙趣横生。
再如白居易的《暮江吟》中有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半江+半江”即等于一江。
这样的加法使得诗中的形象更为鲜明了:因为是残阳斜照,所以不可能是一江一色,故说“半江瑟瑟半江红”才符合生活的真实。
再来看减法。
有些数字是虚指的,如苏轼《水龙吟》中有句“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这里,诗人把杨花——春色的化身总括为三分,二分落在路旁,化为尘埃;一分落在小溪,被流水带走。
三分春色就这样消失殆尽了。
宋代卢梅坡的《雪梅》中有云:“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意思是说:梅花虽白,须逊雪三分;雪花虽白,却缺少梅花的一段清香。
在此,诗人巧妙地运用减法,具体而形象地说明事物各有所长、各有所短,饱含哲理,情趣盎然。
还有些诗句中也用实数相减。
如杜甫《石壕吏》中句:“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这里没有比兴夸张,没有议论抒情,只是用准确实在的数字啼诉陈述。
真是字字血,声声泪,数数连心。
古诗中经常用到乘法析数法,也就是以两个数的乘积来指代一个具体数字,有时也作为一种艺术夸张的修辞手法。
一年级数学古诗文背诵集
一年级数学古诗文背诵集数学古诗文背诵集在学习数学的道路上,古诗文是一种传统而有效的辅助方法。
通过背诵数学古诗文,学生们能够加深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记忆力和表达能力。
本篇文章将介绍一些适合一年级学生背诵的数学古诗文,帮助他们在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一、加减法篇1. 小苗儿小苗儿,小苗儿,冒出土地头,加一加一,长得多酷!小苗儿,小苗儿,感到很快乐,减一减一,小苗儿又低头。
2. 几颗星星几颗星星,点亮了黑夜,再来一颗,总共有几颗?前面的数,要把它加一,星星们一起,放光明炫。
二、乘除法篇种瓜种瓜,地有多大,一列一列,坚持种下。
数不清楚,我要分组,一组一组,瓜熟满堂。
2. 飞飞飞小鸟飞飞飞,掉下几颗蛋?每次一个蛋,一次两下蛋,乘法很简单,好像在做玩。
飞飞飞,喜鹊下蛋带来快乐,一次两次,乘法的魅力着实不少。
三、形状与空间篇1. 圆的歌圆呀圆,像一个球,没有棱角,像个好朋友。
我有半径,它的秘密,一圈圈画,圆的周长。
三条边,三个角,底边和高,一起来测量。
画在纸上,示范给你,学会认识,这个形状美。
四、数据与图表篇1. 花的朋友小红花和小蓝花,分开喜欢玩的地方。
统计个数,一起来比较,哪种花更多,让数据告诉我。
2. 柱状图柱子高高,像个小山,画在纸上,表示数据可观。
高矮不同,长度有差异,柱状图帮我们,展示数据的神奇。
以上是一些适合一年级学生背诵的数学古诗文,通过背诵这些古诗文,孩子们可以在快乐中学习数学知识。
希望这些古诗文能够为孩子们的数学学习带来帮助,让他们在数学的世界中茁壮成长。
让我们一起感受古诗文的魅力,共同追求数学的美妙!。
部编人教版小学数学各年级古诗汇总
部编人教版小学数学各年级古诗汇总以下是部编人教版小学数学各年级的古诗汇总:
一年级数学古诗
1. 天地之生,因数而生。
2. 山川之美,形状有序。
3.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二年级数学古诗
1. 两个加两个,得到四个。
2. 一二三四五,数到五是它。
3. 零加任何数,都等于那个数本身。
三年级数学古诗
1. 三个加三个,得到六个。
2. 五六七八九,数到九是它。
3. 乘法是加法的变形,让数变得更多更快。
四年级数学古诗
1. 四个加四个,得到八个。
2. 十一乘以零,就是零。
3. 分数是一种特殊的数字,让整体变得更多更小。
五年级数学古诗
1. 两根减一根,得到一根。
2. 分数和小数是兄弟,它们可以相互转换。
3. 几何是关于图形的知识,让形状更有特性。
六年级数学古诗
1. 一半加一半,得到一个。
2. 平方是数的两次放大,让数变得更大更平整。
3. 概率是不确定性的描述,让事情更加有趣也更考验智慧。
以上是部编人教版小学数学各年级的古诗汇总。
希望这些古诗能够让学生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更加有趣和享受。
加减法助解诗意
概括主旨
旧诗新读
诗人叙写登高所见、所闻、所感,通 过描绘江边秋景(形象),寓情于景(手 法),抒发了因悲秋而生的宇宙恢弘、岁 月流逝、流寓无依、病困潦倒的感伤,以 及对终生壮志难酬的激愤,对乱世生民涂 炭的忧患(情感)。
抓情语,找动、形容、副词
减法—— ”依乎天理 ”
减法
1、依章法 找形象 2、抓情语 辨情感 3、析手法 明主旨
归纳方法
读懂诗歌
借语法,解诗语
2
+
-
-
-
寻提示,定方向
1
+
5 析手法,明主旨 4 抓情语,辨情感 3 依章法,找形象
【2019全国卷Ⅰ】
学以致用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
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
学以致用
满江红·和王实之韵送郑伯昌①
刘克庄
怪雨盲风,留不住江边行色。烦问讯、冥鸿高士,钓鳌词
客。千百年传吾辈语,二三子系斯文脉。听王郎一曲玉箫声,
凄金石。 晞发处,怡山碧;垂钓处,沧溟白。笑而今拙宦,
他年遗直②。只愿常留相见面,未宜轻屈平生膝。有狂谈欲吐
行业PPT模板:/hangye/ PPT素材下载:/sucai/ PPT图表下载:/tubiao/ PPT教程: /powerpoint/ Excel教程:/excel/ PPT课件下载:/kejian/ 试卷下载:/shiti/ PPT论坛:
古汉语里的“加减乘除”
今 齐地 方千里 , 百二十(
纳谏》 )
) 。(邹忌讽齐王 城 《4 Nhomakorabea2引
一
舞
囊
■习E重盈日
牛 一(
诰》 )
) 羊
, 一( 豕
比起乘法来更要普遍 。其形式有 : ) 《 。( 尚书 ・ 比比皆是 , 召
1分母 +分子 .
( 略量词 ) 省
今 夫差衣水犀之 甲者亿 有三千。( 勾践灭吴》 《 ) 上 述例句 的“ 尺” 非真正 意义 上 的八 尺 , 八 并 如
(三 分 二 ” 2 ÷ 3” “ 分一 ” 1 ” “ 即“ ,七 即“ ÷7 )
古汉语 的 四则运 算 体 现 了我 国语 言 的特 殊 魅
果那样 的话 , 忌就是超级 巨人 了。事实上 , 国时 力 ,记载 了中华 民族 的先祖在使用语 言文字 的独具 邹 战 的一尺只约合现在的 2 .厘米 , 31 邹忌大 约一 米八多 。 创造力 。我们 在学习和研究 这种 语言现象 时 ,一 定 切忌望 文生义 , 辑推 理 , 逻 勾践灭吴 , 勾践不 可能有一亿 三千多士兵 , 即使 当时 要持 有慎之 又慎 的态 度 , 各诸侯 国的兵 力加起来也未必 达到那个数 目,何 况 因为语言不 比数学 ,可 以推理 和演算 。古汉语里 不
子一 分 , 三分二 , 九分八 , 丑 寅 卯二 十 七 分 十 六 。 另外, 古汉语还有一种 有趣 的现象 , 即数量 缩少 。 ( 史记 ・ 《 天官》 ) 我们暂且也把这种现象 叫做减法 。如 : 黄钟长八寸七分一 , 官。( 史记 ・ 书》 《 律 ) 邹 忌修 八尺 , 而形貌映丽。( 邹忌讽 齐王纳谏》 《 )
有神人二八 , 连臂 为帝 司夜 于此 野。( 山海 经 ・ 和使 用时 ,一定要找 出省略成分 ,否则 就会出现理 《 海外南经》 )
唐诗中的加减乘除
唐诗中的加减乘除
作者:
来源:《小天使·三年级语数英综合》2013年第07期
加减乘除通常出现在数学计算中,可有趣的是在唐诗中也有它们的踪影。
请看,唐代诗僧寒山的《五言五百篇》:
五言五百篇,七字七十九。
三字二十一,都来六百首。
意思是说,自己总共写了500首五言诗,79首七言诗,21首三言诗,加在一起正好是500+79+21=600(首)!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自悔》,则是用减法来计算自己的余生:
人生百岁七十稀,设使与汝七十期。
汝今年已四十四,却复二十六年能几时?
大意是说,能活到70岁的人很稀少,假设自己真能活到70岁,但现在已经44岁了,70-44=26,剩下的26年又有多久呢?
运用乘法赋诗的有唐代诗人卢仝(tónɡ)的《有所思》:
娟娟嫦娥月,三五二八盈又缺。
诗中的“三五”即3乘5的积是15,指十五月盈之时,“二八”即2乘8的积是16,指十六月缺之时。
诗中做除法的是白居易的《花下自劝酒》,其中有一句为:
莫言三十是年少,百岁三分已一分。
意思是把100岁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一份为33岁,30岁已接近这样的一份。
古汉语里的“加减乘除”
古汉语里的“加减乘除”作者:龚小华来源:《湖南教育·中》2010年第11期古代汉语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它大致包括两个体系: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书面语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作品中的语言,即文言文;一是唐宋以来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古白话。
入选中学教材的作品主要是前者,即文言文。
文言文是先哲贤达智慧的结晶,也是五千年中华文化的载体。
开现实主义先河的《诗经》,创浪漫主义之首的《楚辞》,以及象征诗词高峰的唐诗、宋词,无疑是我们先祖摘取人类文化史上哥德巴赫猜想上的王冠。
但文言文由于长期脱离口头语言,且距今时代久远,在词义、结构、句法上与现代汉语相差较大。
今人读之,稍不注意,就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从而误解先祖文明。
鉴于此,笔者特意把文言文中的兼词、省略、数字等现象列出来,并从中找出规律。
为了趣味教学,方便记忆,姑且命名为文言文的四则运算。
一、加法兼词又叫合音词,是指古汉语里的一个词兼有两个词的词性和意义,在语言结构中起两个词的语法作用。
兼词一般由两个不同性质的词经常连用并且快读而成,因此又叫合音词。
常见的兼词有焉、盍、诸、耳、尔、叵、然、曷等。
如:齐宣王问曰:“汤攻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梁惠王下》)(诸=之+乎)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列子·汤问》)(诸=之+于)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兴焉。
(《荀子·劝学》)(焉=于+之)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尚书·汤誓》)(曷=何+不)“曷”是“何不”的合音,常用于句首。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史记·项羽本纪》)(耳=而+已)“耳”是“而已”的合音,常用于句末,表示限制语气。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陶渊明《饮酒》)(尔=如+此)布衣之怒,亦免冠跣,以头抢地尔。
(《战国策·魏策》)(尔=而+已)“尔”是“如此”,“而已”的舍音。
作“如此”之意时,可用于句末或句中;是“而已”的合音时,一般用于句末,表限制语气。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下册数学古诗+积少成多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下册数学古诗+积少成多在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下册的数学教材中,我们可以利用数学古诗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研究数学知识。
通过古诗的形式,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提高研究效果。
而且,我们还可以通过积少成多的方法,让学生深刻理解数学中的积累和增长。
数学古诗数学古诗是将数学知识以诗歌的形式进行表达,具有韵律感和美感。
通过数学古诗,学生可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例如,对于研究加法和减法的内容,我们可以设计一首古诗如下:春风吹,花瓣飘。
一加一,等于几?相邻数,紧相连,加法法则请学会。
减法来,不难求,大于小于全悠悠。
学好数,赢天下,让我们一起努力奏响数学的乐章!积少成多积少成多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即通过多次的小量积累,最终可以获得大的成果。
在研究数学时,我们经常会遇到需要反复练和积累才能掌握的知识和技巧。
通过积少成多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耐心和毅力,教会他们学会坚持和持续努力。
例如,在研究乘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的例子向学生解释积少成多的原理:假设小明每天给自己存1元钱,一个月中每天都如此,一个月有多少钱呢?第1天:1元第2天:1 + 1 = 2元第3天:1 + 1 + 1 = 3元...第30天:1 + 1 + 1 + ... + 1 = 30元所以,一个月的积累是30元,这就是积少成多的魔力!通过这样的例子,学生可以理解到,小的积累可以最终变成大的成果,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通过在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下册的数学教材中加入数学古诗和积少成多的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为他们提供有效的学习策略。
这将有助于他们在数学学习中取得更好的进步。
古诗文递减学习法
古诗文递减学习法
贵州省毕节地区七星关区田坝镇田坝中学张波
第一步:原文、注释、译文、解评。
第二步:原文、注释、译文。
第三步:原文、注释。
第四步:原文。
第五步:手抄一遍,回读一遍。
此方法是根据原文、注释、译文、解评的重要性依次递减的现象,总结个人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参考学习规律而提出的,尤其适用于那些兴趣低、基础差的学生,比如说我,当然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可灵活选择。
比如说能部分理解和掌握老师课堂讲解内容的同学,可以按整个学习流程实施,打好学习基础;能基本理解和掌握老师课堂讲解内容的同学,可以省去第一步,夯实基础;能完全理解和掌握老师课堂讲解内容的同学,可以省去前两步,以加强记忆,温故知新,全面提升。
古诗词中的加减乘除
古诗词中的加减乘除
在古诗词中,加减乘除常常被用来比喻或者描述不同的情况或者心理。
例如:
乘:
唐代诗人李白的《乘月而来》中写到:
“乘月而来,照我深山,驱马过溪,踏清草还看。
”
这里的“乘月而来”指的是旅行的意思,即“乘坐月光前来”。
除:
宋代词人苏轼的《水龙吟》中写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这里的“不及汪伦送我情”指的是“无法与汪伦相比”的意
思,即“除去汪伦,剩下的都不如”。
加:
唐代诗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写到: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这里的“使人愁”就是“使人感到悲伤”的意思,即“加上这片烟波江上的景色,使人感到悲伤”。
减:
宋代词人辛弃疾的《水调歌头》中写到: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
这里的“不复回”就是“不再回来”的意思,即“减去回来的可能,黄河之水永远流向大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古诗文教学中的“加减法”
作者:沈明明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7年第02期
古诗文是华夏文化的精粹所在,它以含蓄凝练的文字,丰富的情感,深沉的意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滋养着中华儿女的性情。
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如何处理好文与意的关系,在让学生充分领略古诗文丰厚的意境之美的同时,又能立足学生学情,化繁为简,以简驭繁,这让众多语文老师挠头不已。
杨九俊先生的一篇文章《阅读黄厚江》引起了我的思考,在这篇文章中,他阐释了黄厚江老师的“本色语文”,并总结了黄老师的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东西。
他说,“语文的‘可为’,很重要的是理念落到现实,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厚江一直坚持这样做,仅以课堂教学设计说,他就提出:添加,增加课堂的广度和厚度;删减,让课堂由多到精,以少胜多;重组,在整合中提高教学效益;分解,使重点难点的解决更加到位。
”
前些日子,我参加了在南通海安举行的“全国初中古诗文教学专题研讨会”,在研讨会上,有幸观摩了黄厚江老师《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课,给了我很多有益的启示。
这堂课黄老师正是巧妙利用了加与减的艺术,使整节课行云流水,精彩纷呈。
一、加几多基奠——夯实基础
语文是以语言为核心的一门课程,而语文中的古诗文是以文言为语言基础,与学生现实生活中所用语言差别较大,这是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第一障碍。
黄厚江老师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课在学生默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弄清诗中每个词的读音、字形、语义以及词与词之间的关系等。
现将有关片段展示如下:
师:大家预习了吗?老师转达的预习要求是什么呀?
师:黄老师的预习任务其实很简单,也是学古诗文最重要的,就是三个字:会默写。
会默写的请举手给我看看。
师:有哪三位同学愿意到黑板上默写吗?学古诗文,一是好好读,二是好好默。
当然,不好好读,会默也可以。
(三位同学上黑板)
师:三个人应该怎么默呢?其实学习呀,我们一起分分工,任务完成不是更轻松吗?这首一共多少句?古诗里的一个停顿就是一句,那么三个人怎么分工知道了吧!一共十八句,一个人默写六句,第二三位同学想想从哪一句开始默,你们在座的愿默哪几句就默哪几句,不想默的也可以。
愿意默的拿出本子写,看看你能写多少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