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鸿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学习报告

题目:论李鸿章

组长(姓名、学号):罗燕云131212Z133

成员(姓名、学号):黄雪媚131212Z129 唐娟131212Z130

韦旻霑131212Z132 肖娜131212Z140

王慧芳131212Z138 杨嘉宁131212Z110 院(系)、专业、年级、班级: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自动化专业、11级、自动化专升本班

指导老师:

提交日期:

论李鸿章

摘要: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四十年来,中国之大事,无不与李鸿章有关系。”对这样一个复杂人物的评价,在他盖棺后的近百年来“论犹未定”。误国、卖国之罪不可否定,但也还有爱国进取之心。他作为近代中国一位非常复杂的历史人物,在不同时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李鸿章虽然难以承载“英雄”桂冠,但为“时势所造”和影响“时势”进程则是不争的事实。看待一个人应客观更立体,这个擅长外交的李中堂也绝不是一无是处。如果我们抛弃故有的偏见,客观地考察他的生平,去阅读这位晚清重臣的一生,我想大家会发现一个与以往观点不同的李鸿章。

关键词:李鸿章、洋务运动、近代化、忠臣

正文:李鸿章所处的时代是中国遇到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海禁大开、强邻环绕的时代,是中华文明遇到西方文明挑战,中国开始重新认识自己,从封建专制国家向近代国家转型的时代。中国第一支海军,第一批留学生,第一个煤矿,第一个驻外使领馆,第一条铁路,第一个电报,这些第一个无不刻着李鸿章的名字。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这些内忧外患中到处都有李鸿章的影子。李鸿章的个人命运是末代中国从衰落走向灭亡的见证,是中国逐渐被迫开放的写实,他是中国驶向世界的第一个舵手。

李鸿章是何许人?李鸿章字渐甫,号少荃,1823年(道光三年)生于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的一个官僚地主家庭。1847年在科举的道路上爬上了进士的名位,开始跻身于封建统治者的行列。

从他步入仕途官阶之始,就正是西方列强肆志于东方,“西力东渐”的时代。李鸿章活跃于政治舞台之日,正值晚清社会从传统向近代、从独立国家向半殖民地演化的过渡时代。时代造就了李鸿章,而李鸿章也以自己的言行在绚丽多彩的时代画卷上深深地打上了个人的印记。李鸿章人生旅途,跨越道、咸、同、光四朝,出将入相,“坐镇北洋,遥执朝政”,涉及晚清几乎所有重大历史事件。他身为清朝“柱石重臣”,植根于封建主义而又倾向资本主义,忠实于传统营垒而又颇具改革精神,所言所行,往往新旧纷呈,中西杂糅,内则“开拓”与“因循”毕具,外则抗争与妥协并存,因而有时是顺乎时代潮流,有时又是阻挡历史车轮。

他以军事起家,纵横于晚清外交界,弛名于西方,为晚清一代“兵家”和“外交家”,代表晚清政府主持签订了《烟台条约》、《中法新约》、《中日马关条约》、《中俄密约》及《辛

丑条约》等近代史上一系列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重大不平等条约。同时又对晚清近代化进程做出过贡献,史学界中有人称他为中国近代化的“奠基人和创始人”。

一、“壮年戎马”的李鸿章(军事才能的集中体现)

李鸿章的风雨一生,是曾国藩的一阵风让他这个投笔从戎的小人物借风扶摇而上:奉曾国藩之命整理团练,招募新兵编练淮军。后在1864年,率部攻克常州,再攻占太平天国首府南京。1865年,赴河南镇压捻军,接替曾国藩为“剿捻钦差大臣”。李鸿章在体会到“洋枪洋炮”的威力后,他精心挑选优秀军官担任不同职务,任用其能,配备西式武器,坚持新法练兵,就这样,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军队就树立起来了。而后在1874年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筹办海防、建设海军之议兴起后,李鸿章亲自组建的北洋水师成为清政府的主力,拥有舰艇20多艘。所以,在军事上,李鸿章采用西式的装备和自己的训练管理手段,在军事现代化上有着重要意义,其军事才能显而易见。

二、进退两难,两害取其轻,是李鸿章的选择。

大清国的“洋务”即“外交”,作为洋务首领的李鸿章不得不担起中国“外交家”的重担。然而在进退两难的夹缝中游说中,李鸿章的外交生涯不但让西方人知道有一个“相貌堂堂”且“矜持”“自信”的李中堂外,也让受屈辱而愤怒的国人从那段悲伤的日子里揪出了一个“罪魁祸首”——李鸿章。

洋人了解李鸿章的外交能力,是通过中英《烟台条约》谈判。当时,英国人的军舰进入烟台,日本军队开始向朝鲜武装挑衅,以对大清国构成战争威胁,皇亲醇亲王主张与英国人决裂开战,而李鸿章的思路是:大清国不能再走外交上的一贯老路,即事端一出,动辄开战,站则必败,败则议和,和则割地赔款。于是,1876年9月,《烟台条约》签订。贪图更多在华利益的英国人事后说:“这个文件不明智也不实用,毫无意义,是一堆冗言赘语而已。”但是尽管洋人说面对强大的威胁,李鸿章仍能谈出一个明显存在有抵抗态度的跳跃,李鸿章还是背上了卖国的罪名。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是李鸿章一生最大的挫折——清政府不知海军之弱敌军之强,迫使李鸿章不得已而战。而当1895年2月17日,日军舰队开进威海卫,清政府又“不顾大国颜面”再令李鸿章前去议和。

马关日本要价时,清政府给李鸿章的答复均是模棱两可的“鸿章酌情办理”。心痛的李鸿章此时面对艰难选择:若采取强硬态度和立场,只能导致中日战争扩大,以清政府的实际军力状况而言,战争结果只有东北被全部占领;而若答应日本的条件,清政府的主权和财产损失时巨大的。“两害取其轻”,这是面对残局李鸿章唯一的选择。而这次,他成了“丧权辱国”的举国“公敌”。

而每一次面对危机时拿出浑身解数出来收拾残局的李鸿章,在每次呕血签约时,却被国人视为卖国贼,只有全体军机大臣在上奏给皇帝的一份奏折里说过的“中国之败全由不西化之故,非鸿章之过。”曾令李鸿章老泪纵横。

所以,日本人对李鸿章的评价是: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

由此可见,李鸿章有卓越的外交才能,只是,在那个特殊的过渡历史时期,他这种面对两难选择时避重就轻的抉择,很难被人们理解和认同而已。

三、晚年倡导洋务,身先士卒,以卓越的眼光和管理才能,推进中国现代化。

李鸿章是他所处时代的一个重要性人物。清王朝末世衰危、内忧外患,在不断同外国的交往摩擦中,他已经深知“师夷长技”的重要性。因此,在众多庸臣无助彷徨时,他“师夷长技”,以清醒的头脑和勇于探索、力求实际的精神,来力求腐朽清王朝的富强。

其实,早在与太平军作战时,李鸿章就已显露出他与清朝其他官员的不同之处:他对外国的科学技术和国内的经济活动有着极大的兴趣。后李鸿章即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近代军工业:上海洋枪三局。正如前面提到的,李鸿章凭借西方的科学技术,成就了当时清王朝最具战斗力的两个军队:淮军和北洋水师。

然而,创办近代企业需要的不仅仅是财力,更重要的是思想和观念的更新。据《清史-奏折》记载,查阅相关资料后,我为李鸿章的才能和眼光所折服:早在100多年前,这个依然留着辫子的李鸿章,竟通过对蒸汽机的运转的细致观察上奏一份描述蒸汽动力的奏折,无异于100年前的一篇科普文章。着实令人惊叹!

洋务运动前期,作为洋务派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主持并指导兴办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批军事工业、民用企业;第一条铁路、中国第一座钢厂、中国第一座机器制造厂……;创办了中国近代海军舰队;差遣留学生,创办中国第一所近代化军校。这一切的一切,历史证明,都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使落后的中国自此走上近代化的路程。

这些都阐明,李鸿章促进了近代中国军事、经济、教育、外交等各方面的全方位的近代化。

但是,李鸿章的“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并没有触及到更深层次的制度问题。所以,就算对各方面近代化工作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但他作为近代历史的一个重要历史人物,他却忘记了进一步推进事物的发展。

所以,最后随着北洋水师的全面覆灭,洋务运动失败了,失败于李鸿章对封建权利的忠诚上,失败于他永不敢冒犯的封建制度上,使洋务运动不得不止步于无法触及封建制度的软肋上,着实让人深感遗憾。

综上,我们知道,李鸿章在军事、经济、文化、管理以及外交方面确有超人的才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