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存货决策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存货决策研究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存货决策的涵义

存货决策是企业供、产、销三个过程和财务管理的紧密结合点,是企业物资和资金流的统一体。供销过程实质是物资和资金运转的过程,也是企业通过物流和资金流不断循环周转,不断增值,不断创造利润的过程。存货决策既是物资和资金的静态目标,也是动态目标。存货决策实际是供产销管理和财务管理的高度结合。物流影响资金流,资金流又影响生产和经济效益。存货决策是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经济效益的首要环节,也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

(二)国内外研究的基本情况

管理项目往往存在这样一个特性,在数量上仅占一小部分的项目,其重要性占全体的大部分;反之,重要性上仅占一小部分的项目,在数量上却占全体的大部分。很明显,如果将有限的力量主要(重点)用于解决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少数事物上和将有限力量平均分摊在全部事物上,两者相比较,当然是前者可以取得较好的成效,而后者成效较差。因袭,我们应该根据重要程度的不同将管理的各项目分A类(最重要的)、B类(次重要的)、C类(不重要的),并对各类项目实施不同的管理;A类项目重点管理,B类项目常规管理,C类项目则简单管理。

这种先按一定的标准确定各管理项目的重要程度,再根据重要程度的不同付出不同努力的“重点管理”原则就是所谓的ABC分析(ABC Analysis)。它的起源、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大致如下:

(1)1897年,意大利人Pareto在进行经济分析时,发现少数人占有多数的财富,从而导出显示分布不均程度的法则,既Pareto法则。

(2)1905年,Lolenz将Pareto所绘图表用于分析财富分配、土地所有以及收入分布的不均程度。如果完全均匀,可用对角线表示,反之,则形成远离对角线的曲线,即Lolenz曲线。

(3)1951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H·F·Deckie将Pareto法则应用于改进库存管理。他发现:在数量上仅占10%的存货,其价值占全体的70%;反之,价值上仅占10%的存货,在数量上几乎占全体的70%。据此,他提出了“根据价值的大小而付出不同的努力”的“重点管理”基本原则,即ABC 分析。

(4)1951年至1956年间,J·M·Julon将ABC分析引入质量管理中,用于质量问题的分析,被称为排列图。此后,ABC分析逐渐扩展到销售管理、人事管理、成本管理等各方面。

(5)1963年,P·F·Drucker将这一方法的应用领域推广到整个企业的管理中去,使ABC分析成为企业提高效益的普遍适用的管理方法。

从世界范围看,随着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的发展,管理会计自进入本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后开始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集中表现在西方会计界的一些学者和实务工作者对管理会计的知识体系,特别是教科书中的内容提出了许多批评意见。而提出管理会计己出现严重危机这一论点的是美国的约翰逊和卡普兰两教授。他们在1987年合写了一本轰动西方会计界的专著《相关性消失了—管理会计的兴衰》。他们认为,现行的管理会计体系应该有一个根本性的变革,才能符合当今科学技术和管理科学发展的实际情况。尽管学者们已经注意到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所面临的挑战,但他们并未对“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计算”(简称ABC)给予清楚的说明。根据所查文献,首先使用ABC,这一术语的是1986年美国哈佛商学院的案例系列—John Deere Component Works (A) and (B),而首先对ABC给予明确

解释的是哈佛大学的年轻学者罗宾.库拍和罗伯特·卡普兰。从1988年夏到1989年春,库拍通过讨论ABC兴起的四篇论文以及和卡普兰的合作,基本上对ABC的现实需要、运行程序、成本动因的选择、成本库的建立等作了全方面的分析,从而使这些论文成为研究现代作业会计必须参考的重要文献。自库拍和卡普兰之后,英、美的《管理会计》、《成本管理会计》、《哈佛商业评论》、《会计杂志》、《会计地平线》、《会计评论》、《内部审计师》以及加拿大的《注册管理会计师杂志》等期刊,发表了数百篇研究ABC的文章,ABC已成为人们广泛接受的一个概念或术语,ABC理论也日趋完善。

在我国,对存货管理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果。许多研究人员正关注着西方管理会计出现的新动向。他们把西方管理会计出现的新思维,新方法引进中国,仔细研究了西方管理会计由于环境的变革而实行的对策。在引进国外先进管理技术、方法、观念的同时注重与我国实际的结合及在国内应用的研究。例如对作业成本法在我国企业中应如何被借鉴的研究等。1980年9月我国成立了成本研究会这一学术团体,先后十次组织全国性的成本理论和实践研讨会,并多次出版《成本管理文集》。通过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密切结合中国实际对存货管理理论及其改革方向、对策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索,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成本管理理论研究,进一步提高了我国成本管理工作水平。

对于如何改革我国现有的成本管理状况,很多研究是颇有价值的。例如,研究者们认识到:应完善事前成本管理,开展科学的经营决策,使成本管理向预防性管理方向发展;总结和完善我国行之有效的成本管理方法;进一步改革、完善成本分析。

(三)企业存货决策的内容

1.企业订货批量决策

工业企业的原材料进货和商业企业的商品每次进货时需要支付一笔订货费用,订货费用的多少,取决于单位时间内的订货次数。次数越少,订货费用总额越小。但订货次数少,会使每次的订货量增加,因而订货量同订货费用成反比。订货量增加后,存货的平均储存量也增加,这样储存费

用就大。储存费,是指储存存货占用资金的利息、存货保险费、财产税、因盗窃、变质、蒸发以及商品过时等原因可能造成的损失等等。订货量同储存费用成正比。订货量受到这两类费用的牵制,所以如何使订货费用同储存费用两者之和成为最低,要取决于合适的订货量。这合适的订货量就称为经济订货量(简称EOQ)。

2.企业原材料储备决策

如果说订货批量决策是存货的前期决策,则原材料储备决策就是存货的后期决策。原材料储备,是指为保证再生产过程不间断地进行而储备在流通领域和生产领域的原材料,在社会分工条件下,原材料供应与需求之间往往会在空间和时间上发生分离。造成这种分离的原因有:(1)产品产出后,需要在成品库里等待包装、发运。(2)由于运输、原材料的分批生产或采购以及某种意外事故,企业的原材料购进和消费之间存在着时间上的脱节。(3)企业购进原材料,需要经过验收入库和使用前的准备。

原材料供应与需求之间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离是不可避免的,为了不使这种分离造成生产过程的中断,客观上就要求一定数量的原材料储备。

一定数量的原材料储备是必要的,但是,原材料储备只是一种生产后备,在它没有投入生产消费之前是不能发挥效能的,只能保存其使用价值和价值。而且任何原材料储备都要占用一定的资金,支付一定的保管费,在保管的过程中还会不可避免地发生损失。所以,原材料储备又是不可过分的。

3.企业生产批量决策

企业的产品是投入原材料和人工以后在车间内制成的。产品的投产批量究竟应该多大,才算是最经济的投产量,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这个问题称作经济生产批量或经济批量。在经济订货量中,有两项费用相互起制约作用,即储存费用和订货费用。而在计算经济生产批量时,不存在订货费用,取代它的是生产准备成本。生产准备成本包括每批产品投产以前所需的设计图纸、模具、工艺规程、工具等所耗用的人工和原材料等成本。原则上说,生产准备成本是固定的,不以每批产量的多少为转移。所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